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

2024-04-27

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精选5篇)

篇1: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

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

一、在学期初教学工作会上丁校长指出:要在各个年级推广“零起点”教育理念,推行实施“零起点”教学。“教育是慢的艺术,‘零起点’就是让教师收回启蒙教育权,按照教育规律,保护好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孩子满怀对世界的好奇,轻松快乐地出发”。丁校长指出:“零起点”教学让教育在每一所学校真实发生,让孩子最终赢在终点线上。细化“零起点”学情运用课堂智慧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教务处工作人员重点寻找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中的导入、教学环节是否采用递进式、设置疑问起点是否恰当,教学方法能否达到多样化。并在常规检查后的反馈中鼓励备课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基础训练和分层训练。在听课中鼓励零起点课堂,尤其是六学年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借助直观演示、游戏儿歌、操作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还有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采用了多种设计,教学更注重提高有效性和趣味性,不搞机械性的重复训练,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兴趣导向突破“零起点”教学痛点。“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零起点’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定义成一张白纸,而是避免学龄前儿童提前进入教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市中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赵霞告诉记者,从这个角度讲,家长和老师应该重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知识之外的几个维度加强幼小衔接的准备,比如良好作息时间的养成、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情绪行为的控制、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培养等。”

二、在学期初,道里区全面推行核心素养教育。我校教导处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学校教研组长会议。会上传达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对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期望。指出“打造学校生长教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坚持教学为中心,创新管理模式;坚持常规管理,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以生为本、注重过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新渠道,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各个教研组相继在集体备课中开展学习核心素养专项学习活动。要求核心素养写进教案,应用于课堂。通过本次学习培训,全体老师感觉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大家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改的必然起点。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12月15日,我校进行复习引领课示范,每位上课教师都能针对学科特点设计核心素养,这也是课堂评价单中的一项标准。

篇2: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

1.审美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摈弃科学实践的做法,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2.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篇3: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本地的越来越多,现在的班级中大约有70%的学生来自于外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很难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较低。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化,追求课堂实效,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体,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介绍一节区级公开课在课堂创新中讲授语法知识的成功范例。

二、以小见大,一节区级示范课所体现的“以生为主”

1.导入阶段:“引人入胜”,增进师生感情。由于教师是借班级上课,上课的学生对该教师的学校、学生甚至教师本人不是很了解,因此教师就利用自身教师资源向学生们展示了教师自己的学校、环境设施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信息,运用本节课中的重点句型what和how感叹句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人和物,同学们能积极地来完成这些活动。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巧设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对感叹句的结构和框架基本掌握之后,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走”,教师安排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造句,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8组句型,分别都是来向任课教师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情况,小组内要团结协作,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此步骤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创造性地使用感叹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赞美情怀。

3.创设真实生活情景,学习和巩固本课目标语言。在检测学生对感叹句结构是否掌握时,教师没有单纯的给几道感叹句,而是创设了三个环境,让学生用感叹句的形式来描述三个场景。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用感叹句来描述所见所闻;其次是提供学生夏令营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旅游经验,用感叹句来形容旅游过程中的不同心情和场景;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教师给出三个models,便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仿写,同时也给基础较强的学生留下了创新和发挥的空间,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创新作业,厚积薄发。在本节课上学生对感叹句掌握较好的基础上,完成与考试相关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做一些基础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要关注基础较强的学生,因此教师让学生用感叹句来描述天气、家庭、朋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习效率,将课堂上高效进一步扎实巩固。

三、对本节课堂教学评析

1.基于语境的教学,注重语法的实际运用。大部分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往往侧重于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句子层面的练习,事实上“将语法融入到交际课堂比不讲语法或孤立地讲解语法效果要好”。本课中教师不断地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感知和学习语法,学生始终处于在语境中运用目标语言的活动中。

2 . 教学活动模式和课堂教学设计同时“变革” ,实现“双剑合璧”。学生上课时要按照小组学习的模式调整位置,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环节,既有小组中学生的个别发言,还要有pair work,小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层次清晰,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本节课每个板块教学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脚手架”搭得较牢靠。英语零起点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肯定要慢于基础较好的孩子,就需要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从基础的开始,由易到难,从单词---词组---句子---小语篇,都要体现一个学习的过程和痕迹,给基础薄弱的孩子留一点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反思

1.树立正确的语法观——创造有意义的语境进行语法教学。教师事先将每册书本上的专题内容进行归纳,将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不要脱离语境记忆和讲授语法知识,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法观,注重语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多让学生参与情景表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

2.关注英语零起点学生的发展,课内是关键,课外还要情感“滋补”。为提高学习效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课堂上的功夫就要教师多动脑筋,肯钻研,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设计有层次的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篇4:零起点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验总结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本地的越来越多,现在的班级中大约有70%的学生来自于外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很难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较低。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化,追求课堂实效,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体,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介绍一节区级公开课在课堂创新中讲授语法知识的成功范例。

