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2024-05-05

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通用10篇)

篇1: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6.3 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2)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阻的概念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三、教具:

教师实验:小灯泡、开关、电源各

一、导线若干、电阻丝板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课本14页图6.3-1示,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线和镍铬合金分别连入电路中,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变暗)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使灯泡的亮度不同。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二)进行新课:

1、电阻

(1)师: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就算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没有电流通过,它仍有电阻。

(2)让学生阅读课本15页图6.3-3,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划分的。

提问:从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①由下至上,导电能力增强②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③表中,银的导电性能最好,陶瓷的导电性能最弱。

(3)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及单位:

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kΩ=1000Ω 1MΩ=10Ω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2 MΩ= kΩ= Ω; 200Ω= kΩ= MΩ。

(4)教师介绍电阻器(电阻)及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17页“几种导线的电阻值” “小数据”。

(2)教师提问:表中,导体的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而电阻的大小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的大小一般不同。

(4)教师提问:电阻可能大小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与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探究其与物理量的关系)(5)设计实验(图类似课本14页图6.3-1)

(6)实验:用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长度越长,灯泡越暗。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7)实验:用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横截面积越大,灯泡越亮。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8)实验:将一段镍铬合金丝绕成一圈圈,并与一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用酒精灯对镍铬合金丝进行加热,记录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

现象:加热后电流表的示数比加热前小。

实验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教师解释:一般情况下,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例外,比如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结论: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9)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三)练习巩固:课本P17”动手动脑学物理”、《电阻》堂上练习1

(四)小结: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当接在同一电压

下,电流越大,电阻越小。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考虑电阻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应该用控制变化法,比如,跟长度的关系,应表达为:在导体的材料及横截面积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或: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一)。

板书设计: 6.3 电阻

一、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单位:欧姆(Ω)

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 1MΩ=10Ω

2、符号: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材料

(2)长度:在其他因素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横截面积: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4)温度(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三、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电阻的兴趣是比较大的,这节课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电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法”的注重程度还是不大够,应加强学生对此研究方法的掌握熟悉,而不单止知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篇2: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定义、单位,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学会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理解功率的定义及其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在工地上,工人可以用滑轮组搬运砖头,或者用吊车吊砖。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怎么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 了解一些功率值

5.功率的计算

篇3: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一、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中器材的品种统计分析

从表格1、2的统计数据分析, 教材中实验所需器械材品种64%是配备标准器材, 36%是非标器材。非标器材主要是学校自购或实验室自制。这给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有些器材的制作有一定的难度涉及木工、钳工、电工等技术, 有些器材的采购有一定的困难, 涉及经费和周边市场的货源供应。例如, 某学校想采购电子点火枪, 总务处主任在县城跑了一圈没有买到, 后来他们的实验员跑来向笔者咨询, 笔者告诉他, 物理教材上的那个长杆电子点火枪只有液化气加气站才卖, 因为它是用于饭店多灶头点火, 使用范围小、销售量小其他商店不经销。另外, 还有一个待解难题就是酒精灯灯芯, 我们不知道在哪种商店可以买到, 今年我校的生物实验室新买了几个酒精灯, 开箱后发现没有配灯芯而无法使用, 事实上, 它可以是纱、也可以是线、甚至布条, 唯一的要求是纯棉, 纯棉灯芯毛细现象明显对酒精的吸附力强, 而且燃烧后灯芯不结块, 灰烬自动脱落,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日常所见纺织品大都是化纤或棉混纺, 只有部分内衣号称纯棉。某学校曾有一个实验员将女儿的旧内衣拿到实验室, 绞成布条做成了灯芯效果也不错。

表格3是将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的器材与装备标准对比, 加上十多年的物理实验员工作经验, 经过慎重考虑列出的。部分书中有图片的没有列入如物理天平、学生天平、布卷尺等, 列入表中的器材有的是教材中不涉及、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使用, 如单刀双掷开关、升降台等, 有的是教学装备改进了如投影器材, 现在是多媒体时代了, 有的是器材装备标准太高, 如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演示器,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是用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一台收音机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不必花费300多元装备演示器, 而且难以做到教师人手一套。详细情况仍需进一步研讨论证, 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现行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与物理教材的差距

