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影评

2024-04-12

心花路放影评(精选6篇)

篇1:心花路放影评

《心花路放》影评

在完全没有消息的情况下意外买到了《心花路放》超前点映的票,我也是醉了。

但是话说回来,今年电影都看到9月份了,才看到三部真正钟意的片子,也惨淡了点儿。分别是催眠大师、绣春刀,和今天这部心花路放。也许接下来的亲爱的会给我一些惊喜吧。不过先为心花路放做个笔记。

这是部喜剧,作为喜剧来讲,笑点蛮够到位了。不过和宁浩的非喜剧相比,这部喜剧的笑点算不上多;这也是一个路上的故事,可如果和徐峥前面的两部淄荆尤其是泰灏谠谝黄鹄纯矗它也不够欢乐。我的意思是,不是那种笑到捧腹、笑到泪的欢乐。但这些都不妨碍我喜欢它。

片头开始我就很喜欢,徐峥这两年的电影片头高端得一逼,满满的大片儿范儿,在我眼里美得要死,一下子就想起催眠大师的片头了。不知道这种风格我以后会不会腻,反正现在怎么看怎么想点赞。

电影当然是对得起宁浩、徐峥、黄渤这三块牌子的,片中到处都是雕琢,无论是道具还是色彩,都透出十分的用心。说到道具,我很想说,难道今年流行出门带狗或者捡狗吗?心花路放里这条狗和后会无期里的那条狗各有各的可爱,不过显然这一条更加训练有素。大家可以等正式上映了自己感受一下。

电影的前70分钟并有太大的惊喜,感觉就是一部能打B+的喜剧片,剧情、表演、表现、脉络都完整,都有型,都可爱。然后这么看了70分钟,你可能开始疑问,俩线什么时候能搅到一块儿,可它就是死活没明显搅,然后你就有点儿疲惫。不过也不至于出戏了。

然后到92分钟的时候,真的是92分钟,今天放映很准时,我还特地看了一眼手机,的确是92那个点儿。故事在长达大约三分钟的音乐中,转折了。电影瞬间就提到了A+。

这个转折我很喜欢的,几乎没有台词,全是靠镜头讲故事,衔接和切换都很平顺很自然。

这段能让矫情逼们潸然泪下。当然如果矫情逼都get了故事和情绪的话。因为怎么说,这个地方还是需要一点儿反应能力。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始终的故事。鉴于本片还没有真正上映,所以我不能太多拿情节说事儿。我只能说,电影在两段时间相逆的叙述当中,让人感慨起始和结束,原来是那么巧妙和冥冥注定的事情。在这个节点里,执着是多么无力的东西。无论你多么用力,到头来你会发现,过的已然从指缝间溜走;而当下,也并不是如你所见的.那样糟糕和渺茫,现实的模样就像那些最简单、最滚瓜烂熟的道理一样,被你忽视。

说到底,结束即开始,起始亦是终。

特别想说的是,宁浩好像get了一个很傲娇的调戏观众的方式。他在你觉得毫无营养的时候给你上一道精致菜,留住你的胃;又在你觉得挺感慨的时候来一段滚滚天雷,电击你的感官。而你,嗯,如果你平时口味不算太清新的话,你还会觉得很不错。

有几个地方,冒着剧透被枪毙的危险,我也想说。

一是,宾馆外那场戏真好,虽然是那种喜感是灰灰的,可是戳到我了。

二是,黄渤在夜色酒吧被打出来的那场的色彩,太感动我了。那时候我就觉得人生啊,虽然特么有阴影,但是只要直面就真的能走出来。

三是......又一对国民基友CP诞生了,徐峥有新欢了。

最后,五星好评,墙裂推荐。笔记结束,就酱。晚安。

篇2:心花路放影评

爱情中很难分清楚,到底是谁对不起谁,但是在电影中黄渤饰演的耿浩很明显的没有对不起袁泉饰演的康小雨。耿浩始终是个好人,不乱勾搭女人,并且很重感情,在机场和康小雨通话,耿浩泪如雨下的脸上明明白白地印着两个字“不舍”,而嘴上说着自己放下了,转身却又自欺欺人的把手机号码删掉。反观康小雨呢?这个大龄女青年,情路坎坷又被闺蜜各种逼婚,怀着这样的情绪来到了大理寻找爱情,恰好遇到了自己喜欢的歌手耿浩,冲动之下就开始了感情。这段感情一开始就预示着不详,因为康小雨目的性太强,又太冲动,闪婚之后只能是闪离。

