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

2024-05-23

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 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篇2: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一)

中医难学,但学好中医有方法。如何学好中医?一般来说,我们先要把课本学好,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谈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习(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习)。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临床要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临床中学习。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病人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交付给我们,这是对于我们的极大信任,千万别辜负了病人的信任。要从病人身上学习,病人的症状变化,病人叙述的病情资料,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伤寒水平,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平,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平,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平,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习。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再者,今贤所编的医案亦复不少,有的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蔚为大观,亦颇可一读,随便翻翻也不错。

三则,生活中用心。

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医里面找到答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也是学习中医。

我的新浪微博里有许多这样的思考,都是我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这样的体会多了,中医水平必然上涨。

再者,中医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医院里才能实践的医学,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学习中医,亦需从生活中体悟。中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与我们的饮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食物皆有性味归经,平时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药;经络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自己找寻按压一番,既可养生,亦有助于掌握中医。

四则,复习,复习,再复习。

温故可以知新,温故可以提高。复习的重要性说一百遍也不为过。年轻人往往喜欢猎奇而不喜欢复习,却不知复习的收获远远大于猎奇。经常复习曾经的所学,既可以巩固知识,更可以借此而触类旁通,可以引申出别的收获。

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些中医学科非常重要,不妨反复用功,比如,博士毕业后我经常把《方剂学》课本放在枕头边上,睡前随意翻读几页,坚持了数年,以至于方剂非常精熟,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随着学业的进步,不同时期需复习的内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视复习,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提高医术很有帮助。

五则,动笔。

我一直主张学人要经常动笔,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记下的知识方便随时复习;另一方面,动笔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提高。比如,当我创作一条新的微博时,我会反复思考,如何行文措辞,如何使语句流畅,如何使医理明白易懂,这样的思考过程,非常有助于提高。而且,若能每天都动笔创作,相信对于中医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博。

动笔记什么呢?可以记每天的读书或临床收获,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创作关于中医的文章,也可以抄录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动笔就有助于提高医术,这一点是毫无质疑的。

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不知道写什么,这样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习惯了。正如我自己在数年前开始创作微博时,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临床医案、读书体会、思考所得、旁闻道听的逸事都记录下来,若能积累成百万字,这将是我从事中医的宝贵财富。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日日不懈,至今蓦然回首,却已经创作了百万多字的微博了,当年的目标实现了!自己也感觉伴随着写作,医术提高地飞快。我有这样的体会,我也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方法。

六则,重视经典。

重视经典与兴趣无关。即使你对经典没有兴趣,也不要忽视经典,咬着牙,硬着头皮,也要学好经典。因为经典为古代圣贤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学、人文、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学科的学问。简而论之,就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难经》,这是每一位中医人所必需学的。

重视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自实践。实践出真知,中医的临床实践离不开经典,甚至可以说,每个思路,每条辨证,每张药方,都与经典密不可分。学好经典,即是踩在了前贤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远,临床疗效必然高。而忽视经典,有如有宝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视经典,就要学习经典。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我学习经典的方法,我自认为反复阅读经典非常有必要。

刚开始学经典时,不妨只看原文,不看注解,自己慢慢领会,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边读边记诵,边记诵边领会。经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自能领会,有的即使暂时不能领会,经历多年临床之后也会有所感触而明白的。

实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注释。读注释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怀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实在不会分辨,那就不妨先记住吧。多读几家不同的观点,自己体会,看哪家观点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认可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自己暂时不认可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随着读书、思考及临床阅历的增加,以前不认可的观点也许反而为认可了。

临床时要常想想经典,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之中,有时心中一亮,豁然开朗,可于混乱的迷雾中领会出清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来。我自己的体会,经典的几乎每句话都能指导临床,之所以我们体会不出来,那是因为水平不够,或者,与临床结合地不够紧密。要想把经典用在临床上,并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谓: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会有收获。

随着自己医术的提高,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提高。初时对经典的某句话可以理解地非常浅显,后来,临床渐多,思考渐深,对经典忽然有新的感悟,这种感悟即是提高。我认为,《素问》的前四篇要反复研读,这四篇东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学中医要读,临床数十年之后还是要读,边读边思,边读边临床,每读一遍,对于中医理论的体悟就会深入一层。

有人瞧不起经典,认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这是妄自菲薄,是不了解古人。古贤的智慧极深极奥,深研四大经典,再结合临床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中医也要跟着进步。进步不是抛弃中医,不是让中医西化,这不是真的进步,这是倒退!中医进步就是要抓住经典,越是紧抓经典,中医越能进步。

七则,跟师。

跟师,要跟明医,要跟大家。若师傅愿意愿意把自己的所学完整地教给学生,这是最好的老师。跟师的好处极多,可以当面学习,手把手地教;可以随时提问,督促着进步;可以方便地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跟着老师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就象古人学习中医一样,这样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当然,跟师时,千万不要有疑必问。先自己看书或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若实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师傅请教。我相信,每一位明师都喜欢勤奋好学,且态度恭敬的学生。有时,师傅的观点可能不合乎课本,或合乎主流,我认为当细心学习师傅的观点,自己在临床上体会。

