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2024-04-10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精选5篇)

篇1: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读读写写》读后感

归东西时,偶然发现角落里有一本《读读写写》。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章的名字叫《还有一个苹果》,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场沙暴是一位旅行者迷失了方向,就连仅有的装食物和水的背包也不见了。翻遍全身,只是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旅者并没有就这样放弃了,他双手握着泛青的苹果继续往前走,当饥饿万分想吃掉苹果时,总会告诉自己,我还有一个苹果。就这样,三天后,旅者靠着这一个泛青的苹果,走出了大沙漠。作者阿健在故事中得到启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有这么大的力量。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的挫折和失败,会深陷某些人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的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心头不熄灭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握紧它,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但跟旅者那滴水穿石的精神相比,我却有些黯然。一次数学测验,对数学了如指掌的我没有放弃这一次的数学测验。拿到考试卷后我就一题一题仔细地做起来。还好,算是简单的。做到最后,我看到有一题思考题,再看看后面墙壁上的钟,还有25分钟才收卷。我想:反正时间还早,题目也不难,不如就做一下吧。于是,我埋头做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我的笔也在飞快的动着。在最后的5分钟里,我终于做了出来,喜滋滋的等待着可爱的铃声响起。那时候我也没有检查前面的内容,只顾验算最后一道题。铃声响起,我急忙上去交卷,生怕谁抢了我的“第一”。中午,杨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把试卷批完了,走进教室,对我们说:“最高分是99+10。”并叫我去办公室一趟,走的路上,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才想起自己的笔试部分没有检查。不会错了很多吧?我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办公室门口,我推门而进。杨老师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刚进门,老师就对我说:“林丹丹,你看看你呀。这么粗心。”说着,还把我的试卷翻给我看,我看了一下分数:99+10,我心中一喜:哈哈,原来99分最高分是我啊!我那高兴的心情没有掩饰住,“噗”的一声笑出了声来。杨老师看到后,火中又带点温柔,对我说:“你知道吗?如果你细心点,100+10拿下不是问题的。你看看你,多粗心。当然,从只有你一个‘+10’和你的思考题的空白处有许多擦过的痕迹可以看出你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思考题做出来后你不觉得自己还应该检查一下笔试部分吗?看,一分白扣了吧。真是气死我了。”顿时,我眼泪夺眶而出。仔细看过题目后,才发现错的仅是一道口算题。杨老师看了看我,说:“好了,你先回去吧!”回教室的路上,我下定决心,要每一次都考在98和98分左右。为此,爸爸带我逛书店,买了许多辅导书。刚开始,我还很认真,每天晚上都要看,但一个星期下来就泄气了,从每天晚上都看改成了一个星期只看次了。两个星期后,我又开始想“偷懒”了,从一个星期看次变成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了。最后,那一大叠辅导书放在角落里,再也不去碰它了。它们被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灰色外套,每次看到那个角落,我的惭愧与内疚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没有坚持,所以每次考试都有粗心的地方。当然,生活不会一直如你愿,但也不会一直不如愿!没有谁的前进道路会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无法预见的大风大浪,但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

今天,是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生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将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节”。200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将“国际儿童图书节”引入中国,并将4月2日定为“中国儿童阅读日”。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那本《读读写写》。

上小学时,我总是害牙痛病,猛疼一阵儿就会好,但隔几天又会旧病复发。开始,家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发现,我上牙床边的正对口腔处长了一颗多余的呈弯钩状的“燎齿”,我们安集老家人管它叫“方头牙”。本地诊所多次尝试后无法拨出,父亲只好带我去武镇医院解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逛大镇。完事后,父亲问我想到哪儿玩,家庭贫寒,我鼓足劲儿,忍了好一会儿,才说出口:“想去书店!”

