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节

2024-05-05

历史文化节(精选6篇)

篇1:历史文化节

(一)班级风采展览活动

【时光影像馆】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07日——2011年11月11日

活动地点:学院前坪

活动形式:将班级风采用海报的形式做出来,在学院前坪进行为期5天的展览。

活动内容:风采展要包括班级基本建设情况(班级班徽、口号、班风、班训、班服、理念等),班级活动生活的点点滴滴,班级特色风采展示。还要留出一些空白作为班级同学现场留言的版块。

活动要求:展示内容可不拘一格,彰显班级特色文化、有创新点即可。

活动评分规则:我们邀请的五个评委会给各班制作出来的海报评分。(每个评委20分)班级同学留言版块内容充实,填写同学较多的视情况加附加分。(上限20分)满分120分。

(二)班级答辩会活动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9日晚上7:00——9:30

活动地点:202学术报告厅

活动要求:每个班级派四名同学上台参加班级展示。才艺展示环节人数不限。每个班级展示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2分钟。超时扣分。

奖项设置:每个年级评出一个最佳班级风采展奖和一个优秀班级风采展奖。

活动内容:

【时光留声机】

栏目形式:用声音讲述专属于班级的故事和情感。

栏目内容:讲述班级的动人故事。例如大一新生可讲述自己在军训期间的心得感受、大三学生可讲述自己大学经历过得最印象深刻的活动或者和同学发生的事情。

栏目要求:限时2分钟。配乐自配,想做比较特别形式的班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活动主办方会尽量给予支持。

评分规则:满分10分。讲述声音优美。内容充实而动人。

【时光风采展】

栏目形式:任选PPT、电子书、视频一种展示方式辅助。陈述班级各方面风采。

栏目内容:各班代表分别从团支部概述、组织建设、思想及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展望未来等方面展开陈述。重点展示班级生活、活动的点点滴滴(包括军训生活、班级活动及参加学院、系的活动剪影等)。通过展示和讲解向我们显示一个班级在平时所组织的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观看班级制作的幻灯片,将人们带入这个班级的生活,学习,活动的氛围当中,让人们感受到班级的凝聚力。展示班级的精神风貌。

栏目要求:限时5—7分钟。制作的班级展示ppt、视频、电子书要求精美。

评分细则:满分50分。

ppt内容(制作精良的ppt,内容翔实的展示)——20分

代表讲述(口若悬河的讲解,引人入胜的阐述)——20分

创意展示(精彩的班级特色,感人的团队凝聚)——10分

【时光魅力秀】

栏目形式:通过艺术表演展现班级特色风采。艺术表演形式不限(可采用舞蹈、声乐、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

栏目内容:建议有唱班歌(可以自创,也可班级合唱已有歌曲)和才艺展示(节目自定)。内容没有固定的限制,旨在发挥各班的创意:班级可以合唱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歌曲,可以煽情的诉说班级家一样的文化建设,可以表演具有本班特色的小品……总之,只要你的想法够潮,够新颖,都可以展示。

栏目要求:限时 3—5分钟之间。节目质量要求高。

评分细则为:满分30分。

才艺表演的观赏度,班级默契。节目的内容多样度、创意性。班歌(班歌的选取和演唱,合唱的配合)

【提问答辩环节】

栏目内容:每个年级展示完后,各班派一名同学上台(代表的机密反应与机智反应很重要)。共同接受评委的提问。该同学要对所提问题进行答辩。

评分细则:满分10分。

机敏睿智的回答、镇定自如的阐述、优雅礼貌的举止、搞笑幽默的应对、亲切和煦的应答。

八、活动具体安排

1、播放风采展视频。

2、每个年级表演一个文艺节目。

3、活动正式开展。按照11级、10级、09级的顺序进行。

4、每个班级依次完成【时光留声机】【时光风采展】【时光魅力秀】的展示环节。

5、每个年级展示完毕后进行评委【提问答辩环节】。

6、整个活动结束后颁奖。颁最佳班级风采展奖和优秀班级风采展奖。

7、合影留念。

篇2:历史文化节

—主题:不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与学术之间共同之处都在于它们的深沉严肃。历史这个词听起来就给人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总会让人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历史是沉重的过去,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错误的现实,但无论怎样,历史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研究历史能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刻,跟了解现在的一切得来的多么艰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我们这次的主题就在于挖掘出那些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历史,区分他们跟历史记载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分辨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是否真的有历史价值,能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更多更新鲜的血液、生命力。野史也有一部分展现出了历史的另一方面的东西,通过野史让我们更了解一些著名人物和事情的本质和真谛野史虽然不为人知可是细细品味,会读到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人文艺术、独一无二的学术文化

现在以各种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他们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有很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对于很多的历史知识都是源自于观看电视连续剧。然而电视剧始终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其中有很多编造成分。我们应该仔细分清楚编造的成分跟历史真正记载的区别,这次的这个主题就是旨在挖掘出电视剧中很明显的与历史不相符的部分,给予正确的引导。让然们从错误的理解中走出来,获得更有价值的,跟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篇3:历史文化节

“竹骨泥”俗称“篾笆子”, 距今约4300--4500年, 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创造的一种建筑墙体。在都江堰芒城, 金沙遗址, 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 均有“竹骨泥”出土, 表明远古时代先民利用四川产竹的优势, 就地取材, 建造房屋。此景为宽巷子11号后院残余的竹骨泥墙体, 拍摄时间2008年3月。残砖墙体为原址编码平移于此, 砌还原貌。

窄巷子宽度四至五米左右, 由于窄, 只有路面而无街沿, 偶有街沿只不过零点五米宽左右, 且为单边。为了避免墙角淌水, 墙角多做有三十至四十公分的斜面护坡以保护墙基, 雨后深深的窄巷子, 浅浅的水凼凼, 清新而宁静, 穿过整条巷子, 鞋底还干净如洗。此照片一九九八年陈锦拍摄于成都窄巷子。

