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2022-08-06

第一篇: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读书成就名师心得体会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心得体会

江小王 慧 丽

刚开学,学校发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是张贵勇所做,虽然是第一次读他的著作,但看到题目就知道内容是介绍12位名师的,所以不到一个月。我就一鼓作气把这本书“攻读”下来,但是我读书的目地侧重于笔记,只是快速浏览,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记录,书读完了,我的笔记记得差不多了,把书放在一边。没什么大收获。

闲暇时,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我读书的时间弹性很大,有时间了读,没时间了不读!我读书的内容多以内容精彩,情节感人的故事书为主。当我看到于永正说他自己:“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并没有其他的秘密。我啊,爱极了当一名小学教师,注定了要当一辈子的读书人。”这三句话时,才发现自己跟本不会读书。虽然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愉快和忙碌,但我还是时时想到这本书。所以最近又把它请出来继续拜读。可是这次的阅读又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还使我越来越喜欢看了,因为我发现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些乐趣是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有趣和精辟的词和句。例如“振聋发聩、德艺双馨、深智一物,从隐皆变„„等等,每次我看到了一些新鲜或者有趣的词我都会用笔圈气啦,特别是一些古文,总是那么深奥,好几次马上上网去搜索那些句子的意思。我觉得很好玩。。 渐渐的,我开始醉心于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 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12位名师,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12位名师的读书历程,是他们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历程,是他们插上理想双翼,在自己喜欢的教育天空执著翱翔的历程!我敬重坚持“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始终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于永正老师。他痴心语文,卷不离手,读出思考,读教结合,学而致用,修炼自我。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名师”,但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第二篇:《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他们仿佛父母一样慈悲,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你骄傲与失落,他们从来不曾停止过供给,让你总气力不尽,不尽地,生长„„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跟随书中的12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多读书: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2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也就是爱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2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几乎都没有读过,有些虽然也计划读,甚至都买来放在书柜里,但一直迟迟未开始,因为很多是有难度的书,是不那么“好看”的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书。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当看到闫学老师提出的

“有坡度阅读”、“阅读重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阅读的症结所在。

多琢磨:读完这个本书,我想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是“思考”,也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收获。正如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而王崧舟老师也有谈到“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静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而于永正老师在读书时更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关于读书时的琢磨,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阅读的习惯。而在学校给予的种种压力之下,我也慢慢在养成这个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也开始圈圈画画,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这些都源于读书后要写读书心得,所以一开始读书就会一边读一边想心得怎么写,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并融入进去的过程。这样说来,我们应该感谢每本书一定要有一篇读书心得,每个月一定要上传一篇到读书博客这样的任务了。

多动笔:这又是12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等,12位名师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其实,多动笔从工作的一开始我就被前辈告知过。记得一位前辈跟我介绍另一位年轻的前辈时说,“她从一开始做班主任就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志,这也是她成长的这么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两年,虽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在不断学习中,自己坚持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所以有几次的班主任征文和演讲比赛,我都是从工作日志拿出来的。现在不做班主任,开始写教学日志,只是可惜,坚持的不够好。

这本书,我是在上面画的最多,折的最多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关于阅读有太多我喜欢的文字,有太多契合我的想法,所以是我中意的一本书。当读到窦桂梅、

吴正宪、王崧舟老师时,我甚至在网上搜了他们的上课视频,我想认真看看这么有文化积淀的老师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我也立马去超市买了一本厚厚的本子,准备把每次的学习笔记、心得都集中起来。因为,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工作近5年的时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培训N个,可是每次培训一个本子,所以乱七八糟无从翻阅。

读完这本书,结合一直躺在书柜里没有认真阅读的《教师阅读地图》,定了自己的阅读清单:(欢迎大家增补)

读书,现在才觉得自己缺的太多,所以就从“缺啥补啥”开始。2014年,自己的挑战就是,每个领域的书籍,特别是理论性的,至少认真研读一本。程红兵老师说:“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所以,尽自己所能,认真读书并珍惜每一本好书吧„„

经典摘录:

于永正:我们这个时代“叫嚷和埋汰之”的确太多,缺少的是行动。有人不读书不看报则罢了,一旦看了一篇关于关于某某校长、某某老师的教改报道,读了一本心的理论书,看了一篇具有新理念的文章,便马上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校长和别的老师挂上了钩:“看人家学生、人家校长多好!我们的呢?——啥玩意儿!”唯独不想自己,不考虑自己应当如何做。如果看了报道外国教育的书或文章,那么整个中国的教育在他眼里会立刻变得漆黑一团,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会被数落一番。

华应龙: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

第三篇: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欣赏阅读风景

感悟教育情怀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读《读书成就名师》一书,犹如欣赏十二道美丽的风景。虽风景各异,但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十二位名师宛如十二位铸匠,用阅读、思考和笔耕的利器精心打造着自习的美丽。如歌如泣,畅叙着他们深邃的教育思想,倾诉着他们厚实的育人情怀,分享着他们朴实的阅读幸福。畅游其中,让人感动,教人思索,引人憧憬。

于永正老师“一辈子做个读书人”,是何其的豪迈。他指出“读书是老师最大的修炼”,读书要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读书要善抓重点和核心,把书读薄了;读书要肯思考,要留痕迹;读书就是读自己;读书要与人分享。他建议老师们多读书,读书能真正改变一个人,要让学生有所改变,就应该让他养成读书的习惯。

吴正宪老师把读书、教书当作人生两大乐事。名著、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都是她的阅读范围;她尖锐地指出:“如果老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读懂孩子是教师的必修课”,建议老师都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她的幸福,就是每天和学生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读书学习,看着他们快乐成长;就是每天和同行们在一起研究交流,看到他们不断进步成熟。 教育学博士程红兵那一句“我就是一介书生”的谦卑令人感动。他爱琢磨、敢致疑,指出“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应该体现在办学目的上,那就是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提出教师应是思想者,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他大声疾呼“如果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加改变的话,未来科学世界的高峰上仍然是美国人”。

窦桂梅老师被小人书叩开了阅读之门,从此游弋在文学的世界里,窥见了生命的柔软与美丽。她边读边思边写,让写成为一种阅读,在写作中沉淀生命的厚度。她栖居书海,以趣味十足的文学魅力潇洒课堂,成就了瑰丽的教育梦想。

李镇西,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红色阅读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他坚信,“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他每次读书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摆进去,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和课堂。他以朴实的教育情怀穿行于人文精神的教育长廊中。

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笑润课堂”;王崧舟“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的方式”的大境界;闫学老师“阅读,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的诗意情怀;钟志农老师“从50岁开始做个读书人”的勇敢和坚韧;周益民老师“与民间文学的一见钟情”;张云鹰老师“与书为伴的教育人生”;吴非老师”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的谦卑情怀无不让人感动、让人叹服、让人钦佩、让人敬重。

成为名师是每一名教师的远大梦想,但很多老师发出感慨:我的学历也不低,工作也挺认真,为什么与名师相比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当熟知十二位名师铸匠的成功历程后,才发现与名师们的差距在这里——

差在文化底蕴上。以上十二位名师,无一不是爱读书的人,善积累的人。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幸福。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础。而我们至今为止,读了几本专业书?又读了多少经典名著?又有多少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呢?

差在善于思考上。于永正曾经说过:“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名师们读书善于思考,课后总是反思;兴奋时记下兴奋点,遗憾时录下遗憾处。一本本的教育手记,一篇篇的心得感悟无不是他们思考的见证。而我们呢,以没时间、工作忙为由而放弃思考,懒于思考。

差在勤于笔耕上。名师们个个都是写作的高手,丰富的阅读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他们写作的灵感,精彩的课堂是他们写作的素材,朴实的育人情怀是他们笔耕不缀的动力。而我们一句我不会写,便把我们挡在了写作的大门外。 差在持之以恒上。名师的成长路上都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干劲,都有着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名师都是耐得住寂寞,肯下功夫的人。而我们大多是做事三分钟热度,决心满满的,保证下了一箩筐,但没过多久又是老样子。

12位名师,12道风景;12位名师,12个榜样。他们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阅读的美丽,阅读的力量,阅读的神奇。

同为教育人,既已发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就要马上行动起来,从阅读开始,踏着名师成功的足迹,去追寻名师的梦想。相信插上了读书翅膀的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飞抵梦想的彼岸,去邂逅那一份生命的美丽!