经过好一阵儿,多方打听后,我们终于找对了地方。人未进门,书香已经扑鼻而来。新书全部放在柜台里与货架上,我试试躲躲地让售货员,拿这本,换那本,约半小时后,一本新颖别致的《读读写写》吸引了我。这是一种边讲古代名人小故事,同时边在旁边留下空白行以做笔记的少儿书籍,目的是让少儿读者边读边写。各页字体颜色不一,格调素雅,清新入心。

回家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紧握手里,生怕丢失。到了家里,便迫不急待地读起来。当读到第五个小故事时,里面的故事点评,让我面红耳赤。我看到了编者这样的话:“我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小孩,已经开始学习写日记和读后感了……”因为我还没有开始写,只是当成了连环画在赏玩而已。从这天开始,我便写起日记来了,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日记是什么,现在翻开来看,记的是“流水帐”,大都属一些日常琐事记录,有些记载现在看来,非常可笑。不过,就从这天开始,因为自己想做个“了不起的人”,我强制自己每天一记,近一年时间,这本200多页的《读读写写》便被我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要知道,那时的教学,包括老师在内也没有这样要求过学生记日记。也许这是我小学期间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这种习惯伴随我由小学读初中,进高中,升省城就读,直至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现在回想起来,受益良多,终身难忘!

因为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读书期间,我就崭露出了所谓的写作“天分”来,经常有语文老师把我的文章贴在墙上展示,或在课堂上公开宣读,那种满足感与欣喜心情,对于好表现的青少年而言,自不必说。工作了,开始二、三年的时间里,我的这种习惯仍然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特长”也逐步显现出来,先后几进几出业务科室与局办公室,在领导与同志们的指点与帮助下,公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小范围内成了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十多年来,先后有30多篇经济调研论文见诸中央级权威专业大刊,为南漳与所在单位树立了应有形象与声誉。之后没写日记的日子,社会给了我许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见识,我有感而发,充分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不自觉地涂抹了不少随笔体千字文,不断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上。日积月累,竟也有两、三百篇之多。并于2004年结集出版了《玉溪山人语》一书。虽未因此赚钱,但保本赚取快乐,我心已足。

细细想来,如果说目前我在创作方面有所小成的话,究根溯源,还是父亲之功,是他把我带进了那本《读读写写》的世界,让我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主动读书,勤于思索,不怕写作的良好习惯。在此,我要向长眠于另一世界的父亲真心致敬,愿您老安息,在你与母亲的教诲下,你的儿子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努力!

觉得很遗憾的是,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这种《读读写写》。及至前年,我家因寻找新门面做生意,接手“南漳县诸葛亮书社”后的两年里,我除了翻查了现存的上千册儿童图书外,还相继有意识地去过不少家图书市场查找,均没有寻觅到她的踪影。

“中国儿童阅读日”里说儿书,我私下想告诉大家的是,少儿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引路人。倘若从小就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小孩读书,读好书,读适合他们的书,并且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引导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一定会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原因很简单,读书是见识,写作是思索,只有爱思索的人,才会深刻见里;只有善思索的人,才会最终成功!

篇2: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一、读读

有人说,阅读就是关系的建立,读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和剧本文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读。

1. 读读相关资料。

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戏剧,他们对戏剧知识不是很了解。在教学之前,教师有必要布置学生读一读剧本的相关资料,了解戏剧文学的相关知识,掌握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阅读作品奠定基础。课本所选剧本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果不让学生先读一读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很难理解、领悟作者的意图。如学习《威尼斯商人(节选)》,就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莎士比亚以及《威尼斯商人》的资料;学习《江村小景》,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教学《陈毅市长》则需让学生了解有关上海解放之初那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和人物处境;教学《一厘米》之前则可以让学生查找毕淑敏的生平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 读读剧本语言。

戏剧语言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既可自读,也可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揣摩戏剧语言个性化和具有充分表现力的特点。例如《江村小景》中,长子“少小离家”出外闯荡后又在军阀的队伍里当兵,浑身沾满了兵痞气和流氓气,回家见到自己的妹妹,竟说“来,花姑娘,你姓什么”,言语粗鲁,“出口成脏”,与他的身份和扭曲的灵魂极其吻合。《威尼斯商人》“法庭审判”这场戏中,葛莱西安诺不断以夏洛克说过的话夸赞鲍西亚是一个“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再世的但尼尔”,既体现了葛莱西安诺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的个性特征,又表现出他对鲍西亚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和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达到了很强的喜剧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如《陈毅市长》(节选),陈毅夜访齐仰之,颇费周折地进门后,(打量房间)说:“齐先生就住在这里?”这句的潜台词是“这么简陋,这么破旧,与你海内外知名的化学家的身份太不相宜了”。《江村小景》中,兄弟互相残杀,双双毙命后,母亲哭诉道:“天啊!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也不能送我的终,我倒送了他们的终了。”这里饱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既有丧子之痛、绝望之哀,也有对黑暗社会的悲情控诉。

