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2024-05-14

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精选5篇)

篇1: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三、设计思路

通过对如何使盛米的杯子离开桌面的探讨,引出摩擦力,再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引出摩擦力的分类;通过学生的猜想和探究,得到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实际摩擦力的分析,探讨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和气垫船;探讨自行车中的摩擦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对筷子提米的实验改进,小结改变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呼应前文;通过对生活中无摩擦现象的猜想,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个人与小组竞争中进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玻璃板、木板、棉布、砝码、细线、圆珠笔芯等。

2.演示器材:学生实验器材、杯子、米、筷子。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

文件大小: 35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2: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9.4 浮力》教案

三、进行新课:1.什么是浮力?(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文件大小: 19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3: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一、情境创设

活动1:猜一猜.

出示图片———三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房间, 分别记为A房间、B房间、C房间. (1) 请一名同学写下自己想躲藏的房间号码, 请其他同学猜想该同学躲藏的房间, 猜中有奖. (2) 该同学躲藏在三个房间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揭示课题:等可能性)

设计意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所熟知的、真实的、合理的. 教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给出了捉迷藏的游戏, 能很快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进入新知识的探究, 让生命个体的学生能在良好的条件下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

二、活动探究

(一 ) 活动筋骨 , 提炼概念

活动2:想一想.

情境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落地后观察朝上一面的结果.

情境2: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落地后观察朝上一面的结果.

情境3: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个小球, 分别标有0, 1, 2, … , 9这10个号码 , 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 . 搅匀后 , 从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 (1) 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 (2) 每次试验有几个结果出现? 每次试验有没有第二个结果出现? (3) 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吗?

设计意图:教者设置若干个小问题, 把已有的试验活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探究得出新的数学概念, 符合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的几个步骤. 基于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概念中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因此教者在出示定义后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等可能性试验的基本条件, 从而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 ) 小 试牛刀 , 概念辨析

活动3: 辨一辨.

(1) 袋中装有除颜色以外都相同的2个红球和2个白球, 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 出现红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

(2) 圆盘被分成面积为1∶2的两个扇形 , 向它投掷飞镖 , 击中扇形1和扇形2的可能性一样. ()

(3)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 落地后 , 朝上的点数是奇数与朝上的点数是偶数,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

(4)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 落地后 , 朝上的点数大于4与朝上的点数不大于4,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 )

(1) 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 并说明理由.

(2) 你能举一个试验来说明你所举的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吗?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本质的获得是一个内在的加工、提炼过程, 是一个去腐存精的过程, 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教者首先出示几道判断题, 从这些实例中分离出概念本质, 并通过请学生举例, 促使学生把抽象的定义和具体实例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整体感悟概念.

三、例题讲解

活动4:列一列.

例题1:一套书共有上、中、下三册, 将它们任意摆放到书架的同一层上, 按从左向右的顺序列出所有可能摆放的结果, 它们是等可能的吗?

活动5:改一改 (将辨一辨中的第一题中的2个白球改成1个白球 )

例题2: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 搅匀后, 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 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它们是等可能的吗?

例题1请学生口头阐述答案, 教师适时引导, 规范板书例题2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问题答案, 当学生谈及此题试验的结果不具有等可能性时, 教师引导学生:是否可以转换为等可能性事件呢?

设计意图:教者将教材中的两个例题都作了适当调整, 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现代教学理念. 问题解决中学生可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丰富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能力提升

活动6:议一议.

我们随机看一下走着的手表的分针的位置. (1) 这时所有可能的结果有多少个? 为什么? (2) 每看一次有几个结果出现? 有无第二个结果? (3) 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吗

(1) 教师实物展示机械手表 , 请学生观察、独立发言 , 教师引导、类比归纳, 得出:当试验结果是无限多个时, 满足什么条件的试验结果也具有等可能性?

(2) 请学生自己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课标解读中指出: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 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是基于简单随机事件, 所以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 基于此, 教者设计了一道类似活动1的试验, 让学生感悟当试验结果为无限多个时, 满足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我们也称这个试验结果具有等可能性即可, 在此不必多费周折.

五、应用拓展

活动7:玩一玩 (扑克牌游戏)

活动8:搭一搭 (木棒搭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从基本试验出发, 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 也看到了提出简单问题, 把理性的与感性的、显性的与隐性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都概括进去, 它的思维性更强,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元认知水平.

六、课堂小结

请用一句话总结: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_;我感兴趣的地方是___;我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___.

设计意图:“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这样的小结方式,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小结, 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 为每一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作业布置

略.

篇4: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课标内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3.通过实验探究,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的惯性

一. 物体的浮与沉

篇5:苏科版八年级下《8.3 摩擦力》教案

导入新课:

1. 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2)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2. 引入是什么力支持住了水呢?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新课教学:

1. 大气压强的存在(1) 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2) 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3)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上一篇:培养团队意识的小游戏下一篇:2011公开承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