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2024-04-28

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共9篇)

篇1: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癫痫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以反复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癫痫患者约有5000万人,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还出现200万新癫痫患者。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癫痫患病率分别为5.0‰、6.1‰、7.2‰、11.2‰。世界银行《卫生投入》报告中指出,1990年癫痫几乎占世界疾病负担的1%。

据东一信达医药市场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癫痫患病率为7‰,与WHO报告的发展中国家7.2‰的发病率接近。而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项调查显示,1983年我国癫痫患病率仅为4.4‰,比发达国家还要低。短短20年时间,我国癫痫患者人数已升至900万之多,且每年有将近40万的新发病人。在这些癫痫患者中,儿童和青少年仍是癫痫高发人群,0~9岁患者占38.5%,10~29岁患者占近40%,其中40%多的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35%的患者接受的是非正规治疗。东一信达总经理侯胜田认为:“我国癫痫人群就医率普遍较低,这使得未来抗癫痫用药市场上升空间较大。”

市场升温新产品欲扩张圈地

目前国际市场上抗癫痫药物的发展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效、低风险和低副作用上。近几年,国外上市了不少新的抗癫痫药物,如非氨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和氨己烯酸等,其中非氨酯因不良反应较大已停止使用。这些新药和以前的传统药物相比,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价格也大幅上涨,通常是传统药物单位价格的10~15倍。随着这些昂贵药物进入市场,2000年国际医药市场上抗癫痫药物的销售额达到6.369亿美元。

与国外抗癫痫药物研究开发活跃、市场增长迅猛相比,国内市场发展平淡。在整个神经系统药物中,抗癫痫药物仅占到3.8%的市场份额,由于整个神经系统药物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不是很多,因此,抗癫痫药物的销售总额不很高,全年销售额约为1.87亿元左右。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推荐的6种抗癫痫药物是苯巴比妥、扑痫酮、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乙琥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市场上,老产品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仍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其中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两个产品合计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占据抗癫痫药物市场的半壁江山。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新型抗癫痫药物,包括非氨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噻加宾、氨己烯酸和唑尼沙胺等。而我国近7成患者未接受正规治疗的现实使很多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葛兰素史克的拉莫三嗪(利必通)、西安杨森的托吡酯(妥泰)、诺华制药的奥卡西平(曲莱)等产品已在中国上市,法国赛诺非的丙戊酸钠(德巴金)也将在我国上市。在这些新的抗癫痫药中,托吡酯和拉莫三嗪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托吡酯的增长尤为明显。不过,目前国内该市场被西安杨森的“妥泰”所占据。

从临床来看,医生选择抗癫痫药物常常是根据疗效、价格以及用药的便利性进行平衡选择。传统药物,特别是具有价格低廉优势的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由于临床应用时间较长,药物间没有明显的疗效差异,所以受到多数医生的青睐。这是目前临床上仍然以老产品为主的重要原因。而拉莫三嗪、托吡酯等新产品,因为具有更广的作用谱、更多的作用机制以及较少药物间相互作用,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比如拉莫三嗪,具有多重作用机制,抗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包括失神、失张力及部分性发作),与其他产品相比,拉莫三嗪能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并且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托吡酯总的耐受性较好,对于具有多种发作类型且使用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来说,应用托吡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临床探索一线药可更新换代

目前,癫痫的治疗大致分三大类:一为内科方法,如应用传统的和新型的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第二类为外科方法,如小脑刺激术、迷走神经刺激术、立体定向癫痫病灶治疗术、开颅术(含治标或治本)等;第三类为其他生物反馈方法,如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功,以及正在探索的基因疗法等。但无论是特发性或继发性癫痫,其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而控制发作现阶段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应用AEDs等药物治疗。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王香平告诉记者:“如果接受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70%~80%的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而正常生活。只有20%左右的病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随着新型抗癫痫药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病人会通过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控制。”如今,抗癫痫药物市场正处在新旧产品更新换代的变革时期,代表老AEDs的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及其衍生物,苯巴比妥,扑痫酮和乙琥胺及苯二氮类中的氯硝安定、硝基安定等、乙酰唑胺、吡拉西坦等。近年来不少新型AEDs问世,其中一些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良好,治疗指数高,严重不良反应少,不仅为难治性癫痫病人开辟无发作之路带来新的曙光,而且对提高癫痫病人的生活质量发生重要的影响。代表新AEDs的有托吡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非氨脂、奥卡西平、噻加宾、唑尼沙胺、司替戊醇、左乙拉西坦、氯巴占等。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使临床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治疗方面更具科学性。经典AEDs中苯巴比妥和扑痫酮因毒副反应较大,从学龄儿童到成人都不作为一线AEDs使用。一线AEDs的概念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逐渐形成,最后由大多数医生认可。目前用于临床的AEDs多为对某一种或某几种发作类型有效,均有不良反应。医生对应用历史长的AEDs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已非常熟悉,对其剂量及疗效心中有数,再加上药物供应、流通及价格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线AEDs的概念。比如丙戊酸和托吡酯,前者为一线药,而后者虽然于1995年上市,至今已有200万病人应用,却仍为二线药,其原因在于其历史短,医生对之熟悉程度不如已应用近40年的丙戊酸。不过,托吡酯于1999年在中国上市,至今已应用了5年,约10万人应用,逐渐被全国专业医师及病人接受。在国际上,乙琥胺为典型失神发作的一线药,但由于我国市场没有供应,所以国内失神发作的一线药是丙戊酸。苯巴比妥现在国际上均不作为一线药,但WHO在全球最贫困地区推荐其为一线药,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线及二线AEDs之间的变动是不足为怪的。如苯妥英钠始用20世纪初,长期作为治疗癫痫的一线药物,其疗效虽好但有较多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及特异性不良反应,还有长期不良反应,尤其损害面部美容,已逐渐退居二线。目前新抗癫痫药如能经受时间考验,也可能将来成为一线AEDs。