二、说说

学生读完剧本后,形成了对剧本的感性认识,应及时引导学生把读后的感受和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

1. 说说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线索和表现手段。戏剧冲突既可以表现为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剧中人物的内心的矛盾,还可以表现为剧中人物同环境之间的不可调和。在一部戏里,戏剧冲突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引发和解决的,这些矛盾冲突对于塑造人物、反映生活、表现主题有怎样的作用,等等。如《威尼斯商人(节选)》,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人的矛盾,围绕着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江村小景》通过一个家庭中亲兄弟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军阀势力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陈毅市长》则通过两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和对共产党不甚了解的爱国科学家齐仰之先生的形象;《一厘米》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既有内心的纠结,又有她与“红衣青年”、儿子小也和丈夫之间的矛盾,作品的主题在主要矛盾——陶影和小也的矛盾解决中得以充分凸显。

2. 说说情节安排。

戏剧情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所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根据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进程,一个剧本情节的构成可分为矛盾的开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决四个部分。安排情节结构的主要技巧有悬念、突转和巧合等。如《威尼斯商人》,戏剧情节就大开大合,曲折紧张,夏洛克拒绝一切条件,坚持要履行“割一磅肉”的悬念始终扣人心弦。鲍西亚的上场,使情节发生突转,她巧妙地抓住契约中的漏洞制服夏洛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满了张力。《江村小景》运用了巧合的手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长子回家认母时,恰巧女儿出去;女儿回家时,恰巧母亲出去;次子回来时,正遇到长子欲对妹妹非礼;母亲赶回家时,恰恰发生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故事的时间和地点都安排得环环相扣,如果其中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可避免。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抓住情节中的悬念、突转和巧合等深入文本,理解戏剧故事是偶然中的必然。

三、议议

学生把握了剧本的情节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就剧本中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通过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议论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1. 议议人物形象。

戏剧是通过语言、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风貌、传递人文精神的综合艺术。可以说,人物是一剧之“本”,有了典型人物,才能因人生事,因事生情,进而彰显主题思想。本单元四个剧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典型形象:有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有被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时代扭曲了灵魂的兵痞,有礼贤下士的开国元勋,有追求人的尊严的普通劳动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这些人物,议一议这些形象的典型意义,了解作者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寄托的情感和理想。如教学《江村小景》,就应该引导学生讨论“长子”和“次子”性格的异同点,通过他们在性格上的“互补”关系来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物的深深同情;学习《威尼斯商人》,则要引导学生对比矛盾双方的性格,从而理解莎士比亚在对人性善恶的褒贬中寄托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一厘米》,则可以通过对主人公陶影“小题大做”(对“一厘米”的较真)的讨论,认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和对人的尊严的执着追求。

2. 议议作品主题。

剧本的主题是作者在对题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所提炼而成的思想精华和对生活的独到认识。优秀的作品能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在学生把握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主题议一议。如教学《一厘米》,就可以让学生讨论:陶影在历经周折,澄清事实后,拒绝了公园的主任对她做经济赔偿,她说:“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是不能赔的。”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一厘米”背后隐含着什么?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作品对执着追求人的尊严的精神的讴歌。学习《江村小景》,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剧中一家人各自追求的是什么?剧本表现他们的追求有什么作用?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可理解作品正是通过一家人最低追求的破灭,表明老百姓生存的艰难,那样的年代让他们无法过安生的日子。

四、写写

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在充分阅读剧本的基础上写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剧本的理解,而且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的创新性与缜密性。

