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2024-04-17

国家公园开发建设(精选8篇)

篇1: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设立的基本条件 5.1 面积

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应在20hm2以上。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5.2 整体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5.3 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需水应得到保证。

湿地水质应符合GB 3838-2002的要求。5.4 科普宣教

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5.5 管理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有管理机构,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6 功能分区 6.1 分区结构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6.2 分区内容 6.2.1 湿地保育区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区域。

需要保护的湿地区域一般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和完整的湿地生态过程,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是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或迁徙通道。对有潜在生态价值的受损湿地,进行湿地恢复。

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6.2.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6.2.3 湿地体验区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湿地区域。

可以体验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本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6.2.4 服务管理区 服务管理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体憩、餐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宦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7 主要建设内容 7.1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7.1.1 保护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开展的工程。

包括隔离设施、管护站点和保护警示标识等设施建设。7.1.2 恢复工程建设

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文水质恢复等内容,可以建设水中生境岛屿、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以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

湿地基底恢复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所用的动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

湿地水文水质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质的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可通过补水、滞水等措施来实现。湿地水质的改善可通过控制进入湿地公园水体的污染源,改造植被结构来实现。7.2 景观建设 7.2.1 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以及库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

水体景观的边坡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7.2.2 植被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以雏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与管理。应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

应考虑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所用的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7.2.3 人文景观建设

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设。

应与周边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

应优先采用生态材料和工艺。7.3 宣教工程建设

7.3.1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宣传湿地和环保知识的材料及相关设备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国家湿地公园应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所用材料应符合有关环保要求。7.3.2 宣教中心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应有固定的场所,一般设在服务管理区内。宣教中心应展示国家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7.4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

包括科研监测仪器的配备、科研监测设施的建设等。7.5 游览设施建设 7.5.1 指示牌

国家湿地公园的边界、出入口、功能区、景观、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以表达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提示警告等信息。

指示牌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指示内容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7.5.2 游步道建设

一般道路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人工材料,游步道建议采用生态材料铺设。7.5.3 交通工具

各种旅游机动车(船),应以电瓶车(船)或石油液化气车(船)为主。7.6安全、卫生工程建设

按照LY/T 5132-1995中6.5“安全、卫生工程”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建设。7.7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3]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湿地功能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18-21.

篇2: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http://cd.qq.com 2009年08月20日17:35 人民网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为履行我部地质遗迹保护职责,我们大力推进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工作,自2000年我部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以来,公园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世界地质公园20处(全球共58处),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省级地质公园159处。在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已经揭碑开园的有127处。

一、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也是全球建立地质公园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号召。1999年12月,我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建设国家和地方不同层次地质公园的形式来推进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方针。随后,成立了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财政、环保、林业、旅游、文物、教育、国土及中国地质学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制订了《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印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出台了《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等规范,并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我们已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4年、2005年开展了四批次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工作。2009年8月,历经四年准备,第五批次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会在北京召开,经专家评审有44家地质公园获得了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在三年的建设期后,将会有44个新成员加入到我们的地质公园网络体系中来。

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黄山、庐山、云台山等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首批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又有四川兴文、内蒙古克什克腾、福建泰宁、山东泰山、中国雷琼、四川自贡等12家世界地质公园获得批准,2家(内蒙古阿拉善地质公园、陕西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6月下旬联合国也已派专家对上述公园完成实地考察工作,目前已进入最后审批阶段;另有2家(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和福建宁德地质公园)已完成国内审查,近期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目前,我国已有世界地质公园20个,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58个)的1/3,是世界地质公园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在地质公园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员赞扬说“中国在地质公园建立这一工作中起到了开拓性的推动作用”,并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显示了中国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地质公园在我国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今天的被大家广泛认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已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提升原有景区品位和基础设施改造、国际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138家国家地质公园的实际投入为14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28亿元,公园自筹110亿元。直接解决就业人数达7.5万人,间接解决47万人就业;公园游客累计达到11亿人次,门票累计收入70多亿元;全国地质公园共出版各类科普读物和宣传品500多种、500多万册(张),地质遗迹点科普标识牌2.1万多个,已建和在建地质博物馆127个,建立科研基地187个,科普教育累计达1.6人次,举办了包括学术研讨会、中小学生夏令营在内的各类科研学术活动共计585次。可以看出,地质公园的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建设投入取得了丰硕的社会经济效益,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公园游客数量逐年上升,门票和地方收入逐步攀高,社会环境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民众保护意识,促进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

