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2024-04-15

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通用8篇)

篇1: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摘要: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部,地处渭河上游,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园、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韭菜之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三级城市。蔬菜产业是本地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本地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多年来形成了较大的产销链,然而蔬菜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参考之作用。

关键词: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对策

一、绪论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部,地处渭河上游,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武山县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园、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韭菜之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三级城市。

武山县属于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县地貌形态分为三个基本单元:县北部属陇中构造盆地,呈黄土侵蚀堆积地貌;中部属渭河地堑谷,呈河流侵蚀冲积地貌;南部属西秦岭褶皱断块山地,呈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县内水资源充足,渭河及其5条支流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分部均匀,县内干流总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

二、武山蔬菜生产模式及现状

武山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蔬菜种类繁多,有韭菜、白菜、蕃白菜、菠菜、莴笋、芹菜、甜菜、甘蓝、西红柿、辣椒、茄子、菜瓜、黄瓜、萝卜、胡萝卜、葱、蒜、蒜苗、洋葱、豆角等。蔬菜中,大宗的有韭菜、西红柿、黄瓜、芹菜、菜瓜、洋葱、胡萝卜、蒜苗等。80年代以后,塑料温棚蔬菜迅猛发展,1989年达到8000多亩,蔬菜远销本省各地及全国14个省、市、区。

1、建成蔬菜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

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发展之际,我县建成了滩歌黑池殿等八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主要有以下六大模式:

(1)日光温室(2)塑料大棚

(3)地膜覆盖(4)露地栽培

(5)间作套种(6)复种蔬菜

2、扶持蔬菜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建成了金陇公司真空冻干脱水蔬菜生产线和森源果蔬等50多个蔬菜龙头企业,年产值1.3亿元,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3、抓品牌蔬菜,提升品质

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检测,制定了航椒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盘龙”韭菜等25个蔬菜商标,认证了莴笋等21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9类有机产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

4、多层次,立体的生产模式

以蔬菜示范基地为中心,形成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园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给周围的农户提供良种、菜苗、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等。

5、较为先进的蔬菜生产设施

蔬菜基地建成连栋温室,第三代日光温室和组装移动大棚;农户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露天蔬菜+复种模式。两者达到了四季有鲜,周年供应。

三、武山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1、地域资源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

武山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区,蔬菜基地主要位于渭河河谷地带,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公路、铁路交通便利。

县域内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反季节日光温室栽培,不仅可种植各种叶菜类,还可种植茄果类的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西葫芦、菜豆等,喜温类西瓜、甜瓜等也完全能够生产。

2、市场前景广阔

武山县7、8、9三个月主要靠自然条件生长,正是蔬菜生产旺季。因此,武山县瞄准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7、8、9月份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耐储存、耐运输的洋葱和洋芋等夏季蔬菜生产,市场空间很大。同时,我国北方冬春季蔬菜需求量极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实施蔬菜生产的“北上南下”战略,促进武山县蔬菜产品周年均衡上市,实现增产增效。

3、稻草与优质农家肥资源充足

日光温室覆盖保温最理想的材料-稻草帘,武山县稻草原料十分丰富,群众编织技能熟练,已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县内鸡、猪、羊等养殖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实施“沃土工程”条件便利。通过大力提倡施用优质农家肥,严格控制化肥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发展无公害绿色食

品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武山县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1、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入世后蔬菜商品的生产标准要与国际水平接轨,分级包装、净菜上市将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和其它商品一样,蔬菜产品也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2、培养龙头企业,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

通过龙头企业以合同订单形式对农户的引导、组织、服务,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结合,配套发展,统筹安排蔬菜生产的产前、前中、产后及加工,让农民更多地获得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和流通环节的增值。

3、发展蔬菜加工业

发展蔬菜加工业,一方面可牵动蔬菜生产,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和调节蔬菜淡旺季的有效途径。因此,新形势下,应逐步改变蔬菜加工 “小、散、粗”的状况,通过兼并、联合或重组,使现有企业的加工能力得到最充分利用;在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增加投入,建设新厂,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同步发展;尽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改变我县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转化技术落后的面貌,降低鲜菜综合损耗率,促进蔬菜采后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4、改进栽培设施

我县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在保温、灌水、换气、防病虫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费工费力、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设施的研制和改进,如新型保温材料,保温增温设施,覆盖材料开闭的自动化、省力化装置,滴喷灌设施,换气排湿设施,防虫防病设施及自动遮阳降温设施等。

五、结论

武山县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中国韭菜之乡。目前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几大蔬菜种

植区,有高楼乡漳河流域航天辣椒种植基地、鸳鸯镇榜沙河流域洋葱、精细菜种植区、山丹河流域设施蔬菜基地、龙台乡二阴山正茬架豆种植区、渭河流域设施蔬菜产业园、榆盘乡洋芋基地、咀头乡浅山旱作复种蔬菜区和大南河流域蒜苗、莴笋基地。

蔬菜种植技术的更新也促进着这里蔬菜产业的发展。旱作农业技术、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技术不仅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落后作物。

参考文献

[1] 武山县志[Z].武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资料

2000.

篇2: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竹山是湖北重要的高山名优茶区,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 人工栽培茶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面积很小,产量极低,从1949年至今,全县茶叶面积由1100亩发展到4.3万亩,产量由4.25吨达到1800吨,分别建成圣水茶场、观山茶场、竹坪柳坪、秦古尖山、擂鼓小广山、得胜谌家坡、双台双峰、峪口大泉山、霍河刘家山等茶场,全县年产干茶总量为1810151公斤,茶园亩平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高产茶园可达到5000-8000元,比粮食作物亩平增收200-300元,加之竹山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叶绿素的合成积累,因此,被湖北省茶叶区划为鄂西北高山名优茶产区,茶叶产业也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竹山县茶叶现状分析

1、竹山县的自然概况。竹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的特点,加之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山区立体小气候,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其光、热、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大,日差较大,叶片生育好,持嫩性强,营养物资积累多,制成的茶叶味醇香高,是优质的茶叶产区。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有效土层在50-60厘米以上,土壤大多是沙粘型或沙质壤土,土壤团粒结构良好,通气保水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有效氮、磷、钾养分较多。