1. 写写戏剧短评。

写作之前,要指导学生精读作品,认真揣摩、品味戏剧语言,理清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结构,把握典型形象的意义和戏剧的主题,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评论。例如,学习了《威尼斯商人(节选)》,可以指导学生以“情节”为切入口,评论戏剧技巧(夸张、对比、突转、悬念等)的圆熟运用;学习了《陈毅市长》,则可以指导学生鉴赏戏剧语言的“戏味儿”,评论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丰富的潜台词;学习了《江村小景》,则可以评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实现途径;学习了《一厘米》,则可以启发学生评论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等。

2. 写写课本剧。

篇3: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一、读

有人说,阅读就是关系的建立,读戏剧作品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和戏剧文本的关系。对于戏剧而言,读就是读剧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读。

1.读相关资料。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戏剧教材,他们对戏剧知识不是很了解,在教学之先,教师有必要布置学生读一读戏剧的相关资料,了解戏剧文学的相关知识,掌握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阅读作品奠定基础。课本所选剧本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果不先读一读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寻找到自己与剧本的关系,领悟作者的意图。如学习《威尼斯商人》,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莎士比亚以及《威尼斯商人》的资料;学习《江村小景》,应该让学生了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教学《陈毅市长》则需让学生了解有关上海解放之初那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和人物处境;教学《一厘米》之前则可以让学生查找毕淑敏的生平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读剧本语言。戏剧语言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既可以让学生自读,也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揣摩戏剧语言个性化和具有充分表现力的特点。例如《江村小景》中,长子“少小离家”,出外闯荡后又在军阀的队伍里当兵,浑身沾满了兵痞气和流氓气,回家见到自己的妹妹,竟说:“来,花姑娘,你姓什么?”言语粗鲁,“出口成脏”,与他的身份和扭曲的灵魂极其吻合。《威尼斯商人》“法庭审判”这场戏中,葛莱西安诺不断以夏洛克说过的话夸赞鲍西亚是一个“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再世的但尼尔”,既体现了葛莱西安诺疾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的个性特征,又表现出他对鲍西亚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和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达到了很强的喜剧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如《陈毅市长》中,陈毅夜访齐仰之,颇费周折地进门后,(打量房间)说:“齐先生就住在这里?”这句的潜台词是“这么简陋,这么破旧,与你海内外知名的化学家的身份太不相宜了”,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江村小景》中,兄弟互相残杀,双双毙命后,母亲哭诉道:“天啊!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也不能送我的终,我倒送了他们的终了。”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既有丧子之痛、绝望之哀,也有对黑暗社会的悲情控诉。

二、说

学生读完剧本后,形成了对剧本的感性认识,应及时引导学生把读后的感受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

1.说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线索和表现手段。戏剧冲突既可以表现为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还可以表现为剧中人物同环境之间的不可调和。在一部戏里,戏剧冲突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引发和解决的,这些矛盾冲突对于塑造人物、反映生活、表现主题有怎样的作用等等。如《威尼斯商人》,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人的矛盾,围绕着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江村小景》通过一个家庭中投靠不同军事集团的亲兄弟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军阀势力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陈毅市长》则通过两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和对共产党不甚了解的爱国科学家齐仰之先生的形象;《一厘米》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既有内心的纠结,又有她与“红衣青年”、儿子小也和丈夫之间的矛盾,作品的主题在文章的主要矛盾——陶影和小也的矛盾解决中得以充分凸显。

2.说情节安排。戏剧情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所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根据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进程,一个剧本情节的构成可分为矛盾的开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决四个部分。安排情节结构的主要技巧有悬念、突转和巧合等。如《威尼斯商人(节选)》,戏剧情节就大开大合,曲折紧张,夏洛克拒绝一切条件,坚持要履行“割一磅肉”的悬念始终扣人心弦。鲍西亚的上场,使情节发生突转,她巧妙地抓住契约中的漏洞制服夏洛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满了张力。《江村小景》运用了巧合的手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长子回家认母时,恰巧女儿出去;女儿回家时,恰巧母亲出去;次子回来时,正遇到长子欲对妹妹非礼;母亲赶回家时,恰恰发生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故事的时间和地点都安排得环环相扣,如果其中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可避免。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抓住情节中的悬念、突转和巧合等深入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戏剧故事是偶然中的必然。

