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2024-04-08

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通用9篇)

篇1: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关于恳请解决谢家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教学设施资金的

报 告

市财政局:

张湾区谢家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现有教职工38名,教学班14个,学生700余名。目前,正值义务教育均衡“迎国检”的关键时期,我校又属于必检的薄弱学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相关教育教学设施急需完善,现需资金30万余元,因学校财力有限,特恳请市财政局给予解决10万元。为盼!

特此报告。

张湾区谢家小学 2015年12月16日

篇2: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2016年11月

改善办学条件工作总结

2016年,在市教育局的关怀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落实

改善办学条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商榷改善办学条

件的工作思路,并广泛征集全校教职工的宝贵意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更是亲力亲为,多次实地查看并一起研究,为方案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高效,分步实施

方案在实施工程中充分考虑了本校实际情况,而且在确

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建设的工期,考虑到建设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把工期安排在长假期间,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将整体工作分步实施,这样也给领导小组反复思考的时间。具体工作如下

1、装修了多媒体会议室,争取了专项资金14.5328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的装修,在此项工作的实施工程中,严格履行了各项手续,同时更得到了局领导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多媒体会议室装修完毕后多媒体电教系统得到了有效地利用,长春市送课活动、全市的集体备课、全市的素质教育评优课活动、本校的汇报课等都集中在了多媒体电子教室,全市的活动加上本校的活动无形中给本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留下的不单单是一个科研活动、几堂课而已,更多的是他们的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留给了本校的教师。

2、分别于二月末和三月初购置桌椅400套。此项工作得到了市校产业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其中300套桌椅有校产办提供,也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经费,新桌椅的装备极大地提高了课桌的标准化,同时更是缓解了原有部分桌椅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

3、装备图书5000册。市团市委和局义务教育科给予了此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分别捐赠图书2000册和3000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室藏书品种单一,知识匮乏的局面。

4、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媒体电子系统、课件制作、试题制作等培训,加强了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准。

5、暖气并网到供热公司,效果明显。

三、工作反思

1、图书室面积狭小,建议扩大图书室的使用面积,并逐步增加藏书的数量和品种,市校产办已经统计校图书的缺口,争取三年内达到学生20册的目标。

2、操场硬化未能实施,市里领导、局领导考虑到西教学楼存在安全隐患,已经立项校安工程翻建,操场一并建设,计划三年内达到15000平方米的学生活动场地。

3、体育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极待解决,无标准的环形跑道,受区域地理位置限制,200标准的环形跑道都没法设计,运动设施更是少的可怜,篮球和排球应该各装备六套设施,现只有一套。乒乓球无,至少建20个室外台面。

4、各种功能室建设的年代久远,设备老化(多媒体电教室除外)

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其有效作用,极待解决。

5、应该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力度,致力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水准和能力素质。

篇3: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自1999 年开始,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拉动内需增长为目的的高校扩招工作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展。通过扩招,高校的地域面积、专业层次、学生及专业教师数量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相配套的硬件条件却没有实质的改善,已无法满足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而高校的日常基本支出在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之余,很难留出大额资金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方案呼之欲出。自2006 年起,财政部、教育部每年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改善中央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以下本文简称“改善专项”),用以改善中央直属高校的办学条件,并视财政状况以20% 的增幅逐年加大投入。专项资金投入以来,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以专项流程为出发点,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今后专项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了几点思路。

二、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支持的内容

“改善专项”以财政专项资金形式下拨给中央直属高校,按照政府收支分类项目划分为2050205 类核算,既然是专项资金就要有明确的使用方向和支持范围,经过近几年的修订,专项资金已明确优先支持以下建设内容:

完善安防、消防、防雷设施;修缮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房屋建筑物;改造完善地下管网综合设施;校园艺术演出场地修缮及相关设备购置;标志性建筑、古旧建筑抢救性维修;电力增容及供暖锅炉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等综合性、系统性项目;适当兼顾学校教学实验室改造、教学实验室设备购置等教学条件提升项目。

