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基础条件

2024-04-30

办学基础条件(精选十篇)

办学基础条件 篇1

(一)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情况

1.五年间学校机构数变化情况

2014年年底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为568所 (其中技工学校85所) , 2010-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技工学校) 布局结构在逐步调整, 办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5年间年均减少22所中等职业学校, 2014年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6.3% (见图1) 。学校数量的减少充分反映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

注:上图数据源自《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学校数包含技工学校

2.在全国的排名情况

根据《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 四川省人口数在2013年年末排第四位,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在全国排名第四。

3.西部12省排名情况

西部12省包括西南五省区市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西北五省区 (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 和内蒙古、广西。根据《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未含技工学校数据) ,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在西部12省中排第一 (见图2)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学生人数2 376人, 在12省中排第五位。

注:上图数据源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 未含技工类学校

4.长江经济带排名情况

长江经济带规划包含9个省2个直辖市, 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四川人口数在2013年年末排第一,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排位第一。四川省平均每16.12万人拥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在11个省市中排第六, 排第一位的是江西省, 每10.54万人中就拥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学生人数2 376人, 在11省市中排第三位, 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 平均学生人数2 951人。以上数据源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数据未含技工学校。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见图3。

注:上图数据源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 未含技工类学校

(二) 中等职业学校分布情况

1.按经济区块划分

四川省分为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等五大经济区。据《2014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中等职业学校共计483所 (不含技工学校) 。其中分布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92.55%;而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仅有36所中等职业学校,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7.45%。图4所示为四川五大经济区划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

注: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2.按行政区块划分

根据《2014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成都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最多, 总计84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7.4%;其次是南充地区和达州地区, 分别有45所和36所, 占比为9.32%和7.45%;而甘孜州、阿坝州和攀枝花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共计12所, 仅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2.48%。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见图5) 。

注: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3.按发展水平分类

截至2014年年底, 四川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0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8.8%;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2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0.91%;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8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8.45%;省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9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58%。以上统计数据包含技工类学校。

(三)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类型

1.按办学类型分类

四川中等职业教育按办学类型分为调整后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附设中职班和其他机构。从图6中可以看出, 2010-2014年职业高中学校减少31所, 调整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减少35所,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减少7所, 中等师范学校减少2所, 中等技术学校先增加后减少, 数量维持不变。以上统计数据未含技工类学校。

2.按举办者分类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不断减少, 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比重并没有明显降低, 从2010年的46.1%到2014年的45.1%, 仅降低了1个百分点 (见表) 。

二、基本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

(一) 办学条件

关于学校办学条件, 本报告中我们主要选取占地面积、生均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图书册数、计算机数、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等指标来反映。本部分内容涉及的统计数据未含技工校。

1.学校占地面积、生均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

2010-2012年,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出现先增后减, 2012-2014年, 学校占地面积逐年增加。2010-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变化见图7。

生均占地面积从2010年的19.99m2增加到2014年的23.18m2, 增长了3.19m2。生均占地面积变化见图8。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010-2014年5年间增长了26.5%, 达到了1 205万平方米。2010-2014年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2.生均图书册数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图书册数逐年增加, 从2010年的13.54册增加到2014年的16.95册, 增加了3.41册。2010-2014年生均图书册数变化情况见图10。

3.计算机数

本项主要统计教学用的计算机数, 包括学校产权和非学校产权。5年间教学用计算机数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010-2014年教学用计算机数变化情况见图11。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4.固定资产总值

图12为2010-2014年固定资产增长情况, 2010-2014年, 固定资产总值逐年增加, 5年累计增加506 807万元, 固定资产总值年均增长15.1%。

5.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

各校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 购置了大量实习实训仪器设备。2010-2014年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见图13。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二) 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资金保障。我国教育经费分财政性经费和非财政经费两部分。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从2010年1 35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 998亿元, 3年间增长了47.23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稳中有升, 从2010年的5.38%增加到了2013年的6.58%。2013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排名前十的省份与四川省对比情况见图14, 四川排名第22位。

1.四川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情况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 2010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为75.8亿元, 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的5.58%, 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7 605.72元。到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106.8亿元, 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的5.36%, 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三年增长51.4个百分点, 达到11 608.34元。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2.办学资金来源

四川省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的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总计1 068 155.6万元。2013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情况见图15。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金来源仍旧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 此项来源占到总收入的83.30%。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了83.24%。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构成见图16。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据图15和图16所示,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除国家财政性经费以外的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投入学校办学中的费用仍然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非财政性经费筹措办法有限。社会捐赠经费在办学资金来源的占比是最小的, 仅仅占到0.24%, 此点说明中职层面在社会的影响力亟待加强, 同时优秀校友对母校反哺远远不够。民办学校中举办者的投入在办学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也仅仅为1.8%。企业办学中企业拨款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占比偏低, 仅0.23%。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占比更低, 为0.09%。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发达省份仍有欠缺, “十二五”期间在四川省职教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其仍得到较好发展, 说明了投入与产出的费效比较好。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与招生

(一) 中等职业学校规模

1.在校生数和校均学生人数的变化

2010-2012年, 三年期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基本趋于稳定, 从2012年开始, 在校生数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119.54万人, 比2013年减少10.69万人, 比2010年减少20.42万人。统计数字包含技工学校在校人数 (技工学校数据来源于四川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2010-2014年在校生数见图17。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逐年减少主要与初中生在校生数逐年减少有关。据《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 四川省初中生在校生数从2010年的34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258万人, 总计减少86万人。

2010-2014年期间,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校均学生人数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在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减少和在校生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 校均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2 100人左右。2010-2014年校均学生人数变化见图18。

此外我们还对四川省21个地市州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 泸州市校均学生人数最多达到3 913人, 阿坝州校均学生数最少仅有588人。各地州校均学生人数与各地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落实招生政策等因素直接相关。泸州市的招生情况整体较好, 普职比也处于较理想水平。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分市州校均学生人数统计情况 (未含技工学校) 见图19。

2.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变化情况

2010-2014年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变化情况见图20。2010-2013年, 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逐年增加, 2014年开始预计毕业生数开始下降, 这和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减少和在校生数减少有直接相关。统计数据不包含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二)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

1.总招生数

2010-2014年, 因四川省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下降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总招生数 (包含技工学校) 逐年递减, 从2010年的57.60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8.25万人, 5年期间减少9.35万人, 减少16.2%。

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2010年到2014年先增加后减少, 总体呈现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的趋势, 同2010年相比, 2014年招生人数减少了4.32万人, 减少了12.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2010年到2014年逐年递减, 5年间招生人数减少了2.45万人, 减少了15.2% (见图21) 。

图22为四川省2010-2014年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 技工学校未列入统计。四川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在2010-2014年期间保持在占全省中等职业机构数的45%左右, 而四川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2010-2014年5年期间仅仅占招生总数的30%左右。在学校机构数未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总数下降, 由此势必带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 尤其表现在招生工作的开展方面。2010-2014年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55%左右, 而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却占招生总数的70%左右。2014年度校均招生总数公办中职比民办中职多出530余人。数据表明,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仍有明显差距。

从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综效的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省内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持续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注重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尤其应注重在办学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提升。当然, “十二五”期间也涌现出规模与内涵并举发展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如乐山市计算机学校已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立项建设名单。

据《2014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资料, 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地市州统计情况 (不含技工校) 见图23。21个地市州中成都市招生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市州, 2014年招生排名前五的地市州依次为成都、南充、泸州、达州和宜宾。

2.在校生来源情况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主要源自省内, 省内生源在2014年占到招生总数的97.36%, 除了北京市外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生源分布。省外生源占比为2.64%, 主要为周边省份包括贵州、重庆、云南、甘肃, 另外2014年在西藏招生37人, 甘肃省招生556人。由生源来源地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省的中等职业学校对省外学生的吸引力欠佳, 尤其是在国际化生源方面更是表现惨淡 (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 。

3.全省普职比

如图24所示, 从2010年到2014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比例逐年提高, 从2010年的51.10%增加到2014年的55.48%;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逐年降低, 从2010年的48.9%降低到2014年的44.52%。总体而言, 四川省高中阶段普职比同教育规划中提及的到2020年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一) 全省发展状况综述

1.四川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政策

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在于教育观念、管理手段、政策指引、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的融合互动。为此, 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根据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指导方针, 四川省于2015年5月19日, 印发了《2015年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川教函〔2015〕284号) (以下简称《要点》) 。《要点》着重要求在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覆盖、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支撑保障机制等七个方面切实落地。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职能转变方案》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职责”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教育信息化宏观管理, 按照“加强统筹、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协同推进”的原则, 省教育厅于2015年6月18日下发了《四川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组成人员职责分工》的文件 (详见川教厅办函〔2015〕47号) 。文件中明确要求四川省内的教育整体信息化推动工作由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总体统筹协调。

2.信息化发展水平概述

截至2015年年底, 四川省职业院校信息化统筹管理已经初具成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中职资助子系统) 已在四川省、市、县、校实现四级应用, 四川省职教云平台正在构建当中。四川省政府“十二五”期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较大投入, 各职业院校均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常规预算。