“耿浩对不起康小雨”,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暗示了这段失败的婚姻中,耿浩的责任更大,因为他没有满足康小雨的人生追求,放弃当歌手的梦想去卖二手音响。由徐峥饰演的好朋友郝义也认为要是当初耿浩继续唱下去绝对比现在有前途,但耿浩为什么要放弃当歌手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康小雨,没有物质的爱情是长久不了的,而有了爱情后的男人就会渴望稳定,因此耿浩更坚定的放弃当歌手这个本来就不靠谱的梦想,酒吧老板之所以放他的歌只是因为他唱的是大理,不然谁会喜欢他这样要脸蛋没脸蛋要背景没背景的怪咖?康小雨为孤寂的心寻找了一个暂时逗留的地方,但却带给耿浩难以抹去的心伤。

康小雨:对不起,请你原谅我耿浩当然也有自己的问题,症结就在于他对感情也是很懵懂。影片中没有提到耿浩在遇到康小雨之前的感情经历,但从他待人接物来看,耿浩估计也是个初哥,康小雨应该是他第一段正式的感情。耿浩不像郝义,郝义长袖善舞摆得平各种女人,并且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爱情攻略:不和同一个女人上两次床,而耿浩在离婚之后,连和女人搭个讪都不懂,居然天真拿出钱来要小姐说爱他。初哥的耿浩遇上同样“情商”低下的康小雨,只能是个悲剧。试想如果不是康小雨主动,耿浩这样的木头敢追求她吗?从这一点来看,耿浩也没有对不起康小雨。

耿浩和康小雨离婚是早晚的事,但是耿浩没有对不起康小雨,他已经做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这段感情,可惜他并没有成长多少,或者说康小雨也没有帮助他成长,甚至连成长的时间都不给他。康小雨最后是和李晨饰演的小三走到了一起,老实说这位论长相、前途都拉耿浩好几条街,康小雨和他在一起是会更合适,但是康小雨不应该用自己的幸福来打击耿浩。离婚之后应该相忘于江湖,而康小雨却一味的希望耿浩原谅他,更是在离婚不久后就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这让仍然心伤的耿浩情何以堪!

耿浩没有对不起康小雨,但是也不能说康小雨对不起耿浩,虽然她伤透了耿浩的心,却也让他真正的成长起来,明白了爱情不是一时冲动,爱情不是不可或缺,在爱情之中也要保持自我,只有我努力才不会让别人把你抢走,我们也才能好得让别人妒忌。这也是影片给我们的一个启迪。

