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的改善

2024-04-29

党领导的改善(精选6篇)

篇1:党领导的改善

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摘要: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它们受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邓小平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改革。

关键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改革 党政分开

一、为什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度是重中之重。邓小平在对待党的领导问题上的基本思想是:一要坚持,二要改善。早在1980年他就提出了“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命题。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邓小平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说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不能动摇;改善党的领导是说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等,提高当的领导水平。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不改善党的领导,也不可能坚持党的领导。

在对待党的领导问题上,改善党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邓小平更为关心和着重注意解决的问题,他说过:“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

二、如何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1、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邓小平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早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就针对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一些党员和干部沾染官僚主义习气和滋长骄傲自满情绪情况,在强调加强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强调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当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全面论述了加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及其历史根源、思想根源,指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措施,是我们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当内生活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改善当的领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邓小平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这些弊端是什么呢?他明确指出:“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为此,邓小平围绕这些极其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在领导体制的改革方面,提出了“要理顺党政关系,实行党政分开”。这里,邓小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党组织不是政府,更不是国家的权利机关。邓小平认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

2、加强思想教育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

在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上,邓小平把视线盯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领域。他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认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如果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邓小平之所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改善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是因为在他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一切任务的有力保证。

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思想容易引起波动,要解决这些问题,在理顺关系,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种种矛盾,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是改善党的领导问题的重要内容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也是邓小平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上关注的内容之一。党的领导方式是事项当的领导途径、形式和方法的总称。领导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领导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科学的领导方式,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条件。

过去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对于领导革命的胜利和计划条件下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行群众路线,过去主要是通过群众运动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仍沿袭过去战争年代的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群众运动的领导方式,这就使党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形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过分依赖行政权力,直接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现象。其结果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邓小平提出,“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在他看来,新时期党的领导的实现主要是靠以下的运作方式:一是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引导群众;二是靠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工作来团结群众;三是靠好的党风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群众。

三、小结

邓小平突出的把改善当的领导问题摆到全党的面前。以冷静的态度回顾过去,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和关注未来,科学的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他依据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原理,结合新的任务和时代特点,不但提出了要改善党的领导制度,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要求,而且提出了很多改善党的领导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概念和新举措,为我们党勾画了一幅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善党的领导的美好蓝图。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将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邓小平治国方略》邓剑秋 陈建华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 《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李景治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篇2:党领导的改善

——学习邓小平关于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论述

王进

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是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提出来的。因此,认真学习领会小平同志关于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与改善及加强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在积极推进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搞好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的任何改革,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事关整个改革的大局和成败,更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领导制度和政府机构的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呢?这是由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

从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重要性来看,它是事关整个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大事,因此特别需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首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及机构改革,是党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党领导的改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小平同志在倡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就提出了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庞大重叠的机构不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许多障碍,都与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滞后密切相关。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迟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政府机构不愿意放权,致使政企不分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重重叠叠的政府机构,个个都向企业发指令、下文件、捞利益,把国有企业捆得死死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大事,当然应该大力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其次,进行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中国共产党曾长期领导武装斗争,并形成了与武装斗争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领导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领导制度基本上被沿袭下来。这种领导制度,如果说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还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斗争中,这种领导制度的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了。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如果不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制度,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高度民主的领导制度,“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还会重演。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重大问题,当然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从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特殊性来看,它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敏感和艰难,因而更加需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而民主问题在国际国内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国际资产阶级否认民主的多样性,把西方“三权分离”式的民主作为“民主”的唯一形式,对我国采取“分化”的政策,强压我们实行西方“三权分离”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内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们也试图把中国引入“全盘西化”的歧途。围绕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外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并因此引发了国内几次大的**。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如果不大力加强党的领导,我们的政治体制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改革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就有走入歧途的危险。

同时,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又是相当困难和复杂的问题。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我国现有的领导制度和政府机构又是由我们党自己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改革是一场革命,那么领导制度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则是我们党自己革自己的命。因此,这种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改革起来也就相当艰难。小平同志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曾经指出:“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如果不加强党的领导,不通过党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铁的政治纪律来保障改革,使广大干部把改革变成自觉的行动,这项改革就将寸步难行。

二、搞好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由之路

1.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助于党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主要的精力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小平同志指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他还一再指出,“党要管党”。然而,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下,党组织成天忙于行政事务,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大小事务,都要党委亲自过问。其结果,必然是“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使党的自身建设和党所担负的“本职”工作受到影响。只有切实改变党政不分和政企不分,才能使党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这样做“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

