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2024-04-18

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精选6篇)

篇1: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一、重构社区纵向组织管理体制,科学配置职能

1.进一步明确区、街、居各自的组织属性和职能定位。从法律规定看,区、街、居各自的组织属性和职能是清楚的,区是我国在城市的基层政权,主要从事本区的政务管理,职能定位于政治控制、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街道设立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的办事机构,主要从事辖区事务性管理,职能定位于统筹协调。社区居委会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定位于自治职能。以上应是区、街、居三者最基本的职能定位。严格按照区、街、居职能定位进行城市基层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2.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基层管理组织关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基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社区居委会不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转换政府角色,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一要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社区居民依法自治的意识。二要建立社区社会事务分类制度,从源头上治理社区工作负担过重问题。三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简政放权,把一些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社区去做。

3.积极创建政府与社区之间合作共管体制。社区自治不是对政府管理的排斥,两者之间是新型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在“行政归行政,自治归自治”的原则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实现“良治”。按照“议行分设”、“居站分离”和“选聘分开”的原则,实行居委会、工作站主任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政府的关系。按照优化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实行区域化、扁平化管理原则,撤销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层面上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社区建设领导机构。

二、构建新型社区横向组织体系,发挥社区居委会综合协调作用

1.完善社区内部组织架构。社区内部组织架构可包括三个层次:①社区党组织;②社区居民代表大会;③社区居民大会选举产生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以及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的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务中心等载体。完善社区管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支持系统,形成社区管理的内部循环网络。

2.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推进社区建设,需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一方面,需要政府从制定发展规划到政策环境,从培育中介组织机构到管理监督,促进社区中介组织社会化、专业化,提高承接社区内社会性、公共性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做好中介组织登记备案工作;统筹安排,为中介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组织好社区居民群众对中介组织进行评议和考核,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引导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单位是社区自治的参与主体。在理顺社区单位和社区的关系上,要坚持“资源共享”和“共驻共建”的原则。一方面,提倡社区单位通过开放社会服务资源,为所在社区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积极参与社区的`自治管理;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尽可能为社区单位排忧解难、搞好服务。

4.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吸收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的负责人参加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共同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有关部门在办理物业管理企业营业执照年检或资质等级的核定时,应由相关的社区居委会签署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服务社区的合力,彰显社区自治的能力。

三、培育公众社区意识,拓宽居民参与渠道

1.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居民参与是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建设衡量标准和动力,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了共同的社区意识,居民才会对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才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推进社区居民参与,必须十分重视培育公民社区意识。

2.拓宽居民参与渠道。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要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把社区居民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放在首位,来吸引居民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一要加强社区内的公共物品建设;二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交流空间和参与的机会。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转变工作方法,变管制为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多样化的活动,组织、激励、吸引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投身到社区发展中来。

3.建立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机制。加强社区居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就是要依照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定相关的规章和制度,明确社区居民参与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以减少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社区居民参与的规范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保障,夯实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基础

1.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真正地发挥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首先,要明确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准确定位。其次,要处理好社区党组织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发挥好社区的政治资源优势;处理好社区党组织“垂直型”设置和社区组织“平面式”布局的关系,发挥社区的组织资源优势;处理好社区党组织本体作用和社区成员群体作用的关系,发挥好社区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处理好三个关系,发挥三种资源优势,实现党组织在社区各类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当前应抓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协会是社会工作行业的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宣传社工理念,培训、认定社工人员,进行行业咨询管理等,逐步实现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第二,加大对社会工作者队伍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把社区工作者纳入重点培训对象。第三,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聘用制度。探索制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资格认定实施细则,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社区居委会需要的专职社工人数,由社会工作者协会向社会公开招聘,向社区居委会推荐人选,由社区居委会自主录用。

3.扩展社区多元筹资渠道。探索建立分摊合理、支持有力的以政府的财政为主的多元化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势。加大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政府要将社区居委会办公、运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多种筹资渠道。争取公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资金支持;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运作方式,鼓励社区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社区内的设施;依法成立各种基金会,向社会各组织、各团体、各阶层募集社区工作基金;充分利用社区优势资源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收入。