三、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的流程再造

(一)建立项目库

直属高校按照五年发展纲要要求,在第一年向两部委报送五年专项建设项目库,原则上未来五年应优先从项目库中选择建设项目,项目库项目建设完成或学校需求有变,也可以从项目库外新增项目,但需要说明理由。

(二)填报项目文本

高校每年中期向两部委报送下一年度“改善专项”项目文本,文本由项目负责部门或学院填报,需填写负责人,项目名称、实施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条件等基本内容。着重要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表,土木修缮类项目预算要有详尽的概算依据,设备购置或更新升级类项目要有政府采购或询价等方式取得的报价书。

(三)事务所评审

两部委收集高校填报的项目文本后,委托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对文本填报预算进行审计评估,会计师利用其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判断,结合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相关制度、政策、标准,进校现场逐一对各项目进行评审,对文本含糊或不合规内容,与申报单位及负责人当面征询,在充分交换意见后最终编制项目分类分项评审意见汇总表,这是财政部最终批复项目资金的权威依据,各项目批复金额不得高于评审金额。

(四)财政批复资金

下一年度伊始,“改善专项”项目的数量及金额随同部门“二下”预算批复一起下达至高校,它的多少取决于财政状况、上年度专项完成情况、结转结余金额及事务所评审结果几个因素。已评审但未批复资金的项目,待以后年度安排。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改善专项”作为最重要的专项改善办学条件经费也随之逐年增加。资金额度分月度下达高校,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管理。

(五)高校执行预算

各项目负责单位及负责人应按照文本预算评审结果,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建设目标,执行预算资金。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履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采购、资金支付、国有资产管理等有关规定,在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内容时应充分发挥民主,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在年度终了,控制专项资金的结转结余金额。

(六)编报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表及附注说明

高校在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应提高资金的执行率。年度终了,对于本年度确实无法执行的专项项目及资金,与其它各类别剩余专项资金一起,形成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在编报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表时,应填报资金的批复年度、批复金额、执行情况、结转结余资金及原因等栏目,还要在附注中详尽披露有关业务事项,说明结转结余资金的消化措施等。

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实施取得的成绩

“改善专项”的设立已经有十个年头,在扩招步伐逐渐放缓的条件下,通过专项经费的投入建设,直属高校软硬件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

房屋建筑物修缮类项目的建设,使得学生宿舍、教学科研楼宇、食堂及运动场所焕然一新。知名学府的楼宇大都年代久远,设立专项资金以前,高校只能利用自有资金或按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完成此类修缮工程,但受到金额的限制,只能做小修小补的处理,大面积的修缮工程无法实施。专项的投入已能够按照高校实际需求,分年度安排,满足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

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解决了安防、技防、消防、电力增容、管网线等出现的安全隐患,改善了诸如校园道路、古旧建筑的整体面貌。综合类的高等学府往往就是当地人文的一个缩影,在寓教的同时,承担着社会文化教育传播的功能。通过专项的建设,校园整体环境大为改观。整洁美丽的校园氛围、平安舒适的生活场所,方便现代的网络环境为现代化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

仪器设备购置类项目的建设,加快了高校专业化层次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环,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的仪器设备的购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物质条件。

可以说,“改善专项”作为高校基本支出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了专项资金有的放矢、见效迅速的特点,必将是未来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的重要方式。

五、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管理的突出问题

“改善专项”较之其他类别专项流程上比较完备,对于提升和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暴露出了诸多政策上的漏洞和问题,鉴于专项资金数额巨大、影响面广,已成为了必须着重监管监察的重点:

(一)申报环节缺乏可行性研究,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对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决策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受预算编制单位项目管理能力、时限所迫及长官意志的影响,“改善专项”预算编制工作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尤其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才能实施的项目立项时,经常无视审批流程的复杂性及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盲目上马给未来实施增加了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次,高校为了能够申请到足额的资金,在申报时编报能够通过评审的项目及采购明细预算,骗取通过专项资金的评审,实施时再肆意调整,使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二)评审工作缺乏政策的统一性,走马观花

