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活动方案

2024-04-17

诗社活动方案(精选7篇)

篇1:诗社活动方案

乘马岗镇2011年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麻城市2011年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实施方案》(麻办发〔2011〕25号)的通知精神,继承发展祖国传统文化,促进我镇诗词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为我镇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特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我国文化园苑的一支奇葩。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抓住机遇,传承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运用诗词可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激浊扬清,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开展诗词文化活动,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宣传我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提高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25号文件为指导、以“创建诗词之乡、建设文化名镇”为目标,以“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人文素质、构建和谐乘马”为目的,以“开展诗教活动、组织诗词创作、进行诗歌朗诵、主办诗词墙报、集结诗词专辑”等为手段,大力开展“诗词之乡”创建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力争使全镇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从而使我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建步骤

为使我镇的创建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特色,真正形成“文化塑灵魂、文化促发展、文化构和谐”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必须上下一心开展一系列活动。

(一)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大力宣传建设“诗词之乡”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召开创建动员大会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氛围,形成合力,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充分调动全镇人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舆论范围,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发展会员,成立诗社。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我镇拟成立1个诗社(“红土地”诗社)。壮大诗词队伍是建设“诗词之乡”的核心,要把发展会员作为重要工作,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的诗词组织为目标,大力发展会员,壮大诗词队伍。凡诗、书、画爱好者,不受年龄、职业、学历限制,都要及时吸收到诗社里来,争取吸收会员不少于50人。每年至少集结出版诗词专辑一册。

(三)组织学习,搞好培训。对中华诗词的形成、发展、成熟、繁荣等基本历程和诗词格律等基本知识分时段、分专题组织学习。学习中坚持好“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自觉学习相结合,分组学习与结对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练笔相结合。每年定期邀请诗词专家来我镇讲学,举办培训班一期,培养30人左右的诗词教师队伍。市六中和中心学校要认真部署和督促学校诗词教育工作,将诗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培育诗词新人。诗词学会要与教育部门配合,利用寒署假时间,主要对语文教师进行诗词培训,培养诗词队伍,开拓诗词基地。

(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大力开展创作知识编、创作成果展、创作经验谈等专版专栏,举办创作笔会、理论研讨会、赛诗会、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力争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创建干劲热火朝天、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坚决达到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七有”标准,即有领导班子、有活动经费、有活动阵地、有学习记录、有诗词小组、有诗词专栏、有作品结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镇党委、镇政府决定成立创建麻城市“中华诗词之乡” 乘马岗分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兴权

副组长:江响珍刘远勤马成仁程时应金家文

成员:熊祥德陶勇郑礼谋江发家叶世斌

陶孝德梅之彪陈家新陶流潮罗全东

吴金木杨仕宏付万全高旭光凌家先

桂安心杨作义李彦武周时学陶宏帆

程永红徐晓峰何进梅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创建活动的开展。承办各部门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到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乘马岗分会“红土地”诗社工作领导小组 社长:

副社长:

主编:

社员:

陈安珍 胡江波韩来启黄家华陶中柱

(二)加大投入、落实经费。把诗词学会日常活动经费列入预算。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经费列入专项资金拨付,各单位要在资金上支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落实办公场所,加快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引导创建工作顺利发展。

(三)强化责任,加强调度。创建活动要求高,工作任务艰巨,各有关单位必须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抽调得力人员组建专门班子,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对整个创建工作要加强调度,及时处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开展活动。

(一)近期活动1、4月上旬组织成立麻城市诗词学会乘马分会“红土地”诗社,向市争创办报送诗词机构、刊物名称和社员名单,并到市民政局办理社团登记手续。

2、4月中旬邀请对诗词有造诣的学者来诗社讲课。举办诗词知识的竞赛。督促中小学开展诗教活动。

3、5月份开展“创作笔会”围绕开展歌颂劳动人民的诗词创作、朗诵比赛,讴歌劳动者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

/

4、6月份利用端午这一节日召开“理论研讨会”,纪念、研究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屈原5、7月份“喜迎建党90周年”诗社优秀诗词评选活动。

(二)以后每逢重大节日都举行诗词创作方面的活动

(三)做好活动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2011年4月8日

篇2:诗社活动方案

走过往昔,奋斗的汗水刚刚拭去 回首旅途,胜利的笑容正在蔓延 携手今朝,高歌这一路荣耀感动 展望未来,携手同行共创美好

一首诗颂出果敢坚毅唱出,一首诗谱出心中挚爱,一首诗攒出热血豪迈。执着、梦想、追求、团结我们共同燃心为香,巅峰领跃!梦想从不止步。今天是诗将我们汇聚在一起,让我们互相交流,收获快乐,在诗歌的熏陶中升华自我,领略人生的精彩。