晌午院门口有太阳, 太婆就着两三样小菜把午饭刨完。成都冬天的太阳很稀罕, 赶紧把衣服也晒在墙头阳光下。此照片一九九零年陈锦拍摄于成都小关庙街。

此砖门为凹门, 左右两侧各有一户门, 正面的砖门偏于一侧, 门边用立砖丁砌装饰, 墙上挂有送报箱, 砖门内是院子茶座。此砖门是原窄巷子某院门。用包框墙与平砖顺砌结合, 左侧部包框墙的四边作实砌砖墙, 是一种整体形如镜框的墙面形式。框内为壁心, 略为收进, 此处是用侧砖摆成人字纹作为装饰。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 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此门头为宽巷子十九号, 为民国时期老公馆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为多户居民的大杂院。墙上有“讲文明讲礼貌”的公德宣传牌。院内摆放着铁皮洗衣机、再生塑料盆、平板三轮车、自行车、橡胶桶、楼梯、木椅子、宣传画、花格塑料布、石棉瓦、晾衣杆、废砖头、蜂窝煤炉子等等。是多年生活物件的积累, 舍不得丢的堆藏构成了一个民间生活形态的居博物馆。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 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院门高墙内。一隅天井, 鸟笼挂起, 几把竹椅, 一个小木桌, 搓几圈长牌。此照片一九八九年陈锦拍摄于成都新开街。

砌法:回字纹砌筑、平砖顺砌、人字纹砌筑并用。来源:民间征集。规格:20×9.5×4.5cm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 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砌法:平砖顺砌, 侧砖顺砌, 立砖丁砌, 俗称空洞二四砌法。来源:民间征集规格:27×18×3cm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 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院内、室内空间的拥挤, 只能将水笼头、水池搭建在两平房之间的夹道中, 头上是两边的房椽和一线天。在水池洗洗涮涮, 在墙上挂着要洗的东西, 台子上摆着已洗过的拖鞋。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 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川西平原的一些集镇多有鸟市, 鸟市附近总有一些爱鸟玩鸟的人聚在一起比鸟、斗鸟, 斗鸟分为文斗、武斗。文斗是两鸟笼靠近比鸟的的造型、毛色和啼叫声;武斗则将两鸟笼靠在一起, 两鸟嘴壳对嘴壳打斗, 最后决胜负的是将两只鸟放在一个笼内打斗, 直到被啄得头破血流, 一只败下阵为止。川西玩鸟斗鸟人与北京的不同, 不分出身, 多是些有闲的平民百姓。此照片一九九二年陈锦拍摄于成都犀浦。

砌法:平砖顺砌, 侧砖顺砌、侧砖立砌、横砌、嵌砌。来源:民间征集。规格:“城隍庙”文字砖31×18×6cm, 宋代方形小砖28×9×7.5cm, 宋代方形大砖38×20×7cm, “一九三二年高校”文字砖23×11×5cm, 明代小片砖35×17×5cm, 明代中片砖35×20×7cm。此照片二零零八年五月孙远拍摄于井巷子。

砌法:回字纹砌筑、平砖顺砌、人字纹砌筑并用。砌法:小青砖两块平顺砌, 两块侧丁砌, 构成席纹小青砖墙, 增加墙体砖纹美观。此砌法依据原宽巷子11号老门头的砌筑方法进行还原。来源:民间征集规格:20×9.5×4.5cm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 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背景:水泥沙砖于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砌法:水泥沙砖和老青砖平砖顺砌法。来源:民间征集。规格:老青砖22×11×6cm, 水泥沙砖24×12×6cm。此照片二零零八年三月由刘良操拍摄。

背景:七孔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 它的优势在于保温性能好, 重量轻, 隔音效果好。砌法:老红砖与七孔砖、三孔砖、一孔砖混砌。来源:此墙从宽巷子某院落平移至此。规格:老红砖2 4×1 2×6 c m, 七孔砖24×18×11.5cm, 三孔砖25×12×13cm, 一孔砖24×12×6cm。此照片二零零八年三月邱小平拍摄于宽巷子某院落。

清末民初的老公馆门, 有门拱、门楣、门柱, 两侧是用小青砖“丁砌、顺砌、立砌、平砌”的弧形墙, 体现出当时工艺的讲究和门第的气派。该院落变成公房后, 办公者将门用火砖封闭, 改道铁栏门进出, 此门从此遗弃不用。此门为窄巷子三十一号院旧门, 于二零零七年被拆。此照片二零零七年底李江拍摄于窄巷子。

背景:此墙是地处北纱帽街与金玉街原江西会馆残墙的一部分, 由于旁边宋路的发掘使残墙保留至今, 采用现场编码平移至此, 作为永久纪念。墙内由跨时上百年的各种尺度砖混砌, 其中有青砖、七孔砖、火砖等。规格:老红砖2 4×1 2×6 c m, 七孔砖24×18×11.5cm, 两孔砖25×11×13cm。此照片二零零八年四月纪雅楠拍摄于大慈寺。

骑三轮的小菜贩, 沿雨中窄巷吆喝, 一声“买菜”招呼, 小贩回眸转身。此照片一九九八年陈锦拍摄于成都窄巷子。

皇城一直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 留存至现代人们还看到的这个皇城, 则是明朝修建的蜀王府邸, 由人称康公公的太监负责修建, 直至“文革”被毁。蜀王府占地38万平方米, 历时5年完成, 占据当时成都城区面积约五分之一, 宫宇比排, 雄伟壮阔, 气势不减京城。从皇城往外, 依次排列着宫墙、萧墙、明大城城墙, 共三道城垣, 再次恢复了自元代以来逐渐湮灭的重城结构。由于遭人嫉恨, 康公公这位建设皇城的有功之臣蒙冤而死, 成都人建了一座康公庙纪念他。此段墙景来源成都市建设资料档案馆30年代皇城老照片, 依据原尺寸用明城墙还原局部。

原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 现为四川科技馆, 位于天府广场。1968年12月1日, 为了向敬爱的毛主席表达敬意, 遂拆毁皇城, 在其原址上修筑了这座政治色彩浓厚的“万岁馆”。展馆修建时, 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现场义务劳动, 使用红砖610万块, 钢材1000吨, 水泥12838吨, 沙石23700立方米, 所有外墙均采用江西景德镇特制的米黄色亚光釉面瓷砖装饰。该馆布局状若“忠”字, 是文革时期全国著名的大型“忠字”工程之一。现四川科技馆是“文革”时期四川十大优秀公共建筑, 此瓷砖残片为1969年建设时的用砖, 由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捐赠。该建筑外墙原用瓷砖于2006年全部换帖成新外墙瓷砖。瓷砖规格:20×12×3.5cm。