2、竹山县茶园生产现状。竹山县现有茶园总面积41852亩,其中投产茶园28367余亩。在投产茶园中高产茶园仅有9946亩,占投产量的32%,而中低茶园面积过大,致使全县茶叶产量单产较低,茶园整体效益低下,即中低产园亩产8-10kg,产值仅为500-800元左右。

3、管理现状。竹山县茶叶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科技向高科技发展,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在建园上,解放初期茶叶产业处于恢复性生产,茶树栽培实行“稀大兜”模式,亩平茶丛1000余珠,且管理粗放、效益较低。到7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开发茶效益,实行合理密植、正负栽培,亩平茶丛8000—10000株,取得了见效快,短期内效益增长的效果,但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科技种茶水平低下,从而导致茶树未老先衰现象。“正负密植”技术未得到推广。随着茶叶科技进步的发展,到90年代后实行了双行合理密植,亩平茶丛6000株左右,其规格为150cm×40cm×30cm,基本达到了“一年建、两年管、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现代建园模式;从品种引进上,80年底以前,不论好坏,采用地方普通品种播种建园。到90年代初,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但开始大量引进外地性状优良品种,如福鼎大白、鄂茶系列等。到上世纪末,开始研究无性繁殖技术,外引无性系茶苗建园,县内开始无性繁殖选育“圣水一号”优良品种及推广应用;在加工方式上,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采用手工制茶,但所使用的加工设备为普通初制毛茶机械。到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名优茶机械,从而把手工制作名优茶变为机械制作。发展至今,茶叶生产开始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茶叶加工机械由名优化向有机化方向发展。在名优茶开发上也是一个制茶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加工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名优茶价格成倍增长。70年代每斤干茶1.80—3元;80年代每斤干茶10元左右,90年代发展到每斤100元左右。到本世纪初,名优茶价格达到每斤400—1000元以上;从茶叶产值效益看,竹山茶叶生产效益由70年代亩产值几十元发展到现在茶叶亩产值几千元,茶叶价格由每斤几元上升到几百元甚至愈千元。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纵向比,竹山县茶叶产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茶叶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同国内外茶叶先进地区相比较,竹山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茶叶产业发展呈低产低效态势。全县投产茶园2.8万亩,但中高产茶园面积仅9000亩,仅占投产面积的32%,占总面积的18%。茶园亩产干茶13kg,亩收入平均800元左右,且绝大部分茶园管理粗放、呈未老先衰;产值产量效益逐年下滑,全县此类茶园面积达1.7万亩,占投产面积的60%,全县茶叶产量在260吨左右,产值在300—8000元之间,产量产值空间达15倍之多。二是茶叶加工制作水平低。全县现有茶叶加工车间90个,建筑面积18538m2,机械设备255台(套),但名优茶及有机茶加工机械仅有50台(套),这些高档设备也是在“九五”期末开始配备,绝大部分制茶机械多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叶加工的需求,这是导致茶叶加工质量不一致,价差大的直接原因。三是茶叶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资质人员5人,初中级制茶人员20人,而全县茶园面积近5万亩,茶园分布涉及14个乡镇,104个村,总人口15万人。按此计算,每个技术员涉管面积2000亩,涉管人口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技术需要。四是茶树品种混杂。全县茶叶品种结构以有性繁殖为主,占总面积的99.6%,无性繁殖面积145亩,占总面积0.5%,在种子繁殖面积中,地方品种茶园17300亩,外地引进福鼎系列品种,发展面积24552亩。种子繁殖茶园丛株纯度差,优良品性逐年退化,而我县无性茶园建设尚在试验阶段。

二、茶叶生产发展的对策

1、科学培育茶叶优良新品种,加速茶叶生产良种化。良种是茶园发展的基础。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从而导致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偏少,四季分明,雨热不均,从而导致全县几次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苗移栽效果不够明显。为此,我县茶园建设还必须以选育地方优良品种,实行播种建园为主。当前竹山播种建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地方品种好坏不分、群体播种。外引茶种未经过试验、认证与品种鉴定,茶籽多为采摘园所供,经销商送货上门,导致性状不

一、品种不优、纯度不高,针对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对地方优良品种(如圣水一号)采取提纯选育,定点培养优良品种茶籽母本园,以采为辅,以培种为主,精选种粒,就近发展;二是防止盲目外引茶种。对外引进优良品种必须由县茶叶专业机构先试验,再产地培育,后引进推广。外引茶种要象农作物种子外繁一样,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引种地区精选培育性状优良,适宜竹山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

2、科技化栽培管理,加快全县生态有机茶建设。随着人们对卫生食品质量的关注,茶叶消费逐步趋向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此,新时期茶园栽培管理必须应用无公害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贸易必将参入国际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出台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从源头上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性农药,建立生态茶园,培植人工生态复合系统,改善加工厂地条件和环境,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避免有害生物、一切可能污染源和重金属的污染,达到全县茶叶无害化生产。在肥料投入上,重点研究氮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充分发挥我县测土配方中心的作用,结合测土,合理配制N、P、K三元素复合肥(1:1:1至6:1:3)推广应用茶叶专用配方BB肥和茶叶松土剂、茶叶抗旱保水剂等,在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茶树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农业防治是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培育无病虫健苗。合理种植、耕翻培土、中耕除草、适时修剪等技术,如性激素诱导、趋光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在茶叶采摘上,结合手工采茶推广机械采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建设上要选择立地和地质条件较好,土壤PH值不超过6.5的缓坡地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毁林种茶,实行宜林则林,宜茶则茶,避石就树,因地制宜,茶林、茶果间混的生态立体种植。