下面有请江城诗社名誉顾问,邹国辉主任为我们介绍今天到访宣电的各位诗友。

好的!谢谢邹主任!各位领导的到访瞬间让我们的活动提升了更高的档次,在这里我也向各位诗友介绍一下我们宣城电厂的概况,2003年12月,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新型发电企业。股东方为国投电力有限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51%、49%。公司所属国投宣城电厂是“十一五”安徽省宣城、黄山两地区规划的唯一大型火电厂。国投宣城电厂规划总容量为3200MW燃煤火力发电机组。一期(1×630MW)工程实际完成总投资22.91亿元,已于2008年8月22日顺利竣工投产发电。二期(1×660MW)扩建工程估算总投资约26亿元,于2015年6月份投产发电。机组自投产至2015年10月,累计发电量260亿千瓦时,累计上缴税收达5亿多元。下面我们正式进入诗韵汇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趣味问答。每人抽取相应问题,并对所选问题进行回答,答对获得活动礼品一份。

领导(市里),刚才我们的诗友答错了,要不您给出个问题?答对了我们赠送他一个纪念品。您可要想好了,有没有纪念品就看您的了。

。。

好的,各位诗友通过刚才的环节都开动大脑,展现了自己的诗词储备,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环节,绞尽脑汁的时刻到了。

一字多句。主持人说出一个字,大家按要求回答,诗句内的字与主持人所说的字需完全相同,说出最多者获胜,共四题,获胜者获得礼品一份。

。。

江城诗社四个字已经回答完毕了,是不是有点难呀?下边我们有请朱会长为我们选一个字

….好的,奖品已经被我们瓜分完毕了,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考验大家反应能力的时刻到了。说完就抢。主持人说出相应诗词要求,答题者根据要求抢答处一句完整诗词,答对加2分答错扣1分,共10题,前三名获得奖品,如有并列进行加赛。

领导,我们诗友太活跃了,有两位是并列的,要不您出个题目考验考验他们吧? …

好的,激烈紧张之后我们轻松一下。幸运在等你。主持人给出一个成语大家完成成语接龙,未答上的诗友将被记名,并说出新成语由下一位继续成语接龙,直到未答上人数三人为止。

三位幸运儿出炉了,下面有请三位为我们朗诵一首

好的,谢谢三位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婉转的曲调。下面有请。。

篇3:诗社活动方案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红楼梦》,诗社

中国是一个诗歌源远流长的国度。诗也是文备众体的小说无法割舍的有机元素[1]。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 更是印证了这一观点, 有学者称,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 而且是一部“诗化的小说”[2]。在《红楼梦》中, 随处可见诗歌的因子, 作者曹雪芹不惜笔墨地写诗, 不仅为千姿百态的小说人物量身定写了许多诗歌, 而且较大篇幅地详述了诗社活动, 生动再现了大观园中的才子佳人构建诗社的缘起、过程、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通过参与诗社活动, 一群热爱诗歌的才子佳人慢慢凝结成一个学习诗歌、赋写诗歌、鉴赏诗歌的“学习共同体”。因此, 《红楼梦》涵养着独特的“诗学品性”[3], 弥漫着浓郁的“诗歌文化”。

鲁迅《集外集拾遗》这样评说《红楼梦》:《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教育研究者读《红楼梦》则看到了不同的教育意蕴:陶湘、王任坤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缩影[4];刘之淼从《红楼梦》中看清代女子教育[5];于洋则在《红楼梦》中观明清的家庭教育[6];……本文基于教育学视角, 立足学习共同体的视野, 尝试解读《红楼梦》诗社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是什么

何为“共同体”?在《外国哲学大辞典》中, “共同体”是社会哲学用语。它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由社会联系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和。“共同体”这一概念原属于社会学范畴, 后引进教育学领域, 于是出现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新概念。这一现象最早见于博耶尔 (Boyer, E.L.) 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 报告中用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国外学者较早探讨“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而且是众说纷纭。罗兰巴斯 (Ro Land Barth) 在《从内部改进学校》一书中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生和成人都能根据对他们的特殊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学习, 并能互相促进彼此学习的地方。”梅耶 (Myers) 和辛普森 (Simpson) 在《重塑学校》一书中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 在其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日本佐藤学所强调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学生与教师双方都形成共同体的情况下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强调与人、与事物、与自己相遇和对话。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国内较为普遍认可的含义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 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7]。

