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2024-04-27

化学实验专题教案(精选8篇)

篇1: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2007-5-22星期二第六节

地点:化学实验室

执教:黄凯

一、课题初三化学实验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

②了解常见气体制取的思路,明确所要制取的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能根 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能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③了解常见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市质检考试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的缺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②通过问题和习题的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应试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和联想、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观 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难点: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与学生交流、讨论质检试卷有关实验部分题目的得失,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引入主题。

2、复习主题:①②③

(一)、常见气体的制取

(1)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3)净化与干燥

(二)常用仪器的使用

3、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篇2: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

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二、教学设想: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

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实践活动。2013年中考考纲试卷结构表明,科学试题探究占18分,分布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部分中。

根据我们这两次的模拟试卷分析实验探究题是我们丢分最多的部分,没有

达到中考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

三、教学过程

1、近几年科学探究热点题型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2)有关化学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3)有关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回收的探究;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5)有关废水、废气(尾气)分析及处理的探究等。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注意事项

(1)提出的猜想要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信口开河。

作、(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要简单易行。(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解题思路(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2)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实验探究

一、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例题解析:例

1、(06 陕西)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

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于是他与小新开始探究。

高温下

【提出问题】 :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 【提出猜想】 :①小新认为是黄金 ②小宝认为是铜锌合金 【查阅资料】 : 合金中的金属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金在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铜在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设计实验】 :

①小新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②小宝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现象与结论】 ①小新在实验中观察到黄色的金属变黑,则他的猜想对吗? 黑色物质是()

②小宝在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应用】 ①假如你的观点和小宝的观点相同,你还可以设计一个实

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溶液中

②你设计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探究

二、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2、(09黄冈)端午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

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

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除了用酚酞等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见课件)

四、课堂检测

3、(07 河北)小明家住在山青水秀的月牙山脚下,几年前,村里为了发展经济,在村边建起一座氮肥厂。近段时间,小明发现村里的井水,在烧水或用碱性洗衣粉洗衣服时,总闻到水里散发出一股与氮肥厂附近相似的刺激性气味。

【作出猜想】联想到所学的化学知识,小明猜想可能是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井水。

他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帮助小明归纳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从氮肥厂取来氮肥作为样品。

(2)取适量样品放入玻璃杯中,加入井水充分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

(3)一份加入碱性洗衣粉,搅拌后闻气味;另一份加热后闻气味。

【反思评价】小明的实验方案存在着问题,你认为应怎样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小明通过改进后的实验,确认是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井水。

【探究启示】目前该村村民还需饮用井水,请你提出一条简便的处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力学实验专题复习

物理实验为高考必考内容,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尤其是除了对教材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目的的设计型实验将逐步取代对教材中原有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

历届高考在实验方面的命题重点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定、物理规律的验证和物理现象的研究、实验数据的处理.

高考中物理实验题类型大体有:(1)强调基本技能,熟识各种器材的特性.像读数类: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等;选器材类:像选取什么量程的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等;(2)重视实验原理,巧妙变换拓展.像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变形和测量电阻的再造等.源于课本不拘泥课本一直是高考命题与课标理念所倡导的,所以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原理是我们复习的重中之重;(3)提倡分析讨论,讲究实验的品质,像近年高考中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改良方案,甚至开放性实验等与课标的一标多本思路是交汇的;(4)知识创新型实验.像设计型、开放型、探讨型实验等都是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利用所学可以设计出很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案.

二、知识要点

1. 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目的:①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②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原理:①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 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 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②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Δ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③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掌握二三四六段的方法

④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 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①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②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原理:①如图1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m,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F(当m<

4.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注意:①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②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 mm,且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③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进行比较.④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锤的质量.