4.完善社区自治的法律制度。完善社区自治的法律制度,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是城市社区合作治理良性发展的保障。政府应积极给予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为体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社区政策、社区事务公开与监督制度、资源使用制度等,使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

5.构筑社区工作信息化平台。随着社区人口结构的变化,社区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要对服务需求有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就要对需求进行定性、定量、定点、定时的分析,依托科技手段和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数字支撑,让管理在服务群众中做到谋划更精细、基础更扎实、救助更及时、动员更广泛、沟通无障碍。当前,要着手抓好居民生活救助服务系统、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群呼系统、社区专职工作者群发系统、网上居民信箱、党员信箱系统的建设,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手段。

篇2: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1.1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需求:原有的经济法课程只是限定于在法律专业开设,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大发展,我国“依法治国”,法制策略的逐步开展,经济法的教学范畴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由此,教材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单单是专一的面向法律专业的本硕博科班学生,而是在理工类学校或者是经济管理类全面开设。以我们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的学习,而是作为我们系所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我们系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全面掌握,以便于在毕业走上社会后更好地适应法制社会经济法律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教材的安排上,也是没有往纵深程度讲解,而是平行设置了合同法、公司法、企业法、税法、金融调控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广吿法、房地产法、证券法、锒行法等经济法律关系。由单一的传授法律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能力。将法律条款实践化。这就要求在课程教材的设置上,由传统意义的“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重点向法律事务性发展。比如我们学院选用的教材就不是法律本科的《经济法》,而是适合于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的规划教材《经济法原理与实务》。

1.2课程体系内容的变革:经济法最早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一定特殊时期一战的产物。19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西方的体制发生了沿革。最早在法国诞生了经济法的启蒙思想,之所谓“思想源于法国”。在1865年,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蒲鲁东率先把“经济法作为一个专业的法律名词提了出来,他发表了著作《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在这本著作中,对于经济法这一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我们说德国是一战的爆发地,也是一战之后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国家对于经济进行了强大的控制与干预,为了加强调控,德国在19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法命名的法律《煤炭经济法》,之所谓“实践于德国”。最后,在欧洲各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最后我们说是“发展于东西方”,接下来我们再来简单阐述一下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在1939年之前,我们国家实施的一直都是计划性经济,又称为指令性经济。即所有的经济活动,如产品的分配,原材料的选购、销售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事先计划好,有章可循的。在1939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计划性经济体制并不能满足当时的一个经济体制形态。市场完全失去了调节,当时现有的民法商法等法律无法弥补这一缺陷,行政经济受到了干扰,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所以我们经常说经济法是国家社会化生产的产物。所以我们说经济法律关系调整的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讲,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具体来说,调整的是宏观调控关系、企业组织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四种关系。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律部门法,与我们的曰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社会保障体系讲述的就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五险一金制度。比如生育保险适合的人群,缴纳的比例;失业保险可以使用的情形及不能使用的情形;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缴纳比例和基数的范畴。医疗保险各地区的异同;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等等。所以我们说经济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法是一门杂糅学科,是需要与很多门类的科学共同使用的。这就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知识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髙的要求。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去理解经济法这一课程体系。

篇3:学校文化革新的思考

一、静心办学, 引领学校文化革新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激励、约束、辐射的功能。2007 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静心”就是使内心平静, “潜心”就是用心专和深。教师教书要静心、不浮躁, 育人要潜心、不肤浅。这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作为教育管理者更要深知其味, 带头践行。学校文化的淬炼和特色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为, 我们不能再追逐表面的浮华了。在学校的管理中, 要能够避让社会风气的嘈杂与浮躁, 于“寂寞”与“孤独”中“静以修心”。用心灵的纯净耕耘教育的净土, 用灵魂的真诚表达生命的诚美, 倡导教师为自己开辟一个“静”的环境, 静静地和书籍对话, 默默地和自己思辨, 在静心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涵养, 在静心思索中提升自身的品位。

