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2024-05-23

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捆绑式参保 弊端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10—6班

姓名:张克彬

学号:311008001627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张万玉

关于河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捆绑式参保的利与弊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农村随着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担心自己未来没有儿女保障,养老成问题。2009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农保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渠道,由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新农保基金中的个人缴费分为每年100元到500元5个档次,投保人自主选择,而已经年满60周岁的老人,则可以直接享受国家支付的养老金。然而其中一条规定: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子女包括: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入赘的女婿及女儿、孙子、孙媳、孙女等家庭成员)。却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本次假期我利用暑假期间对该项规定的实施和人民的反应做了相应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字:河南 农村 养老保险 捆绑式

时至今日,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已经在河南省实现了全面覆盖,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已年满60周岁的农民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条原则性规定在许多地方演变成了“家庭成员捆绑缴费”的强制性措施,子女不参保,父母就不能领取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这一条款被学者称作“捆绑式条款”。暑假期间,针对人们对河南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捆绑式参保的热议,从7月30日到8月12日,我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太山乡辛章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调查期间,我对该村的随机选出近二百户居民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是一种真正的利国利民,真正惠及底层劳动人民的政策,然而大家又一致认为捆绑式的参保带来了很多弊端,例如与子女有矛盾的老人无法参保,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问题无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走访的家庭中多数都有两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下面只拿出最典型的几家做具体的分析和应对。

案例一:

李大爷今年73岁,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外打工,三儿子由于身体上的原因在家务农,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我刚和李大爷提到捆绑式参保,李大爷就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这都是乡里边村里边的干部们为了赚外快想的坏主意,本来国家发给每个老人每个月60块钱补助多好,现在村里边却说自己为了每年领到720元养老金,还得为三儿子一家4口交400元。我不忍心告诉老大爷这是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但事实是老大爷的确是面对生活贫困的三儿子一家没有办法。另外老大爷还告诉我,大儿子和二儿子加的孩子现在在外边打工,年轻人说自己还年轻,不想那么早就开始交保险金,后来是老大爷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他们交的。

由于国务院有政策: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据了解当时政策的制定者认为这种捆绑式的参保让参保人更加了解到养老保险是谁参保谁受益,但是地方政府把这项政策当做是扩大参保率的法宝。老人不关心政策,已经七十有余的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如今年迈,只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如今让他去承担起一个督促说服子女甚至是孙子参保的责任的确是有很大不妥。再次,老人的三儿子家庭条件困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相关部门却无法制度外“开恩”,原因是在农村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我想地方政府想要扩大新型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最应该做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应积极研究问题,寻找对策,发动群众参与,做到应保尽保,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从新农保中受益。一是继续做好新农保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特别是应针对青年农民进行有效宣传,提高他们的认同程度。二是适时组织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凝聚基层干部群众智慧,总结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三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尤其是要宣传参保农民从中得到的现实利益,吸引更多群众投身到这项惠民工程的伟大实践中来。而不是去为难这些老人。案例二:

张大爷今年65岁大娘68岁,两个儿子都是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在县城都有房子,家庭条件很不错。但是张大爷的儿孙们却都没参保。问起老大爷原因,老大爷说子女们都参加了社会上的其他保险,而他们老两口想要领保险金需要两个儿子家一共十几口都得参加这个保险,还不如儿子们把保险金直接给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宣传不到位的案例,本来新型养老保险是谁参保谁获利,但是老人认为儿孙们交钱是为老人交的,却没有认识到这是儿孙们为了自己以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了一份保障,记得一个故事讲,风和太阳比赛谁可以把行人的外衣给脱掉,然后风就使劲的吹啊,但是结果是不但没有把行人的衣服吹掉反

而使行人把衣服紧紧的裹在自己身上。风停了,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包围着行人,不一会儿行人满头大汗,自己把外衣给脱掉了,这里说到这个故事只是想告诉那写政策的执行这们,自己强制执行或者是为了使政策得到推广扩大而设置各种障碍的的方法远不及让人们切实的感受到政策的好处和优点而自己积极参保的。案例三:

张大爷和张大娘今年都是72岁,有四个儿子。但是两位老人与二儿子因为一些家庭的事情不和,走访到他们二儿子家的时候我刻意把新型养老保险的好处强调了一下,没想到他却说两位老人从来没考虑过他们的,这次参保他故意没给自己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参保,就是不想让两位老人拿到每个月120元的基础养老保险金。