三、议

学生把握了戏剧的情节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就剧本中特定问题发表见解,通过优化问题设计,引导他们自主进行议论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1.议人物形象。戏剧是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风貌,传递人文精神的综合艺术。可以说,人物是一剧之“本”,有了典型人物,才能因人生事,因事生情,因情而就产生了戏剧的主题思想。本单元四篇戏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典型形象:有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有被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时代扭曲了灵魂的兵痞;有礼贤下士的开国元勋;有追求人的尊严的普通劳动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这些人物形象,议一议这些形象的典型意义,了解作者在他们身上寄托的情感和理想。如教学《江村小景》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讨论“长子”和“次子”性格中的异同点,通过他们在性格上的“互补”关系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物的深深同情;学习《威尼斯商人(节选)》,则要引导学生对比矛盾双方的性格,从而理解莎士比亚在对人性善恶的褒贬中寄托了人文主义理想;学习《一厘米》,则可以通过对主人公陶影“小题大做”(对“一厘米”的较真)的讨论,认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和对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

2.议作品主题。戏剧的主题是作者在对题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所提炼而成的思想精华和对生活的独到认识。优秀的作品能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在学生把握了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围绕作品的主题设计引导学生议一议的话题,让他们探讨作品的主题。如教学《一厘米》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陶影在历经周折澄清事实后,拒绝了公园的主任对她做经济赔偿,她说“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是不能赔的”,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一厘米”背后隐含着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作品对执着追求人的尊严的精神的讴歌。学习《江村小景》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剧中一家人各自追求的是什么,剧本表现他们的追求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理解作品正是通过他们最低追求的破灭,表明老百姓生存的艰难,那样的年代让他们无法过安生的日子,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剧,从而增强主题的深度和力度。

四、写

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在充分阅读戏剧文本的基础上写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戏剧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的创新性与缜密性。

1.写戏剧短评。写作之前,要指导学生精读作品,认真揣摩、品味戏剧语言,理清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结构,把握典型形象的意义和戏剧的主题,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评论。例如,学习了《威尼斯商人(节选)》,可以指导学生以“情节”为切入口,评论戏剧技巧(夸张、对比、突转、悬念等)的圆熟运用;学习了《陈毅市长》,可以指导学生鉴赏戏剧语言的“戏味儿”,评论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丰富的潜台词;学习了《江村小景》,可以评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实现途径;学习了《一厘米》,可以启发学生评论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等。

2.写课本剧。一是在符合原著情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为原著续写结尾。许多优秀的作品,结尾常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续写的材料。如《威尼斯商人(节选)》中夏洛克的财产被充公后,他会做怎样的挣扎?《江村小景》中兄弟相残后,母女二人又会有怎样的命运?《一厘米》结尾时,公园管理处的领导和儿子小也听了陶影的一番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既可以深化学习课文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是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叙事类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初中教材中可以改编成课本剧的课文有很多,如《孔乙己》《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多收了三五斗》《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通过编写课本剧,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课文,还能加深对戏剧文学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南麻中学)

篇4: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什么是“121”教学模式呢?

它是把一节课分成三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旧知识阶段, 5~10分钟。检查上一堂课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 或者检查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知识。这一阶段以学生“讲讲”、“说说”为主。第二阶段:学习新知识阶段, 20~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 着重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阶段以学生”“读读”、“议议”为主。第三阶段, 巩固新知识阶段, 5~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 巩固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这一阶段以学生“练练”为主。上述“讲讲—读读、议议—练练”三个阶段, 在充分发

2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 各自侧重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思想情感的教育寓于其中。