八则,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中医难学,因为中医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好的中医需要懂的东西非常多,不仅要精研汤药与针灸,还包括相学、文学、历史、天文学、西医学、中国传统哲学等等。因此,要求我们中医人一定要努力进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读书。需知若一天不读书,即是一天浪费了光阴。别人都在进步,我们若不努力,就会倒退。

作为中医人,还要有吃苦的准备,要有一辈子努力的准备。读不完的书,干不完的临床,永远也不会到达顶点的攀登,会一直伴随我们一生。与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临床的快乐,享受努力的快乐。享受的过程,亦是进步的过程。因为快乐,我们更努力;因为努力,我们更进步;因为进步,我们更快乐。

以上拉杂写下这几点体会,是我在奥地利临床工作的间隙仓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于年轻学子进步。这些只是我自己的学习中医体会,不一定合乎每个人,读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学医体会分享出来。我们都要进步,我也愿意与读者一起努力。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二)

一直以来,都有学中医的想法,但都不得其法,没基础,不系统,也坚持不下来。现在,我觉得就像一只羔羊,被周老师拿着鞭子驱赶,每天都有进步,经历着辛苦,揣着幸喜和期待,每天向着我们梦中中医的神圣殿堂行进。中医知识犹如浩瀚大海,读一遍觉得平淡无奇,听一遍觉得有许多原来未知的东西,再经过老师的提纲挈领、点拨研读之后却发现字字珠玑,意犹未尽。周老师的讲课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经过三个月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明白中医既治病又保健的奇特医疗效果。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丰功伟绩。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两个方面。中医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多向病员解释中医治病的现代科学依据,将能使中医被现代更多的人所接受,是中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

10年前的很多时候,想跟着老中医或草医学习,但毕竟现在是经济发展阶段,大家都要钱,可问题是给钱,还是草草了事,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经验、有威望的中医师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学院派或偏于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中药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连黄帝内经、方剂学都不会,更不要说辨证论治了,所以到现在自己对中医中药还是零基础,有着很神秘的感觉。

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阴阳五行的理解。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刚开始学中医的时,不明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只能理解“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通过学习,不断听老师的课,以及学习课本,明白到应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阴阳上五行,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就这样,听课、学习了这段时间,在我的心中也就数了。

二、对藏象的理解。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对课本的学习,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比如生理解剖学的肝,是一个消化腺,而中医学中的肝完全不同,是主疏泄、调节血的一个脏,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其余脏腑相仿。再如五脏六腑,老师讲的是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肝和胆、脾和胃、肾和膀胱通过精髓相连构成五大系统,并由手少阳三焦将五大系统的联系为一体,成为了由手厥阴心经主发号施令的一个完整体系。

三、对病因与发病的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老师的解答就是五行不平,我感觉很新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也感到挺形象,这对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如风善入孔窍。例如痔疮,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明白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也明白作为中医工作者要时刻用中医的理法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疾病,对中医充满信心,我觉得中医学习真是越学兴趣越浓,正期盼着进一步学到更有用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希望通过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能正确把握辨证施治之灵魂,成为真正的中医生。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三)

我从事中医临床45年,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几十年行医的感受。我想,这些感受,只要你是个中医,就都会有同样的体会,只是大家没有把它讲出来,或者没有总结出来而已。所以,这些都不是我的“发明”。我只是做了一些归纳的工作。当然,归纳也不是很容易,我写了七年,出了四本《潘德孚医话》,一本一本不断增删,才写出这本《治病的常识》。在这本《治病的常识》中,如果有人认真归纳,同样会得到我今天发言的十条道理。

一、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凡是对病人态度不好的,不是好医生。

医生是从临床中学会的。孙思邈说:“读方三年,以为天下无病不治;治病三年,才知天下无方可用。”无论什么时候,医生临床处方,都无法说:“此方必中,”只有等待病人的信息反馈,他真的给治好了,才算必中。可见,病人是以自己的健康提供给医生提高临床经验的。没有病人的信息反馈,医生的临床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可以这么说,医生的本事是从病人身上学来的,病人是医生的老师。所以,凡是对病人态度不好的医生,就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好医生。

现在有一些医生,有了一点名气,或者根本就不是有名气,而是因为他所在的单位有一点名气,看见病人多了就烦,态度不好。同样,有的医生,一听病人提问题,或有相反的意见,就向病人发火,会说:“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这样的人,可以认为都不会成为好医生。病人生病求医,是有了痛苦,向医生求助。医生理应体谅,用好言安慰。这种心理性的治疗,对提高疗效是有好处的。发火,说明医生不知道这个最普通的道理。连最普通的医学道理都不懂的医生,当然不是个好医生。

有许多医生并不知道以自己有限的学识,治无限不同的疾病,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是听病人的信息反馈。认真思考收集和总结治疗中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人们找中医为什么都要找老医生?道理就在于老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理解临床困难的道理,对病人态度好。