遇到这个家庭的情况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清官尚且难断家务事,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又能做点什么,我不禁想国家给农村基础养老金是很好,但我希望刚开始的时候,对这1亿多农村老人,国家不要有任何捆绑条件把每个月55块钱直接给他们,这个对农村发展是相当好的,纵观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好多都是这么做的,没有说农村老人的子女必须参保。因为农村老人拿这个养老金对我们国家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有很大的作用。好多人曾问过,像家电下乡,原来我们一年理想的标准是能够带动农村2千多亿的消费,最后发现只有500多个亿,20%还不到,比标准值差很大,原因是什么?可能农民从这些政策中真正得到的实惠很少,期间有各种各样的流失。有种开玩笑的说法是“八二准则”,即国家拿出100块,到农民手里可能20块都不到。但是养老金如果直接发到农民手里,那么1亿多农村老人一个人55块,全国就有很大数目的钱直接送到老人手中了,农村老人的生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结束后我心里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知道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刚开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改善的,但是我决策层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都将是一次地震。

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但又感觉到自己力量的渺小,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在报告的最后,我只能希望政府能够早一点取消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捆绑式参保制度,让农村的老人们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

2.《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

3.《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2011〕58号)

4.《养老保险》 董克用 王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6

篇2: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是其核心。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十分重要。

通过对华西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问,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华西村村民的社会保险意识非常之强!而若是我们中国各个农村人民都有较强的保险意识,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村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要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必须总结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农保及商业保险的区别。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1992年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并已成为制约农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

首先,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2元-20元之间,但十多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其次,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特征。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二是保障水平低。

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参保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又普遍降低。同时,养老金待遇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的,由此造成保障水平不高。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投保2元/月的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的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养老金会更少,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受到置疑。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小”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三是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农保的主要做法

是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养老金待遇。农保资金的筹集尽管规定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制度设计中缺乏确保实现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变成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来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传统农保与新型农保的区别

传统农保从1992年开始陆续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启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完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简称传统农保),由于传统农保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没有必要的投入,村集体的补贴很少,主要靠农民自我缴费,资金渠道单一,保障水平太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体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适龄农民每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居民上人均纯收入的5%缴纳保险费。这样做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和灵活性,使更多的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其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制度模式上,实行了“个人帐户+基础养老金”。

2、在筹资机制上,强调政府的缴费补助和补贴。

3、在缴费标准上,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在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多缴费。

4、在缴费方式上,可灵活选择半年缴、年缴或趸缴。

5、实行普惠制补贴,即对试点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政府每月每人发放基础养老金30元。

6、建立约束机制,对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自试点开始,年满45周岁及其以上,且逐年足额缴纳保险费的,达60周岁才可以享受政府的基础养老金。

7、基金管理实行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的办法,同时实行全省统一预决算。

8、建立激励机制,即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

为了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强调公共财政在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及设立基础养老金的重要性。

公共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是体现公共财政职能的需要。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税前列支给予扶持的。针对农民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业居民无收入的现实,更应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否则,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撑,就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到二O二O年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而实行基础养老金,既能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也决定了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既解决了用什么制度模式破解农民养老难题,又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难题,是一条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的新路子,开辟了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途径。采取基础养老金的做法,一是这样做既能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便于实际操作;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年预算当年发放,见效快,社会反响大,农民能看到实惠,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对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上实施了直接发放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普惠原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奉献的一种补偿,较好地体现着社会公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四是各级政府直接提供基础养老金,不需要运营增值,减少了操作环节和管理成本,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五是基础养老金按绝对数发放易于控制,便于根据财力状况而随时调整。

推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注意一些具体的农民关心的问题,例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为农民朋友带来哪些实惠?

一是利于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梦想;

二是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三是老人生活有了保障,有饭吃、有衣穿,还有零花钱,能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既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又减少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四是参加新型农保,60周岁后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会越来越多。

新型农保的参保范围是哪些人?何时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

本省农村适龄(16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居民,均可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保。享受新型农保待遇不分男女,一律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

新型农保的筹资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新型农保的个人年筹资(缴费)标准,由县级政府按不低于本县(市、区)上农民人均

纯收5---10%的标准确定,全县执行统一标准,同时鼓励参保人多缴保费。

新型农保的待遇支付是如何规定的?

