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验收

2024-05-09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精选6篇)

篇1:国家湿地公园验收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编辑

第二条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自批准试点之日起6年。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由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要求及标准进行自查后,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验收;对验收达标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四条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理验收,并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整改:

(一)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擅自调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边界、功能分区、公园名称的。

(二)尚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专门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的。

(三)新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与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重叠或者交叉的。

(四)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存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属争议,或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存在其它严重利益冲突的。

(五)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土地被征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的。

(六)在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从事开(围)垦湿地、开矿、开发房地产、建高尔夫球场或度假村、非法采石或挖沙等,以及其它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开发建设活动的。

第五条申请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验收申请和自查评估报告;

(二)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报告;

(三)成立试点国家湿地公园专门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四)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与当地社区利益相关者无严重利益冲突的证明文件;

(五)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分区、名称作过调整,或土地被征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还应提交相关批准文件。

第六条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内容主要包括: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

(三)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条件及能力建设情况;

(四)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情况;

(五)湿地合理利用及与社区关系协调情况;

(六)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七)整体建设水平及示范作用情况。第七条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评估,由专家组依据《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评分标准》和现场评估情况进行评分,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评估报告。

第八条 国家林业局审核评估报告,并开展综合评议。对专家组验收评估总分大于或等于80分,且加权计算前子项指标平均评分均不小于60分以及无其他异议的,认定验收达标。

对验收未达标的,由国家林业局提出整改意见,由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整改后重新提出验收申请。

第九条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无适当理由逾期不申请验收,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资格。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1]

篇2:国家湿地公园验收

发表时间:(2013-10-17)

国家林业局10月8日印发《关于同意北京野鸭湖等2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验收的批复》,并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出要求。

2013年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的具体名单包括,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河北省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吉林省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和磨盘湖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省无锡蠡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西省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山东省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少海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广东省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四川省南河国家湿地公园、贵州省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和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龙江森工集团公司新青国家湿地公园。

《批复》要求,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的保护和恢复,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宣传教育功能,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加强科研监测,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制度建设,依法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批复》强调,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对本辖区内湿地公园的指导和监管,防止重开发,轻保护、宣教和科研监测,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出现的城市园林化倾向,以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A23)

篇3:国家湿地公园验收

1.1 规划定位及实施情况

1.1.1 规划定位。

根据《宁夏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银川市委、市政府对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定位为:以“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原则,营建“以水景为主的集现代湿地旅游、适水产业经营、观光农业生产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综合景区”,将阅海建成“银川市民最佳休闲之地”、“宁夏适水产业龙头示范基地”、“西北地区最佳生态旅游景区”。

1.1.2 遵循规划,提升湿地整体建设水平。

近年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按总体规划的布局逐一落实。在湿地生态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大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2002年以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相继实施湿地恢复、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在湿地基础设施及产业方面,湿地公园不断加大湿地生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实施湿地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生态景观绿化、湿地基础设施与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特色园区的打造方面,相继实施阅海水生植物园、阅海塞上江南观光园、阅海农家渔村、阅海养生田吧、阅海养生湖吧、阅海水上休闲中心、阅海垂钓文化中心、阅海欢乐岛八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旅游休闲服务,整体提高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与示范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区内外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列为自治区级湿地公园,2006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2011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1]。

1.2 建设条件的再认识

首先,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是银川市近郊目前保存原始状态较好的也是最大的一块湿地,独具休闲旅游的区位优势;其次,阅海公园与银川市的湖泊湿地群落构成奇特的“塞上江南”景观,成为湿地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与湿地文化的鲜活载体,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再者,阅海公园又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调节器官,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十分重要,其建设发展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湿地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对湿地生态文化景观的需求;二是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景观修复与保护项目资金需求大,发展缓慢;三是阅海湿地生态文化景观个性鲜明,但挖掘力度不够,缺乏恢弘大气的力作;四是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还要大力谋求银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 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重塑

2.1 植物景观

2.1.1 自然植被群落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核心区自然植被群落———芦苇、蒲草植被,主要分布于二、三、四号湖区,是湿地植物群落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对象,也是水生植物保护区域。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区芦苇植被的封育保护,开展动态监测,冬季刈割复壮,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湿地缓冲区自然群落———沼泽、滩涂植被,主要分布于阅海湖泊湿地核心区外围的池塘、水生植物种植区及北区湖滩沼泽、农田。因此,应合理搭配种植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增加物种,完善食物链系统;自然扩繁,维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

2.1.2 人工植被的营建与培养。

包括2个方面内容:(1)水生植物景观配置。人工植被营建区域主要以阅海湖泊湿地以北湖泊大水面为主,水深0.3~0.8 m。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效果。植物配置以莲藕、茭白、芡实等水生植物为主,注重整体大气而连续的效果,区域内大量定植,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2)水生植物生态配置。在阅海湿地中配置人工植被,一定要以人工湿地的水质处理作为依据,模拟自然湿地生物生态群落系统,形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优化组合的良好生态群落,防止单一种群的侵害,同时也能抑制低等藻类植物的水体富营养化[2]。

2.2 水体景观

2.2.1 动水景观与静水景观。

水体景观可分为动水景观与静水景观。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静水景观主体以“一湖”(自然湖泊水域)、“一村”(休闲度假渔村)、“一园”(荷花水生生物观赏区)、“一野”(稻壮果丰)等形式出现;动水景观主要以体现游憩功能为主,其营造主要依托于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功能的区划和湿地水景观资源的分布,重点以水上生态旅游与湖滨游憩配置实现景观功能。如阅海公园西码头—览山—鲁能陶然水岸区域,阅海滑雪场—澄堤—阅海欢乐岛区域。湖滨带的游憩、体验与休闲旅游等静水景观目前还有巨大潜力,需在后期加大该景观项目投资开发力度。

2.2.2 岸际景观。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岸际景观类型比较丰富:一是自然湖岸。特色区域为阅海湿地东堤,其以原生芦苇植被自然形成,不需要人为改造即可达到防洪护堤的效果,并形成一道天然湿地景观;二是人工恢复湖泊滩涂。特色区域为阅海湖泊北侧,湖水下自成溪形成的滩涂,辅以莲藕、茭白等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已形成66.67 hm2荷花、茭白水生植被景观;三是湖滨沿线。按照湖滨现有特色,在维护湿地功能、保护水体的基础上,扩大岸线腹地,打造一连串的亲水空间,开发功能迥异的游憩、休闲、娱乐景观。在上述岸际景观利用过程中,需要在注意再现湿地自然景观的同时,遵循保护岸线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确保岸线不被侵蚀[3]。