病人是医生服务的对象,医生是服务者,不是司令官,因此,精诚服务是医生的基本道德之一。问病人:“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的人,不知道这话叫做不知天高地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医学知识如海深,自己所掌握的其实极少,都靠临床学习来的。仅凭书本知识,根本还成不了医生。就这样自我夸大,岂不是“夜郎”了。

病人把身心恢复健康的希望交给医生,医生应该好好对待。医生关心病人是全方位的,并不只是开开方子就算了。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当然成不了好医生。病人的心理乐观,是恢复健康的基本重要条件之一。医生治病的目的既然是使病人恢复健康,那么,其态度的好坏对病人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病人态度不好的医生,其态度就可以体现工作的目的,所以就不是好医生。

二、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

这句话并不是说,做了医生,就什么病都能治。我们做了医生,谁都不是全能,也成不了全能。因此,有许多病我们治不了。我们必须知道,不是这些病无药可治,而是我们缺乏治疗的经验和能力,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能够治好这些病。自己费尽脑筋治不好,别人却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治好了。

病人的病,能不能治好,决定在病人生命的恢复能力。医生的治疗和用药,是帮帮忙的。由于医生所拥有的医疗知识极其有限,所以,才有“一味单方,气死名医”之说。自己不知道如何治疗的病,也许会有很多人知道。医生以其有限的知识,无法给无限的疾病做正确的判决。因此,医生不能向病人说“此病无药可治”的话。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很多病人不相信医生“无药可治”的判决,病好了;而相信医生判决的病人,由于失去生存的信念,死了。可见,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医生的信念。任何时候,病人只要一息尚存,他的生命就在与疾病搏斗,所以,有许多病,能不能治好,在于医生这个忙帮得对不对。医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同时要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给病人下判决书,说此病根本无药可治,或说此病是世界难题,或说病人只有多少时间了,都是不科学的预言。因为,已经有许多事实推翻了这些预言,“无药可治”的病人好了;“世界难题”可能被一味单方打倒;被预言必死无疑的病人回家不治而愈了……所有这些,只要医生当了长久了,留个神认真观察,都有碰到的,说明医学的预言不准确。传播不准确的预言,就是不科学的态度。医学是一门科学,学医学的医生,应该持有科学的态度,不说不科学的话。

三、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现代解剖学教人们在尸体上找病灶,意思有二:一是认为病灶是生病的原因;二是认为只要切除病灶,就能恢复健康。这是很严重误导。活着,是生命在身体里;死亡,是生命离开身体。活着的称为人,人会生病;死了的就不能再称为人,而是一个尸体,尸体就永远不会生病了。君不见,医学院里的尸体,既不会发烧,也不会肚子疼。身体没了生命,病就不会生了。所以,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身体上的病灶,只是疾病的结果,不是疾病的原因。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可是许多有名的医生都不知道这个道理。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外科医生叫瓦金斯夭,在1962年发明了一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胃冰冻治疗术。他所领导的研究组织,发表了许多成功的报告。此前的西医,治疗胃溃疡都是用手术切除的。手术切除对病人的损害太大,瓦金斯夭的想法当然是一次改进。他的目的就是使病人治病的损害降低。于是,世界上很多大医院,都添置了胃冰冻设备,设立胃冰冻治疗专科。但在1969年,美国有五所大学,发表了联合报告,认为胃冰冻治疗胃溃疡无效。从这一治疗方法的失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所有的外科切除病灶的手术,都存在着这样的弊病。把切除病灶作为治病的根本方法,是错误的。其错误的原因,就是把身体当做生命。

四、生命是信息运行的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我提出的这个生命的定义,太概括了,有人可能会要求讲讲明白。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楚,现在我作如下的解释:

“信息”,是指与生俱来的密码。拿人来说,当精子与卵子结合附着于子宫壁后,这个生命就产生了。它吸收营养,使这些营养变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以及心肝五脏等,形成了人的整个躯体,然后挤出娘胎,继而再吸收营养,从婴儿长大成人,再衰老死亡。这些密码不断展开,不会生成三只眼睛,不会生成一只狗或猫……都是因为必须按这个与生俱来的密码办。

“运行”,是指生命是动态的,永远向前,向着成长、壮大、衰老、死亡之路前进,不停止的,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生命是一天一天在变化的。生命就像一艘时间之舟,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一个”,是指所有的生命都是个体,每个个体都不一样,都具有特异性。

“自组织”,是指执行密码的一种能力。生命的存在,全要仗持这种能力才能活着。自组织能力的有序,就是健康;自组织能力的部分失序,就是生病。

“过程”,是指生命只是一个时空段,有起始,也必然有停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西医学既然是一个学科,基本概念的定义是任何一个学科所必须解决的。因为过去没有生命的定义,西医才会拿解剖学做它的学科基础,结果是把身体误为生命。经历一个世纪的实践后,现在出现的让人吃惊的误诊率(**%)没法回避了。原因何在?基础错了?