港片的阴面 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 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浪客行》。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好莱坞剧作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以此论《赤壁》,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 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靠结尾赢了北大学生。当然,如果香港电影的这种反故事的散漫,因为每一场戏都很精彩,也自成美学,名为“串珠”。虽然结构薄弱,但每场戏都有独立趣味,就像一条串起来的珍珠。吴宇森拍《英雄本色 2》失败了,但他的《纵横四海》则是一部串珠的好片。《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都是串珠。显然,吴宇森的《赤壁》是不打算讲故事的,而是要串珠的,否则他会请好莱坞编剧。做一部好莱坞资金标准的香港片,应该是他的初衷。可惜,香港的趣味败坏了赤壁这场战争。串珠,要省略事件演进过程,像诗歌一样。每换一个段落就有新的趣味,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回避掉不能把事件系统化的弱点。《四海》、《倩女》都是把每一小段玩“神”了,才成功的。这种电影是神来之笔,走运了才能有。《赤壁》则具体段落都有欠风流,所以叙事整体上的弊病就暴露无遗了。雪上加霜的是前面分析过的香港电影的阴面--自毁意识,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幽默是反叙事的。西方的战争片是紧张与幽默并存的,但那种幽默是局面中的幽默,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营救队员们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却觉得那个瑞恩气质太差,觉得为他拼命不值,于是小声议论瑞恩的样子--这几句话便是战争片的幽默,它是人物在屈从大命运的情况下,小小的价值质疑,在理性范围里,没有脱离人物的真实处境。《赤壁》中的幽默是非理性的,比如小乔给周瑜包扎绷带,都是大拥抱的贴身动作。周瑜享受温情时,小乔撒娇说:“看来我可以为战士们做些事。”她要做慰安妇去劳军么?对此,周瑜知趣地笑笑--他俩的幽默,毁掉了他俩将军贵妇的身份和三国时代。诸葛亮许诺给苦守的张飞送援军,结果只送来了一个人--关羽,表明他一个人就等于一支部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这是词汇上的脑筋急转弯,不是此情此景下的逻辑,破坏了辛苦营造的“大兵压境,绝地反击”的肃杀局面。《赤壁》中的幽默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破坏了基本的情景设臵。这种肆意破坏比比皆是,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导演的败笔,只能视为是导演风格,是导演骨子里的香港文化在起作用,即便是拍了四五部好莱坞电影,也无法将其消磨。阵法枪法 在剧作上,吴宇森串珠不成,反受其害。吴宇森的地位,首先是他作出了视觉上的创新,他的剪接和动作设计都很轻盈飘逸,而《赤壁》的视觉则泯灭了个人特征。这也是他去美国的必然,他的剪接手法虽然被塔伦蒂诺这个的超级粉丝推崇备至,但在美国电影院中是引起爆笑的。美国人太实在,觉得他的拍法虚假,所以吴宇森在美国的电影越来越收敛,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变得写实起来。看《三国演义》上的描写,每个人都太会穿衣服了,用料之贵重、色彩搭配之讲究,并且都穿出了个人品位。中国的商周传统是只有贵族才当兵,孔子的时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士”同时也是“兵”,兵痞要等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大量涌现,关羽、赵云这些出身低的人当上将领后,是自觉地贵族化的。三国战场就是一场超豪华时装秀,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但吴宇森没有这样拍,他认同了美国人能理解的战场,把赵云等名将拍得一脸污垢、臭汗淋漓。也是为了让美国人理解,用乌龟壳比喻八卦阵。拍出的八卦阵也的确是乌龟壳的样子,是几块方阵拼成的一个大椭圆形。八卦阵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效果是“局部吃亏,整体占优”,吴清源说自己得了诸葛亮的东西,他的围棋是八卦的最好注解,四处败迹,最后却赢了。八卦阵是“井”字形的,围棋棋盘也是此规格。日本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成佛也要按照八卦阵次序,其描述修行程序的“金刚界曼陀罗”图就是八卦阵形。在充斥着谈宿命风气的香港,算命多用八卦,算命的基本算法,就是八卦阵基本的阵法,所以吴宇森找阵法资料很容易。可能顾虑欧美人看不懂,吴宇森放弃了作为东方战争最大特点的阵法。这是明智之举,因为阵法至今只在文学中成功,还没在东方电影里成功过,黑泽明在《影子武士》、《乱》中都利用夜色或情节,巧妙地在战场上省略了阵法。而表现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决战的《天与地》,其车旋大阵与鱼鳞大阵的对决,便非常失败,很像一场失控的团体操表演。所以《赤壁》虽在战前大谈阵法,但真开战了,却不见阵法,只见盾牌。八卦阵成了能否冲破盾牌的简单攻防了。其实好莱坞商业片并不排斥讲解知识,观众看电影的基本心理是寻找新奇的生活体验,所以好莱坞剧作创作时有“看部电影,学个知识”的口号,奇怪的知识能加剧生活的新奇程度。比如《杀手里昂》中里昂介绍杀手知识:“杀手水平的高低,是以与被杀目标距离衡量的,最低档次的杀手用狙击枪,之后用手枪,最高境界是用匕首。”这个说法是那么的不合理,但我们看电影时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个知性的刺激。而《赤壁》谈阵法,说雁型阵像扇子、八卦阵像乌龟,就把观众打发了,其实可以多谈点,商业片容量比我们想象的大。东方战争最大的特点是阵法和枪法,中国的马上枪术与西洋骑士不同,中国的武术便是从马上枪术蜕变来的,香港武打片里口头禅似的词汇——“腰马合一”,就是马上枪术对腰和胯的要求,以腰力使枪,以胯控制马,蜕变为拳术后,没有枪马了,但对腰胯仍然是枪马的标准,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点,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此点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兵营传统里,拳术历来是马上枪术的虚拟训练,可参看明清兵营记载的操练规矩。我们的拳术武打片征服了欧美,现在要拍拳术的正源——马上枪术了,应该能形成新鲜的动作设计,但不知《赤壁》对此准备不足,还是觉得欧美只认可我们的拳术,不敢出新。所以《赤壁》中的大将们多喜欢跳下马打架,找个理由就把长枪换成了短刀,甚至赤手空拳。香港武打设计师都懂“腰马合一”的本源,这是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拳术武打在好莱坞的成功,令他们变得保守了,没能利用这次机会完成突变。但《赤壁》毕竟做了些尝试,可以预见,这是武打片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会有自己的骑士,与欧洲骑士、美国牛仔分庭抗礼。好莱坞的经历消磨了吴宇森的视力,以前的吴宇森对线条、高低位臵极为敏感,所以能把一间普通客厅拍得华丽。《赤壁》中,曹操在战场上的第一个亮相,是从军车的圆顶棚摇下到曹操的正身,以顶篷的圆形来强化人物形象——这思路是对的,可惜意识还在,但不敏感了,没有强化这个圆的线条,把顶棚拍得小得就像一把雨伞,曹操气势全无。以前的吴宇森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镜头,令人落泪。曹操在汉朝宫廷中的出场,是不见头脚,以腰部出场的。腰部在古代是男性表现权威的部位,美国的老派资本家一定要挺着个大肚子,《教父》中的老教父教育小教父时,要在谈话期间展示腰部,以显现权威。《吴清源》中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在棋室出场也是以腰部,其强化腰部的方法,是让其在腰部挂上一块佩玉,这块玉稳定地嵌在腰部,随着人物的前进,无声地逼近,这个人物就不怒自威了。曹操的腰部也有佩玉,但那是一堆,随着迈步,相互撞击得“哗哗”乱响,这就失去了威严,像个货郎了。《赤壁》中的种种怪现象,追根到底,是缺失了精神依托后的焦虑。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积极西化的同时,有着“失根”的焦虑,认为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的中国反而保留了古典的所有美好,大正年间出现了“中国情趣”风潮,这类人在谷崎润一郎的小说《鲛人》中表达的心声是:“居然没能生在中国,实在是个无法挽回的不幸。” 当今的我们已经后现代了……我们的依托在哪儿,是朝鲜么?

