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知识

2024-05-20

历史文化知识(精选十篇)

历史文化知识 篇1

“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系列专论”稿件已连续刊发了一年,到本期已临近尾声。在这一年中,由赵其坤老师领衔的团队与我们一起追踪教师成长的轨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培养模式,期望能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次话题关注教师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理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要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就必须养成德性,培养情感,训练思维,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由知性阶段到理性阶段,最后发展到智慧阶段的过程。而智慧的获得正是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相融合的结果,是教师心灵与智慧对话的结果。

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苏联历史知识点 篇2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组建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

苏联历史知识点2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苏联历史知识点3

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

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 篇3

创新问题应该以一个国际视野和时代胸怀来看待,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步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面临的又是一个以知识革命为基本特征的崭新时代。有人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意产业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因此,我认为创新问题具有国际性也有时代性。但是,我们对创新、创新体系应该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学者的学术观点包括媒体的报道把创新简单的理解为科技创新,这是不够的。有人正确的指出,创新精神应该是一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兴旺前程的。在这里我可以同样说,创新制度应该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法律制度,一个不保护创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未来的。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发展到今天,最开阔的创新体系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二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制和机制。与之相对应的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又分为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在这里,我着重讲一下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问题。

其一,文化竞争是当代国际竞争新的发展态势。根据国际当代竞争理论,国家与国家的实力较量已经从过去的硬实力竞争扩展到软实力竞争,国家的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等可以直接支配的实力。软实力包括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文化创新力和文化产业经济。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这也表现为不断的提升本国的文化创新能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争夺国际文化市场。这就显示出,当代的国际文化形势依然是欧美文化的一统形象,美国占到世界份额的56%,欧洲占了33.1%,南太平洋国家是19%,剩下的5%由100多个国家分享,南太平洋的19%的份额日本拿到10%,韩国占有3.1%,也就是说,中国在这19%的份额已经非常有限。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这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一个风险文化的时代。风险文化时代是英国著名学者纳斯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在国际文化市场美国文化构成一个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就可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上必须考量的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问题。

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实力的竞争,表现为文化、科技、经济实力的竞争,这些实力在法律层面就表现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对此,英国政府白皮书曾经这样表述过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它认为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能够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能够稳定获取超额利润,明显优于竞争对手,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无形资产。这个无形资产就是知识产权。我们看到发达国家或者创意型国家都是把自己文化科技的优势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演绎成为产权优势,最终形成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文化竞争、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视察山东的时候说,世界未来的竞争也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大家都知道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霍金斯在上世纪末提出来的,它是把知识产权与这个新兴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指的创意产业是以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其劳动成果拥有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根据我的理解,霍金斯所讲的创意产业应该包括两部分,既包括了工业创意产业也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相当于美国人所讲的版权业,也构成了中国所说的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具体说来,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表演、工艺美术、广告设计、计算机软件和文化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所不同,它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文化和技术、商业的紧密联系,是头脑经济,它不会耗费原材料也不会污染环境。基于这个意义,很多人把它称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该说,发达国家或者创新国家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四个国家:首先是美国。美国曾宣称,创新是美国政策的基础,保护知识产权是美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政策。正是在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有效的产业政策推动下,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全球处于一种领先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最能够产生影响力、支配力的是美国三大支柱产业:电影、音像和软件。美国生产全球6.7%的电影,但是享有全球80%的票房收入,美国控制全球3.2%的软件市场,同时生产和控制了75%的电视节目制作。有一位学者讲,美国是靠三大产业来影响全球的文化产业:以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饮食业的土豆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业;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片。这三大“片”都有知识产权。

第二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意大利在欧洲国家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在20世纪末期十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它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创意产业齐头并进。现在意大利三大设计在全球创意产业界都非常具有影响,那就是汽车设计、家居设计和时尚设计。像都灵、米兰分别称为汽车设计之都和民族文化产品设计之都,应该说都是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第三个是日本。日本属于一种特殊类型,从技术来说,它不具备优势,从文化来说比不上意大利,日本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文化产业,一是动漫产业,第二是游戏产业。特别是电子游戏,在它最辉煌的时候,它的硬件占到全球份额的50%,软件占到20%。