目前为止,“改善专项”只是在政策支持范围上做了导向性要求,明确了支持内容,并无细化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因此,在事务所会计师进校评审时,就缺乏了标准的统一性,往往一家事务所一个标准,每个年度一个标准,影响了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受评审时间紧急、工作量庞大的客观因素影响,往往事务所入校时间限于1-2日,无法从根本上了解项目立项、申报的具体环节,现场勘查也都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评审工作的无序开展,助长了高校利用符合标准的项目内容骗取评审通过的风气,违背了两部委组织项目评审工作的初衷。

(三)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完成效果

《财政部关于中央级普通高等学校房屋修缮和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高校在申请修购专款时,要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匹配比例不低于申请修购专款的20%。项目申报预算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两个部分,但配套自筹资金的投入势必占用高校本身经费不足的基本支出经费。在项目执行中,往往高校不会确实地投入配套资金,多是通过压缩预算或调整预算的方式,逃避专项资金配套的责任。待项目检查时,再从基本支出中罗列相关内容应付检查,致使项目难以按预算编制要求逐一完成,大大影响了项目的建设效果。

(四)执行环节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并滋生舞弊、腐败等严重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但在实践中,由于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造成诸多经济事项受客观环境及能力限制无法实施,或建设支出范围及开支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经常出现。为了降低年末结转结余资金总额,未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间相互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改善专项”资金盘子在高校预算中比较巨大,且需要财务、资产、后勤、学院及科研单位等方方面面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施。制度上的不完备,管理上的不规范,可能造成严重的违法或违规行为:支出未经适当的审核、审批,重大支出未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支出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串通、暗箱操作或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导致招标工作违法违规、中标人难以胜任:建设项目未经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导致竣工决算失真;故意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较高级别领导审批的重大合同拆分成标的金额较小的若干不重要的合同,规避国家有关规定等等。这些内控环节的管理不当均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无法正常发挥专项的使用效率。

(五)财政部门疏于监管,惩戒机制不严格

“改善专项”属于国家财政为解决高校办学条件改善经费不足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是教育经费投入的组成部分。因此,财政部门更看重投入,轻视了资金的管理。专项管理办法中规定,“财政部要会同各主管部门对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对不按计划实施,或挤占挪用修购专款的情况,对经审计后确认项目管理不善、违纪比较严重的高校,要给予必要的财政处罚等”。在实际工作中,“改善专项”自设立以来,财政部门从未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门的审计检查,即使在其他例行审计检查中发现了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处理方式大多只是隔靴搔痒、大事化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的问题加剧。

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问题的解决对策

“改善专项”的逐年投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出现了上述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高校,即管理和使用单位,问题的核心就是资金本身。因此解决诸多问题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财政加强资金监管。将“改善专项”资金支付由财政授权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支付,通过支付方式的改变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监管、监控范围之中。

财政授权支付是目前高校“改善专项”资金主要的支付方式,虽然其也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手段之一,但这种支付手段给了用款单位较大的自主权,财政部门只控制了资金的额度,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原来将财政拨款直接划到高校基本账户的做法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适用于资金量庞大且有明确预算内容的专项资金。

财政直接支付要求高校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直接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财政资金从国库账户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专项经费”如采用这种支付方式,在申请付款时,应事先向财政部门提供项目预算、合同、付款信息、招投标文件等资料,财政部门利用其专业能力审核资料的合法、合规性,并对照项目文本预算是否相符,不相符的可要求高校补充资料或拒绝受理,审核无误的通过支付令的方式及时向收款单位付款。

通过与预算的核对,可以杜绝预算申报环节的盲目性,提高高校对于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合同、招投标文件的资料的审查,可以防范执行环节中暗箱操作、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舞弊、腐败问题;通过资金实时监控,可以及时了解项目的付款情况、资金需求,从而把控结转结余资金的总量;通过专项资金支付资料的汇总信息,可以全局上监管资金的诸多流程环节,把专项资金的奖优罚劣、业绩评价机制落实到实处。

诚然,“改善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支付方式的改变不可能解决流程环节中的所有问题,还要在制度上、细化措施上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脱离财政资金监管的基础上,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财政部[2012]21号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2012]68号

[3]《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财预[2010]7号

[4]《加强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教财厅[2008]3号

[5]王文静.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6]詹儒章.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探索[J].财会通讯,2008,(08).

