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2024-05-23

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史肖兰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初中科学教学反思。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教学反思《初中科学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篇2: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通过近20年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多次和同事、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知识系统化,并做到循序渐进。

曾今有一位老科学教师告诉我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初听不以为然,细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化学的元素知识,物质性质、变化等等,细分下来量大的惊人,这时候作为老师就应把总结归纳时时记心头,不仅自己总结,还要让学生也学会总结,简单的是遇到相似相联系的知识会联想,深入点的就是会归结出知识树,知识网。这些不管是在记牢化学知识,还是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都十分有用。

科学是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的一门学科,因此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但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记住科学知识,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在还没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时候就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或在学完一段后对某一方面集中训练,再进行知识竞赛什么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些不成熟反思与总结,学无止境,教亦如此,所以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篇二: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初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科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科学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科学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篇三: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篇3: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在反思性作业实施的复习整理、独立作业、红笔订正、问疑讨论、错题分析、整体反思、上交师批和下发登记这8个环节中, 反思主要体现在“错题分析”和“整体反思”两个环节上。反思性作业和传统性作业相比, 在表象上明显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每个错题旁边都有具体的分析;二是在作业的最上方有整体的作业反思, 两者都用红笔标注。以下笔者以反思性作业的常规形态 (如图1) 为例, 来说明其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 单个错题的反思分析

学生对每个校对出来的错题, 都要进行详细的反思分析, 主要包括对认知主体的分析、对认知材料的分析和对认知策略的分析。

1. 对认知主体的反思分析

【反思内容】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通过内省分析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性和认知相似性, 了解自己的审题习惯、思维特点、情绪特征、学习方式等, 同时也分析自己与别人相比所具有的认知优势和劣势。

【具体实例】摘录部分学生的反思如下:

◆对这个题目, 我的答案很可笑, 我的回答和参考答案竟然一点儿边也没搭上, 看来我的审题习惯太差了, 做题目时连让我干什么都不清楚就开始做了, 这样匆匆忙忙的到头来只会是事倍功半。

◆平时我课外知识比别人积累得少, 看书时又不太注意看要点, 自然就做不出一些从未做过的题目。

◆我觉得自己心态还是不错的, 做这个题目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产生烦躁感。

◆对这个题目, 我还有疑惑, 学习就要善问, 应丽娜每次都有不少问题, 我想这是她动脑筋的结果, 我也要在下课时多问问老师。

2. 对认知材料的反思分析

【反思内容】学生对认知材料 (作业题目) 的性质、长度、结构特点、呈现方式、逻辑性、熟悉度、难度、覆盖面等方面的认识, 以及对认知任务的目的、要求的认识进行反思。具体到单个错题的反思, 主要体现在对错题考查背景、答题要点、呈现方式、涉及知识点等方面的分析上。

【具体实例】摘录部分学生的反思如下:

◆其实前面的题目都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检测, 只要记住了便没问题了。但是这道题目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这就需要综合运用了, 光靠死记没用, 关键是对电流磁效应的深刻理解, 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道计算题综合性很强, 题目虽短, 但涉及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解度计算、单位换算、化合价计算、化学式计算和溶液计算, 知识覆盖面很广, 单独每个计算比较熟悉, 但综合起来难度就大了, 尤其是单位换算, 很容易搞错。而且前后计算环环相扣, 一步也不错才能算对。

◆这道题目出得很“狡猾”, 前面问“鸡蛋重力____所受浮力”, 后面改成问“浮力____重力”, 很多人没注意就错了, 我幸好反应快注意到了, 所以以后做题一定要慢慢来, 不要心急。

3. 对认知策略的反思分析

【反思内容】对认知策略的反思, 是指学生对于完成任务所需的认知方法如认知策略的种类、不同认知策略的特点、各种认知策略应用的条件、认知策略的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具体到单个错题的反思, 主要体现在暴露思维过程以及前后解题思路的对比分析等方面的认识中。