1. 演示活动器材配置数量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差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想独占一套器材, 无冲突之虞。例如, 演示温度计配备标准是一只, 真亏制定标准的专家想得出来, 它本是玻璃制品易损坏, 单价也就是30元左右, 如果一所学校真的只配一只, 教学中出现损坏怎么办?教师之间课时安排冲突怎么办?笔者主张对这类价值低又易损坏的器材配置标准是:任课教师人手一套外加一个备用品, 或者按学校规模和教师人均带班数量综合考虑配置。再如, 体温度计配备标准是2支, 单价3元左右, 这里有一个教学要求就是一定要让学生用手摸一下, 体验一下它的形状是三棱柱不是圆柱形 (红水温度计是圆柱形) , 如果在教师手上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的讲解也没有学生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这样每个教师教学中就需要4支, 学生每组1支前后传递摸一下, 这样的安排不算“奢侈”吧?对一个学校来说2支肯定是不够的!再如, 500g托盘天平也是这样的问题, 配备标准是一架, 也是不够的, 当然它就不需备用品了, 因为天平不易损坏。至于物理天平和学生天平的配置就显得多余, 因为教材中不作要求, 教学中学生见到图片, 教师提示一下就可以了, 教师也不愿意搬来搬去, 配置了反而浪费资金、占用橱柜空间。

2. 分组实验活动器材配置数量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差距

目前, 南京市初中学生入学高峰已过, 班级人数减少, 高峰时实验室28张桌子还不够, 现在是30人左右, 分组实验活动组数应调整为20组左右 (2人1组) , 这样器材需求数量大为减少, 装备标准也需要适当调整。另外,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实验设计以活动方式出现, 教材编写组的教师说, 是分组还是演示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条件而定, 但教师是根据教参的教学要求特别是中考考试要求来安排, 个别实验活动需要安排分组, 但装备标准不支持, 例如, 教材实验设计条形盒测力计是与学生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实验活动配套, 需求数量应在20个左右, 但装备标准是1个, 平板测力计配置25个那是给测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分组实验活动配套, 由于平板测力计结构因素不适合本实验 (本实验需要测力计倒置测量) 。

3. 器材配置标准数量要适当考虑损耗因素

物理实验员大都知道, 有些器材一学年使用一次, 有些器材一学年需要使用多次。例如, 铅块一学年使用一次, 导线、单刀开关、小灯座和灯泡等, 在14个电学实验几乎都要用到, 从怎样让一个灯泡亮起来的实验到串联、并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最后测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像导线、刀开关、小灯座这样的器材使用次数多, 当然损耗也会多。器材配置标准数量要适当考虑损耗因素。

4. 器材装备标准要考虑学校的实验传统

各个学校的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有他们的实验传统和习惯, 例如, 学生电源配备标准是25台, 笔者做了十几年物理实验员曾向物理教师推荐在电学分组实验活动中使用, 但教师们以教材设计图示是干电池、学生电源使用220伏电流存在安全隐患, 实验中学生对电源的感觉没有干电池好等等, 总之拒绝使用。器材配置标准应注明学生电源与干电池是等价的, 使用干电池就不必配置学生电源。当然还有其他器材存在这样的情况。装备标准中要体现这样的指导性意见。

三、解决配置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 调整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

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应该随着教材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笔者认为现行的南京市装备标准主要是沿袭人教版教材的需求, 没有考虑到苏科版教材的特点, 生活气息浓厚, 采用了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比如:敲击衣架发声实验, 市场上很多新品种的衣架是做不好这个实验的, 它需要纯金属, 最好是粗一些的, 现在塑料制作、涂塑以及套塑料管的衣架均不合适, 相反老品种、滞销的、易生锈的金属衣架倒是最适合的器材。教材实验设计中的一部分器材应纳入配备标准, 例如微型吊扇、电子点火枪、玩具电动机、金属螺母等。2009年11月省教研室和苏科版教材出版社及编写组等在扬州召开会议中传出的信息是待教育部正式颁布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后,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需重新修订, 如果是这样, 笔者建议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跟进修订, 使它和物理实验教学配合更紧密, 指导性更好, 权威性更高。

2. 部分辅助材料应纳入区县级技装室统一采购和配发

学校自购器材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 有的学校领导宽松、有的偏紧, 有的实验员比较积极, 有的消极, 有的实验员比较细心、有的马虎, 比如1号干电池, 老品种白象牌就比较好, 现在市场上没有了, 虎头牌也不错, 但长寿牌、铜锣牌较差, 每对的价格变化也比较大, 从20世纪90年代的1元多一点到2元左右, 现在要3元, 这样电学实验成本就高了, 电珠也从每粒1角涨到了现在的4角左右。笔者建议由区县技装办统一采购部分必需品类材料, 这样可以统一规格, 降低价格, 事实上各个学校采购的费用最后全都是由当地财政支付, 例如, 由于民用照明手电筒从原先的1号干电池改为充电电池, 电珠的型号也改用4伏左右, 2.5伏的电珠没有了销路, 商家不愿意进货, 在高淳县境内竟成了稀缺商品, 淘宝网上的价格在每粒0.35到0.5元之间, 南京大行宫附近商家整盒出售单价是每粒0.4元, 后来通过浙江商人从义乌整箱发货定价为每粒0.25元, 价格是便宜了, 但哪个学校愿意一次进货5000粒呢?它是每年正常使用量的十倍以上。对于统一采购部分可以先调研, 由各个学校的实验员提出再综合考虑, 例如蜡烛、火柴、酒精、酒精灯灯芯、乙醚、灯泡、气球、橡皮筋等。

