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业的认识

2024-05-02

对就业的认识(精选10篇)

篇1:对就业的认识

多年以来,大学生一直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社会如此认定,而大学生自己更是这样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去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不愿到基层、到西部艰苦地区。当然,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相对差,但基层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但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更是大学生增阅历、长才干的沃土。各地都相应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选择了去农村、去基层、去西部寻求发展。

然而,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潮愈演愈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更理性、更科学地看待基层就业问题。

首先,基层就业到底值不值?大学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是否要去。基层需要大学生,但是,基层以上的单位也同样需要,如果自己认为在上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不能成长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其次,基层之路其实不好走。大学生到基层有“两怕”,一怕吃不得苦,对基层悲观失望,打起了退堂鼓;二怕摆不正位置,甩不掉“天之骄子”的气息,工作沉不下去。只有这样,大学生下基层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才能真正的实现下基层的意义。另外,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要明确到基层目的是为基层建设服务,在基层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理想要建立在现实之上。在选择是否要到基层就业时,一定要认真的进行一番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基层,自己是不是在基层的作用会比在其他地方大。更重要的是,一旦自己选择了基层,就必须在基层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种种理想,切合实际的为基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对就业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二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概括着说,就是搞不成低不就,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比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其次是学校,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要加强对学生的毕业指导工作,不仅仅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篇3:对加强高职就业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我国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从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看

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一种以学科为本的模式培养人,造成思维定式是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被视为“二等教育”,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二是企业面临转改制的新问题,一些单位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性失业显性化,加大了高职毕业生人数多、难就业的矛盾。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高职院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还做得不够,就业信息来源分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在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毕业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2、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应不够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与传统的就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相互交错、相互影响,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因而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难以适应高职毕业生的求职需要。

3、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尚不健全。大部分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党政干部为主,有些甚至是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使高职生面临着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种种挑战与困惑。就业指导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有专职的、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在占有信息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需要。

二、我院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有益探索

高职毕业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高职毕业生由于在校学习和生产实践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具体趋势缺少了解。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工作情况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看当前的多,想今后的少;看表面的多,想实质的少。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缺乏正确就业导向及对就业意识的片面认识,难免会导致择业失败。所以,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择业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我院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入学后的专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就业指导工作

(1)入学引导教育,介绍学院概况、学校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介绍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让考生通晓择校、所选择专业的情况,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就业指导的内容。譬如请企业界人士或已就业校友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以指导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指导学生设计为就业做准备的学习与训练计划。

(3)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阶段的第一、三学年,指导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与训练计划,与教学实训相辅相成,譬如各种专业考级考证的指导,实习、实训项目的指导等。

2、学生毕业实习或就业之前的就业指导工作

(1)政策教育:分析当年就业形势,讲解当年就业政策。

(2)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准确定位,积极就业。

(3)择业技巧教育:包括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参加面试等,通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和模拟招聘、面试,让毕业生以最优秀的自我、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用人单位面前,提高了应聘成功率。

(4)组织供需见面会: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动员他们尽早签订就业协议。

3、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服务、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库等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3~5年的毕业后跟踪服务。具体方法是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其中包括继续教育服务、继续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继续推荐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就业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适应新的环境。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几年来,我院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和成效,我院毕业生具有很高的应聘成功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实现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零误差,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没接到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投诉。但部分毕业生就业仍处于困境当中,主要原因是:

(1)部分高职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仍需改变

对我院一些在校生调查显示:面临就业时,高职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也犯同样的毛病,大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只选择会计、出纳等工作,但是愿意从收银员做起的人数比例不超过10%;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只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外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做文员、行政管理,并要求工资高;学医药的同学不愿做医药销售工作。很多学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单位好、收入高、工作稳定仍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到落后地区

参考文献

[1]曹洋.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M].天津: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2007,10.

篇4: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就业管理 认识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在高校现代化建设举措的推动下,高校在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搭建与完善方面有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带来的便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笔者所主要从事的就业管理工作便见证了这个过程。

就业管理工作首先要掌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使用。从开始接触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至今,这个系统经过了几次改版和升级。最初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上报生源数据的时候,需要高校拿着录取名册,按照学号顺序到省教育厅逐一核对学生身份,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后来初级的就业管理系统出现,但是初级系统存在操作复杂、查询条件苛刻、统计数据易漏项、上报数据麻烦等不足,尤其是查询功能很单一,完全不能满足统计的需要。经过几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发生了质的变化,软件设计者给查询设置了可选择查询项,使用者只要点击并组合要查询的字段就能完成所需要的关键项目查询,得到满意的结果,而且与上级部门联网,实现数据的网上审核、上报和反馈,基本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数据合格与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即环保,又节约资源,初步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对就业管理系统前后发生的质的变化,事情虽小,但启发很大。软件设计者在最初对项目进行设计时,至少存在几个问题:1、重点把握不够准;2、软件功能拓展性考虑不够周到;3、与外部事务的联系考虑欠缺;4、顶层设计未把好关。联系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觉得做管理工作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要从工作的源头抓起。