篇3:心花路放影评

一、以公路片模式为底色, 以爱情元素为肌理

电影《心花路放》以公路片模式为基底, 以喜剧元素为填充, 它以一对难兄难弟由北向南的旅行开始, 一路上遇到各类人群, 通过这一路上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后, 使两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部电影中充满了爱情与性的元素。谈到爱情, 就会想到性, 如同谈到男人就会想到女人一样。在这场交配之旅中, 没有贞洁的束缚, 没有史诗般的爱情, 有的只是放纵、沉沦、挥霍。他们先后遇到了“阿凡达” (陶慧饰) 、“杀马特” (周冬雨饰) 、都市白领 (张俪饰) 、 失足妇女 (马苏饰) 。为了帮助好友耿浩摆脱爱情所带来的创伤、显示自己的泡妞技术, 郝义不费吹灰之力地征服了“阿凡达”, 但是他却没有料到一夜情之后“阿凡达”一路跟随着他, 以至于后来郝义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女人绝不能上两次, 否则绝对会出事情。”当他遇上一个对爱情勇敢执着的女孩时终于被征服了。“杀马特”的出现使耿浩有了实践的机会, 在一句“只要你敢打耳钉, 我就和你开房”的刺激和郝义的蛊惑下, 即将实现自己的猎艳之旅, 但“杀马特”男朋友的突然到来却使耿浩阴差阳错的戴上了小三的帽子。都市白领的出现, 使耿浩终于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的爱情, 却被现实打击, 意识到“那不是自己的菜”。耿浩和郝义的猎艳之旅没有想象的成功, 他们想到了用钱买性。在酒吧里、在舞厅中花天酒地, 他们或许买到了性, 但他们却买不到真正的爱情。

二、猎艳之旅:信仰缺失与自我救赎

蒙哥马利曾说:“对于我们来说, 生活中必须有, 也应该有某种人生信仰。他偶尔用一句话、一场梦、一个表情或一个事件向我们传递一种令人振奋的消息。”信仰让我们面临绝境时依然面不改色, 信仰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尽管希望依旧渺茫。