《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是由贾探春发起, 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共同构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意趣, 开展分工协作和学习交流。后来, 由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也有着同样的旨趣。参照“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海棠社与其说是一个诗社, 还不如说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为什么说诗社是学习共同体?首先, 目前对学习共同体的界定主要是从群体关系、社会组织的角度切入, 认为凡是以社会协商的方法建构知识的团体都可称为“学习共同体”。由贾探春、林黛玉等人构建的诗社社是一个学习团体, 并且是以协商讨论的方式建构的知识团体。其次, 参照上述“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他们所组建的诗社与学习共同体的含义是相符合的。诗社的成员作为学习者积极参与, 对诗歌有着共同的兴趣, 他们经常在吟诗、赋诗、赏诗、评诗等学习过程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和分享, 并共同完成一定的诗歌交流学习任务 (如共同在规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赋写海棠诗、菊花诗等) 。最后, 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渐渐营造出了学习诗歌、热爱诗歌、鉴赏诗歌的文化氛围, 最终在大观园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诗歌文化”。

二、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 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转型, 我国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 确立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 而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 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8]。由此可知, 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更进一步指出, 在我们看来, 学习共同体与其说是学习者群体, 毋宁说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9]。在建构主义者的视域下, 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10]。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强调通过对话、倾听来形成真正的学习, 具体强调的意义有:第一, 强调关爱、尊重和倾听;第二, 强调互动;第三, 强调同僚性[11]。总结来说,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情境;二是倾听与会话/对话;三是互动与协作/合作;四是意义构建。下面将以《红楼梦》的诗社活动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是“情境”。一是自然情境对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红楼梦》中, 四季变换更替的景色为诗社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学习情境。如海棠社在秋天建立, 后继的桃花社在春天兴起, 后来湘黛二人又在凹晶溪馆中秋联吟等。由此可知, 四季不同的景色为才子佳人吟诗作对创设了不同的情境, 这种自然的学习情境成就了才子佳人的诗意生活。除了自然的情境外, 社会情境对这个学习共同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者潘碧华指出, 闺阁女子结社吟诗, 自明清以来尤多, 这跟当时普遍结社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联系[12]。这说明, 大观园中诗社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具体是受当时社会崇尚结社吟诗风气的熏染。

其次, 强调倾听与会话/对话, 互动与协作/合作。这些意义贯穿于整个诗社活动中。在诗社活动中, 大观园的才子佳人之间非常注重倾听与会话/对话, 强调互动与协作/合作。如在初建海棠诗社时, 经过众人的互动交流, 大家开始分工合作, 组建了以李纨为社长的领导班子;又如在香菱学诗时, 林黛玉作为助学者, 善于倾听, 注重互动交流, 倾囊相助香菱学诗;又如湘黛二人在凹晶溪馆中秋对诗, 认真倾听彼此的心声, 开展坦诚的对话交流, 最后两人变得相知相惜等。正是在诗社活动中, 才子佳人们相互倾听、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最终融汇成年轻生命才华横溢的华美篇章和诗意生活。

最后是“意义建构”。围绕学习共同体而开展的诗社活动, 最终构建出的意义有:第一, 诗的文化生活:生活因诗而雅。中国诗歌有着古老的传统, 上溯《诗经》、《楚辞》, 下及唐诗宋词、明代民歌、清代楹联, 诗性生活源远流长并深入人心。每一个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 都对诗意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和追求。而大观园中, 那些才子佳丽热爱诗歌, 以能诗为荣, 并围绕诗社活动崇尚诗意地栖居, 追求雅致的诗意生活。更有趣的是, 在诗歌文化氛围浓烈的生活环境中, 不会作诗的人也纷纷融入这种诗意生活, 最典型的人物如香菱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日思夜想, 忽于梦中得了八句;又如王熙凤偶发灵感吟出“一夜北风紧”的好句;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宴会上被逼接酒令, 引出押韵话:“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等。第二, 诗的价值:女子因诗而贵。《红楼梦》中写过诗的女性不可胜数, 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纹、香菱等十几人。其中, 诗作最多者当属林黛玉, 达20多首。黛玉的生活始终萦绕着诗的意境, 她的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依凭诗歌创作, 她尽情尽兴地表达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际遇、情绪情感、个性才情、理想追求等。因此, 有学者评论, 林黛玉以诗见性, 可说是“诗一样的女儿”[13], 是“诗的化身”[14]。综上所述, 正是藉此诗社学习共同体, 每个参与者受诗歌文化熏染, 构建个人的学识, 成就自我的价值, 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意义建构。