原则依旧类型各异须对症下药

在临床诊治中,病人若是第一次发作,一般情况下医生暂不进行药物治疗,通常推荐病人随诊。但对于诊断明确、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发作的癫痫,医生会建议病人尽早接受AEDs治疗,并根据癫痫类型选择AEDs药物。癫痫的分类非常复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是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和1989年分别提出的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发作类型分类是依据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进行的,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则是将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疾病演变过程、治疗效果等放到一起来进行综合分类。影响AEDs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是癫痫发作类型和癫痫综合征。

以癫痫发作类型用药来说,部分性发作可选用的传统药物为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而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通常需选用卡马西平,其他一些影响AEDs选择的个体因素也应考虑。新一代药物可选妥泰、氨已烯酸等。氨已烯酸可用于治疗复杂部分性发作,但近来发现,其对视野有不可逆的损伤。非氨脂对很多相对难治的部分性发作(和癫痫综合征)非常有效,但由于其可伴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再障和肝病),现仅能作为这类和其他难治性癫痫综合征时的最后的选择。目前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疗单位已将妥泰和拉莫三嗪作为一线AEDs,用于单治和首选。

对于不同的全面性发作,其药物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在治疗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中,对特发性者,传统药物可选用丙戊酸及其衍生物,也可选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若同时合并有失神发作,则不能首选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否则可使伴发的失神发作加重。新一代药物可用妥泰、拉莫三嗪等。单纯失神发作应首选乙琥胺,因我国市场无该产品供应,因此首选为丙戊酸钠,若伴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还可同时兼顾。只是丙戊酸钠在较小的小儿中有特发性肝中毒的危险。

以癫痫综合征用药来说,特发性部分性癫痫一般可不用药,但如果发作较频较重,或家长有要求,可以用AEDs,多种AEDs有效,加巴喷丁无效,卡马西平有时引起新的发作类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包括儿童期失神、青年失神、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均可选用丙戊酸钠。青少年肌阵挛癫痫虽然最终预后好,但复发率高,一般难以停药。卡马西平、氨已烯酸可使其加重。

研发期待治疗新法将不断涌现

从记者获取的有关资料来看,国外对于抗癫痫药物的研发相对比较活跃。除对现有的一些药物进行剂型、给药方式进行革新以增强作用等研发外,一些基于新的治疗方法与新的药理作用的药物也处在积极的研发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乙内酰脲类正在开发某些肠胃外给药的肌肉注射剂型。

苯氮类本类产品包括卡马西平的液体制剂,其吸收比常用的剂型更为一致:卡马西平类似物在剂量高于卡马西平的30%~50%时仍能耐受。控释口服制剂由于能达到白天没有变化和稳定的血浓度,允许一日给药2次。已在研究与卡马西平有类似的抗惊厥特点,但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时间长,能透过血脑屏障而不引起快速耐受性或肌肉松弛作用的药物。

苯二氮类地西泮的直肠制剂用于癫痫急性反复发作;作为改善释药方法的劳拉西泮鼻内制剂正在开发中。具有部分苯二氮激动作用(GABA-A受体的部分止性变构调节作用)的咪唑并苯二氮的羧酸衍生物已在开发中,这些药物部分是通过苯二氮受体介导其作用,与地西泮比较较少引起肌肉松弛。

丙戊酸钠通过一日口服1次的丙戊酸钠持续释放制剂有望维持24小时治疗血药浓度:将丙戊酸(valproicacid)衍生物设计成仅在细胞出现特殊病理活性时才变成具有药理活性;包衣后减少胃刺激作用的丙戊酸钠和丙戊酸的稳定结合物已在开发中。

兴奋性氨基酸(EAA)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和非-NMDA亚型的拮抗剂能阻滞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作用。竞争性和非竞争性NMDA拮抗剂都在开发中。也在开发阻滞某些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和具有弱的NMDA拮抗作用的化合物,以及小分子的神经元特异性钙/钠通道阻滞剂释放的谷氨酸。

其他方法包括通过修饰它的脂肪酸成分而改善神经元细胞膜流动性的药物;氨基酸衍生物;与GABA-A受体相互作用的天然存在的类固醇的合成类似物用于婴儿痉挛,5-HT2拮抗剂抑制突触体再摄取GABA;和腺苷调节剂引起位点特异性和活动(event)特异性的腺苷释放增加,来阻止化学物质引起的发作。

通过增加细胞缓冲过量钙的水平的能力的细胞内钙螯合剂BAPTA的前药和衍生物也在开发中。它被设计成不具药理活性而仅在具有过高的钙水平的细胞内被生物活化的药物。

与此同时,GABA转氨酶的酶激活不可逆抑制剂,以及选择性抑制突触体再摄取GABA而没有苯二氮样的镇静作用的药物,也已在开发中。

篇2: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综合二临床药师

刘林夕

抗癫痫药的治疗监护

(一)用药原则

癫痫病是一种反复性突然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癫痫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控制发作而没有不良反应,达到最理想的生活质量。但是,必须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经典的抗癫痫药完全控制发作不足50%。治疗原则:

1.单药治疗与多药治疗相比,首选单药治疗,逐渐增加剂量直到控制发作或药物的副作用无法耐受。(▲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和抗癫痫药一般首选单药治疗)

2.如第一种药治疗失败,倾向于选择第二种一线抗癫痫药作为替代,而不是加用新的药物。换药要谨慎,增量和减量都需缓慢,当新药增加到一定剂量后才可将原药停掉。(▲一种药物失败,选择第二种替代,不是合用;增量和减量均需缓慢进行)

3.遇到难治性癫痫需要多药联合治疗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镇静药,如巴比妥类和地西泮。

4.联合治疗应选择作用机制和模式不同的药物,以降低副作用叠加的风险。

5.许多抗癫痫药通过复杂的机制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在联合用药时要调整剂量使各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多药联合治疗需要做血药浓度监测。