一所学校,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需要用“静心办学”引领学校文化变革。正如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张烨校长所说:“‘一中心’在认真做着两件事, 一是善待学生, 尊重个性发展需求, 用丰富的课程体验因材施教, 做符合育人规律的事;二是珍视教师, 真切关注教师内需, 做成就教师的事。”而这些事归根到底是在做教育本位的事。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革新, 首先要能够屏气凝神, 敢于对违反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说“不”;其次要能够从长远着眼, 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跑心态”, 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减法”, 让校园多一些理性, 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务实, 少一些作秀。静心办学, 并不是消极对待, 而是扎实地发展学校文化, 增加校园文化的务实与厚重。

二、彰显主体, 发展学校文化革新

从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 其主体是构成学校中坚力量的教师和学生, 学校文化更多地是附着于师生身上, 受到师生品质与能力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文化活动的主体, 要想将学校文化建设好, 就必须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的一项群体性活动, 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以开放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态, 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 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 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使学校文化建设突出生机与活力。凸显教师的集体意识, 增加学校的核心凝聚力, 强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感, 这些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并非是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的。

教师的优秀品质与敢于担当, 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与积淀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重要表征。如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为学校文化的发展与革新贡献力量呢?我想就要将师生置身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环境中, 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学生的学习中。文化具有附着的隐性特征, 尊重师生需求, 做到以人为本, 坚持学校一贯形成的、经过历史荡涤的精髓才是学校文化革新的一条康庄大道。从简单的一件小事到学校的重大决策, 都应该体现师生主体的意志。将对师生个体的尊重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分享到“尊重”对于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学校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也可以实现师生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无论是历史名校也好, 普通学校也罢, 他们的文化传承都是经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与发展的, 文化的薪火相传更多的是创新与发展, 演进与提炼。

三、教学改革, 渗透学校文化革新

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教师与学生主体交汇的重要方面, 所以, 教学工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的聚合, 是学校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和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 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师生角色、知识能力的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 所倡导的不再是那种填鸭式的说教, 而是关注“人的发展”的生命课堂。所以, 课堂教学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文化聚合是课堂的灵魂,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生命常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与道德的提升。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融入文化的内涵, 不能再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和应试准备了。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是学校文化的继承与重建, 采取扬弃的方式, 关注学生发展, 关爱学生成长。从教的层面来说, 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自己来获取知识。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主动走向知识遇到困难时扶一扶, 帮一帮, 当他们误入思维岔道时问一问, 引一引。从学的层面则应该倡导那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兴趣, 具有勇于探究的精神。课堂上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获得发展的课程, 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文化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可以体现在各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 要善于撷取隐性的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不能局限于教材单一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 课堂上的每个小环节都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一次听课, 课题是《不一样的你我他》, 当一个学生拿着自己所写的同学的优点到讲台前汇报后,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将纸条丢到了地上。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学生汇报得非常精彩, 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但教师在点评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汇报非常精彩, 不过我们觉得有些瑕疵, 如果你能改正就更完美了。”这个学生和当时听课的教师都是一愣, 不知道教师所指的“瑕疵”是什么。可是, 当那个学生看到老师的目光瞟向了那张纸条时, 他立刻明白了, 随即返回去主动把纸条捡了起来。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让我们感到钦佩。品德与社会课培养的是学生对于人类真善美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需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更应该从课堂上做起。课堂教学改革中如果没有文化的熏染, 那样的教学只能浅尝辄止、事倍功半。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的融合点, 站在文化革新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教学改革, 那样必能达到“行而求雅, 学而生慧”的境界。

专家评介:

篇4: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 新课程 问题 革新

【中图分类号】G627.12

前言: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小学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体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密切联系,是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小学教学应明确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价值,为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简析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相应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管理者缺乏对小学教学管理的正确认识

管理者未认识到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目前,诸多小学管理者将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缺乏重视,致使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导致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影响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模式落后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属于涉及面广、操作繁琐的工作,需管理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更新管理模式,顺应小学教学发展需求。一方面管理模式与管理目标存在差异。管理模式具有可变性,是管理者主观意愿的展现,易导致管理目标与管理模式存在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是约束行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目前诸多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未实施责任制,缺乏相关的约束条件,加之管理者缺乏监督管理,致使相关工作人员对小学教学管理存在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并出现因拖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小学教学管理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

成绩是诸多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成绩得到提高则是小学教学管理内容的实现。反之,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学管理的重点。由此可知,前者一味追寻提高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