三、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基于对“学习共同体”含义的进一步探析, 研究者发现学习共同体有两个关键特点:一是分布式专长;二是相互欣赏[15]。基于文献的阅读总结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点有:拥有共同的目标、信念或愿景;强调权力共享和责任分担;主张成员彼此鼓励、相互信赖和关怀照顾;注重成员之间的协商、交流、对话和分享;充分重视每位成员的闪光点和光明面;从“个别优秀”到“人人优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以《红楼梦》诗社活动为例, 进一步探析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包括以下五步:树立共同愿景、组建领导班子、协同商定规范、共同拟定名号和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1. 树立共同愿景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成员之间有共同的愿景。当有人率先充满激情地向其他成员描绘学习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时, 所有成员的激情瞬间被激发了, 成为整个群体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有研究指出, 在学习共同体中, 每一个成员不简单是在特定时间为具体需求而走到一起, 而是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望……并逐步形成群体的共同文化价值[16]。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 海棠社的最初构建是由贾探春发起, 缘于她病中无聊之时的偶然一念:“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 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 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 远招近揖, 投辖攀辕, 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 或竖词坛, 或开吟社, 虽一时之偶兴, 遂成千古之佳谈。”[17]探春的念想中恰恰是她对构建诗社的美好初衷和愿景。后来她广发英雄帖, 遍招社员, 希望实现美好愿景。由于大观园里面的才子佳丽, 深受探春所描绘的美好愿景影响, 加上他们对诗歌有着共同的志趣, 因此探春一号召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这说明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是树立共同的愿景。

2. 组建领导班子

教育实践经验表明, 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 使他们各尽其能和各展其长, 从而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 这是成功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经之路。而且, 在组建领导班子的过程中, 适当进行分工合作和角色分配, 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 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第二步是各尽其能, 互帮互助, 组建领导班子。

在《红楼梦》中, 通过自荐和他荐的方式, 诗社开始组建领导班子。李纨年长, 富有领导力, 自动请缨社长一职, 还推荐贾迎春、贾惜春两人为副社长。社长李纨在推荐他人时, 正是考虑到了深知他人的心理特点“迎春惜春本性懒于诗词”, 于是安排两人一位出题限韵, 一位誊录监场, 让她们各尽其能, 各司其职。除了角色分配外, 成员之间须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薛宝钗细心体谅史湘云的处境, 主动帮助史湘云开社, 而且两人通力合作在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等。

3. 协同商定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实践表明, 学习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需要形成一定的规矩或规范, 约束并引领整个共同体的发展。因此, 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必须协同商定规范, 以促进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和持久发展。

经众人的协商, 海棠社初步确定了一些简单的规范。如拟定诗社活动的时间, 初定为一个月两次, 而且每月拟定日期, 风雨无阻。除了固定的开社时间外, 另有考虑灵活的安排:除这两日外, 倘有高兴的, 他情愿加一社的, 或情愿到他那里去, 或附就了来, 亦可使得, 岂不活泼有趣。最后这样的安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4. 共同拟定名号

正所谓, 名正而后言顺。从教育学视角看, 商定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名号后, 意味着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诞生。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开始共同愿景时, 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享有共同名号时, 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逐渐强大, 意味着这个学习共同体开始正式运转了。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一句:“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 真该要起海棠社了。”正是这一句话让诗社的名字一锤定音了。一首首灵动的海棠诗不仅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掀开了序幕, 而且让诗社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名字———海棠社。

5.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有研究表明, 成功的学习共同体要尊重所有成员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确立所有成员的主体地位, 是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石和前提。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若想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首先要拥有成为主体的权利, 然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由于, 兴建诗社的构想最初是由贾探春提出来的, 她积极主动要求试开一社, 她的想法得到社长李纨的首肯并赋予她试开一社的权利, 也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同意。探春是第一个拥有了成为主体的权利, 她成功地完成了试开一社, 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到后来, 探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直高涨, 成了诗社的活跃分子和中坚力量。

篇4:子衿诗社活动总结报告

一、 诗社简介:

小组名称:子衿诗社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小组成员:琚梓薇、赵怡璇、郭志雷、张川、

王丽婷、王晓梅、段娜

口号:青青子衿梦,悠悠中华魂

二、 创社初衷:

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华。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深刻认识祖先的智慧并将之发扬光大,成立了子衿诗社共同成长小组。在这里,子衿诗社,小组抒怀,小组感慨,小组用诗心来表达自己,小组用诗意来理解别人,用一颗诗的情怀来奏一曲雄浑的交响。