第四个是韩国。韩国虽然起步晚于美国,但是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当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风暴刚刚结束的时候,韩国就提出了创意韩国的理念,于1999年提出了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现在,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游戏生产国和输出国。韩国的软件足以在本国对抗微软。在韩国的电影界,本土电影占到市场份额高达62%。以上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三,创新文化产业。今年国家发表了文化产业战略性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之后的战略性发展规划以后的文化产业战略性发展规划。要继续完善文化发展体系,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的建设。实施这个规划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这也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从目前来看,不管是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是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品牌缺乏。自主文化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维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码。其实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产业,像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像日本的动漫,巴黎的时尚设计,韩国的网络游戏等,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产业。因此,首先第一个问题就要提高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

第二是文化产品本土化水平不高,文化版权贸易逆差严重。中国现在工业品行业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工厂,2007年,中国有172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版权贸易逆差。据统计,2005年版权和许可证的出口是1.57亿美元,同年版权和许可证的进口是53.21亿美元,进出口的比例是33.9:1,可以说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这就使中国的文化生产、文化产品的本土化相当低。资料显示,新浪网曾经做了一个统计,中国的青少年最喜欢的20个动漫形象,中国本土的只有一个就是孙悟空,除此之外,像樱桃小丸子、铁臂阿童木、蓝精灵、米老鼠、唐老鸭等都是外国的动漫形象。中国原产的动漫产品(包括港澳台地区)只占世界动漫产品份额的11%。还有网络游戏,据统计中国有3-4亿人都喜欢网络游戏,但是这个市场的半壁江山是外国游戏,我们每年要大概支付相当于15%的产值,以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形式支付给海外。图书出版方面,畅销书依然是进口书或者是中外合作出版,像《时尚杂志》、《商业周刊》、《计算机世界》等等。

第三是版权侵权行为屡禁不止,文化产业发展受阻。从长远来看,盗版侵权行为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盗版消费或者是购买侵权复制品不能成为我们的主流消费文化。以版权软件为例,根据商业版权联盟的统计,2008年盗版软件率达到41%,美国居然也有,但是不到20%,日本是21%,台湾地区是39%,俄罗斯大概达到68%。据互联网实验室统计的数据,中国的软件盗版率从2007年的56%降到2008年的47%。这就说明,盗版是一个国际性现象,但是中国的版权界、音像业和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击盗版。

最后,就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围绕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动和保护这四大战略,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构建创意产业群。当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键的文化产业、重点的文化企业作为突破口,来构建和形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创建能力。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同时要大力振兴中国的电影产业、音像产业,要大力促进中国的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其实,在国外很多国家是采取一种激励政策来推动某一个特定地区形成创意产业,像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斯特堡地区等都是采取这种做法。

第二,以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政策体系。现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比较先进的,关键问题在于运动制度的经验不足,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国际知识产权总局官员波顿教授认为,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不在于法律制度的本身,而在于运用的经验。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提升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健全的公共政策体系。除了知识产权法律以外,还应该包括我们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文化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等等,这些都应该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历史知识两则 篇4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秦朝以前, 已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建立后, 统一币制, 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 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 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 货币流通量很大, 但铁钱非常笨重, 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 中钱一千枚也有十三斤, 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 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 因而宋真宗时 (997-1002) 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批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 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 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 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不能保证, 常引起争讼, 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 (仁宗天圣元年) , 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纸币在南宋时成为一种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 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 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 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中国历史上的学位制

学位, 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称号, 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价。

同学们知道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吗?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 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 学士最初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 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

历史文化知识 篇5

2、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一化三改造)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上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艰苦创业的好榜样有解放军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两个凡是”的方针,全国各项工作徘徊不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公开发表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全会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底,安微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用“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82年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

汉字文化知识漫谈 篇6

【关键词】汉字文化汉字特点表义性形声字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39-02

一、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唯一的古老文字,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创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强调语文教学应当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形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汉字的特点有所了解。