参加新型农保到龄领取待遇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积累总额除以计发月数。

现行基础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与按缴费年限增加部分之和,即(30+30×1%×缴费年限)。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巨大进步。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的严峻背景下,中国政府决定着手解决亿万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这种做法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责任感和勇气,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

篇3: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一、“未富先老”农村养老问题重重

第一,土地保障养老功能已削弱。现在我国的农村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民单单依靠土地已经很难保障日后的养老问题,更何况现在老龄化严重,青壮年进城打工,使土地保障养老功能减弱。

第二,社区养老院。社区养老仅在少数农村存在,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2010年7月14日-7月16日在江苏省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59份,据所回收的有效数据显示:45.97%的人认为养老院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18.95%则觉得入住率较低,造成资源闲置浪费;还有18.52%的人则认为地点分散,规模较小;此外,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也在问卷中显示出来。

第三,商业养老保险几乎是零。目前,商业性养老保险在苏南一些较为发达的农村存在,大部分农村还仅仅只有单一的社会保险,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第四,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古语“养儿防老”,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通过在江苏省发放调查发放了200份回收193份,有33.16%的人表示观念及生活方式不同,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苏北地区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89份,数据显示29.21%的人是因为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

再从苏中来看,共计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77份,有数据可以看出,22.03%是因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老人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通过上述三地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苏中、苏北、苏南三地虽然经济发展状况还尚且有所差距,但是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却也不谋而合地存在一些共同之处,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不愿和在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个原因在农村养老现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第五,低碳大背景。目前的江苏农村,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来源是来自于土地收入,子女赡养,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过度开垦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流失严重,环境受到破坏,却并未改善农民的生活,这着实是一种高能耗、低收入的作法,偏离了“低碳”主题,但这却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民日后的养老资金来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探寻一种新型模式,以低碳的方式进行养老,低碳保险,低碳养老,使农民真正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安度晚年。

二、江苏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在江苏,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这就带来了个问题,老年后所获取的保费能否满足生活的需要。

以苏南的情况来看,现在苏南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男到60岁,女到55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额为每月68元,由此看出,此项养老保险很难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以苏中为例,在调查的200人中,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占到75%,没参加过的占到25%。有1/3的曾经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认为该保险能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剩下的2/3的人感觉到不能满足。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人认为仅仅凭社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那么农民是否能接受商业养老保险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一次深入农村,就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

第一,关于养老方式。在被调查的500人中,45%的人是靠子女赡养,15%的人是靠政府补助,40%的人是靠自己。由数据可见,相当一部分人是靠自己,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养老保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是否愿意接受商业性养老保险。55%的人表示愿意,这组数据可见,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有这样的需求的。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第三,多数人希望在60岁-65岁之间开始返还一定的金额。若是保险公司现在推出一种新型保险,则会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需求。为了调研此项问题,我们在江苏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从苏南的问卷结果来看,22.8%的人非常愿意购买以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的“商业性农村疗养院”,60.62%的人表示要视情况而定。苏中则显示,对于这种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双方共同建立的新型农村疗养院,15.25%对此持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63.28%的人还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持着一种保留的方式,要看情况而定。从苏北方面来看,此种商业性疗养院有33.71%非常愿意购买相关保险,等达到一定年龄后入住,48.31%还在观望中,要视情况而定。新型农村养老院购买意愿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农民对于这种新型的养老保险模式还是持观望态度。因此,保险公司就需要努力落实好,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院,使之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切实感受到新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益处;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使新型养老保险真正的服务人民。

三、提出创新性意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院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新型农村疗养院,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所谓新型农村疗养院,是一种商业性的养老院,它不同于现在的农村养老院,它是由保险公司、当地企业和政府以及农民四个方面组成的,由当地企业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在农村建立新型养老院,农民购买保险公司推出的相应的保单,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入住新型养老院。对于建设农村新型养老院,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养老院建在农村,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而且可以使农村的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现有的社会养老院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减少了重新申地建造所带来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消耗,又使得原来的社会养老院得到升级,以另一种形式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在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后,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安度晚年;新型养老院建在农村,需要雇佣一些人来照顾老人,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进而缓解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在农村建设新型的养老院,不同于现在的社会上的敬老院,因为它毕竟是与商业保险联系在一起的,投保人一旦投了这份商业养老保险,以后年老后可以享受养老院里的生活服务,所以就这个来说无论是内部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会比较好,应该能满足年老后的生活需要。