由于省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阶段不同, 信息化建设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国示校借创建契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IT系统, 如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录播系统、校园广播电视, 在专业实验实训方面超过40%的学校已部分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或仿真实训设备。非国示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建设参差不齐, 更多的建设行为与学校的教学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普通中职信息化建设部分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信息化典型发展方面, 全省五所职业院校被确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占全国入选比例的3.87%。其中有两所中等职业学校, 分别为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

(二) 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截至2013年年底, 全国将近50%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百兆级水平, 部分学校达到千兆。其中校园网主干带宽百兆级的学校比例为41.41%, 达到千兆级的中等职业学校30.30%, 接入互联网总带宽平均为77.55Mbps, 网络通达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比例为64.18%。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明显增长, 四川省大部分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基础建设, 局域网有线网络实现了主体覆盖, 无线网络实现了部分覆盖。截至2014年年底, 网络信息点数达到10 021个, 教学用计算机累计增加了20 382台。以上数据源自《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未包含技工学校数据。教学用计算机数变化情况见图25。

随着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 相关院校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如3D仿真实训系统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大量运用, 日常教学上开发了大量MOOC、微课等资源。

(三) 管理信息化应用情况

1.管理信息化情况统计

校园门户、图书信息系统、教学资源库、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均为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应用系统。根据兴合田职业教育研究院于2015年10月对全省101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其中校园门户网站的普及率达到60%, 图书信息系统达到67%, 教学资源库建设达到38%, 教务管理系统达到36%,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达到23%, 办公自动化系统达到12%, 移动门户 (包含订阅号) 建设比例不足5%, 总体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抽样统计见图26。

2.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

目前, 教学教务信息应用作为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核心, 已被36%的学校采购, 但达到管理应用目标的学校不足10%。在调研的101所中等职业学校样本中有38所学校建设了教学资源库专题网站, 截至2014年年底上网课程数为2 226门, 数字资源量达到176 832GB, 多数学校的网上资源访问处于休眠状态。各校已建成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基本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层面, 其中应用最多的还是餐卡, 尚未将其他校内消费进行统一管理及结算。

截至2015年11月, 全省有30%的职业学校建设有信息安全系统。在所抽样调研的学校中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建有网络防病毒系统, 信息过滤系统、网络运行故障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和容灾系统的建设比例相对较低。

(四) 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1.信息化机制建设

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中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 各校应构建由“信息化领导小组、首席信息官 (CIO) 、信息化办公室、数字校园技术部门、学校业务部门以及监理与评价小组”组成的综合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完全满足《规范》要求的占比不足30%, 多数学校是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过程中完善了信息化治理体系。

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有信息化领导小组, 负责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实施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统筹、协调全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工作。多数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 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 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基本没有形成中职与高职、学校与技术提供方、学校与行业专家多维度的常态交流机制。

2.信息化发展规划

部分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在“十二五”初期出台了五年战略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的重点专项任务中对信息化建设有部分着墨。部分省内第一、第二批次“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创建过程中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学校特色项目来完善, 在此期间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出台。单列信息化规划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十二五”期间不足20%。

3.信息化人才培养

各校普遍缺少独立设置的数字校园技术部门, 该项工作职能大多由校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兼任, 部分学校由校办公室主任兼任。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数量自2011年到2014年逐年增加, 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自2012年开始基本趋于稳定。截至2014年年底, 信息化岗位工作人员数为5 933人 (不含技工学校数据) 。2011-2014年参与信息化建设教师人数统计见图27。

4.信息化管理规范

省内各中等职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缺少完善的治理体系, 在研究发展机制方面, 多数学校缺少建设与应用规划的整体设计, 规范与规章未完全配套, 基本未展开建设效果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部分指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校在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方面欠缺完整性, 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尚需提高, 建设效果评价没有第三方介入, 建设费效比分析工作未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5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5/9/7/10351487.html.2015-09-07.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资料汇编[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5.

[3]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2010-2014) [Z].成都:四川省教育厅, 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5]涂文涛.四川藏区“9+3”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的报告[R/OL].http://www.scspc.gov.cn/html/cwhgb_44/201403/2014/0814/75612.html.2014-08-14.

[7]涂文涛, 朱世宏.四川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办学条件自查报告 篇2

一、布局和规模

西天池小学位于天池镇西天池村。这所学校成立于1963年。校园占地面积48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69平方米。目前小学6个年级6个班,287名学生,没有住校生。教职工11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服务半径0.5公里,人口2600余人。

第二,校园和学校建筑

据有关部门鉴定,该校现有教学楼、教师办公室等建筑均为D级危房,等待融资改造。

据中小学学校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鉴定,学校不位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周边地区不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根据渑池县水利局的鉴定,不在洪水区和山洪威胁区内。

为了保证师生的安全,也为了保证校舍的财产安全,迫切需要对现有的D级危房进行高标准的改造,使学校成为农村地区最安全的地方,成为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三.仪器、设备和场地

每个学生不到15本书,每个学生不到2张教学光盘。学校数学科学教学设备未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标准(试行)》规定的小学数学科学教学设备标准第二方案,音乐艺术类设备低于教育部二类标准。运动器材的配备与《国家学校体质健康状况试行基本标准》规定的要求存在差距。

有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卫星教学观看设备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环形跑道200米(包括100米直跑道)。

第四,团队建设

小学专职教师合格率100%以上,高学历教师比例70%;教师一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参与继续教育,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钻研业务,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没有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校长经过培训,持有资格证书。

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

现有教学人员数量不能满足按照课程计划开设所有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和实际需要,现有教学人员年龄偏大。

动词(verb的缩写)教育基金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经落实。教师工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县级政府按照规定标准及时拨付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教师教育培训经费按有关规定执行。学校改扩建和校舍维修改造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主要问题和努力:

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按照课程计划满足全课程、课时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师生比例失衡,现有师资力量老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篇3

本文基于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如何办好农村教学点提出了几点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状况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与重庆市接界,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全部为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从道真县城到忠信镇山岩村天道塘教学点不到30公里的盘山路驱车用时2个多小时。其中,山岩村驱车到天道塘教学点,约7公里的山路,用时近半小时,成人步行近2个小时,儿童步行耗时更长。全县户籍人口约33万人。目前,全县共有10个教学点,其中8个为2013年恢复。

二、教学点办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与道真县教育局、忠信镇、山岩村有关负责人以及山岩村小学校长和教学点教师的座谈中,调研组了解到教学点办学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第一,无校舍,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天道塘教学点恢复后,没有可用校舍,目前租借一套民房开展教学。其中两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堂屋作为厨房,供中午做饭和食堂使用。教学点没有围墙,也没有其他教学场所和活动设施,利用民房前的一块空地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照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的规定,天道塘教学点每年公用经费本应有近6万元,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

第三,师资状况堪忧。天道塘教学点现有教师2人,均为仡佬族,天道塘本地人。其中,一位老师今年52岁,高中毕业一直在教学点工作,职称为小学二级;另一位年轻老师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回教学点已工作1年。

目前,教学点教师存在招聘难、待遇低、留不住等困难。道真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只能招聘老家在本地或特岗教师,且年龄偏大,特岗教师期满后也都很难留下。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6年里一个班要更换几次班主任。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现象:一是收入低,如年轻老师每月收入2700元,这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职称评聘难,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目前职称仅仅为小学二级,此外,教学点教师在职培训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也都是现实的困难。

三、办好必要教学点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存在的一种必要的办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教学点定义,确定教学点内涵和外延,便于对教学点进行统计。建议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尽早给予教学点以科学界定。初步考虑,或不具有六个年级,或规模不超100人且由其他小学代管的农村教学存在,可视为教学点。

二是赋予教学点“独立身份”,给予教学点特定的学校机构代码,以便进行事业单位统计和经费划拨时避免疏漏,同时对各地撤并教学点的行为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严格执行各省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防止一些地方随意撤并教学点,导致当地一些学生辍学或延迟入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2.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教学点经费拨付和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这一政策对于办好教学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点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因此统一实施政策又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浪费,出现诸如5个学生的教学点和95个学生的教学点得到相同教育经费的现象。为此,建议根据学生人数,对教学点公用经费实行差别化拨款,既保证够用,又避免浪费。具体见表1。

为了防止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滞留,建议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设立专门账户,由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监管并全额用于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教学点,可以设立兼职财务人员。

【注】 1.综合全国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按600元/生.年计算。

2.公用经费支出范畴:办公费(含日常办公支出、报刊杂志等)、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接待费、劳务费、其他交通支出、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

(2)保障教学点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实施类似政策,扩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的覆盖面。

二是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发点是补充农村教师。但是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由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本人因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已经不愿意再回农村;另一方面,各地也将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视为高素质教师,招聘在省会城市或者地市级城市工作。为了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地处地市级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

三是改革师范生培养内容。面向农村培养师范生要侧重教学能力培养,不强求所谓科研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适当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强调全科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推行教师包班制。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在本土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师范生培养内容的改革,应同步深化课程改革,允许教学点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2014年5月7-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财务司组成专题调研组,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农村教学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本文基于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如何办好农村教学点提出了几点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状况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与重庆市接界,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全部为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从道真县城到忠信镇山岩村天道塘教学点不到30公里的盘山路驱车用时2个多小时。其中,山岩村驱车到天道塘教学点,约7公里的山路,用时近半小时,成人步行近2个小时,儿童步行耗时更长。全县户籍人口约33万人。目前,全县共有10个教学点,其中8个为2013年恢复。