3、推进技术化加工,提升产业效益。在当前茶叶机械化加工已经取代手工加工,成为现代茶叶的主流加工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在机械加工中,竹山面临着茶叶机械更新换代工作。竹山现有茶叶机械绝大多数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机,加工机械多,先进机械少,加之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能力更新落后的加工设备和购臵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是全县整体制茶水平不高的主要障碍。今后,通过全县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革激活多层面资金,从而引进先进的名优茶机械、有机茶加工设备、完善配套系列加工的设备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茶叶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主打地方名优茶开发,打造“圣水”品牌,力争两年内使圣水品牌由省名牌产品攀升为国家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度开发夏秋名优茶,改进工艺,解决夏秋茶苦涩及汤色暗黑的毛病。同时利用夏秋季丰富的鲜叶原料开发研制乌龙茶生产,在可能条件下,研制生产茶饮料产品,多功能保健茶及水果茶产品的开发。在加工技术中熟练推广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多功能理条机、提香机、整形机等应用技术。改善和提高传统茶叶品质(色、香、味、形),从田间肥培管理技术改进,保证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从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保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从推广生态有机技术的应用、研发应用保水剂、改良剂、松土剂等,改善和提高茶叶的传统品质。随着茶叶科技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在茶叶中要不断运用,如生物技术、精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找准茶叶技术加工的增长点,整体提升茶叶产业效益。

4、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据,制定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的茶叶标准体系。目前,县圣水茶场已建立了圣水茶质量标准体系。全县必须从种苗、建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随着全县茶叶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茶叶包装和保鲜技术研究十分重要。竹山县现已建成低温冷藏保鲜库2座,可藏量50吨,但与现代技术与发展需要相差甚远。一方面要对真空、抽气、充氮气、加入保鲜剂等技术加强推广;另一方面对高科技保鲜,如气调保鲜、生物保鲜等技术加强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构建茶叶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立茶叶信息库显得十分重要。新世纪茶叶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快茶叶信息的传播与实现茶叶网络营销。

篇3:巍山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1 巍山县蔬菜产业现状

1.1 基地建设具有一定基础

2008年全年巍山县蔬菜种植总面积为1 960 hm2, 蔬菜产量为5.88 t, 总产值8 820万元, 其中小春蔬菜种植面积1 200 hm2, 总产3.60万t, 产值5 400万元;大春蔬菜种植面积760 hm2, 产量2.28万t, 产值3 420万元。2000年巍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抓缺、抓特、抓优、抓销、抓效益”, 全县大力发展蔬菜大棚, 连片规模种植, 蔬菜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产量、质量也随之提高, 投资34.1万元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3.33 hm2, 其中塑料大棚6.67 hm2、露地蔬菜示范园6.67 hm2;2009年根据大理州政府粮食间套种技术方案的要求, 大力发展烟田套种蔬菜, 提高复种指数, 全县发展烤烟套种蔬菜面积200.0 hm2, 其中示范面积50.3 hm2, 核心示范面积8.0 hm2, 示范区总产值127.8万元, 全县烟套菜总产值约达420万元, 取得一定的成效, 为蔬菜基地建设打下坚实的生产基础。

1.2 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巍山县各乡镇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及蔬菜市场体系的建设, 分别建立集中型批发市场4个, 同时扩大县城“土官村”蔬菜批发市场, 面积逾6 600 m2;培育种菜专业户南诏镇20户、庙街镇20户、大仓镇15户、永建镇8户、巍宝山乡5户, 山区乡镇计10户;示范户合计100户, 为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南诏镇河西村委会为中心的“蔬菜协会”, 会员达100多人;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 引进成立3家蔬菜冷藏加工公司;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 组织村民赴外地学习, 熟悉市场, 了解行情, 拓宽蔬菜流通渠道;引进和培植蔬菜中间商、零售商, 打开蔬菜生生产产销销路路, 仅仅2008年年销销售售蔬蔬菜菜达达2.25万万t, 年年产产值值逾逾2 250万元。

1.3 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大

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 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二是推广农膜、大棚、节水灌溉、烟田套种、生物防治等实用技术[1];三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 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 建立蔬菜高效示范区、核心区, 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2];四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增加高科技生物肥料、稀土微肥、有机肥的施用量。

2 发展优势

2.1 资源比较优势

巍山县气候温和, 海拔为1 600~1 800 m, 相对高差200m, 属北亚热带。全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年平均温度为15.6℃, 年降雨量为700~900 mm,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 光照资源丰富, 光质佳。耕地集中、平整, 水利条件好, 科学种田水平较高, 复种指数较大。阳光充足, 山地资源丰富, 适宜多种蔬菜生长, 对发展蔬菜产业, 尤其是发展山地蔬菜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2.2 市场比较优势

巍山县的山地 (包括高山) 蔬菜通过春提早、秋延后上市, 可填补其他地区因高温、多湿、蔬菜生产不足等而形成的市场淡季空档, 价格上具备很大的竞争优势。随着该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蔬菜腌渍加工产业的发展优势被带动。以城钟鼓楼殷记咸菜为龙头的咸菜产业, 年产量达20 t, 90%以上销往外地各省市, 色泽喜人, 口感极佳, 是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 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2005年该县蔬菜平均产值3万元/hm2, 扣除成本8 250元/hm2, 利润为21 750元/hm2, 其经济效益明显。

3 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速度慢, 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巍山县的种植蔬菜历史悠久, 起步较早, 但一直以来常规蔬菜品种多、数量少、上不了规模, 特色蔬菜种类少、产量低。2004年以前蔬菜产区主要以土官村为主, 由于耕种面积受限, 虽然通过精耕细作, 复种指数高, 产值也高, 但面积一直未能扩大。2004年后蔬菜生产从原来城效老菜区向远郊粮区推移, 但一定区域内仍存在种类多、品种全的形势, 没形成特色和优势, 分散经营仍占主要地位, 种植生产随意性很大, 企业规模化种植、订单生产比例小, 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 区域布局尚不明显, 没能形成产业带、产业区, 与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种植仍有很大距离。巍山县蔬菜播种面积在2000年达1 066.67 hm2左右, 2005年达1 844.00 hm2, 2006年达1 705.53 hm2, 2007年达1 951.00 hm2, 2008年达1 922.80 hm2, 到2009年也未突破2 000.00 hm2。由此可见, 该县蔬菜产业发展速度慢, 规模小、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