一、管理工作要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

软件系统是辅助工作的,在设计软件时,使用方的需求一定要提准确,也就是说,软件的成败在于需求定位是否准确。所以需求分析是软件制作的关键环节。如果此项内容未做好,就会要后面做大量的补救工作,直接后果就是耽误了工作。

什么是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就是直接决定事情成败的初因条件。管理工作在受理一项任务后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细分、梳理,直到找出工作的关键环节,再以关键环节为中心,合理分配人力、物力来完成工作。关键环节把握得准确就能重点问题优先解决,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调整局部不会影响全局,工作起来关系顺、效率高。

二、管理工作要有前瞻性

要把握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一是要具备本专业丰富的专业知识;二是要紧跟工作的进展,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三是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在工作初始提供可更改的弹性空间。

具备专业知识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对自己的管理对象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把握不准,很难做到对症下药,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比如,就业管理工作来说,起码要掌握生源统计方式,数据录入原则、派遣原则、报到手续等相关业务知识。

开展工作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可为工作中突发事件处理留有足够的余地,否则前功尽弃。也拿就业管理工作来说,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该专业的前景、发展状况、市场需求,不能一味赶潮流,造成资源浪费。这时,就业管理工作就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专业设置,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三、管理工作要放眼全局

针对软件设计时与上级部门联系不紧密的不足,经过改进后实现了数据自动上报,充分实现了数字化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要实现与教育部联网,拓展网络功能,为就业管理工作带来更深层次质的变化。

这点充分说明管理工作要放眼全局。不能局限于自己目前的小范围,还应考虑更高层次对本级的管理需求。也就是说,工作不但要把握好横向关系,还要把握好纵向关系。

四、管理要把握好源头

源头的工作代表了方向和思路。如果方向偏了,将会走弯路,耽误工作。如果思路不对,整个工作可能都白费了,没有结果。确定方向和思路要在把握好前面三点的同时,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把握好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注意前面的小失误,到后面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甚至酿成不能弥补的过失。还是拿就业管理工作来说,在开始统计基础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完整、全面,这样就能为后面需要的数据做好铺垫,便于工作的操作;如果对于前面的某个错误数据不更正,在后面需要涉及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结果将会完全走样。

管理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把握好其规律,并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何祥林,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篇5: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如下: 1.经济原因

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状况有很大的责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制造业多,但是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很多企业都是生产初级产品或低科技产品,很难用到高科技人才或用很少高科技人才,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国产业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很不利,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以生产低科技产品或初等产品为主,所以企业给职工的工资普遍偏低,一般的大学生寒窗十六年,父母在其身上投资相当巨大,怎么能忍受低工资?

08年9月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影响各行业就业,并因此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由于无数企业、公司相继倒下,这导致了全球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不仅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而且全球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都难。经济危机的浪潮下,资本主义国家收到的影响远比我们国家要大,很多在异国留学的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一海归增多的现象会导致我国的当代大学生竞争力减小,竞争压力增大,竞争到就业岗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社会原因

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正在进行计划生育,但是人口基数大,我们这一代刚好赶上大学生人数多的时候。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岗位不多,竞争人数多,因此很多大学生竞争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毕业等于失业。由于近几年失业大学生的不断累积,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将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大军正不断壮大。普及大学本科教育的年代正在进行中,我们国家的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我们国家的就业体制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这也导致一些地区大学生的工资难以比得上农民工。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当然,大学生就业难还与社会上的就业存在“关系户”有一定的关系。“关系户”、“走后门”不仅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更让大学生们为就业头痛不已。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自我认识和社会观念不足,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本着“学历第一”天真的想法,希望自己能找到专业对口,薪水可人的工作。殊不知,用人单位注重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只能说出一大丢理论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不要自以为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目前状态的工作。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呢? 下列对解决该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篇6: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

(一)我国是否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

从数量看,我国在未来20年内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还需要转移20年,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仍然有劳动力资源数量巨大的优势。同时,劳动力供求特点将发生一些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逐步老化,劳动力需求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越来越大。从总的劳动力成本看,虽然名义工资上升,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名义工资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成本并没有上升。从国内纵向比较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加迅速。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例,1998-200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27%,同期,全国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12.85%,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4个百分点。因此,当前工资增长不仅没有带来真实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且还导致成本的下降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从国际比较看,199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同行的1.7%,这一数字到2000年增加到3.7%,10

年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上升了2倍。从劳动生产效率来看,199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同行的1/40,而2000年这一数字变为1/10,10年间中国工人的效率增加了4倍。相对于成本增加来说,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增加速度似乎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工人的竞争优势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小了。