2.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助于克服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官僚主义等弊端,使党的作风更加良好。

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大敌。怎样能才能避免官僚主义的滋生呢?勿庸讳言,我国原有的领导制度的某些弊端,正是滋生官僚主义的温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使党的干部管了许多自己根本不懂而管不了的事情,因而不能不开“黄腔”,讲空话、套话,瞎指挥;庞大的机构,使许多机构人员臃肿、人浮于事。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政不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克服和避免官僚主义,就必须切实改变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体制,精简机构和机关工作人员,以便从制度和机制上挖掉产生官僚主义的病根。这对于改变机关作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3.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助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弊端,从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使党的肌体更加健康。

在国际风云变幻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的考验。反对腐败,已经成为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反腐败的关键在哪里呢?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就告诉我们,腐败现象的产生当然是腐败分子咎由自取,但与我们在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中缺乏避免产生腐败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必然会导致一些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这就是所谓“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只有从根本上改革领导制度,建立起干部的选拔、培训、任免、使用、考核、监督、离职审计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机制,才可能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从而使党的肌体更加健康,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

4.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助于克服机构重叠、相互掣肘、公文旅行等弊端,提高办事效率,使党的领导迅速落到实处。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要通过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构去落实。然而,在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制度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往往取决于领导者个人,领导者的觉悟高、素质好、作风正,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就比较准确而迅速;反之则或者会走样,或者比较缓慢。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多方层层请示,造成相互掣肘、相互推委、踢皮球,其结果必然是公文旅行、久拖不决,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使党的领导难以落到实处。只有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制度,建立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领导制度,才能使各级领导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把党的领导迅速落到实处。同时,只有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重叠的机构,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克服疲踏、拖拉、懒散、踢皮球等衙门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加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5.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助于克服“人情大于王法”、“人治大于法治”的弊端,使党的领导更加规范和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究人情的,缺乏法治的传统,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我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特点,不能不对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所谓人情大于王法、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超然于党纪国法之外,其行为不受党纪国法的约束,而且在领导方式上用人情代替法律,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法、徇私枉法。这种问题,也要通过领导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小平同志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以便真正做到“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察,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这就是说,只有通过领导制度的改革,用法制来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使之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干一切事情,才能有效地避免特权现象的产生。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党的领导方式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使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更加规范、更为科学,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6.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党的领导地位更加牢固。

党的领导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党得不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它的领导地位也就动摇了。我们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党始终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衡量党的政策是否正确、工作做得好坏的基本标准。我们原有的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领导制度,叠床架屋的行政机构,以及由此滋生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已经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严重地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削弱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对于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来说,这是很危险的。要重塑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就必须遵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对群众不赞成、不满意、不高兴的领导制度和政府机构进行认真的改革。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这样,我们党的领导地位也才会更加稳固。

三、在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既然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之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在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中,我们应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呢?根据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的领导是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来体现的。党要在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中担负起领导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是执政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党员占相当大的比例。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首先要触及到的,也是这部分党员的利益。因此,各级党委“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为了党和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勇于牺牲个人利益;教育党员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安排。我们党已经有了6000多万党员,有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只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了,党在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中的领导作用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就会顺利进行并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2.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如前所述,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相当复杂而艰巨,需要审慎从事。因此,为了使这项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引导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