汉字有些什么特点呢?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古文字有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两种古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并称世界三大古文字。但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的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是,它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并不是最初的汉字,汉字的历史远不止3000年。比甲骨文更早的古代汉字至今还没有发现,不过从出土文物看,在西安半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陶器上就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例如古文字"木"字,像树的形状,树下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面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本末倒置"的意义很容易明白。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具有"三美",他在《漢文化史纲要》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听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以文化的观点观察,汉字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就是文化。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文化系统。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可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即了解古代文化。"美"字是"羊"和的"大"字的合体。在汉字中,有不少表达"美好"这一基本意义的字带有"羊"字,如"祥""善""鲜""羡"。"美"的最初意义是肥美,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美的意义也不断发展,于是产生了大量包含这一概念的词语,如甜美、甘美、美味、美观、美景、美貌、精美、美德、美名、美意、美谈、完美、成人之美、美不胜收。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占80%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声旁虽然不是全部都能准确地表音,但是有效表音率仍在39%以上,其表音功能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发挥作用,例如,学会了一个"交"字,就可以带出胶、蛟、较、绞、郊、饺、狡、姣、铰等20多个常用字。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字音,而且可以用来防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小学生常把"琴"字的下面写成"令"字,把"辜"字的上面写成"吉"字,如果教师向他们指出这两个字的声旁分别是"今"和"古",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有的声旁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叫做成字声旁,构字能力强的成字声旁叫做基本字。如果把能够构成5个以上同音、半同音形声字的成字声旁看做基本字,仅有283个。小学生在低年级集中学习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绝大多数可以充当形声字的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又称"意符",识字教学中称做"部首"或"偏旁部首"。在现代汉字中,大部分部首具有表示字义的作用,表示的是一个汉字的大体义类,例如,形旁是"提手旁"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手的动作有关的动词,如提、拔、扶、扫;形旁是"虫字旁"或"虫子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昆虫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蝉、蠋、蝗、蚕、蛀、蠕;形旁是"目字旁"或"目字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眼睛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眸、瞳、盯、瞥、睹、督。发挥形旁的表义功能关键是学好部首。部首一般都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学生把"爬"字左边的"爪"写成"瓜",如果他们明白了"爬"要用"爪"的道理,就不会把"爪"写成"瓜"了。

汉字有很多特点,从指导小学生识字的角度来看,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的表义性,二是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另外,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予以重视。

二、 "人"字的大家族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古人怎样用文字来表示"人"这个万物之灵呢?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那手法可真是令人叫绝。在甲骨文中,"人"字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正面站立的人则两臂张开、顶天立地,就是现在的"大"字"人"字虽然简单,表示的却是人类之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至于具体的这样那样的人,古人另有表示的方法。

人有性别的不同,古人表示男女的办法很巧妙。"女"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屈膝跪地、双手敛在胸前的样子,这是古代妇女的坐姿,突出表现了妇女操持家务、温柔顺从的特点。"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左边一个"田 "字,右边一个"力 "字。"力"是耕田农具"犁"的本字,也就是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把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因为耕田是力气活,所以后来"力"引申出"力量"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从"男"字的创造,可以看出,当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耕的主要承担者,男子在生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导致了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人有不同的身份,母亲、丈夫(成年男子)、儿子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古文字都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母亲的特点是有"奶",甲骨文和金文的"母"字,形象地展现了母亲这一特征,在"女"字的胸前加了两点,点名这位女子坦露乳峰,是一位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甲骨文和金文的"夫"字,在"大"字上加一横,生动展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古时童子披发,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加冠之礼,将头发盘成髻用簪子束在头顶上。束发加冠的男子就是"夫",即大男人。"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儿"字是小儿头囱未合的样子。

人有不同的姿态和动作。甲骨文"立"字表示正面站立的人,想一个人伸展双臂站在地上。甲骨文"企"字表示翘足而望的人,像一个直立的人,下面一个"止"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企,举踵也"。现代汉语里的"企望""企盼""企及""企鹅"等词语中的"企"字都是它的本意。甲骨文"保"字像一个人背着孩子。文字学家唐兰说:"抱者怀于前,保者负于背,故'保'字像人反手负子于背上也。"甲骨文"即"字像一个人坐对一食物器具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说:"即,即食也"。表示面对、靠近、就着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即景生情""即食""即席""即兴"等词语都保留着"即"字的本义。甲骨文"既"字像一个人跪坐在食物器具旁回头看的样子。文学家说:甲骨文"既"像人已经吃完饭,回顾左右想离开的样子,表示已经完成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既往不咎""既成事实""既得利益"等词语都保留着"既"字的本义。