3 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与建设

3.1 阅海水生植物园

阅海水生植物园以水生植物的种植、养殖、引种驯化观赏为主要目的,打造北环高速公路景观桥两侧风光,体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盛景。

3.2 阅海塞上江南文化观光园

阅海塞上江南文化观光园主要以农业的种植、观光,湿地的保护利用为目的,体现“沟渠纵横,农田交错,湖滩相连,树茂卉盛,禾壮果丰”的塞上江南的特有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3.3 阅海农家渔村

阅海农家渔村主要以休闲、垂钓、乡村文化体验静养为目的,体现些许清风,水碧草青;池塘鱼贯,绿草如茵;房屋如村,内设时新;绿化特色,乡土草种;人工雕饰,自然天成;道路镶嵌,美妙绝伦;垂钓游乐,尝肴品茗的景致。

3.4 养生田吧

养生田吧以农业观光,参与互动,乡村文化体验、静养为目的,体现沟渠洁净,土路平整;田田相连,一望无边;春种夏管,秋收冬眠;遵循节气,按部就班;参与互动,有田耕种;插秧薅草,收割碾稻的景致。

3.5 养生湖吧

养生湖吧以野生植物、鱼类、鸟类观光、湖中静养为目的,体现碧波万顷,苇草菁菁,禽卉同兴,鱼跃人欢,和谐共生的景致。

3.6 垂钓文化中心

垂钓文化中心主要以垂钓文化的宣传、垂钓讲座、垂钓比赛、休闲、娱乐为目的,奋力彰显阅海垂钓文化特色。

3.7 阅海水上休闲中心

阅海水上休闲中心以大型水上娱乐为主,主要项目有水上滑翔机、水上摩托艇、水上跳伞、水上帆船等。

3.8 阅海游乐园

阅海游乐园以大型游乐设施为主,建设现代化的游乐园,吸引游人来此休闲、娱乐。

4 生态景观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与表现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区,其自然生态景观主要是结合银川市的情况而建设,体现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银川市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塞上江南文化,二是西夏古都文化,三是回族之乡文化。而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在表现文化特色上主要体现塞上江南文化特色,塞上江南的特色具体为:沟渠纵横,农田交错,湖滩相连,树茂卉盛,禾壮果丰,而这一景象在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塞上江南观光园中能够与自然景观恰当匹配,在266.67 hm2的土地上有2/3的农田和1/3的湿地,正好是农田湿地和滩涂湿地的巧妙结合,是最能体现塞上江南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

5 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湿地公园作为一个新型生态场所,应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要把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修复上要借鉴古建筑“修旧如旧”的理念,要体现园林景观营造中“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境界,尽量从视觉上达到“自然”的境况。此外,应加大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要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湿地公园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由政府专门进行管理,并由政府专项资金维护。因此,应完善城市湿地政策保障体系,建立银川市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将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纳入到银川市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公众湿地保护管理参与机制[4]。

摘要:阐述了在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对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和利用及与地域生态文化景观特色结合的实践认识,对加快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步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景观,宁夏银川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浙江杭州西溪等12处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批复(林湿发(2011)212号)[EB/OL].(2011-09-23)[2011-10-28].http://www.chla.com.cn/htm/2011/1103/103540.htm/.

[2]殷洁,张建林,王静.彩云湖湿地公园水岸带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1):60-63.

[3]刘晓嫣,李轶轮.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为例[J].中国园林,2009(8):75-78.

篇4: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在鄱阳湖的东岸,中国湖城鄱阳县境内有着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它就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上饶市西部,饶河、漳田河的交汇处。它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36,285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达35,116.1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96.8%。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主要分为:一城、七区、两廊。“一城”即鄱阳湖文化水城;“七区”即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保育区、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与保育区、青山湖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鄱阳湖文化水城管理服务区等;“两廊”即白沙洲景观大堤至长江防洪大堤的绿色廊道和县城、上头湖、青山湖、珠湖之间的蓝色廊道。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的鄱阳湖、河流、草洲、泥滩、岛屿等为主体景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极具代表性。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候鸟一直甚得世人的喜爱。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和天鹅越冬地,全球98%的白鹤会来此越冬,是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每年冬天一到,有几十万只天鹅飞来这里过冬,场面非常壮观,英国菲利浦亲王称其为“中国的第二长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拥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贵的“鸟”、最多姿的“水”、最温柔的“荻”、最诗意的“草”。★最密集的“湖”鄱阳县拥有湖泊1,087个,各种独具风格的湖泊遍布全县,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鄱阳县享有“中国湖城”“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充分利用密集的湖泊资源开发建设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真可谓到处湖光潋滟,万叠云屏,美不胜收。

★最高贵的“鸟”

每当成千上万的候鸟汇集于鄱阳湖,这里就会呈现出“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如诗如画的景致。世界上现存的白鹤有4000多只,一到冬天几千只白鹤与数十万的天鹅会选择到鄱阳湖越冬,堪称“天下奇观”。故而这里被称为“白鹤的天堂”“天鹅的故乡”。

★最多姿的“水”

在丰水季节,鄱阳湖水天一色,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在枯水季节,小河在宽阔的草洲间蜿蜒,好一派“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的胜景……

★最温柔的“荻”

在鄱阳湖的秋冬时节,秋荻片片,飞雪连天,候鸟出没其间,如同人间仙境一般。难怪古人会留下“无人为觅桓伊笛,自卷秋芦片叶吹”的千古佳句。而到了春夏之交,这里则又是芦海汪洋,气势如虹,芦荻渐多人渐少;加上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散漫的牛儿、悠闲的牧童,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绝色水彩画。

★最诗意的“草”

曾有人评价鄱阳湖为江南属地最辽远、最壮阔、最柔美、最富诗意的“大草原”。每年春、夏、秋3季,鄱阳湖芳草萋萋,草高过膝;一到冬季,则芦苇丛丛,芦花飞舞,候鸟翩飞,牛羊徜徉,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不愧是自然生态之旅的首选之地。