影片开始就点明耿浩失恋、小三成功上位, 他被女友狠心抛弃;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耿浩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以前的海誓山盟、天长地久不过是一纸空文。自己深爱的妻子现在爱上了别人, 这对于之前曾是一个创作歌手而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去买卖音响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耿浩在好友郝义的怂恿下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之旅。面对婚姻的破裂, 耿浩一开始打算报复小三, 但懦弱和理性使他打消了这个想法, 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宣告失败。与此同时, 转移注意力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另一种方式。为此, 他们去天门山看“阿凡达”, 去发廊约炮, 最后撞车巧遇拉拉。然而这种转移在极度悲痛下显得无济于事, 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创伤。前妻的一个电话使他的精神世界再度崩溃, 无奈之下他们走上了用钱买性的道路, 最后却依然没有成功。周冬雨颠覆性的角色演绎将“杀马特”表现得深刻真实。耳钉、染色头发, 一身的非主流造型, 在她看来, 敢不敢打耳钉就能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爱她。在她极度张扬的个性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落寞与孤独。“杀马特”不是指一个人, 而是一个社会群体,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观察和讲述这个世界。他们的成长过程被人们忽视, 长大后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关注, 不仅得不到重视和尊重, 甚至还面临着被调侃、被迅速忘记的命运。他们是信仰缺失的一个群体, 成长在城市与农村的中间地带, 由于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经济收入、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进行自我提升, 从而成为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半成品。

三、主题架构:以影像叩问心灵

俄国著名作家波尔斯基说:“生活在前进。他之所以前进, 是因为有希望;没有了希望, 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电影《心花路放》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刺激的放纵之旅, 更让我们看到了悲伤过后人生的希望。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讲到:“没有了希望, 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 保守他的精神, 或者保全他内心的纯洁。”希望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影片结尾, 郝义与“阿凡达”结婚, 一个号称百花丛中过, 片叶不沾身的人最后走向了爱情的围城;而耿浩也遇到了东东, 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前一段婚姻, 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之旅。对于他们的未来, 我们无从得知, 导演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既是他们人生的希望, 预示着人生新的开始, 也是导演送给观众的一抹希望。

导演用荒诞和现实的手法讲述了一场刺激的猎艳之旅, 成功塑造了耿浩和郝义两个人物角色。并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网络依赖症、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无法沟通、恐爱症、中年危机等。导演试图通过展示这些现象来引起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我们的心应该如何安放? 对此, 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影片中的郝义和耿浩一样收获自己的幸福, 影片结尾给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给观众留下了心灵慰藉。

参考文献

[1]于忠民.荒诞性审美与当代中国电影美学——评宁浩新片《心花路放》[J].当代电影, 2014 (11) :58-60.

篇4:心花路放

主演:馀峥 黄渤 袁泉 周冬雨 郭涛

类型:公路 喜剧 爱情

片长:118分钟

地区:内地

出品:北京映月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映:2014年9月

关于电影

电影《心花路放》取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困境,影片融合了公路片和喜剧片的诸多元素。讲述了耿浩(黄渤饰)在生活中遭遇了情感危机,面对情感的背叛,耿浩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义(徐峥饰)为了帮助他摆脱痛苦,于是一对“暴走兄弟”带上一只狗,开始了一段搞笑疯狂的猎艳之旅的故事。

作为国庆档唯一一部喜剧电影,导演宁浩这次突破以往作品的“脏乱暴”基调,拍出了一部更具有“清新”气质的喜剧电影。黄渤、徐峥两个好基友一路向西寻艳遇,经过天门山、芙蓉镇、香格里拉、大理等风景优美、文艺范儿十足的旅游胜地。让这次宁浩电影的整体画面色调颇为清新舒服。即便逃不了“挨打”、“受虐”这种宁浩影片的固定项目,但黄渤徐峥两位难兄难弟比起之前合作遭受的待遇却“干净”了不少。“花花公子”徐峥在片中更是时常礼服礼帽,透着浓浓的英伦风。而此次参演的女艺人中,除了周冬雨、马苏的角色形象颠覆令人颇感震撼外,袁泉、陶慧、张俪的角色则依然捍卫了各路“女神的尊严”,令影片的“可观性”提升了许多。

《心花路放》入选参展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时,导演宁浩携周冬雨、马苏两位主演日前抵达当地,同时电影《心花路放》在电影节上成功举行了全球第一场媒体放映,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赞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Cameron Bailey更是力荐《心花路放》,并将该影片列在他“使命名单”(“Mission List”)的16部影片里。对于这些影片,他表示:“通过电影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

