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认识500字

2024-05-03

对茶文化的认识500字(共9篇)

篇1:对茶文化的认识500字

作业: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学习收获,谈谈你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答:《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课标精神,我想是这样:

一、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

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面:

1、先做后写。学生的作文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与他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

2、先玩后写,玩是儿童的天性。在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是苦于不知道要写什么。根据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说写结合。长期坚持口头作文的训练,能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写作能力。如:教《我的母亲》一文时,文中没有对母亲的外貌进行描写,在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说说母亲的外貌特点,然后再写下来。

三、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可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的方式,用修、增、删、补的办法,达到提高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审美感悟能力。

四、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写作欲望。

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学会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写作、乐于写作。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篇2:对茶文化的认识500字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1.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然而什么是茶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2.那么,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 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3.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当我们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4.蒙出的名茶是中国名茶宝库中一颗摧灿明珠,它以制工独特,滋味鲜醇,文化底蕴丰厚而名扬中外。

茶的分类:按颜色分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按制作工艺:发酵茶、半发醇茶、轻微发醇茶、不发酵茶。中国茶叶包括:基本茶类和露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燕青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露工茶类包括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饮品茶。

一,茶文化知识 中国十大名茶:狮峰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银针、蒙顶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庐山云雾、黄山毛峰、顾堵紫笋、信阳毛尖。都是生长于灵山秀水之间,和多种植物共生,优势互补,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说是至清至洁不染凡尘。名泉伴名茶,这些茶都与好的泉水相伴,数量一般都比较少,十分珍贵。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二,茶文化对我的影响

1.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 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 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 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 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 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 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就是陶醉。”

2.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3.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 载茶之精神效用。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 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 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 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们把 这种影响,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可称之为与茶相关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响,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

2.》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3》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 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 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 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 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 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但闲情适意的消极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体现的内容,它含有积 极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苏东坡也有“叶嘉传”之赋,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于烟酒,可为过把瘾 就“死”的短暂性“解药”,从文化本义而言,茶不应该 是什么解烦之“药”。它只是赋予人一种“静”的心态,在你的思绪随着茶的“性致”飘散开去的时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愈”自己的烦恼。让你重新振作。茶在 这方面的功效被许多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尚守中庸和“礼”,应该说儒家这种源远流长的影 响还是对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中国人把茶事作为礼的一种形式,茶更成为 尚礼的一部分,如广泛存在于民俗民风中。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踪(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于茶事所能体现的“与人乐”这一儒家思想,早已实践于茶是人们沟通与联谊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饮茶而 相互(还包括自己的身心———笔者注)交流,文明优 雅,而且与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例如,陆 羽、皎然的佛门渊源,以及深刻的“茶禅一味”之说。这里所说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禅宗崇尚“顿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时,“开窍”是迟早的事。它的修行远不是苦 行,后来还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为的原因(这不违背佛教创立者的初衷)。喝茶作为修身养性 的习俗流传至今,而茶的名贵与否也不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谓是茶与佛理相应,也如当今的“无我茶 会”所要求:人们应戒好恶之心,合茶之本意,并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内涵相通融,是穿越时空的茶道构架。“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 代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 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同时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 烂漫理想,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这也不正是一种与 茶相关的意境?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 赏或助人感悟。

篇3:对中国地景文化的认识

1 引言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与智慧。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包括甘肃天水东部平凉崆峒山, 至陕西关中、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1]地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是人类对地貌的功用和景观认识的过程[2]。陕西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 其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 促使农业文明和人居文化的发展, 成为自西周以来13代王朝立都之地, 从历代城邑都城、宫廷、离宫别业、苑囿、陵墓、寺院的选址, 到布局、营建, 成就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 成为东方山水美学思想及园林文化的孕育之地。

这些悠远历史风貌, 今天只能表现在其建设基地的历史遗存, 花草林木、泉池砌筑更是早已破败。而其空间格局及其所依托的自然地貌地势, 留存至今。这种景象显然不同于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园林空间风格,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地景文化“笼山水为苑”、“合形辅势”原型特点和文化寓意, 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文化价值, 对今天的城乡建设、历史风貌保护与再现, 有重要的启迪。