6.如联合用药仍不能产生满意疗效,则应权衡控制发作和药物副作用,选择是二者达到最佳平衡的治疗方案继续用药。

7.抗癫痫药物治疗要针对不同的癫痫类型确定首选药物,同时要在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具体情况(如儿童、妊娠期妇女或老年人)之间权衡利弊。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是这些因素互相作用的最终结果。

不同类型癫痫的药物选择

癫痫类型 一线药物 替代药物 部分发作 卡马西平加巴喷丁

苯妥英钠 耗吡酯 拉莫三嗪 左乙拉西坦 丙戊酸钠 唑尼沙胺 奥卡西平噻加宾

扑米酮、苯巴比妥

全身发作

失神 丙戊酸钠、乙琥胺 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

肌阵挛 丙戊酸钠、氯硝西泮 拉莫三嗪、托吡酯、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 强直阵挛 苯妥英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苯巴比妥、扑米酮、奥卡西

平、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

部分发作——仅限于一侧大脑;全身发作——两侧大脑同时受累 ▲总结不同类型癫痫的药物选择

①失神性小发作(以意识障碍为主,也可能伴肌肉张力改变)——首选丙戊酸钠、乙琥胺 ②强直阵挛性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③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意识障碍,对别人言语无反应,无意识动作)——首选卡马西平

(二)治疗监护点 1.抗癫痫药的选择和转换

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治疗强直阵挛发作和部分发作,对失神发作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癫痫发作。失神发作最好的治疗药物有乙琥胺、丙戊酸或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和唑尼沙胺可能也有效,而加巴喷丁和噻加宾则无效。丙戊酸一般认为是治疗失张力发作和青少年肌阵挛发作的首选用药,拉莫三嗪、托吡酯或唑尼沙胺则可作为替代者。

传统的治疗强直阵挛发作的药物是苯妥英或苯巴比妥,而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由于和前两者效果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而使用得越来越多。▲总结:

①失神性小发作(以意识障碍为主,也可能伴肌肉张力改变)——首选丙戊酸钠、乙琥胺 ② 强直阵挛性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③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意识障碍,对别人言语无反应,无意识动作)——首选卡马西平

2.监测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的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反应可能与剂量或血药浓度相关,也可能为特异质反应。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镇静、头晕、视物模糊或复视、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共济失调等,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少药物剂量缓解。潜在的长期的不良反应是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所以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至少应补充维生素D 和钙。(▲抗癫痫药的不良反应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神经系统反应,与药物剂量浓度有关;长期不良反应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需补充维生素D 和钙)3.妊娠期妇女服药问题(归纳法记忆)

癫痫妇女的妊娠问题是被关注的问题,绝大多数服用抗癫痫药的孕妇能生育正常的后代,但孕期服药妇女后代的致畸率为未服药者的2~3 倍。临床应充分认识抗癫痫药的致畸性,最好在妊娠初始6 个月停用,若不能停用,则应尽量单药治疗;坚持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在妊娠及妊娠初始3 个月应加用叶酸(5mg/d);服用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可导致维生素K 的缺乏,妊娠期妇女在妊期最后1 个月应口服维生素K,以免引起新生儿出血。(①怀孕妇女能不用就不用,必须用,则尽量单一用药,最小有效剂量,监测血药浓度,前3个月加用叶酸;②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致维生素K 缺乏,妊娠最后1 个月药口服维生素K,防止出血)4.重视药物相互作用(归纳法记忆)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有以下几种:

(1)肝酶诱导作用——有肝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等,联合用药时会使血药浓度降低,疗效下降,也可诱导口服避孕药、抗凝血药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而影响疗效。

(2)肝酶抑制作用——丙戊酸钠具有肝酶抑制作用,尤其抑制拉莫三嗪和苯巴比妥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浆浓度升高,导致潜在毒性增加。

(3)蛋白结合置换作用——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能够竞争低蛋白结合率药物的结合位点,使后者从蛋白结合状态成为游离状态,血浆浓度升高。最常见的是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联合应用,前者蛋白结合能力强,苯妥英钠可被置换为游离形式,在较低剂量时也会出现疗效和毒性反应。(4)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作用是双向的,如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钠通道,联合应用时可导致神经毒性增加,如头晕、复视、共济失调等。(药酶诱导——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药酶抑制——丙戊酸钠;丙戊酸钠蛋白结合能力强,与苯妥英钠合用,应减少苯妥英钠的剂量。)5.血药浓度监测 通过血药浓度的测定,医师可以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利用药动学原理和方法,调整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这不仅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也可避免或减少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知道抗癫痫药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即可)6.对患者依从性及宣教评估

依从性不好是抗癫痫药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规范化治疗很有必要。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多次交流,嘱其坚持长期、规律用药,严密检查ADR,掌握停药时机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宣教很有必要。

抗癫痫药中毒浓度

药品名称 中毒血浓度 致死血浓度 苯妥英纳 >20μg/ml 100μg/ml 卡马西平>12μg/ml - 扑米酮 50~80μg/ml 100μg/ml 丙戊酸钠 >200μg/ml - 乙胱胺 >150μg/ml - 中毒浓度:

①苯妥英钠——20ug/mL(20~40——急性中毒,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大于40——神经紊乱;大于50——严重昏迷)②卡马西平——12ug/ml ③丙戊酸钠——200ug/ml

一、苯妥英钠 1.中毒症状

苯妥英钠轻度中毒表现为眩晕、头痛、全身乏力、失眠、手颤。当血药浓度达20~40ug/ml时,引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当血药浓度高于40ug/ml时可致神经紊乱;超过50ug/ml则可发生严重的昏睡以至昏迷状态。慢性中毒可致小脑萎缩(表现为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震颤、言语障碍、晕眩、复视、肌张力低等),神经障碍(性欲减退、嗜睡、失眠、幻觉、反应迟钝等)。2.中毒解救(遵循一般解毒原则)

(1)对清醒患者,可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催吐),然后选用氯化钠或1%~4%鞣酸溶液洗胃。用硫酸镁导泻。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严重中毒者,应用▲烯丙吗啡减轻呼吸抑制,先静脉注射5-10mg,10~15min 后可重复注射,总量不应超过40mg。