目前,我们已建成的127处国家地质公园涵盖了地层学、地貌学、古生物、构造、冰川、火山、地质灾害等多种地质遗迹,分布于全国大江南北31个省市区。通过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当地政府和居民逐步认识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一个爱护地质遗迹、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例如,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申报和建设,使当地居民认识了地质遗迹资源的意义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他们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纷纷主动承担起地质遗迹看护人,使地质遗迹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普及了地学知识,有助于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按照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的要求,每个地质公园都建立了一处以地学知识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室内地质博物馆,成为向游客宣传地球科学知识的基地。在对地质景点标识牌的编写、导游资料的编印、导游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注重充实加强科学内容,如地球的形成、地质遗迹的成因等,寓科普教育于游览,寓知识传播于休闲。地质公园不但为公众提供游览休闲的场所,还为公众提供了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园地,受到游客和当地政府的欢迎。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使旅游景区科学品味得到了有力提升;科普教育和地学研究逐步推进,地质公园已经成为地质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

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当地政府获得了宣传和提升自身的国家级平台,使地质公园成为本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据统计,几乎所有地质公园的旅游收入都在逐年递增。

以河南省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2000年门票收入仅400万元左右,在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后,突出了“崖谷林瀑”的地质旅游,建成科普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学者、青少年学生以及普通游客前来参观考察,2008年实现门票收入2.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2007年,云台山地质公园所在地——修武县宾馆饭店由2000年的52家增长到375家,旅行社由2000年没有一家增长到26家;旅游业税收达到758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1.3%。同年,云台山再次跻身河南省纳税500强,也是唯一一个进入河南省纳税500强的旅游企业。

云台山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目前,景区员工由2000年的69名增加到1300余名,全县导游讲解员由2000年的仅有10名增长到1360名,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56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近10万人之多,成为增加群众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公园周边居民通过提供劳务、开办家庭宾馆、经营旅游纪念品等方式增加了收入,为全县创造新的就业岗位4000多个。

云台山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景区附近的岸上乡岸上村,开发前还是一个全省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60元,现在依托旅游业迅速致富,2006年人均收入就达到5万元,家家开上了小汽车,户户办起了家庭旅馆,成了河南省有名的富裕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岸上乡还被推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乡。

又如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在建立地质公园前,园区仅仅为一处草场,游人甚少,在2002年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后,游客及旅游收入急速上升,到2006年时,游人已达到129.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克什克腾旗也一举脱贫迈入小康门槛。象这样因建立国家地质公园而改变当地贫困面貌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建设地质公园是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地质公园为房山旅游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接待游客383.3万人次,综合收入4.76亿元;2007年接待游客57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67亿元;6年间,直接增加就业5000余人,带动间接就业2万人。

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地质公园积极与国内外公园结为姊妹公园,如2002年黄山地质公园与瑞士少女峰缔结友好山,2006年,与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缔结为姐妹公园,双方进行了高层互访。再如:2007年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与德国埃菲尔山脉世界地质公园、河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于马来西亚兰卡威世界地质公园分别结为姊妹公园;2009年6月,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同马来西亚兰卡维世界地质公园、捷克波西米亚天堂世界地质公园、西班牙索夫拉韦世界地质公园结为友好地质公园,形成管理层的定期互访机制,相互交流公园建设、管理经验,进行市场互动,通过旅游黄金线路对接,提升嵩山地质公园在海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我国地质公园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出访了美国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开展了学术及管理经验交流活动;河南云台山、江西庐山地质公园先后于2006年5月和2007年6月召开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国际研讨会,泰山地质公园将于2009年8月召开第三届世界地质公园国际研讨会;2007年7月,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地质公园也接待了包括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在内的专家、学者、普通游客等来华进行学习和考察。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在积极推动世界地质公园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日益成为展示我中华民族的新国际舞台。

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我国的地质公园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建设及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管理机构不健全、科学研究及科普工作较薄弱等方面。