生命的定义当然不只是指人,而是要包括所有的生命。现在我们把生命的定义说清楚,我相信对医学的发展,一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不能怪西医医学家的不好,没向生物学界索取。我查过百科全书,确实没有一个像样的生命定义。我现在提出这个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信息运行的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它是不是合格,请大家议论。我已经写了一本《生命医学纲要》,对生命的定义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不久将由浙江科技出版社社出版,如有兴趣,以后请买一本看看。

五、凡是伤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一切药物和治疗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生命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以至死亡,是它的自组织能力活动的结果;生病是否能痊愈,决定在它的自组织能力。具体地说,人的生命所需要的一切能力,例如控压能力、控糖能力、控胆固醇能力、控脂能力、控白细胞、红细胞的能力、控微生物菌群平衡的能力、控各种维生素的能力、控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能力……比如说,生命需要一定的血压,它要保持恒定的血压段,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靠什么力量,就是靠它的控压能力;生命需要血糖,太高了,太低了都不行,就必然有控糖的能力,使血糖保持一定的浓度。已知人的胰岛,有两种细胞——A细胞和B细胞:A细胞在血糖过低的时候,能放出一种激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在血糖过高的时候,能放出一种激素(就是现在的药物胰岛素),使血糖降低。所以,有的人饿了好多天,没有粮食吃到肚子里,不会因血糖过低而休克死亡。因为,A细胞的激素,会使人体里的胆固醇、脂肪等,重新变成血糖。可是,现在我们许多人一量血糖稍高,就马上吃降糖药。这样做,为的只是暂时降低血中糖的含量,损害生命自身的控糖能力。所以,久服降糖药者,必患低血糖症。这样的人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经不起饥饿,容易死亡。生命的能力很多,它们还相互构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的道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实在太少,无法讲个明白的,也许永远无法讲明白。这就是生命的秘密。

也可以这么说,有一分自组织能力,就有一分生命。因此,凡是伤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检验仪器、治疗方法及药物,都是不科学的。例如使用胃镜查胃病,可是查出来的病: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查出来,没有一样西药能够治好。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治疗,不能治疗就是没有用。使用没有用的方法伤害生命的功能,使病情加重,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科学。病人的目的是把病治好,医生的检查却使病加重,与病人的要求相反,这就是不科学。再说使用抗菌素退热,损害体内微生态的平衡。这种平衡被损害后,何日何时发生什么奇病怪症都不知道。这就叫药物的副作用。有副作用而还是要用,也就是不科学。现在40岁到50岁的人,很多有四环素牙,腰痛,是因为他们幼年时发热服四环素,骨髓有四环素色素沉着。所以,在使用有副作用的药物之前,必须有使用的依据,没有依据就叫做乱用。乱用药物,就会损害健康,就是不科学。

六、百病就是一病——信息运行障碍。

活着,就是生命信息在身体里不停地运行;那么生病,就是信息运行遭遇障碍。针灸为什么能治百病,因为它通过穴位的刺激,使经络信息运行克服了障碍。按摩、推拿、耳针、拔罐、刮痧,以及许多自然疗法,都可以不用药物,就能治疗很多疾病,其道理无不就是使信息运行恢复正常。可见,所谓“百病”,实则“一病”。这就是为什么一种疗法就能“治百病”,否则就无法解释。

因此,治病的根本原理,就是使信息运行通畅。思想感情过度,饮食、声色、劳累过度,都会使信息运行发生障碍,因此,把疾病限于细菌感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现代西医之所以误诊率达**%以上,皆是因为其医学思想基础的错误。

七、癌症就是生“瘰儿”,不是了不起的病,只要辨证正确,治疗并不困难。

所谓“瘰儿”,是中医外科肿毒:疔疮痈疽瘰疬等的统称,中医都有治疗的办法。其发于体表,由于直接可用肉眼观察,辨证方便。其发于体内,便是占位性病变,阳性者叫做痈疡,如肠痈、肝痈、胃痈、肺痈等;阴性者,不能化脓破溃,就被称为癌。近代中医癌症专家郑文友,治愈不少癌症。他说:肿瘤肿瘤物质组成是由于气血寒凝而形成,与其说是个痰瘤,还莫如说是个寒瘤。因此,生在体表上的阴寒性的肿块,如果切细胞去做病理检验,就可能是癌。因为,西医没有阳性阴性肿块,或痈或疽的名称,只有肿瘤之说。

郑文友说的是寒毒,应该说占了大多数,癌肿也一定还有热性的。有些癌肿患者,服寒凉药觉得舒服,而服热性药,则立即不好受。所以,治疗必须辨证论治,不能绝对化。例如外科病的疔、痈、疽,疔是阳毒;疽是阴毒;痈是半阴半阳的。中医治疗肿疡——疔、痈、疽,都是严禁动刀切除的。如上所说,病灶只是疾病的果,而不是因。疔被手术切除,必发疔疮走黄,头面皆肿发高热,极为危险;痈被手术切除,痈毒内伏,多发为败血症;疽被手术切除,必然到处流窜,西医叫做扩散。