二、教学点办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与道真县教育局、忠信镇、山岩村有关负责人以及山岩村小学校长和教学点教师的座谈中,调研组了解到教学点办学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第一,无校舍,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天道塘教学点恢复后,没有可用校舍,目前租借一套民房开展教学。其中两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堂屋作为厨房,供中午做饭和食堂使用。教学点没有围墙,也没有其他教学场所和活动设施,利用民房前的一块空地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照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的规定,天道塘教学点每年公用经费本应有近6万元,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

第三,师资状况堪忧。天道塘教学点现有教师2人,均为仡佬族,天道塘本地人。其中,一位老师今年52岁,高中毕业一直在教学点工作,职称为小学二级;另一位年轻老师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回教学点已工作1年。

目前,教学点教师存在招聘难、待遇低、留不住等困难。道真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只能招聘老家在本地或特岗教师,且年龄偏大,特岗教师期满后也都很难留下。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6年里一个班要更换几次班主任。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现象:一是收入低,如年轻老师每月收入2700元,这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职称评聘难,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目前职称仅仅为小学二级,此外,教学点教师在职培训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也都是现实的困难。

三、办好必要教学点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存在的一种必要的办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教学点定义,确定教学点内涵和外延,便于对教学点进行统计。建议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尽早给予教学点以科学界定。初步考虑,或不具有六个年级,或规模不超100人且由其他小学代管的农村教学存在,可视为教学点。

二是赋予教学点“独立身份”,给予教学点特定的学校机构代码,以便进行事业单位统计和经费划拨时避免疏漏,同时对各地撤并教学点的行为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严格执行各省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防止一些地方随意撤并教学点,导致当地一些学生辍学或延迟入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2.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教学点经费拨付和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这一政策对于办好教学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点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因此统一实施政策又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浪费,出现诸如5个学生的教学点和95个学生的教学点得到相同教育经费的现象。为此,建议根据学生人数,对教学点公用经费实行差别化拨款,既保证够用,又避免浪费。具体见表1。

为了防止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滞留,建议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设立专门账户,由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监管并全额用于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教学点,可以设立兼职财务人员。

【注】 1.综合全国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按600元/生.年计算。

2.公用经费支出范畴:办公费(含日常办公支出、报刊杂志等)、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接待费、劳务费、其他交通支出、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

(2)保障教学点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实施类似政策,扩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的覆盖面。

二是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发点是补充农村教师。但是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由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本人因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已经不愿意再回农村;另一方面,各地也将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视为高素质教师,招聘在省会城市或者地市级城市工作。为了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地处地市级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

三是改革师范生培养内容。面向农村培养师范生要侧重教学能力培养,不强求所谓科研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适当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强调全科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推行教师包班制。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在本土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师范生培养内容的改革,应同步深化课程改革,允许教学点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2014年5月7-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财务司组成专题调研组,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农村教学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本文基于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如何办好农村教学点提出了几点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状况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与重庆市接界,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全部为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从道真县城到忠信镇山岩村天道塘教学点不到30公里的盘山路驱车用时2个多小时。其中,山岩村驱车到天道塘教学点,约7公里的山路,用时近半小时,成人步行近2个小时,儿童步行耗时更长。全县户籍人口约33万人。目前,全县共有10个教学点,其中8个为2013年恢复。

二、教学点办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与道真县教育局、忠信镇、山岩村有关负责人以及山岩村小学校长和教学点教师的座谈中,调研组了解到教学点办学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第一,无校舍,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天道塘教学点恢复后,没有可用校舍,目前租借一套民房开展教学。其中两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堂屋作为厨房,供中午做饭和食堂使用。教学点没有围墙,也没有其他教学场所和活动设施,利用民房前的一块空地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照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的规定,天道塘教学点每年公用经费本应有近6万元,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

第三,师资状况堪忧。天道塘教学点现有教师2人,均为仡佬族,天道塘本地人。其中,一位老师今年52岁,高中毕业一直在教学点工作,职称为小学二级;另一位年轻老师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回教学点已工作1年。

目前,教学点教师存在招聘难、待遇低、留不住等困难。道真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只能招聘老家在本地或特岗教师,且年龄偏大,特岗教师期满后也都很难留下。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6年里一个班要更换几次班主任。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现象:一是收入低,如年轻老师每月收入2700元,这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职称评聘难,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目前职称仅仅为小学二级,此外,教学点教师在职培训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也都是现实的困难。

三、办好必要教学点的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存在的一种必要的办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教学点定义,确定教学点内涵和外延,便于对教学点进行统计。建议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尽早给予教学点以科学界定。初步考虑,或不具有六个年级,或规模不超100人且由其他小学代管的农村教学存在,可视为教学点。

二是赋予教学点“独立身份”,给予教学点特定的学校机构代码,以便进行事业单位统计和经费划拨时避免疏漏,同时对各地撤并教学点的行为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严格执行各省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防止一些地方随意撤并教学点,导致当地一些学生辍学或延迟入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2.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教学点经费拨付和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这一政策对于办好教学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点学生人数差别很大,因此统一实施政策又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浪费,出现诸如5个学生的教学点和95个学生的教学点得到相同教育经费的现象。为此,建议根据学生人数,对教学点公用经费实行差别化拨款,既保证够用,又避免浪费。具体见表1。

为了防止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滞留,建议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设立专门账户,由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学监管并全额用于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教学点,可以设立兼职财务人员。

【注】 1.综合全国情况,生均公用经费按600元/生.年计算。

2.公用经费支出范畴:办公费(含日常办公支出、报刊杂志等)、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接待费、劳务费、其他交通支出、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

(2)保障教学点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实施类似政策,扩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的覆盖面。

二是培养生于本土、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发点是补充农村教师。但是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由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本人因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已经不愿意再回农村;另一方面,各地也将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视为高素质教师,招聘在省会城市或者地市级城市工作。为了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地处地市级师范院校定向招收本地生源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毕业后在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

三是改革师范生培养内容。面向农村培养师范生要侧重教学能力培养,不强求所谓科研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适当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强调全科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推行教师包班制。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在本土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师范生培养内容的改革,应同步深化课程改革,允许教学点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

强化后勤管理 规范办学条件 篇4

一、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建一流后勤队伍

学校后勤工作对全校的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学校办的好坏与学校后勤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后勤管理, 首要的是人员的管理。后勤人员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 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 因此必须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 工作作风好, 业务素质优的后勤队伍, 才能达到示范育人的效果。

首先, 要注意后勤人员思想素质的培养, 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要让后勤人员充分认识到学校后勤工作的教育属性, 始终围绕教育教学中心, 牢记“服务育人”宗旨。制定后勤人员道德规范, 加强后勤队伍作风建设, 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 要注重后勤人员的业务培训, 培养他们熟练的业务技能, 要聘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业务操作培训, 还要适时选派后勤人员出去学习, 着重培养一批业务骨干。

最后, 要注重示范育人, 培养他们育人能力。后勤人员也是教育者, 学校工作事无巨细, 哪怕是校园里的一片纸屑, 一个烟头, 也要带头拾起。后勤管理人员更应以身示范, 深入教育教学一线, 为教育教学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二、加强勤工俭学建设

近年来, 许多学校都加强了勤工俭学建设。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加大精力注重勤工俭学建设, 根据当地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例如, 可根据学校的用地情况, 设立“菜篮子工程”“养殖基地”等。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 更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 还可以把我们的学生带到勤工俭学现场, 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

勤工俭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为学校创收, 使学校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 还可以帮助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各级教育部门都应注重勤工俭学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助学、助教的作用。与此同时, 学校还要注重加强后勤工作的管理, 保障资金、物资的合理有效地利用。勤工俭学可以有效地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师生生活, 使学校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三、完善学校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的健全, 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经费的合理运用, 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学校的教育制度, 各级部门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完善学校的各种开支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还要加大力度查处乱收费现象, 教育局加强对学校的监管, 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监管。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向学生收取费用。除此之外, 严禁向学生收取任何学杂费用。此外, 教育局还应严查学校经费的使用情况, 避免个别学校财务开支不透明, 收费项目、细则混乱, 以及挪用经费等严重情况的发生。

各学校都应严格制定财务制度, 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财务人员在学校财务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 不打人情牌, 不打擦边球。对于学校的各项开支要及时公开, 要做到财务透明。学校应建立严格的财务监督制度, 对发现的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及时纠正并做合理的调整, 保持学校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四、强化配套建设, 夯实学校后勤硬件基础

良好的设施建设是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必要物质基础。近年来, 我局仅仅抓住学校建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设备设施改造, 为学生打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1. 扩建校舍, 改善食宿环境。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校舍面积与现行办学规极不相称, 优化整合, 资源共享, 现有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 学生生活用房远远不够, 县城内的小班容量平均都在60人左右。在此情况下, 县里着重中小学规划, 在县城的东南部划地新建一中和一所小学, 以减轻县城内部生源压力。

2. 添置设备, 优化生活条件。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各种配套设施也需要添置。同时, 及时利用寒暑假期间维修学校的水暖管道, 电路设施, 强调校园及教室、寝室园区内的环境管理, 驾驭环境, 让环境为学生的成长, 成才服务。一个风景优美的学生生活园区, 一间整洁、舒适、安全的宿舍、教室, 都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情感,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 需要学校教育氛围的强烈支持。

