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心得

2024-05-07

中医学心得(精选6篇)

篇1:中医学心得

中医学——心得

学习了一学期的中医,让我感触甚多。对于中医学的认识,进一步的加深!以前的我只懂得,中医,无非就是望闻问切,针灸加上中药,构成了所谓的中医。而现在我所了解的中医,不仅仅是包括那些,相反,还更是广阔无垠!

中医学既然是一门学科,那就自然有其发展渊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符、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实际上,其中,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其精髓与特色就在于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直到今天,中医学仍然在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在上课中学到的仅仅是凤毛麟角、冰山一角而已。更多的中医学知识,还有待我们自己去阅读课外丰富的书籍,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中医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中医,不仅让我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灿烂的精神文明,更使我明白很多的养身之道,让我的心胸更加宽广,生命更加健康!

国贸10(本1)叶庭(100411012)

篇2:中医学心得

摘要:我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认清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词:中医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

本学期有幸选了孙老师的中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学即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背景和实践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还仍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在世界医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中医学的历史发展概括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明清以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中医的现状

在药物分析课上多次听老师提起,中药在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还特地举了一个例子,凤凰卫视的著名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事故中头部受重创,处于深度昏迷,情况危险。在使用各种西药无效的情况下,是中药丸—安宫牛黄丸挽救了她的生命。这一事件,一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使人们更加的关注中医学。但是,要将中医药国际化,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目前中医研究,不但创新不足,而且创新乏力。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奇特,但很难说清是具体哪一种药材在起作用,这是中药国际化的很大的一个难题。还有许多人抨击中医的人,他们大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医起效慢,不如西药,有着急则治其标,缓则之治其本之说,其实使用中药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从此方面看,中药有很多方面优于西药。

多数人认为,中药制剂需要煎服,有时会很不方便,遂不选择看中医。确实,中药煎制过程繁琐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将中药制成多种服用方便、便意携带的剂型,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但那么多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么辨证论治就失去了意义。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结果病人的摄入量很难保证。但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三、中医的未来发展

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虽然现在中医国际化仍有诸多批评性意见,但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中药西用、中西药结合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我们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皆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最近报道的某中医师针灸微创手术治疗痔疮。广泛利用《百家讲坛》这类多媒体平台,向公众讲解中医思想技术,也可让中医人相互交流最新成果,相互启迪促进,都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共同发展中医药。只有与国际接轨,中医学才能被更多的人熟知,中医学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中医的理论是通过实践而来的,中医临床是根据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在长久的历史之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毫无保留地挖掘中医的精华,而把它发扬,这是医学研究任务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从而能够提高现代医学的质量。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就须要最先进的思想,须要动员一切有关现代科学技术,须要中西医团结,并利用它们所取得的成果,须要密切地同巴甫洛夫学说、内分泌学说联系,才有可能。结束语

篇3:中医治疗慢性失眠的心得

1 失眠症的发生

近年来, 大量临床研究报道表明失眠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 但不外乎虚和实两种可能[2]。一般来说, 由于情志所伤、胃气不和导致脏腑气机升和降失调, 心神不安等症状多为实证失眠。若因老年体衰, 气血不足, 焦虑过度, 阴阳失调者多为虚证失眠。

失眠是一种与其他病症相关的临床症状, 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 总时觉醒或晨醒过早, 以及睡眠不深入、多梦易怒等情况。与此同时, 失眠人群因感官紊乱严重, 且明显超过神经功能紊乱程度, 临床研究表明失眠人群的EEC也就是脑电图中σ波睡眠的质量减少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波睡眠似乎要比总睡眠时间在决定睡眠质量中显得更重要。

不寐一证, 大多都是情志所伤, 过度疲劳, 饮食不规律等等都能引起阴阳失调, 如果不第一时间及时治疗, 很容易引起精神分裂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极为重要及不可忽视。

2 失眠症的中医治疗

失眠是体内阴阳失调所致, 阳盛阴衰, 针灸治疗睡眠在于调理阴阳, 调整脏腑可以改善睡眠, 针灸治疗失眠方法有很多, 有明显的疗效显著, 无不良反应。针灸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自然疗法, 其副作用少, 无永久损害, 长久下来一直被人们用于失眠的治疗, 且取得很好效果, 成为治疗慢性失眠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及研究的对象。

2.1 针刺单穴疗法:

针刺地机穴 (双侧) 顽固型, 针刺次数最多不得超过10次, 患者不服安眠药物可正常的睡眠 (每晚睡眠>5 h) 。这种方法适合顽固型严重失眠患者。

2.2 单纯针刺疗法:

轻微失眠患者可有此方法, 主穴:神庭、大椎、内关、气海、足三里。

2.3 特殊针刺疗法:

以滚针取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治疗非器质的失眠, 循经方向滚动并刺激, 针对失眠有效为82%。