法式楼建于1938年教会在成都开办慈善组织, 法国人在窄27号修建慈善医院, 当时这座法式小洋楼地周围的老巷中, 十分出众。建筑风格是法国歌特式新古典建筑。墙体采用本地原拆少城明代城墙砖和青砖等建筑材料, 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法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此景为2004年法式楼拆除时的景象。2008年收集原法式楼墙砖, 并根据原楼的样式, 尺寸恢复墙体片段。

自从公元311年张仪修筑城池, 创建大城和少城以来, 成都历经了无数的盛衰荣辱、离合悲欢。公元346年, 桓温一把火焚毁了少城, 随后在元人统治的数十年中, 成都也只剩下了一座孤立而残破的大城, 明末一场更大的灾难又将这座古城推向了毁灭的深渊。1644年8月, 张献忠打下成都, 建立大西政权, 使成都遭到了一场旷古未有的血腥浩劫, 先是夷平城垣垛堞, 然后纵火烧光全城, 把偌大一座城完全变成了满目焦土、尸骨累累、绝无人迹的废墟。此段墙用古明墙砖和不同尺寸的明砖砌成, 砌成多重断垣。大明砖规:49×26×11.5cm, 中明砖规格:35×26×6.5cm, 小明砖规格:30×16×7cm, 砌法:平砖顺砌、平砖丁砌。砖来源:民间征集。

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 1913年为纪念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革命英雄而建。该碑系砖石结构, 坐北朝南, 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组成, 通高31.85米。碑座4层, 呈方形, 四周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四面镌刻“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911年5月, 清政府宣布把民办的粤汉、川汉铁路主权出卖给英、法、德、美等国, 遭到了强烈反对, 其中以四川的保路运动影响最为深远。1988年, 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段装配保路砖碑的局部青砖墙体, 侧面和上端浮雕用影雕制作。青砖规格:24×15×6cm。

成都少城在旧少城的遗址上奠基重修, 建于1718年, 是清朝廷派八旗军驻防的地方, 从始建到完善经历了数十年, 最后形成了以将军衙门为中心, 长顺街为中轴线, 方圆约5公里的城区范围。少城布局整齐划一, 结构严谨端庄, 形如蜈蚣的42条胡同, 完全按兵营房舍的要求构筑而成, 住着携家带眷的将尉兵丁少。少城内部四通八达, 向外开阖自如, 易守难攻, 固若金汤, 北端正对武担山, 南端抵达金河, 整个城池山水合抱, 功能完善, 适宜人居, 构成了兵营与城池的完美结合。路德·那爱德 (1879年-1913年) 1910年来到成都, 这张照片是1911年秋摄, 成都内城。清康熙年间, 成都城内西隅筑少城, 即小城之意, 它是满蒙旗兵的居住地。图为少城或城西将军衙门一带的街区一角。 (摘自《回眸历史——20世纪一个美国人镜头中的成都》) 此段墙景取自路德·那爱德成都老照片, 用清代老片砖砌法, 平砖顺砌, 立砌, 侧砖顺砌为空洞内填充24墙。此墙为清, 民国时期民居常用墙, 经济实用, 冬暖夏凉, 砖尺寸为28×19×3cm。

汉代的成都城市在秦代修建的大城和少城基础上, 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成都的蚕桑和纺织业特别发达, 便在西南面紧邻少城的二江之间, 建起了闻名于世的锦官城, 这里既是锦官的官署, 也是织锦业的生产基地, 成都得名“锦城”由此开始。两汉时期, 成都经济发达, 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锦官城的设置为成都织锦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蜀锦远销世界各国, 成为国家对外贸易和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 使成都不啻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锦绣之城。此段墙砌有原真古汉砖八百余匹, 品种有平素砖、绳纹砖、花砖、画像砖、图文砖等10余种。汉砖尺寸为41×18×6cm。来源:民间征集。

唐末, 南诏数次围攻成都, 高骈临危受命前往镇守。为了改变成都城垣破旧狭小, 不能抵御外敌入侵的落后状况, 876年, 在高骈的主持下修筑罗城。罗城的修筑是军民共建的典范, 每天有10万人劳作, 用时3个月, 外墙用砖砌, 成都有砖城也自此开始。罗城全城周回25里开辟10道城门, 面积达7.3平方公里, 比旧城扩大了6倍左右, 过去的大城和少城, 则成了城中的一道小城。自从罗城筑就之后, 军事防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成都再没有受到边寇之患了。此段唐城墙是从同仁路 (距此500米) 现存的古唐城墙遗址翻制而成。其唐城墙砖的砌法为平砖顺砌和平砖丁砌, 唐城墙砖尺寸为33.5×16.8×4.8cm。其中还嵌有少量汉代图文砖。此景为同仁路唐城茶庭内唐城遗址。

制砖技术发展到宋代已达到成熟水平, 宋代经人工烧制的砖在强度、耐磨、耐水性等方面大为提高。《营造法式》对制砖的贡献用途以及砖的规格尺寸做了统一规定, 使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有了方便的条件。宋砖基本已不再压纹饰, 较普遍地采用石灰浆砌墙, 用砖卧砌和“人”字型平铺法, 显得最为讲究, 砌砖最重丁顺间砌, 四川发现的宋砖多作为砖室墓、水井、房屋、城墙等的建筑材料, 通常为青灰色素砖, 规格一般32×16×4cm, 比唐砖规格略小。此段为宋代城区道路遗址1:1翻模制成。其路面为立砖竖平砌, “人”字丁砌, 立砖拼组横竖砌。该路面宽2.8米, 表面有马车和行人痕迹, 两侧是排水沟。宋砖尺寸33×16.5×3cm。

成都成为一座城市, 始于3000多年前, 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开放城池。秦灭蜀后, 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 于公元前311年, 派张仪做总指挥, 张若协助, 始筑成都城。张仪分两次筑城, 先筑之城在东边, 较大, 称为大城, 后筑之城在西边, 较小, 称为少城。大城是政治中心, 少城是经济中心和军事防御之城。因成都城池不方正, 曲缩如龟, 又称为“龟城”。一个城市两座城, 即“层城”或“重城”, 这种形式在成都延续了2000多年, 并演化出各种形态的城中城, 成为中国城市史上一种独特的类型。此图为张仪筑成推测图。