(四)缺乏相应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前提下,为响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号召,大部分小学逐步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为小学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目前诸多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沿袭着传统、落后的管理制度,未达到与时俱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导致其难以满足小学教学管理需求,引起管理与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阻碍着小学教学管理发展。

二、探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革新优化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小学教学管理意识,高效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理论,致使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小学教学管理认识,充分意识到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发挥其价值,为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教学管理涉及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导致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因此,为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案、素质教育以及教师工作和教师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彼此间的作用,迫使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完善,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促使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到规范。一方面,细化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职责,明确分工,构建常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兼任多职的人员,达到强化教学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建立教研相长制度,在研究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携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规范小学教学管理计划,符合实际发展需求

计划是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优化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确保小学教学管理计划的规范性,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小学教学管理计划的作用。第一,以具体教学目标为标准,划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任务,为合理设计小学教学管理提供依据。第二,以实际教学条件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制定教研任务,并将其有效应用至小学教学中去,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第三,教学工作合理规划,针对不同教学学科,其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制定教学工作规划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主导,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任务,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完成,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发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革新的重要环节,教学监督管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相关管理者应加强管理监督力度,秉承着严谨、负责、认真的态度投入监督管理工作中去,督促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避免教学工作出现与教学计划脱节等问题,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方向,为小学教学管理革新提供依据。因此,各大小学应在新课程背景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优化小学教学管理革新,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庞孟栀.以师生发展为本为教学改革服务——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9):33-34,62.DOI:10.3969/j.issn.1005-1058.2003.09.015.

[2]安源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张旭光.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电子制作,2014,24:173-174.

篇5:社区管理体系革新思考的论文

教育之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钱学森同志临终前最忧心的问题是中国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他总在发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大家所共同仰慕的那些各个领域的大师:王国维、陈寅恪、梅贻琦、华罗庚、钱学森等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新时代可以与大师们比肩的学者何时才能出现。这个问题是钱老,也是全民族的期许。笔者认为这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大事,大学作为学者的精神家园,应承担起这个繁重的任务,且责无旁贷。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飞速发展,纵览全球高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全球最好的。全球大学排名,由于评定的标准与引用数据不同,虽然每个排行榜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综合几个最有权威的排行榜,前十位,美国高校一般占据6~8席。前100位,美国高校大约占据40~50席。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只有短短的300年,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对其发展历程及模式的研究将对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当然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争论:我国教育有必要引进美国制度吗?特别是需不需要借鉴其考试制度。笔者认为是需要的,不学习、不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难道还要沿着已经消亡20年的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走下去?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全盘接受。巴黎时装周的时装出奇、出彩、出色,但从模特身上换到我们身上,可能就没有效果了。与此同理,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也应当立足于现实,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深入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深度审视,才能有所获得,才能为我所用。

考试,作为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为保证公平,公正,必须杜绝任何舞弊行为,有非常严谨的规范和要求。高校考试制度从上世纪初在我国出现,至今已经百年有余。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十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10.79倍),原有的考试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高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但如何根据我们自身特点,进行有效改革,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了解自身特点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考试制度,两者结合,才有可能成功。笔者以美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求有所收获。

一、美国高等教育考试及分数报告制度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崇尚个性的国家,其教育也深深地被这一特点所影响。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一样,实行地方分权制度,美国没有统一的教育考试制度,当然也没有像我国高考一样的统一考试。每每提及此,很多人都说,我国的孩子课业负担过重,要给予孩子更大的自主空间和玩的时间,同时以美国孩子为正面教材,美国孩子总是在玩中学习。笔者认为这是非常片面的,在美国,下午14:30下课之后,社区很难看到孩子们玩耍,因为他们也要上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而且要“被学习”很长时间。美国课外辅导的市场规模已经超百亿美元,可以想像,美国孩子也不轻松。诚然,美国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十全十美,深入了解之后,我们进行批判的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1.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