(3)如有▲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治疗,血压下降应用升压药。

(4)如有▲造血系统障碍现象,可选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5)其他对症疗法。

二、卡马西平1.中毒症状

(1)最初出现中毒症状是在服药后1~3h,神经肌肉失调最为突出。意识障碍可以由严重至昏迷、狂躁,尤其是幼儿,表现有动作不安、肌肉痉挛、震颤、窒息、眩晕、角弓反张、共济失调、瞳孔放大、眼球震颤,先是反射亢进,后反射迟钝。(与苯妥英钠基本相同)(2)恶心、呕吐、呼吸不规则、呼吸抑制、无尿或少尿、尿潴留。(3)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休克或房室传导紊乱。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糖尿和豆状核变性病,20-25mg 酸性尿、心电图显示出心律失常等。

(5)合并中毒与乙醇、巴比妥类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阿米替林合用时,会加重中毒症状。

2.中毒解救(遵循一般解毒原则)

(1)催吐、洗胃(只适用清醒患者),使用药用炭吸附以减少药物的吸收。

(2)本品无特殊的解救药,应用利尿剂促进排泄。透析治疗只适用于那些肾衰的严重中毒患者。

(3)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和输氧,防止呼吸抑制。▲如表现为躁狂,可使用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但是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能加重呼吸抑制(尤其对儿童)、低血压和昏迷。

(4)应进行呼吸、心脏、肾脏、膀胱等功能以及血压、体温、瞳孔反射等监护。

三、丙戊酸钠(遵循一般解毒原则)1.中毒症状

中毒可致恶心、呕吐、厌食、流涎多、嗜睡、眩晕、头痛、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抑郁、心肌梗死和深度昏迷,严重时可发生死亡。2.中毒解救

篇3: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分析

1 传统抗癫痫药物

1.1 卡马西平 (CBZ)

亦称酰胺咪嗪, 其化学结构类似三环类抗抑郁药, 是简单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癫痫的首选药物, 对突触部位的强直后期强化的抑制, 限制致痫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对肌阵挛和失神效果差。口服吸收慢且不稳定, 进食同时服用可增加吸收, 主要在肝脏代谢, 其代谢产物具有同样的抗痫活性, 但血浓度为原浓度的1/3, 用药后3~4d可达稳态血浓度。CBZ维持量每日10~30mg/kg, 有效血药浓度为4~12μg/mL。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肝功异常、皮疹。不良反应呈剂量相关性, 多与其环氧化物有关, 毒性反应相对较低, 但严重者可致骨髓抑制和剥脱性皮炎。

1.2 丙戊酸 (VPA)

即二丙基乙酸, 临床上用其钠盐丙戊酸钠或其镁盐丙戊酸镁。VPA可使γ-氨基丁酸合成增加、降解减少、抑制其再摄取等, 从而增强γ-氨基丁酸耦合的氯离子通道功能而抗痫。VPA属广谱药物, 对各型癫痫发作均有效, 尤其对原发性全面性发作、肌阵挛、失神、少年肌阵挛与光敏均可作为首选。对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面性发作也有效。口服与直肠给药VPA吸收率为90%~95%, 达峰浓度时间为1~4h, 达稳态2~4d, 峰浓度维持2~8h。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 主要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 血浆半衰期9~21h, 平均12~13h。常用剂量为每日5~60mg/kg, 有的甚至达每日60~100mg/kg, 分3次口服, 有效血浓度为50~100μg/mL。常见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极少数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脱发、血小板减少、无力、嗜睡、共济失调, 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升高。用药期间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内, 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如发现肝功能有变化, 应及时停药并加以处理。

1.3 苯妥英钠 (PHT)

二苯乙内酰脲的钠盐。对超强电休克、惊厥的强直相有选择性对抗作用, 而对阵挛相无效或反而加剧, 故其对癫痫大发作有良效, 而对失神性发作无效。口服吸收较慢, 85%~90%由小肠吸收, 吸收率个体差异大, 受食物影响。新生儿吸收甚差。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9%, 分布于细胞内外液, 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 表观分布容积为0.6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2%, 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可能还高。口服后4~12h血药浓度达峰值。不良反应有眩晕、共济失调、头痛和眼球震颤、牙龈增生、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障偶见肝损害。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2 新型抗癫痫药物

2.1 拉莫三嗪 (LTG)

商品名为利必通, 其抗癫痫机制主要为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 稳定突触前膜,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LTG抗痫谱较广, 加用或单药治疗对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均有效, 尤其对失神发作及失张力发作有效。口服吸收快, 血浆蛋白结合率55%, 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 无酶诱作用。儿童每日5~15mg/kg, 均宜从小剂量开始, 分2次服用, 缓慢加量。当合用高蛋白结合以及具有酶抑作用的药物丙戊酸时, 应相应减少剂量, 而与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合用时, 应适当增量。不良反应有皮疹、困倦、呕吐和发作频率增加, 还有复视、共济失调、头痛、情绪障碍和攻击行为等。LTG不影响其他抗癫痫药物代谢, 但其他抗癫痫药物可影响本药。

2.2 奥卡西平 (OCBZ)

又名氧酰氮, 亦称曲莱。其化学结构与卡马西平类似, 为其10-酮衍化物, 因此具有相似的抗痫作用机制及抗痫谱。该药本身虽无活性, 但口服吸收后迅速代谢为主要的抗癫痫活性成分HCBZ。虽然只是结构的少许改变, 因无酶诱作用, 半衰期相对稳定药物间相互作用较少见, 调整剂量简单。由于不经由环氧化物代谢, 耐受性改善, 严重不良反应显著降低。临床主要用于部分性发作的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 疗效与卡马西平相当, 对难治性癫痫也显示了较好的疗效, 尤其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及认知。小儿维持量每日为30~50mg/kg, 有效血浓度为75~125μmol/L, 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类似卡马西平, 但少见而且较轻, 变态反应性皮疹罕见。