篇4: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近年来,农建小学以县局精神为指导,以迎接省均衡教育工作为核心,立足自身实际,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以打造特色学校建设为轴心,坚持“让每一个人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办学思路,全体教师上下一心,扎实工作,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跨越发展。

一、凝心聚力,旧貌换新颜,呈现靓丽校园

2013年度,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经全校的共同努力,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加强领导,强化落实。改善办学条件是惠及学生,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大事。学校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商榷改善办学条件的工作思路,并广泛征求领导及广大教师的宝贵意见,在项目实施中领导成员更是亲力亲为,实地查看研究,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合理高效,分步实施。学校在实施工程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把我校改造计划分阶段实施。一是在暑期完成了校园的建设,包括运动场、校园广场、校园大道、墙面粉刷、器械区域及校园大道的修缮;二是加强各项功能室的建设。学校严格按照局要求,多次反复地探讨我校功能室的调整与配置。三是学生食堂的新建,本项目已在建设中,预计明年三月份竣工。四是更换办公桌椅,将已破败的桌椅全部更换。

3.全员上阵,节资开源。项目资金是有限的,学校要靓起来,仅凭几项建设是不够的。经过校委会商榷以及教师大会通过,我们本着能自己动手的自己做的原则进行改革,并得到了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本学期,教师义务刷墙、装饰走廊等达到80多人次,累计加班时间人均20天。如今学校是旧貌换新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

二、推陈出新,书声溢蓝天,营造书香校园

农建小学紧紧围绕“书香满校园,读书伴成长”的主题,力求师生通过读书增加文化底蕴,让书香伴随师生成长。

1.营造浓郁的书香环境。我校面积并不大,但整洁优美,处处体现育人氛围。我校的读书角、班级文化、好书推荐橱窗,历历在目,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阅读,得到美的启迪。

2.培养浓厚的读书情趣。为了让读书成为一个习惯,学校硬性规定,按时开放图书室,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

3.开展丰富的活动。活动是促进行为的有效途径,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书香熏陶。

三、齐抓共管,安全重于泰山,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大力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整治工作,彻底整治校园内外的治安秩序和文化环境,狠抓落实,成效显著。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平安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认识到位,工作目标明确,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全体师生中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并狠抓落实,促进规范管理,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全力打造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2.积极发动,加强宣传。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做到“有岗位就有安全责任”。

3.整治安全隐患。学校加强了值日教师职责,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楼道安全及活动安全;设立了专人进行夜间值班,强化校门管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四、克难奋进,精心提素质,力创特色校园

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农建小学在特色创建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1.继续深化“养花育人,惜花塑人”的教育活动。一是充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养成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二是通过活动,稳步推进。我们定期把学生的劳动予以展示,把优秀成果专门请出来,让学生谈感受与体会。

2.继续加强“六会”教育活动。“六会”即我会说、我会写、我会唱、我会跳、我会画、我会讲。通过活动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与时俱进,真诚融心田,打造和谐校园

校园的和谐是学校有效完成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首位,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1.加强民主管理,促进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一是充分发挥校务公开领导和监督小组的作用,发动教师监督,注重实效。二是由工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教师大会。三是推进校务公开。学校利用公开栏,将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学校基建工程、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各种收费都一一公示,还教师一个明白。

2.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促进师生间的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我们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主题活动。