据此,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虽然这是一种商业性的农村养老院,但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要联合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因为农民普遍对政府较为信任,政府要发挥好其本身的宣传作用,渐渐转变农民的观点,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这种新型的养老院以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切实保护好农民,企业,保险公司的利益,实现互惠双赢。

因此,建设新型农村养老院,是由相当大的需求以及发展前景,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的大力配合。江苏是个农业大省,此项商业惠农保险一定会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江苏的经济迅速发展,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目前单一的社会性农村养老保险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要, 农村养老模式急需转型。与此同时, 低碳这一新兴词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结合低碳, 我们探寻一种新型的低碳养老保险, 即建立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为主导的新型农村养老院。

关键词:农村养老,低碳,新型农村疗养院

参考文献

[1]、张敬一, 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3]、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摘要:针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深入市县农村养老保险中心,宣汉县乡镇,对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宣汉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对策和基本结论。为继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调查

0 引言

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已经开始呈现。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四川省宣汉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在近三年的工作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现状的调查,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新农保”,也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源和信息,使此模式成为解决宣汉县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甚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1 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本次调研是围绕宣汉县的农村进行,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场所,宣汉县有54个乡镇,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乡镇和宣汉县周边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和座谈等多种形式,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87份,有效问卷256份,其中五个乡镇每个乡镇50份,周边地区有50份,访谈了达州市和宣汉县“新农保”中心的负责人。随机抽取了一些被调查对象开了座谈会。调研内容包括“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过程、资金来源、管理部门、农民的看法、政策衔接等。另外,我们坚持每到一个地方都写日志和材料。通过调研的数据和材料,回校后进行分析和梳理。参考一些专家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策实施的原因,政策现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从社会、政府的角度去探讨“新农保”未来发展的趋势。

1.1 宣汉县政府大力推进新农保政策

自宣汉县被全国确立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县以来,宣汉县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新农保试点政策,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保试点各项工作。宣汉县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并根据宣汉县具体实际情况出台了《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建立了乡镇党政负责人包片、办点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原有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充实了1-2名新农保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各村支村两委明确1人为新农保工作联络员,负责与乡镇联系衔接新农保的各项工作。县、乡、村三级新农保工作网络基本形成。从256份问卷调查显示有244份是有听说过新农保,近95%的农民接触“新农保”,充分表明宣汉县为“新农保”宣传所付诸的努力。

1.2 农民对“新农保”基本认可

中国历来的养老方式是靠儿女,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农民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父母不愿给子女过多的压力,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从发放的问卷显示,有94.3%的受访者在了解“新农保”政策之后表示认可“新农保”同时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感到陌生,除了60岁以上的无需上缴养老档次费用且已经领到了55元的老人,16岁至60岁的农民对于每年交费,而且要到60岁以后才能领取补助有些抵触,更不想再多交钱增加基础养老金,明显表现出对于政策的持续性的担忧,一方面是农民本身收入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时间太长,这个政策还是否持续实行不敢确定,还不如给儿女或者投入其它方面。从与不同的受访者交流不难看出,广大农民对于养老政策是认可和赞许的,宣汉县“新农保”参保人数比例逐步提高,宣汉县”新农保“自2010年实施以来到2013年12月截止,参保人数做到了应保尽保。

2 宣汉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

2.1 新农保政策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农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不相符,立法层次低,与农村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立法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2 农民参保意识淡薄,亟需政策的完善和宣讲

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许多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缺乏透彻的了解,影响了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够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没有读透,还不够信任。

2.3 新农保的资金来源单一化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养老资金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新农保的继续推行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应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的补贴投资巨大,但是分到每个农民身上时钱就不多,地方财政又比较薄弱,农民自身收入较少,缴纳的钱有限,所以养老的核心是靠钱,而这个来源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其次养老资金的保值与增值,现有基金管理办法是在1996年以前的金融政策、基金运营环境下制定的,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管理,没有合法的运营主渠道,管理层次低且分散,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2.4 投入有限,养老资金额度发放偏低