2.3 加巴喷丁 (GPB)

是一种γ-氨基丁酸类似物, 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口服吸收迅速, 不受食物的影响, 基本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不经肝脏代谢, 无药物间相互作用, 耐受性好, 因此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但抗癫痫谱较窄, 适用于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发作, 而且对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有效。儿童每日30~40mg/kg, 最高可达每日100mg/kg。因半衰期短, 宜分3~4次服用。不良反应少, 主要有疲乏、头晕、嗜睡, 且与剂量有关。

2.4 托吡酯 (TPM)

是一种含有磺胺基团的单糖衍生物, 结构上与传统抗癫痫药物迥然不同。其具有多重抗癫痫作用机制。该药首先被用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的添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后拓宽适应证, 对全面性发作 (除失神发作外) 均显现了较好的控制率。对最顽固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也有一定疗效。儿童以每日0.5 m g/k g开始, 每周增加0.5~1mg/kg, 直至达到每日4~8mg/k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眩晕、疲劳、共济失调、泌汗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找词困难、厌食、情绪不稳、体质量降低等, 也可能发生个性改变和抑郁症。不影响其他常用抗癫痫药物血浓度, 但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降低妥泰血浓度40%。

摘要: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物的疗效,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及手工检索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 对应用抗癫痫药物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抗癫痫药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应根据患者个体不同, 应用合理的药物。结论 临床人员应了解抗癫痫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 并根据患者个体不同进行个体化治疗, 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癫痫药物的疗效, 降低其不良反应, 进而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关键词:抗癫痫药,合理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05.

篇4: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

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是一种长时间广泛应用的药物,故引起癫痫发作的病例报道最多。中毒病人可由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变成类角弓反张样表现,或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有的病人中毒后出现舞蹈手足徐动症,极易误诊为癫痫持续状态,因而不适当地增加苯妥英钠剂量。导致癫痫发作加剧。

其他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等,也可引起癫痫发作加剧。部分性癫痫发作可能是卡马西平中毒的表现,减少药物剂量后可戏剧性地好转。丙戊酸类药物(丙戊酸钠、丙戊酸镁、丙戊酰胺等)引起癫痫发作加剧,可伴有高血氨中毒的早期表现。

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更易导致癫痫发作加剧。减少用药种类或剂量,可明显好转。

药物特殊作用

所谓药物的特殊作用,是病人对药物的一种特异性反应。这类病人血药浓度低于中毒剂量,所以必须停药而不是减量,大多数报道病例都是由卡马西平引起。

卡马西平可引起全身性癫痫病人典型或非典型失神发作、强直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良性原发性部分性癫痫、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等。

苯二氮(艹卓)类(如安定、硝基安定、氯硝基安定等)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物。口服该类药物后大约有6%的病人出现癫痫发作加重,特别是强直和失神发作。在婴儿痉挛症中使用氯硝西泮,可引起类强直性发作或“小发作”。静脉注射该类药物可以治疗癫痫持续状态,但也可引起癫痫持续状态。文献报道,有的癫痫病人静注安定后。迅速使频繁发作转为强直性癫痫持续状态,并伴有脑电图弥漫性、节律性棘波。

近些年来发现一些新的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氨已烯酸、加巴喷丁等,都有加重癫痫发作的报道。应引起重视。

篇5:抗癫痫药物临床应用

1临床常用药物

目前临床上用作抗癫痫的药物有:①乙内酰胺类:如苯妥英钠。②亚芪胺类:如卡马西平。③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扑米酮、异戊巴比妥。④琥珀酰亚胺类:如乙琥胺。⑤侧链脂肪酸类:如丙戊酸钠。⑥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硝西泮。⑦激素类: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⑧新药:拉莫三嗪、托吡酯。⑨其他:水合氯醛、副醛。

1.1 苯妥英

特点是抗癫痫效应显著, 而镇静作用轻微。本药属于饱和代谢动力学, 所以血药浓度监测非常必要。临床应用其钠盐, 即苯妥英钠。苯妥英口服后吸收不规则, 存在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单剂口服后, 4~8 h达血药浓度峰值。

1.2 苯巴比妥

是一种有效的、低毒的、价廉的抗癫痫药。在小儿癫痫的治疗中, 本药常列为首选。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作用, 增强 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 减少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减低与电压有关的钠、钾的传导, 增加细胞膜的氯离子传导;作用在突触前, 以减少钙进入神经元及阻滞神经递质释放。

1.3 卡马西平

是安全、有效、广谱、没有认知功能方面的不良反应, 而得到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CBZ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有降低神经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透性, 减少细胞内CAMP, 增加脑内5-羟色胺, 减慢 GABA更新率等作用[1]。其结果是降低神经元的过度兴奋, 恢复膜的稳定性。

1.4 丙戊酸

具有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7-氨基丁酸 (GABA) 的含量, 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本药可能有直接稳定神经元膜的作用。口服钠盐吸收迅速而完全, 服后1~2 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95%。半衰期与年龄有关, 成人为9~18 h, 12岁以下儿童平均为9~12 h。

1.5 地西泮, 又名安定

属苯二氮革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等治疗作用, 广泛应用于抗癫痫的治疗中。苯二氮革类药物的抗惊厥作用显著, 广泛用于各型癫痫的治疗[2]。

2药物治疗原则

于减少和制止发作。对于绝大多数患者, 因需长期用药, 药物应用的安全、有效、合理极为重要, 癫痫药物治疗预后的好坏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用药可最大限度减少惊厥性脑损伤, 防止智力减退。正确地选择药物, 单一用药和合理的多药治疗, 根据正确诊断发作类型, 选用相应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对单一型发作患者, 应用单一有效药物治疗除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药物间相互影响外, 尚可降低患者负担。若单一用药确实达不到治疗目的, 可考虑联合用药。对于复合型患者则治疗初始就需要合理地联合用药。癫痫治疗需掌握由小剂量开始的原则, 并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年龄特点, 及时调整剂量, 直至发作得到有效控制。必要时应作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服药要定时定量, 以维持稳定的有效浓度。对发作时间 (如月经期、睡眠期等) 较固定的患者, 可在此期适当增加用量, 提高血药浓度以覆盖这一时间段。目前临床所用抗癫痫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需注意观察。对部分药物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血象、肝肾功能等, 如出现过敏、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3治疗药物的选用