★鄱阳湖湿地科学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还有中国最先进的湿地科研基地——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湿地科学园项目建设、总面积为403.2亩。该项目主要建设布局分为几大区域:天之区、地之区、水之区、服务区,其中天之区为鸟的天堂,地之区为植物及非物质文化宝库,水之区为“水之泽国”。科学园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内外湖码头、湿地科学馆、科研楼、鄱阳居、鄱阳书屋、港湾、观鸟长廊、水族馆、鸟类环志站、采摘园、景观绿化等。

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先进的湿地科研基地项目,它依托于鄱阳湖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示中国最大的湖泊湿地资源。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湿地科学园,也是我国唯一在建的湿地科学园。它通过征集、收藏、陈列、研究代表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文化遗产的实物,并以较强的公众参与性对具有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物品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展示,为公众认识和了解湿地、宣传湿地、保护湿地提供了一个最直观和最有效的平台。园中展示了鄱阳湖湿地中的天、地、水,通过这三种层次的景象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鄱阳湖湿地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搭建起一座人与自然互通的桥梁。

旅游交通指南:

南昌方向到鄱阳湖:瑶湖至麻丘走昌万公路—余干县城(左转)—鄱余公路—湖城大桥直达鄱阳县城—城北大道—天鹅大道—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汊游客服务中心。

九江方向到鄱阳湖:

九景高速至田畈街一206国道(即鄱田公路)直达鄱阳县城一城北大道一天鹅大道一鄱陽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汊游客服务中心。

鹰潭方向到鄱阳湖:

景鹰高速至芦田出口—田乐线直达鄱阳县城—城北大道—天鹅大道—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汉游客服务中心。

鄱阳湖一日游经典线路推荐:

上午:从乌金汊生态旅游码头乘船,抵达景区后,乘景区游船游龟脑山、龙吼山(约30分钟),览鄱阳湖美景;之后乘船观夏候鸟最聚集的地方——小南海(俗称瓢里山)(30分钟);然后,远眺滴水观音像、生态渔村、竹溪三岛(由庙咀、腰里、大宗3个岛屿组成)、斗笠峰(20分钟);再赴生态渔村游玩(1小时),感受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品尝鄱阳湖特色美食。

篇5:湿地公园验收申报材料

一、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

二、无锡新区《关于成立无锡新区吴文化博览园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三、关于同意建设无锡梁鸿湿地公园的批复

四、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五、梁鸿湿地公园景区管理处营业执照

六、梁鸿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

七、梁鸿湿地公园相关图片资料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情况报告

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梁鸿湿地公园管理处

2011年4月5日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1.1 河流湿地

1.2 沼泽湿地

1.3 人工湿地

生物多样性特征

2.1 植物多样性

2.2 植被多样性

2.3 3 动物多样性

湿地保育区现状

3.1 湿地生态水系现状

3.2 保育区林地现状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1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情况

1.1 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1.2 森林湿地保护与恢复

1.3 湖荡湿地保护与恢复

1.4 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1.5 2 健康水生生态系统重建

湿地用水与水质情况

三、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情况及能力建设情况1

湿地边界与土地所有权情况

1.1 土地权属

1.2 2 土地利用基本要求

湿地管理机构与制度情况 1 2 3 3 4 6 8 10 12 15 16 18 21 21 21 2

22.1 湿地管理机构 2.2 运营制度

2.3 部门工作职责及员工岗位职责 2.4 3 管理规范

湿地保护管理设施

湿地生态监测情况

1.1 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

1.2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科普宣教情况

2.1 科教宣传中心

2.2 湿地生物互动多媒体展示馆

2.3 参与式宣传

2.4 科普教育活动

湿地保护管理科研情况

3.1 太湖办专项科研资金项目

3.2 生态调查科研项目

3.3 中水补水与净化工程项目

五、湿地合理利用及与社区关系协调情况

生态旅游

1.1 旅游景区

1.2 游览路线设计

1.3 游客容量控制

1.4 2 游客来源分析

湿地农业

2.1 湿地农业的概念

2.2 梁鸿湿地公园建成前农业状况

2.3 湿地农业大地艺术设计

2.4 空间设计

24 24 25

32

32 33

34 35 35 36

39 45 46 58

58 61 62 63

66 66 66

四、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情况

2.5 四维规划

湿地农业典型模式构建

3.1 稻—苇种植模式 3.2 稻—蟹种养模式 3.3 4 果基鱼塘种养模式 社区参与情况 4.1 义务植树暨“企业林”建设活动 4.2 索尼公司湿地徒步走活动 4.3 泰伯治水节 4.4 梁鸿相亲节

六、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

接待设施建设

1.1 接待设施规模和接待能力

1.2 停车场和码头

1.3 旅游车辆和船只

1.4 2 卫生环保设施

基础设施

2.1 道路及交通设施

2.2 水上交通规划

2.3 供水供电通讯

七、整体建设水平及示范作用情况

八、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

梁鸿湿地公园的人文历史特色

1.1 历史文化

1.2 人文景点

1.3 民俗传统2

梁鸿湿地公园湿地的代表性3

梁鸿湿地公园建设与太湖综合治理

67 68 68

69 70 70 70 71

71 71 72 72

72 72 72 74 75

76 76

78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自 2010 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 园试点单位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坚持国家林 业局倡导的“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遵照南 京大学编制的《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当年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考察 评估意见,经各有关单位与园区的共同努力,立足于园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初 步打造了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旅游与湿地科普宣教的湿地公园。现将建设情况 汇报如下: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的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内,距无锡市

区 22 km,苏州市区 23 km。临近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 国道以及无锡 硕放机场,交通十分便捷。我园依傍伯渎河,东邻漕湖、鹅真荡,西望太湖,南 傍望虞河。

梁鸿湿地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整个太湖流域的河网密度为 3.24 km/km2,河流总长 120,000 km,梁鸿湿地区内河流总长 10.167 km,河网密度达 4.4 km/km2,河流湿地是区内典型的湿地类型;区内湿地类型还包括,由低洼地 和废弃的鱼塘经自然演替形成草本沼泽湿地。

总体上湿地公园内涵盖了三大类的湿地,即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库塘与稻田),占总类型的 3/5;包括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水产池塘、水 塘、灌溉地共 5 个小类。