3. 教师和实验员合作进行自制教具和实验设计创新

篇4: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 苏科版 初中物理实验 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中考物理科要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初中物理实验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

一、当前实验教学的常见形式

苏科版物理实验虽然以“活动”的形式呈现,但是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演示实验。此类实验应当确保成功,简易方便,视度要尽量大,现象要清楚。在实验中要注意讲解配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归纳推理。

2.随堂实验。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听、视、动、思同时激发,但需要的器材比较多,可以因陋就简,发动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和自制教具。

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中,用几乎一节课的时间都是自己动手完成预定的实验任务,而教师则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提升。

4.课外实践活动。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

二、对物理实验的思考及改进

在物理实验教学,笔者遇到了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不好操作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改进。

⒈苏科物理八上P13“音调”实验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

⒉苏科物理八年级上教材P39图2-20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分布注射器筒壁,多数学生观察困难,直观效果不好。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代替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和充气罐的位置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则可以清清楚楚地观察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还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

⒊苏科物理八年级下教材P97图10-136,在讲解物体沉浮条件时,采用向清水中加盐的方法使已沉底的鸡蛋上浮,如果用彩色气球中注满密度比水略重的盐水通过调节烧杯中盐水浓度演示此现象,因为气球坚韧不易破、颜色鲜艳易观察和时间长了密度不变,效果比用鸡蛋要好。

⒋苏科物理八年级下教材P85图10-17马德堡半球实验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本开头一自然段关于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再拿出“马德堡半球”,让学生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时它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而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

⒌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

⒍苏科物理八年级下P94图10-31实验,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装满水后扎紧得到一个水袋(塑料袋本身的体积和重力均可不计)。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袋在空气中的重力;接着将水袋浸没在水中,此时测力计示数为零。由此得出“水袋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水的重力,也就是等于水袋排开水的重力”这一结论。

⒎苏科物理九年级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从可视效果增强,大口玻璃瓶内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瓶内变化。按课本设计,当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白雾,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然而实验现象并非如此,它的致命弱点是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的白雾不明显,有的学生根本看不见。原因是瓶内水的蒸发量不够,瓶内空气中水蒸气较少所致,针对实验弱点改进措施是:将瓶内少量的水换成少许的酒精或乙醚,由于酒精或乙醚容易蒸发当用力打气或瓶塞跳起时,瓶内会冒出浓浓的白雾,可是效果极佳,而且只要按正常程序操作,实验一定会成功。

三、创设新实验,突破思维重难点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者太抽象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创设出针对该知识点的新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难点的突破。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可以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叠放在粗糙的台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

2.为了形象、生动地做好热效应实验,在教学中只需用一段电阻丝绕成螺旋状,把一根火柴置放于螺旋导线之中,然后接通电路即可,短时间内火柴就可以燃烧起来。此实验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简单易做,效果显著,在很短时间内无须电电流具有热效应阻丝发红便可看到火柴着火燃烧,不必用手靠近试触;二是具体生动,直观明了。

⒊演示浮力的产生时,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两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两个乒乓球会一个在下堵住瓶颈,另一个在上。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漏。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上面的乒乓球浮在水面上也随之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在它的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则渗漏的水很快充满瓶口和瓶颈之间,下面的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

⒋分别在两块木块的两侧装上弹簧测力计,放置到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对拉,以此演示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学生读取示数,不难发现,中间一对弹簧测力计示数相等。可见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彼此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学生很快改变思考角度,对每块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对两块木块的整体做受力分析,从而明确木块整体移动的物理本质。

篇5: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U额,则 P实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篇6: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篇7: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课题名称]: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

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

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具和学具]:

1.教具:大试管、PV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2.学具: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

老师: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

老师: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

教师提问:

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

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

教师提问: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

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

一、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

实验演示。

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无论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

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

用心

爱心

专心

实验演示。

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3)为什么固体没有液体有?