二、以小见大,一节区级示范课所体现的“以生为主”

1.导入阶段:“引人入胜”,增进师生感情。由于教师是借班级上课,上课的学生对该教师的学校、学生甚至教师本人不是很了解,因此教师就利用自身教师资源向学生们展示了教师自己的学校、环境设施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信息,运用本节课中的重点句型what和how感叹句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人和物,同学们能积极地来完成这些活动。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巧设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对感叹句的结构和框架基本掌握之后,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走”,教师安排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造句,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8组句型,分别都是来向任课教师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情况,小组内要团结协作,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此步骤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创造性地使用感叹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赞美情怀。

3.创设真实生活情景,学习和巩固本课目标语言。在检测学生对感叹句结构是否掌握时,教师没有单纯的给几道感叹句,而是创设了三个环境,让学生用感叹句的形式来描述三个场景。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用感叹句来描述所见所闻;其次是提供学生夏令营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旅游经验,用感叹句来形容旅游过程中的不同心情和场景;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教师给出三个models,便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仿写,同时也给基础较强的学生留下了创新和发挥的空间,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创新作业,厚积薄发。在本节课上学生对感叹句掌握较好的基础上,完成与考试相关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做一些基础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要关注基础较强的学生,因此教师让学生用感叹句来描述天气、家庭、朋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习效率,将课堂上高效进一步扎实巩固。

三、对本节课堂教学评析

1.基于语境的教学,注重语法的实际运用。大部分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往往侧重于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句子层面的练习,事实上“将语法融入到交际课堂比不讲语法或孤立地讲解语法效果要好”。本课中教师不断地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感知和学习语法,学生始终处于在语境中运用目标语言的活动中。

2.教学活动模式和课堂教学设计同时“变革”,实现“双剑合璧”。学生上课时要按照小组学习的模式调整位置,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环节,既有小组中学生的个别发言,还要有pair work,小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层次清晰,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本节课每个板块教学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脚手架”搭得较牢靠。英语零起点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肯定要慢于基础较好的孩子,就需要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从基础的开始,由易到难,从单词---词组---句子---小语篇,都要体现一个学习的过程和痕迹,给基础薄弱的孩子留一点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反思

1.树立正确的语法观——创造有意义的语境进行语法教学。教师事先将每册书本上的专题内容进行归纳,将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不要脱离语境记忆和讲授语法知识,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法观,注重语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多让学生参与情景表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

2.关注英语零起点学生的发展,课内是关键,课外还要情感“滋补”。为提高学习效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课堂上的功夫就要教师多动脑筋,肯钻研,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设计有层次的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情感的“滋补”。我们教师在课后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方法,缓解学生对英语的焦虑心理,不时地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同时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给学生精神上的“滋补”,给予学生学好英语更重要的“精神粮食”。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考试,不是新课程的天敌—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评价关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6).

篇5:主题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主题教学为什么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题教学强调“立人”。人的核心素养,内在的是精神品质,外在的是行为习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在的是语言理解能力,外在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人的素养,就像一棵树,内在的是根基,外在的是表现,并且是不断变化,不断生长的。

长久以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受到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并产生了各种争论,争论的聚焦点无非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还有就是谁决定谁的功能问题。我个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共生的关系。因此,核心语词就具备双向的作用,对思维有激发作用,对语言有提示作用。核心语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思维,进而提示语言表达的方向,能够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共同发展。

“核心语词”是主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就是体验主题意义的过程,就是阐释主题意义的过程……语文主题教学在完成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理解的过程和语言表达的体验,进而养成语言表达的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主题教学怎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主张,有其深广的思想内涵,也有其支撑的具体操作模式。

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在“1+X课程”体系的实施中,构建主题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在优化整合“1”的基础上,拓展延伸“X”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1”,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又结合清华附小学生的特点,优化整合多版本教材(包括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以主题统整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元,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础。“X”,补充拓展经典吟诵以及整本书阅读,通过晨诵、吟诵习字、主题阅读、主题实践等途径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课程资源。“1+X”既优化了课程结构,更以主题的方式整合丰富了课程资源,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减负增效,以及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同时,根据主题的内涵可以将主题分为两个层面,一类主要指向核心价值层面,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一类主要指向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由此将指向精神成长的主题比喻为“花园”,将指向实践技能的主题比喻为“田园”,通过“田园”与“花园”的教育滋养,共同实现儿童完整的人的发展。

(一)主题整合,教会方法,发展能力。

根据主题进行整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太阳”主题单元整合教学为例,这个单元是以“太阳”为内容的,教师确定的是“光明与温暖”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理解太阳带来了什么样的光明和温暖,领悟作者是怎样写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语,如,“小屋”“奇观”“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作者是如何写太阳的“光明”和“温暖”的。

3.能领悟到诗歌、散文、说明文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结合学习单讨论交流。

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是立刻回答,还是看一会儿书再回答?

