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心得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学习中医心得范文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以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 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 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更好的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 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后面我如果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三个月的心得体会了。

孟晨凝

2017.2.8

第三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13)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寒气生浊,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焦气机失常,故飧泄。故上焦之病不可忽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焦。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清代医家黄元御很重视阴阳,它认为一切皆在阴阳中。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 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生飧泄;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痎疟;湿为阴也,“重阴必阳”,故冬生咳嗽。此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

《伤寒论》

《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中,认识到了许多,如桂枝汤中的甘草,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学习伤寒更重要的是认识六经辩证的本证及传变、兼证、变证。

“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感疾病多为脉浮,太阳经循行于头项,故项强,恶寒则为卫气较弱,不能温煦机体。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由于汗孔而入肌肤腠理如矢之中靶,名曰中风,人体发热由于正邪斗争剧烈,恶风则因为风邪入里与正气相争,风邪盛于正气故恶风,属于阳,属于阴者,其性和缓;属于阴,属于冷者,其性紧急。风者阳邪也,其性温,故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

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桂枝汤中用生姜、大枣、甘草补中调气,重视中焦脾胃的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是驱邪的重要武器。

我选择了《内经》、《伤寒》作了一些注释,写了一点看法,还有许多,但因时间的关系,到此为止。

第四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2)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姓名:

经典,何为经典?在我看来经典就是能不随时代变迁而仍被认同的朴素观点,并且能催生出新观点的事物。

自古到现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等就是在中医世界里不倒的经典。这些著作记载着中医的发展,是中医智慧的沉淀。

从学中医到现在,我越来越感到朴素的中医基础理论非常重要。在学习中我所遇到的问题都离不开八纲辨证、阴阳及五行。无论问题有多么的复杂还是脱离不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方法。而在学习《中医经典选读》以后更加体会到了,溯本逐源,万变不离其宗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及对疾病诊断、预防的方法等内容。不但为中医学理论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得以发展的基石。

在学习了《内径》后让我更加体会到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联系,当人体产生疾病时不能只考虑人体自身的情况而忽略了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不但影响了治疗还可能导致疾病反复发生。

《内径》用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始物质“气”形成的。

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中气的交感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天气与季节,这些变化也影响着人体内气的变化。气在人体内是各个脏腑联系与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而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径》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的不容易,要把疾病控制在没有发生之前,并且使已经发生的疾病控制住,使问题简单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疾病的预后及转归作出判断。

除了《内径》外还有《伤寒论》对我也有启发,《伤寒论》是一本论述治疗外感热病的著作。以条文的形式将治病的理、法、方、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神,创立了六经辩证,确立了脉症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

《伤寒论》中有很多治疗疾病的方药,而很多条文中用药结构和煎服法都始终体现着顾护脾胃的思想,而这些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内径》中有“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机体的一切营养物质都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供给,故脾胃功能的强键与否,关系着人的生命活动能否延续。如“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而《伤寒论》不管是从防护、用药组方、煎服法等都贯穿着这一思想,所以张仲景才谆谆告诫后人“胃气和则愈”。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汗、吐、下三法不能用之太过。否则就会损伤津液,造成伤脾败胃。如“病人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条是脾胃虚寒之人,不可用汗法,若用必生变证。

“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由于发汗太过,损伤津液,致胃中阴津不足,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出现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等证。对此只需给予少量汤水频饮,使胃得滋润,津液恢复,胃气调和而

诸症自除。

汗法就如此,而对吐法与下法对脾胃的损伤更是不言而喻。

在用药组方时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而且还频用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粳米等有顾护脾胃功能的药物。只有顾护了脾胃,药物的吸收才不受影响,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

对我有影响的不只有《内径》与《伤寒论》还有其他的著作,只两本我就已对古人的医术折服不已,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意识到了医学的奥义,古人的哲学思想不仅帮助我们认识日常事物中深奥的智慧与论证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让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重要。

天人相感,辨证论治,顾护脾胃都是古代医学朴素唯物哲学的体现。古典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我们在高度发达的今天都没有逃出它的五指山,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它。我相信它将会给我无限的启发,为我开启新的大门。

第五篇: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上一篇:学校门口标语范文下一篇:孝心一封家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