力学实验测试题:

1.(研究平抛运动)某同学得用图2所示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但不慎将画有轨迹图线的坐标纸丢失了一部分,剩余部分如图3所示.图3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代表0.10 m,P1、P2和P3是轨迹图线上的3个点,P1和P2、P2和P3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完成下列填空:(重力加速度取9.8 m/s2)

(1)设P1、P2和P3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和x3,纵坐标分别为y1、y2和y3,从图3中可读出|y1-y2|=______.m,丨y2-y3|=______m,|x1-x2|=______m(保留两位小数).

(2)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利用(1)中读取的数据,求出小球从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______s,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______m/s (均可用根号表示).

(3)已测得小球抛出前下滑的高度为0.50 m.设E1和E2分别为开始下滑时和抛出时的机械能,则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抛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相对损失,(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如图4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5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3.(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字,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二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1)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像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实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力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1、v2、v3、….(3)作出w-v草图;

(4)分析w-v图象.如果w-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2、W∝v3、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5.(测定重力加速度)如图8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和速度.

(1)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带导线)、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______(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

(A)直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B)直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C)交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D)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2)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为使图线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除作v-t图象外,还可作______图象,其纵轴表示的是横轴表示的是______.

6.(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的比值,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为了测量一轻弹簧的劲度系数,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如图9所示,将两平行金属导轨水平固定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ab与导轨接触良好,水平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与金属杆连接并保持绝缘.在金属杆滑动的过程中,弹簧与金属杆、金属杆与导轨均保持垂直,弹簧的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减小金属杆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和在弹的形变较大时读数等方法,使摩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请你按要求帮助该同学解决实验所涉及的两个问题.

(1)帮助该同学完成实验设计.请你用低、压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开关()设计一电路图,画在图中虚线框内,并正确连在导轨的C、D两端.

(2)若已知导轨间的距离为d,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使金属杆随挡板缓慢移动,当移开挡板且金属杆静止时,测出通过金属杆的电流为I1,记下金属杆的位置,断开开关,测出弹簧对应的长度为x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再次让金属杆静止时,测出通过金属杆的电流为I2,弹簧对应的长度为x2,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10所示,两个质量各为m1和m2的小物块A和B,分别系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已知m1>m2,现要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10

(1)若选定物块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中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

①物块的质量m1、m2;

②物块A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③物块B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④绳子的长度.

(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①绳的质量要轻;

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______.

(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______.

8.(螺旋测微器读数)某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铜丝的直径,测微器的示数如图11所示,该铜丝的直径为______mm.

9.(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故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7.

(1)表1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测量记录表:

②实验中,L3和L2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图12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

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1-Ln=6.90 cm,d2=L3-L1=6.90 cm.d3=L3-L2=7.00cm.

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______=______cm.

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 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ΔL.用d1、d2、d3、d4

表示的式子为:ΔL=______,

代入数据解得ΔL=______cm.

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N/m.(g取9.8 m/s2)

1 0.(游标卡尺+光电计时器+匀变速直线运动)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13.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量AB之间的距离s,A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1,B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2;

③将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1;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α;

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做出f-cosα关系曲线.

(1)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cosα=______;

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______;

③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a=______;

④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______;

(2)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14所示,读得d=______.

1 1.(平抛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某同学利用如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

(1)若轨道完全光滑,s2与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______(用H、h表示).

(2)该同学经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如表2所示:

请在坐标纸上作出s2-h关系图.

(3)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得到的s2-h关系图线(图中已画出),自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的钢球,水平抛出的速率______(填“小于”或“大于”)理论值

(4)从s2-h关系图线中分析得出钢球水平抛出的速率差十分显著,你认为造成上述偏差的可能原因是__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由图可知P1到P2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6格,P1到P3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16格所以有|y1-y2|=0.60 m.|y2-y3|=1.00 m.P,到P2两点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为6个格,则有|x1-x2|=0.60 m.

(2)由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可知P1到P2与P2到P3的时间相等,根据Δx=at2,解得时间约为0.2 s,则有m/s

(3)设抛出点为势能零点,则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为E1=mgh=4.9 m,抛出时的机械能为m,则根据.