看书需要多长时间?

谁能说出你的答案?

2.阅读理解。

教师出示分项学习单。

学生根据学习单,自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语句。

交流:结合课文语句,描述每篇课文中太阳的样子。

讨论:三篇课文中,太阳的共同特点。(可以使用维恩图表示的方法)

3.领悟表达。

教师出示学习单。

学生聚焦太阳的“光明”“温暖”,画出文章中的相关语句。

同样是光明与温暖,为什么每篇课文写得不一样?

4.整合学习。

教师出示学习单。

根据这张学习单,说出自己的收获,体会每篇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主题阅读,整合内容,提升素养。

主题阅读课程,以一本书为载体,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带领学生进行读书讨论。教师在这个话题下整合内容,培养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下面以《丁香娃娃奇遇记》整本书教学为例。

《丁香娃娃奇遇记》是我校自编的一本书。丁丁和香香是清华附小校园吉祥物的形象,丁丁代表男孩儿,香香代表女孩儿,他们是清华附小学生的象征。《丁香娃娃奇遇记》以丁丁和香香为主角,从“清华附小100本必读书”中选取一个情节,把100本书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编写故事的时候,多数是丁丁或香香直接转换成书中的人物,参与到其中。有些不太好转换的,他们就作为旁观者,目的是让小读者能够入情入境。每个故事代表的是一本书。在每个故事的末尾都有一句话,是提出的问题,目的是唤起小读者的阅读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因为这个小故事而去找原著来读,这样就从书目走向了阅读。教学过程如下:

1.发现“奇遇”。

(1)什么算是“奇遇”?

(2)找一找,这本书里,哪里算是“奇遇”。

学生自读,圈画自己发现的“奇遇”。

这部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奇遇”,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丁香娃娃奇遇记》中找出相关部分。

2.分享“奇遇”。

分享找出来的“奇遇”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是“奇遇”。

出示分享提示。

(1)内容:选取发现的一个规律。

(2)方法:用举例的方法。

分享“奇遇”的时候,让学生找到书中不同的部分,通过这些部分的比较,得出一个自己认为的规律。分享规律的时候,要能从书中举出具体的例子。

3.创意空间。

每位同学都拿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们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可以按照《丁丁香香奇遇记》的方式,把书中某个部分编写成一个故事,然后再配上一幅画。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从读到写的一种实践。

4.分享创意。

把自己设计的“奇遇”与全班同学分享。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分享的作品进行点评。通过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奇遇”的表述方式有更多切身体验。学生既能多角度地阅读,也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进而实现思维整合。

(三)主题实践,实践操作,提升综合素养。

主题实践致力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一年级确定了“棋盘中的世界”,二年级确定了“思维与判断”,三年级确定了“神奇的编码”,四年级确定了“交通万象”。这四个年级的主题实践内容,只有二年级的更像我理想中的主题实践课程。但是,老师们要经历一个认识过程,他们的着眼点还在于内容,需要经历了这个阶段才能跨越这个阶段。

主题实践课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来设计,让数学、科学、艺术等科目的教师来上课。当我看到一个体育教师在上“神奇的编码”的时候,我觉得主题实践课程已经开始在推进了。因为,学生眼中的老师已经变了,已经模糊了学科边缘,慢慢开始整合了。

以二年级的“思维与判断”主题实践课为例,课程设计内容分为五类:(1)找不同;(2)迷宫;(3) 拼图;(4) 逻辑思维判断游戏;(5)综合实践活动游戏等。一个学期内,学生要经历这五种类型的实践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动脑动手,还要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如此,学生的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都会获得提升。每一个类型的课,都不是学到了具体的内容,也不是学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在实践的情境中,发展了综合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实践课程中,戏剧课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经典的戏剧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剧作为课程,需要慢慢积淀,我们希望所有的戏剧都固定下来,每个年级都有固定的剧目,学生到了这个年级就排演这部剧。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校都可以留下相同的文化印记。学生对学校的共同记忆,其中之一就是校园里戏剧的场景和人物。不同届的校友在毕业多年后相见,可能会因为曾经饰演过同一人物而一见如故。以四年级的戏剧课《威尼斯的商人》排演为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读这本书,然后进行读书讨论,熟悉书中人物,领悟作者塑造人物的方式方法;戏剧教师带领学生排演戏剧,通过对人物的表现,理解人物,加深文学审美;英语教师和学生一起排演英文版的《威尼斯商人》,学生参与角色设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台词,设计场景,等等。一部戏剧的排演,三个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学生经历了一部经典作品的排演过程,会受到文化的熏陶,会提升语言的素养,会增加团队合作的意识……

上一篇:新任干部下一篇:渤海春酒厂宣传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