第四篇:《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大全]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不能说是一句一字的把整本书看了下来,整体翻了翻书中十二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与自己读书有关,都从读书中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成就了今天杰出的他们。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应该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优秀的榜样,体会到种种不一样榜样的生活与经历。每个人读书的侧重点不一样,汲取的养分也不一样。同样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它就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阐释。

因为我们要学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特别是一名教师,就更加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储存库,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知识注入,才能更好的把精华传授于孩子。我们都知道要给予学生一桶水,你就要有一缸水,甚至一条流动的河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甚至不断的要求自己有新鲜的知识源泉。

现在鼓励人多读书的榜样有很多,甚至网上有很多的鼓励人多读书的名言警句,但不是所有劝人读书的都是好话。人或者要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是作为一名当代的人民教师,就更加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读书固然是好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专业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有选择性。

《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里面的十二位杰出教师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同的优点。但是每个人选择的读书的方式都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需要补充的知识。所以,榜样不是盲目的去崇拜的,汲取别人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补充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周益民老师:不想长大的孩子王,他宁愿自己就是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他说儿童文学是他教学生涯的一道分水岭,正是因为有了对儿童文学的钟爱,他才更加清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读书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走了不少弯路,周益民老师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最终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读物,规划自己的读书生涯。每个人都有一个读书的动力,周益民老师正是因为这种不想长大的情节,所以他的作品备受孩子追捧。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肆意畅游,并始终保持一种柔软、细腻且富有吸引力的心灵状态,亦如老子所言“复归于婴孩”。

现实中的周老师安静,谦虚,内敛而朴素,一脸的书卷气,说话慢条斯理。行走于小语界的周老师用他细腻的心思、诗意的情怀演绎这语文的童话。课上他借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优美而深邃的文学世界;课下他喜欢被孩子围住,给他们讲感动自己的童话故事、民间文学。这是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感慨,同时作为美术老师的自己,汲取的知识不单单是关于美学的,同时应该是广泛了,把知识与自己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精华传授与孩子,同时也正因为自己的博学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师做基本的则是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知识本身就没有兴趣,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交出优秀的人才。

所以说了这么多,最让自己受感触的还是榜样固多,最要的还是自己的选择。选择读物也一样,选择自己最需要,最适合的。这样才能汲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所以以后我们要会读书,读好书,最重要的是选对书。

第五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演讲稿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读后感

这个寒假是我加入教师队伍后的第一个长假,利用假期时间,我阅读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书中所讲述的12位名师就如12条亮丽的风景线一般,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在阅读了他们的故事以后,我深受感动,也的确获益匪浅。以下我挑选了几位印象深刻的教师,记录了自己阅读时的一些感受,相信日后看起来,仍会受益良多。 于永正: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故事以后,我感到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他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他的爱读书,爱学习以及爱学生。于老师说,“读书是教师最大的修炼”,并且,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息息相关。不仅如此,于老师还教会了我们如何读书,如何在读书中成长。他的几条关于读书的建议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收益很大”;“读书一定要留痕迹”;“读书同时读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离于老师所说的爱读书,会读书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但读了他的话以后,我深刻领悟到了读书对青年教师的重要性,我懂得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对教师受用终生的影响。此外,于老师提出的教师一定要学会修炼自己的基本功,要坚持“教后感想”,要心里装着学生等的观点和信念,也让我深受感动,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老师的故事让我体会到,自己的从教之路还很漫长,自己要修炼、要积累、要成长的地方还很多。我想,今后沿着于老师提出的这几点要求走下去,定能在执教生涯中不断的取得进步。