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既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应尽的义务。今后我们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程序、严格准入制度、发挥专家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合作沟通、开展试点建设,逐步使地质公园的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设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使其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护地球遗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自从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党的十八大会议议题,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构想也逐渐被提出。目前, 我国具有广泛的国家公园基础, 其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和相关群体的利益分歧使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桎梏。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改变传统的生态理念, 将公益性纳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 使其真正为人民服务。本文对国家公园公益性进行论述, 并对我国公园公益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述, 为基于公益性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1 国家公园公益性及其内涵

1.1 国家公园公益性

公益是指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其立足点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国家公园公益性即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公园的受益群体, 使其能够无偿欣赏公园内的美景, 享受公园内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公园的公益性是其基本属性, 部分学者认为, 要将公益事业作为国家公园的核心定位和核心价值观, 使国家公园真正属于人民所有, 为人民服务。

1.2 国家公园公益性内涵

国家公园公益性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目前,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其公益性都相对比较缺失。政府和相关市政部门要立足于国家公园的公益性, 从门票结构、客流量、环境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服务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改革, 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参与度。首先, 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生态性。其次, 其在生态性的基础上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大程度实现其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等。提高公众参与度是国家公园公益性建设的重要途径, 并非其本质内涵。

国家公园公益性内涵主要体现在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该公益性概念并不具备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国家公园要从生态系统的视角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同时, 其也要通过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并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 从而使其公益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

2 中国国家公园公益性缺失及原因

2.1 国家公园公益性缺失

国家公园这一概念的范畴很广, 既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也包括森林公园等。笔者立足于公众视角对我国国家公园公益性的缺失进行相关论述。

首先, 我国大部分国家级公园不注重强调其服务性, 也没有明确的将人民群众作为其服务受众群体。其主要立足于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的视角进行公园的修建, 并不注重对其功能性的强调, 导致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国家公园带给他们的便利等。

其次, 国家公园公益性强调的是国家公园要真正意义上为人民群众服务。其必然涉及到收费问题。公益性的前提是,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制定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契合的收费标准, 或者对人民群众进行无偿开放, 以最大程度呈现其公益性。但是, 我国很多国家公园没有认清其本质属性, 以盈利为目的, 变相的将本该属于人民群众共有的资源, 对公民进行高额的有偿出售。其严重背离了国家公园的公益性本质。

第三, 国家公园并没有从根本上强调其对国民的教育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识不到国家公园所赋有的哲学内涵和教育内涵, 仅仅将其作为旅游项目开发的载体。其通过对国家公园中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 最大程度挖掘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 以获得高额的利益。使中国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和教育性被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所掩盖。

2.2 国家公园公益性缺失的原因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政府职能分配不合理是我国国家公园公益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其从属的管理机构也有所不同, 从而引发公园管理过程中的混乱。分割管理背景下, 政府和相关部门更注重其经济利益, 而严重忽略了国家公园的公益性质。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味追逐国家公园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是制约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原因。

政府和相关部门以经济效益作为国家公园发展的评判标准, 使各类国家公园逐渐丧失其公益性, 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收入服务。国家公园也逐渐丧失了其自身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功能。各方管理人员首先看到的是其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国民收入的提高使中国旅游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国家公园也成为地方政府带动财政收入的重要盈利途径。

3 回归国家的公益性

回归国家的公益性是最基本的改革逻辑, 也是最重要的改革原则。只有回归国家公园的公益性, 才能让国家的自然人文资源真正向所有国民敞开, 而不是让高昂的门票将穷人拒之门外, 这也是极大的不公平, 不平等。所以回归国家公园的公益性是一个系统战略,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1) 国家公园由中央政府下属机关直接管辖, 要想让公园开放得以实现, 国家公园必须由中央政府下属机关管辖, 这样就客户直接让地方竞争导致的公益性扭曲得以彻底解决。

(2) 门票价格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而定, 对于那些养护费用不高, 地方经济水平又较高的, 可以实行门票免费, 而对于那些养护费用较高或地方发展水平较差的, 可以适当收费, 单是价格应该由国家参照地方人均收入水平和全国人均收入水平来决定, 确保价格不会过高导致很多人因为门票参观不起。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军人、学生、国家荣誉获得者应当给予免收门票的福利, 这也是体现国家的关怀, 同时也是让国家公园的好处具有普遍性。

(3) 增强公园的教育类项目, 确保教育类姓名发挥实际作用, 并将国家公园的教育效果纳入公园管理者考核, 同时对消费类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消费类项目是必要的, 无损环境的, 规模适度的, 消费类项目收益所得到的用于公园的管理。