3.大力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直接涉及到广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种情况相当复杂,矛盾异常尖锐。这就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深入、细致、耐心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理论,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进行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大力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帮助人们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避免冲突,为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舆论环境。要特别注意解决体制转变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确保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4.解决好转岗人员的实际问题。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意味着许多机关工作人员将要离开工作多年的原工作岗位,面临着“再就业”的痛苦选择。对于这些曾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同志,要倍加关心和爱护,妥善地安排他们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窄,再就业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为了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对他们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分流人员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引导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党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5.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任何改革都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领导制度和机构的改革尤其如此。小平同志说过:“要有秩序才能前进。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包括民主和‘双百’方针等等,统统谈不上。”因此,党要改善和加强对领导制度及机构改革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的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2.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篇3:党领导的改善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民群众, 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维护和发展其根本利益, 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 这就要求以职工群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主体, 以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从我们党的历史沿革来看,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由党领导的, 其领导地位是勿容置疑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 脱离了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将会一事无成。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坚持企业的发展方向, 职工思想进步、团结一致、干群一心、同心协力搞建设, 企业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按照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 改进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不仅是新时期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脱离了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党具有得天独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首先, 党拥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和利益就是我们党的价值、需求和利益。其次, 党拥有科学的真理, 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理想、信念是人民群众所要追求的, 所传播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所要掌握的;所阐述的道理 (真理) 是人民群众所渴望的;所宣传的人和事是人民群众中所发生的;所作所为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再其次, 我们党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代表着先进文化方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培植、开发、利用和再生职工精神文化资源的工作领域, 所以我们党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和其所代表的社会精神能量的投向使其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篇4: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注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着力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发挥,队伍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取决于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能否搞好。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放在首位,筑牢根基。一要坚持标准,选好党支部书记。新形势下的党支部书记,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因此配备党支部书记要坚持选贤任能,从党员干部中选拔坚持党性原则,处事敏捷灵活,有强烈政治责任感,热爱党务工作的人;要通过经常性的考核、测评、技能素质比武等办法,从党员干部队伍中发现思想作风硬、政治水平高、工作态度好、热爱党务的人;把党性原则强、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选拔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二要树立形象,提高党员干部威信。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全体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树立威信。要强化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自身的举止、行为树立“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良好“德行”,建立威信;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足以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应用自如。广学博览,不断丰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扩展知识结构,增强才干,提高自身“才学”的公认度,树立威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待员工要“宽严相济”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给员工以细致入微的关心照料,用情感的力量消除一切隔阂和矛盾,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使员工由衷地对党组织产生亲近感,增强威信。三要完善机制,强化党员执行能力、引领能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全的科学机制来推动和保障。要把机制建设贯穿于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健全和完善党小组工作机制,明确其性质、任务、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和健全和完善党内培训教育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党员先锋岗、岗位责任区等活动,激励优秀党员走进党校,接受专业培训,使新时期的党员,不仅具有拼搏、奉献的实干精神,而且具有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引领能力。

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

着力强化党员队伍管理

抓好党组织建设关键是提高党员队伍管理实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培养。党员队伍管理要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坚持常抓不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党员的党性,不断培养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要抓好党员目标管理。通过党员目标管理,增强党性意识,自觉坚持党员标准,提高队伍凝聚力。二要抓好管理与思想教育。在党员管理与思想教育环节上重点培养党员的思想意识,提升党员的文明素质,政治素质,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党员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政治思想培养,使党员思想始终紧跟党在各个时期的大政方针和企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党性修养培养,使党员个人行为和队伍整体形象,始终活动在党纪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并建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三要抓勤政廉洁风气。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党员队伍管理上的难点,是党为政之德,每个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清白做人、廉洁做事”的思想,并通过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专心干事、矢志奉献的品质,筑牢筑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对名利有平常之心,在需要面前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学会坚守,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保持清正廉洁的口碑。

探寻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载体创新

着力推动党建工作开展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究,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载体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增强党组织的活力,重点结合实际,努力创建独具特色的活动,促进党建工作全面开展。围绕保持和发扬党员的先进性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不断深化党内关爱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组织党员开展分片包干、结对帮扶,为民办实事等。在开展活动中,一要突出一个中心。党组织开展活动必须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于生产经营的总目标,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中去,围绕生产经营环节的实际问题来开展各项载体活动。二要选准主题。在党员队伍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生产经营抓好主题教育。加强对党员工作目标管理,要求每名党员依据自身岗位工作实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生产经营任务提出主题活动内容:工作业绩、业务技能、学习态度、团结协作、道德品质、敬业精神等,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抓好落实。三要抓好典型。精心设计创先争优载体,高水平落实好党建工作任务,通过亮点和特色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精品,全面推进党建工作。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

(责任编辑:胡 正)

篇5:党领导的改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必然要求,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对党建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严谨的求实精神,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关键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要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些重要论述,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制度的政治承诺,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思辨的光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大多数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执着而坚定的。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信仰模糊、信仰缺失,丧失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存疑虑,关键时刻站不出来、冲不上去;一些党员干部理想动摇、思想摇摆,丧失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和膨胀,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著信仰者,坚定践行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大潮和火热实践中去。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种易于为群众所接受的表述,它确立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昭示了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中国梦的提出,开阔了党的建设视野,拓展了党的建设路径,创新了党的建设方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二、最重要的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在总结我党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时强调指出:60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放在首位这一价值取向的深刻揭示,是对党的利益观、政绩观、发展观的深刻诠释,再次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展现了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完成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执政使命,需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党、争做服务型干部。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其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能否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争做服务型干部,就是要做到目光向下、身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与群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改革者自身要硬,作风建设是关键