3.2 生产经营粗放, 产量质量不高

2000—2010年巍山县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增长2.51%、3.17%, 产值增长5.02%, 单位面积的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仅0.20%。目前, 虽然全县蔬菜品种多, 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种植面积大, 而名优新品种、高档精细品种种植面积小, 没有形成质量和规模优势, 直接影响蔬菜进入大城市、大超市的竞争能力。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 管理粗放, 产量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同时, 菜农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 严重影响蔬菜产量、质量, 降低了蔬菜的价值。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高中学历者所占比例不到15%, 菜农基本上是边干边学, 管理水平低, 影响蔬菜产业上新台阶。

3.3 市场信息不灵, 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 价格多变, 供求矛盾转化快, 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 才能实现宏观指导。目前, 巍山县市场发展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 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 渠道不畅, 影响批量外销, 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定位产业, 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

从巍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依然依靠市场配置资源, 受规模、资金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 产业开发水平还很低。必须从县情出发, 科学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有效保障措施, 明确发展思路和具体目标, 推动产业开发上水平、上层次。要按照市场需求, 以塑料大棚、无公害蔬菜为重点, 立足大理, 面向西南, 放眼全国。以大理为出口通道, 产品营销由国内市场为主, 向国际、国内并重转变;由鲜食为主, 向鲜食加工并重转变, 由注重数量为主, 向高产、优质、高效并举转变;由生产种植为主, 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转变。坚定不移促开发, 锲而不舍抓落实, 把该县着力打造成云南省蔬菜生产大县之一、腌渍食品加工强县。通过结构调整、扩夏增秋、基地扩建等措施, 明确目标责任, 加大落实力度, 在发展规模上寻求突破[3]。

4.2 抓基地建设, 壮大生产规模

在新规划的生产基地的开发上, 坚持统一规划, 集中连片建设, 严把工程质量关, 统一建棚标准, 统一放线定位, 确保新片上规模、上档次。对规划区内的道路、供水、农电线路, 要做好配套建设, 争取实现“四通”。在栽培模式上, 以塑料大棚设施栽培为重点, 带动小拱棚、地膜覆盖和露地生产。在区域布局上, 按照市场需求和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突出优质高效和“一乡一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4]。

4.3 抓科技支撑,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设立专项资金, 成立蔬菜科研开发中心, 针对影响和制约巍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组织开展技术引进和科技攻关, 为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每年设立政府风险基金, 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研发和推广。通过招商引资, 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在当地建设蔬菜制种中心, 提高良种试验、繁育、展示、供应能力。二是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和重点村, 都要投资建设体现部门特色、区域特色的示范园、示范棚。三是加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学校进修、集中培训、考察学习等措施, 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现代农业和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知识的更新力度, 切实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本领。进一步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系统技术培训, 利用现场会、课堂讲解、田间指导, 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技术培训[5]。

4.4 狠抓市场开拓, 实现产销衔接

大力推进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6,7]。由于巍山县中心蔬菜批发市场场地狭窄, 发展空间小, 已不能适应该县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要及早规划, 采取多种资金运作方式, 在县城新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 (占地面积6.67 hm2) 且蔬菜物流配送、仓储保鲜等功能完备的大型农贸综合批发市场,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主动走出去, 拓宽销售渠道, 掌握市场信息[8,9];投入专项资金, 积极创造条件, 在大中城市建立终端市场直销网点, 扩大巍山县蔬菜销售覆盖面、辐射面, 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以大市场、大营销、大流通, 促进巍山蔬菜大发展及大仓、永建庙街乡镇产地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同时, 加大全县市场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垄断经营、哄抬物价等不良行为, 以畅通的销售渠道、健全的销售网络、周到的销售服务, 赢得客商信赖, 促进市场繁荣, 拉动巍山县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10]。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蔬菜产业现状, 分析了其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期为该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云南巍山

参考文献

[1]杨哲林, 王秀云.加快发展现代蔬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7) :119-122.

[2]杨娟.浅谈信阳市城区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 2010 (10) :53.

[3]张忠民.关于加强安康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J].长江蔬菜, 2010 (19) :49-52.

[4]师存梅.互助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8) :371-372.

[5]李文印, 孙保卫.德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分析及再发展思路[J].中国果菜, 2009 (7) :11-14.

[6]何启伟, 潘子龙, 刘良淇, 等.山东省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果蔬, 2009 (5) :5-8.

[7]曾利平.平昌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 2010 (9) :14-15.

[8]林伟君, 罗慧君.2010年上半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9) :234-235.

[9]焦子伟.新野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效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368-369.

篇4:巍山县白芸豆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 针对云南省巍山县白芸豆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白芸豆生产的思路和经验,为高海拔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白芸豆;生产现状;对策建议;云南省巍山县

中图分类号:S643.4;F326.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3

1 巍山县白芸豆种植现状

巍山县种植白芸豆历史悠久,由于白芸豆对海拔要求严格,适宜种植区域小,在巍山白芸豆适宜种植区域为青华乡、五印乡、巍宝山乡等海拔在2 200~2 600 m的山区。这些地区背靠大山,环境优美,属无污染绿色食品。土壤为红棕壤、红壤土、含山基土,土地面积较大,土层深厚,pH值为5~6,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16~20 ℃,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 mm。白芸豆是一种耐寒冷、且适宜在温带和热带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全身都是宝,其豆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丰富,其茎蔓、叶和豆荚粉碎后是家畜的理想饲料,花是很好的蜜源。因此,种植白芸豆备受山区农民的欢迎。

巍山县的芸豆品种主要以本地品种为主,包括大白芸豆、小白芸豆、大黑芸豆、红花芸豆、黑花芸豆和扁芸豆等。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驱动主要以种植大白芸豆为主。白芸豆市场需求量大,历年巍山县大白芸豆种植面积在400~666.67 hm2,平均667 m2产达200 kg收入2 000多元,高产地可达300 kg产值3 000多元。在巍山县该海拔带种植白芸豆相对于玉米、小麦和荞麦等作物来讲经济效益显著,是山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新路子,要求一村一品合理布局,确保白芸豆增产增效。但种植技术落后,优良品种少,由于投资少,集约经营程度低,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管理跟不上,采收技术落后,严重影响了豆产品的质量和美观。因此,需要探求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思路和技术措施。