【具体实例】摘录部分学生的反思如下:

◆关于耳朵听不清楚的原因, 其实我一开始想到的只有两条, 一是传导性耳聋 (即鼓膜听小骨受损) , 二是神经性耳聋 (即位听神经问题) , 但还有一条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后来我仔细想了想, 根据传导途径, 从神经、听小骨、鼓膜, 再到外面就是外耳道了, 但是我用词方面不够好, 不应写“堵牢”, 而应写“堵塞”。要不就是耳廓, 但想想问题似乎不大, 那么八成就是“外耳道堵塞”了, 所以第三条原因应该是“外耳道堵塞”。

◆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时, 我写对了周期数, 却写错了族数, 这主要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后来我仔细研究了课本第139页的元素周期表, 发现这16个族在数字后面还有A, B之分, 其中Ⅷ族 (第8, 9, 10列) 和0族 (第18列) 不带字母, 第1, 2, 13, 14, 15, 16, 17列后接A, 其余接B, 这是存在一定规律的, 不能靠死记硬背, 否则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 整次作业的反思体验

对整次作业的反思体验是在元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直接影响着认知任务的完成情况, 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认知动力, 调动主体的认知潜能, 从而提高认知加工的速度和效度。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反思深刻性的重要体现, 尽管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其反思内容和实现方式是不同的。

1. 认知体验

【反思内容】在具体的学生反思中, 认知体验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对一次作业中整理出来的要点或方法的总结体会上, 它涉及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反思。

【具体实例】摘录学生由卢瑟福的“轰击原子实验”引发的反思如下:

“在卢瑟福的轰击原子实验中, 根据3个现象可以分别得到3个结论: (1) 原子核体积很小; (2) 原子核质量很大; (3) 原子核带正电”, 于是核式结构模型问世了。后来, 卢瑟福的学生波尔又改进了其模型, 于是有了分层轨道模型。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我们可以发现:建立科学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以使模型更接近于事物本质。我们现在学的知识, 都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理, 只是目前最接近真理而已。我们要做的, 便是要学好科学知识, 不断追求真理, 使自己与真理的距离越来越短, 而非停滞不前。

2. 情感体验

【反思内容】在具体的反思中, 情感体验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 有的是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悟, 而有的则是对个人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思。

【具体实例】摘录学生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思和对个人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思各一例: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反思。每一次学生物学, 都会十分强烈地感觉到“造物主”的神奇———进化的力量, 在肺部上缠绕着毛细血管, 这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呼吸生存。在自然面前, 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也是自然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敬畏自然!

◆今日反思: (1) 我今天的笔记抠得很细, 所以基础题全对, 要坚持下去; (2) 虽然进行了课后巩固, 但感觉还不踏实, 应及时往回走一走看一看; (3) 科比今天输了比赛, 但他从不放弃, 我会像他一样坚强; (4) 我现在对学习科学很有信心, 我一直走在进步的路上。

(三) 元认知调控

【反思内容】元认知调控表现为对作业过程的监测、调节和控制, 在具体的作业反思中, 主要包括漏洞补救、要领强化、策略优化和方法改进等内容, 这些内容渗透在具体的错题分析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

【具体实例】摘录学生在漏洞补救、要领强化、策略优化和方法改进等方面的反思如下:

◆ (漏洞补救) 我在错题分析时写道:“硫酸铜和氯化铁都能溶于水, 怎么能够用水加以鉴别呢?”老师的针对性评语是“硫酸铜和氯化铁溶液的颜色不一样”。这让我恍然大悟, 于是赶紧自行跟进补救, 在错题旁边用红笔整理出初中阶段所有的有色溶液和有色物质。