三、 成长概况:

自201X年3月成立以来,小组先从学习古人开始,翻阅资料自学了有关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在平时加以训练,使写作技巧日益成熟,不但如此,小组还积极创新,写出了楚辞体、现代诗和首尾相接的回环诗。为了寻找灵感,组织了“子衿赏月会”,对月抒怀,畅谈人生。此外,诗社不仅在诗歌兴趣方面有所发展,还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专业英语标本讲解大赛”、“我爱记单词” 等活动,并在“电影之夜”活动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参加这些活动,使小组成员间合作更加紧密,积极向上,更增强了小组的英语水平,小组每位成员与诗社共同成长。

四、成长规划:

1、诗社总方针:平时抓诗作,考前抓学习。

2、诗社的知识积累:靠大家搜集资料并汇总到社长处,社长进行筛选整理并将有关内容粘贴或誊写到《子衿集》中供大家阅读。诗社应整理的内容有:

诗的区别划分,对仗的使用,平仄的使用,如何押韵以及各种活泼丰富的诗歌体裁。

3、进行诗歌创作:在学好有关知识后,尝试自己作诗,从绝句再到律诗,一点点进步、丰富和发展,等律诗做的成熟后,可以着手其他体裁,比如赋、说等形式,比如楚辞体、现代诗等。

诗社还会不定期的举行活动,以寻找创作灵感。比如集体郊游、赏月对诗等,要应时应景地组织活动。

4、共同学习进步:在考前的一个月里,集体进行知识复习,诗社把个人的资料汇总到一起,各取所需,每周至少两次学习聚会,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有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具体时间、地点由社长决定并找一个安静的自习室。

在共同学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诗社目标:在创社最初的两个月迅速学会作诗的方法技巧,然后进行个人创作,大家互相评诗,共同进步,并不定期组织活动,寻找灵感,增深了解。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尤其以朗读和读书为主,增加小组文化积淀。临考试阵前突击,互帮互助取的好成绩,争取做兴趣与学习全面发展的优秀共同成长小组。

五、活动简介:

1、小组与《子衿集》共同成长:

《子衿集》是在小组小组内部传递的诗册子,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集中体现在《子衿集》里。小组丰富的活动中有许多也是以《子衿集》为载体。

① 古诗初采风---学习写诗:首先要加深对诗的了解,大家积极搜集资料并自学了有关古体诗、近体诗、对仗和韵律的有关知识,并仿照《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每个人都想了个称心的笔名,从对仗开始练起,慢慢写起自己的诗。小组也学习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联系,以及一些有关押韵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对仗的有关内容,并且初步认识了诗的平仄规律。这些知识为小组日后写诗评诗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② 展露尖尖角---练习写诗:学习了与诗有关的知识,小组就开始练习自己的文笔。首先做的是训练对仗。小组从七言开始对,不仅训练了意境诗情,还掌握了基本的平仄对仗。在训练了两轮对仗之后,小组许多成员自发地交流自己喜

欢的诗作,并共同欣赏,渐渐地对骈偶句表现出了较好的驾驭能力。这是小组进行诗歌创作的第一步。

③ 文字吐芬芳---写诗传意:在掌握了诗的创作方法之后,小组开始试着写诗。开始时小组的平仄或是韵脚多少出过一些问题,在同伴的帮助和点评之下,小组慢慢改进,写出了较为工整的律诗和绝句。小组写诗的形式很活泼,不仅有古体诗、律诗、绝句,还有现代诗和辞赋、骚体诗,甚至,小组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诗”——回环诗。小组重视创作和创新,交流汇聚在墨间纸隙,不仅写诗抄诗,还会互相评诗;幽默诙谐的生活语言,不仅调动了写诗的积极性,而且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情调。

子衿诗社各成员相互激励、比拼,写出了较为满意的作品,使小组的《子衿集》日益充实和完善。

2、“子衿赏月会”,解决成长中的困扰

为了在理性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获得写诗的灵感,小组组织了“子衿赏月会”活动。因为是理科生,所以诗意变得尤为珍贵——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逻辑推理与形象思维是互相碰撞的,是排挤与对立;有一段时期小组面临情思的枯竭——因为理性的学习和生活太忙碌、小组的才思已经悄悄收起。于是,这场寻找生命的感性认识的“子衿赏月会”便显得尤为重要。

