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1200字

2024-05-03

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1200字(精选6篇)

篇1: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1200字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字<一>

今天在培训老师的推荐下,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初看电影名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证实我的预感,影片以悲剧收场。本片讲述在了一个传统学校的老师,用反传统的方法来教学生们诗歌、文学、生活的故事。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传统做法,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基廷老师在教育上打破了许多的传统,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思想的解放,和基廷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基廷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育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让自己的学生逐渐走出固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教会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教条主义,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看完影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我认为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会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从而“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以我的资历来说,是远远不及骨干教师,在教师方面我还是属于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渴求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固虽然很辛苦,每天都会准时参加培训。在培训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名的学科专家,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资深教师。我从黄院长的“以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知道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迅猛,我们不能总是拿过时的知识来捆绑住学生的思维;从朱晓燕教授“教师新理念”的讲座中,倡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有所铺垫,还教我们如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精华之处;从陈霄博士那里我学到了教师语言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詹教授那里我学到很多的语音语调的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语音语调的小技巧,以后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红梅博士让我们接触了语料库这项新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专家老师张凝让我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师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何广铿教授让我教育科研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韩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组合作的课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带来他们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孩子们前进的指路人,时代再发展,我们需不停的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孩子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学习,目前我们有一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跟岗培训,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践,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都能过收获自己的心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字<二>

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学生眼中的教育,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教育。

第一部分: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学校,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很高的学校。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多少家长梦寐以求。在家长眼中,进入这所学校,是荣耀,是骄傲,更是希望,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可是在学生眼里,这里却是地狱!这所学校的教学单调凝重,这所学校的管理严肃刻板。活生生的学生,不能自我思考;教师的创新,被视为误导。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就像哪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帮助学生升入大学,其他方面顺其自然发展。至于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所以,学校坚守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学生关上房门,立即就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家长为孩子们设计前途、力图把孩子打造成优秀的自己,以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旗帜,训练学生遵守纪律、训练学生为校争光、训练学生考出好成绩,占据他们课内课外的时间、剥夺他们干这干那的权利。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你为什么让父母这么丢脸》,文中的妈妈这样说:“我现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这个笨女儿。很奇怪,她之前在学校很聪明,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补习了两年,她依然无法通过教师公招考试。我叫她几个月后去考公务员,但是她说她不想。我问她想干吗,她又说不出来。很奇怪,她明年就26岁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没有朋友。我担心她嫁不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交过男朋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让我这么丢脸?”

这是谁的责任?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这样说“用功念书、考高分,好成绩决定好工作。”多么可怕的成绩决定论!我们在思考: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第二部分:独特的基廷老师让学生产生灵魂的共鸣——因为这正是学生内心的期盼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邀请了一些学生,现在我们听听他们的看法。首先,所有的学生都统一了一个观点:“我们喜欢这个老师,我们讨厌那些呆板的老师。”

学生甲这样说:“基廷老师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基廷老师铿锵有力、魅力四射。他会随时关注你,激发你,你想偷懒、走神,没门。上他的课,浑身都是劲!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进入课堂,我们可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以热情点燃热情,以激情带动激情,用生命去尊重生命、用生命去激发生命、用生命去呼唤生命。

学生乙这样说:“基廷老师的课有新意、不呆板,上他的课简直就是享受。 撕书,哪个老师敢教我们撕书。上课居然可以站到桌子上。 一边朗诵诗歌一边踢足球。 太不可思议了。基廷老师的课堂,有声有色,有活力,每件事你都得去体验一下,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我们都喜欢这种课堂,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能这样上课。”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我们照样可以打破陈规,可以创新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怕想不到,就怕我们根本不去想。

学生丙这样说:“我喜欢基廷老师,因为他可以说是学生的精神之父。他教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由思想;他教学生抓住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超越凡俗;他教学生去追逐梦想。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而不仅仅是读书、考试、升学、工作。电影最后,就在基廷老师被开除、收拾行李离开的那一刻,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廷老师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基廷教授、基廷老师、基廷船长的青春、阳光、自由、激情,一下子让我的灵魂产生了的共鸣。”