1.1 河流湿地

无锡新区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区内河网纵横交错,规划区域内河流湿

地分布在两条横贯的河流(东新桥港、九曲河),以及各分支河流的周围,大部

分河道都保持着原始风貌,立地条件异质性较高,形成了空间结构复杂、植被组 成丰富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水生植被类型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并有少量人工种植的浮叶植物和 挺水植物;在河流滩地低水位和浅水区常见芦苇、蒲草、菰、席草等挺水植物和 野菱、莲等浮水植物及金鱼藻、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滨岸带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较高,基本形成乔灌草的复合群落,常见杨树、柳树、水杉等土著耐 湿树种。随着一年四季河床水位的自然涨落,在岸滩湿地上还广泛生长着水蓼、旱苗蓼、荭草、水花生、水齿苋、三白草、合萌、水芹、水竹叶草、凤眼莲、雨 久花、石龙尾、慈姑、牛毛毡、水车前、鸭舌草、荸荠等湿生物种。河流生态系 统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个体很小的各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合成的食物几乎全部 被浮游动物所消费,周转速度很快。河流生态系统的大型消费者,除了草食性浮 游动物外,还包括其他食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处于 食物链(网)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各个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质和能量 的循环系统。

湿地分布图

1.2 沼泽湿地

区内的天然湿地,除了河流湿地外,还有少量零散分布的草本沼泽湿地,主 要分布在规划区东侧,靠近伯渎港的区域。现有的沼泽湿地几乎都由低洼塘地演

变而成,部分属原生的沼泽湿地,部分由废弃的鱼塘经自然演替形成的沼泽。植 物群落由沼生植物(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组成,以苔草及禾本 科植物占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根状茎,常交织成厚的草根层 或浮毡层,主要的植物种类有香蒲、芦苇、槐叶萍、菰、莲、荷、李氏禾、荻、漂佛草、稗、水葱、荆三棱、早苗蓼、长圆叶水苏、合子草、看麦娘、细灯心草、水蓼、藨草、水芹、慈菇和红草等。主要的植物群落有:芦苇群落、香蒲群落、香蒲-芦苇-槐叶萍群落、菰群落、荷群落。

尽管区内沼泽湿地面积较小,但其丰富的沼生植被是次级消费者包括浮游动 物、底栖动物、鸟类等的重要食源和栖息地,包括鸳鸯、白鹭、灰雁、鹌鹑、黑 嘴鸥、喜鹊、黑水鸡等;沼生生态系统具有水陆两重性的特征及其丰富的水草资 源同样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场所,包括中华大蟾蜍、中国雨 蛙、金线蛙、黑斑蛙、泽蛙、饰纹姬蛙、中华鳌、乌龟、黄缘闭壳龟、黄喉水龟、中国石龙子和北条草蜥等多以此为栖息场所。

1.3 人工湿地

区内的人工湿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水产池塘,即鱼塘,主要分布在伯渎 港沿岸,共有大小鱼塘 21 个。二是水塘,村庄周围和伯渎港沿岸都有少量分布,布范围广,面积较大,是区内最重要的一种人工湿地;现有人工湿地可统称为库 塘湿地和稻田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

2.1 植物多样性

梁鸿湿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区内湿地类 型多样,分布较广,湿地植物资源丰富。

区内浮游植物共有 8 门 157 种,其中,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硅藻门 分布范围大,数量多;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的藻类也有分布。各种

共有大小水塘 12 个,面积均不超过 2130 m。三是灌溉地,主要为水稻田,分

藻类植物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高等植物共有 53 科 119 种,其中双子叶植物 35 科 74 种,单子叶植物 14 科 41 种,蕨类植物 4 科 4 种。并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 种,为银缕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3 种,为秤锤 树、香果树、野菱。芦苇、菰、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聚草、荇菜和菱等为优势种。

2.2 植被多样性

区内植被主要分为陆生植被、水陆过渡植被/沼生植被,和水生植被。其中 陆生植被指分布在永久性露出水面的滩地和陆地,如河岸、塘梗等区域的植物群 落;水陆过渡植被/沼生植被指分布在河流、鱼塘、池塘的滨岸浅水区中的植物 群落,或分布在浅水沼泽中的植物群落;水生植被指分布在河流、鱼塘、水塘等 水体中的植物群落。

(1)陆生植被

区内大部分的河岸陆生植被为乔—草—藤本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种类除了人 工栽培的意杨、水杉、白杨、李、梨和桃等外,还有国槐、刺槐、苦楝、臭椿、杞柳、桑、榆、毛白杨、构树、合欢等树种;草本植物有狗牙根、鸭趾草、蒌蒿、牛鞭草、水芹、水蓼、马唐、莎草和灯芯草等;藤本植物常见有野豌豆、蛇莓、拉拉藤等,还有人工种植的南瓜等。

分布在塘梗上的陆生植被主要为蒿草群落优势种黄花蒿,覆盖度 70~90%。伴生种有一年蓬、小飞蓬、齿果酸模、益母草、白花败酱、车前、猪殃殃、狗尾 草、马兰头、刺儿菜等。

(2)水陆过渡植被/沼生植被

水陆交错带和沼泽湿地均具有常年积水,但水深较浅的生境特征,主要的植 物种类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伴生有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藻类。其中挺 水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菰、荷、水葱、水蓼、慈姑等,浮叶植物主要有睡莲、野菱、芡实、荇菜、水鳖等。

这些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不同种类和组成的群落,主要 的植物群落有:

芦苇群落

芦苇群落分布比较广泛,是区内河流湿地、沼泽湿地、鱼塘和池塘中常见的 湿地植被类型。芦苇群落建群种芦苇覆盖度 60~90%,有时混生香蒲和菰;伴生 种有萎蒿、水蓼、苔草、稗、苦草、黑藻、水车前,槐叶萍和莕菜等;层外植物 多为缠绕在植株茎杆上的攀援植物,如鸡矢藤和盒子草等。

香蒲群落

香蒲群落主要分布在鱼塘和水塘中,香蒲高出水面 1.5m ~ 2.0m,盖度 95% 左右,基本为单优群落;伴生种有芦苇、水蓼、泽泻、灯芯草、苔草等,偶见菰、稗草、菖蒲;四周围有一些中层植物如灯心草、水葱、蓼科等,下层植物主要有 浮萍、莕菜、黑藻、菹草、苦草、眼子菜等。