3.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校、教师与家长间的和谐。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求教师们对有个性的学生或在一段时间表现异样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适时要家长掌握孩子们在校的学习情况。

六、追求卓越,处处显真情,经营幸福校园

“幸福”二字意义深远,我们把学生在学校收获成功视为学生的幸福;教师在学校促进专业成长,走职业幸福之路,视为教师的幸福。围绕这两点,学校处心积虑,披荆斩棘,努力经营。

1.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让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务实培训学习,务实研究提高。

2.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快乐学习。一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按照上级规定,限制学生作业量及时间。二是严格落实课表,严禁随意调整课程;三是认真落实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嬉戏中、欢声笑语中快乐成长。四是开展“我喜爱的教师”评比活动,让学校经过甄别,给教师们画像,努力让教师们更贴进学生,让学生们快乐学习。

篇5: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办法

为切实改善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中小学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力争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相关办法。

1、区政府和区相关部门(财政、教育局等)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区政府统筹规划,合理

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区政府将根据相关政策,制订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相关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相应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3、区政府负责筹措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办学单位或者经国家批准的私人办学者负责筹措。区政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依法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城市的,纳入预算管理,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4、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争取五年内全区小学、初中生入学率达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1以下。

5、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根据XX市城市发展规划目标,我区到2007年人口将有大幅度增长,现有学校数量、布局及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要,为解决我区适龄儿童就学矛盾,必须结合小区开发和城市发展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5年内拟撤销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小学12所;合并、整合中小学7所;新建中小学12所;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发展均衡、质量优良的办学格局。

XX开发区及政务文化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根据XX市城市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予以实施。

6、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在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置换、整合、开发、对口支援等途径尽快改变薄弱学校面貌,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做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学校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小区开发配套学校要不断引入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以名校、名师支持、扶持薄弱学校,以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全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7、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2006年拟建全区教师共享的教研教学平台和XX区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全区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40的学校建成不同规模的校园网。2007年底力争70的学校实现宽带光纤连通,80的学校建成不同规模的校园网,在“校校通”的基础上实现“管理通”。到2008年100的学校建成不同规模的校园网,并且能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享XX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中小学要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积极开发共享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为青少年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8、加快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建设。2006年新建多媒体网络教室16个,全区中小学计算机台数达到人机比15:1,80的学校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2007年底计算机台数达到人机比12:1,100的学校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2008年底学校计算机台数达到人机比8:1,每个学校要建成2-5个多媒体网络教室。

9、继续增加对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及其他专用功能教室、运动场地等投入,对城市、农村学校分别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至2008年全区70以上中小学图书、实验等教学器材均应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其余学校要达到国家二类以上标准。各校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管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XX市XX区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五月

篇6: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近几年来,随着“六有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四配套工程”等一系列设施建设的工程,我校的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如何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办学条件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校本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保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指导思想,做了大量的富有实效的工作。现将我校近年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拆除D级危房两幢。

2、硬化路面700多平米,新建围墙30多米。

3、改建花园300平米。

4、新购学桌椅180套。

5、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补助教师购买电脑,为教学服务。

6、维修班级电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面。

7、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购买扩音器15个。

8、给英语教师配备了录音机6台。

9、改善学生住宿条件,购买学生床20张。

以上是我校近年来改善办学条件工作的总结,与先进学校相比,我们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课程改革和信息化为龙头,以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为抓手,用理念拓展装备空间,用文化提升建设品味,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篇7: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加强改造薄弱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在实现“普九”的同时,我镇学校的楼房化也已全面实现,这标志着我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要求已越来越高,学校的硬件建设、设备更新、仪器配备、质量标准都提高了新的档次。为努力建设规范化学校,提高我镇教育的整体水平,我们立足于抓好学校的等级评估,寻找学校的薄弱环节,从而有目的地制订改选薄弱学校的规划。通过努力,我们近三年共投入了4222多万元建设资金。其中06学年度投入894万元,07学年度投入了1279万元,08学年度投入2049万元,相继解决了校园文化建设、校舍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藏书配备、体育器材、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镇还有水边、新村、古坭塘等3所学校较为薄弱。对以上学校,我们已造册上报,并拟定了完成“必薄”计划。为了抓好“改薄”的落实,镇政府会同教办制订了相应的“改薄”措施;一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二是加强“必薄”工作的指导;三是定期深入学校召开村、校干部会议(每学期不少于1次),检查“改薄”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对薄弱学校实施经费倾斜。另外,为解决好教师的安居工程,镇政府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于08年6月又在长宁中学兴建教师宿舍楼,已进入尾声阶段,今年秋季即可交付使用,这是我镇为教师办的又一件实事。