作为教师,我们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教书的机器。有人在现实面前选择沉默,有人在梦想面前选择沉默。我们不能保持沉默,我们应当唤醒学生的梦想、鼓励学生做梦、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要理解学生,激励学生成长。中国梦,靠中国人去实现;我们的梦,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学生丁这样说:“基廷老师年轻的时候,有激情荡漾的青春,是古诗人社的成员,最可能做任何事的人,如今仍然充满激情的活着。我们就喜欢这样饱含激情的老师!电影中孩子们成立了死亡诗社,在黑夜的森林中穿梭,他们在追求灵魂的自由。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校园不仅仅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面,更是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感谢学校允许各种各样的社团存在,我们都要做点我们想做的事。”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现实禁锢、不能被传统压抑,和学生在一起,我们才能永葆青春。

学生戊这样说:“我们既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希望老师和学校尊重我们,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让我们享有一定的自由,也能有时间有机会激情洋溢,在快乐中学会相处、学会沟通、学会幽默、学会组织。 还有,电影中尼尔在追求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在既不能做父亲要求的那种人,也不能做理想的自己时,选择了结束生命,我不赞成。生命很可贵,我要向基廷老师说的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我的生命、我做主。 我喜欢一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将二者区分。”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学生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我们可以做到,既把学生的成绩抓好,又能给学生人生的启迪;也许,学生可以做到,既能把学习搞好,又能青春一回,实现自己的梦想。事实上,尼尔各科成绩优异、能力超群,可是他的父亲却偏偏不能容他,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又该多一个优秀的人才。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梦想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结合起来,不能再失去一个又一个“尼尔”。

在基廷老师的感召之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产生了灵魂的共鸣,这分明是他们内心的期盼。我想说:这就是学生希望的教育!这就是学生需要的教师!让我们向基廷老师一样做个激情的老师,进行激情的教学,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字<三>

在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为四大支柱的贵族男子学校中,几个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岁左右的男生们,总结的四大支柱却是“嘲弄、恐怖、颓废、排泻”。反应了年轻人对身处其中的学校教育现状的扺触与无奈。尼尔的父亲强迫他放弃自己喜欢的、课余校史年鉴编辑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医学院,他的争取立即被父亲的恩威并重镇压了,他甚至没有太多的难过,说明年轻人成长中被强制、无自我的现象普遍而深远,观者对学生有点同情。

学校来了一名新的英语老师基丁,他曾经是该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因为在该校受过学生们正在受的传统教育之苦,他理解学校教育缺失的是什么,理解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人需要的是什么,他实施了与传统教育相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他让学生撕了课本上的序言,认为序言中对诗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读僵化,诗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这一撕掀倒了权威、解放了思想,让学生不是用观念去理解诗,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诗。他让学生在课堂上站到讲台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世界。引导循规蹈矩的学生托德发现内心的激情,语言的诗意。他让几位同学一起走步,最后他们走向一至而围观同学也鼓掌击节,以此告诉学生每个人本来是独特的,但坚持自己不容易。他告诉学生: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诗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时行乐,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唤醒了学生们内心压抑的自我,他们效法老师年轻的时候成立了死亡诗社,个别同学甚至冒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在校报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建议学校招女生。尼尔在基丁的鼓励下,说服了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学生们个性得到张扬,激情得到释放。他们爱戴让他们的生命有新的体验的基丁老师,称他为“船长,我们的船长。

然而,校报发表传统教育者认为不堪的文章的**未平,尼尔又因不堪忍受父亲要他转学上军校的强制安排自杀。尼尔的父亲认为尼尔的死与基丁的影响有关,向学校提出控告。在学校调查这件事时,死亡诗社成员发生分化,有人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老师头上,有人被迫在调查报告上签字,基丁老师被学校开除。

一个想有独立思想与独立意志的孩子死了,一个想培养学生有独立思想与独立意志的老师被开除了,一个能让人享受独立思想与独立意志的死亡诗社解散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与以知为本的教育博弈中失败了。然而,当基丁回到他曽经的课堂取自已的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的学生不顾校长的阻挠,像基丁当初鼓励他们做的那样站上课桌,向老师致敬、致谢、道别。自由、独立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向死而生……