2 中国地景文化的基本内涵

因借自然地景环境的建筑群体、城池等人工工程的选址、布局和营建, 是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可体现为“笼山水为苑”、“《易经》相地数理”和“君子与山水比德”三个方面。

2.1“笼山水为苑”首先表现为相地选址与人工建筑布局的关系。

隋宇文恺营造麟游仁寿宫时, 依地景选景定界。笼碧城山和杜水西海、凤台山、堡子山等为内涵, 成为“山色苍碧、周环若城”的自然地景胜地。唐阎立德营建终南翠微宫时, 也是“才假林泉之势, 因岩壑天成之妙, 借方甸而为助, 水态林姿, 自然而成”[3], 此乃“丹青之功”, 地景与建筑一体, 构水墨画境之意。“笼山为苑”、“包山通苑”、“因山籍水”、“才假”、“因岩”和“借甸”无外乎乃因籍自然的理念和方法, 这里包含两层意义:

——相地选址时对山、水、林、甸等地景因素的界定, 为人工建造布局作伏笔。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在广袤的平原地区, 起伏变化的高地自然珍贵, 因而地貌条件所决定的方位和景象是相地选址的重要因素, 是建筑群体依托的背景和骨架。树林往往与山势同构, 而开阔的水体和草甸是展示地貌山势与人工建筑群体所必须的前景条件。山水为苑、林甸为助的两者都不可缺少。

——建筑群体分布、体量与地景要素的尺度比例关系。明代计成的“精在体宜”表达了这种思想。塑造风景应利用自然地景, 然后施以人工成景, 避免单依人工, “强为造作”。

2.2 山形变化与《易经》相地数理。

以农业文明为代表, 祈求风调雨顺, 山岳崇拜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除了“德高如山” (伦理学) 之外, 《易经》相地学中, 以山形地气为重, 从“山谷异性, 平原一气”……“山乘秀气, 平乘脊气”发展到“龙为地气”以龙喻山, 山形气脉的论说。并在人工工程塑造融入因山、因势、因阜、因岗选龙脉等人工与自然一体的营造原则与理念。环境模式与山阜丘地的景观文化价值, 在近现代的城市环境建设中, 其空间范围和视觉景象, 应给予完整而原真地保存和展示。

2.3 君子与山水比德的思想和境界。

君子以利比德, 孔子在《论语》中引导仁者智者去领悟山水, 并以山水隐喻人的仁、智与性格差别, 以及唐代柳宗元“视雍志滞”的思想应得以传承。

3《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的基本内容

3.1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的历史时期:[4]

《史纲》中将中国地景文化的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 但其最重要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

启蒙时代——前人对古代地理景象的感知与认识。距今约5000年前伏羲氏绘制八卦, 辨识东南西北方位, 认定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种自然物质与自然景象的活动;3250年前西周文王继伏羲氏续演《周易》, 以穷探天人之理。《周易大传》中提出“形”与“象”的美学概念:“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春秋战国时代, 《荀子·强国》:“山林川谷美是形胜”初次提出了人对自然景观的认知, “形胜”一词的奠定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 也是中国风水思想的形成的基本范式。[5]

公元220-280年汉代三国时期管辖所著《地理指蒙》进一步阐述了“相土度地”并以龙的形象去相徵山岳、河川。将山岭、湖泽、森林视为国家宝藏;将山岳、河川自然景象的近形与远势视为“形胜”;将适宜于人居的缓地、坦地、台地视为明堂 (宜居佳地) 。管辖把景观“形胜”理念与人文心理观念相融合, 使中国地景文化登上了风水学的殿堂。

公元581-860年间隋唐两代统一中国时期, 帝王离宫、都城、陵墓等工程, 广泛采用“形胜”地景文化理念, 设计因藉自然理念, 创建了“笼山为苑”、“冠山抗殿”;“包山通苑、疏泉抗殿”;“因山借水”、“因山为陵”等设计方法。明清两代又延续了“依山为陵, 群墓笼合”;以及“冠山抗宫”、“前城后园” (布达拉宫图2) 等设计方法, 创造了帝王工程、宫观寺院工程与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人居环境与地景文化、人文心理风水与美学融为一体的大空间营建实例。