3.1 癫痫大发作

丙戊酸、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扑痫酮、氯硝西泮等。均应自较小剂量开始, 逐渐调整至能控制发作而又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剂量。苯巴比妥有疗效好, 易为儿童接受, 不良反应相对轻等优点, 为5岁以下儿童大发作的最常用药物。

3.2 失神性发作

儿童患者多见, 一般原则是单纯小发作首选乙琥胺, 若疗效不佳时用丙戊酸。小发作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首选丙戊酸。两药可合用。丙戊酸因肝脏方面不良反应限制其应用, 尤其对儿童患者。氯硝西泮易产生耐受性不做首选。

3.3 部分性发作

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其余可用苯妥英、扑痫酮、丙戊酸、托吡酯等等。

3.4 癫痫持续状态

给氧的同时选用以下药物, 地西泮、苯妥英、异戊巴比妥治疗。

3.5 部分症状性癫痫的药物治疗

症状性癫痫的发生具有明确的原发疾病病因。此类癫痫的治疗特点是:病因治疗为主, 抗癫痫治疗为辅。治疗原发病可消除癫痫发作。可能单药不易控制需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较原发性癫痫一般偏高。一般症状控制后即可停用, 不必长期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逊.癫痫和发作性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71-175.

篇6:抗癫痫药物的肝损害

致肝损害的抗癫痫药物

丙戍酸:含丙戍酸钠、丙戍酸镁、丙戍酸胺、德巴金等,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丙戍酸导致的肝脏损害分一般性肝损害和致死性暴发性肝坏死。一般性肝损害是指在用药半年内,约有20%左右的病人出现轻度谷丙转氨酸(ALT或GPT)、谷草转氨酶(AST或GST)增高等肝功能异常,伴有或不伴有临床症状。这种轻度肝损害与用药剂量偏大有关,而且多数情况下同时服用了其他酶诱导药物,如丙戍酸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轻度肝损害只要减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甚至停药,肝酶即可恢复正常。致死性暴发性肝坏死是一种与剂量无关的罕见的特异质反应。其发生率很低,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幼儿患者。大多数病人发生在丙戍酸开始使用的前3个月内,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嗜睡、黄疸、腹痛、水肿、易出血等,提示肝坏死的发生,应高度警惕。

卡马西平:是一种肝药酶诱导剂,肝脏病理损害为胆汁郁积型,肝细胞毒性反应极为罕见。卡马西平所致肝细胞毒性反应可能是特异性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开始的30天以内,撤药后即可改善。

苯妥英钠:长期应用苯妥英钠可引起无症状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肝脏肿大。个别病人于开始治疗的6周内,突然表现为发热、皮疹、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有的出现黄疸、血清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病情重,病死率高,应立即予以救治。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引致的肝损害少见,多伴有皮疹,提示与过敏反应有关。部分病人血清转氨酶升高,可能是肝酶诱导所致,并非肝脏损害。

非氨酯:非氨酯为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对失张力发作、非典型失神发作也有效。据观察,服用非氨酯后有5.9%的病人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的病人出现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升高,其中个别病人发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有肝损害病史和用药前已有肝功能异常者,更易发生这种致命性肝功能损害。这种药物还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警告要慎用,并建议每1-2周做一次全血及肝功能测定。

抗癫痫药物肝损害的防治

对抗癫痫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只要提高警惕,仔细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一般不难诊断。

1当确诊或怀疑AED所致肝损害时,应减量或停用对肝脏有损害或可疑有损害药物;

2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及其他护肝药物;

3明显淤胆者可试用强地松治疗;

4明显黄疸者可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必要时可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篇7: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0月共收集门诊、住院227例癫痫患者的资料, 联合用药17例, 均为口服给药。男105例, 女122例;年龄2.5~93岁。

1.2 血样采集与处理

服药5~6个半衰期后, 下次给药前抽取血样2 ml, 2000 r/min离心10 min, 取血清待用。

1.3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仪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旋涡混合器, 恒温水浴锅, 台式低速离心机, 电子分析天平。试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 氯仿、乙酸乙酯为分析纯, 水为注射用水。

将收到的血样前处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以阿普唑仑为内标, 使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45:45:10, 检测波长为254 nm, 流速为1ml/min, 柱温30℃。取丙戊酸钠内标液100μl于尖底试管中。在60℃水浴中氮气吹干, 加入待测血清200 ul。再加2 ml氯仿:乙酸乙酯提取液 (50:50) 。漩涡混合5 min。然后置于4000 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10 min, 用吸管吸取上层水层弃去。然后用移液管精密量取1 ml有机层加入到干净的尖底试管中, 置60℃水浴中氮气吹干, 用流动相200 ul溶解混匀, 取20 ul进样进行色谱分析。

2 结果

2.1 推荐血药浓度范围

苯妥英钠10~20μg/ml, 卡马西平4~10μg/ml, 苯巴比妥15~40μg/ml, 丙戊酸钠推荐血药浓度范围为50~100μg/ml[3]。

2.2 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例数统计, 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 女性患者:男性患者为7:6, 且主要为住院患者, 门诊:住院为1:3.5, 其他或未标明来源患者21例。

注:表1中联合用药患者每个药物的测定次数分别同类计数

2.3 监测结果

253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显示, 血药浓度在推荐范围内的占49.80%, 低于推荐浓度的占38.74%, 高于推荐浓度的占11.46%, 4种不同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范围分配例数分布见表2。