篇8:改善办学条件的申请

为扎实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 近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 要求各地就办学标准确定、项目规划编制、加快审批进度、加强安全管理和落实公开公示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通知》明确要求, 一是进一步明确办学标准。要结合本地实际, 整理汇总、补充完善出一套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作为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基础。标准涵盖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 内容包括校舍、体育场地建设标准和教育技术装备 (含图书、仪器) 标准。 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要组织规划编制“回头看”, 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 合理确定工作重点, 进一步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实事求是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确保每年都有清晰的阶段性成果, 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是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工程推进实施。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建立学校基本建设项目打包审批机制和“绿色通道”, 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给予减免优惠。 四是进一步落实公开公示。要逐县、逐校、逐项目予以公开,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五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要认真汲取近年来发生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教训, 督促施工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 切实提高项目学校教师、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六是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要落实项目资金, 结合实际加大地方投入, 合理确定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要统筹项目管理, 进一步健全制度, 细化责任, 督促市、县、校各级落实实际操作人员, 确保事事有人干、层层不落空。要统筹组织监督检查, 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根据双月通报进度情况, 加强对工作进展缓慢市、县的督促和指导力度。要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把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督导作为促进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内容, 一年至少督查两次。

(选自《教育部网站》2015-5-21)

篇9: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本文基于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如何办好农村教学点提出了几点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状况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与重庆市接界,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全部为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从道真县城到忠信镇山岩村天道塘教学点不到30公里的盘山路驱车用时2个多小时。其中,山岩村驱车到天道塘教学点,约7公里的山路,用时近半小时,成人步行近2个小时,儿童步行耗时更长。全县户籍人口约33万人。目前,全县共有10个教学点,其中8个为2013年恢复。

二、教学点办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与道真县教育局、忠信镇、山岩村有关负责人以及山岩村小学校长和教学点教师的座谈中,调研组了解到教学点办学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第一,无校舍,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天道塘教学点恢复后,没有可用校舍,目前租借一套民房开展教学。其中两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堂屋作为厨房,供中午做饭和食堂使用。教学点没有围墙,也没有其他教学场所和活动设施,利用民房前的一块空地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照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的规定,天道塘教学点每年公用经费本应有近6万元,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

第三,师资状况堪忧。天道塘教学点现有教师2人,均为仡佬族,天道塘本地人。其中,一位老师今年52岁,高中毕业一直在教学点工作,职称为小学二级;另一位年轻老师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回教学点已工作1年。

目前,教学点教师存在招聘难、待遇低、留不住等困难。道真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只能招聘老家在本地或特岗教师,且年龄偏大,特岗教师期满后也都很难留下。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6年里一个班要更换几次班主任。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现象:一是收入低,如年轻老师每月收入2700元,这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职称评聘难,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目前职称仅仅为小学二级,此外,教学点教师在职培训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也都是现实的困难。

三、办好必要教学点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存在的一种必要的办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教学点定义,确定教学点内涵和外延,便于对教学点进行统计。建议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尽早给予教学点以科学界定。初步考虑,或不具有六个年级,或规模不超100人且由其他小学代管的农村教学存在,可视为教学点。