位于成都市北郊驷马桥以北, 是一12米的土丘, 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土台为正方形三级台阶式, 每级高约4米, 台高共12米, 台坡倾斜长度约55.5米, 中间用土夯实, 共用土砖137万块, 用土总量在7万立方米以上。土台中心31.6平方米, 用砖坯砌成围墙, 层层夯土, 层层上收。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规模恢宏, 气派雄伟, 应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象征古蜀国国家权力的大型标志性礼仪建筑, 是古蜀统治层举行祭祀大典的神圣之地。此段墙按照羊子山台推测图复原的一段局部斜坡台阶, 其角度模拟考古推测复原图。土坯砖的黄土取自成都北门驷马桥至天回镇处羊子山古遗址, 经制坯烧制而成。依据史料单匹土砖尺寸为:60×40×10cm。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相继在成都周边发现了以新津宝墩为首的古城群遗址6座,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4500-4000年, 在考古学上被命名为“宝墩文化”, 是四川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城市群落之一, 它们的发现把成都的历史推进了2000多年。6座古城都有完整的城垣建筑, 特别是芒城、紫竹与双河古城均为双重城垣, 也许这就是成都后来城池建筑中别具特色的“层城”、“重城”形态的雏形。此段影雕照片来源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宝墩古迹遗址, 图框中的土是2008年4月4日到宝墩村遗址现场取回。

篇4:文化名城历史长治

长治县

名称由来

长治县春秋时为黎侯国,西汉置壶关县,属上党郡。东汉末为上党郡治,晋初因之,后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为上党郡治,未置县。隋开皇中年置上党县,唐、五代、宋、金、元均称上党县。隋大业初年仍为上党郡治。唐为潞州治,宋为隆德府治,金、元为潞州治。明洪武二年上党县废入潞州。

明嘉靖二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天下都城隍

在长治县西火镇东,有一座山,原名天紫岭,岭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庙,名为“天下都城隍”。全国的城隍庙很多,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是全国唯一的一处。据清乾隆年间庙碑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

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我岂有活命?想到此,“扑通”跪在山神庙前:“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帝,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躲过一难。

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后又历代修葺,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

上党门

长治最有代表性建筑非上党门莫属,上党门位于长治城内西街,是古上党郡衙署大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侧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右侧鼓楼则为天顺年间增建。钟鼓二楼平行排列,一曰”风驰”,一曰“云动”,以示高耸如云之意。现已成为长治市的象征。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市貌尽收眼底。

潞城县

景公伐狄

潞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播下了文明礼仪的火种。古史记载,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潞城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

到商代武丁以后,商王朝与西北部的鬼方、土方、昌方等邦国的战争时有发生,这些邦国都分布在山西的南部,其中鬼方的一支叫西落鬼戎就活动在今潞城一带。

春秋时期,狄人分称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其中赤狄又以其所处的地名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蔷咎如等族群。据考证,赤狄人最鲜明的特色是崇尚红色,身着红衣,故名赤狄,这显然是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华亦赤也。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冲突、交往从未间断。晋成公为了和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国(即潞氏)表示睦邻诚意,曾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其国君潞子婴,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公元前594年,潞子国权臣酆舒逼迫国君绝晋之好,并诬伯姬以罪,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力不能制,只好求救于晋国。

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便欲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众大夫一齐劝谏不能出兵,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考虑阐明道理,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晋景公派大将苟林父兴师问罪,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酆舒,灭潞国。第二年,晋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余部,才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

战国时期,潞子国故地称为“潞”或“露”,为韩国上党十七邑之一。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始此。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五代唐时才恢复了原名,潞子县也复名为潞城县。

原起寺

原起寺在潞城东北的凤凰山下,滔滔漳河水依山而去。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围砖砌花栏围墙,坐北朝南。院中主殿大雄宝殿及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殿内横柱、荆梁尤为珍贵。立于横跨漳河的辛安双孔石桥上仰观寺院,只见青石黄土起崖,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松柏掩映,塔寺沉迷于烟霭之中。夏日登寺远眺,群山环抱,苍翠欲滴,山光水色,风景迷人。

高山流水景区

离原起寺不远的高山流水旅游风景区,是华北唯一的竹筏漂流景区,河道落差40米,水量充足,河道开阔,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在我国北方地区实属罕见,堪称华北第一漂。乘竹阀漂流而下,浪花飞溅,激情飞扬,惊而不险,心旷神怡,路遇太行奇观——辛安瀑布飞天而降,竹筏穿过,水帘悬流,别有一番韵味。景区内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飞乌幽鸣,鸳鸯相戏,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美景。种植的百亩桃林一望无边,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斗妍,是春季里看桃花,秋季里搞采摘的最佳选择。

襄垣县

典故传说

襄垣夏属冀州,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西周复属上党国。春秋时期,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战国时归晋侯赵襄子领地,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260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亦日毅垣。

襄垣悠久的建城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春秋战国时,襄垣县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虎变色”,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

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

后来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嘀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十白虎的。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厩者死也,“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年。

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地,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取名箭壑村,现位于厩亭镇。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襄垣县南罗山东麓的东岳庙俗称凉楼庙,古为襄垣八景之一。北倚浊漳河,东靠淤泥河,西枕南峰,南临潞矿。四周山环水绕,环境颇为幽静,素有“凉楼胜观”之美称。庙内现存东岳大帝黄飞虎、圣母娘娘、崔府君、十殿阎罗、送子观音、一佛二菩萨等彩塑200余尊。正殿塑东岳大帝武成王黄飞虎的坐像和影像。黄飞虎原为商朝大臣,因纣王暴虐无道,遂反殷投周武王伐纣,屡建大功,直至战死沙场。道教祖师姜太公封他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总管人间吉凶祸福、生死转生之大事。

仙堂山

仙堂山位于襄垣县城北的强计乡境内,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景区层峦叠嶂,群峰竞秀,阳春百花争妍,盛夏林荫蔽日,深秋红叶漫山,冬雪玉洁冰莹,自然风光四季如画,素有“休闲胜地”、“天然氧仓”之美誉;主建筑仙堂寺居胜景之冠,门前天梯矗立,寺后奇峰高耸,殿内外泉水萦绕,四面环山,神奇壮观,古称“九龙环抱,人杰地灵”;金灯岩、舍身崖、黑龙洞、朱砂洞等奇峰险洞千姿百态、鬼斧神工:仙堂奇松、娲皇宫奇树为树中之绝,举世罕见。明永乐进士李浚诗云:“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