◆ (要领强化) Cu Cl2和Fe (OH) 3是不会反应的, 复分解反应的判断要领是“无酸参加均需溶”, Fe (OH) 3不溶于水, 故不反应。

◆ (策略优化) 学习还是要讲方法的, 像我原来那样, 课一上完就写作业这个方法是不对的, 因为这样就比别人少了“做前看一看”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对当天所学的课是否掌握起关键作用, 我今后必须要增加这一过程。我觉得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像科学家们探索原子内部的结构一样, 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 (方法改进) 本次作业我测试了一下, 我先不圈关键词做了一遍, 再圈关键词检查, 结果还真检查出了错误。看来“圈关键词”这种审题方法还真不错, 以后要坚持这种方法, 这样作业正确率一定会提高。

二、反思性作业的成效分析

(一)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性作业的价值观之一是“做得多不如做得透”, 与其把时间花在大量的课外练习上, 还不如花在深入的分析反思上。自2005年至今, 笔者始终坚持让学生只做纳入教材体系的配套作业本 (经浙江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学生做的题目大大减少, 但作业反思的要求更高了, 尽管两者相加后的总时间不增反减, 但学业成绩明显提升。在实施反思性作业的连续8年时间内, 笔者所带的历届毕业班科学学科的中考平均优秀率达到了55% (2013年全市为15%, 笔者所在学校为49%, 数据均来自市教研室) ,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轻负高质效果。

对于反思性作业提升学习效率的内部机制, 笔者具体分析如下:

1. 反馈及时, 消除思路再现的障碍

传统的作业批改从完成到反馈的时间间隔通常在5~24小时之间, 订正时就需要重新入题, 而反思性作业的反馈是即时的, 无需重新入题, 有利于用即时思维解决即时问题。

2. 订正保障, 杜绝有错不纠的积弊

传统的作业是教师批改下发后学生再订正, 订正率无法保障100%, 而反思性作业是学生订正分析后再上交教师批阅, 订正率自然可以保障100%。

3. 二次加工, 知不然更知所以不然

传统的作业中, 学生通常只有在解题时完成一次认知加工;而在反思性作业中, 学生还需要深入分析反思, 完成第二次认知加工。这样不仅知道了哪些是错的, 还知道了为什么会错, 更知道了如何避免再次出错。

4. 体悟深刻, 究根探源标本兼治

对传统作业中的错误, 学生在较短时间后经常会重犯。这是因为缺乏深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无法实现真正的内化, 治标而不能治本。而反思性作业的要求不仅在于找到表面的“病”, 而且在于找到“病根”, 还在于找到“药方”, 甚至要求找到除病的信心和力量。学生通过分析反思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悟”的境界, 使同样的错误尽量只发生一次, 因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标本兼治。

(二) 优化了教学行为

1. 改进批改方式

反思性作业和传统作业相比, 其批改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即由先批后改变为先改后批, 由机械判断变为意义阅读, 由重视结果变为突出过程, 由中性评判变为欣赏激励。

2. 提高指导效率

学生通过反思把自己的错误思维过程和困惑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 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管窥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从而为以学定教、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奠定良好的基础。图2展示的就是一次有效的师生对话。

3. 节省讲评时间

传统课堂通常要预留一定的作业讲评时间, 造成新课学习不够充分, 进而造成作业问题更多, 下节课讲评时间更长, 新课时间进一步被挤压, 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而实施反思性作业后, 作业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通过交流反思已经被自行解决, 最后形成的是良性循环。

(三) 提升了综合素养

1. 学习能力———学会了如何学习 (会学)