看完电影,心里有点乱。我能看清传统教育的弊端,也非常欣赏基丁老师,可我做不到绝对的批判与推崇。学校的四大支柱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荣誉、什么样的优秀标准。基丁老师说:“诗、美、浪漫、爱是我们生存的原因”,那前提条件是生存,倘若不能生存,谁还想得起这些奢侈的原因呢?尼尔的父亲说你要先去学医,等你毕业了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是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经验,你要先占得人的位置,才能做一个理想的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基丁老师说:“每一个人总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要努力寻找自已的声音,因为你起步的时间愈长,愈不容易找到。”世上谁能不顾一切为自己而活,就是基丁老师自己,也是优秀地毕业了、上过理想的大学、有过辉煌的经历,才有机会回到母校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想,传统教育与基丁的新教育都需要反思。禁祻思想、压抑人性、把教育做成流水线、漠视学生自主权固然不对。但为了实现自我,不恤向死而生也不值得提倡。教育要使人对人生种.种滋味,畅快与压抑、自由与束缚、希望与失望、爱与恨、称心与违愿......都要经得起,并且怀一颗诗心去对待,那才是真正自由、独立的生命,也是教育的追求。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字<四>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系,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所以在学校的一倾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可以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可以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因为他自己讲了也白不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悲剧的发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轻松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因为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考虑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

篇2: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1200字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且备受尊重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但这是一所传统的学校,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呆板的教学方法,在腐蚀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那原本充满激情,青春与活力的心灵变得沉静,毫无活力。

然而基廷老师出现了,他哼着小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一切。他教导他们要及时行乐,他告诉他们不要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他带领他们走出课堂去追寻他们自己的梦想,基廷老师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心,他们尊敬的称他为船长,他们把他当做挚友,告诉他所有的烦恼,基廷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有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不随大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教师,最终却背负了那样的责难。

第一节课基廷老师让他们观看那些泛黄的照片,告诉他们人生是短暂的,要及时行乐。

第二节课他让他们撕书,让他们懂得教材不是权威,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他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换一个视角去看世界,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他面前排队行走,从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他让学生们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己的诗歌,告诉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一个梦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感知。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一直生活在父母阴影下的尼尔迈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第一步,他瞒着父亲去演了话剧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胆小的托德最终也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怯懦,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查理无所畏惧的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诺克斯更是不顾一切的去追寻他的爱情。他们秘密的成立了“死亡诗社”,那于他们而言是自由是梦想,因为在那个黑暗的山洞里,他们可以摆脱学校的束缚,家长的管教,尽情的诵读、歌唱,在那里他们可以抛却一切杂念,尽情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方向,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听话顺从的尼尔终究还是没能摆脱父亲的阴影,当话剧圆满落幕,当周围所有人都在为他喝彩的时候,他的父亲出现在了演出现场,顷刻间所有成功的喜悦都化为对父亲的惧怕对未来的担忧,基廷老师的鼓励终究没能抵过父亲的强权,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尼尔选择了离开,他最后一次带上了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他结束了被操控的人生,在他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与激越,也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与呻吟,或许从这种意义上讲,尼尔的死并不是个悲剧,而是一种解脱,一种浪漫。