2.(1)因为要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2)由于OA段aF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由实验原理:mg=Ma得,而实际上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

3.(1)bcd (2)更换不同的小重物

4.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绳做的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这个速度是指橡皮绳做功完毕时的速度,而不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5.解析:(1)打点计时器需接交流电源.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所以不要天平和砝码.计算速度需要测相邻计数的距离,需要刻度尺,选(D)..

(2)由公式v2=2gh,如绘出图象,纵轴表示的是速度平方的一半,横轴表示的是重物下落的高度.

6.解析:(1)低压直流电源E、滑动变阻器R、电流表、开关S串接在CD两点之间,如图17所示.

(2)设弹簧原长为L0,应用胡克定律有

K(x1-L0)=BI1d

k(X2-L0)=Bl2d,

两式相减可得k(x1-x2)=B(I1-I2)d,解得.

7.解析:(1)通过连结在一起的A、B两物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既验证系统的势能变化与动能变化是否相等,A、B连结在一起,A下降的距离一定等于B上升的距离;A、B的速度大小总是相等的,故不需要测量绳子的长度和B上升的距离及时间.(2)如果绳子质量不能忽略,则A、B组成的系统势能将有一部分转化为绳子的动能,从而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带来误差;若物块摇摆,则两物体的速度有差别,为计算系统的动能带来误差;绳子长度和两个物块质量差应适当.(3)多次取平均值可减少测量误差,绳子伸长量尽量小,可减少测量的高度的准确度.

规律总结:此题为一验证性实验题.要求根据物理规律选择需要测定的物理量,运用实验方法判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掌握各种试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解析: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部分读数为4.5 mm,可动刻度部分读数为0.093 mm,所以所测铜丝直径为4.593 mm.

规律总结: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高考常考点,采用“固定刻度+可动刻度=读数”的方法进行.9.①L5 L6②6.85(6.84-6.86)

14.05(14.04-14.06)③7.20(7.18-7.22)④1.75⑤28解析: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其中L5、L6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根据实验原理可得后面几问的结果.

规律总结:此题考查了基本仪器(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基本试验方法(逐差法)的应用.这是高中物理实验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

10.解析:(1)物块在斜面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根据三角形关系可得到,根据;根据运动学公式,有,即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f=ma,则有;(2)在游标卡尺中,主尺上是3.6 cm,在游标尺上恰好是第1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再考虑到卡尺是10分度,所以读数为3.6 cm+0.1×1 mm=3.61或者3.62 cm也对.

11.解析:(1)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离开轨道时速度为,由平抛运动知识可求得时间为,可得

(2)依次描点,连线,注意不要画成折线.

(3)从图18中看,同一h下的s2值,理论值明显大于实际值,而在同一高度H下的平抛运动水平射程由水平速率决定,可见实际水平速率小于理论速率.

篇4:以化学实验引领专题复习教学

对于复习课发展性的内在要求和面对复习课的现实困境,笔者以为化学复习课要深度探析其内容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从而架构起一个既实在落实而又有教学空间的鲜活课堂。通过教学实践认为,选取生活题材在实验引领下,应用小专题复习,使整个复习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和探究性,整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

一、小专题复习,落实知识,形成体系

应对中考,要复习的知识很多很杂,通过小专题复习的形式,可以逐个巩固与突破,并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授完后的第一轮复习,选择知识点专题复习,归纳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在完成知识体系复习后,为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组织各类题型的专题复习,熟练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化学实验引领,活化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挖掘和创新实验情境素材,是优化复习教学的有效“催化剂”。对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建构难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复习时,学生对学过知识已经一知半解了,教师如果仍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已不感兴趣,应选择一定的实验来复习,可重新点亮学生的知识点。