学校领导应注重学校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爱上自己的学校, 使学生乐于来学校学习。

办学条件自查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全县18个乡镇共有乡镇中心小学7所(龙浔、浔中、盖德、三班、雷峰、上涌、葛坑等7个乡镇中心小学),村完全小学7所(龙浔镇金锁、高阳、英山小学,浔中镇蒲坂、乐陶小学,三班镇第二中心、奎斗小学等7所完小),教学点16个(龙浔浔南分校,浔中浔北分校、后所小学,盖德下寮小学,三班紫云小学,雷峰蕉溪小学,龙门滩中心,南埕中心,水口中心及淳湖小学,国宝中心,美湖中心及阳山小学,大铭中心,春美中心,杨梅中心等16个教学点),乡镇初中校8所(德化六中、德化五中、德化八中及盖德、三班、雷峰、上涌、葛坑中学等8所初中校)。小学在校生8550人,教职工724人,其中城区两镇小学生7085人,其他乡镇1456人。初中在校生6362人,教职工981人,其中城区两镇初中生5530人,其他乡镇832人。全县18个乡镇共有18所寄宿制学校,其中小学寄宿制学校11所,寄宿生181人,初中寄宿制学校7所,寄宿生292人。

二、自查说明

1.D级危房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均没有D级危房。

2.学生课桌椅配备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共15635个学生都有课桌椅。浔中中心小学、三班中学等学校部分课桌椅较旧。

3.寄宿学生床位情况:18个乡镇共有寄宿制学校18所,寄宿生473人,全部满足一人一床要求。

4.饮用水安全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饮用水安全符合标准。南埕中心教学点春天饮用水较为浑浊。

5.食堂满足师生就餐要求情况:18个乡镇共有寄宿制学校18所,食堂办学条件均符合标准,满足师生就餐要求。

6.厕所满足师生需要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厕所基本满足师生需要。德化六中、龙浔中心小学、浔北分校等学校厕所蹲位数未达到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要求。

7.教室和寝室门窗完好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教室和寝室门窗基本完好,其中德化二中、德化八中、葛坑中学、龙浔中心小学、浔北分校等学校门窗完好率未达100%。

8.学生上下学突出安全隐患情况:我县各学校在上下学时间段,均组织保卫干部、值日教师在校门口地段组织,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城区两镇交通人流较多的学校,当地交管部门均有派人到学校门口地段交通疏导。但各学校不同程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9.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餐情况:18个乡镇18所寄宿学校寄宿生共473人,每个寄宿生每天最低营养改善费2元,全学年补助500元;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学每生每天最低营养改善费提高到4元,全学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天最低营养改善费提高到5元,全学年补助1250元,以上补助所需资金由省市县财政按分担比例共同承担,县财政、教育部门每学年及时下拨到各学校,各学校能按规定使用,全额用于寄宿生营养改善,没有挪作他用。

10.边远山区教师享受山区教师津贴情况:春美乡、杨梅乡、桂阳乡、葛坑镇等边远乡镇中小学教师每月补贴100元,水口镇淳湖小学教师每月补贴300元。

11.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备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均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12.按规定拨足公用经费情况:县财政、教育部门按规定(小学610元,初中810元)全额拨足学生公用经费,其中少于260人的17所农村学校(小学12所、初中5所)按260人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因龙浔、浔中、三班等乡镇中心小学在校舍修缮、设施设备添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足部分及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等由中心小学统一支付,故没有全额拨付到各完小和教学点。

13.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情况:18个乡镇38所中小学基本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规模严重萎缩的农村学校,如杨梅小学及阳山教学点只有1个学生,大铭中心教学点只有2个学生,受教师编制限制,未能配齐各门类学科教师,难于开足上好各门类课程,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虽有安排初中英语教师到小学任教,但实行多个年段学生合班教学,未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

三、整改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确定20xx年学校修缮项目。县教育局财务中心、计划财务股要根据此次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县级自查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20xx年修缮项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学校修缮项目。德化二中、德化八中等学校要于8月31日前完成教学楼、实验楼门窗修缮任务;三班中学、浔中中心小学等学校要于8月31日前完成破旧课桌椅更换任务;德化六中、龙浔中心小学、浔北分校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增设女生厕所蹲位,保证学生需要。

2.落实县长办公会精神,安排好教学仪器设备添置项目。根据3月19日县长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今年要安排600万元作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添置项目。教育局财务中心、计划财务股要及时安排到位,确保9月份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时能相应提高教学仪器配备值,保证下半年顺利通过“基本均衡”省级验收。

3.建立保障机制,增加公用经费使用透明度。龙浔、浔中、三班等乡镇中心小学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将预算经费拨付到完小、教学点,确保所辖各学校正常运转。要提高公用经费使用透明度,统筹安排所辖各学校校舍修缮、设施设备添置等项目。

4.加强安全管理,消除学生上下学安全隐患。一要抓好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乘坐无牌、无证、车况不好车辆以及报废车、载货车、拖拉机改装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提示步行上下学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避让行驶车辆;宣传告知家长,不要租用非客运车辆接送学生。二要落实学生乘车指导,劝导未满12周岁的小学生不骑自行车,中学生不骑电动车、助力车、摩托车上路。三是强化部门联动,主动协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定期(适时)召开学生乘车安全联席会议,落实专项整治,查漏补缺,紧密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5.加强片区管理,推进师资校际交流制度。20xx年秋季,要坚持“城区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原则,实行“城区+城郊+教学点”的小片区管理模式,综合分析片区内各校学科配备情况,实行师资统一调配,建立片区师资校际交流,大力促进骨干教师由龙头校到一般校的交流力度,保证一般校和教学点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实现片区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测评研究 篇6

一、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标体系的依据

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客观描述和比较我国各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各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为此,本研究依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标准,参照我国教育检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在分析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指标体系与指数计算方法。

第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标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的通知》中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由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两类组成。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

第二,参照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试行)》中的学校办学条件包括教职工、学校校舍占地、教育经费以及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四个维度38 个指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有关办学条件的内容包括学校建筑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生活用房、其他用房、体育场馆面积、教学计算机数、图书藏量、电子藏书、固定资产总值等方面内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包括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性经费支出、公用部分支出、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支出等经费来源与支出。

第三,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各地要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标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要通过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校运行保障、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加强教育条件保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指数计算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普通高校师资水平、校舍占地、教育投入、仪器配备和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有若干二级指标(表1-1)。

1. 普通高校师资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师资水平是反映普通高校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指标。反映师资水平的常用指标有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级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重、专任教师任教年限、生师比、学生与教职工比等。本研究选择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教师比例3 个较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反映普通高校的师资水平。

2. 普通高校校舍占地。校舍和占地情况是反映高校办学硬件好坏的重要指标,反映学校校舍占地的常用指标包括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实验室图书馆建筑达标率、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住校生生均宿舍面积、体育场面积达标率等。本研究选择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辅助及行政用房、生均占地面积3 个较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反映普通高校的校舍占地情况。

3. 普通高校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反映各级政府对普通高校事业发展的财政性投入及支持力度等的指标。反映教育经费投入的指标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教育事业费、图书购置费比重、公用经费比重、教师平均工资、教师培训费用占学校公用经费比例等。本研究选择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教师平均工资、普通高校教育经费占GDP比例3 个代表性的二级指标来反映普通高校的教育投入情况。

4. 普通高校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反映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指标包括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图书资料配备达标率、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等。本研究选择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固定资产3 个较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反映普通高校仪器设备状况。

5. 普通高校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充分整合并应用在高校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全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反映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生均数字资源量、每百名学生配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每百名学生配备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等。本研究选择生均电子图书数量、生均计算机台数、校均上网课程数3 个可获得的二级指标反映普通高校信息化水平。

(三)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数得分的计算方法

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数是由师资水平、校舍占地、教育投入、仪器设备和信息化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指数,每个一级指标指数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指数构成。其测评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二级指标的上、下限阈值采取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来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合成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总指数。此种方法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各地区发展相对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个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1]

1. 指标上、下限阈值的确定

在计算单个指标指数时,由于不同指标之间的单位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因此首先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本研究中指标的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2007~2010 年全国31 个省(区、市)中相应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在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有些省份部分指标可能比其他省份高很多,例如北京高校校均课程数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也有些指标例如生师比指标并不是越大越好。对于这些指标,我们在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将最大值和最小值设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指标的上下限阈值范围见表1-1)。在进行指标无量纲化时,有些指标指数得分大于1 时,我们将其作为1 进行处理。

2. 指标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无量纲化的方法包括标准化处理方法、极值处理法和修正的功效系数法等,这三种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带来的标准化处理结果并无多少差异,更多在于计算技术的差异。[2]借鉴同行通用方法,我们采用了修正的功效系数法作为指标无量纲化的方法。在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设计的15个指标中,除了师生比为逆向指标外,其他均为正向指标。将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记为,权重为,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和,无量纲化后的值为。

正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逆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发展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两大类。前者依据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如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等;后者常采用定性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获得,如专家评判。[3]两类赋权方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由于主观赋权法在赋权时, 主要是依靠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了解来对指标赋与权重,因此对专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而客观赋权法虽然避免了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但赋权结果没能客观反映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有时其赋权结果与客观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4]而2 种或2 种以上的评价方法的联用成为当今权重确定方法的又一大热点。例如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的相互联用、Delphi法和Topsis法联用等方法的应用。不同方法联用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同时又发挥自身的优点,使得权重确定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5]