2.4 不同年龄段监测结果和联合用药监测结果, 见表3, 表4。

本次结果显示, ≥60岁患者109例, 18~59岁患者104例, <18岁患者14例。

3 讨论

由表1可见, 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主要分布在住院。本次结果与文献[4]不符, 可能与患者对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性的认知度有关。大部分住院患者因疗效差、出现不良反应或医务人员建议等原因, 参与了血药浓度监测。但门诊患者不能及时、有效评估疗效, 且缺少专业人士建议, 故绝大部分患者不能及时监测血药浓度。

表2显示, 4种抗癫痫药物超出推荐浓度的比例为50.2%。文献报道[5], 抗癫痫药物主要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 P450酶是具有多态性的酶系, 其酶的活性是由基因表型所决定。基因突变可引起酶的活性和数量的突变, 从而引起代谢的显著异常。卡马西平偏离推荐浓度的比例最低, 苯妥英钠偏离比例最高, 这与卡马西平的剂量和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有关[6], 而苯妥英钠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代谢呈零级动力学[5]。

表3监测结果显示, 儿童与老年人监测比例高达54.19%, 表明对此特殊人群使用抗癫痫药物较为规范。儿童体重变化快、肝药酶系统不完善、个体差异大, 老年患者合并用药种类多、肝肾功能生理性退变、对药物的敏感度增加、服药依从性差, 因此, 有必要对此特殊人群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抗癫痫药物联用易产生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均为酶诱导剂, 合并用药时会影响药物的代谢, 降低血药浓度。表4监测结果与文献[4]报道相符, 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坚持单药治疗, 无效时可考虑联合用药, 且不超过2~3种。

抗癫痫药物是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影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和疗效的因素很多, 细胞色素P450酶的基因多态性、机体的个体差异及遗传因素、合并用药、采血时间等均有影响。所以,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不可忽视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将其作为唯一标准, 应结合临床疗效, 确实做到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治疗药物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分析227例服用抗癫痫药物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 共监测4种抗癫痫药物, 其中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在推荐浓度范围内的比例最高, 苯妥英钠偏离推荐浓度的比例最高。结论 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 影响因素较多, 应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分析监测结果。

关键词:血药浓度监测,抗癫痫药物,分析

参考文献

[1]马爱玲, 张海峰, 赵宁民, 等.某院2009-2011年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3) :59-60.

[2]王金明, 章文红, 张晓芬.146例次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分析.海峡药学, 2010, 22 (9) :198-199.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14-228.

[4]李佳, 闫佳佳, 何秋毅, 等.某院4580例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今日药学, 2013, 23 (5) :302-306.

[5]曾雪花, 郁相云, 钟建华.我院2003-2009年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4A) :79-80.

篇8: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关键词】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回顾性分析

癫痫(Epilepsy)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资料显示[1],一般人群的癫痫年发病率为50-70/10万,患病率约为5%,估计我国有600万以上癫痫患者,每年新发病的癫痫患者为65万-70万。癫痫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2]。当前用于临床的抗癫痫药能使80%左右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70%左右的患者病情得到完全缓解[3]。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由于这些药物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需长期服用而又易发生毒性反应。因此,需要对抗癫痫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自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所监测的4种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结果共计1701例次。其中男性1048,女性653。年龄跨度较大,从14天-84岁。其中丙戊酸钠1154例,卡马西平310例,苯巴比妥147例,苯妥英钠68例。两药联用18例,中成药制剂4例。

1.2材料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EclipsePlusC18柱(150mm×4.6mm,5um),G1314AVWD监测器(美国惠普安捷伦公司),LC-solution工作站,甲醇为色谱醇,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水为自制蒸馏水。

1.3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规定:有效血液浓度丙戊酸钠为50-100ug·ml-1,卡马西平为4-12ug·ml-1,苯巴比妥为15-40ug·ml-1,苯妥英钠为10-20ug·ml-1。根据有效血药浓度的判定标准,对4种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4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共计1701例次,见表1。

2.24种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共计1701例次,除去两药联用的18例次和中成药制剂4例次,剩余1679例次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按低于、高于、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分段后的分布,见表2。

3讨论

我院监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的患者中,男性(1048例)明显多于女性(653)。这与男性癫痫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1:1[4]基本相符合。国外也有报道男性癫痫发生率高于女性,并多有一定的诱因,而女性多无可确定的因素[5]。我院丙戊酸钠的用药频次最高,约占67.84%,卡马西平次之。这与贾暖等[6]的报告一致。由于丙戊酸钠具有抗癫痫谱广、起效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我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卡马西平分布在有效血液浓度范围内的比率相对要高。这可能与卡马西平在0.5-20u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7],稳定性好有关。

我院的监测数据表明,四种抗癫痫药物分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比率都较低,除卡马西平外都低于50%,而分布在低于有效血液浓度范围内的比率相对较高。引起低于有效血液浓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无需用药的情况下使用了抗癫痫药物。人一生中偶发一至数次癫痫发作(包括状态关联性发作)的机会高达5%,这种情况并不需要抗癫痫药物治療。发作间期长于1年,有酒精或药物刺激等诱因者,也可不用抗癫痫药物。这些情况下如果使用了抗癫痫药物,即使低于有效血液浓度,临床效果也会比较好,因为不用药物也可能就是这种临床效果。②服药的依从性差。癫痫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发性癫痫通常在控制发作1-2年后,非特发性癫痫在控制发作3-5年后才考虑减量和停药,部分病人需终生服药。③服用方法不正确。如缓释制剂,应q12h服药,有些患者就认为是一天2次,于是上午10点左右一次,下午3点左右服一次,到第二天九点左右测血药浓度偏低。④患者自行停药。在监测结果中,有9例未检出药物的病例,仔细询问才知道患者已经自行停药。⑤服用自行在市场上购买的中药制剂。在监测结果中,有4例服用中成药制剂的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均低于有效血液浓度。研究显示,84.0%服用中药制剂的患者血药浓度低于有效血液浓度,且检出的浓度差异很大。除了患者本身个体差异之外,很可能与患者对中药制剂信任度过高有关。⑥联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能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苯妥英钠能降低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卡马西平也能降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促进丙戊酸代谢速率加快,导致其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甚至引发癫痫。⑦自身诱导作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剂,不仅能诱导肝药酶增加其他药物代谢,同时也能产生自身诱导作用,长期应用半衰期可下降2-3倍。⑧未按年龄调整给药剂量。研究发现,3岁以下的患儿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⑨患者处于病理状态。如发热可使苯妥英钠代谢速度加快,血药浓度降低。