二是赋予教学点“独立身份”,给予教学点特定的学校机构代码,以便进行事业单位统计和经费划拨时避免疏漏,同时对各地撤并教学点的行为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严格执行各省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防止一些地方随意撤并教学点,导致当地一些学生辍学或延迟入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2.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教学点经费拨付和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这一政策对于办好教学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点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因此统一实施政策又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浪费,出现诸如5个学生的教学点和95个学生的教学点得到相同教育经费的现象。为此,建议根据学生人数,对教学点公用经费实行差别化拨款,既保证够用,又避免浪费。具体见表1。

为了防止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滞留,建议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设立专门账户,由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监管并全额用于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教学点,可以设立兼职财务人员。

【注】 1.综合全国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按600元/生.年计算。

2.公用经费支出范畴:办公费(含日常办公支出、报刊杂志等)、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接待费、劳务费、其他交通支出、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

(2)保障教学点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实施类似政策,扩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的覆盖面。

二是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发点是补充农村教师。但是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由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本人因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已经不愿意再回农村;另一方面,各地也将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视为高素质教师,招聘在省会城市或者地市级城市工作。为了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地处地市级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

三是改革师范生培养内容。面向农村培养师范生要侧重教学能力培养,不强求所谓科研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适当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强调全科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推行教师包班制。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在本土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师范生培养内容的改革,应同步深化课程改革,允许教学点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2014年5月7-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财务司组成专题调研组,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农村教学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本文基于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如何办好农村教学点提出了几点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状况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与重庆市接界,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全部为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从道真县城到忠信镇山岩村天道塘教学点不到30公里的盘山路驱车用时2个多小时。其中,山岩村驱车到天道塘教学点,约7公里的山路,用时近半小时,成人步行近2个小时,儿童步行耗时更长。全县户籍人口约33万人。目前,全县共有10个教学点,其中8个为2013年恢复。

二、教学点办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与道真县教育局、忠信镇、山岩村有关负责人以及山岩村小学校长和教学点教师的座谈中,调研组了解到教学点办学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第一,无校舍,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天道塘教学点恢复后,没有可用校舍,目前租借一套民房开展教学。其中两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堂屋作为厨房,供中午做饭和食堂使用。教学点没有围墙,也没有其他教学场所和活动设施,利用民房前的一块空地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照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的规定,天道塘教学点每年公用经费本应有近6万元,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

第三,师资状况堪忧。天道塘教学点现有教师2人,均为仡佬族,天道塘本地人。其中,一位老师今年52岁,高中毕业一直在教学点工作,职称为小学二级;另一位年轻老师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回教学点已工作1年。

目前,教学点教师存在招聘难、待遇低、留不住等困难。道真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只能招聘老家在本地或特岗教师,且年龄偏大,特岗教师期满后也都很难留下。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6年里一个班要更换几次班主任。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现象:一是收入低,如年轻老师每月收入2700元,这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职称评聘难,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目前职称仅仅为小学二级,此外,教学点教师在职培训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也都是现实的困难。

三、办好必要教学点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存在的一种必要的办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教学点定义,确定教学点内涵和外延,便于对教学点进行统计。建议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尽早给予教学点以科学界定。初步考虑,或不具有六个年级,或规模不超100人且由其他小学代管的农村教学存在,可视为教学点。

二是赋予教学点“独立身份”,给予教学点特定的学校机构代码,以便进行事业单位统计和经费划拨时避免疏漏,同时对各地撤并教学点的行为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严格执行各省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防止一些地方随意撤并教学点,导致当地一些学生辍学或延迟入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2.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教学点经费拨付和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这一政策对于办好教学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点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因此统一实施政策又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浪费,出现诸如5个学生的教学点和95个学生的教学点得到相同教育经费的现象。为此,建议根据学生人数,对教学点公用经费实行差别化拨款,既保证够用,又避免浪费。具体见表1。

为了防止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滞留,建议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设立专门账户,由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监管并全额用于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教学点,可以设立兼职财务人员。

【注】 1.综合全国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按600元/生.年计算。

2.公用经费支出范畴:办公费(含日常办公支出、报刊杂志等)、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接待费、劳务费、其他交通支出、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