养老保障现在应该趋于社会化,虽然他们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是政策和理论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靠儿女养老的负担只会加重,而且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比较单一,而新农保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风险小,无偿对农民加大补偿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据问卷统计,占87%的农民认为每月的养老资金偏低,60岁以上的已经领到基础养老金的农民认为55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这些钱基本是花在改善生活,到镇里买点自己爱好的东西,而基本生活的用品还主要靠儿女或自己其它收入来源。当然农民的生活开支是较小,但是老人的身体不是很好,占80%的老人都有疾病缠绕,所以这部分的开支比较大一点。所以,提高宣汉县的新农保覆盖率,让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受益是现在推广新农保的必然要求。

3 关于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建议

3.1 优化资金筹措机制

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农民、集体和政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其次,养老资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市)级统一管理,存在基金规模小、增值渠道不畅、管理机构众多、监管成本大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机制。

3.2 讲透农保政策,提高参保积极性

克服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这一政策及实施形式形成正确的看法,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自愿参保,就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的宣传力度。在这个问题上,基层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考虑到大部分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大力宣传实施新农保的重大意义、目的以及对农民群众的好处,对农民群众询问的有关问题的回答要做到不厌其烦。

3.3 实现“新农保”经办工作高效化,规范化

农保经办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参保个人的,这种特点要求经办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必须与该趋势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初期,就应该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的衔接,使新农保和城保的经办机构和人员是融通的,技术手段是共用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

4 基本结论

宣汉县新农保政策,是国家在宣汉县推行的试点养老政策,它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推行,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以宣汉县新农保政策的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认识到它的实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成功的运行需要长时间和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 大力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

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逐渐上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无疑会为传统家庭养老提供有力补充,有利于加快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于二元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明显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农保制度,将会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它对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新农保”政策的推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老龄化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4.3 “新农保”政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任何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完善的过程,新农保作为新生物,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加以完善,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过程,制度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社会的进步。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实行,是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共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董克用,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慧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出版社,2009.

[4]曲巍,褚志亮.辽宁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5]陈桂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初探[J].商情,2013(39).

[6]贺巧知.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南方农村,2013(7).

[7]袁琳虹.浅析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师,2013(9).

[8]李琼.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3).

篇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7月8日至8月13日 调查地点:湘潭县花石镇 调查人:

调查对象:采取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湘潭县花石镇100名居民进行调查。

一、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令人格外担忧。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自身存在不足,以至于实施中频频受阻。我们采取下乡调查的形式,深入研究农民朋友对该制度的真实看法及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再结合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从而摸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的路。

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翻阅了大量文献。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出台的必然性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分析了该制度存在的三个问题:1.传统农村家庭养老难;2.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传统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等问题。然后,对现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进行研读,掌握该制度缴费与发放情况,从而找出该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最后简要的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

对该制度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之后,针对我们翻阅文献时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疑问,我们设置了两类问卷:一类是针对60岁以下的农村朋友,从中了解农村朋友对该制度的看法,了解潜在老年人口对该制度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潜在需求;另一类是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现状,从中了解他们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该制度因宣传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引起了不少农民朋友的误解,这也给我们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在与多位60岁以上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劳作与子女每月一定数量的赡养费。许多老人不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主要是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更方便,但这也反映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后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1)村委会应对该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并且要注意科学宣传,让农民朋友可以切身体会到该制度的好处,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参保。(2)对养老金进行合理配置,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年龄的老年朋友按其实际情况发放养老保险金,从而加大我国养老保险的效用。(3)调查中,人们似乎对政府不大信任,使至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产生质疑,我们建议村领导及其上级应更加亲近群众,以身作则。从而树立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4)适当扩大老年人的收入渠道,尽量少收些杂费。(5)适当放宽计划生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老年化加重问题。

二、主要内容

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在湘潭县花石镇随机抽取100户,对25-75岁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做了详细的访谈,发放调查问卷18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68份。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基于农户的视角,对当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实际参保率高,但对政策的新变化不了解

在接受调查的182名农户中,除去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参保人数为145人,实际参保142人,参保率达97.9%。大多数农户家中都有村干部发放的县政府关于新农保的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多数农民对新农保的参保条件和待遇基本了解,新农保的缴费方式和养老金的发放也比较清晰。但是人们所理解的新农保还是三年前的刚刚开始实施的政策,对于团风县新农保已于2011年7月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投保档次由原来的100元到500元五个档次扩充到了100元到1000元十个档次的这一政策新变化,在我们所调查的人群中表示知情的人不多。