在总体的劳动力真实成本没有上升的同时,国内地区间的名义工资在发生变化。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名义工资上涨越来越快,未来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历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后,要实现从中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成功跨越,必须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冲破由发达国家控制技术和出口资本赚取高额利润和超前消费,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廉价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和节制消费的分工格局,由外需拉动向内生发展模式转变;由高投资模式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增长模式,向由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变;由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高素质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社会建设的方向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全局考虑,而不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提高。在我国目前阶段,不能由于认为劳动力短缺来主张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基于庞大的劳动力基数,以及农村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在今后20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缓慢的梯度转型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来获取利润的企业、行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转型问题,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还将大力发展20年。

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低成本、小规模企业的代名词,劳动密集型也要实现

高素质和体面的劳动。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市场,不一定是由于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有可能是劳动力素质低。在我国目前阶段,不能由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就认为是劳动力短缺。我国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因此,未来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的素质,延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要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技术研发、制度创新、劳动投入都要依靠人力。开发人力资源,首先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关键是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大幅度增加企业在岗培训补贴规模,实行普惠制补贴;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培训年轻劳动力;将一批普通高校转型为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将农村“两后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培训。

开发人力资源还要提高就业质量。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员工签订相对长期的劳动合同,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完善用工制度留人;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高待遇留人;加快转移劳动力融入城镇,改善住房、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通过“生活好”留人。

开发人力资源还有提供好就业服务。想方设法促进劳动力流动。政府应该鼓励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进出,保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同时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就业训练、职业介绍以及提供迁移帮助等。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统筹处理好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速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型。首先要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应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的工业来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市的向心力。适当抑制城市生活设施的投资,为工业的分散提供有利条件,增加农业地区的建设投资,保证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平衡,这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最根本的出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协调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

系。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加可能主要在建筑业和服务业方面,如果制造业的产量没有适当增长,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不能发展,就业人数实际上也难以增加。仅仅发展制造业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中的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

结束语: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的判断

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就业都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及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基本矛盾,中国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时的总量高达9.97亿,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创造8亿岗位,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及就业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并日益加重,与就业的总量矛盾一起,逐步形成我国就业的三大主要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破除体制和制度障碍、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破解我国就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篇7:对就业的认识

张顺飞

关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认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在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同时,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因此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与当今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关联。总体来说,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但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做好职业规划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目的

想通过这次调查,去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还有就是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最后希望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以此来给正处于迷茫中的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树立自己理想的航标。

三、调查范围

广州地区的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个年级)。

四、研究方法

随机通过网上发放问卷给以前的高中同学(200名)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1张,有效率95.5%。

五、调查正文

(一)调查内容

广州市内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1.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自己喜欢的,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如下图),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而有4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5%的大学生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比较不满意, 2.40%不满意, 15%较满意, 21%满意, 15%不清楚, 46.60%2.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如下图),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了解,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

41%不了解含糊52.30%6.70%了解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

3.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6.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73.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是不了解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73.50%26.50%关注不关注

4.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在大学里,规划好职业生涯,这也许就是你人生创业的捷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在这种经济寒冬里,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所以当今大学生应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向实践学习,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2、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六、调查结语

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只有尽早的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才能合理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将来在就业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今后的就业竞争形式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掌控,唯有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就业环境。立足现实,明确目标,积极主动的正确评估自我,并进行机会评估。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的开展实施。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O一三年十二月九日

篇8:对就业的认识

1. 选题依据。

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有所提高, 同时深深的刺激了人们对于健康的消费, 健身俱乐部这一阳光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健身俱乐部的快速发展, 俱乐部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出现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 全国更是仅团课教练出现了十万人的需求缺口。俱乐部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局面。作为高校体育生, 在学校期间不仅进行专业基础理论 (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 的学习, 也进行专业基本技术 (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 及各种教学组织的学习。通过四年的学习高校体育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成为一个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2. 研究目的。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我们高校体育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体育生就业的几率在所有的专业中也是排在了倒数第五位, 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术已具备成为俱乐部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水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思维和数据统计科研方法, 对我省二类高校体育学生以及俱乐部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原因, 为我省高校体育学生能够更好走向社会, 进入工作岗位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邢台学院、邯郸学院、保定学院、衡水学院四所河北省普通高校的在校体育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保定热力健身俱乐部、邢台金力豪健身俱乐部、石家庄的宝力健身俱乐部、石家庄浩沙健身俱乐部为俱乐部的调查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可以反映本文所要研究内容的整体状况和特征。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我国健身事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潜力以及现阶段我国健身俱乐部的现状和需求。问卷调查法:采取抽样调查形式, 对河北省四所普通高校的体育学生发放问卷, 统计河北省高校体育生对俱乐部岗位的了解和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查, 获得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1. 体育系学生个人情况调查与分析。