2 发展白芸豆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白芸豆产业有利于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是与时俱进,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高原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的思路。

二是白芸豆产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县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该地区平均海拔2 100 m以上,气候冷凉,空气清新,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无环境污染的优势,加之这些地区农民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因而所生产的白芸豆符合国家绿色农产品标准,只要改善生产条件及销售条件,发展定单农业,就可提高外销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白芸豆产业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 巍山县青华乡民强村委会白芸豆产业发展情况

2001年白芸豆引种实验成功,2002年参与白芸豆连片示范18片26.67 hm2,白芸豆种植在高海拔地区的优势更显著,通过多次召开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示范样板和田间技术指导等措施,白芸豆种植受到广大农民喜欢,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4-2013年,青华乡种植白芸豆面积保持在333.33 hm2以上,2013年测产平均单产140.6 kg,增加农民收入843.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4年通过实施巍山县部级万亩杂粮芸豆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在青华乡区域内完成共涉及5个行政村,2268户农户,示范面积680.93 hm2,经州级专家在我乡民强村、五星村和箐明村百亩核心示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区选择具有代表性六块田和非示范区一块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实测6块田总面积4 246.90 m2,实测田块平均面积70.78 m2,实收产量幅度211.23~238.91 kg/667 m2。示范区平均667 m2产量达214.10 kg,较非示范区667 m2产量199.8 kg,667 m2增14.3 kg,增幅7.16%。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成效显著。种植白芸豆已成为青华乡高海拔地区的一项增收支柱产业。

4 发展白芸豆产业经验——保障措施

为确保白芸豆产业的顺利发展,顺应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将白芸豆产业作为巍山县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使之成为巍山县的新兴优势产业。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把白芸豆的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搞好统一规划和布局,并从扶持政策、管理体制、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等方面及时研究解决建立白芸豆生产规模化问题。二是要出台积极的白芸豆生产扶持政策和协调各级涉农技术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扶持,在资金和物资供应上给予优先考虑。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好示范区白芸豆样板,带动整个示范区的全面工作。四是要认真总结示范经验,更好的加以推广应用示范成果。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5 发展白芸豆产业经验——栽培技术措施

白芸豆耐旱、耐寒、茎蔓生长势旺、分枝强、花系多、营养价值高,适宜海拔2 000~2 600 m的地区栽培,是山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新路子。当年栽种白芸豆实行当年收益的原则,要求一村一品合理布局,利用有一定肥力条件田块栽种,确保生产的白芸豆的产量和质量,确保每667 m2毛收入达2 000元以上。坚持按科学的栽培法,切忌粗放栽种。

5.1 品种选择

本县高海拔2 000~2 600 m的地区种植白芸豆品种以大白蕓豆、大花芸豆为主。

5.2 豆桩备料

白芸豆耐旱、耐寒、茎蔓生长势旺、分枝强、花系多,株高均在2 m以上,喜攀爬而必须依附于其他树干,每667 m2所用竹竿或木杆的数量为600~800根。霜降后砍伐竹竿或木杆高均在2 m以上,根部削尖置于地边备用。

5.3 改进栽培技术措施

5.3.1 播种节令

白芸豆在海拔2 000~2 600 m的地区播种节令十分严格,最佳节令以清明至谷雨播种为最好,巍山县高海拔民强村委会一般与玉米(4月5-20日)同期播种,较能获得高产。

5.3.2 选地

白芸豆属高肥力作物,种植地应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光照较好、pH值6~7、中上等肥力的缓坡地块,最好选用轮歇地,白芸豆不宜连作及低洼地种植。

5.3.3 整地施肥

种白芸豆地块要提前翻耕、晒垡以利提高地力。白芸豆施肥应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在整地时,每667 m2施入腐熟优质农家肥1 500~2 000 kg或草木灰1 000~1 500 kg,或生物钾肥每1 kg,或钙镁磷肥50 kg,混拌作底肥,不宜施用过磷酸钙等化肥,适当施用硼砂。

5.3.4 规格播种

白芸豆以单作为主,也可与马铃薯、玉米等间作或套种,根据在民强村多年示范种植经验,净种行距1.3~1.5 m,塘距0.55~0.7 m,每塘播3~4粒,667 m2播600~800塘,间苗后每塘留3苗,每667 m2株数应达1800~2400株为宜,确保600~800桩/667 m2。播种量4~5 kg/667 m2。播种深度2.5~4.0 cm,为增强植株抗旱性,可适当深播。

5.3.5 选种及种子处理

种子宜选用生育中前期收获的种子,必须用粒大饱满无病斑的种子,播种前晒种1~2 d,以打破种子休眠,使出苗整齐。播前用种子量5%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以防地下害虫和根腐病。

5.4 加强生育期田间管理

5.4.1 及时中耕、早施追肥

白芸豆需肥量较大,在苗高20~30 cm时,应及时松土除草、培土,同时667 m2追施30%复合肥30~40 kg提苗肥,以利结荚及豆粒膨大。初花至盛花期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 kg和0.2 kg硼砂做叶面喷施,增加结荚率和光泽度,促进荚粒饱满,对提高产量有很好效果。注意:肥料不能与根茎接触,以防烧苗。

5.4.2 及时插杆、引蔓上杆

白芸豆出土30 cm,应及时插杆引蔓上杆,做到一塘一杆,白芸豆喜光,在盛花期应打去一些侧枝和底部叶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生长结荚粒实。注意:插杆时用工具打孔,以增加插杆稳定。

5.4.3 病虫害

白芸豆最常见的病害为炭疽病、叶斑病,用代森锌或甲基托布津隔5~7 d喷药1次;虫害为地老虎和蚜虫,用呋喃丹、百树得等菊酯类农药。

5.5 收获贮藏

白芸豆的豆荚成熟期历时1个多月,当以下部叶片开始凋落,豆荚黄褐色时自下而上分批适时采摘。豆荚采收后要及时晒干,连荚贮藏,不能曝晒,出售前再脱粒。这样籽粒色泽好、充实度高,能有效的提高其商品等级。在贮藏和销售时,种子含水量应降至13%以下,在正常贮藏条件下,白芸豆种子寿命为3~4 a。