学生以作业反思作为课后学习的中心, 学会了如何进行错题订正、错因分析、思路阐释、经验总结和调控改进, 不断优化学习方式。如有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前回一回, 课中记一记, 课后理一理, 做前看一看, 做时考一考, 做后校一校, 校后析一析, 析后思一思。正是在这样的反思升华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获得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2. 生活质量———增强了学习动力 (乐学)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1]反思性作业可以引发学生元认知的需要,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 获得成长动力。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工具, 而反思性作业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 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成长的生长点。如有学生这样反思:“答题必须清楚到位, 不能给别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机会, 这就是学习, 达不到十全十美, 但也要做到十全九美。生活和学习也是一样, 正好今天上课学了离子的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有得意者 (得电子) , 同时也有失意者 (失电子) 。我们不可能永远是得意者, 但一定要从失意走向得意, 这个过程很漫长, 我一定要坚持。成功者决不放弃, 放弃者决不成功, 加油!”由此可见, 反思性作业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求, 作业态度即生活态度, 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的负担, 而是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生命需要。

3. 思维品质———发展了理性思维 (善学)

杜威认为, 反思性思维能把学习经验中的模糊、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和谐的情境。也就是说, 学生通过分析反思, 认识自己思维加工方式的不足, 从而使理性思维得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思维的缜密性、批判性和探创造性上。学生把作业中细微的问题加以放大, 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反思, 提高了思维的缜密性;学生用否定批判的眼光审视学习过程和作业结果, 在不断反省、扬弃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的批判性;反思不仅要发现“问题”, 而且还要找到“答案”, 究根探源的探究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4. 学科素养———提升了科学素养 (学会)

科学素养包含了解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在反思性作业中, 除了知识整理和方法总结, 还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理解, 例如“我们现在学的知识, 都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理……我们要做的, 便是……不断追求真理, 使自己与真理的距离越来越短”, 这是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我今天学到了一种本领‘看叶识根’……哈哈, 科学真好玩”, 这是对科学的好奇心;“科学对生活很有用, 妈妈老是把盆景晚上也放在卧室内, 我今天总算知道了这样不好……现在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告诉妈妈了”, 这是对科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看到家乡那么多的山林被某些人以土地整理的名义毁掉, 我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 裘老师, 我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吗”, 这是学习科学树立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 反思性作业增进了学生的科学理解, 促进了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4: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

一、反思的策略与实践

(一)教学过程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科学学习活动的内核——思维?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善于合作;勇于发现、敢于表达;是否能自学,善于交流?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在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猜想论证、争论研究、创新答辩等学生学习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好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与情境中展开的?

2.对于课堂中教师角色的把握方面你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一味讲授、严厉监督?

3.对课堂环境的营造你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还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

4.对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5.对于学生反馈情况的分析 教师的工作由于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所以教师的备课不能死板的备什么教什么。在影响蒸发的因素教学时,我在701班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如何控制变量,说明液体种类、温度、液体表面积等对蒸发的影响。但在702班教学时,由于这批学生不够活泼,基础也不够好,所以我在课堂上马上改变了策略,我把701班学生的设计方案展现出来,然后让702班的学生来找茬,找找同学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这样处理后降低了难度,学生也感兴趣了,从而使教学内容得以落实。

﹙二﹚课后作业——反思的攻坚战 

1.作业布置时间上的反思我将传统的先上课后作业反了一反,变为先作业后上课。因为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或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再回到课堂下来,因其之前有了感性認识,就能事半功倍地获得知识,而之前完成作业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植物》中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时,一天前就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能找到的果实种子,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发现植物果实种子的不同种类。或者会找到错误的答案,但也不用急,到了课堂上来个恍然大悟,效果会更佳。 

2.作业布置内容上的反思把作业“溶化”于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不觉得是“作业”,而是生活中的乐趣。《新课程标准》指出了科学课的“开放性”。体现在科学课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是开放的,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不应再布置一些让学生回到桌前坐下来动笔抄写的作业,而是布置他们“玩”,有步骤、有目的、有乐趣地玩!这样,学生就绝不会把这作业当成一种“作业”,而是在不知不觉的玩中完成了任务,获得了知识。例如我在上力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力的概念和作用规律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我就故意组织了任教两个班之间的篮球赛,让学生痛痛快快的玩一回,玩好后我让他们写一写在打篮球过程中包含着哪些力学知识,学生亲身经历后都能写上一点,而且也能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作业布置语言上的反思布置作业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科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吸引,学生才能自觉地去做,去行动,去探究,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热爱科学。例如上《观察蜗牛》一课前可以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举行蜗牛爬行比赛,同学们去准备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兴趣大增,自觉到野外捕捉蜗牛,自觉在课外完成对蜗牛的观察。再如上《常见的动物、植物》一课时,我告诉学生,下堂课我们要评选动植物小博士,同学们去查找资料准备一下。学生很自觉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内容比老师教的多得多,效果也好的多。

