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八上教案

2022-08-25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科版数学八上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苏科版数学八上教案

2012苏科版八上《中位数与众数》word教案

6.2 中位数与众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1)课本提供的情境,是为了说明“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平均水平”,教学中也可设计其他的情境,只要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有很大的差异即可.

(2)结合课本中的“讨论”,还可选用以下的情境: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111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销售量如下:

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约等于39.6码,中位数等于 39.5码.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39.6码和39.5码的鞋子,此时平均数和中位数并没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问题中,鞋店比较关心什么? 2.探索活动

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此时平均数和中位数并没有什么意义,从而引进众数.一般来说,商店应多进众数所对应的尺码的男衬衫.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可考虑补充一些应用众数的实例. 3.例题教学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安排例题. 4.小结

(1)一般地,设有n个数据,首先将这n个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若n是奇数,则把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n是偶数,则把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般地,在一组数据中,我们把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6.2 中位数与众数2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情境创设

除了课本提供的情境,以下设计的情境可供选用:

下表是某公司月工资(单位:元)的情况

(1)该公司经理说:我公司收人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500元;

(2)该公司职员B说:我的月工资1 500元,在公司算中等偏上; (3)该公司杂工C说:我们好几个人的月工资都是1 200元.

怎样看待上述月工资的3种说法?这个公司的员工的收入到底怎样呢? 2.探索活动 完成课本上的活动并讨论相应的问题. 3.例题教学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安排例题. 4.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们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而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体操比赛中,为了避免个别裁判不正常打分的影响,一般是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个最低分,然后求余下分数的平均数,这样就能减少极端数据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例如,我们用众数的方法,能够统计出一般人所穿衬衫或裤子最受欢迎的尺寸.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

平均数

(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 (2)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

(1)仅需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众数

(1)通过计数得到;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第二篇:苏科版物理八上5.2速度教学案

姓名 《5.2速度》教学案

【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难点】:速度的计算 【用具】: 刻度尺、秒表、纸锥

【要点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游泳比赛时,观众和裁判员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总结】:方法一(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裁判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想】:哪一张纸下落得较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采用哪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

【总结】: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即计算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要点2】:速度及其测量

【总结】:速度是用来描述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__________通过的离。 用符号____表示速度,_______表示时间,_______表示路程。

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变形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_______,

常用速度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会读汽车行驶时表盘中速度表指针的动态变化。

了解人和某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4m/s.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为5m/s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m/s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4m/s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 1m/s=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

注意:会看速度标志牌和路程标志牌。 【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表格:

【作业】:

1.完成以下速度单位的换算:(1)1080km/h=_________m/s; (2)6.8×108nm=______m,(3)6.5m/s=_________km/h;(4)1.5min=_________s;(5)7200s=________h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通过的________.公式为________,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它的速度为_____m/s,在第2秒内的速度为______m/s,前2秒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3.甲车的速度V1=36km/h,乙车的速度V2=15m/s,则V1_____V2,2小时内甲车行驶____米,乙车行驶30km需要_______小时. 4.汽车的速度计上有“km/h”字样,当速度计指针指在“90”处,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________km/h=________m/s. 5.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可用符号________或_________表示.

86.一位同学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限速为60km/h的公路上,他测出汽车每隔2秒就驶过一根路边相距45m的电线杆,则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这辆车_______(填“已经”或“没有”)超过速度. 7.要测量自己步行的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一个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5_____. 8.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位100km/h,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约为5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路程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需要______h. 9.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状况,今年4月份我国铁路进行了第五次大提速.2004年4月17日19时23分,西安至北京Z20/19次直达特快首发列车由西安火车站缓缓驶出,这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列全列软卧特快列车.陕西日报以“西安至北京直达特快列车昨开行,一路不歇到京城”为标题在头版进行了特别报道.Z20/19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1200km,运行12h,最高时速可达160km/h,即_______m/s.Z20/19次列车西安至北京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11.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测细铜钱的直径,铜线的直径是( )

A.1.45mm B.1.5mm C.1.9mm D.29.0mm 12.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13.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4.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15.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 2:9 B 2:1 C 9:2 D 1:2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上册 3.4 合并同类项教案(1)苏科版

3.4 合并同类项(1) 教学目标;

1. 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 会合并同类项. 3. 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教学重点:会合并同类项.