人有不同的组合。甲骨文"从"字,像两人向前、前后相随,表示随从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顺从""听从""服从""从命""从属"等词语都保留着"从"字的本义。甲骨文"比"字,像两人向后、并排站立,表示靠近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比肩继踵""鳞次栉比""比翼双飞"等词语都保留着"比"字的本义。甲骨文"北"字,像两人相背、脊背相对,是"背"的本字,后借用表示南北之北。甲骨文"并"字,像两人相并、一左一右,表示并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并蒂莲"等词语都保留着"并"字的本义。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汉字可以窥见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如"大"字像一个伸开双臂、岔开双腿、正面站立的巨人,而"天"字是"大"字上面加一横,表示苍天是至高无上的。这两个字透露出古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念。再如"家 "字有"宝盖儿"(房屋)和"豕"(猪)两个部件组成,从这里可以领悟到,当先民们从游牧进化到定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候,猪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从汉字入手研究汉民族的文化是非常有意、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聂在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明天出版社1997年版

[3]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5]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运用数学知识学历史 篇7

一、运用曲线图进行直观教学

例一:复习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 如下图。

有些历史知识如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情况等, 分布在课本的各个章节,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运用曲线图教学, 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上课时先用多媒体投影出以下资料: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

1. 第一个坡, 从夏朝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 , 2000多年时间, 中国人口增长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 直至接近6000万。

2. 第二个坡, 从东汉至明末 (公元初到17世纪初) 160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人口增长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 (6000万至7000万) 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 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3. 第三个坡, 从明末至清后期 (17世纪初到1850年) , 大约200年时间, 中国人口增长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 历经1亿、2亿、3亿, 最终达到四亿三千万左右。

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出以上描述的大致曲线图, 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地提示、点评、总结。

(1) 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 唐朝时人口增多, 出现了人地矛盾, 当时是如何解决的?带来哪些影响?

(3) 清朝人口猛增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4) 上述情况对于我们今天制定人口政策有何指导意义?

例二:复习1840~1956年我国主要经济成分。参考下图。

五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

教学方法同上例一。

画曲线图是历史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曲线图教学直观、一目了然, 教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在探究历史问题的同时与数学知识实现了链接, 学生想象力丰富, 易于迸发出创造灵感,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令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运用数学换算历史年代,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近两年高考常涉及干支纪年问题。怎样将一些历史纪年转化为学生所熟识的公元纪年呢?这就需要数学知识了。

1. 干支纪年。

公式:第一步: (公元年份-3) ÷60得余数x;

第二步:x÷10所得余数对应天干;

第三步:x÷12的所得余数对应地支。

例如:公元2009年的干支纪年这样计算:

(2009-3) ÷60得余数x为26;

26÷10余数为6对应天干“已”;

26÷12余数为2对应地支为“丑”。

故2009年为已丑年。

2. 公元换算成年号时, 年号年数由“公元年数-年号元年+1”而得。如: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是贞观几年?

由“公元年数641-贞观元年627+1”可得641年为贞观15年。

年号换算成公元时, 公元年数由“年号年数+年号元年-1”而得。如:民国24年是公元何年?由“民国年数24+民国元年1912-1”可得民国24年为公元1935年。

运用数学换算, 学生把前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进而又转化为能力。

三、运用集合方法进行历史教学

例一:复习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即A) 、《望厦条约》 (即B) 和《黄埔条约》 (即C) 。这些条约单靠死记硬背不仅显得枯燥乏味而且浪费时间。如何能让学生轻松把条约内容记住、记牢是历届师生研讨的重要课题。不妨运用集合方法试试。

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集合图, 然后师生再共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1. 找出集合的交集部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 美国将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体现在哪里?

3. 法国又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4. 通过上述学习, 你有何认识?