八、症状是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混合表现,而且,主要是生理现象。

发热的出现,是生命发现微生物侵入,主动关闭皮肤的散热装置,是为了抵御外来微生物的自我防卫行动;发炎是生命在微生物感染的地方筑起一道防卫屏障,防止微生物再侵入其他的部位;疼痛是生命发现信息气血的运行有了障碍,而产生的信号。当然,本是正常的体温,现在变高了;本是舒服的地方现在不舒服了,这才叫生病。异于正常,也可说是病理现象。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用对抗的治疗方法:发热用退热,发炎用消炎,疼痛用止痛,都是在对抗生理活动,所以是错误的。

九、中医现代化是用现代语言和概念来诠释中医。

中医医学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以2500年的实践后,才总结出《内经》——这一套为中华医学奠基的理论系统。1800年前,张仲景总结了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后著成《伤寒论》,为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诊断与治疗)提出了具体方法。这一方法历经1800多年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不可更改,原因何在?在于已经摸准了治病的规律。

中药学从《神农本草》的365种至现在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多种,虽然增加很多,但在临床中运用四气五味的方法纠正病人的偏胜未变。这也是个规律的问题。所以,中医学是成熟的医学,是开放的医学,是不排他的医学。

既然已经成熟,古老就不是个毛病,只是时代久远,难以沟通,难以被现代人理解与学习而已。因此,我认为运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分析中医或中药,就像让不懂事的小孩来评论大人的行为一样可笑。唯一可行的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概念来诠释中医。不是用现代的有色眼镜来评论攻击中医。

十、中医学必将成为世界医学。

病人的要求是什么?不是要知道生什么病(病名),在什么地方(病灶),用什么治疗方法,这些都不要紧,根本在治疗的效果。中医与西医相比,它的优势,恰恰就是临床的有效率。也许有人认为,西医发热用退热药,疼痛用止痛药,不是比中医更有效吗?我认为,治病的有效是使病人恢复健康,不是压制症状。健康的有效是长期性的;压制症状的短期行为。很多实践证明,它的结果是对健康不利。例如退热药的暂时退热,结果是延缓退热时间;止痛药只能短暂止痛,还会掩盖病情,易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

篇3:浅谈《中医食疗学》教学体会

关键词:中医食疗学,教学,改革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 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并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中医食疗学》教材内容涉及多个学科, 知识面广, 内容繁杂, 灵活多变, 容易混淆, 难以记忆, 从而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中医食疗学的特点, 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教书育人, 注重提高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 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医食疗学》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医学的各专科、中药学、中药药理学、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烹饪学等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广泛深厚的基础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备好和上好每一堂课, 只是熟悉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是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查阅和学习各学科的相关资料, 这样才能做到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比学生更多、更广、更深、更为熟练和精通, 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不断拓宽知识面, 不断实践, 不断提高, 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适应中医食疗学的教学要求, 才能做到讲课中既围绕教材的内容讲解, 又不至于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

2上好第一堂课, 培养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第一堂课, 必须认真领会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学质量标准, 对讲授内容作充分的准备及精心的设计。结合一些必要的实例, 可以对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1) 中医食疗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人民疾病防治和健康长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近些年,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心脑血管、内分泌代谢性等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饮食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也得到充分的肯定; (3) 中医食疗在增加中医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减少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药”与“食”之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减少医源性损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确保中医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对防止疾病的发生, 延缓疾病的进程, 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4)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异同等进行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开设《中医食疗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后, 应给学生介绍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有一完整的认识。最后, 还需介绍一些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 引导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注重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通过大量的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的鲜明特色的一门学科。离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中医食疗学将失去生命力。中医食疗学在中医食疗学理论基础、食物的功效及临床运用等诸多方面, 均要涉及许多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中医食疗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中医食疗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 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中医食疗学中有寒、热、虚、实等中医辨证纲领, 就有温、清、补、泻等相应的食物的性能理论;有脏腑经络的中医理论, 就有与之相对应的食物归经学说。而对食物的功效的归纳, 也是与中医的病因、病机相对应的。如有风、寒、暑、湿、燥、火、瘀血、食积等的中医病因和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等病机;也就有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活血化瘀、消食导滞、壮阳、滋阴、益气、补血等食物的功效与其一一对应。由此看出, 中医基础理论贯穿于中医食疗学的始终。因此,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将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于中医食疗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如在讲授单味食物的性能与应用时, 要遵循中医的基础理论, 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分析其功效主治, 以功效主治引出临床应用, 在讲解临床应用时, 应注重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这样才能避免中医食疗学学习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解食物的性能与应用

食物的性能与应用部分主要介绍具体食物的出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举例、用法、注意和参考等。每一类、每一个食物体例的编排都是一致的, 学习过程难免枯燥乏味、内容容易混淆难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1 应用比较记忆法

如果要求学生对两百多种食物的功效和应用进行死记硬背, 不仅使学生混淆难记, 效果不佳, 而且还会大大打击学习的信心。因此, 可采用比较记忆的方法, 即将相关的食物进行归纳、比较, 总结出共性, 突出个性, 这样就便于记忆了。