例如教学《世界多极化的出现》时, 首先安排学生花一部分时间讲讲预习学案中的问题, 说说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接着进入第二阶段, 学习新知识, 用时25分钟。 (1) 走向联合的欧洲:阅读教材讨论几个问题: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目的是什么?西欧国家是怎样走向联合的?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二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凭借的是什么?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哪些启示?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产生的背景、政策、任务、意义分别是什么? (4) 中国的兴起:为什么说中国正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这一过程是通过读读、议议完成的, 教师就是一个首席学生, 和学生一起议论。第三阶段, 是巩固新知识阶段, 通过设计一些习题, 让学生当堂完成。具体内容如下: (1)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表现、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影响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 (2) (2006·上海卷)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材料二:目前, 欧洲在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 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回答:为什么“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 谈谈你的理解。欧洲联合的目的、特征各是什么?欧洲联合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欧洲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通过“121”教学模式,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有滋有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121”教学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 “121”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它把课堂分成“讲讲—读读、议议—练练”三个阶段, 尽管这些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教”的活动, 但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 这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朱永新教授曾经提出构建理想课堂的“六度”理论, 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伸度。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121”教学模式, 也符合朱教授的“六度”理论。

其次, “121”教学模式也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唱主角的“传授者”变成一个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例如, 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二阶段, 针对部分学生不善于读书, 不会进行分析、概括等不良现象, 提出了学会“四看”: (1) 看学习导言, 导言虽短, 但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看正文, 正文是课文中的大字和小字, 大字是课文的主体, 通常叙述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一般包括六个方面, 即背景、时间、地点、参与者、过程、结果或评介; (3) 看插图, 图片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丰富的历史信息; (4) 看思考题, 课文中和课文后的思考题均有一定的思辨性, 必须深入细致地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教学生学。”可见教师的导学不是一件容易事!

再次, “121”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 中学历史教学有多种教学模式, 并且发挥着它们应有的作用。例如, 中学历史读、议、讲练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合作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等等。而“121”教学模式, 针对我们兴化市部分教师那种“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等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还是相当有效的。

篇5:读读议议学语文

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以学为主”,提倡“读读、议议”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展开议论,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的“读读议议”中,研究了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题,发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

启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问题大致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大类型,学生提的问题也不外这三种。学生刚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词、句字面的解释上,大都是“是什么”型的:如“这个字(词)读什么音,作什么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之类。在钻研课文之后,才能提出些“为什么”型的质量较高的问题。这种高质量问题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次初一语文观摩课,教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一个学生读到“我”望着车夫的身影逐渐远去觉得他“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这句话时提出:“人逐渐远去应该身影愈来愈小,为什么这里写愈来愈大?”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全堂活跃,听课老师也点头称赞。老师抓住这个问题,要全班议论。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认识。这堂课教得相当成功。

我认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高质量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以下特征:

1.它是扣紧文章的字、词、句、篇提出的,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2.它是和文章主要内容有关的,不是细枝末节的钻牛角尖的问题。

3.它是学生动了脑筋提出来的:即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人逐渐远去身影应该愈来愈小),经过辨词有一定的见解(认为文中的“愈来愈大”和应该“愈来愈小”有矛盾,要求排除)提出来的问题,所以有一定深度。

4.它是值得议论、值得花气力去解决的。这个特征是以上述三个特征为基础的。这个特征的意思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和这个矛盾的排除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要内容,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因而是值得的。

许多课上得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的本领就在于用全力去鼓励、启发并抓住这种高质量问题。为此,就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要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钻研课文。要培养学生看文章时字斟句酌、辨词辨句的习惯。要教会学生动脑筋,即看文章时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去和文章对照比较,去分析推断,从而找出想不通的矛盾,提出问题。不言而喻,教会学生动脑筋是关键的一步。这里,需要引导,需要启发。

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我把近几年来学生在语文课“读读议议”中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觉得文章字里行间有矛盾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入选很多不同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多次强调自己“无话可说”,例如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是鲁迅先生下笔却洋洋洒洒,一发而不可收。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会对此提出疑问,并由此深入文本解读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一方面鲁迅先生深感反动军阀和文人的凶残与卑劣,出离愤怒;为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学生遭到残酷镇压和虐杀感到无限悲痛,正是这种既悲又愤、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让作者“说不出话”;但是另一方面,为了揭露事实真相,警醒全国民众,告慰请愿中死去的青年学生,他又必须强忍着悲愤和沉痛的心情去以文字为武器,以文章为“投枪”和“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从而让反动军阀和文人的阴险、丑恶嘴脸彻底曝露在国民大众面前。所以,在看似矛盾的表达中蕴含着作者特别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二.觉得文句内容与已有知识有矛盾