三、结束语

篇5: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日食和月食》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日食和月食的视频。然后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分别进行猜想它们形成的原因。在学生进行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但是回答问题学生的范围比较的小。总是那几个同学在进行回答问题。虽然我在之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回答,无论你的想象是什么样的,无论你说的的是对还是错,都不要进行考虑。可是敢于举手回答或者进行猜想的同学还是不多。我一直在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还是学生性格问题,或是老师的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氛围不够呢。应该怎样进行改变这样的状况呢?

我想首先还是想方设法的创造好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在创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认真仔细的探究和反思,实践。在课堂上,通过一两个同学的不同的认知,进行讨论和探究。这个时候就要老师积极的和适时的抓住课堂的时机,进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我想这个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进行督促学生进行改进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想这个不习惯于回答问题的习惯应该能够得到纠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在课堂上学习热情,这个课题我们应该研究。

篇6: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我校从20xx年9月开始在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开设《科学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参与科学课教学实验的老师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亲身体验到了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高涨的学生热情。与此同时,老师们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教师普遍反映,科学课是最难教的课!科学课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科学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将得到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科学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我校科学课教师坚持每周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业余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去自学相对陌生的非本专业学科知识,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原先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科学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科学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绝大部分初中科学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的缺乏带来的困难

科学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虽然课程标准只有一个,但是现行的华东师大版、上海版及浙江版等三套教材的侧重点、难易程度、综合程度差别较大,这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科学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老师们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挫。

四、评价方式的不确定带来的压力

据调查,科学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由于目前我市对科学课如何评价还不确定,学生家长对这门课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不清楚,对这门课的态度也不明朗,这就给科学课教师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改革行为。

据了解,在我国其他地方对科学课的评价方式也不确定,有的是“平时综合地学,考试分科去考”,有的是在中考中单独命题或在一张试卷中出一部分综合性试题,还有的地方则干脆将综合性科学课又划分到各科教师分科去教。听说有的学校由于在初一、初二时将科学视作“副科”对待,现在要参加中考了,于是很多学校不得不在晚上和周六、周日补课,“像对付中、英、数一样对待科学课中考!”

如果不改革考试评价方式,老师们就很难完全改变思维观念,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实践,因为谁也不敢因尝试改革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吃亏。

针对科学课教师遇到的以上困难和困惑,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开设“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纵观科学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有必要在开设科学课的同时,研究开发 “科学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我校开设了多门科学实践活动选修课,就很受学生欢迎。

第二,完善科学课师资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在培训教师时,既要关注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学评价的探索和教学方法指导,也要重视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师范院校里也应该开设科学专业解决中学科学课师资缺乏的问题。

第三,建立科学课教师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增加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必将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与负担,更有利于科学课的顺利推进。建议每所学校建立一个科学学科网站(或网页),收集教师的优秀备课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在学校范围内共享。市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大型的全市性的综合性的科学学科网站,收集全市优秀的科学课课程资源,并且给科学课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例如BBS),从而使全市教师在实践同进步,并由此推动深圳市的科学课教改实验走在全国的前列。

篇7: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案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论述了教学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用效性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关键词:教学案;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过程为线索,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形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全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案”,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

“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讲学稿”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学会”,后者强调“拿来”“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日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而,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