设计化学实验时,要立足于知识回顾,降低问题难度,突破知识难点,知识应用与创新。特别是那些重点实验,涉及生活化的实验及实验步骤要与专题知识一起有机融合。

三、生活化题材,感悟知识价值

生活充满化学,化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在学生上学的路上,还是在学生家中的厨房,或是学生喜欢的魔术里,他们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化学。”缺乏生活味的教学,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感到学习化学无非是看看实验、记记结论、练练习题,鲜活的教学内容被教条化,课堂变得乏味无力。如果平时教学中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生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化学的遥远感没有了,同时课堂研究的是身边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价值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练习问题分层渐进,整体提高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各类学生有所提高,因此在复习教学设计中,对问题与练习要从易到难都设置,使各类学生都得到锻炼与提高。如《常见的碱及其性质》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就要设计化学书写物质分类、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区别酸碱中性溶液等这些问题练习,给中下生搭建台子,让他们感受能做练习的成就感,同时也设计框图推理题及实验探究痰盂箱白色固体成色的探究题,让优生感受冲击中考高分的喜悦。

篇5:2014年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

【考纲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梳理】

一、教材中的探究类实验

(一)告知实验方案,要求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的探究实验有十个: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半透膜实验,课题14),“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1,课题15),“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必修一P78,课题18),“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必修一P104,课题26,不要求实验过程),“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必修一P110,课题28),“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二P116),“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必修三P9),“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必修三P61,课题70),“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课题7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必修三P102)

复习时要注意:理解相互影响的实验方法;学会根据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处理情况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通过复习学会“梯度”处理法,学会用图表或曲线表达实验结果。

(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实验有五个: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必修一P83,课题19),“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必修一P91,课题21),“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必修二P57),“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必修三P51,课题6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三P68,课题71)。复习时要注意:掌握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种基本规律对某一实验设计出具体的方案。

二、对探究类实验的分析

该类实验大多结合实验设计,要求理解并掌握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生命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探究类实验方案除了中学生物实验的8个方面基本内容外,一般还有假设、预期、检验等内容,大致可归纳为:

(一)实验题目(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假设:对可见现象提出的一种可检测的解释

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若符合事实则假设成立,若不符合事实则假设不成立。

(四)预期:在检查一个假设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如果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如果预期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

(五)方法步骤: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的原则。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3、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实验前、后的对照);

4、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在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一般只确认一个变量(单因子变量实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六)观察和收集数据:在实验方案中要事先设计定时观察的内容和观察次数,同时应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某些现象和结果可以拍摄成照片进行记录)。有些实验还需要收集数据。

(七)分析:对记录下来的现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用图、表、坐标图等表示出来。

(八)推论: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基础训练】

1、为了研究酶的有关特性,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并编号为A、B,各注入2mL体积分数3%的H2O2溶液;再向A管滴入2滴3.5%FeCl3溶掖,向B管满入2滴质量分数20%的肝脏研磨液;堵住管口,轻轻振荡;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检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1)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酶的高效性(过氧化氢酶和Fe催化效率的高低)。(2)如果两支试管的现象均不明显,从实验材料分析,原因可能是H2O2,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而分解。

(3)过氧化物酶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产生的[O]能使溶于水的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氧化生成橙红色沉淀。为了鉴定马铃薯块茎是否含有过氧化物酶,设计了如下实验。

参照上图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3号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是2mL焦性没食子酸溶液,2滴H2O2溶液,2mL马铃薯块茎提取液。

②设计2号试管作为对照的具体目的是排除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的其他物质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③如果2号试管未产生颜色反应,则出现橙红色沉淀的是第3号试管。

【高考模拟】

2、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B)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②在兔空腹状态下;③测定血糖含量;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2+

3、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C)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篇6: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考纲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正。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知识梳理】

一、该类试题提供实验过程及其结果,要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实验的原理、实验结果所说明的问题等,有时需补充必要的步骤。侧重于对中学生物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考查。