我院测得4种药物高于有效血液浓度的百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临床已对药物浓度过高可能带给患者的负面影响有所认识。药物浓度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随之增高,特别是剂量相关性药物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如苯妥英钠的毒性反应,在20-30ug·ml-1时表现为眼球震颤,在30-40ug·ml-1时表现为运动失调,在>40ug·ml-1时表现为精神异常。引起高于有效血液浓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取样时间不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对服药时间、服用间隔、取样时间等细节不予重视,有些患者服完药后来看诊,医生就开医嘱测血药浓度。而患者对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不是很清楚,往往为了图方便而要求随诊随测。因此很可能测得的血药浓度为峰浓度,造成药物浓度偏高。监测浓度偏高的结果出来后仔细询问病人,才知我院药物浓度偏高的原因大部分是取药时间不合理。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向医生、护士及病人仔细宣讲用药知识,使所测的血药浓度具有临床价值。正确的取血时间是:血样应在患者血药浓度达稳态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避免溶血,测得药物谷浓度。②联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能提高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丙戊酸钠可抑制肝酶作用,能显著提高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我院联合用药的例数相对很少,这也符合抗癫痫药物尽量单药治疗的重要原则。试验证明大约60%新诊断为癫痫的患者在接受抗癫痫药单药治疗后可达到痊愈,同时不伴有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单药治疗服药方便,价格低廉,患者顺应性好,能坚持长期用药,不良反应也比联合用药要小。③未按年龄调整剂量。如随着年龄增大,苯妥英钠的蛋白结合率减少,从而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增加。65岁以上病人比45岁以下者的蛋白结合率可减少2%-20%,故老年人用苯妥英钠时应减量。

本文对4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是以目前临床推荐的有效浓度范围为基准。但癫痫患者个体差异颇大,有的在低于有效血液浓度就已经有效,有的在有效浓度内即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因此,建议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时,不能单纯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确定,而应兼顾患者的年龄、并发症、联合用药、临床症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合理地看待和应用治疗药物检测结果,正确判断患者用药剂量是否达到最佳疗效,并及时调整方案,使癫痫病患者真正做到个体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7.

[2]程记伟,白宇.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540-541.

[3]HalatchevVN.Epidemiologyofepilepsy-recentachievementsandfuture[J].FoliaMed(Plovdiv),2000,42(2):17.

[4]皮小蓉,崔蕾,刘爱忠,等.湖南省岳阳市癫痫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03-107.

[5]ChristensenJ,KjeldsenMJ,AndersenH,etal.Genderdifferencesinepilepsy[J].Epilepsia,2008,49(8):1431-1439.

[6]贾暖,孙成春,董玉波.我院2003-2011年3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0):2827-2828.

篇9: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在2012年期间收治的50例癫痫患者,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6~64岁, 平均年龄45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 (25例) 与对照组 (2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抗癫痫药物, 利必通, 100~200mg/d, 每日一次或分两次给药, 而观察组则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抗炎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1.3统计学方法2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是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 方法为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 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满意度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80%,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100%, 其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系统性疾病, 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影响, 而且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并为患者家庭带来不利影响。近来临床研究发现脑内炎症是癫痫患者神经退行病变的关键, 并且参与疾病的发展, 因此, 若是炎症确实参与癫痫疾病发作, 那么抗炎治疗对于癫痫的治疗和痊愈就有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1 癫痫炎症现象

癫痫是以痫性持续发作和以认知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脑部疾病, 最初的炎症治疗是固醇类激素等抗炎性治疗。米兰药学研究人员Mattia Maroso及同事以小鼠为实验, 发现用一种被称为ICE/Caspase-1的酶, 可以在小鼠大脑中制造一种名为IL-1Beta的促炎分子来诱发癫痫, 因此, 可以说炎症是癫痫病理发作的一个重要的启动因子, 炎症经过长期的反复启动, 就会形成一定的后续效应, 因此, 必须要重视抗炎治疗, 通过免疫调节抵抗炎症。

3.2 癫痫炎症治疗

目前治疗癫痫的药物基本作用均以控制症状为主, 根本无法影响患者的疾病以及潜在发病机制。而抗炎治疗却使得治疗效果明显, 如脑膜炎引起的癫痫, 先要进行抗炎治疗, 如本组研究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 而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 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见尝试抗炎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为此, 提出以下关于强化抗炎治疗措施, 具体如下:①合理选择抗炎药物, 要求明确疾病诊断, 如是原发性疾病, 还是继发性疾病, 通过合理选择药物, 严格按照适应证选择药物;且在治疗时要满足有效、安全、经济和适当等治疗基本要素;②加强对炎性因子的调控以及对特异性炎性反应途径的干扰, 为治疗和控制癫痫作用提供一条新渠道,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进一步加强对癫痫与炎症相互关系的探讨, 充分掌握炎性反应在癫痫发生与进展中的复杂机制, 修复受损神经元及大脑细胞, 恢复脑内各项功能, 继而进入神经细胞后形成兴奋灶, 产生良性诱导, 有效预防癫痫病复发。

摘要:目的 癫痫患者应用抗炎药物的预性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在2012年期间收治的50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 (25例) 与对照组 (25例) , 对照组单纯使用抗癫痫药物, 而观察组则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抗炎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 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80%,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100%, 其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癫痫患者应用抗炎药物, 具有一定的预性作用,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癫痫,抗炎药物,预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晓涟, 高冉, 韩建, 等.癫痫患者抗感染药合理应用案例分析.中国药房, 2010 (6) :570-572.

上一篇: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活动流程下一篇:考研如何准备现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