5.6 选种留种

俗话说:“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大白芸豆(花芸豆)单株个体产量悬殊很大,所以应在田间选择早熟、丰产单株,挂牌单收单藏,选择标准:一是结荚多,特别是下部结荚多而集中的;二是每荚平均籽粒多而饱满的,在株选的基础上,再行粒选,质量更好。

6 效益分析

6.1 社会效益

通过白芸豆产业化的建设,真正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气候和农业环境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白芸豆,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本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白芸豆生产可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6.2 经济效益

产业化形成后,所涉及农户户均白芸豆生产能力可达200 kg,按10元/kg计算,总产值可达1800万~2000万元以上,与同等肥力条件下的玉米相比较,同等肥力玉米地平均667 m2产450 kg,以玉米2.4元/kg计,667 m2收入1 080元,种植白芸豆比种植玉米每667 m2可增加产值近1 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7 建议和结论

7.1 建议

一是巍山县白芸豆种植历史悠久,同时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宜豆土地,充足的劳力资源,干部群众有种植管理经验,技术力量较强,有相应配套的能源交通,物资供应可靠,管理水平较好,为发展白芸豆具备了较好的条件,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都比较好可作为高产示范区进行。二是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必须按拟订的技术规范实施,保证质量,做到高投入、快产出、高效益。政府应积极予以协调扶持培植。三是白芸豆种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态问题,由于白芸豆株高均在2 m以上,且它必须依附于其他树干,每667 m2所用竹竿或木杆的数量平均为1 100根(每667 m2平均塘数为1100塘),那么666.67 hm2须用1 100万根木杆,严重破坏生态,因而建议政府引导和扶持购进竹竿替代木杆,并加以推广。

7.2 结论

通过2014年实施巍山县部级万亩杂粮芸豆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巍山县发展种植白芸豆产业已初具规模,多年来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经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成效显著。发展种植白芸豆,是高海拔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已成为高海拔山区乡的一项增收支柱產业和使之成为巍山县山区农业创汇产业。

参考文献

[1]刘镇绪,赵玉珍.云南大白芸豆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1981(4):13-17.

[2]张禾,高波.大白芸豆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0(3):30-34.

[3]唐忠兴.白芸豆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9):20-20.

[4]何桂英,和焕东.丽江白芸豆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1(3):33-35.

篇5: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杨吉伟李永勤

摘 要: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在积石山县由于历史、传统、民俗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还处在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关键词:积石山县;中学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

前言: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地区,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所管辖下的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全国重点扶贫县。全县目前有中学共10所,其中初级中学9所,高级中学1所。除1所高级中学和3所初级中学在县城中,其他6所初级中学全部在农村。由于受经济和地域的影响,地处农村各学校基本上没有正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缺少,师资力量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完成教学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及目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怎样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上好体育课,显然是提高积石山县中学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现阶段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主城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民俗和主观的原因,全县各民族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还处在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积石山县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思想上、政策上及自然条件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积石山县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严重的制约着积石山县中学体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积石山县现有的9所初级中学和1所高级中学。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采用开放式抽样调查。自编问卷,内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认知、师资力量、环境条件、场地器材等方面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问卷调查有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学生完成,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 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教师访谈法

积石山县中学体育经费短缺的现象是非常让人担心的,很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由于经费不足使得体育教学而无法正常的进行。全县的10所中学基本上都存在经费不足、缺少场地器材和器材老化失修的问题。由于积石山县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滞后,经费短缺,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该县中学体育教学的“瓶颈”。

3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咨询、调查和访谈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和资料,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法与体育统计学的原理,做了系统的统计和整理。

4逻辑分析法

本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以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逻辑分析。

二 积石山县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课程开设现状

从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全县各中学的体育课都能开展,体育课程开展率为100%。但从课程开设的内容和质量上看,很不乐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没有明显区别,部分学校甚至连体育教学大纲都没有。“放羊式”的体育教学在积石山尤为突出。

(二)体育师资现状

全县体育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专职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匮乏,业务能力差。由于受到待遇和福利的影响,大部分的教师都往县城集中,造成了现有专职体育教师分配极不合理,出现了有的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由文化课教师上体育,有的学校则是体育教师过剩,多出的体育教师去上文化课的怪现象。其次是由于地域偏僻,信息闭塞和经济发展落后,导

致现有的专职体育教师知识老化,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严重滞后。

(三)场地和器材现状

全县的10所中学中除在县城的4所中学有一定的体育场地(近来县上重视县城高中体育场地的建设,积石高中的体育场地一初步建好并逐渐的投入使用),乡下的6所则是严重缺乏场地。就保安族中学而言全校师生共有926人,然而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只有1260平方米,人均活动面积不到1.5平方米。全县各中学的体育场地多以篮球场为主,没有一块标准的田径场地,这便使得大部分学生除了篮球外再无法接触其他的体育项目。再者便是现有场地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加上场地建设简陋,现有的体育器材年久失修,安全性能差,导致多数人不愿去现有场地上去锻炼。全县各中学基本上都存在器材不足和现有器材不能合理利用的现象,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甚至只有几个篮球而已。

(四)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全县中学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这点在乡下6所中学中更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管理。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低下,不能对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给出合理和完善的评估标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全县中学体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因素。

(五)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很多人的思想还处在相对低等的社会意层次。这就使得很多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先进的体育运动理念。在积石山很多的学生不知道我国的 “国球”,不知道 “三大球”项目等这些基本的体育常识。由于受到该县整体上错误的体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把体育片面的理解为只是篮球运动,认为只有篮球运动才是体育。就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地区而言,很多的学生家长根本没有听说过 “体育专业”这个词,家长们意识形态中的 “体育”则是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然而由于学校管理、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课一直以来是以“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得不到任何关于体育的知识,这便导致在学生和家长的意识形态中,“体育”就是所谓的“自由活动”。当然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就不会有“体育知识”、“体育理念”等这样的概念了。