荷群落

区内的荷主要由人工种植,荷群落中建群种盖度高达 90%以上,伴生种有慈 姑、水田碎米荠、鸭舌草、水蓼等,下层植物有浮萍、金鱼藻、狐尾藻、满江红、槐叶萍等,外层植物有芦苇、牛鞭草、猪秧秧、繁缕、灯芯草等。

菰-水鳖群落

由菰、水鳖形成的共优群落,菰高出水面 1m 左右,菰-水鳖盖度达 80%,伴生种有芦苇、香蒲,下层植物有浮萍、满江红、黑藻、苦草、眼子菜、狐尾藻、槐叶萍等。

野菱-睡莲群落

由野菱、睡莲形成的共优群落,野菱-睡莲群落覆盖度 80%以上。混生少量 的芡实、莕菜、眼子菜,伴生种有黑藻、金鱼藻、菹草、狐尾草、浮萍、紫萍和 槐叶萍等。

苔草群落

苔草群落分布广泛,是梁鸿湿地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以灰化苔草、单性苔 草、短尖苔草、红穗苔草等为优势种,未淹水前覆盖度可达 90%,常呈单种群落,有时与水蓼、蒌蒿、萎陵菜、泥湖菜、酸膜叶蓼等形成共优种群落。

(3)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包括漂浮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

漂浮植物是一类植物体浮生在水面,根悬于水中,可以随水流或风吹而漂浮

-5-的植物。区内漂浮植物群落组成情况往往不是固定的,且植株密度和群落的盖度 很大,其群落常漂浮到其它生活型的植物群落内成为其组成成分。建群种有浮萍、紫萍、满江红和槐叶萍。常见伴生种有野菱、菹草、金鱼藻和黑藻等。建群种常 形成单种或单优势种群落,覆盖度可达 95%以上。

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是一类植物体(茎、叶)全部沉没水中,多数根扎生于底泥中,而 花序伸出水面之外的植物群落,但也有部分植物由表皮细胞逐步取代了根的功 能,因此根逐步退化甚至消失。区内沉水植物群落建群种有马来眼子菜、黑藻、菹草和金鱼藻,常形成单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常见伴生种有莕菜、野菱、芡实、莲、菱、狐尾藻、水车前等。

浮游植物群落

区内浮游植物主要有 160 种,含(变形、变种)。其中蓝藻门有 35 种,占 种数的 21.87%;隐藻门 3 种,占种数的 1.8%;甲藻门 2 种,占 1.25%;金 藻门 3 种,占种数的 1.8%;黄藻门 2 种,占种数的 1.25%;硅藻门 31 种,占种数的 19.37%;裸藻门 16 种,占种数的 10%;绿藻门 67 种,占种数的 41.8 %。

2.3 动物多样性

梁鸿湿地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 系统联系起来,是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这种独特生境使 它具有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濒 危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区内分布有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浮 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共 7 大动物类型,总种数 300 多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16 种,包括鸳鸯、白鹭等。

(1)鱼类

梁鸿湿地鱼类共有 9 目 16 科 50 属 68 种(和亚种),以鲤科为主,另有 鳅科、鮨科、鮠科、塘鳢科、鱵科等多种名贵鱼类。鲤科共有 41 种,鳅科鱼类 5 种,其余各科皆不超过 4 种。梁鸿湿地鱼类在中国淡水鱼类分布中属华东区(或江河平原区),其中鲢鱼、鳙鱼、长春鳊、翘嘴红鲌、三角鲂、蒙古红鲌、-6-

戴氏红鲌、银飘鱼、似鲛、鲹鲦、贝氏鲹鲦、青鱼、草鱼、鳡鱼、银鲴等是我国 特产的江河平原鱼类。

区内鱼类垂直分布情况为:

上层鱼类:两种飘鱼,两种鲹鲦,鲢鱼、青鱼;

中上层鱼类:四种银鱼,鳙鱼、似鲛、赤眼鳟、圆尾斗鱼;短颌、鰟鮍

亚科;

中下层鱼类:两种鲂鱼,青鱼、草鱼、鳊鱼、银色颌须鲴、麦穗鱼; 底层鱼类:鲤亚科,鲴亚科,鮠科,黑鳍鰁、华鰁、棒花鱼; 底栖鱼类:花鱼骨、刺鳅、黄鳝、鳗鲡、吻鰕虎鱼,鳅科,塘鳢科,鮨

科。

(2)鸟类

梁鸿湿地鸟类是最有保护价值的生物资源,共有 168 种,隶属 14 目 40 科 76 属。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 16.3%。其中侯鸟 100 种(其中夏侯鸟 41 种,冬 候鸟 59 种),旅鸟 51,留鸟 43 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额雁、鸳鸯、疣鼻 天鹅、白鹭等。省级保护的鸟类有鸿雁、灰雁、鹌鹑、黑嘴鸥、鹰头、杜鹃、回 声杜鹃、大杜鹃、戴胜、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喜鹊、大山雀、银 喉长尾山雀、灰喜鹊、画眉等。列入中日侯鸟保护协定的有 105 种,列入中澳 侯鸟保护协定的有 24 种。

(3)两栖类

梁鸿湿地两栖类组成中,古北种 2 种,占总数的 33%;东洋种 1 种,占总 数的 16.7%;广布种 3 种,占总数的 50%。古北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古北界的 特点明显增强。区内共有两栖类 2 科 4 属 6 种,占到全国总数 284 种的 2.1%,均为无尾目种类。蟾蜍科 1 种为中华大蟾蜍,蛙科 5 种分别为中国雨蛙、金线 蛙、黑斑蛙、泽蛙、饰纹姬蛙。其中省级保护的有金线蛙和黑斑蛙。

(4)爬行类

梁鸿湿地共有爬行类动物 2 目 6 科 13 属 17 种。具体有中华鳌、乌龟、黄 缘闭壳龟、黄喉水龟、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北条草蜥、水赤链、大王锦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玉斑锦蛇、棕黑锦蛇、虎斑游蛇、乌梢蛇、蝮蛇、翠青蛇 等 17 种,占全国总数 396 种的 4.3%,其中龟鳖类 4 种,蜥蜴类 3 种,蛇类 2 科 属 10 种。其中乌龟、黄喉水龟、黄缘闭壳龟以及赤链蛇、王锦蛇、黑幕锦蛇、-7-