一、实际运用的有效性

1.1 克服备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消除教师的无效劳动

“教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是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合二为一的文稿。教学案需要精心设计,目的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重点在必须使用,无需废话和套话。

1.2 有效地落实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

传统的课前预习,内容是以老师的口头指示为主,形式是看书,课前心中无数。绝大多数学生不愿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般不容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更不能学会学习。

“教学案”所设计的诸如“温故知新”、“课前预习”等,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

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作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完全克服了传统预习的无形化、可有可无、难以掌控的弊端,“教学案”则是课前预习具体化、问题化、任务化,具有可操作性,不但可以落实预习的具体化和可检查和可控制,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把学生的发展,融人了具体的教学环节,时间久了养成自觉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

1.3 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及师生角色的转变

长期形成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法,还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客观地说,此种方法目前仍在我们基础教育的学校课堂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以教师为主体,被动式、注人式、讲授式的“满堂灌”,以学生为客体,被动地、无条件地成为知识容器的教学方。这种教法已严重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实施。

“教学案”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弊端。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研讨交流、深人探讨搭建平台。

1.4 实现学生作业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业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第一实践应用过程,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法总是把大量的作业留到课外,学生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处于被动学习,完不成者靠抄袭他人来解决,长此以往,厌学心理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教学案”作为学案,它的内涵就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老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助、身体力行等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各种类型“作业”的训练,并且当堂完成,避免了学生课外作业独立无援的状况。同时,学生利用没有作业的课外活动,舒展孩子玩的天性,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效克服传统作业方式的诸多弊端。

二、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编制不科学性

1.提前备课环节不到位,致使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就编写了教学案,这样,影响

了教学目标、重难点、质疑点、教法学法设计的科学性,也难以保证训练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省略了集体研讨环节,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主备教师先行备课,完成教学案初稿后,有的备课组对初稿的讨论修改只是走过场,把初稿复印后,发给组员人手一份,其他组员未能对初稿作深入探讨和反复修改,不提出任何修改意见,而是图省事,直接照搬该老师的教学案,结果有的集体备课变成“一人备,共同用”、“分工备,齐偷懒”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案因无法凝聚集体的智慧,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之处。

3.交流“教学反思”不到位。施行教学案后,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记录课堂上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更谈不上反思了。不着边际地写上儿句“教学反思”,只为了应付检查。这样,“教学反思”难以作为再生资源用来调整教学案的设计,使之更切合学习实际,教学案的质量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重视新授课教学案的设计,而轻视复习课教学案的编写。教师大多能认真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案,做到精选精编。但复习课的教学案往往变成了单一的复习讲义,只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题目的训练,没有很好体现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不能根据学生对某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计教学案,体现复习课“教学案”的特色,这种缺乏针对的复习常常是重复、低效的。

2.2 运用不得法。

在师生共用“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按新课程理念去用好用活“教学案”。具体表现在: 1.不相信学生预习的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用教学案前,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教学案”,向学生明确预习要求,指点预习方法,并在上课前批改“教学案”,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但有的教师没有认真落实这一环节,就断言学生不会预习,有时“教学案”也不提前发给学生,课堂上再花时间让学生预习,一些原本能通过学生自学解决的基础题,教师却“不放心”还在逐题给学生分析。这种不问学情的盲目教学何来优质高效的课堂?连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何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

2.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探究,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的教师用“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仍按老框框,未能摆脱“满堂灌”的模式,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探究,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极端,讲得过少甚至不讲,干脆把“教学案”等同于讲义,以练代讲,该讲的未讲透,该点拨的未到位,把各种课型都演变为习题课,把“教学案”变成学科知识点和重点习题的汇编,类似于学习辅导用书。

有的教师只是实行形式上的课改,以提问代替质疑,以表层的讨论替代学生的探究,只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花哨,不注重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学法的切实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如,不要求学生课前在“教学案”上标记疑难问题;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讨论有时形同虚设,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学习规律的寻找、学习方法的总结等还习惯于由教师包办;讲学稿上,学生记录更多的是学习要点、习题解答,而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的记录则要少得多。