本研究采取常用的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根据专家意见,本研究认为师资水平、校舍占地、教育投入、仪器配备和信息化水平五个一级指标对于办学条件来说同等重要,因此赋予这5 项一级指标同等的权重。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来说也同等重要,也赋予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相等的权重。后续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可以使用客观赋权法或者联合方法进行分析权重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以及指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等。

4. 分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

(1)一级指标指数得分的合成方法

本体系由师资水平、校舍占地、教育投入、仪器配备和信息化水平五个一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下列公式计算就得到一级指标指数。将第j个一级指标的无量纲化值记为,将第j个一级指标的第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为,权重记为。

(2)综合发展指数得分的合成方法

将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5 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下列公式计算就得到办学条件综合发展指数得分。

二、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地普通高校发展的地方自主权扩大,普通高校投入力度、发展策略选择的不同造成地方差异也比较大。

(一)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办学条件水平逐渐提高

根据构建的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目前能够获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中的数据对我国2007~2010 年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总指数及一级指标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2007~2010 年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综合指数从2007 年的0.556 上升到到2010 年的0.615。

对5 项一级指标做进一步分析可见,师资水平、仪器设备、教育投入、信息化指数均呈现逐年小幅度递增的趋势,而校舍占地指数则略有下降(图2-1)。这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师资水平、仪器设备、教育投入、信息化水平均在稳步提升,但随着普通高校招生逐年增多导致人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校舍条件有所下降。

图 2-1 2007-2010 年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分项指数

(二)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水平东部地区较高而中部成为凹陷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10 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具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的特点。[6]东部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成为“凹陷”。从5 项指标来看,师资指数是东部最高而西部最低;仪器指数、信息化指数是东部最高中部最低;而校舍指数和投入指数是西部最高而中部最低(图2-2)。

图 2-2 2010 年我国东中西部和全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标的对比情况

(三)普通高校教育办学条件水平省际差异明显,京、沪最高,晋、皖最低

依据截止到2013 年8 月政府已经公布的数据,计算2010 年我国31 个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总指数。我国31 个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浙江、西藏、黑龙江、湖北、宁夏、广东、重庆、新疆、江西、青海、福建、内蒙古、陕西、山东、吉林、海南、辽宁、四川、甘肃、贵州、广西、湖南、云南、河北、河南、安徽、山西。

按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数大小可以将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分为三类: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发达地区(0.80及以上)2个:北京、上海。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比较发达地区(0.50~0.80)27 个:江苏、天津、浙江、西藏、黑龙江、湖北、宁夏、广东、重庆、新疆、江西、青海、福建、内蒙古、陕西、山东、吉林、海南、辽宁、四川、甘肃、贵州、广西、湖南、云南、河北、河南。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发展落后地区(0.5 以下)2 个:安徽、山西。

(四)大部分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均衡性较好,新、青均衡性待提高

一个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是由师资水平、校舍占地、仪器设备、教育投入、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共同决定的。将各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5 项一级指标指数排名分别与其办学条件指数排名进行比较得到的平均级差值可以反映该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均衡性(表2-1)。据此可将各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分为三种不同的均衡类型。良好均衡型的省份有8 个,其级差值在1.0 以下,分别为天津、河南、重庆、贵州、山东、湖南、安徽、江西,这些省份的各项指标排名相差较小;一般均衡型的省份有17 个,其级差值在1.01~10.00 之间,分别为宁夏、河北、北京、陕西、山西、内蒙古、辽宁、海南、江苏、浙江、甘肃、上海、福建、云南、黑龙江、广东、湖北,这些省份的各项指标排名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不均衡型的省份有6 个,其级差值在10.00 以上,分别为吉林、四川、西藏、广西、新疆、青海,这些省份各项指标差异较大。

(五)八成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协调,京、沪、苏完全协调而宁、藏协调性较差

将各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数与高等教育发展指数进行比较,[7]从两者排名的一致性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据此将31个省份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协调(排名相差0 位)、比较协调(排名相差1-3 位)、一般协调(排名相差4 ~ 10 位)和不协调(排名相差10 位以上)。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完全协调的省份有3 个,为北京、上海、江苏;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协调的省份有7 个,为浙江、福建、湖北、天津、重庆、甘肃(其中湖北的办学条件略落后于其高等教育发展);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性一般的省份有14 个,为黑龙江、吉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广东、江西、内蒙古、山西、海南、山东、湖南、河北、安徽(其中吉林、广西、陕西、云南、广东、陕西、山东、湖南、河北、安徽的办学条件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省份有7 个,为辽宁、四川、新疆、河南、青海、宁夏、西藏(其中辽宁、四川、河南的办学条件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图2-3)。

(六)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办学条件改善也必然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政府的财政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其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少,继而影响到生均教育经费的多少以及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等,因此经济发展可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校舍校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从各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水平与其人均GDP的关系来看,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最好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其人均GDP也最高;办学条件最低的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其人均GDP也很低。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对办学条件指数的回归系数为0.765(t=6.41,p<0.01),说明人均GDP对办学条件的影响作用明显,表明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图 2-3 普通高校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排名比较

办学基础条件 篇7

自1999 年开始,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拉动内需增长为目的的高校扩招工作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展。通过扩招,高校的地域面积、专业层次、学生及专业教师数量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相配套的硬件条件却没有实质的改善,已无法满足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而高校的日常基本支出在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之余,很难留出大额资金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方案呼之欲出。自2006 年起,财政部、教育部每年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改善中央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以下本文简称“改善专项”),用以改善中央直属高校的办学条件,并视财政状况以20% 的增幅逐年加大投入。专项资金投入以来,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以专项流程为出发点,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今后专项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了几点思路。

二、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支持的内容

“改善专项”以财政专项资金形式下拨给中央直属高校,按照政府收支分类项目划分为2050205 类核算,既然是专项资金就要有明确的使用方向和支持范围,经过近几年的修订,专项资金已明确优先支持以下建设内容:

完善安防、消防、防雷设施;修缮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房屋建筑物;改造完善地下管网综合设施;校园艺术演出场地修缮及相关设备购置;标志性建筑、古旧建筑抢救性维修;电力增容及供暖锅炉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等综合性、系统性项目;适当兼顾学校教学实验室改造、教学实验室设备购置等教学条件提升项目。

三、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的流程再造

(一)建立项目库

直属高校按照五年发展纲要要求,在第一年向两部委报送五年专项建设项目库,原则上未来五年应优先从项目库中选择建设项目,项目库项目建设完成或学校需求有变,也可以从项目库外新增项目,但需要说明理由。

(二)填报项目文本

高校每年中期向两部委报送下一年度“改善专项”项目文本,文本由项目负责部门或学院填报,需填写负责人,项目名称、实施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条件等基本内容。着重要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表,土木修缮类项目预算要有详尽的概算依据,设备购置或更新升级类项目要有政府采购或询价等方式取得的报价书。

(三)事务所评审

两部委收集高校填报的项目文本后,委托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对文本填报预算进行审计评估,会计师利用其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判断,结合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相关制度、政策、标准,进校现场逐一对各项目进行评审,对文本含糊或不合规内容,与申报单位及负责人当面征询,在充分交换意见后最终编制项目分类分项评审意见汇总表,这是财政部最终批复项目资金的权威依据,各项目批复金额不得高于评审金额。

(四)财政批复资金

下一年度伊始,“改善专项”项目的数量及金额随同部门“二下”预算批复一起下达至高校,它的多少取决于财政状况、上年度专项完成情况、结转结余金额及事务所评审结果几个因素。已评审但未批复资金的项目,待以后年度安排。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改善专项”作为最重要的专项改善办学条件经费也随之逐年增加。资金额度分月度下达高校,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管理。

(五)高校执行预算

各项目负责单位及负责人应按照文本预算评审结果,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建设目标,执行预算资金。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履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采购、资金支付、国有资产管理等有关规定,在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内容时应充分发挥民主,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在年度终了,控制专项资金的结转结余金额。

(六)编报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表及附注说明

高校在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应提高资金的执行率。年度终了,对于本年度确实无法执行的专项项目及资金,与其它各类别剩余专项资金一起,形成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在编报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表时,应填报资金的批复年度、批复金额、执行情况、结转结余资金及原因等栏目,还要在附注中详尽披露有关业务事项,说明结转结余资金的消化措施等。

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实施取得的成绩

“改善专项”的设立已经有十个年头,在扩招步伐逐渐放缓的条件下,通过专项经费的投入建设,直属高校软硬件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

房屋建筑物修缮类项目的建设,使得学生宿舍、教学科研楼宇、食堂及运动场所焕然一新。知名学府的楼宇大都年代久远,设立专项资金以前,高校只能利用自有资金或按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完成此类修缮工程,但受到金额的限制,只能做小修小补的处理,大面积的修缮工程无法实施。专项的投入已能够按照高校实际需求,分年度安排,满足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

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解决了安防、技防、消防、电力增容、管网线等出现的安全隐患,改善了诸如校园道路、古旧建筑的整体面貌。综合类的高等学府往往就是当地人文的一个缩影,在寓教的同时,承担着社会文化教育传播的功能。通过专项的建设,校园整体环境大为改观。整洁美丽的校园氛围、平安舒适的生活场所,方便现代的网络环境为现代化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