二、实验分析题型及解题的基本思路:解题时要紧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

【高考模拟】

1.Ⅰ、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萌发前 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子叶中,此结构最初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2)上图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糖类可转换成蛋白质。糖类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对应的氨基酸。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下降,其原因是黑暗条件下无光合作用并且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腺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

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a、双缩腺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b、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更正: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再加入试剂B。b:×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

(3)实验结果: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

2、右图为人β-珠蛋白基

因与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

据图回答: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③和⑤(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RNA聚合酶。(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1/4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

(4)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3/4。Ⅱ、(10分)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和⑤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是产生尿素的时增加,原因是更多氨基酸分解,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的量增加。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②号家兔;若②号家兔也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增加。原因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3、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下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是在低于P光照强度下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高,在高于P光照强度下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高。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应种植在较强光照条件下。

Ⅱ、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取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37℃保温一段时间后,B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子叶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氢能使甲烯蓝还原。

(2)滤纸上B管子叶蓝色变深的原因是通过呼吸作用还原的甲烯蓝被氧化。(3)A管子叶37℃保温后不变色的原因是子叶细胞的酶失活,无呼吸作用。(4)该实验设置A管的目的是作对照实验。

4、下图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装置,b为对照装置。有关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B)

A、确保植株与外界空气进一步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篇7: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即熔化为液态)状态下能导电(即电离)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因而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酸、碱、盐大多是电解质

(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2)、酸、碱和盐大多是电解质;大部分气体(co2、so2、nh3等)和大多有机物(蔗糖、酒精等)为非电

解质。

(3)、是否为电解质与溶解度无关,如baso4、caco3等难溶物质是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方法:(1)左边:化学式 中间:等号 右边:阳离子,阴离子——离子所带的电荷与相应的化合价相同,原子团不能拆开写,如oh-,so42-等加号连接它们。

(2)阴、阳离子前面配上系数——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3)检验“=”两边是否守恒(质量、电荷)

3、三种分散系的区别

胶体的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物理方法)

二、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原则: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易复

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

二、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升华、蒸馏、萃取、分液、溶解等。(2)化学方法:沉淀、置换、加热、分解等。

1.过滤

过滤是分离 液体和不溶性固体 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除去液体中的 难溶性组分,过滤装置如图:

(1)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2)过滤的操作要点

①一贴:滤纸紧贴 漏斗 内壁;

②二低: 滤纸 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 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漏斗的 三层滤纸 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 烧杯内壁 相接触。2.蒸发

蒸发是将溶液加热,使溶液受热汽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的方法。蒸发可得晶体,也用于浓缩溶液。蒸发装置如图:

(1)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有:、、。(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实验结束后,不能将蒸发皿直接放在 实验台桌面 上,以免烫坏 桌面 或遇实验台上的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

②当蒸发到析出大量 晶体、剩余少量 溶液 时,应停止 加热,利用 余热 蒸干,以防止晶体过热迸溅。

3.结晶和重结晶(1)冷却法

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比较大,如kno3。(2)蒸发法

此法适用于 溶解度变化不大 的溶质,如nacl

(3)

重结晶、过滤 等步骤,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萃取和分液(1)定 ①萃取:利用物质在 互不相溶 的溶剂中 溶解度 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②分液:将萃取后两种 互不相溶 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2)萃取与分液所用的主要仪器:

5.蒸馏(1)

蒸馏原理

利用物质沸点的不同,加热液体混合物,使沸点低的液体变为气体挥发出来,再 冷凝 为液体,以除去

易挥发、难挥发 或不挥发杂质的方法。

①装置:如下图所示。

②仪器: 酒精灯

5、常见离子的检验

蒸馏的装置及主要仪器(2)

检验鉴别化学物质有哪些原则?物质检验的“三个原则”即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根据实验时所表现的现象不同,检验离子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1)生成气体,如nh4+、co32-的检验。(2)生成沉淀,如cl-、so42-的检验。