翠青蛇、乌梢蛇、和短尾蝮蛇等属于江苏省重点保护物种。

(5)兽类

梁鸿湿地分布有兽类动物 12 种,分别隶属于 5 目 8 科 12 属,啮齿目 3 种,食肉目 4 种,食虫目 3 种,翼手目和兔形目各 1 种。主要有黄鼬、猪獾、刺猬、小灵猫和草兔等,其中省级保护动物有黄鼬、猪獾、小灵猫。

(6)浮游动物

梁鸿湿地水中浮游动物共有 4 类 93 种。以轮虫为优势种群,年平均每升水 体含 225 个,1.52 毫克。其中四类主要是原生动物类,主要有辐射变形虫、梨 形砂壳虫和有棘鳞壳虫等;轮虫类主要有橘色轮虫、盘状鞍甲轮虫和方块鬼轮虫 等;枝角类主要有矩尾秀体蚤、晶莹仙达蚤和大型蚤等;跷足类主要汤匙华哲水 蚤、指状许水蚤和右突新镖水蚤等。

(7)底栖动物

梁鸿湿地水体中共有底栖动物 8 纲 39 科 57 属 76 种,其中环节动物 3 纲 6 科 7 属 7 种,软体动物 2 纲 11 科 25 属 43 种;节肢动物 3 纲 22 科 25 属 25 种。优势种有环节动物的苏氏尾鳃蚓,软体动物的河蚬、圆顶鳞皮蚌、背角 无齿蚌,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底栖动物平均密度 138.7 ind/m2,生物量 91.8 g/m2,其中河蚬占总数量的 80%以上,占总生物量 90%以上。湿地保育区现状

根据《梁鸿湿地公园总规》,我园对保育区做了一系列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措 施。

3.1 湿地生态水系现状

(1)河道现状

湿地保育区外围的河流将其与外界自然分隔,减少人为活动对保育区湿地生 态的干扰,促进区内自然生态过程逐步恢复,成为保育区的一道天然保护线和缓 冲带。同时,这些河流还是保育区与湿地公园其它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的中介,健康的河滨带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促进河道功能

正向演替。因此,我们对湿地保育区外围的河道恢复了河漫滩,增加河道的缓冲 能力和植被多样性。

坡岸采用了缓坡+斜坡的方式,依据水位线进行设计,区内常水位 1.68 m,最高水位 3.18m,最低水位 0.98 m。在常水位以上采用缓坡,坡降比 1:5,恢复 湿生乔灌草群落;常水位至枯水位,恢复挺水植物植被;枯水位以下接 1:3 的斜 坡,营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

生态驳岸示意图

(2)塑造浅滩地形

为保障湿地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提高生境多样性,我园将各鱼塘间塘梗打 断,并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 高程有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两侧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保留的塘梗总长度为 572m,宽度约为5~6m。高水位以下部分则按照 1:2.5 的坡降比进行水下塑形,由于原有鱼塘的坡降比在1:2-1:3 之间,因此本区域水下部分未作太多改变,在陆地上则按一定的密度比率配置不同的植被带。

3.2 保育区林地现状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桥头巷和吴家浜两处村庄沿河分布,村庄之间有香樟、广 玉兰等苗圃,村庄内也有许多乡土树种,多样性较高,有水杉、香樟、构树、苦 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我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林内土 壤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常在夏天雨季时处于水淹状态。杨树具有很强的耐湿、耐淹能力,为恢复森林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植被基础,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

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可能是缺乏土壤种子 库等原因所致,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在上述两片林地的基础上,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建立群落的垂直结构,适当 扩大群落面积,柔化群落边界,延长群落交错带,恢复森林湿地。

在恢复森林湿地的过程中,考虑到物种的生长模式、相对耐荫程度和竞争能 力,参考自然林分组成,探索了物种间混种的最佳搭配方法及物种之间的兼容性,尽量避免了在林分发展的自疏过程中出现过度的死亡率。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情况

在江苏省发改委太湖治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梁鸿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保护

恢复工程;投资800万元对约800亩湿地进行必要的恢复,其中江苏省政府投资约 30%,地方配套70%。具体设计原则和内容如下:

工程遵循“重点保护,全面恢复”的原则,力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获 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合理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 施,扩大自然湿地面积,增加栖息地适宜性,改善生境质量,提高湿地生物多样; 通过恢复自然湿地和构造人工湿地,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 着眼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兼顾水利防汛、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和生态 旅游的需求,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本着“全面恢复”的原则,按照各区功能的需求,针对区内的湖泊、河流、沼 泽、水田等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采取因地制宜的湿地恢复措施,提高湿地生物 多样性,丰富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科教宣传 等活动打造良好的湿地生态基底。

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1.1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大小鱼塘共21个,面积共80亩,集中分布在保育区的东北 区域,与伯渎港相邻,北面为东新桥港闸口,南面、及西面均为河流。塘梗总长 1400m,淤泥淤泥深度在20cm左右,区内部分鱼塘废弃后经自然恢复成沼泽湿地,有众多鸟类栖息,但部分在养鱼塘存在水质污染状况。

(1)塑造浅滩地形

为保障湿地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提高生境多样性,打断各鱼塘间塘梗,并 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高程有 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两侧 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保留的塘梗总长度为572m,宽度约为5~6m。高水位以下部分则按照 1:2.5 的坡降比进行水下塑形,由于 原有鱼塘的坡降比在1:2-1:3 之间,因此本区域水下部分不需作太多改变,在 陆地上则按一定的密度比率配置不同的植被带。

(2)恢复近自然沼泽湿地

芦苇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最常见且广为应用的工具种,芦苇湿地能通过 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净化水体内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和 根际微生物截留SS,吸收有机污染物,去除氮、磷。另外芦苇还具有种植简单、抗水性强、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长、管理要求粗放,经济价值高(是优良的造 纸原料,建筑材料)等优点。因此,在上述缓坡、塘梗等浅水区域放置芦苇植了 块,经过芦苇自身的分蘖和根状茎的繁殖,恢复以芦苇为建群种的沼泽湿地。