仪器设备购置类项目的建设,加快了高校专业化层次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环,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的仪器设备的购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物质条件。

可以说,“改善专项”作为高校基本支出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了专项资金有的放矢、见效迅速的特点,必将是未来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的重要方式。

五、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管理的突出问题

“改善专项”较之其他类别专项流程上比较完备,对于提升和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暴露出了诸多政策上的漏洞和问题,鉴于专项资金数额巨大、影响面广,已成为了必须着重监管监察的重点:

(一)申报环节缺乏可行性研究,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对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决策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受预算编制单位项目管理能力、时限所迫及长官意志的影响,“改善专项”预算编制工作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尤其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才能实施的项目立项时,经常无视审批流程的复杂性及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盲目上马给未来实施增加了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次,高校为了能够申请到足额的资金,在申报时编报能够通过评审的项目及采购明细预算,骗取通过专项资金的评审,实施时再肆意调整,使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二)评审工作缺乏政策的统一性,走马观花

目前为止,“改善专项”只是在政策支持范围上做了导向性要求,明确了支持内容,并无细化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因此,在事务所会计师进校评审时,就缺乏了标准的统一性,往往一家事务所一个标准,每个年度一个标准,影响了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受评审时间紧急、工作量庞大的客观因素影响,往往事务所入校时间限于1-2日,无法从根本上了解项目立项、申报的具体环节,现场勘查也都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评审工作的无序开展,助长了高校利用符合标准的项目内容骗取评审通过的风气,违背了两部委组织项目评审工作的初衷。

(三)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完成效果

《财政部关于中央级普通高等学校房屋修缮和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高校在申请修购专款时,要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匹配比例不低于申请修购专款的20%。项目申报预算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两个部分,但配套自筹资金的投入势必占用高校本身经费不足的基本支出经费。在项目执行中,往往高校不会确实地投入配套资金,多是通过压缩预算或调整预算的方式,逃避专项资金配套的责任。待项目检查时,再从基本支出中罗列相关内容应付检查,致使项目难以按预算编制要求逐一完成,大大影响了项目的建设效果。

(四)执行环节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并滋生舞弊、腐败等严重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但在实践中,由于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造成诸多经济事项受客观环境及能力限制无法实施,或建设支出范围及开支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经常出现。为了降低年末结转结余资金总额,未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间相互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改善专项”资金盘子在高校预算中比较巨大,且需要财务、资产、后勤、学院及科研单位等方方面面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施。制度上的不完备,管理上的不规范,可能造成严重的违法或违规行为:支出未经适当的审核、审批,重大支出未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支出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串通、暗箱操作或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导致招标工作违法违规、中标人难以胜任:建设项目未经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导致竣工决算失真;故意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较高级别领导审批的重大合同拆分成标的金额较小的若干不重要的合同,规避国家有关规定等等。这些内控环节的管理不当均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无法正常发挥专项的使用效率。

(五)财政部门疏于监管,惩戒机制不严格

“改善专项”属于国家财政为解决高校办学条件改善经费不足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是教育经费投入的组成部分。因此,财政部门更看重投入,轻视了资金的管理。专项管理办法中规定,“财政部要会同各主管部门对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对不按计划实施,或挤占挪用修购专款的情况,对经审计后确认项目管理不善、违纪比较严重的高校,要给予必要的财政处罚等”。在实际工作中,“改善专项”自设立以来,财政部门从未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门的审计检查,即使在其他例行审计检查中发现了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处理方式大多只是隔靴搔痒、大事化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的问题加剧。

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问题的解决对策

“改善专项”的逐年投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出现了上述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高校,即管理和使用单位,问题的核心就是资金本身。因此解决诸多问题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财政加强资金监管。将“改善专项”资金支付由财政授权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支付,通过支付方式的改变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监管、监控范围之中。

财政授权支付是目前高校“改善专项”资金主要的支付方式,虽然其也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手段之一,但这种支付手段给了用款单位较大的自主权,财政部门只控制了资金的额度,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原来将财政拨款直接划到高校基本账户的做法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适用于资金量庞大且有明确预算内容的专项资金。

财政直接支付要求高校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直接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财政资金从国库账户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专项经费”如采用这种支付方式,在申请付款时,应事先向财政部门提供项目预算、合同、付款信息、招投标文件等资料,财政部门利用其专业能力审核资料的合法、合规性,并对照项目文本预算是否相符,不相符的可要求高校补充资料或拒绝受理,审核无误的通过支付令的方式及时向收款单位付款。

通过与预算的核对,可以杜绝预算申报环节的盲目性,提高高校对于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合同、招投标文件的资料的审查,可以防范执行环节中暗箱操作、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舞弊、腐败问题;通过资金实时监控,可以及时了解项目的付款情况、资金需求,从而把控结转结余资金的总量;通过专项资金支付资料的汇总信息,可以全局上监管资金的诸多流程环节,把专项资金的奖优罚劣、业绩评价机制落实到实处。

诚然,“改善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支付方式的改变不可能解决流程环节中的所有问题,还要在制度上、细化措施上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脱离财政资金监管的基础上,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财政部[2012]21号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2012]68号

[3]《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财预[2010]7号

[4]《加强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教财厅[2008]3号

[5]王文静.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6]詹儒章.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探索[J].财会通讯,2008,(08).

办学基础条件 篇8

本研究历时一年零五个月,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 (AHP法) 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在起草北京市聋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方案过程中, 对设备配置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并以北京市某个特教学校为例, 验证草案提出的设备配置标准实施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文献综述

1. 通行做法

美国《特殊教育法》要求保证每个残疾儿童都能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受到适合其需要的教育。作为教育分权制国家, 特殊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由各州自行确定, 并由州教育厅及各级教育委员会对学校进行管理, 国家没有统一的要求。例如威斯康星州聋校, 在教育教学设备配置过程中, 通过考虑“学生的能力边界与困难边界、教学环境中的相关因素、需要学生实现的任务”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

俄罗斯在2012 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目前的特殊教育提倡适应性教育计划, 即适应残疾人学习 (训练) 的教育计划, 考虑残疾人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人能力, 并以必须保障残疾人矫正发展障碍和社会适应为前提。俄罗斯聋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特点。一般性的教学设备、设施与普通学校、年级与学科教育的教学设备、设施相同。特殊性的教学设备、设施, 包括语言矫正、听力训练类设备, 能够将声音转化为具体视觉形象。此外还配备对聋童进行鉴定和心理测验的系列量表等。

日本则由各听障学校根据自己的课程设置配套相关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室和专业设备。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均推进融合教育, 以“激发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实现独立发展, 以最佳状态融入社会”为教育目标。因此, 绝大多数聋生在普通学校就读。为了解决听觉障碍问题, 香港和台湾地区相关部门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给聋生配置助听等教学设备的建议。

2.上海与山东的做法

根据现有资料, 上海、山东、江苏等一些直辖市、省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 基于本地区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水平, 制定了包括聋校在内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基于此, 本课题选取上海市和山东省两地标准作为参照。

(1) 上海

2007 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市聋校开展课程改革, 并公布了《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 ( 试行) 》, 为全市的聋校设备配置提供了标准和依据。2010 年, 上海市教委对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予以补充, 提出:尤其要重视玩具、学具、教具的配置, 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并且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配备丰富的教具、学具以及其他学习材料, 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与康复需求。

(2) 山东

2012 年, 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鲁教基字〔2012〕26 号) , 对聋校标准化建设做出规定。要求本着经济、实用、便利、安全、规范的原则, 合理配备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图书馆设备和办公、生活及安全防护设备。

上海和山东在教学设备配置的理念和标准上有所差异。上海在国家标准的统一规定的基础上, 结合本市特点, 在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的配备上有细化要求, 既强调适用、安全, 又强调舒适。因此, 更为体现出对听障学生生理、心理需求的人文化设计。山东省教学设备的配置在文件上定位于“基本标准”, 以满足听障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为目标, 尚未达到对细节的系统设计, 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与学科知识特点的结合方面也稍显不足。

二、北京市聋校办学条件现状

针对北京市各聋校办学条件及学生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表明:2014 年初, 北京市在校聋生共625 人。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北京市启喑实验学校、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3 所学校共有聋生586 人, 顺义、平谷两区有在校聋生39 人。

以下以城区3 所聋校为重点进行分析。

1. 城区3 所聋校学生残疾程度与听力康复设备配备情况

城区内3 所聋校有70% 的学生属重度耳聋。这3 所聋校均设置了听力检测室和FM调频言语系统 (使用范围从学前至高二年级) 。其中一所学校设置了耳膜制作室, 一所学校设置了集体语言训练室。

此外, 北京市五所聋校均设置个别言语训练室, 训练范围从学前至九年级学生。

2. 城区3 所聋校教学及辅助用房情况

教学及辅助用房包括:个别训练室、听力检测室、言语评估室、律动教室、美术教室、美工教室、家政教室、职劳教室、计算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心理辅导室、感统训练室、教具辅助室。调研结果表明:基本专用教室教学设备配置的情况较为理想, 视觉功能训练室、感觉训练室和美工教室等专用教室的教学设备配置率较低。