(3)显现特殊颜色,如cu2+、fe3+等

1.nh4+检验

(1)原理:nh4+oh=== nh3↑+h2o,nh3可使湿润的 红色 石蕊试纸 变蓝。(2)实验:氯化铵、硫酸铵溶液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

①实验步骤

取氯化铵、硫酸铵各1 g,分别放到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并将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或 ph试纸)靠近试管口上方。②实验现象

湿润的 红色 石蕊试纸变为 蓝色。③实验结论

氯化铵、硫酸铵中含有 nh4。2.cl检验

(1)原理: ag+cl===agcl↓,agcl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2)实验: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再加入2 ml蒸馏水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注意】 检验cl-时,加入稀hno3的作用是 排除co3、po4 等的干扰。co3 po4 也能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沉淀 能 溶于稀硝酸。②实验现象

氯化铵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 白色 沉淀。③实验结论

氯化铵中含有 cl。3.so42-检验

(1)原理: ba+so4===baso4↓,baso4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2)实验: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铵晶体,再加入2 ml水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

【注意】 检验so42-时,加入稀盐酸的作用是 排除co3、so3 等的干扰。co3、so3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能溶于稀盐酸。②实验现象

2-

2-

2-

2-

2-

2+

2--

3-

2-

3-

2-

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 白色

③实验结论

硫酸铵中含有 so4。4.焰色反应

(1)定义: 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 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颜色的现象,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可见焰色反应并不是化学反应,而应是一种物理现象,主要用于钠、钾等碱金属及其离子的检验。

(2)焰色:钠:黄色 色;钾: 浅紫 色(隔蓝色钴玻璃,目的是滤去钠产生的黄色火焰干扰)。(3)实验:焰色反应器通常可用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或镍、铬、钨丝制成。每次焰色反应操作之后,都要用 稀盐酸 洗净金属丝。用稀盐酸的原因是:生成金属氯化物,而金属氯化物在高温时可挥发。

实验步骤

①灼烧:将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里灼烧,直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

②蘸烧:用铂丝蘸取欲检测的试液或试样,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③洗烧:测试完毕,将铂丝用稀盐酸洗净,在外焰上灼烧到没有颜色为止,以备下次用。

6、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或 托盘天平、100 ml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等。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nb=cb·v(2)称量(3)溶解:将称好的物质放入 烧杯 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 玻璃棒 搅拌,并冷却至室温。(4)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 玻璃棒 引流转移到 100 ml容量瓶 中。(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3 次,并将洗涤液都注入 容量瓶 中,轻轻摇动 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 离容量瓶颈刻度1~2 cm 时,改用 胶头滴管 滴加蒸馏水至 液面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将容量瓶内的溶液倒入洁净、干燥的试剂瓶中,在瓶体上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的标签,备用。

三、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下表是配制naoh溶液时某些操作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附:仰视或俯视刻度线图解

(1)仰视刻度线(图1)。由于操作时是以刻度线为基准加水,从下向上看,最先看见的是刻度线,刻度线低于液面的实际刻度,故加水量偏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2)俯视刻度线(图2)。恰好相反,刻度线高于液面的实际读数,使得加水量偏小,浓度偏高。

四、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 1.容量瓶的标注内容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所以只有在指定温度下,容量瓶的容积才是标准的。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及1 000 ml。

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容量瓶的“五不”:不能进行加热;不能进行溶解;不能进行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不能久贮溶液,尤其是碱液。

(2)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查漏: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塞紧瓶塞,倒转,若不漏水,放正后再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倒转,看是否漏水。

(3)称量naoh等易潮解、腐蚀性固体药品时应在烧杯等玻璃仪器中进行。(4)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有明显热效应时要等溶液恢复至室温时再进行转移。

篇8:化学实验专题教案

一、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复习的要求是: (1) 能叫出常见仪器的名称, 初步学会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2) 能熟练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收集、过滤、蒸发、溶液配制等基本操作, 懂得操作的原理。 (3) 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O2、H2、CO2, 盐酸与硫酸、碳酸盐;初步学会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4) 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会填写实验报告。复习时, 首先应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方法。