篇8:初中科学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科学,自主学习,反思能力,培养

对问题提出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 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初中科学课堂对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重视程度显然足够, 而且教学方法和模式还有很大缺陷, 各初中学校也在改变这一现状, 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重要意义

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科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科特点, 促进科学学习,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初中科学教学的发展, 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更好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1.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吸收, 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自主反思就像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一面镜子, 面对的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出现的学习过程和变化。学生通过反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策略, 积极应对科学课堂的学习内容, 逐渐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 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切实地学到东西, 开拓自身思维潜力, 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还有益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2.促进初中教学科学发展

初中科学课上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反过来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促进新课改的深入, 有利于促进初中科学教学的发展。对教师而言, 提高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不单单对学生有影响, 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及时转变自己的理念, 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 立足于本职且不断创新, 提高自身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自主反思学习保驾护航,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目前初中科学课上学生自主反思能力培养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 确实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改观, 推动了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大大改善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思维的拓展, 尤其是在初中科学教育中。

1.学生缺乏自主反思意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学生并没有自主反思的学习习惯, 没有形成自主反思的意识。在传统初中科学教学中, 往往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学生并没有自发积极地进行科学学习, 而且在现实教学中, 单纯地认为反思只是教师的权利, 整个教学只需把教师预设的问题一一解决, 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内容, 这种观念是严重影响学生自主意识和反思意识的原因之一, 加上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传统弊病, 更压制了学生自主反思意识的开发, 使我国学生严重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2.初中科学教学方式落后

我们不能否认, 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都是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初中科学教学方式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本来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加上学生们初次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 更能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但与之相比的反思学习, 就略显不足, 而教师生硬地讲解以及知识本身的抽象晦涩容易导致学生难以保持长期高涨的激情。部分教师比较习惯讲解和学习现有的结论, 轻视实证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得出新的原理和方法, 致使学生缺少发现的惊奇和自豪, 缺少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创造的快乐等情感体验, 反思意识逐渐淡薄。

三、初中科学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探索

面对初中科学课上学生自主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应积极探索, 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形成自主反思的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形成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 先学后教, 自主学习, 课后反思, 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初中科学课程是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其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但反思能力的培养则有助于学生不至于“三分钟热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科学, 加强科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 如, 浙教版七年级教材《常见的动物》一课, 教师可以事先将课堂内容透露给学生, 让学生提前预习, 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 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一一列举出来, 让学生自主掌握课堂知识, 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注重先学后教, 在教师的正确讲解下, 结合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互印证, 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 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在加强学生自主反思意识的同时, 教师也要形成课堂教学反思的习惯, 在每堂课后, 做好反思和记录工作, 针对课堂的具体表现, 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 深入地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和方法, 做好榜样作用, 增强自身指导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和经验, 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

2.形成自主反思的教学模式

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激励学生自主反思的制度, 并将学生的反思与学业成绩总评挂钩, 促使反思经常开展, 规范有效, 促使自主反思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使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坚持初中科学课堂提问、考查、解答相统一的模式, 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 坚持写每堂课的反思记录, 及时对反思的问题进行解答和交流。例如,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 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具体课堂情况提出相关问题, 留给学生思考, 问题内容由浅到深, 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尊重、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问题, 把反思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因疑引疑, 设疑质疑, 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运用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从而培养自主反思的能力。综合运用包括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多媒体学习等在内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初中科学课堂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自主反思意识的培养和开发, 提高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总之, 自主反思并不是新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名言, 强调了学与思的统一,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学习后的反思, 加上现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出现, 为初中科学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创造了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以寻找不同的思路, 善于质疑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初中科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献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教师, 2012 (09) :27.

[2]姜思洁.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技资讯, 2010 (05) :156.

上一篇: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下一篇:激励中学生学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