例二:复习史学著作《史记》 (即A) 、《汉书》 (即B) 、《资治通鉴》 (即C) 。方法同上。

历史知识的巧记 篇8

一、记忆历史首先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

二、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行记忆

1.公式记忆法

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 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列表图示法

列表图示法就是把零散的材料集中起来,将相关知识的各要素以表格或图示的形式罗列出来,使其脉络分明、条理清晰。如,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

3.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这种方法往往和列表法结合起来运用。有以下几种:(1)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2)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3)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5)比较既可以是横向比较,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③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④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献;⑤领导人;⑥意义。比较也可以是纵向比较,如,秦亡汉兴和隋亡唐兴的比较。

4.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

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在教学《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二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

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到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要联想到中国抗日战争。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就要联想到中国五四运动。

5.谐音记忆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同音或者近音字来巧妙地记忆知识。如,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 ““柳叶煮粥喝”(柳是刘伯承,叶是叶挺,煮是朱德,粥是周恩来,喝是贺龙)这五个字来帮助记忆,就方便多了。又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天上有星星,从人名和书名中各取一个字连接起来记忆。 1898年戊戌变法记为“1(幺)898,戊戌变法。”

6.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材料编成便于记诵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歌谣或口诀进行记忆。比如,我国古代的朝代变更频繁而且多, 为了方便记忆,可用以下的诗歌: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纷纷,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7.简语归纳记忆法

用简短的几个字来归纳所记的内容,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归纳记忆:①一条大运河;②沟通南北两方;③运河沿岸有三个重要城市: 涿郡、洛阳、余杭;④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又如,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可总结为“三提倡,三反对。”

8.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可分为内容浓缩法和字头浓缩法两种。

内容浓缩法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①颁布均田令;②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制度。可浓缩为:“一均、二化、三迁治”。 这样读起来顺口,记起来便当。

历史文化知识 篇9

Idiom, including metaphorical phrases, slangs, colloquialisms and proverb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guage.Some part of language was used repeatedly and accumulated gradually, and then they became idioms, so idioms can be called the quintessence of language.Any language of a long history would include a great deal of idioms.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 in the world;therefore, it is a kind of language that has rich idioms.Idioms are the quintessence of language, so they can reflect the enormous impact of culture on language.In this research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British history will be main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on its language.As time goes on, old words disappear gradually, and new words are produced.“In the development language, the traces of history mainly remain in idioms” (Deng, 127) .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we can find that it is mainly the national migration, national conquest and assimilation, and wars between nations that exert the greatest impact of human culture” (Woodward, 34) .

The Roman Conquest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British history and it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British culture.

“In 55 B.C., the ancient Rome commander Julius Caesar came to Britain after he conquered Gaul, but he did not conflict with the local Celts this time.In 54 B.C., Caesar went to Britain to battle by himself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this time he conquered the southeast of Britain” (Woodward, 89) .Though Caesar won the battle this time, Celts did not surrender, and ancient Rome did not exert great impact on British culture, either.

“Real roman conquest in British history began in 43 B.C At that time, Claudius, the emperor of Rome, led 40, 000 forces finally conquered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southeast of British three years later” (Woodward, 91) .With the military occupation the Roman culture and customs were also penetrating into Britain gradually.Roman clothes, ornaments, potteries and glassware soon prevailed in Britain and the social life began to become romanized.With the change of cultural trend, language began to change.Latin was spread in British quickly,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class.Official language, legal terms and commercial terms were all Latin.In a period, people who were not able to speak Latin did not have the right to take on government post.This is why Latin has so much impact on modern English.

Roman had occupied Britain for 400 years.It is not until 407A.D.that Romans withdrawn from Britain because the Roman Empire was beset with difficult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Roman left, but their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was still in Britain.Even today, we can easily find a lot of idioms related to ancient Roman culture.We can easily find some idioms about Rome in a dictionary:Do in Rome as Romans do.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All roads lead to Rome.There are also many idioms about Caesar, such as“appeal to Caesar”, “Great Caesar”and“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

In 49 B.C., Pompeius Magnus attacked Caesar,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 river named Rubicon between Gallia Cisaplina, Caesar’s territory, and Italy.Caesar led his force crossed the river to fight with Pompeius.Before crossing the river, he said:“The die has cast”, which meant we had made the decision.He burnt the boats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to encourage his troops to fight bravely. (Woodward, 100)

This story left three English idioms:cross the Rubicon, burn one’s boat and the die has cast, they all mean, “to make decision that cannot be changed in the future”.

“Bear the palm”means“to win, succeed”, because in ancient Rome, the fighter who won the competition usually wore the anadem made by palm to show his victory.“Worth one’s salt”means“worth one’s pay, worth having”, because salt was very precious in ancient Rome, and salarium, a kind of ticket used to buy salt at that time, was part of the military payroll.The word“salary”is derived from“salarium”.For example:Any engineer worth his salt should know how that machine works.