(4) 扩大国家公园的公众参与程度, 包括提供更多的志愿者服务机会, 让志愿者参与公园维护和解说中去。同时, 与公园所在地的公众保持密切沟通, 经常邀请当地的民众参与到公园重大的决策中去, 指定听证会, 倾听当地民众对国家公园的建议。

4 基于公益性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以回归国家公园公益性为视角, 注重对其进行体制建设。回归国家公园公益性, 才能够彻底变革国家公园的产业布局, 使其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 使人们群众真正成为其受益主体。相关部门要从以下四个层面提出公益性背景下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构想。

首先, 改变其组织机构形式。国家公园由中央政府下属机构直接管辖。传统的国家公园大多由地方政府进行管辖, 相关负责人基于地方财政要素考虑, 赋予国家公园以经济属性和利益属性。中央政府下属机构对国家公园进行直接管辖, 能够有效杜绝地方政府在公园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 而造成国家公园公益性扭曲的现象, 从而使国家公园真正回归其公益性, 为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 构建合理的门票价格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机制。比如, 针对养护费用比较高, 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公园项目, 可以实行免门票制度。针对养护费用相对较高, 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 可以结合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等综合要素, 适当收取门票费用, 确保门票价格的平民化。同时, 要对学生、老人和军人等特殊群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真正实现国家公园的惠民性。

第三, 发挥国家公园的教育功能。相关管理人员要注重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公园的教育功能。重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认知和环保意识, 和文化认可度等。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结合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基准, 开展相关消费项目, 并将相关收益应用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 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并最大程度发挥其公益属性。

第四, 提升公众参与度。公众参与度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注重公众的参与性, 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让其参与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来。政府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性, 重视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和联系, 注重公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 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 进而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建设, 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可度。

5 结语

公益性和体制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国家公园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涵盖的范围很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其公益性进行回归, 并从其惠民性视角开展相关体制建设工作。同时, 相关部门要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公益性, 真正将人民群众作为其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汪德根.国家公园“门票经济”的公益性回归与管理体制改革[J].旅游学刊, 2015 (05)

[2]孙童.回归国家公园的公益性-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0)

[3]陈耀华, 黄丹.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地理科学, 2014 (03)

[4]陈君帜.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14 (04)

篇4: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决定之后,“国家公园”成为热点议题,环保、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云南、贵州、贵州、浙江等多地政府争建国家公园,申报开展试点,而美国国家公园在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与发展

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800多个国家公园。1975年国际保护联盟(IUCN)对国家公园的定义也体现了对美国国家公园思想的认同,国家公园是一片“保留有1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不被人类利用和侵占,其植物和动物物种、地貌遗址和栖息地具有特殊科研、教育和游憩的价值,或其包含有壮丽的自然景观的区域”,“得到国家最强有力的保护,尽可能地消除区域内的利用或占用,使那些促使国家公园建立的生态、地貌或审美的特征得到有效尊重”。

1916年8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案,国家公园管理局就此诞生,当时管理的国家公园和纪念地总共为35个。在经历了13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美国国家公园更加成熟和完善,成为了包括将近400个保护地,覆盖了8400多万英亩的庞大的保护系统。这些保护单位集中了美国大部分最为壮丽的景观,最有价值的历史和考古遗迹,以及最优秀的文化资源。

美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特点

管理权具有唯一性和垂直管理特性。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归于美国内政部管辖,由内政部下属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公园系统的直接管理,代表国家管理国家公园系统的行政、规划建设、业务技术、旅游经营、人事任免等事宜,在管理权归属上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联邦、州、地方、部落等的各相关机构是其合作对象和伙伴。同时,在国家公园系统内部实行垂直管理、逐级责任分配制度清晰。

立法先行,分级管理,层级清晰。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与相关立法的支持密不可分,从最早的“黄石公园法案”到后来的“国家公园组织法”和“国家公园一般授权法”,立法为国家公园系统保护的目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任务、保护单元的增加、以及一些详细的管理项目如特许经营奠定了方向。

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日常管理分为三个层级:管理政策,是指令系统中的第1级;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签署的“局长令”是第2级;第3级则包含了1、2级之外的所有专门用于指导员工履行职责时使用的各种专业性材料(如手册、参考册等),涵盖了执行“管理政策”和局长令的具体细节建议,其命名和编号与局长令具有一致性。