2.4 针刺加辅助疗法:

主要以推拿为主配合着“五心”针刺治疗失眠, 并且设艾司他唑仑药物对照, 配合良好的睡眠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 此方法适合于中年人。

2.5 穴位选择:

虽然上述各医学士所取穴位不尽相同, 但是从取穴位而言, 头部穴位大多是以百会、神门、风府、印堂、太阳穴、四神聪等等穴位常见, 躯干部位以膀胱经肺俞、肝俞、胆俞、胃俞任脉的气海、中脘等等为多见, 而四肢都以照海、足三里、三阴交、大陵穴为多常见。

此外, 上述根据自己特色所取的不同穴位多以任脉、胃经及肾经多见。针灸治疗失眠标本兼治, 大大缓解失眠症状达到长期的满意效果。针灸治疗慢性失眠报道虽然很多, 但是睡眠对于人类的身体功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人机体的意义可以排在心跳和呼吸之后了, 尤其是大多数患有疾病在治疗和恢复阶段,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才能保证机体功能恢复到极致。睡眠是人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好的睡眠可以让记忆力提高、不好的情绪很好的控制等, 同时深入睡眠也能够很好的缓解疲劳和恢复自身体力。

3 针对针灸治疗失眠的常见问题

很多具体的随机描述方法, 大多都是采用盲法, 不确定保障组间的可比性, 从而大大的产生了变化。失眠的人群患病轻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缺乏对比性, 可排除标准不一致, 很难以客观的去评价和对其治疗。观察失眠人群依从性很难把握度, 因为多方求医, 难免病情拖延很久, 没有建立定期随访机制, 所以没有办法判定长期疗效。

4 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后的养生

中医治疗失眠人群做了很大量的工作, 效果显著, 尤其针灸治疗失眠安全、经济、无耐药性、无副作用, 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失眠人群的青睐。睡眠现在对于全球的人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人的一生要有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睡眠有很多的功能, 包括恢复体力、促进生长以及巩固记忆力和缓解紧张的情绪等。研究表示, 由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各种社会因素使失眠的发生率不断的上升[3]。

中医主张标本同治的理念, 治疗失眠需要找准病因, 辩证施治, 多种疗法一起同用, 综合的治疗使失眠患者早日康复为宗旨。在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的同时还要注意失眠患者各方面其他的因素, 劝其解除心中困惑和烦恼, 避免不好情绪波动。

针灸治疗后, 也要在很多方面注意养生, 患者在睡眠前尽量不要吸烟、饮浓烈酒和辛辣的食品, 每天应该增加自身的体育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多饮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睡前可以听一听舒缓的音乐, 尤其是一些优美的民俗音乐。因为失眠可能涉及到很多身体的疾病。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 也是对睡眠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不要熬夜。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远离失眠,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5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自身的体质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中医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其内容博大精深, 为几千年所证明行之有效的养生体系做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有必要为了这几千年的针灸疗法将之继承、发扬及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懂得它、运用它、研究它。

参考文献

[1]郑萍.针刺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11 (11) :623-633.

[2]韦良玉, 赵利华, 唐丽颖.针灸治疗失眠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 2011, 9 (2) :79-80.

篇4: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心得

关键词 中职 中医药学 教学 教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笔者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笔者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笔者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3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

[2] 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2003.

[3] 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8):113.

[4] 孙枝莲,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8):54.

篇5:中医学心得体会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们完成了48学时的课程计划,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

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连招的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护士长,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护理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临床科室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丰富的课程内容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参加中医学习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篇6:中医学实习心得体会

中医实习期间,我学会了拔针,这是来针灸科之后第一学的,而穴位注射,这个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从按摩室来到针灸这边的第一天,我看到他们给病人穴位注射觉得好神奇,指导医师叫我动手,我怕,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我来病人却说不要我来打,指导医师二话不说一步一步教我,很完美,第二针就是我自己完全给病人注射了,一直到现在。扎针还是有难度,因为不好找穴位,偏瘫患者根据病人病情需要调整穴位,从头至脚:百会,印堂,水沟,地仓,承浆,廉泉,角孙,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行间,一路往下。期间还有三伏贴,这是一种防病的方法,在三伏天给病人或者一些无大碍的人的特殊穴位上贴上贴伏,很管用。

在还没参加中药实习的时候,我就学过拔罐,现在只是复习外加熟悉,就在病人需要的时候给病人拔罐,有时候也走罐,闪罐,刮痧,还学习了放血治疗,这个是刚学的,指导医师不在自己给病人放血,现在想起来应该早点上手。因为病人的一句:我相信你,我就二话不说给病人治疗了,还有什么话语比起这个更振奋人心的呢?这是病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坚决不能让病人失望,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这次中医实习。

上一篇:工程决算的审计下一篇:新余市艾滋病性病防治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