Norman Conquest is another historical event that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English.According to the book A History of England, Norman Conquest was like this:In 1042, the British prince Edward, who went into exile in Normandy for a long time, was recalled to return to Britain to ascent the throne.After he became the king, Edward reinstated many Normandy feudal noble and formed an alliance with Duck of Normandy to oppose the British noble.During the 24 years when Edward was in power, French became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ool of the upper class.In1066, Edward passed away, but he did not have a son to succeed the throne, so Harold Godwin was elected to be the King, which enraged William, Edward’s cousin, the Duck of Normandy, who planned to succeed to the throne.On September 28, 1066, William led the French army and fleet crossed the sea, invaded Britain and defeated British army totally.He killed Harold and was crowned the king known as William I.The House of Normandy in Britain began (Woodward, 225) .

Norman Conquest made a tremendous impact on English.It made French one of the three main sourc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at the same time, French culture influenced British society greatly.The feudal noble regarded being able to speak French as a fashion, wearing French clothes, eating French dishes as the symbol of their status.The influence of Norman Conquest towards Englis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English idioms, because many idioms are metaphrased from French.We can find a lot of examples.

“Take heart”is the metaphrase of the French idiom“prendre coeur”.

“Stew in one’s own juice”is the matephrase of“cuire dans son jus”and its meaning is“to make the consequences of one’s own actions”.For example, the last time I lent money after she had spent all her own she just wasted it, so this time I let her stew in her own juice.

“Return to one’s muttons”was from a sentence of a French poem:“Revenon a nos mouton”, which means, “Let us go back to our sheep”.The shepherd and his girlfriend were on the farm, but they had to return to their sheep at last, so this idiom means“go back to reality”.

“Put one’s eggs in one basket”is from“mettre tous ses oeufs dans le meme panier”, which means, “invest all one’s money in one thing”.For example, to buy stock in a single company is to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Have the courage of one’s opinion”is from“avoir le courage de son opinion”.

“Qui vive”in the idiom“on the qui vive”is French, and it means, “Who is that”.But when it came to English, it means“be careful”.For example, some of the men have never done this kind of work before, so you have got to be on the qui vive for any mistakes.

Except for history, idioms also bear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customs, religions and literature.Therefore, when learning English idioms, English learn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not only to the literal meaning of idioms, but also to the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m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and idiom is like the tip of the iceberg Take idioms as the penetration point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reflected in idioms when learning them, then you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the idioms.

参考文献

[1]、Woodward, E.L.A History if England.London:MethuenE Co.Ltd, 1984.

激活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篇10

一、用提问激活背景知识,促进整体感知

1. 通过提问激活背景知识

对于学生较熟悉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师通过活动建立一个阅读的理由,评论一下与即将阅读的内容有关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资源、经验和新的课文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在讲transportation时,教师可以问以下几个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Do you know the Double Decker in the UK?How about the shinkansen in Japan?Do you want to know the canals in Venice?Do they have any bus transportations in the other countries?这样,学生将带着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2. 利用问题促进学生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选择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题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整体感知,并在小组内开展分层学习。如我常用What do you know abou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这类启发式的问句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学生从他人讨论中获得新知识,形成知识差和信息差的互补。我鼓励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扩充自己的文化信息库,这样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到端午节时,我针对现在学生对粽子口味的了解情况,以“Which rice dumplings will you make in the future?Maybe fruit,ice-cream,nut flavor and so on”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散思维,以此实现对端午节知识的整体感知。

二、补充背景知识,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

不同的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对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采用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证学生所获得的背景知识的正确性。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查阅背景知识,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补充。在学生提供了不完整或零散的信息时,教师应及时梳理,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启发思维,使学生拓宽思路,更好地理解阅读背景。有的背景知识比较适合教师自己介绍。这种介绍需要借助图片、图表、实物等进行直观说明。例如,在学习“Warner Brothers”时,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有困难,于是我将自己在澳大利亚学习参观华纳兄弟影城的照片进行整理,如怪物史莱克3D动画、蜘蛛侠人物以及诸多迪士尼人物照片等,随着一张张幻灯片的出现,配上我的讲解,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阅读起来就比较顺畅了。

三、巧设问题,体验多元化

上一篇:围绝经期功下一篇:工商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