明、清两代是继承各代地景文化蔚为大成的时代。公元1368年以后, 明代计成所著《园冶》反映了江南宅园小空间“壶中天地”的造园盛况。明清以来的中国宅与园始终融为一体。这些时期的建筑遗存、遗迹;规模宏伟, 合形辅势。元代刘秉忠在元大都规划中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理念建立了东宫 (紫禁城) 西苑 (南海、中海、北海) 的宫廷模式。

3.2 各种地景遗存案例研究

1) 自然形胜。如华山、天池、月牙泉、白云山、麦积山等, 自然形胜所具有的地景空间, 尺度宏大, 主体景象一定是具有最佳的感知和拜谒环境, 如西岳华山之西岳庙的选址营建, 是拜谒岳山的最佳视点, 体现了石牌坊所刻“天威咫尺, 尊严峻极”, 是一种脱离了行为和视觉尺度意义上的心灵尺度和境地精神。

2) 村落与城镇的选址环境:如周豳城选址、秦咸阳城、唐长安城 (隋大兴城) 、宋佳县县城等;

3) 离宫与别业:如汉甘泉宫、隋仁寿宫、隋仙游宫、唐翠微宫、唐玉华宫、唐华清宫、蓝天别业、辋川别业等;

4) 寺庙景观:如西周周公庙、汉张良庙、汉西岳庙、唐圣容寺 (甘肃永昌县) 等;西周周公庙所选“卷阿”之地貌, 三面环山, 向南开口, 诗经记载“有卷者阿, 飘风自南, 岂弟君子, 来游来歌”, 这可能是最早的风景游赏活动了。

5) 林陵墓园:如秦始皇帝陵、汉诸葛武侯墓、汉黄帝陵、唐乾陵、唐泰陵等;如图3所示唐乾陵“以山像陵”依地景空间格局确定陵墓布局。而在清东陵依然能够感知这种气象万千的空间景象。

3.3 有关地景文化的历史人物的信息汇总[4]

根据研究成果, 书中汇总了各类历史上促进地景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从伏羲绘八卦, 神农尝白草, 轩辕筑宫室, 夏禹治洪水, 早在几千年, 先祖们就已经开始认知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地理景象, 并加以利用。公元前1250年周文王续演八卦, 周公著《周礼》, 老子、孔子等先贤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相联系, 荀子首先提出“形胜”的概念。秦汉隋唐时期, 地景文化开始运用于帝王工程, 秦始皇营建上林苑和阿房宫, 隋代宇文恺主持修建麟游仁寿宫和大兴城, 阎立德主持修建翠微宫、玉华宫、华清宫, 均是因藉自然, 依地景理论营建的帝王工程。北宋郭熙, 著有《林泉高致》, 提出居住环境“可居可游”的新认知。明代计成著《园冶》, 把唐代“因藉自然”的地景理论运用于壶中天地的宅院设计中, 发展了“借景”理论。清代样式雷八代人参与主持清皇室工程。明国时期, 吕彦直沿用依山为陵的传统地景文化主持修建了中山陵。刘敦桢, 陈植, 童寯等前辈著有《苏州古典园林》、《中国造园史》和《造园史纲》等多本著作, 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4 中国地景文化研究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佟裕哲教授195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1956任教于西安。受梁思成先生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精神的影响和启迪, 从1960到1980年代, 开始注意陕西地方景园建筑风格的考察, 测绘尚存景园建筑遗址, 收集历史文献著作。1983年发表“中国园林地方风格考” (《建筑学报》1983年第七期) 。1985年创立“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会”, 同年在建筑系设立“景园教研室”, 逐步形成以研究西部景园建筑为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并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0年代, 开展大量而深入的考察测绘工作, 发现关中地区汉唐以来景园实例类型丰富, 具有一定的理论思想体系, 且有传统文脉的连续性。1994年整理考察测绘案例, 梳理汉唐景园思想体系, 撰写出版《中国传统景园建筑设计理论》。1998年代以“中国西部园林建筑”为主题, 先后两次申报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沿丝绸之路对西部地区景园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1998年整理出版《陕西古代景园建筑》和《新疆自然景观与苑园》, 并于200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国景园建筑图解》。