小组选了一个农历十四,月亮明澈而清朗,子衿诗社的成员齐聚操场,坐在月下舞蹈、聊天,沟通交流,气氛非常活跃。待到操场灯火全熄,小组便开始吟诗弄月,玩起诗词曲大接龙的游戏,然后又赏月怡情,一直聊到很晚。

这次的赏月会非常成功,也让子衿诗社各成员灵感泉涌。赏月会之后,小组又做了许多首记诵这次活动的诗篇,每个人都很欢畅,真可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3、积极参加校院活动,多项技能共同发展:

小组不仅致力于写诗,还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多项能力共同发展,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① “专业英语标本讲解大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小组的任务是介绍一种油松属植物,小组有人写出一份汉语介绍稿,有人用它翻译出英文稿件,有人上台讲解,有人配合讲解者展示标本。大家积极准备、团结协作,大大提高了诗

社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小组的专业知识水平。

② 学院“电影之夜”活动:这次活动小组吸取了经验教训,更加认真地准备,小组表演的是电影《怪物史莱克》片段,在比赛之前,小组找来台词、明确角色,然后团结互助,进行了刻苦的排练试演,并在排练试演中寻找不足,也完善了许多细节,牢记了场上台词,并加以生动的表情动作和道具。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③ 学院“我爱记单词”活动:在活动中小组积极备战,努力记单词,并在活动中完成了规定的答卷。这次活动大大提升了小组的英语水平,深化了关于专业英语的理解,对小组日后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④ 年级演讲比赛:从准备到上场都经过认真仔细的准备,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的演讲水平,小组详尽的搜寻与演讲主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的完善小组的演讲稿,并在赛前互相鼓励,最终,小组中有一名成员获得三等奖。这次活动增加了小组的演讲经验,也增长了小组的演讲技能。在比赛中小组也注重从其他选手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弥补小组成长中的不足。

⑤ 图书馆读者协会合作的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小组积极准备,通过去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搜寻相关知识等一系列的准备,齐心协力闯过了交流会知识竞赛、抢答、选择、回忆关于书的往事、好书介绍等环节,并不负众望的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这次活动,小组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也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度,也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团结。

4、小组成员一起学习,携手并肩共同进步:

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小组也会抽出时间聚在一起共同学习。 首先由社长找好自习室,然后大家带来参考资料资源共享,各取所需,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最重要的是这种半强制半提醒的学习活动给了小组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可以共同讨论解决,极大地加强了小组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六、成长感言:

在子衿诗社,大家收获了很多。子衿诗社成立近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各成员吟诗、赏诗也交流感想,不仅增深了对诗的了解,学会了如何作诗;也增深了对诗社其他成员的认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收获了丰富的成长经历。在一步步的成长中,小组每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年以来,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无论悲欢还是离合,有子衿的岁月里,生命不再孤单,灵魂不再贫寒。在这里有很多收获:事在人为;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有灵魂的组织才有生命;家庭的气氛可以营造出来;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无限的可能。

——醇

诗社通过笔记本流传的形式,记录社友最新作品和品鉴的优秀作品。开始,我认为自己没有写诗的本领,只是摘抄大家作品和朗读其他人的作品。看着他们朴实的作品,我情不自禁的挥动笔杆,抒写自己的所想所感。当看到他人对自己诗作的评价时,我更是兴奋,再接再厉的写出更棒的诗。

——写意

在诗社的时光里,总有无数的情愫在心里徘徊,有不尽的牢骚找到了宣泄口,有绵绵的相思在纸上相慰;君不见,醇(为了方便,这里以笔名相称)的一首小情诗道出人间情仇爱恨,君不见,流连古风的曦有纷扰的忧愁感伤;君不见,湘妃玥气势磅礴的诗词渗出了她浩大的心志;君不见,读冰的几首陈词小令展示了一个伤感的自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子衿的岁月里,我感到非常安宁,心的安宁!而这也正是我收获最大的!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心的安宁,总是最好的。

——读冰

在加入子衿诗社的这段日子里,小组与诗相知相伴相随。在诗的世界里,小组或彰显张扬肆意的青春,或抒发千回百转的柔情,或挥洒直爽干练的豪气;在诗的世界里,小组体验世界的美好,感悟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深奥奇妙。诗,可以使人在意志消沉时豪气冲天,也可以使人在心烦意乱时宁静心安。总之,诗带给我的奇妙体验有好多好多,多到我恐怕这辈子都放不下它。希望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小组诗社越办越好,也期盼着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诗所带给我的奇妙体验。

——墨羽

篇5:诗社活动方案

(2012年1月11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荔苑诗社的诗友们:

篇6: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悠扬之歌 对于这部电影,着实让我欣喜的是一开始时风笛的出现,这件奇怪的乐器发出的奇特声响常会让我想起,它发出的声音存在于电影的开始与结束,而它声音的特质——悠扬与凝重,就恰好与这部电影贴近地融为一体。悠扬,大概是从Keating老师吹着口哨从教室前门进入又走出教室后门开始,或许更早点,当我们看到成片的黑鸟从秋日的草地飞起,掠过树梢,翅膀拍出湖上的波纹开始,悠扬就产生了,但这悠扬里到底已经显示了影片的凝重,因为成群的黑鸟忽然就遮去了整个画面中的蓝天。

像所有春风化雨题材的电影或电视一样,我们的学生若不是有着外在的桎梏就是有着心理上的羁绊,而我们的老师就会以一个引导和改变的角色出现。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用他五线谱上的音符温润了一个冰冷的喉咙,让学生们发出来自胸腔的天籁,而在《死亡诗社》里Keating老师,他选择了诗歌。

诗歌,从来就是灵魂上的事,与古老和传统无关,它是来自精神的,于是我们的Keating老师只能以一个反传统的面貌出现,他让学生们欢快地撕去教科书的导论,让学生站在桌子上以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引导学生用精神作诗,用运动作诗,用自由意志作诗。

第一节课他在校史纪念室的讲话,他给予学生carpe diem的精神,及时行乐,趁着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Keating老师还没出现之前,学生们其实已经在反传统了,这可以从他们更改学校的四大信念看出,但他们仍是囿于父母的安排、兄长的阴影、爱情的困惑,但carpe diem的出现让他们在反传统反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carpe diem不是放纵,而是勇敢。他们开始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自以为做不到的事和不敢做的事,他们在深夜的山洞中从事着类似宗教狂热的活动——诵诗,没错,还有什么比这样的青春更悠扬的曲调。

遗憾的是,当悠扬渐行渐远,苦涩就出现了,来自校方、父母与情敌的力量显然比青春强大,他们是不会允许离经叛道出现的,于是冬天来到的时候他们的carpe diem也由苦涩转为凝重,在现实下,这份凝重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

尽管在尼尔自杀前导演已经做了足够多的铺垫,但他的死仍是显得突兀,他父亲的反应也看起来歇斯底里,站不住脚,这部分的剧情太过强硬,仿佛只是为了让情节得以继续,让传统显示出它的丑陋面目,让Keating老师最终离开他心爱的学校。

篇7:透过《死亡诗社》看教育

在影片开头, 基丁老师打破传统教育方法, 他吹着口哨走进教室, 然后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 去楼道上第一节课。他首先引用了惠特曼的诗句“Captain, my captain”, 希望同学们可以大胆一点, 称呼他为c a p t a i n (船长) 。这与其他有陈旧思想的、重视纪律和规范的老师相比, 是多么的具有革新意识。基丁老师想与学生们建立的不只是师生关系, 而是一种和谐、亲切的朋友关系。看到这里, 我被基丁老师的独特教育方法深深吸引, 教育需要注重沟通, 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基丁老师利用学校墙上优秀前辈的照片, 把学生们聚在一起, 让他们注视着照片倾听, 倾听前辈们的声音。他借此传达了“seize the day”的思想, 告诉学生们要及时行乐, 要让生命超越凡俗。这种利用照片让大家去倾听、去感悟人生哲理的教学方式, 独特而新颖。

在诗歌课上, 基丁老师先让一个学生读学院派关于“了解诗歌”的前言, 然后他打断学生的朗读, 提出这种方法是多么的荒谬。他认为学生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序言部分古板乏味、因循守旧, 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对诗歌自我欣赏的能力, 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序言全部撕掉。在他的一再“鼓动”与演示下, 学生们开始毫无顾忌地撕了起来!在这里, 他教会了学生敢于怀疑传统, 挑战权威。

在影片中, 基丁老师不断向学生介绍有思想的诗歌, 学生们受到感染, 并追随着基丁的脚步创建了自己的社团——“死亡诗社”。他们夜里避开守门人偷偷溜出寝室, 聚集在郊外的山洞里高声朗诵, 演奏音乐, 讲鬼故事。在这里, 他们找到了远离窒息现实、让自身一切浪漫轻快的梦, 追逐着青春的舞动飞扬。在这样充满激情的过程中, 他们不再压抑自己, 他们努力地享受着青春的自由, 开始对生活、对自己有了崭新的认识, 找回了自信。