对35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在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原始专业大多以田径、球类为主。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50.8%和26.5%, 其余的是技能占了总人数的14.8%, 其他专业占7.7%。就学生的原始专业还是有一定的身体素质, 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期望就业方向主要是集中在了事业单位这一方向, 而健身俱乐部这一行业只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 说明学生对于健身俱乐部的就业工作前景不是很乐观。

2. 学生对健身俱乐部认识情况分析。

河北省二类高校的体育生对健身俱乐部很不了解, 作为一个体育专业学生, 没去过健身俱乐部的人数达到75%, 所以更谈不上对健身俱乐部工作岗位的了解, 偶尔去健身的也只有16%。对俱乐部工作很了解的只占9%, 这就要求在校教师应多介绍健身俱乐部方面的知识, 有意识引导学生对就业的思考, 使学生对健身俱乐部有一个很好的全面了解的同时才有可能融更好地融入这个行业。

3. 学生对俱乐部前景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占到了调查人数的86%。在这么一个大好的局面下。我们应该对健身俱乐部的工作岗位更加地加以重视, 在就业艰难的情况下健身俱乐部的就业岗位是高校体育生走出校园的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工作实践能力的舞台。

4. 学生不从事俱乐部就业因素分析。

调查学生中有41%不了解俱乐部的工作性质, 这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今天这个就业压力如此大的局面下, 我们有必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健身俱乐部的工作岗位的知识, 引导学生对健身俱乐部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俱乐部的实践工作, 在实践中了解俱乐部的就业岗位。高校体育生不想参加健身俱乐部工作有32%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水平有限, 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更多地去了解俱乐部,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更好地发挥自己具备的能力。

四、建议

篇9:对就业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就业 认识 调查 分析

一、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认识的调查

1.大学生就业态度调查。82%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就业形势担忧的学生仅占16%。

2.所学专业与求职关系调查。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占比最多,但与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优势的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工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优势的占比偏多,英语和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的占比偏多,文学专业各选项占比基本相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应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性,但不一定绝对对口”,极少数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3.最欠缺的素质。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依次是:相关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它。

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认识的调查

1.农村就业意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目前的就业形势,65%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比较愿意者仅占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及政治面貌无关,因为在对它们进行逐个交叉分析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2.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多数大学生不会去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主意愿,占66%;其他次要因素为,家庭压力占21%,社会舆论压力占6%,其他占7%。

3.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依次是:实现自身价值、各种优惠政策(如考研、加分等)、为家乡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其它。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因素”,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4.对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福利状况“了解不多”,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了解”。

5.农村就业影响程度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的福利状况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没影响”,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影响“一般”。

6.农村就业方式的认识调查。假如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去农村就业,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少数学生选择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们选择的“其它”就业方式主要有:到农村自主创业以及到农村做基层管理人员。

7.农村就业单位性质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依次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自主创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农村的政府机关及国营企业等较为稳定的工作职位需求有限,而农村的外资企业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人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农村就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更多关注农村就业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水平。这为将来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2.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农村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因此,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学生宣传农村工作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3.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渠道。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选择支农、支医、自主创业以及到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大学生较少。所以,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空间。如建立完善农村创业基金制度,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篇10:当前自身就业形势的认识

09建环2班090410张慧欣

作为大四的毕业生,要面对的问题接踵而至。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但是对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就必须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咎于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但是这并不是全部,自身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原因

作为大四毕业生,我认为自己在面临“就业难”的时候,最困难的是用人单位所提出的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是我们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如大家所知,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比专科生或者高中毕业生容易。总的来说供过于求是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搞笑的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不得不说大学四年生活,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把时间花在背知识点中,相对而言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却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二.经济原因

大四毕业生不像大一大二,完全处于校园生活中,作为毕业生,我渐渐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个社会。我知道金融危机对于就业直接影响,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虽然我并不是很了解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一系列国际社会金融问题,但是从日常生活就可以体会到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和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消费者,而金融危机引起的人民币贬值,让我们知道只有工资高才可能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三.自身原因

一方面,作为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多少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同时基于自身消费水平,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哪怕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我们必须知道现实是残忍的这个事实。因此,我认为刚毕业先找一份工作比工资的高低重要,在慢慢的工作生活中积累经验,等能力变强之后再去找更好的职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作为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希望能有好的结果,但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大部分投出的简历都没有回音。经历的次数多了,就开始认识到其实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我认为做到一下几点是有必要的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要有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就业的认识】相关文章:

对就业的认识范文05-25

对就业形势的认识06-26

对战争的认识04-09

对管理的认识04-15

对师德的认识04-19

对权利的认识04-20

对廉洁的认识04-23

对足球的认识04-25

对理财的认识05-04

对0的认识论文04-07

上一篇:爱已经到了尽头情感美文下一篇:工厂管理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