2000年以来, 不断梳理景园建筑的理论思想和体系。受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影响, 以及对地景学理论思想探讨的启迪, 提炼景园建筑的思想内涵, 并于2003年发表“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美学与数学、哲学的融合” (《中国园林》2003年第八期) , 提出“中国地景建筑”的理论概念及其内涵,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 (公元前350年) , 到隋唐时期 (公元700年) 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 (城市、建筑、园林) 如何结合自然, 因籍自然 (山、水、林木草地构成的生态与景观, 以及气候因素等) ,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 一是天人合一观, 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3]

近3年来, 随着学科发展, 探索地景建筑产生发生的文化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从视觉感知、语言绘画表达、专门语汇诞生, 到思想概念的形成, 最后实现于各种人类的营建工程, 是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所以本书试用地景文化角度, 再次梳理中国传统地景建筑理论的形成。通过文献资料, 扑捉古人认知自然环境形成风景美学的思想内涵, 勾勒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文化的思想发展脉络, 是为《中国地景文化史纲》一书编写的思考过程。

5 研究价值和意义

中国地景文化历史理论研究, 一是挖掘古人认知自然环境形成风景美学的思想内涵, 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理论;二是溯源中国园林文化历史发展, 认识西部园林文化价值, 重视其现实意义;三是历史案例研究, 发现地景文化蕴含的人居建设空间规划设计手法。

图片来源:

图1:佟裕哲, 刘晖编著.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02

图2:佟裕哲, 刘晖编著.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02:127

图3:佟裕哲, 刘晖编著.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02:89

图4:佟裕哲教授提供

参考文献

[1]佟裕哲.中国景园建筑图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佟裕哲, 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J].中国园林, 2003 (8) :31

[3]佟裕哲, 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J].中国园林, 2003 (8) :35

[4]佟裕哲, 刘晖编著.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02

篇4:对山寨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山寨文化 去精英化 后现代

“山寨”,仿佛一夜间异军突起的新秀,成为2008年度最“雷人”的字眼,瞬间红遍了大江南北,2008年也因此被网友成为了“山寨年”。从刚开始的山寨手机,到后来的山寨明星,再到山寨名牌、山寨春晚,山寨不再徘徊于边缘境地,而是登堂入室,成为了“名正言顺”的“鼠年标签”,给国人来了个一个措手不及。山寨也由原来简单的一个名词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再由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放眼国内市场,“山寨”几乎无处不在,从“康帅博”到“山寨同仁堂”、“山寨版慢严舒柠”,从iphone到hiphone,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给大家带来惊奇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有人说山寨是“短命的草根王朝”,必将“昙花一

现”,也有人说山寨是“平民力量的崛起”,必将“成就气候”,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其做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山寨文化的由来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是草民居住的房子,与富贵人家的宅院、官府的大堂相对应,本身就有一种对峙冲突的分化感。

如今大家听到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依靠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创新集其他品牌功能于一身,靠廉价、多功能等优势来赢得消费市场。

山寨文化则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不断创新,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虽然游离于正规的商业规则之外,但却受到了民众不同程度的喜爱,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造出了一批批产品,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从商业领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一种非正统的竞争手段演变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们追求时尚和展示自我的理念和旗幡。

二、山寨文化风靡一时的原因

1、是一种平民力量的爆发,是去精英化的明显体现

无论是山寨物质产品,还是山寨文化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出平民化的理念和呼声,都深深地打上了去精英化的烙印。山寨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质优价廉、更新速度快、容易获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大众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时尚的唯一可行便捷渠道。长久以来,由于精英群体对于金钱和知识的占有优势,时代的高新产品和品味都是由他们最先去享受,而广大的大众群体则只能成为“二代消费者和享受者”,也就是说当他们因为得到一种时尚而津津乐道、高兴不已的时候,这些所谓的“时尚”对于精英人群来说已经过时,精英们此时已经开始享受更高层次的产品。所以只要存在金钱和知识的占有差异,这种“享受”的“代”级区别就永远不会消失。这对于广大的“山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传播歧视,因为他们的“山寨”比不上有钱人家的“豪宅”。所以,要享受平等的追求时尚的权利,成为时代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第一级消费者”,必须揭竿而起,去创造自己的“草根文化”与“平民时尚”。