该部分内容是按食物的功用进行分类的, 其特点是同一章的食物既有共同的功效与主治范围, 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能。因此, 在讲授时, 对每章的概述内容应讲清、讲透, 而对本章食物的共性加以归纳, 做到明确共性, 突出个性, 并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 加强系统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第一章中的辛温解表食物, 其共性为味辛 (能发散) 、性温 (能散寒) 、归肺经 (肺主表) , 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用于风寒表证的治疗。联系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 以中医食疗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讲清本章辛温解表食物的共性, 那么这部分食物的基本功效就很清楚了。之后, 再来看每一种具体食物的特点和其他功效, 进行对比讲述, 突出每味食物的个性, 这样本章中辛温解表食物部分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除基本共性外, 还有个自的特性, 生姜还能温中止呕, 用于脾胃虚寒或胃气不和, 解鱼蟹、鸟兽肉毒等;芫荽能消食下气, 透疹,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饮食积滞, 脾胃不和;葱白能驱虫, 解毒, 用于虫积 (蛔虫) 腹痛。这样总结对比, 就会使学生思路清析、印象加深,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采用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法

食物的性能与应用部分内容多, 而且较零碎, 如要每个食物都进行详尽讲授, 授课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在同一章中, 可采用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的方法。因此, 可将这部分内容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讲解和学习, 第一个层次是掌握的内容, 是一些应用广、使用率高的重点食物, 授课时一定要讲深、讲透, 用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举例、用法、注意和参考等作详细讲解。第二个层次是熟悉的内容, 对此在授课时, 可采用图表的形式合并讲解与比较即可。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的内容, 对此可以安排学生于课后结合图表的形式来自学, 并于下次上课时以快速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5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疾病食疗

下篇“疾病食疗”由常见内科病的食疗、常见妇科疾病的食疗、常见男科疾病的食疗、常见儿科疾病的食疗、常见皮肤科、中医外科疾病的食疗等部分组成。每一疾病均由定义、病因、病机、证候、食疗原则、辨证施食 (其中又有各证型的临床表现、施食原则、食疗方) 等部分组成, 其重点为食疗原则及辨证施食。在讲授时为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能力和牢固的记忆力,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 寻找切实可行、高效的教学方法。

5.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授人以鱼”, 更重要的是“教人以渔”。在以往讲解食疗原则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为注入式, 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 造成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状态, 忽视智能的培养, 不利于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与“学”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内因, 教师指导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变“学做”为“会做”。因此, 在讲授时, 应结合定义、病因、病机、证候讲清、讲深、讲透每一条食疗原则, 如在讲授到咳嗽的食疗原则时, 其中, 咳嗽宜低盐, 忌烟酒, 忌甜食、油煎炙烤食品。教师应有意识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呢?待学生回答后, 再由其他学生作出点评, 最后由教师评判、总结, 导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即过咸的饮食易导致水钠潴留, 助湿生饮;烟、酒会刺激气管会引起咳嗽;糖果、糕点、饼干等甜食, 炒瓜子、花生、油炸食物等, 会酿痰生热。这样就能形成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食疗原则的理解记忆。

5.2 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 PBL) [2], 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启发指导下, 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重要形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食疗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授课方法单调, 老师讲课满堂灌,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再加上学生又没临床实践的可能, 以及各种食物、疾病的辨证施食等部分体例的重复,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问题既困扰着老师又困扰着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在疾病的辨证施食部分尝试引入了PBL课程模式。该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

第一, 由8~10 个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由学生选出一个主席和一个记录员。

第二, 明确提出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在课前由教师或学生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感冒病中风寒感冒的施食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可用哪些食物, 为什么?如何将这些食物进行合理的配伍, 并可采用哪些烹饪方式使之成为色、香、味、形、效俱全的多种菜肴?学生们针对提出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进行独立的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而后, 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 再总结反思。最后, 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排疑解惑、归纳总结。

PBL课程模式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 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 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 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 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 自学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学生今后开展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是笔者在中医食疗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中医食疗学》教学仍有不少需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方面, 本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发现、探索和改革, 使其教学日臻完善, 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世美.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篇4:轻松学中医

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除了阴阳失调角度、其实中医另有几个不同角度的解释,从邪正盛衰角度、还有气血津液失调角度分析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而阴阳失调的思想,对于病机的发展占着较大比重。

第一章 中医的视角:阴阳(1)

前言

中医是既熟悉又神秘陌生的领域。

阅此可接近中医里的古人思维模式,学习他们古朴直观但极具洞察力的视角。让人轻松接受阴阳平衡、五行循环的最基本的中医思维方式。

以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

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古朴直观的反向思维确定治法。

让读者了解古代中医世界里的思考方式外,还介绍在中医发展历史中有着巨大贡献的医者故事。其中也介绍中医疾病发生、衍变和治疗思维。

从现代视角出发,让人轻松地接近中医各方面,如头发被称为“血余”的原因,该如何四季情志调养等等。

我们会发现抛开那些古代的语言,发现古人的思维是直接针对问题,并有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由此可知道中医不再神秘难懂,是与我们内在的思维和身体规律是遥遥呼应的一套理论。此书用中医来架起从古人智慧到读者内心的一座桥梁。

古人怎么理解这个世界呢?尤其古代医生怎么理解人体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宇宙呢?