吴正宪:人生两大乐事是读书、教书

吴正宪老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情怀让我最为感动。她说,她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在享受一名教师所特有的职业幸福。吴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的尊重让我敬佩,也让我汗颜。读到了吴老师在课堂内外为学生的种种付出,我才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合格的,真正让人尊敬的教师。她全身心的关心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在上了吴老师的课以后都爱上了吴老师的课堂,甚至希望这样的课永远不要下课。这是需要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的啊!吴老师的“不是盲目教书,而是智慧育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作为深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与不足,我明白了自己课堂里缺少的那一种“魅力”,我懂得了“智慧育人”背后隐含的大智慧。阅读了吴老师的种种事迹之后,我想,我一定要向吴老师好好学习,用心学习,励志做一名充满人文情怀,拥有人格魅力,让学生真正得以爱上自己课堂的教师。

李镇西:读出来的真性情

还未踏上三尺讲台前,就听闻过李镇西老师的名声。所以,今天读起李老师的故事,似乎又多添了几丝的尊敬与崇拜。

李老师的爱读书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他说:“女儿看我心急火燎的找书,就知道我要上厕所了”。虽有几分玩笑话的味道,但其爱书的情怀可见一斑。 读李老师的故事,对李老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关于李老师的求知之道、做人之道,希望日后通过多读多感悟,能提升自己。 1.在李镇西那里,阅读是为了认清自己及所从事的职业,“清醒地活着”。 2.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著作里,李镇西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流淌的真性情—教育界乃至当今社会最缺的真性情! 3.只有去除了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4.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 5.“除了教育著作,我还提倡教师们多读一些非教育类的书。教师是知识分子,那么,我们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是否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教育与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我曾经对学校里的年轻教师说,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视野才会更加宽广,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吴非: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吴非老师爱读各种题材的书,包括图画书。吴老师说,因为图画书,他更看不得伤害儿童的事情发生,他爱所有的孩子。

简单而朴实,却让人觉得异常真切和温暖。

此外,吴老师说的一句话也让我感触颇深。他说,“读书之于我,是一种精神需要。”的确,精神的富足对于教师太重要了。读了他的话以后,我也深刻的反思过,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是否的确像吴老师说的那样,只追求应试教育,却忘了精神上的需求。

另外,从吴老师分享的经历中我还学到了一点小技巧。吴老师在每节课进行到25至30分钟时,就会“打个岔”,如和学生谈谈天气或引导学生关注某条新闻。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青少年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保持在30分钟左右,因而要想保持学生的专注度,有必要“打个岔”,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来。小小的教学常识,作用却很大。而且,也着实是深厚功底的反应啊!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位老师,程红兵老师的爱质疑,闫学老师的边读边写作,钟志红老师将阅读与人生规划的相结合??都让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知道,追求专业成长的脚步是沉重的,从教之路也是任重而道远。我会带着这12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坚守自己的岗位,在成长与自我发展中为教育事业尽上自己的一份力!篇二:《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小庄小学 朱秀玲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因为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应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 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质疑,不轻易相信。”闫学则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三、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

当一个人倾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阅读,不就可以为我们带来这样的境界吗?篇三:读书成就名师心得体会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心得体会

江小 王 慧 丽

刚开学,学校发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是张贵勇所做,虽然是第一次读他的著作,但看到题目就知道内容是介绍12位名师的,所以不到一个月。我就一鼓作气把这本书“攻读”下来,但是我读书的目地侧重于笔记,只是快速浏览,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记录,书读完了,我的笔记记得差不多了,把书放在一边。没什么大收获。