(2)保障教学点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实施类似政策,扩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的覆盖面。

二是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发点是补充农村教师。但是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由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本人因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已经不愿意再回农村;另一方面,各地也将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视为高素质教师,招聘在省会城市或者地市级城市工作。为了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地处地市级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

三是改革师范生培养内容。面向农村培养师范生要侧重教学能力培养,不强求所谓科研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适当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强调全科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推行教师包班制。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在本土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师范生培养内容的改革,应同步深化课程改革,允许教学点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2014年5月7-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财务司组成专题调研组,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农村教学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本文基于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如何办好农村教学点提出了几点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状况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与重庆市接界,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全部为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从道真县城到忠信镇山岩村天道塘教学点不到30公里的盘山路驱车用时2个多小时。其中,山岩村驱车到天道塘教学点,约7公里的山路,用时近半小时,成人步行近2个小时,儿童步行耗时更长。全县户籍人口约33万人。目前,全县共有10个教学点,其中8个为2013年恢复。

二、教学点办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与道真县教育局、忠信镇、山岩村有关负责人以及山岩村小学校长和教学点教师的座谈中,调研组了解到教学点办学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第一,无校舍,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天道塘教学点恢复后,没有可用校舍,目前租借一套民房开展教学。其中两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堂屋作为厨房,供中午做饭和食堂使用。教学点没有围墙,也没有其他教学场所和活动设施,利用民房前的一块空地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照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的规定,天道塘教学点每年公用经费本应有近6万元,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

第三,师资状况堪忧。天道塘教学点现有教师2人,均为仡佬族,天道塘本地人。其中,一位老师今年52岁,高中毕业一直在教学点工作,职称为小学二级;另一位年轻老师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回教学点已工作1年。

目前,教学点教师存在招聘难、待遇低、留不住等困难。道真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只能招聘老家在本地或特岗教师,且年龄偏大,特岗教师期满后也都很难留下。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6年里一个班要更换几次班主任。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现象:一是收入低,如年轻老师每月收入2700元,这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职称评聘难,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目前职称仅仅为小学二级,此外,教学点教师在职培训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也都是现实的困难。

三、办好必要教学点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存在的一种必要的办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教学点定义,确定教学点内涵和外延,便于对教学点进行统计。建议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尽早给予教学点以科学界定。初步考虑,或不具有六个年级,或规模不超100人且由其他小学代管的农村教学存在,可视为教学点。

二是赋予教学点“独立身份”,给予教学点特定的学校机构代码,以便进行事业单位统计和经费划拨时避免疏漏,同时对各地撤并教学点的行为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严格执行各省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防止一些地方随意撤并教学点,导致当地一些学生辍学或延迟入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2.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教学点经费拨付和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这一政策对于办好教学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点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因此统一实施政策又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浪费,出现诸如5个学生的教学点和95个学生的教学点得到相同教育经费的现象。为此,建议根据学生人数,对教学点公用经费实行差别化拨款,既保证够用,又避免浪费。具体见表1。

为了防止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滞留,建议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设立专门账户,由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监管并全额用于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教学点,可以设立兼职财务人员。

【注】 1.综合全国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按600元/生.年计算。

2.公用经费支出范畴:办公费(含日常办公支出、报刊杂志等)、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接待费、劳务费、其他交通支出、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

(2)保障教学点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实施类似政策,扩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的覆盖面。

二是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发点是补充农村教师。但是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由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本人因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已经不愿意再回农村;另一方面,各地也将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视为高素质教师,招聘在省会城市或者地市级城市工作。为了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地处地市级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

三是改革师范生培养内容。面向农村培养师范生要侧重教学能力培养,不强求所谓科研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适当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强调全科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推行教师包班制。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在本土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师范生培养内容的改革,应同步深化课程改革,允许教学点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

上一篇:我家的小香猪作文800字下一篇:昆政发[2007]5号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