3. 城区三所聋校办公设备配置情况

根据《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 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配备12 类办公用房, 包括教学办公室、准备室、行政办公室、演播厅、网控中心、档案室、卫生保健室、团队办公室、警务室、总务、维修及仓库。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学校的行政办公室、演播室和网络中心无配备或配备不全。其余9 类办公用房配备率均达100%。

4. 城区三所聋校安防设备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三所聋校均已配备了宿舍唤醒系统和教室视觉提示系统, 但教学区烟感系统、燃气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的设备配置尚未完全到位, 存在安全隐患。

三、北京市聋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方案 (下文简称“方案”) 设计原则与思路

1.方案的设计原则

综合分析国内外部分聋校设备配置情况和标准, 以及北京市聋校设备现状, 可看出聋校设备配置方面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 共性与特性相结合原则。聋校与普校共同需要的一般性教学设备仪器设备, 作为基础设备, 国内外聋校都加以配置。同时, 聋校需要配置符合聋生认知特点与聋校自身培养目标的特殊设备设施。包括测听、助听、职业治疗、职业教育方面等设施设备;以及手语挂图、发音训练图等教具学具。

第二, 无障碍原则。聋校的生活、教学、康复、管理设备的选择与配置都需贯彻无障碍理念, 突出视觉、振动觉和残余听力的感受设计, 其核心在于解决师生及生生之间信息沟通和顺畅交流问题。

第三, 学科教育与生活和职业能力培养并重原则。国内外聋校在教育目标和学校功能定位上都重视学科知识传授与聋生生活和职业能力培养并重。因此, 不仅配备学科教学设施设备, 还配备开展多种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

第四, 教育与康复并重原则。国内外聋校在教育目标和学校功能定位上的另一特殊性体现于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补偿聋生缺陷, 注重听觉语言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等, 通过单独方式或结合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来进行。因此, 康复设施设备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

本方案的设计既基于上述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同时又根据北京市建设教育首善之区的要求, 在聋校设施设备配置方面, 适度超前与讲求效率两个元素。选取北京市目前配置标准最好的聋校为设计模板, 适当加入符合聋校教育教学与生活需求的新设施设备选项。

2.方案的设计思路

(1) 设备配置标准的设计思路

聋校设备配置标准细则, 包括五个部分标准:普通教室设备;专用教室设备;学科设备;场馆类设备;办公及生活设备。每一类设备装备的标准包括教学用房中需要配备的设施、仪器设备等物资种类, 与各类设备设施相应的配置数量、规格档次、经费预算、使用年限和利用率等管理要求,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互相关联、整体匹配的标准体系。

(2) 设备配置要求的设计思路

聋校设备配置标准细则分为“必配”和“选配”两种配备要求。

“必配”栏目根据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规定了完成国家所规定的聋校各项教学与医疗康复任务应具备的不同类型教室教学设备、图书馆所需设备、安防设备和办公设备, 所有聋校均应达到该栏目的配备要求。

在达到“必配”配备要求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区可加大投入, 在“选配”栏目中为聋校配备更多的仪器设备, 以满足教学与医疗康复的需要。若从“选配”栏目挑选的仪器与“必配”栏目中的仪器功能相近, 则“必配”栏目中的相应仪器原则上不再要求配备。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各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需求, 自行配置细则之外的仪器设备。

(3) 方案行文的设计思路

方案行文考虑了三类设备的说明方式。

对于聋校设备中, 完全符合《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规定的内容, 方案中注明“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配备”, 不再对具体情况进行罗列。

对于与《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不完全符合, 又适用于聋校教育教学需求的设备, 列入“选配”栏, 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配。

对于完全不同于《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设备, 方案对设施设备的名称、规格、性能、配备数量等进行详细说明。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聋校的办学条件与设备设施装备标准, 在对北京市聋校 (以城区三所聋校为主) 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了《北京市聋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希望通过制定本细则及后续的可能研究, 进一步推进北京市特殊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从而促进我市特殊教育的均衡化、现代化发展, 为聋生接受优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虎.当代国内特殊教育学校设计新趋势[M].大连理工大学, 2010.

[2]陈庆, 特殊教育学校辅具配置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2) :61-62.

[3]顾定倩, 美国俄亥俄州立聋校的教室和环境布置[J].中国残疾人, 1995 (9) :34-35.

办学基础条件 篇9

盲校是我国视障学生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 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建设好盲校是视障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保障。2014 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签署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 年) 》, 明确将“加强条件保障, 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我国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北京市作为全国“首善之区”, 一直高度重视特殊教育,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特殊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 大力推进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多个文件中对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2013 年8 月, 北京市教委等10 部门颁布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 简称《标准》) 。《标准》的出台为规范盲校建设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然而它只是规定了实施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因此, 需要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制定符合北京地区视障教育发展现状的《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细则》 (简称《细则》) , 从而对基本原则加以解释说明, 补充完善。

二、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现状的分析

1. 近几年生源的变化

北京市盲人学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为视障儿童青少年提供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专门学校。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广, 越来越多的单纯视力障碍儿童 (低视力生和盲生) 已经进入普通义务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而越来越多的兼有其他残疾类型 (比如情绪与行为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自闭症) 的视障儿童进入盲校接受教育。这种现象在北京市盲人学校近几年的招生中已经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2001 年北京盲校建立了专门为多重残疾学生服务的特需班, 招生6 人。2011 年小学一年级共招生35 人, 其中视多障儿童16 人;2012 年小学一年级共招生20 人, 其中视多障学生8 人;2013 年小学一年级共招生20 人, 其中视多障学生5 人;2014 年小学一年级共招生10 人, 其中视多障学生4 人。由此可见, 在盲校近些年的招生中, 生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源的变化, 导致了教育需求的改变, 以前学校主要以单纯视障生教育为主, 在教学中, 更多的是以学科教学为主。然而随着视多障学生的增多, 学生的教育需求就从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转变为教育康复, 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中, 除传统定向行走和视力康复外, 陆续增设了定向行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生活自理、语言治疗、感觉统合、音乐治疗等康复类课程,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 该类课程周总课时数为145 课时, 占全校周课时总量的19.3%。

2. 学校功能和定位的转变

学校生源的转变, 使学校的功能和定位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年来, 学校不仅承担着各学段视障学生的教育康复工作, 同时还承担着北京市视障学生随班就读指导工作、0 ~ 6 岁视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和视障兼有其他残疾的多重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工作, 具备集教育、科研、培训、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功能。自2007 年起, 学校还承担起了海淀区视力残疾社区康复指导中心的责任。

三、影响因素

北京市盲人学校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视障类专门学校, 承担了此次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课题研制的主要工作。在经历了前期大量的文献查阅, 外省市走访调研和专题研讨等工作之后, 我们认为在制定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时, 应考虑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 盲校教育对象的特点

盲校的主体教育对象为视觉障碍学生, 包括盲和低视力两大类, 视觉障碍学生因为视力的部分或全部丧失, 导致了他们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需要与普通学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制定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时要充分考虑到建设的无障碍设计原则。该原则已被全世界认可, 并有多个国家加以立法保障。比如, 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时, 应充分考虑到全盲与低视力两类视障学生的特点, 规范设计盲道、过道、双向扶手、地面上的触感标记、醒目正规的盲文标识和语音提示, 另外, 在环境布置和设施、设备选购过程中, 也应充分考虑低视生的需求, 通过提高环境布置的色彩对比度, 增加鲜艳色彩的运用, 给低视生以提示, 在部分专业教室增配多功能电子助视器、放大器、读屏软件等, 通过多种手段实现视障学生多方面的“无障碍”。

2. 现代盲校的功能定位

近年来, 随着融合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 以及“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索, 越来越多的视障学生进入到普通学校上学, 而大量中重度视障学生或兼有其他不同程度残疾类型的视障兼有其他残疾的多重残疾学生来到盲校上学, 视障学校从职能定位和办学功能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学者指出传统盲校已经从单一教学机构, 转变为地区性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承担着中重度视障、视障多重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工作, 0 ~ 6 岁残障学龄前儿童早期干预工作、视障青少年以及成年视障人士的劳动技能与职业教育的基地等职能。因此, 在制定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时, 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功能性。比如从空间设计和功能定性上, 可以从几大领域进行划定, 一是学习和社交区域, 主要是用于教授学科课程的普通教室和学校公共区域;二是康复训练区域, 主要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多感官训练室、生活技能训练室、心理咨询和活动室、语训室、作业治疗训练室、物理治疗训练室等专用教室。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的、具体的需求, 购置数量不等的教学设备和辅助器具;三是拓展服务区域 (OUTREACH) , 主要是为0 ~ 6 岁学龄前幼儿与家长提供活动、培训及个体干预的亲子活动与干预等场所, 此外也为随班就读的视障学生提供短期培训、视觉评估、教育诊断及其他服务设置专业场地。

3. 盲校建设的地域性和资源的持续性

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是适用于北京地区盲校建设的基本标准, 是今后盲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的基本依据。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北京市各区间发展水平的均衡性。在确保最低标准之余, 同时也考虑到发展的差异性, 允许经济发展较好、经费投入充足的区有提高标准的空间。另外, 因为盲校许多设备设施属于损耗性物品, 特别是体育运动、康复训练中的器材和设施。因此, 在制定细则中, 也应考虑到资源购置的持续性和灵活性。