公园土地所有权均为联邦所有。美国国家公园土地的联邦所有性质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和保护资源、并满足公众游憩利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公园系统内的土地均为联邦所有,但是在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历史上和新纳入的国家公园保护单元中,经常会遇到公园授权管理界内的部分土地或土地上的权益非联邦所有的情况,此时,国家公园公园管理局往往采用征收这些土地来维护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目标。

实现政企分开的管理经营模式。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在国家公园系统内直接提供商业游客服务项目,而是负责商业游客服务项目的规划、组织、招募和管理监督工作。管理局首先规划形成各种商业游客服务项目,然后通过特许经营和商业使用授权的形式授权私人企业进入和提供服务,并与之签订合同和其它协议,并派出专人对这些服务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

强调技术投入与科学研究。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管理政策要求在规划、资源监测、资源保护和恢复、解说与教育项目等管理项目中广泛采用最新的最具时代性的技术。同时,公园管理局还有责任开展或支持开展对实现公园管理目标有益的学术与科学研究。公园管理局设有河流、步道及保护帮助项目、美国战争地保护项目、国家历史地项目、历史美洲建筑调查项目、历史美洲景观调查项目等多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国家公园的相关科研工作。

强调公众参与和外部联系。公众参与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国家遗产资源保护依赖于管理局与社会整体共同群策群力和彼此间的可持续联系,公众参与所指范围广泛,从公园邻近社区到所有其它对国家公园系统热心和关心的社区,不论距离的远近,都是公众参与的所指范围。

一些地方协作授权实体作为多方协调机构与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促进遗产的保护,它由遗产区域发起各州与地方发起组成,并经国会授权指定,具体组成人员包括各州的历史保护官员和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代表,各州、市、县议会的代表、专家、普通公民及相关的非赢利组织等。

美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

加强国家公园建设的各项管理规范以及管理科研基础。上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国家公园局由于对科学研究的作用重视不足,管理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给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甚至对其风景美学价值都带来了很多损失。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美国的教训提醒我们,在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科学研究,消除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

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全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我国目前还很难实现美国国家公园式的自上而下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我国可以借助地方的立法权力,自下而上,逐渐展开。从制定单个国家公园的管理办法开始起草制定一些专门性法令如“云南省国家公园体系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基于以上的工作,也将起草国家级的管理办法,并提交给中央政府等相关单位,为国家层面的立法作准备。

积极筹措国家公园管理经费,开拓经费的来源渠道。资金是维系国家公园管理有效运作的关键问题,应该拓宽思维,在依托财政资金和国家公园门票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实行特许经营、谋求银行贷款、发放国家债券、吸收国内外企业和民营者向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等方式筹资,推动国家公园发展以及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

严格执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思路。管理权与经营权的混淆和管理权、土地经营权集于一身的便利将导致管理机构无限制地追逐土地和资源利益,从而造成保护不利的严重后果。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应该学习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机制,将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保障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经济价值。

篇5: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长汀县林业局(2016年6月20日)

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自2012年7月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期间举行奠基仪式以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将其列入2013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于2013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初步审查,并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目前,我县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设完成湿地公园宣教中心、湿地生态园、湿地植物园、湿地探索体验园,并对公众开放。湿地生态、湿地物种、湿地景观得到较好恢复,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初步形成。

一、公园基本情况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汀县中南部,范围涉及河田、三洲、濯田等3乡镇12个行政村,总面积590.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66.8公顷,占总面积的79%。公园划分为保育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4个功能区,从河田罗地河与汀江交汇处开始至濯田水口汀江与濯田河交汇处的21.3km汀江干流和水口0.8km濯田河划为保育区,面积421.9公顷;从桐坝村开始至南山河与汀江交汇处的6.4km南山河划为合理利用区,面积55.2公顷;杨梅山庄与枣树凹的库塘、农田及一面坡山地划为宣教展

示区,面积102.5公顷;“河三线”与小潭村交叉路口周边区域划为管理服务区,面积11.3公顷。公园以客家母亲河──汀江保护、恢复为主题,同时展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并致力于弘扬客家文化,属于典型的河流型湿地公园。

我县本着“从快、同步”的原则,边报批,边建设,2013年与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采取BT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还统筹各部门项目资金,共同参与公园建设。