在保护原有原生植被的前提下,以恢复生态学的自我设计理论和演替理论为 指导,根据太湖流域湿地自然演替规律,对区内乡土植物、动物与水禽进行原生 恢复,适当进行引种和放养,增加湿地生物及生境多样性,根据自然选择形成典 型的乔木、灌木、花草、水禽等乡土动植物群落,构建和恢复合理的乡土植物- 动物(水禽)生态链,形成了一个完全原生态且具有良好自我维持功能的湿地生 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营造鸟类、渔类理想栖息地,恢复湿地植被,丰富植被类型,为湿地动物提供良好生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 稳定性和自维持能力。

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工程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 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林内土 壤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常在夏天雨季时处于水淹状态。杨树具有很强的耐湿、耐淹能力,为恢复森林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植被基础,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 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可能是缺乏土壤种子 库等原因所致,因此,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在上述两片林地的基础上,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建立群落的垂直结构,适当 扩大群落面积,柔化群落边界,延长群落交错带,恢复森林湿地。

(1)适生树种的筛选

淡水森林湿地恢复地一般都是退化的低湿地,土壤中的氧气已被呼吸作用所 消耗,土壤孔隙中充满了二氧化碳,并且堆积了大量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因 此,种植在这些土壤上的苗木必须要能耐受在生长季节经常性的洪水和水涝条 件。恢复通常优先选择适宜的本土树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采用一些外来树种。目前有关淡水森林湿地恢复应用较广的适生树种有水紫树、落羽杉、池杉、黑 柳、榆、北美枫香、橡木、朴树、桤木、杨、柏木等;本土树种枫香、垂柳、金 丝垂柳、中山杉、乌桕、水杉、江南桤木和枫杨等,均具有较强的耐湿能力,应 重点选用;其它如美洲黑杨、池杉、彩叶杞柳、日本甜柿、落羽杉、美国山核桃 和水紫树等引进树种,都是常见的湿地树种,可以适当的选用。

通常在淡水森林湿地恢复过程中,树种 3~4年后的生存率就已经表明了它 们今后的生存率,但有些树种的生存率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降低。研究表 明枫香、垂柳、金丝垂柳、美洲黑杨和池杉这5个树种的存活率和耐淹性较高,我园根据现场立地条件进行了合理配置。

(2)群落结构设计

在恢复森林湿地的过程中,考虑物种的生长模式、相对耐荫程度和竞争能力,参考自然林分组成,探索物种间混种的最佳搭配方法及物种之间的兼容性,要避 免在林分发展的自疏过程中出现过度的死亡率。

基于杨树林的森林湿地

乔木树种的配置是根据土壤类型决定的,在每种土壤类型上混合种植

2~3

种乔木,可以是随机或按一定规律种植,对苗木的生存力及生长率几乎没有影响。

利用塘梗土和塘底淤泥在大湖中堆积形成一个岛屿,岛屿结构形状是根据不 同的风向、水流、土壤分布条件进行施工的。岛屿为生态排桩结构,在岛屿周围 打上两层木质防护桩,可防止因水流冲刷引起的岛屿塌方,有效替代硬质护坡,防护桩顶端固定生长基质,恢复睡莲、芡实、荇菜、水鳖等浮叶植物群落。

(3)湖滨带挺水植被恢复

以湖滨带斜坡上和构筑的水下暗堤为生境,构建挺水植被带,重点选取观赏 价值高的挺水植物,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季相变化,构建单种群或共生群落,如 恢复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再力花‐花叶水葱群落、黄菖蒲‐慈姑群落等。水面 以上构建灌丛湿地带,主要包括蔷薇、金钟花、三棱草等。

1.4 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河流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中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健康的河滨带湿地可 以有效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完善河流自净能力。因此,通过植 被重建恢复河滨带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河道沿岸河滩、湿地、林带等组成的复 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逐步恢复成为自然的 河流湿地,从而最终改善水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河流驳岸类型分布

区内河流的驳岸类型原可分为三种,及自然驳岸(N 型)、砌石驳岸(H 型),大部分的河流为自然驳岸,砌石驳岸和水泥驳岸基本上分布在村庄内的河道中,属于硬质驳岸。

工程中新增的河道均采用自然驳岸(N 型),工程中设计了 A、B、C、D 四 种生态驳岸类型,A+B 型生态驳岸分布在分割保育区和展示区的河道上,C+D 型 生态驳岸分布在展示区中间的河道上,D 型生态驳岸还分布在湿地休闲区中九曲 河上。工程后,区内共有驳岸类型 7 种,其中自然驳岸(N 型)总长度 2190m,A+B 型生态驳岸总长度 540m,C+D 型生态驳岸总长度 460m,D 型生态驳岸总长 度 1650m,砌石驳岸(H 型)总长度 210m。

(2)自然驳岸植被修复

对于区内其它没有泄洪压力的河道尽量保留天然的泥质护坡,恢复岸线的自 然曲线,采用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防止水土流失,也为水生

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工程保护和适当增加自然护坡植被多样性,保护原有土著植物群落,如构树、野蔷薇等,种植柳树、杨树、乌桕等耐湿树种,林下营建灌木草本,形成乔灌草 复层群落结构;保护原有的芦苇、香蒲、菰等乡土植物群落,适当进行补植,形 成结构上以芦苇、香蒲为优势种的水生植物群落,布局上以多个小群落间断式分 布为特色的挺水植被带。

通过上述植被恢复措施,恢复河流滨岸自然湿地,一方面可减少由地表径流 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作用,水体 SS 去除率可达 60%,TN、TP 去除率可达 80%,同时还起到稳定河岸,给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作用。

(3)生态驳岸植被修复

在上述 4 种生态型护岸上恢复湿生植被,按照水位由水中向陆地依次配置沉 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基本保持自然岸线的通透性 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陆上可种植河柳、水杉等,挺水植物如千屈菜、花叶水 葱、香蒲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直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通过舒 展而庞大的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及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为鱼类、昆 虫、鸟类等觅食繁衍提供场所。