尼尔走了,当年幼的托德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奔跑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高声呐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胆小怯懦的孩子,他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的无奈,他学会了如何去背负如何去担当,在基廷老师和尼尔的影响下他已渐渐走出了哥哥的阴影,学会了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尼尔的死对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最了解他,与他有着相似苦衷的室友走了,那个给过他很多鼓励很多快乐的人走了,然而也正是尼尔的死使这个单纯幼小的孩子真正的成长起来,痛哭之后他选择了坚强地去面对一切,他大胆指责尼尔的父母,他为基廷老师辩护,他带头站在桌子上面呼唤“船长,我的船长”,他带着一颗感恩而又内疚的心真诚的打动了在坐的每一个人,也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在故事的结尾,在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站在课桌上的情景下,在尼尔老师满含泪水的微笑中,我们读到了一种感动,读出了思想的解放,尼尔死了,基廷老师被迫离去了,然而那一种教育理念没有被磨灭,他早已深入人心,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故事到此结束了,然而它带给我们的触动却才刚刚开始。看过这部电影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因为这部影片与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家长的重压、学校的束缚埋没了很多学生的才华,也吞噬了不少年轻的生命,我们一昧地追求成绩追求分数,却忽略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创造力,比如说艺术。每个人都曾年轻过,奋斗过,每一对父母,每一位老师都在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或是以世俗的观念来或多或少的干涉着我们的生活规划着我们的未来,他们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少走弯路,希望他们能达成自己年轻时未竟的梦想,他们真心的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过得比自己好,然而“爱之深,恨之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天赋,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想去追寻自己的梦,纵然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已学到了很多。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确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优秀的律师、医生,培养了很多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然而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的发展,我们过于信赖书本,缺乏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我们都太安于稳定的生活,缺少去挑战生活的勇气。相比而言,我个人很欣赏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他是学校的“另类”,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不是分数,不是升学率,甚至也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敢于挑战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是一种会受益终生的思维方式,是发展个性保持自我的坚定信念。人生而不同,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别人好让别人走得更顺利,但其实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都应该亲自去经历一些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生的财富。

篇3: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1200字

当基廷老师呼唤年轻人“Seize the Day”,焕发出青春的激情时;当基廷老师拒绝用理性分解的方式去评价诗歌,而选择用心灵去认真感悟时;当基廷老师站到书桌上教学生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时;当基廷老师用走路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张扬个性时……这样浪漫的、追求本真的教育犹如一股股暖流贴近我的心灵,直淌进内心深处,让我的内心也涌动出无限的青春激情。我想,每一位对教育充满希望的观众应该也都有这样的触动吧!

理性的坐标无法精确衡量诗歌的价值,医学、法律、经济、工程学,这些也只是生存的技巧,若只在学校里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只是职业和财富的包装,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创造深刻而有意义的生命。当基廷老师告诉这群年轻人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时,他们眼中闪烁着迷人的青春的光芒。如此,对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呼唤,渐渐燃起了那群年轻人青春的激情,他们听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真,以寻求真正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基廷老师要培育的正是这样心智自由的人,而非如传统一样——教育使得他们在皮肉上获得快感,却在心灵上受到禁锢,基廷老师的教育是抵达心灵的,是触动灵魂的。

然而,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尼尔不是选择了死亡吗?他原本可以是父母的好儿子、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优秀学生,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声望高,衣食亦无忧。然而,他竟然走向了死亡!一个正值青春、充满激情的生命走向了死亡,岂能不惋惜?可是,正是因为他正值青春,他内心被基廷老师点燃的生命激情再也无法容忍被他人、被现实所禁锢,他才选择了死亡。现实和理想,在尼尔这里是不可调和的——他爱并敬畏他的父母,但内心又对儿时的理想充满渴望,是继续被现实禁锢,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尼尔在父母面前无力的爱和脆弱使他选择死亡来保全自己的理想,如诗人海子一样。倘若尼尔不选择死亡,那么等待他的应该是被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也不能成为自己。“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科特·柯本的这句话正印证了像尼尔这样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生命意义。而正是基廷老师抵达心灵的教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高贵的诗人般的气质。

陶德·安德森是被基廷老师一点点地呼唤起来的。他原本羞怯呆板,第一堂课之后,写下了“Seize the Day”,但随即又撕去。在死亡诗社,他只愿勉强地做一个记录者,他为完成一篇诗歌而茫然无措,焦头烂额。然而,在尼尔的熏陶下,在基廷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滋润下,安德森抛弃了那代表着传统、刻板、禁锢的生日礼物——文具盒,被蒙住眼睛时他竟也慢慢地开始用诗意的文字袒露自己的内心。虽然最后,他眼含热泪,同其他人一样在基廷老师的定罪书上签了字,顺从于现实,但在送行基廷老师时,他却是第一个站起来,喊出“O Captain!My captain!”的人。与尼尔相比,安德森是更现实的,但于内心深处,他依然小心珍藏着被基廷老师点燃起来的青春激情。如何成就自己深刻而又有意义的生命?安德森应该不会再被完全束缚于正规学习之中而成为他哥哥的盲目效仿者,渐渐丰盈起来的心灵智慧会帮助他脱去曾经死亡的皮肉躯壳,焕发出自我生命的光彩。

当然,故事中也有像麦卡隆这样彻头彻尾被现实奴役的人。虽然他也曾参加死亡诗社,但是却是因为别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的目的:

为了未来,还是为了当下?