壶关县

历史更迭

壶关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始于商、周,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有。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汉王刘邦元年,始置壶关县。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隋开皇元年,更名上党县,仍属上党郡。唐武德四年,复职壶关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宋太平兴国元年,改属河东路昭德大都督府威胜军节度。元大德九年,为晋宁路潞州所辖。明初,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属山西省安府。

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至壶关时,筋疲力尽,再也跑不动了,忽然看见前面有座寺庙,但艰难地摸了进去,又饥又饿地昏睡了过去,睡梦中他是又有吃又有喝,霎时酒足饭饱身。一觉醒来,原来是个梦,但确实来了精神,抬头一看,只见老佛爷正在笑咪咪地看着他,刘秀明白这是老佛爷在保佑他。于是他向佛爷拜道:“谢佛爷保佑,刘秀如有出头之日,一定给老佛爷再塑金身。”说完,刘秀走出寺院,见天已快亮,东方出现一片明光,刘秀赞道:“好一座明光寺啊!”刘秀登基后,果然整修了庙宇,给佛爷重塑了金身,并赐名“明光寺”。如今,寺庙虽已破败,但这个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真泽宫

真泽宫位于壶关县神郊村,始建于唐乾宇初年。所有建筑均为沙石基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建筑结构严密,布局合理,雕石画坊、规模宏大,蔚为壮观,里面供奉着独有的地方神祗冲惠、冲淑二位女仙人。

据民间流传,二仙本是两个聪慧美丽的少女,屯留人氏,生母早去世,继母对她们十分苛刻,时常虐待,但她们仍至孝不二,感动天地,升入仙界。宋朝时,西夏入侵,宋出兵抵抗,大军路过壶关树掌境界,宋军粮草不济,正在危急之时,二仙扮做农妇送饭于军中,只一个钵盂,竟供得千军万马。

宋大观三年,天下大旱,初秋七月,县令李元儒听说二圣庙二仙真人神威无边,执掌多方法宝,更有人说,历代是壶关水神的执令者,于是祷旱祈雨于真泽仙祠。至诚感通,大雨如注,这一年当地百姓,秋收大丰。县令逐级上奏。奏折直达京师,将细情禀报朝廷。宋徽宗赵佶十分感动二仙的功德,屡次忠诚于国,恩泽于民,于是在第二年,即政和辛卯年夏,敕封二真人号,长曰:“冲惠”,次曰:“冲淑”,庙额曰:“真泽宫”,并下令护建其庙。如今真泽宫还存有二通宋徽宗的亲笔御碑。

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东南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拥有红豆峡、八泉峡、青龙峡、黑龙潭等十大峡谷群。放眼峡谷,团峰倚秀,玉峡通天,气势雄浑:清泉溪流,肆意奔涌,颇具诗的旋律,画的韵味。孔子紫团回车东返,钟繇隐居习练三年,名士嵇康寻幽探宝,李、杜、白鸿文奇诗。峡谷禀赋北国雄风,有豪迈壮阔粗犷的阳刚之美:又兼具江南丽色,有委婉清幽婀娜的阴柔之秀。

女妖洞

壶关桥上乡杨家池村,地处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村南岸悬崖峭壁,绝壁上有个天然洞穴,人称女妖洞,北宋时期,杨六郎挂帅,前去边关抵抗辽兵。路经壶关,在此地安营扎寨。杨六郎听说对面山上有个女妖精,每天吃人肉,喝人血,不由的怒发冲冠,拔出宝剑领兵杀进女妖洞,那女妖见是杨元帅领兵杀来,吓得一溜烟跑了。杨元帅把剑插进女妖洞的石缝里,以镇妖气,从此以后,那女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人们为了纪念杨六郎的镇妖功绩,就把杨元帅安营扎寨的地方叫做杨家池。在女妖洞的洞口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宝剑印。

沁县

文化之乡

沁县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春秋,晋灭赤狄部后置铜鞮邑,秦为铜鞮县,北魏时属并州乡郡,隋初属上党郡,宋初建威胜军,元初称沁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县。

沁县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邑,素有“文化之乡”美誉。隋唐大儒王通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名扬天下。清朝时,被一代圣君康熙树为“百官楷模”的吴琠,是上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之一,民间尊称他为“吴阁老”,深得百姓拥戴。

史载吴琠从小聪明好学,10岁即能作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中进士,任河南确山知县。康熙十三年,吴琠以成绩优异跃升吏部主事,其后,历任郎中、通政司右参议、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广巡抚、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直至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四年卒,享年68岁。吴琠一生为官,仕途坦荡,皆因其忠于清廷,本领超人,功绩卓著。康熙三十九年,皇帝手书“风度端凝”榜恩赐他,并亲临米芾书以赠之。吴琠去世后,溢号“文端”。

在上党民间广为传诵的“六尺巷”典故,反映了百姓对吴琠人品及官德的赞誉。吴琠在京任职期间,其亲属和邻居因为宅基地院墙发生纠纷争执不下,

便托人给在京城的吴琠捎去一封家书,想借吴琠权力施加影响,迫使邻居让步。吴琠看了家书后,提笔写下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家人读后很羞愧,主动让步三尺。邻居听说后,也主动让出了三尺,结果,形成了一条很宽畅的巷子,人送美名“六尺巷”。

康熙在赠吴琠《千字文》题跋中写道“联临米芾千字文数卷,此卷赐大学士吴琠。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洁。先任封疆,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联甚重之,故书其后以纪其大臣之体。”一个臣子得到皇帝如此高的评价,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吴琠后人把康熙的御笔刻了下来,用26块汉白玉装点出一幢宏伟的建筑御书楼,至今仍为沁县镇县之宝。

陈列馆

“南涅水石刻陈列馆”位于沁县城南二郎山上,因是南涅水村出土的窖藏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北院为“铜革是碑林”,园林建筑群风格,标志建筑为重阳阁,中院为寺庙建筑风格,坐北朝南的大殿内为沁县碑碣拓片展览厅,厅内墙上悬挂清康熙皇帝赐大学士吴琠的《千字文》书法作品、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书法作品以及县内一些碑碣拓片,厅内还陈列着从全县农村寺庙里收集回的一些石刻佛像。南院为宫廷式建筑群,正殿坐南朝北,正殿和东西厢房内陈列着南涅水石刻造像塔和单体造像,水石刻共有一千多件,根据碑刻,记载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历时520年,经历了6个朝代,分别保存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精美作品。石刻数量庞大,内容广泛,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佛教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保护、研究价值。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沁县城西开村中。据清雍正年间《杭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问,唐元和年间大修,金大定年间重修,明万历年问,清顺治、雍正年间屡有增建与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称的佛教寺院之一。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篇5:历史文化节