2、是无门槛的大众参与,是自发性的群体狂欢

如果说前几年风靡全国的超女、快乐男声等真人秀节目是降低了大众参与娱乐活动的门槛,那么山寨文化则是彻底地去掉了门槛。因为真人选秀节目门槛再低它也是由一定权威机构组织和协助的,它仍需要巨额的活动经费和大型的广告宣传,选手自身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活动过程中还需要专家指导和观众的投票支持,而这些对于山寨活动来说都已经不那么必要:不需要广告宣传,一个“我想办春晚”的帖子就能激起全国数万“山民”的参与热潮;不需要企业、机构的经费支持,几百块钱就可以办得如火如荼;不需要请巨星和大腕大牌,因为我们有自己造的“山寨巨星”;不需要刻意去体现政治主题和迎合时代需要,“山民”自己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目的,民间绝活、民间艺人们终于可以不受央视大导演“只爱阳春白雪”的排挤,可以靠自己“下里巴人”的手艺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尽情地为自己的“山民”兄弟姐妹们娱乐尽兴。山寨的舞台虽然只有几平米,没有央视缤纷绚烂的灯光效果,没有让人震撼的排场和气势,但它的舞台却又无限大,因为它的演员代表了亿万的山民;它的震撼力能超越任何一场晚会,因为它是亿万山民的集体狂欢;它是称不上艺术的艺术,是最吉尼斯的盛宴。

3、是后现代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大众对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解构

后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叛逆、反讽、变形等,它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山寨文化正是迎合和反映了这些理念,以叛逆、反讽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解构。名牌手机、电脑、相机是功能强大,但价格的门槛却高不可攀,所以模仿、盗版应运而生。山寨产品不仅功能更强大,甚至是好几种名牌的功能融合,但实际价格却只有它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几十年来都是央视春晚为国人提供年夜大餐,京剧唱段年年都有,大牌阵容年年不变,“难忘今宵”年年要唱,最搞笑的是赵本山的“卖拐”竟弄成了“忽悠系列”,范伟的“结巴装傻”竟成了他的“招牌动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腻烦感,也难怪一些网友想要讽刺它,超越它。

三、山寨文化的短板、软肋

1、缺乏特质的精神内核,复制、模仿痕迹浓重

眼下的“山寨”之风虽然如火如荼,但仔细看来,各种山寨产品还是经不起品味的,还不能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来推崇。究其根源,是因为“山寨”产品缺乏其特质的精神内核,从它身上总能看到其他产品的影子。难怪有学者批评山寨文化,说它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2、“山寨”容易沾染“恶搞”的风气,偏离其本来的意义

山寨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是一种普通大众争夺话语权的体现,它传达的是身居弱势的“山民”们追求平等,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呼声。它采取的方式不是官方提供的渠道,而是借助民间最草根的声音、最朴素的呐喊。它与“恶搞”有一定的区别,恶搞是对原来事物的完全颠覆,剥离事物原有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力,同时将自己的恶俗思想强加上去,比如将抗日英雄阿庆嫂描述成了潘金莲式的人物,与胡传魁“司令“、新四军的指导员都有两性关系,抗日英雄郭建光则是无计无谋的胆小鬼,雷锋有初恋女友等,这些恶搞都被大众所唾弃。山寨文化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把握与“恶搞”的界限,传达有利于社稷民生的呼声,远离庸俗的污浊。

3、有盗版的嫌疑,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的纠纷

山寨产品虽然质优价廉,但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它们的开发完全是依靠简单地改造和利用别的产品的核心技术,是披着外衣的其他产品的抄袭版。它的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名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一定的破坏。同时,对于像康帅傅方便面、云碧饮料、斯大舒胃药、旺子牛奶、周佳牌洗衣粉、NLKE运动鞋以及南京的文安街,曲同氏、必胜糊、李明、巴克星、哈根波斯等等都毫无疑问地触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印度最大的“山寨”——宝莱坞就因生产了大量直接照搬好莱坞电影情节的电影,诸如印度版《哈利?波特》《风月俏佳人》等,引起华纳公司不满,最终吃了官司。