三对策研究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全县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积石山县现有的体育教师,大多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体育教育规律懂得不多,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常常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凭着想当然去做,结果出现了一些违背体育规律的事情,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因而,为了提高积石山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该县必须组织广大体育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让教师们掌握体育课程教育规律和利用这一教育规律。2 指导体育教师接受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观念

应运 “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阔体育教师的眼界,更新和丰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提高体育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师德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学识领域。

(二)加强场地建设,倡导 “因地施教、因材施教”

要抓好全县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各级行政部门的不断重视。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地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光靠这些还不够,还应当在全县倡导“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之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来创造最大的教学成果。那么如何“因地施教、因材施教”那

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体是无德智”的道理,要千方百计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如:没有跑道又靠近公路的学校,可利用公路两旁宽直的线段练短跑,但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公路的学校,就利用河滩、堤坝、比较直的乡间马路练短跑;靠山、靠水的中学,可搞登山、游泳活动;而无山无水,又无公路的学校,教师可带学生在田间小道上慢跑、游戏等。利用现有资源创新体育授课方式

积石山县由于地理位偏远,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等原因,学生入学年龄偏大,不及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机灵、活跃,加之场地、器材缺乏,他们对体育课深感单调乏味。体育教师应把握农村学生力大好动的特点,多动脑筋,根据各校实际,自制和开发体育器材,如:用布做沙包、鸡毛做毽子、用矿泉水瓶子和实心球当保龄球等。因材利导上好体育课。

(三)建立合理完善的体育管理制度

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管理制度,并应该符合本校教师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空洞,缺乏科学性和发展性。同时该管理制度的作用不应该主要是限制,而更多的是规范和促进。制度应该有利于体育教师明确自己的常规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使体育教师可以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制度中还应明确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责任,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通过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体育教学与目标的实现。

(四)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象。如果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的良好训练,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那么体育教师是要负责任。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学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悲道而驰的。

(五)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将各学校的体育工作列入学校评估体系中 通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系统的收集各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准确信息,进而更准确地了解各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对学校文化知识教学进行评价的同时将学校体育教学也进行评价,并将学校体育教学纳入学校全面教学质量评价当中。为学校改进体育工作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总结

篇6: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象山县苦丁茶生产现状和有性繁殖技术

为促进象山县苦丁茶产业的发展,笔者分析了象山县苦丁茶的生产现状、经济价值,并介绍了苦丁茶的有性繁殖技术,以供参考.

作 者:俞茂昌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林业特产技术推广中心,315700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S6关键词:苦丁茶 生产现状 经济价值 有性繁殖技术

篇7: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增。蔬菜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商品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内部种植结构不合理

我国蔬菜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种植品种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产品质量不高,拳头产品、名牌产品较少。种植分布上,以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种植大户少(旺季多、淡季少,直销多、加工少等)。

2、投入不足,生产基础仍然薄弱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不稳定,生产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生产基地不多,生产基地分散,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3、蔬菜质量卫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滞后,易造成蔬菜生产环境质量降低,加之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低,在生产过程中任意使用农业投入品,使得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等指数严重超标,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不能适应市场安全、优质的消费要求,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

4、蔬菜流通体系不够完善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科技转化速度慢,蔬菜科技普及不够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蔬菜生产与市场流通不顺畅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实施对策

1、重视无公害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物理防治和天敌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二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农药、化肥残留的双控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管理,坚决杜绝销售禁用农药和劣质化肥。四是加强蔬菜产品农残的检测工作,加强蔬菜产品的送检和抽检制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五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创立“可追究制”品牌,防止和杜绝卫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展。

2、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生产

充分依托各地区位优势、区域特色、种植习惯以及生产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在现有蔬菜专业村和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连块成片、连片成带,形成“粮食+蔬菜”的生产基地。

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兴办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组织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贡献率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研究、引进和推广品质好、专用型蔬菜种子(种苗),加大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结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5、增加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菜地抗灾能力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条件。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质和土壤质量,是上市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质不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力保证。应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筹规划,使之协调发展。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建成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菜地排涝抗旱能力。

6、大力引导品牌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是资源,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作用,要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品牌资源的有效整合,克服小、散、弱的不足,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及兼并、重组等手段,使得蔬菜生产品牌实现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强势蔬菜品牌,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

7、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县、乡镇(街道)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蔬菜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篇8:岐山县蔬菜施肥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 施肥现状

1.1 整体施肥水平高于蔬菜生长发育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 全县叶菜类蔬菜氮、磷、钾施肥水平普遍偏高, 分别高出合理施肥量31.3%、41.9%、40.8%。茄果类蔬菜氮钾施肥水平偏高, 分别高出合理施肥量45.2%、63.8%。根茎类蔬菜氮肥用量严重偏高, 高出合理施肥量的100.2%。

(kg/hm2)

1.2 有机肥施用量虽有增加, 但占比仍然偏低

有机肥具有维持作物养分平衡、改良土壤、提供微量元素、保持土壤水分等作用[3]。从被调查的农户看, 秸秆还田、硬茬播种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畜禽粪尿、秸秆、草木灰、油渣、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的施用量明显增加, 二铵、洋丰等复合肥使用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覆盖面分析, 畜禽粪尿占35.6%, 秸秆、草木灰占23.7%, 油渣、沼肥沼液占8.3%, 未施有机肥的占32.4%, 有机肥占比仍然偏低。

1.3 配方施肥面积逐年递增

岐山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 测土配肥的对象从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作物, 蔬菜配方施肥面积逐年加大, 逐步实现了全覆盖。

1.4 施肥方式多样化, 叶面追肥用量逐步增大

近几年来, 农户的施肥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基肥由之前的全园撒施发展到现在的撒施、沟施、条施相结合。黄瓜、番茄、豆角等分次采收蔬菜也由一次施肥改为多次追施, 施肥方式的多样化实现了肥料效益的最大化。而叶面肥也以其利用率高、用量小、见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施用面积在逐年增大。

2 蔬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2.1 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够合理