当前,对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教育的觉醒,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局限。教育到底该为了未来,还是为了当下?是选择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还是选择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本文将从教育目的角度,对《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作一番简略解读。

一、压抑自我的“理性人”的生活状态

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被作为学院的四大支柱,校长、教师、家长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与规范学生。开学第一天,校长就用升学率、与家长交流这两种方式来给新生施压。学院大厅陈列着历届优秀毕业生的照片,以此来时时激

人都参加他才选择了参加。在尼尔死后,他是第一个向校领导证明基廷老师有罪的人,他要的是什么?权威和利益!他从来不会叩问自己的本心真正最想要什么,贴不贴近心灵不重要,有没有激情不重要,他害怕失去权威,害怕失去依从。这样被现实、被外界彻底奴役的人即使是进入了哈佛、耶鲁,也只是碌碌无为的空壳。他所受的教育只停留在他的面部表情上、口头语言上、肢体行动上,也就是只是抵达了皮肉,包装着职业和财富,内心却是空荡荡的。内心空虚的人,很有可能如惠特曼所说,在生命终结时,猛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因此,教育须抵达心灵。一定要使接受教育的心灵能袒露在高尚和美丽的思想中,任由其涤荡,顺从对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追求,过一种自己真正想过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生活。与止步于生活技能,停留

782013年79月8上半月版

文/韩丰

励学生奋发图强。上课时所用的课本及知识都是模式化、固定化和纯粹理性化的,严重缺失人文精神。学生被教师和家长教导“不要去参加那么多的社团活动,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等你以后考上了医学院再跟我说这些”。尼尔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并因此与父亲抗争,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段情节再一次直白而深刻地暴露出教育权威对学生本性与梦想的迫害与压抑,权威所尊崇的是考入“常青藤”的高分,要求的是为了预设好的未来的种种艰苦跋涉,对于学生的本性、梦想和生活,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学院氛围之中,学生被塑造或者被期待塑造为只“为了完满未来作准备”的“理性人”,学生必须权衡接受传统教育与追求自我之间的利弊,最后必须在“遥远的未来”

在皮肉层面,以至于生命的意义趋于虚无和渺茫的教育相比,抵达心灵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这抵达心灵的教育,与我们当前所呼唤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进行平等的精神对话等构成抽象与具体、相互呼应的关系,它是教育永恒寻觅的主题。然而,在现实世界里,较少有尼尔这般纯粹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更多的则是像安德森和麦卡隆这样现实的人。我们的教育需要多一些“基廷老师”,给予学生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启迪,如春风化雨般一点点地抵达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遵从自己本心的智慧,以成就深刻而有意义的人生,以此来使这世界少一些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多一些不沉溺于现实而保持理想的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篇4:观《死亡诗社》有感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曾在我的学生时代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一次通过学习,得到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深深地思考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真正贴近学生,因材施教,不仅教授他们知识,更是要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人生的梦想。

故事中的基丁老师是一位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的老师,他上课时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激发对诗歌的感情。在他的鼓励下,学生们不但敢于追求梦想,也成为了基丁老师的朋友。基丁老师用爱关注着他的学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但可悲的是,有些家长都未能做到如此,他们的强势扼杀了孩子的灵魂。所以,我们教师要用爱来教育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新教师,因为年轻而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困难,我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喜欢学习语文,如做动作,演一演,想象说话等;并采用了奖励贴纸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还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把一些比较简答的问题交给他们回答,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我还让孩子们在中午和课余时间多阅读故事书。在绘本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搬过来,搬过去》,并让几个小朋友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听得认真,还从故事中懂得了道理,渐渐地对语文也产生了兴趣。