四、如何正确引导山寨文化的发展

1、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引导山寨现象走上合法的光明大道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山寨文化還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人们对于山寨文化的本质还不明确,存在很多误解,因此山寨的发展必将遇到众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于山寨本质方面的定义尽快加以明确和分析定位,使人们对于身边的山寨文化能进行恰当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棒打死或盲目地推崇。从而使得我们的山寨风合理的方面能有理有据地发展,并形成燎原之势,对于有利的方面我们能够着重培养和利用,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则依法进行制止和打击。

2、提高“山民”的相关素质,注意维护知识产权

山寨作为草民一族的聚居地,鉴于其自身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必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愤世心理,在“揭竿起义”时必定具有一定与社会不相符合的理念和观点,甚至出现“暴民”行径,做出违背社会道德或法律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草民”一族的教育引导,毕竟加上“文化”二字的点缀后档次和内涵就得相应有所提升。从山寨走来,走进大雅之堂,就必须脱掉身上的野气,留下自身特有的淳朴和直爽,用“阳春白雪”所没有的通俗和生动来展示人们所熟悉和期待的本位回归。

3、充分发挥创新作用,避免走入俗套

前几年的超女、快乐男声等真人秀节目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像“山寨风”一样在国内瞬间兴起,大有兴风作浪之势,但现在的选秀节目大都销声匿迹了,广电总台也对各地方台的选秀节目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和限制,就其致命性硬伤就在于这些选秀节目缺乏创新性,总是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形不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到最后为了竞争收视率就开始走向庸俗、恶俗、低俗的死亡之路。“山寨”文化要想避免走与选秀节目相同的道路,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品牌,着重打造自己的“草根一族”表达声音与追求的平台特色。通过有序的管理和规范合理利用和优化“山寨”资源,打造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形成自己的强势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王攀:山寨文化是草民对垒精英的文化,人民网

②“山寨”现象频现,折射草根挑战权威心态,新华网

③“山寨”春晚,“土掉渣”对“金镶玉”的博弈,人民网

④“山寨春晚”受新华社撰文肯定:普通百姓的嘉年华,侯检 潇湘晨报

篇5: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杨晓宇 20133539 汉语言文学一班

在企业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企业文化”。既然企业文化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层层深入地理解。

国家的富强靠经济

21世纪的今天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在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温饱的解决,到小康的到来,再到今天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没有哪一步离得开经济实力的提升。

不管是欧洲国家的富强,还是东亚四小龙的崛起,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会把经济的一系列指标列为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GDP、GNP、CPI等。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10万亿人民币以上,2004年则达到16万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将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期的六分之一,实际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应该更高一些;2004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突破了2.6万亿人民币,2005更是超过3万亿人民币,比建国初期增加了近100倍,比改革开放初期也增加了将近30倍。看着这些宏观的数字,再回想这些年来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确实在崛起,确实在迅速地走向富强。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福祉,不容否认。

所以说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意味着国家的挨打。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才能带来祖国的繁荣和昌盛。

经济的繁荣靠企业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以及后来的混合企业都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富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不只我国,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 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 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

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中小企业即使在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企业总数中,小型企业约占98%,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小企业的就业人数也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0%以上。1997年,美国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5%,他们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GN的39%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新创造就业机会2/3,技术创新占全部技术创新的50%以上。

中小企业在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更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企业的发展推动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是管理的发展。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今天的文化管理。每一次都诠释着这句话:“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管理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触角涉及到每个岗位、每件事、每个动作,总之而言,将认为不重要的事管起来,将简单的制度长期执行下去并用心去做就是好的管理,企业的竞争是资本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管理竞争,但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

企业管理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且恰当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并向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不管是苹果公司、海尔集团、通用电气、还是丰田公司都有一个优秀的CEO,以及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每一个公司的每一天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每一天都有新的公司产生,同时也有旧的公司破产。华尔街风暴,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危机每一次都会导致管理不善的企业破产,每一次危机后也有一批企业蓬勃发展,不仅国家的富强需要好的管理,所以企业的兴旺更需要管理。