教学难点: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索新课: 1. 师生共同学习议一议

100a 和200a 、240b 和60b 、5a b和-13a b、-9xy 和5xy 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所含字母相同

生: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2. 揭示定义

100a 和200a 、5a b和-13a b„„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向这样的项是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3. 合并同类项,并说出你计算的理由:

(1)7a -3a = (2) 4x + 2x = (3) 5ab- 13 ab = (4) -9xy+ 5 xy = (学生先“做“,在“做”中不断感受,再明晰法则。其意图是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更好地理解、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揭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 教学例1 合并同类项: (1)-3x+2y -5x-7y;

解:-3x+2y -5x-7y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3x-5x)+2y-7y =(-3-5)x+(2-7)y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8x-5y

(有理数加法法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323222222222323

(括号内的说理,只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计算进行口头训练,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不必这样要求.) (2) =(132323m- 3mn – m + 3nmm + 2m) + (- 3mn + 3nm) – 7 2132=(b )+ ( a + b )- (a -b )- ( a + b ). 243

5三、小结

(1)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2) 请你举例说明同类项. (3) 举例说明怎样合并同类项.

四、布置作业

习题4.4 2. (2),(4),(6) 3. (1)

五、教后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教案大全

课题:3.4 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会合并同类项,并将数值代入求值. 3.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教学重点:会合并同类项,并将数值代入求值. 教学难点: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向这样的项是同类项. 2.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二、探索新课: 1.例2 合并同类项5m3-3m2n-m3+2nm2-7+2m3中的同类项. 解:5m3-3m2n-m3+2nm2-7+2m

3=(5m3-m3+2m3)+( -3m2n+2m2n)-7

=(5-1+2)m3+(-3+2)m2n-7

=6m3-m2n-7 2.做一做:

求代数式2x3-5x2+x3+9x2-3x3-2的值,其中x=1.与同学交流你的做法. 解:2x3-5x2+x3+9x2-3x3-2

=2x3+x3-3x3-5x2+9x2-2

=(2+1-3)x3+(-5+9)x2-2

=4x2-2 当x=1时

原式=4×12-2=4-2=2 3.总结:

求代数式的值时,如果代数式中含有同类项,通常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4.练一练: P97 练一练

1、2 P98

4 1.合并同类项: (1) a2-3a+5+a2+2a-1

(2) -2x3+5x2-0.5x3-4x2-x3 (3) 5a2-2ab+3b2+ab-3b2-5a2 (4) 5x3-4x2y+2xy2-3x2y-7xy2-5x3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 6y2-9y+5-y2+4y-5y2,其中y3 51 2(2) 3a2+2ab-5a2+b2-2ab+3b2,其中a=-1,b

三、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布置作业 P98 习题3.4

3、5

五、教后反思

第五篇:数学:4.2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4.2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能利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移项的概念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方程ax=b(a≠0)的解是什么? 3.(投影)解方程:

(让学生口答本题,发动其余学生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做到一题多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ax=b(a≠0),今天学习把某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得其解.(教师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

(二)、师生共同研究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例1 解方程3x-5=4.

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怎样才能将此方程化为ax=b的形式? 2.上述变形的根据是什么?

(以上过程,如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应作适当引导) 解:3x-5=4,

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3x-5+5=4+5, 即 3x=4+5, 3x=9, x=3.

(本题的解答过程应找多名学生分别口述,教师严格、规范板书,并请学生口算检验) 例

2解方程7x=5x-4.

(此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的教学设计可仿照例1重复进行)

针对例1,例2的分析与解答,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3.将方程3x-5=4,变形为3x=4+5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 4.将方程7x=5x-4,变形为7x-5x=-4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

(-5变为+5,并由方程的左边移到方程的右边;5x变为-5x,并由方程的右边移到方程的左边) 我们将方程中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利用移项,我们可以将例2按以下步骤来书写. 解:7x=5x-4,

移项,得7x-5x=-4, 合并同类项,得2x=-4,

未知数x的系数化1,得x=-2. 至此,应让学生总结出解诸如例

1、例2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调移项要变号.

(三)、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

1、

2、

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在解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然后,教师需指出,采用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后继课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再次强调移项要变号.

最后,教师可引申,若所给方程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有括号,我们应如何求出方程的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引出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设计

思考题

解关于x的方程:

(1)ax=bx; (2)(a2+1)x=(a2-1)x. 作业:

同步练习 教后反思:

上一篇:社联全体大会新闻稿下一篇:设计院实习报告范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