篇5:观《死亡诗社》有感

学校来了一名新的英语老师基丁,他曾经是该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因为在该校受过学生们正在受的传统教育之苦,他理解学校教育缺失的是什么,理解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人需要的是什么,他实施了与传统教育相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他让学生撕了课本上的序言,认为序言中对诗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读僵化,诗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这一撕掀倒了权威、解放了思想,让学生不是用观念去理解诗,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诗。他让学生在课堂上站到讲台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世界。引导循规蹈矩的学生托德发现内心的激情,语言的诗意。他让几位同学一起走步,最后他们走向一至而围观同学也鼓掌击节,以此告诉学生每个人本来是独特的,但坚持自己不容易。他告诉学生: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诗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时行乐,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唤醒了学生们内心压抑的自我,他们效法老师年轻的时候成立了死亡诗社,个别同学甚至冒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在校报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建议学校招女生。尼尔在基丁的鼓励下,说服了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学生们个性得到张扬,激情得到释放。他们爱戴让他们的生命有新的体验的基丁老师,称他为“船长,我们的船长。

然而,校报发表传统教育者认为不堪的文章的**未平,尼尔又因不堪忍受父亲要他转学上军校的强制安排自杀。尼尔的父亲认为尼尔的死与基丁的影响有关,向学校提出控告。在学校调查这件事时,死亡诗社成员发生分化,有人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老师头上,有人被迫在调查报告上签字,基丁老师被学校开除。

一个想有独立思想与独立意志的孩子死了,一个想培养学生有独立思想与独立意志的老师被开除了,一个能让人享受独立思想与独立意志的死亡诗社解散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与以知为本的教育博弈中失败了。然而,当基丁回到他曽经的课堂取自已的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的学生不顾校长的阻挠,像基丁当初鼓励他们做的那样站上课桌,向老师致敬、致谢、道别。自由、独立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向死而生……

看完电影,心里有点乱。我能看清传统教育的弊端,也非常欣赏基丁老师,可我做不到绝对的批判与推崇。学校的四大支柱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荣誉、什么样的优秀标准。基丁老师说:“诗、美、浪漫、爱是我们生存的原因”,那前提条件是生存,倘若不能生存,谁还想得起这些奢侈的原因呢?尼尔的父亲说你要先去学医,等你毕业了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是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经验,你要先占得人的位置,才能做一个理想的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基丁老师说:“每一个人总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要努力寻找自已的声音,因为你起步的时间愈长,愈不容易找到。”世上谁能不顾一切为自己而活,就是基丁老师自己,也是优秀地毕业了、上过理想的大学、有过辉煌的经历,才有机会回到母校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篇6:再观死亡诗社有感

感谢这次学校组织的师德培训课程,让我有幸再次欣赏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主题的经典电影。这次要求我们欣赏的电影数量很多,兼顾中西,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风采。但最让我深刻和难以释怀的仍然是这部充满震撼和张力的《死亡诗社》。这部经典电影在我初上大学时已经给我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鄙人是被电影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主角keating老师特立独行的教学风格深深地打动。而现如今自己留在国内峰回路转地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具体原因过于心酸,此处略去。。字(*^__^*))自身外向活跃的性格促使了我再次重新审视这部经典,不可否认数年的学业和阅读增进了我自身心智的成熟和思维的辩证,这次的“故地重游”不光使我认真观察学习了keating老师的个性化启发式的授课风格,更让我看到了自由与革新在传统规则与限制之间的雷区!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我想这应该是mr.keating 教学理念的核心。电影中很多的场景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keating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但很多人给予死亡诗社的标签都是keating老师的反传统作风,反传统的教学方法亦或是反传统的教育思想。我觉得这在某种角度上是一种误解甚至误导。传统的事物必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在影片中威尔顿预备学校的名气和优秀在宏观上也是有目共睹的,the four pillars: tradition, honor, discipline, excellence.这在今天看也无可厚非,所以这首先有一个如何正确地看待传统的问题。鄙人觉得keating老师挑战的是一种阻碍学生心灵成长的教条和僵化性的教育模式,这种过分僵硬的体式在他看来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孩子自由式的成长和个性化的培养。传统模式中保守的成分一旦过于强大就会导致刻板和教条,中国人所说的“过犹不及”指的就是这个范畴。Keating老师在这个时候似一袭春风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教学方式像是暴雨过后的骄阳,洒落在对阳光充满期待的孩子们身上。他所提倡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诗歌的诠释来展开的,oh, to have life henceforth the poem of new joys.To indeed be a god!“让生活变成一首欢乐的诗,做一个真正的上帝!”心灵的自由成长;勇于挑战权威;别管作者说些什么,重要的是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保持自己的个性,不管他人说些什么等等。这里的核心观念就是反对那种制式化的、标准化的快餐式教育,从而追寻个性化,发散性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教育的未来我相信也应该于此处大刀阔斧的革命!学校所制定的标准和传统应该作为一个大的方向,这个方向更多应是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而教师的授课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给予拓展,因材施教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keating老师认真学习。中学的学业生涯绝不仅仅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积累,更应该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主要阵地,枯燥的学习内容适宜用生动激励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出学生灵魂深处的兴趣来,只有这样我们师生才能共同享受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美妙旅程。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心中坚守这样一块儿阵地——既“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我们要学会享受这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但怎样去享受?又怎样去创造这种感受呢?从keating先生那我相信不同的大脑会得到不同的启示吧〃〃〃〃〃〃