答案是阴阳!

对于中国人,最重要的哲学视角是阴阳。中医也如此。

人们从阴阳角度判断矛盾双方,陈述着古人们感受过的各种冲突和对立。

古人是怎么发现阴阳的呢?

当人们看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开始追究这些矛盾存在根源。啊,原来是因为太阳的存在。当山峦面对太阳的时候,有美丽刺眼的光束,而在山背面只有影子。阳为向太阳面,阴为背太阳面。

所谓阴阳,是指人体以及世界的矛盾对立双方。

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为阴。

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为阳。

在阴阳学说里,其基本内容可用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这也成了古代中国人概括矛盾双方以及其动态性的重要视角。在中医里更是最终要达到“阴”和“阳”的平衡为治疗最终目的。

以阴阳说疾病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在古代思想里,世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两面组成。机体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有着动态的平衡,如果这样阴量和阳量的平衡破坏了就会生病,也就是中医认为疾病是因阴阳失调导致。

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除了阴阳失调角度、其实中医另有几个不同角度的解释,从邪正盛衰角度、还有气血津液失调角度分析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而阴阳失调的思想,对于病机的发展占着较大比重。

《黄帝内经》有记载:“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在阴与阳互相制衡的关系里,因为其中一方的相对偏盛,必然导致对另一方的过度制裁。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句在中医治疗思想里的比重很大的。

那么,我们先看看什么叫阴病或阳病吧。

说起中医里所谓的阴病,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病多指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

阳病多指脏腑机能的病理学亢进、发热、淤血、食积等现象。

接着,我们看看什么叫阳盛或阴盛。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中所讲的阳盛或阴盛与感受的病邪或内生病邪的原因相关。

让身体发热的、亢进的、急促的治病根源属于阳,即阳邪。

让病人感觉寒凉、迟钝的、静默的治病症状的病因属于阴,即阴邪。

中医的视角:阴阳(2)

如果冬天穿衣少了,结果回来发现感冒。这个时候,机体感受的是风寒,那就是这个机体阴盛了。“阴盛导致阳病”,卫阳损伤后产生恶寒等现象。

夏天在太阳底下走时间过久,不小心中了热邪,那就是机体感受了阳邪,阳邪与原来的机体正常阳气汇合,“阳盛则阴病”,对正常阴津消耗过多,会产生口渴等现象。

阴阳两方互相制衡过程,也是中医的病机演绎过程。

至于阴阳失调的原因,可能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于导致原先的阴阳失去平衡,这些换章节细讲。

每一个机体要有阴或阳总量的正常阈值,超过这个阈值或低于这个阈值,就属于发病了,会出现“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以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等机体失去平衡的问题了。所以就有了相对应的治则被提出,叫“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中医治疗思想。

对于有余的情况,分两种,一是阳的总量偏盛、另一是阴的总量比正常阈值偏盛。

第一种情况,阳气偏盛的时候,这里要注意即使相对的阴总量是正常值,但基于上述的“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原则,阳气也会稍影响原先正常量的阴量,过盛的阳会制约阴气过度了。继而失去了可以制服自己的阴总量,所以有了中医常说“阳盛则热”,这属于实热证。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稍有虚损,但没有虚太多)的实热证。其过程里表现的实热证,具体是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

“阳盛阴病”,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这也是“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但这里要指出的是,阴虽亏而尚未达到阴虚的程度,阴仅相对不足,其病机为阳盛而阴未虚。若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损,那就是另说了。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阴盛的时候,阴总量比正常阈值超值的时候,一般多表现为人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阴盛则寒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之故。一般地说,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盛则寒”。

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盛所引起的,也是具体的“阴盛则阳病”。

如前所述,阴或阳的偏盛,也就是有一方比正常总量偏高的情况,这种情况治疗上要用损其有余。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要进行“实则泻之”,将过剩的阴或阳量降低到正常阈值范围内,泻火或排水。

第二种情况是,阴阳中有一方比该有的总量偏低而出现的疾病。需要进行阴或阳补充,使阴阳达到互济的效果。阴气或阳气任何一方比正常量偏低,会显示阴阳失调导致的特定身体病理状态。

篇5:《药物美容学》心得

一、概述

《药物美容学》是研究以药物为主要手段以达到美容的目的的一门医学学科。(严格地讲,美容是指采用某种手段直接作用于机体,使机体本身达到美化。如护肤,疗肤和文刺等,其范畴属医学范畴,至于化妆等虽也可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但属装潢性,即“外包装”。药物美容学在美容医学中居第二位,但其涉及面广,深,在实际应用中应居首位。