基丁老师还带着学生们去踢足球, 每个学生在踢球之前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 比如“我要做生活的主宰, 而不是奴隶”“我要做真正的上帝”等。基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走路, 他引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句,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在那个时期, 在那所学校里, “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是它的四大支柱, 老师和家长都为了学生能考取名牌大学而循规蹈矩地教育和管束着他们。所以, 对于长期受到学校和家长禁锢的学生们来说, 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时光, 是一段属于自我的自由时光。

影片中, 安德森是一个胆怯、内心、自卑的孩子, 为了帮助安德森, 基丁老师强迫安德森站在讲台上, 闭上眼睛去想象, 并把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最终, 奇迹出现了, 安德森在咆哮中创作出了一首精彩的诗歌, 同学们都被震惊了, 给予安德森热烈的掌声。安德森在基丁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自卑, 战胜了自我。同样地, 基丁还给了尼尔莫大的帮助与支持。尼尔是一个热爱戏剧的孩子, 但是一直以来, 他被父母压抑着, 父亲不允许他参加戏剧表演, 要求他一心一意地考名牌大学。尼尔在上了基丁的课后, 深受基丁关于自由、理想思想的影响, 他模仿父亲的口吻写信, 最终参演了舞台剧。但是, 在戏剧开演前一天, 被他父亲发现, 他的父亲坚决反对。尼尔很苦恼, 他找到了基丁, 基丁给予他鼓励与支持, 并说服他不要放弃努力, 让他继续劝说父亲。最终, 尼尔坚持了自我, 参加了演出。虽然最后, 尼尔还是迫于父亲的压力而自杀, 但是他曾经在基丁的鼓舞下, 为自己而活, 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过。从尼尔和安德森的例子可以看出, 基丁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者, 他对于学生的关怀以及帮助的方式有如春风化雨, 令我们感动。

影片最终是以一个悲剧结尾的。尼尔承受不了父亲给予的巨大压力, 他选择了死亡, 他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内心的自由, 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尼尔的死亡, 在某些方面也宣布了教育改革在当时的失败。尼尔死后, 学校为了给家长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强迫学生们签名, 让学生们承认是基丁诱使尼尔与家里决裂从而导致死亡。可怜的基丁成了教育改革的牺牲者, 他被学校辞退。但是,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 基丁要离开教室的时候, 安德森带领一部分同学站在桌子上, 喊起了“Captain, my captain”的话语。基丁的眼眶湿润了, 我的眼眶也随着电影湿润了。基丁老师的教育改革虽然不容于世, 以失败告终, 但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已经深深感染了那些孩子, 他们已经懂得了什么是自我, 怎样独立思考, 怎样为自己的人生而活。他们拿出了勇气, 在以自己的方式, 向基丁表示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 基丁的教育是成功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总之, 《死亡诗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育题材电影。它塑造的基丁老师的形象, 充满激情、敢于思考、关心学生, 是教育者的楷模;它传达的创新型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值得我们借鉴;而影片中学校和家长的专制以及教育改革的失败, 值得我们深深反思。看完这部电影, 结合现实, 对于教育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 老师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老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人和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 老师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方法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位有巨大人格魅力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渐染作用。在影片中, 基丁就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老师。他充满激情、乐观、亲切、大方, 他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深深感染着自己的学生。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受到了他的思想的熏陶, 学会了独立思考, 学会了追求自由, 学会了打破传统、挑战权威。

(2) 教育不是管束人, 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 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 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影片中, 基丁利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 带领孩子们在楼道上课、倾听先辈的声音, 让孩子们撕掉传统的序言、学会自己去思考诗歌, 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生活、去写诗, 然后上讲台激情地演讲……基丁老师说:“我热爱教书。”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热情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他不是在管束学生, 而是在发展学生;他不是纯粹地灌输知识, 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他不是在复制别人的思考, 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并试图让学生们也独立思考。而这一切, 正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我们中国目前的教育, 并没有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 老师们重视的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他们与学生不是朋友, 而是严格的师生关系。很多中小学教师死板教学, 没有把自己的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从某种程度上看, 他们是在约束人, 而不是在发展人。所以, 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我们, 创造力被一步步抹杀, 我们越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学校和家长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实现好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影片中, 基丁老师的教育改革之所以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当时学校和家长的传统、专制太过强大。影片中的学校和家长强调纪律和成绩, 他们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内心, 而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和孩子的分数。这种教育, 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摧残。

上一篇:放牛班也有春天下一篇:郑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