1.逐一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图形, 掌握它们的用途及操作原理。

2.对基本操作技能要掌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对操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做到心中有数, 至少进行一轮基本操作训练。

3.在临考前观看有关基本技能操作录像, 进行再巩固。

二、全面掌握基本实验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个方面, 即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的性质验证性实验和概念、定律形成性实验。掌握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知识, 而且在进行一系列实验过程中, 还可以培养其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复习时, 我采取以下方法。

1.分章节按教材复习, 对各基本实验逐一进行阅读, 弄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 (名称) 、实验装置 (图)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做到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2.通过回忆当时的实验情景和根据自己对有关实验的认识, 对每一个实验的操作要点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要点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3.在复习后期, 要对有关的基本实验加以简单组合, 进行简单的综合实验, 在组合时, 要明确各装置间连接方式、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时的注意事项等。例如, 将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组合在一起, 就可实现用锌粒、稀硫酸、氧化铜为原料来制取金属铜的综合性实验。

4.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实验, 最好再写一次实验报告, 特别要注意实验报告中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三、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所谓综合实验设计能力, 就是指对实验仪器的应用能力、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和实验方案的选择能力等。

1.以教材为本, 培养和训练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

有这样一道实验题:FeS是一种黑色块状难溶性固体, 实验室常用它与稀盐酸反应制取H2S气体, 请选择一种制备H2S气体的实验装置。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 需要迁移课本中有关实验原理才能求解。显然, 通过迁移实验室制备CO2的实验原理可知, 用制取CO2的装置产生H2S气体, 用向上排空气所法收集H2S气体。中考化学实验题不可能照搬课本中的实验题, 也不会直接考查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都需要迁移课本中实验原理来加以解答。因此, 在实验复习中, 必须以教材为主, 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认真复习好实验原理迁移的信息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2) 多进行实验原理迁移的尝试, 有选择地做一些实验题, 通过做题学会迁移方法, 积累迁移经验。

2.培养和训练实验选择能力

中考试题考查化学实验选择能力, 主要包括实验的选择能力和实验用品的选择能力两种。 (1) 实验方案的选择, 主要是要求同学们在比较题给实验方案后, 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包括操作步骤是否简单、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操作顺序是否正确等。 (2) 实验用品选择, 主要考查能否正确选择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在复习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1) 复习到位。无论是实验基本技能, 还是学生实验、演示实验, 从实验原理、实验步聚、实验仪器、药品使用到实验注意事项, 包括装置连接、气流方向等都要复习到位, 明确道理。 (2) 复习中要多思多想, 多问“为什么”。如用石灰石制取CO2气体, 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用浓盐酸又有什么不好?这样做, 不仅能巩固知识, 而且能提高实验选择能力。 (3) 必须做一定量的以训练实验选择为目的的实验题, 通过训练, 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注意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1) 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a.审清题意, 明确实验要求;b.根据实验要求, 确定实验原理;c.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与药品;d.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e.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正确结论。

(2) 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药品经济、安全可靠。

四、精心选择训练试题

习题训练是检验复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精选试题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 我以近几年来中考中的典型性习题为主。

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液质只有CaCl2。你认为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填化学式)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红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 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 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 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不能% (填“能”或“不能”) 证明她的猜想, 理由是酚酞遇盐酸也不变色, 故无法确定是否含HCl (答案合理均应给分) 。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选择的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 (或碳酸盐, 或较活泼的金属) (答案合理均应给分) , 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 (或产生气泡) (答案合理均应给分, 试剂与现象必须对应) 。

[拓展与应用]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 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Ca%或%CaCO3, 反应完成后过滤。

这些精选试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如:它涉及化学原理的迁移, 实验的选择设计, 等等。

上一篇:宁阳小荷艺术学校下一篇:读革命故事有感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