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

二、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实验演示: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横放,竖放)

教师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演示: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

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

三、压强计:

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

老师:有

压强计构造

(1)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

(2)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

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3)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

(4)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

1、使用: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

四、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猜想:

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深度?

教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

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

(3)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准备器材:

教师提问:需要那些器材?

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

3、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实验前交代:

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

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

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五、小结: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

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

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该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课,虽说是以学生实验为主,但老师在新课的教学当中的引入,和实验的器材和实验的过程要有仔细而全面的把握,尤其是本节的压强计的介绍,液体压强的探究过程很重要,所以在实验中,要由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老师只给予指导作用,让学生去体验该实验的每个步骤,老师只需要在实验之后的总结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起液体压强的系统概念。

用心

爱心

篇8: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信息库是指在正文后添加的拓展性知识, 它具有补充和延伸的特点.信息的知识板块是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而设定的, 不是每章的内容都有, 它也不是针对于普遍的学生, 它是针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定的, 让学习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经过更深一步探索, 获得更高层次的系统知识, 形成创新的思维,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 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学科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发挥其教育教学最大的功效, 推广和试用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和教育者的认可和支持, 让物理的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初中物理教材中“信息库”知识板块的教学策略

1. 研究物理的发展史,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探索的认识史.在物理的教学中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更多的发展史, 在物理学家的身上受到更多的启发和寻找学科的创造灵感, 深入探讨学科的奥秘, 形成创新的思维.

物理教材的第七章中的“信息库“主要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史, 而且最早还是由一个眼镜店的老板研究出来的;教材的第九章的“信息库”中介绍了牛顿在物理学科方面的杰出贡献, 他结合了前人的物理研究成果, 发明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教材第十一章的“信息库”中讲解了著名的物理学家伽伐尼和伏打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式对电流进行研究的,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他为了研究电流的大小, 竟然用自己宝贵的身体进行电流的实验.通过研究物理的发展史, 以及名人的科学研究的杰出成果, 在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坚持不懈精神的鞭策下, 利于学生培养永不言败的探索精神, 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 达到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真理的学术境界.

2. 温故而知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材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所谓温故而知新, 学生形成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有利于他们掌握学科的系统知识, 加强物理学科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 在物理教材第九章中的“信息库”:介绍了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间的联系和产生要素.学生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摩擦力知识, 回顾和复习摩擦力的要点, 在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的学习中,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把物理的课堂转移到自然知识科目的教育中, 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小发明, 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或者在课余生活中, 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现象, 然后总结出相关的规律.

3. 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科目的联系, 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物理教材的第一章:介绍了“多普勒效应”;教材第十三章:主要介绍光现象的形成以及臭氧层与紫外线的关系;在第十四章中, 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第十五章介绍了计算机中CPU的上的散热器.所以在物理的教学中, 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方法的改善中, 可以结合多媒体课程的教育.让学生结合互联网上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多的前沿科技知识.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观摩各种各样的产品, 了解它们是应用什么物理知识进行生产的, 或者带领学生乘坐重力电梯, 结合“信息库”知识板块的介绍, 我们就会明白电梯就是滑轮的使用.

4. 开展制作大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材信息库的模版中, 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 要求师生们坚持与时俱进的研究理念, 加强物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通过比赛的形式, 提高教学的成果.在初三教材第十三章“信息库”中主要是介绍了物理学家对杠杆的研究, 我们可以进行设计杠杆的比赛;第八章“信息库”介绍了弹性形变, 让学生设计弹簧测力计和简易计时器等.在摩擦力的研究中, 让学生制作各种各样的物理研究模具.同时还可以通过物理理论知识的竞赛, 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巧, 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经过理论和操作上的各种比赛, 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以及在比赛中的优秀表现都让我们大为赞赏.

总之, 通过对“信息库”知识板块的研究, 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使物理教学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中, 树立崇尚科学的信念.“信息库”知识板块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教材的改革和创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提高学生整体的学科素质和综合素质.课程的改革具有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信息库”知识板块, 是教材改革的特色之一.体现了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 形成创新思维.本文主要是结合“信息库”的知识板块的特点, 分析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信息库知识板块,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友兰.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 (教研) , 2010.

[2]王绍符.从知识的整合看基础教育物理教材的改革[J].物理通报, 2011 (7) .

[3]黄宏君.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信息库”知识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2008 (4) .

篇9: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梳理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篇10:苏科版物理九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实验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四、具体安排: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4、课堂练习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五、小结

六、作业的布置学习指导55-56页

上一篇:心情日记本下一篇:关于职场面试妆容与服饰攻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