二、公园建设情况

一是打造森林生态景观。在公园宣教展示区完成种植米径5~10cm银杏、紫薇、鸡爪槭、樱花、中华杜英等阔叶季相树种870亩,并每年实施抚育施肥,在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观赏性的同时,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完成对对处于保育区、合理利用区范围内的汀江和南山河段护岸林进行补植补造85.5亩,形成防护林带,起到绿化、美化、固化河岸的多功能效果。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完成展示区的电瓶车道、栈道桥、挡墙、漫步道(山道)、湖心岛屿、蓄水坝等工程建设,道路两边、岛屿绿化及湿地植物种植,完成公园宣教中心建设。

三是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通过种植水葱、黄菖蒲、旱伞草、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建成湿地生态园150亩、湿地植物园300亩、湿地探索体验园300亩、湿地植物净化池150亩。公园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水资源相对较缺乏,现正组织实施生态补水

工程,以满足湿地用水需求。

四是组织开展湿地监测。通过政府采购,采购了一批湿地监测设备,逐步开展湿地野生动植物监测,2015年在公园内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稚。

五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对120余种树种进行挂牌、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杨梅文化节、“从艺美术学校下乡采风”、“萌娃宝宝向前冲”体验营、中小学生秋游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市民、中小学生保护湿地意识。目前,已完成中国杨梅馆布展,完成湿地宣教馆布展方案详细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工作,将于9月底完成布展施工。

六是成立管理机构。2014年10月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股级事业单位“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县计划于2016年底申请省林业厅预验收,2017年申请国家林业局验收,对照公园总体规划要求,下一步将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一是实施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汀江及其支流南山河河岸保护、修复42km,水体生态链修复30公顷,沿岸采砂场(点)治理11处,崩岗治理1处,设立界桩、界碑500个,并组织开展河道生活垃圾清理。

二是科普宣教工程。建立湿地宣教点10个,健全解说标识系

统、导览系统,在重要地段设立大型宣传牌、标牌和警示性指示牌,建立公园网站。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定期开展中小学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湿地保护意识。

三是科研监测工程。建设湿地监测站,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工作。

四是建立“一园一法”。尽快以县政府发文出台《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实现湿地保护部门、乡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五是提高管理机构级别。参照其他国家湿地公园检查验收经验,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前,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为正科级以上。下一步将协调成立正科级公园管理单位。

篇6: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开发

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开展森林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也是当今世界旅游的`热点.介绍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析了目前建设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森林旅游的建议.

作 者:潘立新 王义和  作者单位:潘立新(安徽省滁州师专地理系,安徽,滁州,239012)

王义和(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安徽,全椒,239500)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2004 20(2) 分类号:F590.7 关键词:神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   评价   开发利用  

★ 潭溪山作文

★ 登五桂山作文

★ 三年级数学森林旅游教案优秀

★ 小学三年级数学《森林旅游》优选教案

★ 兰州五泉山导游词介绍

★ 旅游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

★ 河南薄山湖旅游景区导游词

★ 唐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 旅游专业专科毕业生自我评价

篇7: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甲方:XX市天台林场

地址:XX市中区天台山

电话:0839—3419100

乙方:中华国际金融投资集团股分有限公司

住址:香港干诺道西118号2906室

电话:(852)***8

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多次友好协商,决定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对XX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整体进行开发,特订立本协议。

第一条开发范围

乙方对XX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整体进行开发。

第二条 开发方式

甲方同意乙方采取独资方式对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整体开发,独立经营。

第三条基本框架

1、甲方作为森林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向乙方每年提取门票总收入20%—30%费用,作为公园资源保护、护林防火等专项工作经费。

2、甲方负责向政府争取天台山旅游项目开发可争取到的优惠政策。

3、甲方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作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公园外的旅游专线公路的建设。

4、乙方开发的重点应为景区内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旅游娱乐项目建设,景区景点建设、游览道建设、景观林的培育与改造等。

5、乙方负责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总体规划、景区的总体策划、景区建设的详细规划。

6、乙方为了充分利用XX森林资源,市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乙方在XX建设年产1万吨的松脂化工产品加工项目,并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

7、本框架协议签订后,双方在三日内成立工作联络小组,以正式文件电传对方,并立即进行实质性谈判工作,甲乙双方就XX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及松脂化工产品加工项目正式协议形成一致意见。5月25日双方在成都签定正式的开发协议,随后进行具体问题的谈判,形成相关的分项协议。