(二)参保意愿强烈,但参保档次较低

在其他实施新农保试点地区,有的当地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将年满60岁老人的养老金发放和子女的参保捆绑在一起,以提高参保率。而在我们调查的团风县,并无这种捆绑现象,绝大多数人都是自愿参保,民众的参保积极性较高。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民的实际参保档次并不高。根据已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新农保政策,新农保的参保档次已由原来的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提高到100元至1000元十个档次。多数农民的参保档次基本集中在100元至300元的档次,400元、500元档次的人不多,500元以上的寥寥无几。

(三)养老意识增强,但对新农保的信赖度不高

在农村,千百年来人们所沿袭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农民的养老意识究竟如何呢?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虽然依靠家庭儿女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但是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改变倾向,更愿意通过参加养老保险等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自身养老,从而更好地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同时我们也调查到,新农保虽然是一项惠农助农政策,但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信赖度并不高。其中,信赖度一般和较低的占了多数,部分人也表示不好说,表示很信任这项惠农政策的人不多。总体来看,民众对新农保的信赖度有待提高。

(四)对养老金期望高,但实际保障水平过低

针对农民所期待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我们也展开了调查,多数民众期待的养老金水平在400元左右。这些农民表示,等自己60岁以后,劳动能力减弱,各项劳动收入减少,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如果每月能得到400元的养老金补助,自己的老年生活将基本得到保障,200元以下的养老金过低,800元以上的养老金期待又不太现实。但是根据团风县新农保政策中关于养老金待遇的相关规定,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其中,基础养老金由中央确定的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以后按国家和省的规定适时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从花石镇新农保缴费及待遇计算来看,现行的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明显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我们再从养老保险替代率(衡量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关键指标)的角度来看,新农保实施时,每位已经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都能拿55元的基础养老金,其保险替代率为R=55/3617*100%=15.2%(3617为2011年团风县农民人均收入)。这一替代率水平是相当低的,如果农民的养老仅仅依靠新农保,是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将陷入贫困状态,这与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目的相违背。

三、实践总结

此次调查报告的进行,让我了解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仅提高了我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实践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情况,让我们明白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我们大学生现在仍旧在学习当中,无法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为社会、为城市的发展献言献策。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青年,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的了解我国的现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一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青年。附录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问卷

您好,此次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意在了解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请如实选择相应选项,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年龄(单选题 *必答)○ 16-29

○ 30-45

○ 46-59

○ 60以上

2、您的年平均收入(单选题 *必答)○ 3000元以下

○ 3000-5000元

○ 5000-10000元

○ 10000元以上

3、您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单选题 *必答)○ 非常了解

○ 比较了解

○ 有些了解

○ 不了解

4、您是否参加了新农保(单选题 *必答)○ 是

○ 否

5、您不参加新农保的原因(多选题 *必答)

□ 生活困难,不能支付最低参保金额

□ 自身有足够的资金积累可以安享晚年

□ 打算依靠子女赡养

□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放心,怕费用白交

□ 不知道有这个政策

6、您参加新农保的原因(多选题 *必答)

□ 年老后有保障

□ 响应政府号召

□ 亲戚朋友的建议

□ 政府有一定的财政补贴

□ 为了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不缴费就能领养老金

□ 跟随大众

7、您参加的新农保缴费档次(单选题 *必答)○ 100/每年

○ 200/每年

○ 300/每年

○ 400/每年

○ 500以上/每年

○ 未参加新农保

8、您对政府的养老补贴是否满意(单选题 *必答)○ 补贴较高,非常满意

○ 补贴合适,满意

○ 补贴过少,不满意

9、您对我县新农保工作开展有何意见?(单选题 *必答)○ 做得很好,很深入,很全面,宣传到位,群众很支持

○ 做得好,群众支持,满意

○ 做的一般,希望工作不断加强,进一步深入群众

○ 很差,我不了解,也不支持

篇6: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摘要:**省是农业大省,农民养老是全省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制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省农村养老的需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初步涉及科学实验领域,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该计划的启动有利于学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国家即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之际,**大学商学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课题组,参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会组织的调研统计工作,原省级几位老领导也参与了该活动,就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调研组成员认真讨论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一,市县政府建议。调查组分别召开市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乡镇干部参加的座谈会3次,与会人员建议:一是将征地农民、独女户夫妇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议加大宣传和政府补助力度,帮助农民改变“养儿防老”观念,通过政府补助引导农民参保。三是新农保试点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政策和经办应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由县(市)政府制定政策、统一协调。试点县市应依托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本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第一线,直接为农民服务。