管理的灵魂靠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感性层次上,我们对企业文化并不陌生。我国曾经报到过的一个企业,该企业上万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在宿舍区建了一个报廊,在报廊里从黑龙江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到浙江日报,全国各大省区的主要报刊在报廊里都有,而且天天更新,那些背井离乡在珠三角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每天都能获知家乡当天的信息。也许报廊和报纸不是企业文化,而每天更新各大省区的报纸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悄悄将脑袋伸出国门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已经在优秀的企业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在这个新世纪里,对企业文化重新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较为超前的企业,能够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以人为本”的育人层次,如海尔,不仅对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 念,从高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落后比企业技术的落后更可怕。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高精尖的设备可以买来,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东西,表现在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中,有着经久的规范力和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不具有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技术可能成为参观的展品,高精尖的设备可能沦为一堆废铁。

篇6:浅谈对茶文化的感悟及认识

姓名: 学号: 班级: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一、摘要

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茶不仅种类多,而且功效全。品茶,可以品出茶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哲思和心灵的宁静。将茶思作为现在忙忙碌碌生活节奏的一个调节剂,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二、关键词

品茶,功效,养生

三、正文

在古代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中国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由此可以看出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1、茶的种类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白茶。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出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茶叶分属各个品种,都是茶中之极品。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另外在平时,我们要学会科学贮茶,避免茶叶含水量多,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防止茶叶挤压。

2.、茶的功效

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而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它们对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茶叶还有利尿及抑菌作用。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饮茶有降低血脂,减肥健美的功能。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抑制或阻断多种致癌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脂多糖,硒和锌等。茶叶的对人体的功效,随着医学科技进步,也是逐步发展的。茶还可以作为预防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成的药物,可作为支气管炎和感冒时的发药和增进呼吸作用的药物,可预防痛风和消除人体中有害的盐类及毒素的积累,治疗瘰病,防治各种维生素缺乏症。还可作为人体铜、铁的元素的来源,可治疗因食品中长期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症。

3、中国的茶历史

篇7:关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关于企业文化的界定与认识过程“企业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文化和企业的定义谈起。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南齐王融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②生产文化;③经营文化。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从唯理性定义向非理性定义发展的产物。所以说,对“企业文化”定义的表述就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各式各样。有人认为,企业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包括一整套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雇员。有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它代表着公司存在的意识。而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

一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念,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外显”指的是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指这些内容融汇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第二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精神风格;第三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价值观、目的、行为准则和习惯。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性概念,更多的是体现它的“社会性”,不仅包括传统观念和积淀,也包括现代概念的冲击影响。当然,也有人从“广义”与“狭义”两种形式来分别定义,认为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行为文化三部分组成,这和把企业文化分为“硬件”和“软件”或“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区分法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见,“企业文化”概念具有很大的弹性,其内涵与外延有时可以非常广泛,大到无所不包,有时又可以十分具体,细致到某个事物。

因为任何理论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才有实际指导意义,才得以检验是否具有科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描述如下: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的功能文

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理性上的认知是件普通的平常事。但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倒是非经历实践和品味它的历史总结不可。如哈佛大学、斯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一批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等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特别是针对经营业绩持续增长的日本公司和面临激烈竞争的美国公司,以及一些困难重重的公司,分成三种类型进行分析比较。

篇8: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一、精心设计校园环境, 做到环境育人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所以,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事物具有生命力, 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 无声的诗”。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与特殊的文化氛围,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丰富多彩、富有朝气和充满个性的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整体素质的沃土, 是建设文明学校的基础,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如果让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效果将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在教室的布置上, 我们在每个班级的学习园地里, 每月按照学校德育的主题更换不同的内容, 如“学习成果展”、“可爱的家乡”、“英雄在我心中”、“民族精神代代传”等, 不限形式, 只要求学生参与。这些栏目的设立, 充分体现了不同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形成了各班独特的文化氛围。让同学们感到既真实又亲切, 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

二、坚持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 构建孩子成长的乐园

1. 以丰富的活动培育人。

一所好的学校就是学生探索求知的乐园, 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生活乐园,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 从而激发出创新的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 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 感受到家的延伸, 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 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 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 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时代高度, 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为此, 我们引领全体师生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 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 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 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 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在学生中倡导“与好书交朋友”的思想, 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 开展的读《弟子规》《新三字经》《古诗吟诵》活动, 创编《课本剧》等系列活动, 使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让读书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让校园里充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 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我校设立了“心心语校长”信箱、“知心姐姐”信箱、“悄悄话”心理咨询室, 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倾诉、交流的空间, 如果学生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同学、老师或校长说, 或对学校有什么建议, 随时都可以写信给老师。这种交流形式, 融洽了师生关系, 拉近了师生距离, 沟通了师生情感, 为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 创新德育评价体系。