8、正式协议签订后,乙方应立即邀请甲方对乙方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乙方尽快在甲方所在地登记注册新公司,代表乙方作为XX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和林化加工项目的投资经营主体。

9、乙方应对XX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职工按乙方的条件优先录用,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及富余人员双方协商,妥善解决。

第四条本协议作为双方签定正式协议的主要依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签订相应补充协议。

第五条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本协议于年月日在签订。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篇8: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山西省森林公园快速发展的势头, 让每个山西人深感快慰和欣喜。但是,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森林公园与其他公园相比较, 有其特殊性和深远的意义。森林公园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是其他类型的公园不可比拟的, 在大力兴建和发展森林公园时, 要注意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公园来建设。因此, 首先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其他地方公园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常言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一些国家在森林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 建设方面的一些好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 能够给予山西有益的启示, 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

1 美国的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保护

1.1 美国森林公园建设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森林公园的国家, 在美国境内迄今已有国家森林公园150多处, 总面积达到77 293 513 hm2。除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外, 50个州都有州一级的森林公园环绕着社区和城镇。并且在这些森林公园中建有必要的服务性设施, 如正式登记注册的森林度假村有4 400座, 可以划船和漂流的森林河道有96条、总长194 721 km。美国国家森林公园是公众的健身房、疗养院、娱乐场、钓鱼场、旅游点和科学研究基地, 人们可以在节假日到森林中去旅行、野营、狩猎、疗养、娱乐等。

1.2 森林公园效益显著

美国的这些森林公园, 给国家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比较突出的是提供纯净的森林泉水, 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当然还有新鲜的空气。良好的生态效益带给美国的是随之而来的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在美国保护森林所提供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商业性砍伐这些森林的38倍, 并且美国现在80%的山泉都发源于森林。据美国森林经济学家估计, 仅全国森林泉水的开发, 平均每年的经济效益就可以超过约30亿美元。

巨大的社会效益则是美国森林公园的开发给民众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 如森林警察、森林消防队、森林养殖场、森林研究所等等与国家森林有关的工作岗位, 其中仅森林狩猎服务行业平均每年就可以提供290万个工作岗位。特别耐人寻味的是, 凡是与森林有关的工作, 收入都比较丰厚, 社会地位比较高, 显示出美国国民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 这从另一个方面彰显了森林公园的社会效益。

1.3 森林保护与造林绿化措施给予的启示

1.3.1 严格执法, 森林保护工作常抓不懈

早在1891年, 美国国会制定的《森林保护法案》就明确规定, 除了改善森林的生态和优化河道水流走向外, 任何人和组织机构, 一律不准砍伐国家森林公园中的一草一木。100多年来, 美国一直用法律的要求规范公民的行为, 任何人不得例外, 并且各州的地方性法规当中也都遵循这些法律条文。如在州政府的森林法中规定, 公民有植树造林的自由、保护森林树木的自由, 但不得以任何理由随便毁坏树木, 否则就是违法, 因为所有树木的使用权都是属于社会的, 一律由政府管辖。

1.3.2 营造氛围, 保护森林和自然为全社会所推崇

1.3.2. 1 提高全民保护森林和自然的意识, 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氛围

美国公民有充分发表意见和行使职责的权力, 约69%的美国公民投票, 要求在美国境内立即全面停止商业性森林砍伐。除此之外, 每年还有千百万来自美国公民的邮件、电话、电子信件, 要求美国政府加大力度保护国家级、省级和社区森林公园。从20世纪90年代起, 美国的森林伐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美国森林经济学家指出, 由于大多数美国公民支持保护国家森林, 保护一草一木, 美国的林业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3.2. 2 在全社会提倡保护森林光荣的道德观

在美国, 凡是与森林有关的工作, 收入都比较丰厚,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他们因为保护森林, 保护生态, 保护美国公民赖以生存的纯净空气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这种榜样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 特别是美国孩子, 从小树立起保护森林光荣的观念意识,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1.3.3 植树造林坚持不懈

美国的植树造林坚持不懈, 规模巨大, 历史长久, 成绩昭著。100多年来的大规模造林活动, 使许多荒山野地长成一望无际的森林。其中, 100年以上的树木大约占4%, 这些百年古树的75%生长在国家森林公园内。仅此, 就可以对其植树造林工作管中窥豹, 略见一斑。