作者简介:合肥市规划局景观规划处处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保持连续性,保护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根与泥土般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在多年的规划管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许多历史文化只是在不经意间便毁多政府决策所注重的往往只是短期利益,而城市规划管理注重的又多是物质层面的管理,缺少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到合肥是个适合居住的城市,但合肥的城市建设缺少特点。于是,有的人试图通过城市的色彩、有的人试图通过建筑现城市特色,但没有人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城市特色的内涵,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才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特色。曾有外门到合肥考察,提出想看看合肥市的市景,看到包河景区时无不说好,而看到五里飞虹时顿感哭笑不得,城市立交哪里都有,只要的立交都能建。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只有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才具备城市的特点。

合肥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正突飞猛进地进行着。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发展,工业项目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范围与速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此时,城市规划更加重要和有意义。如何达到“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同时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康社会”,又使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脉和特色得以保护和延续;如何合理地进行土地控制、利用和开发,如何确保城市健康有序进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的建立,加强城市居民和城市本身的凝聚力,是我这次规划调研所追寻和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希望通过对文化的调研工作,使城市规划工作由纯物质和平面的规划,走向历史、文化、社会和精神等多层面相结合的,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划。同时通过对包河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调研工作的开展,将城市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结合,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从的特色,并推动整个城市该项工作的开展。

一、包河区历史文化资源现状调研 根据本次调研和规划的目的,并避免无目的地盲目工作,和过度扩大调研范围,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首先是选取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其次是选取可体现城市本地特色的内容;三是选择可体现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资源;四是对规划管理与控制有切实帮助的。从而确定本次规划调研的主要对象为:

1、建筑类一一包括古建筑及遗址,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近代建筑,具有本地特点的建筑等;

2、自然资源一一包括水系、具有本地特点地形地貌、地方特产等;

3、历史传说一一包括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民间传说、地名典故等;

4、民俗风情一一包括民风、民俗、地方节日等。

二、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资源总量。在本次调研中统计的21处古建筑中,保留下来占33%,而保存状况良好的仅3处,占14%,可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紧迫性。由表2.5.1和图2.5.2我们可以看到,古建筑和历中于银河片区,和远离市区建设较少的区域(大圩片区、淝河片区、义城片区、机场片区),占到整个包河区的95.5%,曙光片片区,南七片区、卫岗片区、王大郢片区、黄山公园片区、望湖城片区、葛大店片区合计仅占到4.5%。而这片区域则是改革开放速扩张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甚至连传说都已遗失!这说明在无节制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的破坏最迅速膨胀的物质利益追求中,我们损失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合肥市要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规模要发展到1200平方公里,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的同时又有效保护好我们的城市文化和历史,应成为政府刻不容缓的职责。

立法是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手段,《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的实施对整个环城公园(包括包公祠、包公墓)的保护非常在整个包河区的古建筑中环城公园内是保护最为完好的。宋氏故居和大孔祠堂也因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单位得以保留。

在近代建筑中,保存较好的则集中于银河片区和学校内,都处于正常使用之中。古建筑中保存完好的也是处于有正常使用功能(大孔祠堂和宋氏故居由于已失去其正常的使用功能,已多处严重损坏)。由此可见,为使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使用功能是关键之处,单纯的保护达不到真正的保护要求。

银河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占整个包河区的43%,且包河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与包公文化有关的达23%,由此可以看到银河片的文化中心,而包河区的文化中,包公文化是其主流。包河区要想打其文化品牌,就应以银河片区为龙头,以包公文化为核心。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1.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中的优秀建筑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对城市优护,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都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历史建筑更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历史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的沧桑岁月。惟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历史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建筑所反映出来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其他文化载体无可比拟的。

优秀建筑的价值在于它们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它们才真正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用建筑色彩和造型可2.水系保护与利用

滨水、亲水是人类的天性。城市河流水系无论从环境的角度、城市的可识别性、紧缺的绿化以及城市形象的角度上来说都是必同时,合肥从其名称的来由和历史的发展,也无不与水系有关,从合肥城市的形成,到三国古战场,到包公文化,无不与水系紧密自然水系的破坏又具有不可恢复性,因此对水系的保护也同样刻不容缓。3.地方特产保护与利用

地方特产也是体现城市特色的因素之一,同时又是城市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保护和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并使其产业化、规模化。4.历史传说保护与利用

城市中的历史传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便能散发历久不衰的魅力。历史传说是城市分,很多建筑和遗迹不复存在,但传说尤存,在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中,历史传说可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进行考虑,并可渗透的各个方面。例如马鞍山路的城市设计中,便曾将包公传说融会其中,值得借鉴。而很多的城市雕塑也都利用了历史传说而更有生5.民俗风情保护与利用

包括民风、民俗、地方节日等,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一个古建筑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保将建筑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保留好,才会使建筑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和活力,城市也才会更有灵气。民俗风情是城市非物质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它与特色的地域环境是魂与体的关系。

在马鞍山路的城市设计中,将一年四季的节气与建筑的色彩相结合,将合肥的民间节日与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相融合,使规划中城市风貌别具一格。

四、规划政策与措施建议

纯粹的公共产品应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非排除性和非竞争性。非排除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者之间不能分割,将不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个人排除在外,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自发地提供公共共产品往往是增进的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的介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使城市特色得以体现,保持城市景使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并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凝聚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非排除性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提供。除了公共产品的特点外,作为具体的物,历史文化资源还具备潜力巨大的使用价值,这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1.编制规划

国外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国内的很多城市,例如上海、杭州等,已开始编制近代建筑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史街区的规划则更多,但一般城市编制综合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目前国内还没有过。合肥市至今甚至没有编制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 立即编制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城市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利用和保护策略。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在建设而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方法。通过规划,我们可以明确周边用地性质和容量,确定优秀建筑保护的确定用地界限,控制周边建筑的色彩、造型、高度、天际线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周边进行建设时予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包公祠、在《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中划定了明确的城市绿地保护范围、界线和要求,而得到有效保护。明教寺也是因为在规划中的保护范围、界线和要求而获益。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和保护,则可在调研的基础上,以招标的形式请国内专家出谋划策。2.加强宣传教育 历史文化资源屡受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是,居民和基层干部对历史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使保护工作不能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一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和教育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本身也是促进城市居民自豪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时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并可加强市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同,形成社会共同关心共同保护的环境和氛围。3.立法

