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2024-04-20

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虽然学龄前幼儿年龄幼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但是我们在与幼儿的相处中,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我们一昧地用我们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么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从而更难达到我们所需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发地想参与到游戏中,在快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够学到更多。

辰辰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他对唱歌画画十分感兴趣,可唯独对益智区看都不看一眼。每当小朋友玩着益智区的游戏邀请辰辰时,辰辰就说:“哼,我才不玩呢,一点意思都没有”,然后默默地走开。对于辰辰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很着急,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开始反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者,想要辰辰能够对益智区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是不是我可以换一种游戏规则来吸引辰辰,从而让他自主的想要去进行游戏呢?观察了一阵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我在益智区创设了——开心大玩家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创设吸引了包括辰辰在内的很多孩子的注意,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游戏。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我只是将玩法告诉了他们,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伙伴进行游戏。

来到辰辰的身边,我发现辰辰正在吃力的进行游戏,看到我的到来,他立刻询问我:老师,老师,这个水果要5块钱,那名名给我了10块钱,我要给他多少钱?”我笑着说:“现在你是老板哦,要自己想一想。”辰辰十分想玩这个游戏,只能自己想,过了一会儿,他开心的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了,我要给名名5块钱,10减5等于5嘛。”辰辰从对益智区完全不感兴趣到如今能够进行游戏我觉得十分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好的环境更会使幼儿受益颇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发展状况,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篇2: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 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 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 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篇3: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幸福,信服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 似乎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 有多少时间捧着教育书籍报刊阅读呢?直到我的桌上放了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每每翻开阅读, 浮躁的心灵仿佛平静了许多, 掩卷沉思, 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文字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从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理想与追求, 但这个题目好大, 所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将一个时期以来自己的迷茫与思索进行必要的梳理, 渴望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点助益。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是一种生活的更好的追求。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于是我就在思索:我的课堂幸福吗?怎样的课堂算是幸福呢?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我找到的答案是“幸福”首先要让学生“信服”。

一、教师的品德是让学生信服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 教师在读学生时, 学生也在读教师, 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 一个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在他们心中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书中《身正为范——重视榜样的力量》等文章发人深省、令人受益。我们要求学生带好学习用品, 自己的教具准备全了吗?我们要求学生涂画细致时, 自己的板书清楚吗?当我们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前整理干净时, 自己的讲台是否做到了干净整洁呢?虽然这些是细微小事, 举手之劳, 但有时学生也能从这些小节中学到许多东西, 感受到教师那可贵的人格。尤其是小学教师, 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工作的重点, 知识欠缺可以弥补, 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偏离却很难修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的知识是让学生信服的根本保障

自己学识干枯, 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 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成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之所以崇拜教师, 除去尊敬教师的高尚人格外, 还在于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 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 更不可能有魅力。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 意味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博览群书, 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的情感是让学生信服的催化剂

我们教师都知道用“情”去打动学生, 感化学生, 但有时我们也会感到困惑, 我们被自己讲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而我们的学生却稳坐泰山, 面带微笑, 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 而是学生的情商太低。读着《精心呵护, 避免心理伤害———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等文章,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情感唤起情感的事业, 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爱,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关爱, 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 必须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 必须学会挖掘, 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 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 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 就越有人格魅力, 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四、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生是让学生信服的有效途径

小学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简单中有点小复杂, 稚气中透出点叛逆, 希望老师重视他, 可是又敏感地觉得老师要改造他。我们做教师的千万别想着轻而易举转变一个学生, 而是应该因势利导, 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唤起他们自我改变的意识。不能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 思想还不成熟, 感情还很稚嫩, 性格还不稳定, 欲望还很虚幻, 恰恰因为这样才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篇4: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職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4]何雯静.高职(幼专)学前教育职业化培养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例[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10-112.

篇5: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这本书共有十一章,分别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社会性、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本书的阅读中,我对于几个对我教学帮助较大的章节做了详细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首先,对于学前儿童的注意这个章节我做了详细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的注意发展的特点,因为我现在带的班是小班幼儿,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小班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发现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应该准备一些色彩鲜明和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这样会扰乱幼儿的注意,可以有层次的出示,不断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受,增强幼儿的喜好程度,延长幼儿的注意时间;在关于幼儿记忆力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的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我的教学活动,同时注意课后的延伸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诵为了复习而复习,虽然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是机械记忆也可以有许多花样帮助幼儿记忆,让幼儿在玩中记忆是让幼儿保持记忆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法;在学前儿童想象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想象的发展,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在公务员的考试中有一道题目,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都没有想出答案,却让儿子一口说了出来,难道是爸爸的学识还没有儿子的高?显然不是,是因为幼儿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而许多成人的想象力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被扼杀了,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死板,可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时应该注意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为幼儿的想象发展创造条件,幼儿的任何想象只要是自己能说出缘由都是正确的,不要用一些否定的语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这本书中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这一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章,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做什么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会用哭闹、打人、咬人等手段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想要让幼儿表现出亲社会性的行为,如:分享、安慰他人、合作等,那么父母必须率先垂范,为幼儿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尊重与友爱的关系。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除了以身作则外,我们还可以在讲故事、念儿歌中加强幼儿这方面的意识,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

篇6:学前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无意中在查找资料时,翻开了《学前教育》,里面的内容触动了我的心灵,深深的吸引着我,它让我在数年教学中的迷茫、不知所措中,寻找到了救星,我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斟酌着每一句话的含义,用心的去体会书中的乐趣。

它让我更深入的认识我身边的孩子,更深刻的审视自己教育行为和自身榜样作用;它教会我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看待和解决孩子们之间发生的问题;它指引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去观察孩子,用平等的关系去走进孩子,用真挚的爱心去呵护孩子,用规范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用科学的教态去启迪孩子,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我相信只要以它为友,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篇7: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高校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同学喜爱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感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精确

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老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同学,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一般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一般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特别喜爱书中特殊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试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受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讨论怎样关心你预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讨论课题。它们好像一团香饵,把有爱好的同学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理想,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篇8: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 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学前儿童师范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承担) 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内外交流活动的加强, 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 一些科研课题直接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入到了国内。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 使得某些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可能在国内外实现同步发展, 尤其是某些前沿学科, 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几乎是处于同一层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国外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也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因此, 随着现在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和家庭电脑与世界互联网的普及, 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重视不够。

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 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 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 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

(1) 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 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 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 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

(2) 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 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 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 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更为短暂, 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 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 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 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 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具体体现为, 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 (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 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 (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 的文章和书籍, 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 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

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 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 (幼师毕业以上) 。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 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 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 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 着重才艺的学习, 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 乐于与人交往, 行为统一和协调, 性格特征良好, 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 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 因此, 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 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 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 (过高或片面的要求) 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 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 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 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 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 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 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 可塑性也较大。因此,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 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 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 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 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 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 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4、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当前, 学前儿童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一些高校的学前专业来承担, 学前儿童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 而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现在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知识, 没有实践性。所以学前儿童教师有时面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因此, 要改变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就必须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的合作的桥梁。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手:有条件的学前儿童园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合作, 高校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到学前儿童园培训学前儿童教师, 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对他们进行定期指导, 减少其盲目性, 使得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外露, 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不加掩饰, 对于学前儿童教师而言, 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 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问题, 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 使学前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艳:《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2]王敏:《关于张雪门幼儿教育道路的探索》, 河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1期。

上一篇:销售自查自纠报告范文下一篇:我心中的好课标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