良好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改革需要有效的组织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让改革者自身硬起来,作风建设是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这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

必须把从严治党贯彻和体现到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管理党员队伍、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严肃党内生活等各个方面。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不良风气就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总书记指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他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反腐既没有“特区”,也没有“禁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些重要论述回应人民关切,顺应人民期待,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既是对全党同志的警示,也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当前,党内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党员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滋长蔓延,正气上不来、邪气压不住;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部分党员先锋队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等。这些问题都与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关。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轮流执政的政党,必须保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通过在认识规律基础上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6:党领导的改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第一,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第三,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第五,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第六,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贵州省如何加强对深化改革的领导?

一、何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实践经验表明,党的领导,必须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统一。党是政治组织,政治领导是首要的。然而,政治领导必须以思想领导为基础,又必须以组织领导作保证。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思想、政治领导突出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我们党又是执政党,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组织领导正是执政党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领导什么?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

1.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就对各领域改革衔接配套、协同联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整体渐进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总体设计,协调配套地推进全面制度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避免单兵突进,相互脱节,影响改革整体进程,必须使各项改革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新一轮深化改革涉及面广、触及层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不行,单兵突进、一枝独秀也不宜成为常态,必须讲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必须把周密的顶层设计放到突出的位置。

2.处理好协同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更加突出。比如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就要在土地、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取得重点突破,同时也要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在户籍、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也要协同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没有重点突破,改革就会缺乏主攻方向,久拖不进,难以取得实效。同样,没有协同推进,改革就会缺乏统筹协调,顾此失彼,难以形成合力。

3.具体来看,这五大领域的改革应聚焦于以下11个方面:一是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局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二是财税体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三是未来金融体制改革应选准七大突破口。四是加快推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五是加快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六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七是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体制机制。八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九是完善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健全社会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立社会自我完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社会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政社分开,合理确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十是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十一是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

三、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1.首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党的执政活动。中国共产党要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同时为了确保理论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近几年来,面对我们经济形势的变化,党将促进经济增长改动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确保全体人民能共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用五大工程支撑。“富脑工程”—— 加强党性宗旨教育,始终保持思想纯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始终牢记执政为民;推行求真务实理念,始终把握依法行政。“定调工程”——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转变工作作风。“明纪工程”—— 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的各项规定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治吏工程”—— “治权”、“治贪”。“建制工程”——建立健全党组织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

3.坚决贯彻民在集中制。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对党委决策程序的科学规范。“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制度,是“十六字方针”的前提和基础。“民主集中”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也是集体领导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根本保证。“个别酝酿”是党委决策的必经程序,是决策的中间环节,是充分进行民主协商的过程。“会议决定”是集体领导的实现形式和必经途径。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十六字方针”是对党委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党委集体领导的新要求。

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做到民主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确保党经过人大这个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变成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同时,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才能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从而使决策更为民主化和科学化。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共同协商,互相监督,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为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多开辟一些渠道,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期间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多党合作制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5.坚持依法治国,做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做到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日强调,坚决反对腐败、依法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党通过法律严惩腐败分子,从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强调党必须集中力量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集中力量领导经济建设,是贯彻执政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战略措施。经济建设搞不好,执政党难辞其咎,党的事业就要受到损失,甚至遭到失败。强调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其含义是,党的各项工作包括自身建设,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不能简单地、狭隘地理解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更不能解释为党组织配合行政领导抓具体业务工作。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一种高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是指通过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单靠经济工作本身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从科学的意义上理解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这一命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党的建设就会成为推动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党的自身建设也会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7.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党的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党的领导是否正确。而只有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的利益,实行正确的领导。所谓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就是要求在制定政策措施、拟定工作计划、决定重大事项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党委内部充分讨论,反复比较、鉴别、论证,然后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出决定。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断调整、完善决策,防止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一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及个人决定重大问题等错误倾向相对立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各级党的领导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核心是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决策程序,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8.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领导水平。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这一要求适用于任何时期,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具有极大的迫切性。领导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关键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领导方式和方法。这些方式和方法,就其实质来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党的集体智慧和优良传统的宝贵结晶,对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从六个方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中指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邓小平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

上一篇:库房主管工作职责描述下一篇:临邑县出台预防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投稿、挂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