第二,村农民反映。调研组先后与乡村干部、农民座谈5次,走访农家6户。农民群众反映:一是农民对养老保险强烈盼望,但普遍对养老保险政策不太了解,有的反映收入低交不起,有的认为待遇低,又不愿意交。二是农民认为务农属于重体力劳动,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不应高于城镇企业的特殊工种(男性55岁、女性45岁),而且应同样享受提前退休待遇。三是村集体基本上都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工作,村集体没钱给农民参保补助。农民希望,新农保制度如果能像新农合那样政府拿大头就好了。

第三,问卷调查显示。一是有67.5%的60岁以上老人生活费来源是子女供养,家庭养老目前仍是农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二是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制度需求迫切,选择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已达到58.6%。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缴纳养老保险费能力有限,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在元以下的占27.8%,大多数被调查者每年能承受的养老保险费在100元-600元(见表1)。

二、建立新农保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乡镇干部或农民群众,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遍认识不足。为此,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国家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保险是一项重大惠农举措,对解决农民“养儿防老”问题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关注三农、改善民生的高度研究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将要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学深吃透,深刻理解新农保政策的内涵。当前,从经济条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公共财力快速增长,政府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在政治条件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覆盖农村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正是体现和饯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在制度条件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近3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条件上,农民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和呼声十分强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建立,使农民对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险信认度升高,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客观条件已具备,而且是势在必行。

第二,资金问题。这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关键。让农民参保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是我国继免征农业税、实行新农合以及发放各类补贴后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是事关亿万农民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中央已下决心对中西部地区出资为60岁以上农民负担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同时要求地方按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标准补助60岁以下农民参保。如果按全省有900万农民测算,省、县(市)财政每年需筹集资金2.7亿元,按10%启动试点,需2700万。从目前**省财

力情况看,拿出这些钱为农民参保还是能承受的。

第三,机制问题。各级政府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经办机构垂直管理,责任主体是省政府。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省里在制定政策、行政管理、业务经办时,要灵活对待,要为基层政府在上述方面留有一定空间,充分调动地方及行政部门推动

此项工作的积极性。特别在经办机构选择上,省里不宜指定现已垂直管理的社会保险局经办新农保业务,要从有利于推动试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有利于便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考虑,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自行确定经办机构。

第四,转移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势所难免。因此,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接续转移。可以将农民的养老保险账户分为基本账户和缴费账户两部分。基本养老账户按每人身份证唯一设置,原则上首先在出生地社会保险部门登记。缴费账户可随本人就业地不同开设多个,只为缴费设置,并将缴款转移至登记地社会保障部门的基本账户。在某地缴费满10年可申请将基本账户迁移至此地,满15年可以正常办理迁移。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出台“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相关政策,借助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加快“金保工程”建设进程,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省际间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接续转移提供技术支持。

三、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步伐。6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起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国家新农保制度框架基本明晰,**省应结合实际在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10%作为省级试点,达到10个县(市)左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从制度上覆盖全省。应抓紧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将现有各群体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整合,搞好平稳衔接和过渡。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务必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与论引导,全面提升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使农民知晓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优越性,了解具体办理程序和参保缴费办法等,努力营造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通过合理引导,想方设法吸引广大农民参保。

第三,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建议厘定各级财政职责,由省财政全部或大部分承担国家规定最低线30元补助,县(市)财政将根据各自实际,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和缴费补助水平,具体由县(市)政府确定。在制度设计上,形成国家支付基础养老金,拿大头、补出口,省和县(市)财政补入口,并视财政情况在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出口和入口补助水平的格局,从而为各地建立制度铺平道路,撤掉门槛,留有余地。同时,对计生夫妇、村干部、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予以政策倾斜,多渠道解决缴费资金来源问题。这样既可激励农民参保缴费,又能缓解县(市)财政压力。

第四,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建试点阶段,地方政府建议省里不宜指定省垂直管理的经办机构,应由统筹地政府结合实际自行确定。**省应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经办人员要服务上门的实际情况,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在乡镇、村屯的基层服务站所,加强经办场所、设备和人员队伍建设,一切以理顺管理、提高效率,便民服务为目标,突出地方政府在新农保制度上的所承担的主体责任。

上一篇:铁道工程毕业论文下一篇:长期供货协议书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