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描写当变色龙警官断定小狗是将军家的时候,就称赞小狗还不赖,并对着被狗咬了的赫留金威吓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这时围观的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起来。有学生针对这一段提问说:“赫留金是劳动者,周围那群人也都是受压迫的小人物,劳动人民之间应该互相同情,为什么那群人看见警官欺压赫留金反而哈哈大笑呢?”这个初二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那点简单、抽象的政治知识,的确很难理解契诃夫描写的社会现象,所以觉得这种描写和他已有的政治知识有矛盾。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沙俄社会的闭塞、停滞和冷漠,了解那时小市民的自私、愚昧和无聊。契诃夫所抨击的不仅是变色龙本人,而且是产生变色龙的整个社会。这正是小说的深意所在。对变色龙的讽刺显而易见,而这层深意却不易理解。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理解课文是很有好处的。

又如上举《一件小事》中的那个问题。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远去的人应该“愈来愈小”,与文章中的“愈来愈大”有矛盾。经过议论,大家认识到“愈来愈小”是视觉上对具体的形象的感受,“愈来愈大”是“我”对车夫精神形象的感受,这里讲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因而并不矛盾。

三.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和文中的遣词、造句、谋篇有矛盾

例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学生对这个“相”字提出了问题:“这里的‘相应该是相互的意思,但只有风水在动而大石头并不会动,怎么能相互吞吐呢?”这就是觉得文中“相”字的用法和他理解的“相”字的意义有矛盾。经过议论,学生搞清楚:多孔的石头的吞吐风水,但这里的景物是作者考察石钟山秘密的重点,盯着看久了,也可以视为浩渺的风水包围着吞着石头。所以写成“相吞吐”,正是传神之笔。

又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选用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孤弱”一词课文下给出的注释为“年幼丧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教材给出的解释与我们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有矛盾。《孟子·梁惠王下》中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按照这个理解,教材中所给出的注释“年幼丧父”解释的是“孤”的词义,“幼”解释为“年幼多病”、“弱小”、“衰弱”等亦无不可。这是否是文言中漏译的失误?学生的思考和钻研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更应该告诉学生另外一个文言现象,在先秦古文中,两个语素组成的双音节词,同义反复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其中一个语素只起衬音作用,翻译的时候通常这个语素会弱化不译。

总之,上述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可以一言以蔽之:矛盾的发现和排除。矛盾的发现有以上三种路子。矛盾的排除,不外以下两种途径:或者否定了认为有矛盾的一方,因而矛盾不存在,如《陈情表》《变色龙》《石钟山记》中的那些问题;或者肯定认为有矛盾的双方,而指出这双方不是指同一对象,不是在同一意义上讲的,因而不成其为矛盾,如《一件小事》中的问题。研究这些发现矛盾的路子和排除矛盾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提出并解决高质量问题,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显然,上述种种矛盾都指逻辑矛盾。这种逻辑矛盾一般都不是课文本身存在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时产生的。产生这种矛盾,原因不外两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有局限。经过议论,在排除逻辑矛盾、解决问题的努力中就促进了他们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课文,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领域。这种理解的深入和知识的扩展,是学生自己在发现和排除逻辑矛盾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的,因而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体现了“以‘学为主”。所以,善于提出并解决这种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必定是学业进步较快的学生。

这种发现和排除逻辑矛盾的锻炼,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善于主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遵守形式逻辑矛盾律的思维习惯。矛盾律要求人们对同一对象在同一关系下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反的判断,若同时肯定这样两个相反的判断,就叫做逻辑矛盾。学生在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排除逻辑矛盾的可能的方式:或者否定矛盾的一方,或者肯定矛盾的双方而指出双方指的是不同的对象,或者指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关系中的同一对象,因而两者都能成立。逻辑矛盾的发现和排除,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这样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必将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相关文章:

读读古诗04-22

读读词语识汉字04-17

读读懂课堂心得04-23

读读背背范文06-06

每个单元读读背背07-09

读读你的日记04-10

读读背背内容范文05-24

亲子共读读书心得07-12

亲子共读读书笔记07-12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08-06

上一篇:景村镇中心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办法及措施下一篇:济北街道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