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为契机, 大力推行“希望之星”、“星级班级”评选活动, 不断完善“新三好”、“十佳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评选制度, 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所表现的优秀道德行为公布在学校和各班的宣传栏上, 并以积分的形式记录下来, 然后给予不同的奖励, 通过正面鼓励的形式宣扬优秀道德行为, 帮助学生找到身边鲜活的学习榜样, 让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之处得到肯定, 让抽象的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励他们不断追求进步。目前, 我校的“星级班级评比活动”和“优秀道德行为评比栏”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掀起了比学赶帮的新高潮, 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9: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

一、体现在语言上的差异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从而直接影响到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语言上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汇和习惯语中的文化差异。因为词汇既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头脑中反映的意象和联想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者喜庆日子相关,内涵较单一。而在英语中,red一词的内涵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英语中,尽管有red letter 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红地毯,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在许多场合下,红色为不祥之兆。此外,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汉语中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对应用“red”,如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白色在中国有凶、丧、恐怖的涵义,在西方文化中,white 有“苍白、善良、情感强烈”的含意。常代表好的和正面之义。White lie指无恶意的谎言,white day(吉日)。黑色在中国常被看作具有“悲哀、不幸,或者恐怖、神秘”的含义。而在英语中,黑色还有“庄重、严肃”之意。如a black die dinner(正式的聚餐会)。同时,因为黑色在记账时表示“赢利”,因此,有black figure /in the black(赢利,赚钱)这些词汇。green 一词与汉语意义也有差异。green是绿色,但green-eyed却指汉语中的“眼红、妒忌”。此外,由于美元是绿色的,受价值取向的影响,在英语中,green指金钱,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汉语中,黄色有“淫秽下流”之意。在英语中的色情电影却是blue (蓝色)movie/film。

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词汇也因中外文化的不同而意义不同。最廣为人知的就是“狗”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狗则被看作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因此,习语中多数是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我国,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代表着吉祥、权威和高贵。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恶魔的化身。熊在中西文化中产生的联想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则会想起“窝囊,没本事”。而英语中,bear 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这些词汇和习语无不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二、体现在思维意识中的文化差异

1、 西方人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强调个性自由解放。英美人说话时处处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英语中“I”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写的,就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当英美朋友患了感冒,中国朋友会说:“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你应该多喝水);英美朋友要出门,户外寒冷,中国朋友会关照:“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你应该多穿衣服)。在中国文化中,听者觉得你对他很关心,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英美人会以为你把他当作一个弱智者来教训而产生反感。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强调伦理,长幼有序。尤其倡导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并经常在称呼长辈前面加上“老”字,以示尊重。如老张、王老、您老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然而,这点在西方人的思维意识中则完全不同。在西方,“老”意指风烛残年,老年人喜欢别人说自己仍然充满活力,忌讳别人说“old”(老了)。

2、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例如When you come here,please let me know. 一见到when, 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考上就读,考不上就打工,天无绝人之路,怕什么?”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堆叠在一起,句子关系外表根本看不出,但句子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会。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说英语国家的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重辩证思维。

3、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这种差异还反映在交往中,比如一位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说道:“随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若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吃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

三、体现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的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等。汉语把亲属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方面的不同,权利和义务也随之出现差别。故称谓区别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他的几乎都不用。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 Mr、Mrs或Miss外,熟悉的人之间往往只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为:“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非常亲切。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日常交际中的敬语谦词:中国人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或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而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的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受到对方赞扬时的反映会迥然不同。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赞扬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予以否定。而英美人则会坦率地对别人的赞美表示谢意。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人细腻含蓄,西方人则直接而热烈。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会当面打开以表示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而中国人的表现方式则与之相反。

3、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你多大?)How much do you make?(收入多少?) Are you married?(结婚了吗?)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的事,乃至集体的事,故而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此外,中西方在宗教、饮食、衣着等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还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这些不同文化的相同点就是都在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奉献着。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他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才能达到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和东西文化的互相推进。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才会走得更好。

上一篇:大花鸡教案及反思下一篇: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