《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保护合肥市的环城公园,保护包公祠和包公墓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法》也对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起到显著作用。在欧洲和美国,城市规划都是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一经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阮多次提出这个观点。

建议政府立即出台合肥市优秀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已出台相关办法,并先后批准了三批287个优秀近代建筑作为市级文使这些优秀建筑得以有效保护,到过上海的人没有不去外滩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外滩金融、旅游和相关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整体形象和特色。

将编制的《合肥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报市政府审核后,报人大批准,以立法的形式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4.公众参与

居民没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居民和基层干部的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宣制规划,让公众参与,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经济的前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已成为现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目前,合肥市已开展的工作划委员会,重大项目由规划委员会决策,在此之前需开专家咨询会,征求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同时为体项目的许可实行公告公示制度,有的项目还可采用听证制。在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中,这些措施尤其重要,单凭政府的行政措施显只有公众参与才能使违法行为和不当的使用方法得到及时发现,才能使建设过程中的方案更趋合理。历史文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的同时,应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历史文化。由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涉及的利益相关人较多且复杂,保护和利用的方案应充分征见,体现公众意识。政府应建立通畅的和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使民意能够直接反映。5.分权和权力重心下移

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破坏还有一个原因是保护和使用方法的不当。保护历史文化与有效防止破坏和和制止违法建设是分不开的是英美等西方政府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改革方向,其基本措施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中贯穿着目的性原则和经济节约原则。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由于其职能的不断增加,根据国情和地方特点采用新公共管理的理为一种趋势。有效防止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制止违法建设,仅依靠规划局和文化局的人力和物力已完全不能胜任。因此,将权力重心已迫在眉睫,因为只有基层政府才能最了解基层的情况,才能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制止违法建设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基层人员接触权力下放能使他们独立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产生更好的效果。6.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目前的规划管理仍以行政手段为主,无法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在现实的规划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可能存在的利益集团包括:现状的使用者、开发商、专家、普通市民、历史文化资源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政府在决策中既要考虑整个城市和大多数市民的利益,又要协调相关利益人的权利。这使得政府的管理必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例如在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为使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和保护,必须使开发商有利可图,对现有合理合法的交待,周边群众的利益也要得到保障,并要征求专家、市民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单纯的传统的行政命令已无法使展。

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而当公众发现从中可以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时,保护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认为,规划管理应更多地为主,同时采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使违法成本倍增。

首先是经济的手段。由于政府经费的不足,无法对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但历史文到具体的建筑、河流或传说时,它是处于具体的建筑、位置和地块上的,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而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历史文化很强的外部经济正效应。根据这种特性,政府可采取鼓励民间投资的办法,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允许投资者以合适的方式使用文化资源,比如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在保留该区域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允许开发商将该区域的建筑作为商业用途,使新天地焕发出活力。同时允许开发商在能达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使历史文化的外部正效应内部化,以提高其保护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大孔祠堂的其位于规划中的绿地内,当开发商成片开发时可将城市绿地适当调整,使大孔祠堂成为绿地的核心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将城市绿地内部的绿地,以便于开发商更好地利用绿地和保护大孔祠堂,将其作为销售的卖点。对于在经济上不能平衡的地方,可采取政府补使该单位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可图。例如对省地质博物馆和省体委办公楼,其拆除沿路的门面房时损失较大,政府应允许其在拆除予一定的补贴,并允许其在不影响建筑主要特色的地方建设高层建筑。

其次是行政的手段。通过对涉及历史文化的建设项目和用地严格审批制度。对违法建设和破坏行为则应通过法律的手段严惩7.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完善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体系应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规划编制

由城市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或其它具备条件的机构分别或联合组织历史文化的普查,由政府请专家进行书面鉴定意见后,报政府批准。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或房地产管理部门委托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规划的编制,成果需向市民征集意调整后的规划成果报政府审批后,报请人大审议,以作为地方法规实施。(2)规划实施

修缮、装修和局部变动的,或在其周边进行用地或建设的,需严格按批准后的规划实施。业主首先向主管部门申请设计条件,送审方案,在此期间需征求专家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所有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关资质,才允许其从事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工程和项目。施工期间和竣工后,需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3)日常监督和违法建设的查处

篇6: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夫子庙的“伪文化”;评事街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阐述。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伪文化;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盲目改建扩建,导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缺乏体制的规范与约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调查,又缺少专家科学的论证;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常常成为缺乏文化意识历史精神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障碍,甚至认为这些残破的城镇、街区、建筑有碍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改建复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设难以恢复的败笔,甚至出现将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况;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难以得到保护,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机与困境。

正文: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针对我们调查,分四个方面,主要探讨夫子庙的伪文化现象以及老城南评事街在各种利益博弈下的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一、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将推进城市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幅度约1%,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1%。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四大板块,这些遗产分布地区多为自古以来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甚至是现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

族精神的象征。这就把文化遗产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摆上历史的舞台,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占有大量的土地,且因为保护问题导致的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但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能够跟上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南京老城南是位于明城墙以内部分,北至秦淮河中支,以门东、门西、夫子庙、南捕厅地区为核心,总面积约5.56平方公里。区内有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夫子庙等会、秦淮河八绝、花鸟虫市场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之一,是南京的“城市之根”,历史上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综合来看,由于老城能够提供更加完善搞笑的服务体系,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市民则聚的心理惯性,老城仍然是南京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虽然历史给了老城区极其大的吸引力,但是老城越来越多的问题让人难以忽视。人口和密度方面,南京老城城墙范围内居住半年以上的总人口占主城人口的一半,是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的地区。老城的各项人均用地指标不仅远远低于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而且也低于现今主城的平均水平。交通方面,老城人口、功能和建设的集聚,使得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老城面临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一是随着新区建设加快,老城、新区通道上高峰小时交通量增长幅度较大,老城与外围片区高峰期潮汐式交通逐渐加剧,二是老城内部道路和停车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形成,且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改造,地面交通设施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传统民居的改造方面,从住区更新的角度来看,虽然南京老城的大部分主区已经经过了一轮改造,但是由于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体规划建设的方式,从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主区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难啃的“骨头”。同时,这些改造难度大的地区,大部分又涉及传统居民区的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区,他们的规模虽然在老城中有限,但却是南京老城传统民居仅剩的代表。如何在改善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延续或者再现传统民居的特色是必须妥善区里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得老城的保护与更新能够运作成功,更是面临的难题。