整部影片让我们深思的地方除了keating老师的春风化雨,另外一方面我想应该就是neil的死亡祭奠了!电影以此被分为悲喜剧的两部分,我觉得后者对于心智成熟的教师更值得反思和探究。什么是绝对的自由?什么又是心灵的自

由?Neil的自杀在本质上其实回到了一个人类社会普遍共鸣的社会问题(亦或是哲学问题)。Neil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且酷爱文学与艺术。在心灵深处的自由火焰被keating老师点燃以后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坚持追求心中的梦想。在完成艺术追求的阶段性成功后被家人以强制手段粗暴的终止,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neil最终以死亡的方式祭奠自己心中的梦想。这里我们首先要确认neil的死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并最终导致keating老师的离职,但这本身并不能说明谁对谁错,他的死亡是整个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加上keating老师的潜移默化共同铸造的。Neil追求自由没有错,渴望实现心中的理想也没有错,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他选择反抗的方式——死亡,这显然太过偏激!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绝对的自由是否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该怎样调和?遇到矛盾和挫折我们如何面对?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首先具有社会性,社会在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种种规则和限制。人类在心灵深处对自由的渴望促成了诗歌、文学,艺术的经久不衰,这种追求绝对自由和感受生命的高峰体验一直以来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神向往。但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请不要忘记,纯粹的精神自由是不存在的!我们永远生活在一个自由与限制,理想与现实互相矛盾的世界里。这种矛盾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有程度上的出入和概念上的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组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永恒矛盾。一个人如果狂热地致力于实现绝对的自由,就很可能转化成个人欲望的绝对膨胀,最终导致(自由的)毁灭。这句话我并没有对号入座,但确是如此。

有人喜欢说:“死亡也是一种力量。”我觉得这话很危险,也很片面。死亡如果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受到震撼的是别人,而对你来说,死亡就是失去一切!(宗教层面不予探讨,恐非议多多!)我想说的是,生命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无论遇到多大的波折不顺,请不要轻易放弃它。我认为neil的自杀,终究是没能更好的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错误的选择了死亡。

Keating先生的激情澎湃为我们注入了教育理念的新鲜血液,使我们体会到追求心灵自由的无限活力,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时刻牢记,任何自由的定义都是相对的,我们无法超越特定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传统的规则和限制自然有它客观存在的历史依据。我们可以大胆创新,可以带着孩子们让死水泛起微澜,可以让愤世嫉俗的犬儒们妒忌我们光彩夺目的靓颖,但凡是也要适可而止,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超前,在动态的矛盾中不断找到平衡点,稳中求进!

孔圣人说过:“不知命无以成君子;随心所欲,但不逾矩。”让我们把内心世界的激情澎湃和外在客观世界的法则法规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回到课堂,戴着镣铐,跟学生们一起凤飞龙起,教学相长,享受学习的乐趣。最后,期待着那一天——功成名就时;桃李满天下!

Seize the day!

上一篇:3workbenchdm简介下一篇:3人合伙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