四、过程与方法

为做好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研制工作, 项目组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研制小组, 共计45 人参与项目研究。在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实施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学校通过学习领会国家和北京市文件精神, 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 以及实地去外省市调研等方法, 总结和梳理出了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制定的原则、框架及内容, 明确了应努力的方向, 并在经过多次研讨之后, 完成了《细则》初稿。然后研制组在专家、领导的6 次指导下, 完成了终稿。

1. 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 确定研究目标、任务, 并进行分工 (2014 年2 月) 。第二, 学习、领会政策文件, 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 (2014 年2 ~ 3 月) 。第三, 通过走访多所学校, 调研实情, 研究并制定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草案) (2014 年3 ~ 4 月) 。第四, 论证并最终确定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2014年5 ~ 8 月) 。

2.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本课题实施过程开始, 课题组成员首先从相关文献资料中找依据, 查证资料, 寻找与盲校办学细则相关的内容。国外部分重点检索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特殊教育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机构的有关文献, 分析和总结他们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做法, 国内部分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案例, 分析和比较其他省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别是盲校的建设要求和标准, 力争为后续研究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2) 调查法

课题组用访谈的方式对校内的办学条件开展调查。另外, 课题组成员走访了上海市盲童学校、浙江省盲人学校等4 所学校, 对兄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了调查。

(3) 行动研究法

研究过程中, 从各部分对教师进行分工, 由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起草的办学标准进行论证, 找学生进行实验, 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 制定本细则, 以保证细则研制后的可行性。

五、原则与框架

在研制过程中, 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基于现实适当超前

北京市盲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是为满足全市视障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而制定的, 与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 在研制过程中, 我们以全市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制定《细则》的基点, 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 在思考中, 我们也考虑到近几年全市融合教育的发展态势, 在满足现实的基础上, 合理设想发展可能, 做到一定范围内的超前和预估, 使《细则》的出台符合未来北京市视障教育的发展需要。

2. 共性与特性相结合

盲校是为视障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主要场所, 它与普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有着共性, 但同时也有其特性。共性在于, 盲校的教育对象是视障学生, 但他们遵循着与普通学生相同的发展规律, 他们在校也要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然而视障学生除了与普通学生的共性外, 他们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诸如教室面积需要更大、环境布置和装潢符合视障学生需要、提供康复训练和其他特殊课程的专用教室, 因此一般用于普通学生的教室装潢和教具选购对视障学生来说可能就不适宜了, 需要兼顾到学生的障碍特点和教学需要。

3.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学校是实施教育、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场所。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建筑构造的合理布局, 为视障学生提供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挖掘潜能的途径和方法, 实现视障学生的教育康复。比如, 北京市盲人学校在设计新的教学综合大楼时, 按其功能划分为办公区、教学区、康复区等几个区域, 视训室、感统室、心理咨询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生活技能室、科技馆、生态馆、生物标本馆等各类专业功能教室, 为满足视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 提供了充足的场所。

4. 发展与补偿相结合

视觉障碍儿童的活动范围小, 观察到的事物数量少, 视觉障碍导致他们很难直接获得视觉性的表象信息, 其获得的信息多是片面的, 零散的, 难以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认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在建设盲校过程中, 应尽量通过各种补偿性手段, 通过加大触觉、听觉等代偿通道的锻炼和使用,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通过反复讨论和修订, 最终确定《细则》的基本框架为六大部分: (1) 普通教室设备; (2) 专用教室设备; (3) 学科设备; (4) 场馆类设备; (5)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6) 办公与生活设备。

六、结束语

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盲校和普通学校存在相通性, 只是学生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产生了差异。在研制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 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 才能体现实用性。研制出的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需要研究下一步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需要实验论证这些数据的可行性, 实现资源的共享, 达到使用效益最大化。

随着全国和北京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以及盲校自身功能的巨大转变和升级, 当代盲校在发展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规划建设盲校的过程中, 从学校的学生特点、学习需求、学校的功能和定位等角度, 规范科学的做好建设布局、空间组织、功能设计、教学设施设备配置, 科学的规划盲校的办学标准, 使其既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又适应北京地区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明扬.盲校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彭荣斌.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设计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郑虎.当代国内特殊教育学校设计新趋势[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办学基础条件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完成了分校区的建设。多校区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高校教育管理不受多校区空间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影响,是多校区大学管理变革的一种发展趋势。应在多校区大学加快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资源数字化的建设步伐。特别是作为高校重要部门的财务部门,如何解决财务内部与多校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安全快捷地传送各种信息资源,成为财务部门当前财务网络建设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财务系统构建存在不足

1.1 未充分考虑数据的共享性、系统性、扩展性、与对外接口

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多数单独运行在一个局域网中,从校园网中无法访问,主要通过增加财务管理系统和校园网之间的接口来完成数据的处理,经过高校扩招和合并后,许多高校出现多校区办学的局面,高校面临异地核算、跨地域管理的问题,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异地财务运作的网络环境和财务操作系统。

由于各高校的数据管理系统采用的是不用商家的软件,因此这些数据之间的共享实际上需要通过专门开发的“数据接口程序”来实现。但学校管理的多样性使得任何的应用系统都无法覆盖所有用户的所有实际需求,因此管理软件还应当有一个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特别要考虑学校事业的发展、留足开发空间、统一识别码、数据通用。只有具备实用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财务软件,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财务网络工作的需要。

1.2 财务公开化要求不能满足

随着教职工、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要求学校管理公开化特别是财务公开化的呼声渐高。从财务的角度来说,适当公开财务信息,让各部门、教职工和学生了解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高校财务服务的职责。

2 利用VPN技术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VPN被定义为通过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

VPN具有技术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点。通过VPN,高校的网络财务系统可以在公用互联网络上将财务总部、财务分支机构及出差在外的远程移动用户连接起来,实现个人、远程分支机构、与总部间点对点或端到端的“虚拟专用”联接。

独立学院在完成本校区的建设后也开始分校区的各项规划与建设。针对这样由社会投资按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就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共享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独立学院的财务部门,在多校区办学模式当中,传统的专线直连、价格昂贵、管理复杂,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校多校区的财务信息化要求。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提供了一种既安全可靠又节约成本的新型组网方式,将大大改善独立学院目前财务系统的使用现状,提高财务网络的安全性并节约网络建设成本。

构建及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软、硬件设备,财务管理信息各个子系统间数据实现了高度的共享,为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学校财务集中管理,有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的重要手段。

3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系统构建方案

3.1 需求分析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分校区的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到时三个校区可达2万余人的办学规模。分校区建成后,财务部门将分布在不同的校区,地理跨度大。虽然主校区的校园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主校区目前是通过接口程序与财务系统相关的教务系统、招生系统连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和通信。但分校区的校园网规划、建设、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问题还亟需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要得到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财务数据之间高度共享,即个数据管理系统(账务、资产、收费、工资、教务、学生、后勤)之间实现数据的“无缝”连接。分校区校园网建设中需要考虑的是:财务VPN网络通过搭建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在三个校区建立Intranet VPN,以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也可以使整个财务VPN网络受到学校主防火墙的保护,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而且还不用租用昂贵的专线以节约开支。

3.2 VPN网络构建方案

跨校区高校应建立一个全面、完善、可靠的财务网络管理系统,全方位监控财务经济活动。基于校园网平台的财务VPN构建方案,是在二个校区之间建立财务VPN,策略上允许客户端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访问财务服务器,只开放为客户端软件连接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处理和收费业务处理所必需的服务和端口,服务器端则可以相对透明地开放访问客户端计算机,以便于系统管理员从服务器端远程控制客户端,解决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访问故障。由于IPSec和L2TP的安全性比PPTP的安全性要高,基于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要求极高,所以在三个校区之间的VPN链接使用IPSec协议VPN。三个校区均要链接财务服务器进行报账、记账、收学费等日常财务处理工作。其中财务机房设置在主校区。要实现通过三个校区的客户机都能实时地连接财务中心机房的服务器,达到所有的账务凭证和收费单据均写入同一数据库当中。与此同时,发布服务器要对外发布财务信息、学生收费信息。这些信息要与学校校园网络计费认证系统实现数据同步,以达到财务数据安全、稳定、可靠地传输,财务信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其他业务处理系统资源共享。同时,为最大限度地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与完整,需建立健全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基于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考虑一般选用硬件VPN。硬件VPN可以是带VPN模块的防火墙、路由器或者专用VPN交换机。在多种硬件VPN当中适用于高校财务系统构建需求的性价比高的首选带VPN模块的企业级防火墙。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财务管理系统构建的关键是财务管理软、硬件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的统一管理,通过跨校区高校财务网络管理技术,能有机地把核算和管理结合起来,提高高校资金的投向、使用控制和监管能力。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地域隔离导致财务信息不能数据同步、统一管理,而VPN技术能提供远程访问、外部网和内部网的安全链接,非常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财务专网建设,特别是以硬件VPN技术组建的财务专网为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计算机信息统一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基础平台,为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我国的多校区高校是在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形式。应对我国多校区高校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与时俱进。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技术,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努力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VPN技术不但适用于财务的信息化建设,在整个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必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VPN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科技咨询导报,2007.06.

[2]防范网络财务安全问题的对策:构建VPN.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

[3]网络入侵检测分析员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2.

[4]董玉格等.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安全与实用防护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8.

[5]钟乐海,王朝斌,李艳梅编著.网络安全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上一篇:发展崛起下一篇:学科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