(4)石砌驳岸植被修复

区内石砌驳岸多分布在民宅附近,对于区内居住安全及宅基地的稳固有重要 作用,不可随意拆除,工程采用绿化手段来软化驳。在堤下放置抛石,抛石间放 置生态袋,既可固堤,又为挺水植被恢复提供基质,恢复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 在驳岸侧面挂设渔网、麻绳等,供藤本植物攀援,从而达到立体绿化的效果,藤 本植物可选花叶蔓长春、牵牛花、常春藤等;陆上种植垂柳、合欢、拐枣等乔木,沿岸种植蔷薇、云南黄馨等灌木,也可起到遮盖驳岸的作用。

(5)水生植被恢复

适当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水生植物种类、完善水生植物群落。在浅水区营建 浮叶、沉水植物群落,在深水区营建漂浮植物群落,其中浮叶植物为芡实、荇菜 等,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狐尾藻等,漂浮植物为浮萍、槐叶萍等。利用各种 植物的净污能力,降低河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有效控

制和消除。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堤岸陆生植被→水陆过渡植被→水生植被”合理

游游动物,罗非鱼、黄鳍鲷、黄颡鱼、鲤鱼和鲫鱼则以昆虫幼虫、水生高等植物 碎片、杂物碎屑及藻类等杂食性食物为主,而鱤鱼等属于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根据以上鱼类不同的食性特点,促使这些鱼类在养殖过程中相互利用。如草鱼吃 草,其粪便可以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生长,供给鲢鱼和鳙鱼食用,而鲢鱼和 鳙鱼吃掉了浮游生物,减低了水的肥度,又有利于草鱼的生长;肉食性鱼类则可 以减少野生杂鱼的繁衍。因此生态养殖不同品种的野生鱼类,恢复与合理构建水 生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生态位空间和资源,提高湖体水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出率,既达到湿地恢复和水污染治理的预期,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补偿“退渔还湿”所造成 的经济损失。湿地用水与水质情况

梁鸿湿地公园东邻漕湖,东南傍蠡河(望虞河)、北接泰伯渎、东北依鹅湖; 该区域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为典型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建设公园前,区域 内水质为Ⅳ类水域功能标准。

位于湿地公园东侧的伯渎港,古称泰伯渎,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江南最古 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伯渎港流经规划区的河段长 2.6 km,平均高程‐1.3 m,最高 水位 3.08 m,最低水位 1.0 m,常水位 1.5 m(黄海标高),最大洪水量 40‐50 m3/s。按无锡市河道分级标准,泰伯渎属二级河道,河道编号 2N002,为七级航道。

区内主要的河流还有东新桥河与九曲河,东新桥河属无锡市四级河道,河道 编号 4N010,全长 5.5 km,河底平均高程 0.5 m,河床平均宽度 10 m,河道最小 宽度 20 m,流经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河道长 2.1 km;九曲河属无锡市五级河道,河道编号 5N052,长 1.3 km,河底平均高程 2.6 m,河床平均宽度 9 m,河道最 小宽度 20 m。

区内常年平均水位,吴淞标高 3.3‐3.5 m,现受望虞河引江济太影响,水位波 动较大;最低水位吴淞标高 2.6‐2.8 m,最高水位吴淞标高 4.8 m。河道河底高程 吴淞标高 0‐0.5 m。

通过一系列保护与恢复措施,使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 善,湿地用水也得到充分保障,公园内水质已达到 III 级。

此外,湿地公园正筹划建设“再生水(中水)回用示范工程”,通过完善再

生水(中水)回用规划,加大湿地内污水、雨水等的收集处理和循环使用力度,逐步提高再生水(中水)回用比例。从而,进一步保护及恢复公园内及其周边地 区水体以及生态环境。

三、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情况及能力建设情况

1.1 湿地边界与土地所有权情况 土地权属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 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 多项权利。土地权属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是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规划区内无土地权属争议,梁鸿湿地公园建 设单位和经营机构为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无锡梁鸿 湿地公园区域内土地使用经营权(附件1)。该附件表明:

(1)租赁范围:

北起泰伯渎瞻桥,南至自然村落桥头巷的北端,南北涉及泰伯渎流域约2km,东西宽200-800m不等。涉及瞻桥、吕家湾、水北、水东、袁家湾、桥头巷、渔业 村等九个自然村落。承包经营面积3465亩。

(2)租赁期限:

五十年,自2008年11月1日起到2058年10月31日止。

1.2 土地利用基本要求

(1)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根据梁鸿湿 地公园的特点,合理规划各项土地规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突出梁鸿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保护风景

游赏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

(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梁鸿湿地公园特征的土地利 用方式与结构。

(4)在区内现有的土地类型基础上,合理调配各类用地比例,如风景游赏 用地、游览设施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水域等占用面积。2.1 湿地管理机构与制度情况

湿地管理机构

梁鸿湿地公园行政区划属无锡市新区,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正式实施,涉及 经济利益和土地使用问题,势必会出现一些管理经营上的矛盾。要较好的实现公 园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建立合理、完善、健全、协调统一的高效管 理体制。为此,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梁鸿湿地公园景 区管理处(附件 2)。

(1)组织机构

完善而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湿地公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根 据建设的需要,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职责为负责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恢复、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按照现代理要求,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行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公园内设综合办公室、计划财务科、安全保卫科、旅游开发接待 科、基础工程建设科、湿地资源环境管理科六个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负责公园的综合材料及有关文件,政策研究、信息交流、文件 管理、后勤服务,上下联络等工作。

计划财务科:负责制定公园财务管理和核算审计办法,制定公园计划,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审定投资计划,监督投资使用情况,负责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安全保卫科:负责公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保障游客在公园内的人身及财产安 全。

旅游开发接待科:负责制定公园市场开发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组 织实施;开发及管理公园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策划、招商引资和

篇6:”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题干

1.在第一行前插入一行,输入文字“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不包括引号),设置字号为24磅、加粗、居中、无首行缩进。段后距为1行。

2.对“景区简介”下的第一个段落,设置首字下沉。

3.“历史文化”和“三堤五景”部分中间段落存在手动换行符(软换车),替换成段落标记(硬回车)。

4.使用自动编号

(1)即对“景区简介”、“历史文化”、“三堤五景”、“必游景点”,设置编号,编号格式为“

一、,二、,三、,四、”;

(2)对五景中的“秋芦飞雪”和必游景点中的“洪园”重新编号,使其从1开始,后面的各编号应能随之改变。

上一篇:苏州外国语学校面试下一篇:微型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