三、文化保护中的“伪文化”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伪文化”的存在。所谓“伪文化”即借“弘扬文化遗产”之名,大搞假冒伪劣文物,实质反映了一种以“政绩”和“金钱”开道的虚伪文化现象。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之所以称南京夫子庙为“伪文化”,主要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夫子庙的建筑很有古代的江南气息,但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全是现代的东西。现在的夫子庙早已被各种广告牌、酒楼等包围,到处都泛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而那些例如大成殿、瞻园、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王谢故居等最能反映秦淮历史文化遗存的景点早已被周围的商业气氛所淹没。故称其为“伪文化”。

在一次调查中,问及夫子庙给人的第一印象时,15人中有6人选择了“孔庙”,选择商业小吃、综合的分别是6人、3人。在年纪大些的人印象里,夫子庙是文化,它本来是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命名的,其中又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徜徉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年轻人的印象里,夫子庙就是小吃街,是卖衣服的地方。由此可见,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夫子庙是“孔庙”,是历史上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又因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夫子”,故俗称“夫子庙”。现在的夫子庙的文化已被商业气息所掩盖,这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贬低。

在全国十大最名副其实,十大最名不副实的经典的评选中,据说南京夫子庙成为后者中的第一名。的确南京夫子庙在外地游人中知名度很大,已成为南京的名片与代表性景点,成为外地游人必游之处。游客们对夫子庙的期望很大,但实际游过它时失望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标准,而他们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美好印象又是从数目繁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之前人们从古代文学作品里感受到的夫子庙、秦淮河,是给予他们极大文化冲击与期待的景点,而游过后他们最感到失望的也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并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甚至差得还很多!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夫子庙、秦淮河的文化景观让人如此失望的呢?那就是过份的商业化!现在的夫子庙只是一条商业街,毫无特色可言。

那么夫子庙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定位呢?在南京人看来,夫子庙应该是个雅俗共赏之地。理由是自古以来,夫子庙就有“两面性”。以文德桥为界,一面是尚儒之地,一面是歌舞升平,这就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所以现在也应朝着这方面发展。但是在外地游客的观念中,夫子庙应以文化为主。他们认为夫子庙作为南京有名的景点,来南京就是看夫子庙的古代文化,但是现在夫子庙的景点全淹没在衣服和吃饭之间,所以南京应把夫子庙打造成古代的风格,不管是商业还是小吃,都要融进历史的因素,走入其中,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古文化氛围。

四、评事街文化遗产保护 评事街,是古城南京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条老街,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南京城南,北至笪桥市,南至升州路,狭狭长长,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无论是街是巷,评事街以其深厚的底蕴,在南京文化地理历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评事街中多以二层老式木房为主,现在多数的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门面虽小却样样俱全,卖着各式小玩艺小食品的小摊占着两侧路牙,老人与赋闲的人三三两两地在路边聊着天,来往于这样的小巷中,你很难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华与喧嚣。老街两侧多是纵深的小巷,走进去,是相连着的过道与天井,交错着,将十几户人家连成了片。

在评事街靠近升州路的这头,有一条可能是南京目前最窄的巷子了:老坊巷,不足一米的通道仅容一个人通过,不知道的人是不敢进去的,怕是一条死胡同。巷内的门户,多是青石台阶上的老式木门,住户多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小巷极为幽静。评事街的南段万寿宫,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筑,为祝贺西太后寿辰而兴建的。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评事街人气很旺,先后有几家晚报的报馆设在评事街一带,一些著名报人、学者常在此出没,抗战前有张恨水,胜利后有卢前、张慧剑等人。

综上所述,可见评事街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然而城镇化使旧日评事街里的那种凝缩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井市文化将不复存在;那种民族混居的和谐文化不复存在;那种寄予世外而不灭其志特殊街巷文化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对评事街文化价值的破坏。

目前对评事街的改造遇到的几个问题有如下几个应对政策:

4.1、原住民的去留

原住民的去留问题是针对历史街区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出的。对此,专家认为:“原住民是历史街区的一种文化,若完全迁出,历史街区就少了韵味,原住民是发展旅游和商业的根本”,所以应当适当保留。老城南旧城改造中规划混合多元的功能,结合老城南独特的传统风貌,发展特色商业、居住和旅游等,保留部分原住民,提高老城南活力。

4.2、肌理尺度的重构

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改造老城南,要让历史与现在融合,所以要重构肌理尺度。《名城保护机制保障》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老城南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以及非物质文化实行“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放弃了资金“就地平衡”的旧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传统的尺度和肌理,对街巷体系进行保留、恢复,不满足需求的向地下要空间,已拆空的片区将按传统肌理恢复,以保护为主。民国建筑、五十年代的老厂房和八十年代的居民楼和谐共存,老城南的街巷尺 度和高度、院落边界不变,在置换功能过程中传承老城区的肌理和尺度,保护和展示城市格局。4.3、制度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不断地健全与完善各种文化保护制度。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并 成 立 南 京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专 家 委 员会。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的第三章就是“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的保护”;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中指出“确需在重要建筑或者风貌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应当依照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前款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当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的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此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例如结合南京实际,探索制定《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暂行办法》;制定行动计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对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等。

五、结语

城市化的发展对旧城来说是个挑战,如若改造旧城就是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的方法,那么旧城所拥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被破坏、摧毁,使其失去自身独特的魅力。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保留其文化价值,不应该让商业气息掩盖其文化氛围,成为像夫子庙那种“外穿古装,内穿洋装”的“伪文化”。老城南作为南京有名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依照保护条例相关内容,科学地改造,让城市更美好。别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的手中沦落与颓败,应该将我们祖宗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王丽丽·南京老城南旧城更新的博弈与启示

薛伟·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老城区原住民也是文化,应适量保留·城市在线新闻网

赵立孟·游客反映南京夫子庙景区文化气息不足·江苏新闻广播网

上一篇: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爱情下一篇:2023汕头中考高中招生计划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