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与科学施肥相比, 仍存在差距。在整体施肥比例中, 钾肥用量仍然不足, 致使蔬菜品质难以提高, 市场竞争力差。氮肥的过量施用, 致使土壤硝酸盐积累增加,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部分地区盐分含量达到2.95 g/kg, 已超过了蔬菜地土壤盐分障碍指标2.5 g/kg的18%, 严重影响蔬菜的正常发育, 降低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2.2 化肥用量过大, 有机肥处理不当

在菜价日益上涨的今天, 受经济利益驱使, 菜农盲目的加大化肥施用量, 致使化肥在蔬菜生产中用量过大。通过蔬菜实际施肥量与标准施肥量相比, 目前, 岐山县蔬菜施肥中碳酸氢铵、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化学肥料的施用率达到了100%。有机肥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但对有机肥的堆腐、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应用较少, 大多乡村医院的粪便, 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的有机废弃物, 因无处理设施, 直接生粪下田, 致使生粪咬苗现象频繁发生, 菜田病虫危害加重。

2.3 微量元素应用不足

微量元素在作物生长中需求量少, 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对微量元素的应用除部分叶面肥中的有限含量外, 对微量元素的单一或复合制剂应用过少, 几乎出现“真空”现象, 导致蔬菜生理性病害如番茄脐腐病、筋腐病等普遍发生, 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2.4 蔬菜专用肥用量较少

一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蔬菜专用肥种类较少, 不能满足蔬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二是蔬菜生产基地的农户, 接受正规培训较多, 对测土配方施肥已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接受和施用蔬菜专用肥;而一些基地外、小规模、零星种植的菜农, 在蔬菜施肥中经验主义仍占绝对优势, 对新技术、新事物的了解少、接受慢, 蔬菜专用肥在该地区的推广也就滞后[4]。

3 蔬菜合理化施肥建议

3.1 科学规划, 连片栽植,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与粮食作物相比, 蔬菜种类多, 生育期不一, 对肥料的要求各不相同, 再加上种植面积小, 分布零散, 因此,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上的推广难度较大。在今后的蔬菜栽培中, 应科学规划, 连片栽植, 统一品种, 统一栽培模式, 以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栽培上的推广应用[5]。依据不同蔬菜的需肥特性和土壤基础养分测定结果, 以“控制氮肥, 稳定磷肥, 增施钾肥, 重施有机肥, 补施微肥”为原则, 制定科学配方, 使氮、磷、钾肥配比合理, 基肥、追肥分配得当, 实现肥料效益最大化。开展植株营养诊断, 推广科学的叶面肥应用技术, 使测土配肥和叶面追肥相结合, 实现蔬菜施肥的全面指导。

3.2 提倡科学的有机肥积造技术, 提高有机肥质量

岐山县有机肥积造和应用技术还比较落后, 传统方法仍占主导地位, 劳动强度大, 效率低。在今后的有机肥积造中, 要大力推广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机械化技术, 革新传统的有机肥积造技术,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大中型畜牧场产生的畜禽粪便必须经过发酵、脱臭和无害化处理, 配合生物菌肥施用, 生物菌肥能加速有机肥中有机质的分解, 同时能将有机肥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分解转化, 避免病原体和寄生虫的传播, 提高有机肥质量。同时, 增加生物肥、菌肥、沼渣、沼液的施用量, 降低土壤硝酸盐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蔬菜商品性。

3.3 补施微肥, 提高蔬菜品质

在蔬菜施肥中, 要补施适量的微量营养元素, 如钙、镁、锌、铁、硼、钼等, 不仅可以加快植株体内的生物合成作用, 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增强植株的抗旱抗寒性;同时, 还可以增加产量, 提高品质, 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微肥可根据蔬菜的敏感程度和土壤缺失情况, 作为基肥播前撒施, 也可浸种、拌种, 还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和叶面喷肥一并喷施, 应视蔬菜具体情况合理施用。

3.4 依据不同蔬菜的需肥特性, 综合应用各种施肥技术

依据不同蔬菜的需肥特性、根系深浅及作物密植程度, 综合应用各种施肥技术。对于大白菜、小白菜、青菜、菠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 施肥以氮肥为主, 生长盛期在施用氮肥的同时, 增施磷、钾肥。瓜类、茄果类、豆类等瓜果类蔬菜, 食用部分都是生殖器官, 一般幼苗需氮肥量较多, 但过多施用氮肥易引起徒长, 反而延长开花结果, 导致落花落果;进入生殖生长期, 需磷肥量剧增, 需氮肥量略减, 因此要增施磷、钾肥, 节制氮肥用量[6]。萝卜、胡萝卜、山药等根菜类蔬菜, 食用部分是肉质根, 根菜类生长前期应多施氮肥, 促使形成肥大的绿叶;生长中后期 (肉质根生长期) 多施钾肥, 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促进叶的同化物质运输到根中, 以便形成强大的肉质根。而在大棚蔬菜的施肥上, 要提倡二氧化碳气肥的应用, 增加光合作用。总之, 要看菜施肥、看天施肥、看肥施肥、依不同蔬菜栽培方式施肥, 综合应用各种施肥方式, 减少土壤养分损失, 提高肥料利用率。

摘要:通过对岐山县蔬菜施肥现状的调查, 总结了目前岐山县蔬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科学规划、提倡科学的有机肥积造技术、补施微肥、综合应用各种施肥技术4个方面对今后的蔬菜施肥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蔬菜,施肥,调查,陕西岐山

参考文献

[1]夏淑荣, 康子文, 王成士.科学施肥提高蔬菜生产效益[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 (2) :15.

[2]郭全忠.安康市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土壤养分累积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0) :6194-6195.

[3]丁邦贵.蔬菜分类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1) :29, 31.

[4]潘可可, 朱剑桥, 孙娟, 等.温州设施蔬菜的施肥现状及土壤地力特征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5) :101-104.

[5]王小波.三类主要蔬菜的施肥特点与方法[J].科普天地:资讯版, 2010 (4) :8.

上一篇:授信业务包括哪些下一篇:深爱着你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