通过网上的搜索,我们还知道,《药物美容学》是研究以药物为主要手段而达到美容目的的一门医学学科。《药物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们《药物美容学》这门课中应该知道其发展及成就,了解美容学的学术渊源、特点和规律。对于中医美容学的研究,应用与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二、内容

《药物美容学》的内容包括药理学与美容药物学两个部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美容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原理与美容医学间的桥梁。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美容学科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为在美容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常见美容问题的能力。

《药物美容学》是研究以药物作用为主要手段,达到美容目的的一门学科。药物种类包括西药、中药和药膳。作用途径包括内用和外用。因此该学科在内容上实际涉猎到传统临床医学的药物学、中医药学和皮肤病学等。

三、美容药物的应用

美容药物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用,一是外用。美容中药包括纯天然化妆品,药膳等;美容西药分类较细,涉及目前大部分化学制剂,生物制剂。《药物美容学》中用药的途径包含了传统三大医学中任何一种用药手段,主要为内用,以内服为主,也包括注射。外用以涂搽为主,也包括贴敷,熏洗等。

1、外用

美容药物学中的外用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用化妆品,涂于面部等体表,起保湿,洁肤和护肤等作用,另一类则是对有损美容的皮肤病如雀斑,黄褐斑,痤疮等具有医疗防治作用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对以上两类药物,特别是第二类药物,不仅要考虑它们对皮肤表面的直接作用,而且要考虑其透皮吸收作用,因这类皮肤病往往位于皮肤深部,药物必须到达病灶方能收到疗效。

中药美容:美容侧重于相貌和仪表的修饰,也包括医治影响美容的疾病,现已注意到美容与心身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即发展成与调整全身状态,协调机体整体功能密切相连的现代美容学,即“阴阳五行平衡美”。常用中药为解表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清热药、祛痰止咳药等等。

2、内用

内用美容药物是将美容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植入等途径进入体内,达到美容目的或治疗影响美容的病症。目前常规分为中,西两大类药物。常用的内用西药:脂肪酸、月见草油、防光剂、纠正色素异常药等。

中药美容内服法宜结合不同层次的美容人群特性指导用药,达到辨证应用,顺其自然,增进健康的目的。如保健防衰老用药、祛皱药、生发乌发药等等。常用的外用西药为抗菌剂、抗真菌剂。

药物美容临床研究的范围包括三方面,一是健康无病的保养,如皮肤护理,即护肤,二是影响美容的病症,如肥胖症,需减肥以保养体形,即养形,但大多数还是第三个方面,影响容颜的皮肤病症,即美容皮肤病的治疗,俗称问题皮肤的处理。

四、感悟

篇6:美容牙医学心得

——美容牙医学学习心得

口腔是身体的重要器官,牙齿也影响到美观。今年有幸选修到了美容牙医学这门既有趣又充满知识的课程,让我对牙齿的保健和治疗有了更深的了解。

据资料,全世界约有85%到90%的人患有牙病,所以,保护牙齿,要从我做起。洁牙有助于防治牙周病。因为牙齿主要依靠牙龈、牙周膜及牙槽骨等牙周组织固定于牙床。如果牙面常受菌斑、牙石等因素的刺激,部分牙齿往往容易发生龋病,同时也会引发局部牙龈的急、慢性炎症,甚至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

从课上,我学习到了,牙周疾病,对健康危害较大,除影响咀嚼食物、发音及美容外,还有可能是冠心病、肺部感染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病患的诱发因素。报道中说,孕妇发生牙周感染可能会增加胎毒而导致早产,因此提示广大民众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牙齿,积极预防牙周病的发生。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口腔卫生,坚持做到每天早晚刷牙,每餐饭后漱口。另一方面要养成定期洁牙习惯,最好每隔半年或1年清洁一次。某些牙列不齐、牙面粗糙、易生牙石者及口腔卫生差者,洁牙间隔时间宜适当短些,则对防治牙周病更为有利。

目前,洁牙主要采用超声波洁牙,其特点是,快捷、安全、且刺激性小,既能除掉牙菌斑、软垢和牙颈部及龈上、龈下的牙结石,又可消除烟斑、茶垢及色素沉着,通过洁牙可使牙齿洁白光亮,有利于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健康,还给人增添美感。

然而,日常的保护才是最重要的。以后,为了保护我的牙齿,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均衡的饮食、适量分配一天中的各餐(为了避免吃零食,一天中安排四餐:早餐、午餐、晚餐和点心时间)。

2.多吃生鲜食物,例如胡萝卜、红皮白萝卜或者苹果。它们在被

咀嚼的时侯,在牙齿表面进行摩擦,实际上起到了清洁牙齿的作用。

3.多饮用牛奶,最好不喝甜饮料。奶制品(酸奶等等)带来了钙质、磷质和维生素D,后者将增加钙和磷的吸收。

当然,正确使用护牙工具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们最常用的牙签,如果用不好,刺到牙龈,会引起牙龈肿痛。

上一篇:论文家族企业管理研究下一篇: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