美国作为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学生评价改革与发展也走在时代的前列。笔者总结其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实践创新,个性及能力的全面培养。从中等教育阶段开始,美国的考试就非常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管是SAT还是ACT,都是对考生将来升入大学后的学习潜能的考查,学习潜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未来在高校的发展水平。笔者长期追踪美国教师授课方式,其课堂教学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教科书,除了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外,还有大量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每次课堂,教师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或者分组讨论,题目基本没有标准答案,不必死记硬背一些教材概念或者例句,只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所学知识自圆其说,都可以获得相应成绩。回答不光注重结果,更注重思考的过程,即使在结课考试中,只要推理步骤符合要求就能够获得大部分分数。课堂上学生要不停思考,不断分析,这个同国内高校课堂相反,教师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在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基本没有主动思考。

美国高等教育考试非常重视对具体操作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交流能力、团队精神、批判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交流能力的评价包括口试、辩论会、情景模拟、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海报、图标、幻灯片展示等等。还在模拟情境中角色扮演及案例研究。

(2)考试形式灵活多样。成绩构成一般由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事例分析等几个部分组成,分数评定采用累

计的方法,期末考核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主要是课堂表现以及课外的实践能力。因为成绩由多部分构成,考试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成绩构成作为指挥棒,促进了美国高校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如果你不去思考,你总是用“sorry”来回答,会很难堪。笔者在参与其课堂教学后都感觉非常的疲惫,因为整堂课教师都在提问中,作为参与者,学生必须时刻准备着回答问题。教师会将每次小测验、小论文等测试的成绩记录在案,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反,国内高校的成绩组成则相对僵化,平时成绩比例占到总成绩20%-30%,期末考试成绩比例70%-80%。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强、配合度不高,这是我国教育制度长期造成的。

(3)分数报告采用成绩范围的方法。在成绩报告单中,考生学习能力测试的成绩要用具体数字表示,同时又给予分数范围。由于美国人认为考生的学习情况并不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字来说明,因而采用了成绩范围的方法。成绩测量的标准差为±30,这种成绩表示方法可向人们说明成绩并非是对能力的准确度量,而只是给出一个考生能力的大概范围。还有一些高校采用了等级评分、成绩分布曲线评分等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布朗大学记分用A、B、C及“无学分”四个等级,学生成绩未达标准,就不记分。

(4)注重考试信息的评价和纠错。考试结束,教师不仅仅要给予学生评定成绩等级,还要讨论考试内容,带领学生纠错,指出学生考试中的成功和过失之处。根据学生情况不同给予指导。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纠正。美国高校还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即在某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有组织的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档案袋评价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各种情境下完成的,它的作品种类和风格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最终作品,也可以包括草稿、修改稿,还可以附带有他人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补充材料。它强调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改变历程和表现性行为,既注重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弥补了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二、美国高校考试制度之于我们的借鉴方面

1.考试要有明确的目的教育致力于帮助青年人成长,使其成为成熟的年轻人,每一门课程,授课教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以及要达到什么要求。“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要考虑整个教学班的状况,而不是固守十几年前的原有规则,很多教师反映:“学生水平太差,讲解已经够清晰,还是不理解,我一怒之下,让班级1/3的学生不及格。”经过十余年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改变,时移则事易,事易则备变,教师授课应以整体为重,有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严格要求,不知变通。

2.改变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等不合时宜的分数评定制度

重视多阶段考试,强化过程性考试,重视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考试、即时考试等,推进考、练结合,强化过程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讨论、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来,注重学生对整体知识技能的把握,将考试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3.健全考试后反馈机制及评估机制,对考试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

即在对考试结果的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判断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避免给学生一个笼统的分数或者一个简单的结论。要分析考试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总结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改进。建立考试的整体评价制度,从命题质量、考试管理、考试档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三、小结

高等教育考试管理学习之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认准目标,不止步、不转向、不拐弯,一往无前,一定能够取得突出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6: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革新思考论文

第二,整合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根据动漫行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结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设定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按照动漫行业的工作流程,教学内容的选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2)典型性。选取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适用性。针对高职高专动漫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现状,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4)完整性。教学内容应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课外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体系。

(5)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如影视赏析、演讲比赛、情景表演、剧本创作或符合行业的实训项目等等。

第三,改革动漫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动漫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以以行动导向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再辅助于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模拟情景法、举例教学法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上一篇:外事局2021年双拥工作年终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