闲暇时,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我读书的时间弹性很大,有时间了读,没时间了不读!我读书的内容多以内容精彩,情节感人的故事书为主。当我看到于永正说他自己:“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并没有其他的秘密。我啊,爱极了当一名小学教师,注定了要当一辈子的读书人。”这三句话时,才发现自己跟本不会读书。虽然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愉快和忙碌,但我还是时时想到这本书。所以最近又把它请出来继续拜读。可是这次的阅读又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还使我越来越喜欢看了,因为我发现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些乐趣是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有趣和精辟的词和句。例如“振聋发聩、德艺双馨、深智一物,从隐皆变??等等,每次我看到了一些新鲜或者有趣的词我都会用笔圈气啦,特别是一些古文,总是那么深奥,好几次马上上网去搜索那些句子的意思。我觉得很好玩。。 渐渐的,我开始醉心于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 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12位名师,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12位名师的读书历程,是他们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历程,是他们插上理想双翼,在自己喜欢的教育天空执著翱翔的历程!我敬重坚持“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始终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于永正老师。他痴心语文,卷不离手,读出思考,读教结合,学而致用,修炼自我。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名师”,但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篇四:读书成就名师一 《读书成就名师>> -----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读书成就名师》,感慨颇多,12位杰出教师的读书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直至今日,终于粗略读完了,有赞叹,有崇拜,心底更是增添了几分阅读的激情。“心灵的家园---行走其中,乐意无穷”这是我在扉页写下的一句话,就像明灯指引我继续沿着名师的足迹,一路奔跑。当我行走在字里行间,分享着一个个名师走过的阅读经历,看到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坚守自己的梦想,一直勇往直前。他们有的是优秀一线老师,有的是知名教研员,有的是名校长,都是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12位名师,有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或粗犷,或细腻,或静如止水,或跌宕起伏,一次次震撼着我,荡涤着我灵魂深处,渐渐明白成长最快的路径就是多与名家对话,聆听他们的经历,感受他们的修养学识,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了今后前进的方向。在书中,我赞叹于永正老师一辈子做个读书人,阅读为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营养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日臻完善,上升到艺术与美的层次;欣赏钟志农老师将阅读与人生规划结合在一起,总结了耐人寻味的“勤、通、用、新、严、久、精”七字真言,从50岁开始做一个读书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恐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读 书的热忱与毅力令人钦佩;还有提倡诗意语文的王崧周老师,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修行方式,他认为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因为酷爱阅读,热爱讲台,让小语界记住了这个心平气和、极具风度的王崧舟。 读着这些有温度的文字,湿润着我的眼睛,回首自己幸福多彩的童年,似曾相识的经历,却没有坚守下来,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是后悔更是心灵的震撼;回忆自己坎坷不平的求学生涯,相同的落后教育环境里,没有更加勤奋,没有领会当初祖辈的殷切期望。如今,梦终于醒了,从他们身上,我重新找回了当初的梦想,找到了曾失去已久的奋进激情,用手中的笔静静记下自己的阅读心路,用键盘敲打出即将逝去的青春,记录着对教育梦想的追求。从他们身上看出优秀的教师总是心无旁骛,身在课堂,心在教育,真正的名师总是一辈子学习、思考并引领着同行一同前行。从此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在书中体味生命的柔软与美丽,以书为伴,把读书当作生命中最美的奔跑,在阅读经典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活出自己的样子。篇五: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读书成就名师——12 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杰出教师之所以成名的路径。书中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对推动教师阅读及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书中,名师们回答了当前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阅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方法、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我们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名师们的回答坦陈而质朴,并辅以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大的启迪。名师们为我们读什么、怎样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在学习名师们丰富的阅读方法后,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从而发现阅读的乐趣,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跟随书中的12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也就是爱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2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几乎都没有读过,有些虽然也计划读,甚至都买来放在书柜里,但一直迟迟未开始,因为很多是有难度的书,是不那么“好看”的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书。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时间不够用,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这时我们是否应当像央视最近一直在问的一样,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其实我个人的感受是越忙碌的时候时间利用的越充分,时间反而像有富余一样,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

或许我跟那些名师有着很大的差距,或许我读书的感受也不一定值得借鉴,但是只要自己愿意钻研,愿意去体会其中的感受,沉下心来学习,所得者并不会少,有些经历无法复制,有些体悟无法替代,比如我通过审视自己的阅读发现自己读书没有针对性,需要有所改善;比如我意识到过于快速的阅读有时让我有吃快餐之嫌,垫了肚子,却不知滋味,所以对于值得深读的书要慢下来并写写感悟;比如意识到自己对于读书时间分配的问题,应当更合理一些等等。我们都要去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走好我们的读书路,但是在这其中不要忘记保持虚心和学习的心态。 读书是一件值得终身享受的事,无论顺境逆境,抱着一颗纯粹之心去对待。

上一篇:大督查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大督查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