1.3.4 政府重视, 用心改造, 精心呵护

虽然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但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目前,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拨出巨资, 整修国家级和州级森林公园中的河道, 对百年以上的古树进行精心保护, 对原始丛林进行封闭性保护, 对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破坏的森林进行恢复性种植, 并拆除原来的伐木公路、伐木基地, 将这些空间全部让位给森林。如非常著名的红木国家公园, 园中的所有伐木道路已经全部被拆除, 让出土地, 种植树木。西部和西北部沿海一带历史上被砍伐的森林公园原址, 现在也正在大规模拆除公路、建筑物, 争取在20年内全部恢复成为森林。

2 新西兰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特色

2.1 公园简介

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位于新西兰南岛西北端, 公园占地22 530 hm2, 是新西兰最小的国家公园, 但它是最具特色的国家公园之一。该园以其金色的海滩、自然雕凿完美的花岗岩悬崖与亚伯塔斯曼湾海岸步行道而闻名于世。该园游客接待量每年不足20万人。尽管相对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每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来说, 要少许多。但该公园始终坚持自己的建园标准和理念, 那就是各项建设都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 结合游客访问量的变化规律给出合理的量化标准, 不求多, 但求环保与实用, 因而旅游基础设施主要集中于公园交通建设、旅游宿营地建设和辅助设施建设。

2.2 成功的管理经验给予的启示

2.2.1 明确公园建设的准确定位, 确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

经验一:生态与保护理念贯穿于公园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注重生态保护一直是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就在该公园制定的2008年~2018年管理计划中, 还又对实施分区管理、本土物种与生态系统保护、景观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设定了长期目标。如恢复公园的自然价值, 保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等, 具体要求都被详细地一一列在其中。

启示:建设森林公园首先要重视森林植被保护, 其次才是旅游开发。然而, 我国许多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 总是保护让位于开发, 这种现象使得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环境破坏严重。因此, 山西省应以此为鉴, 在兴建森林公园时坚决确立保护第一的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2 改变管理模式, 尝试垂直管理

经验二:“双列统一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式管理模式

基于美国国家公园“统一保护管理模式”的经验和启发, 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双列统一管理体系”, 即公园管理机构由并列的两个体系构成:一是由隶属于政府保护部之下的公园所在地纳尔逊旅游局、国家法律部门、行政服务部门以及毛利人相关部门行使综合管理;二是主要由一些大众参与的国家层级的保护组织与地方性质的保护组织构成的非政府管理部门管理。二者都统领于新西兰议会之下, 从而形成了政府垂直管理与公众参与监督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作为垂直管理体系中的保护部要上对议会负责、下对地方政府与民众负责, 其地位相当高, 权力也较大, 能较好地把责任分配到位, 不会形成管理上的错位与失位;公众参与式管理与非政府管理较好地实现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同时也有利于全民保护意识的提高。

启示: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改变目前森林公园管理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 避免在公园建成后, 有利可图时, 谁都能管, 谁都想管;而在公园出现环境或经营问题时, 则谁都不愿意管, 互相扯皮、推委。并且有公民代表参与景区建设、管理、监督的全部过程, 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2.2.3 完善山西森林公园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公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经验三: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森林公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 那就是《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管理计划》。该计划是针对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每十年更新一次。计划中该公园的发展规划与《新西兰国家公园法》 (1980年) 、《国家公园总体法规》 (2005年) 及《纳尔逊/马尔伯勒保护管理战略》相符合;并且进一步细化国家环保部《保护法》、《资源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园发展的要求, 使其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这个计划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变性, 能在未来的10年中针对公园环境的变化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

启示:我国景区建设所要依据的法律多而散, 由于经济利益的分歧, 这种分而治之的法律难以达成统一保护的目的。因此, 山西省在大力发展各级森林公园的同时, 应立足地方特点, 统筹全局发展, 尽快制定比较完善的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 为森林公园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锐.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评述[J].中国园林, 2003, 19 (1) .

[2]杨桂华, 牛红卫, 蒙睿, 等.新西兰国家公园绿色管理经验对云南的启迪[J].林业资源管理, 2007, 12 (6) :97~104.

上一篇:创新型企业认定下一篇:黄爱华平均数的练习课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