《心花路放》全球首场看片的观众多为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媒体。对于这部充满极具现实主义意义的喜剧电影,多家国外知名媒体都给与了好评。而徐峥调戏阿凡达的段落更是引发了全场的大笑。有媒体称:“这部影片用轻松的风格表现一个严肃的主题——寻求生命的真谛。”还有外媒表示:“就像卓别林的喜剧一样。用喜剧的外壳包括了现实的忧伤,极具现实主义意义。”对此导演宁浩认为:“希望可以用新的表达方式拍出新的中国喜剧电影。”

篇5:电影《心花路放》观后感

电影主要围绕两条线展开,一条是黄渤、徐峥的猎艳之旅,一条是袁泉的找寻之旅。前者偏接地气与无节操,而后者则主打治愈系与小优雅。作为一部喜剧片,《心花路放》还是将主线留给了黄渤徐峥身上,在片中,他们负责了绝大部分的笑料,而以袁泉为副线则是既为前者出行提供了动机,同时在后面有一个相当合理的结尾提供了依据。可以说,这两条线索彼此独立前进,但又在某个时刻相互交融,一同推进了这场空前绝后的狂欢之旅。

黄渤徐峥这一路的寻欢之旅颇有《末路狂花》中酣畅淋漓的味道,不过不同于后者女性的报复动机,黄渤徐峥这一路的动机则很明显,那便是对准了旅途的艳遇,这一路充满了雄性荷尔蒙的味道。从最先的阿凡达女孩,到之后杀马特女孩,再到宝马MINI女,以及之后的陪酒女,这一路的猎物不少,但每一段之中都充满了各种戏剧化的转折,而恰恰是这种转折与较大的反差,让片中的戏剧效果也达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旅途中分别遇见了四种截然不同类型的女人,这其中有固执而倔强的阿凡达女孩,也有周冬雨饰演的涉世未深的杀马特女孩,而之后张俪扮演的宝马mini女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出场的马苏则为这段旅途暂时告一段落,一路上遇见的这些女孩,导演可谓极尽癫狂之能,为观众呈现了一出又一出的捧腹笑料,当然一众女星在这其中也是蛮拼的,各种颠覆戏码,让人感受到了她们截然不同的一面,而贯穿始终的袁泉则维持了以往的本色形象,但依然非常打动人心。

总体上来讲,《心花路放》的尺度相当大,这几乎是我们所常见的.国产片喜剧中最尺度全开的一部的,但宁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这种颇为毁三观的东西玩得非常嗨同时又不低俗,并且在搞笑之余甚至不忘玩一把情怀与致敬,在后面那段致敬港片桥段时,观众在爆笑之余不免还是沉思与感动,可见《心花路放》里,宁浩不仅玩得了癫狂,也可以是影片具备高大上的气质。

黄渤徐峥这对黄金搭档的卖力演出让我们回到了《泰囧》时候那种浑然天成的处处笑点,而这次加入的女性角色同样非常的讨喜,张俪与马苏在戏中也是非常的抢戏,基本上笑声从始至终就没有停止过,导演在调教演员上显然有着不错的水平,甚至是周冬雨,我们也看出了不少突破。

篇6:电影《心花路放》观后感650字

《心花路放》是一部喜剧情感片,也是一部公路片,还是一个风光片加小品串联的集锦。总的说来,剧情一般,笑点中等,导演的`手法还算比较新颖,有些小花招,比如刚开始黄渤像个工人一样操纵砂轮切割家具,粉末四溅,就很有大片的气势,结果却是法律也允许不必分割财产的冷幽默。整部戏就是围绕着离婚和结婚展开的,悲催的是以黄渤离婚开始,以徐峥和阿凡达女郎陶慧结婚告终。本来是徐峥陪着黄渤玩,结果却是黄渤陪着徐峥玩了一趟去大理,幸运的是,最后黄渤在徐峥的婚礼上认识了焦俊艳,还算苦尽甘来,老天垂怜。

故事的重点是,徐峥口头说在路上要帮助已经离婚的黄渤找女朋友,实际上是他自己在泡妞,完全不顾黄渤的感受,最终激怒了黄渤,徐峥还挥舞关公大刀和黄渤的雨伞大战起来。

剧中的亮点是,黄渤拿钱来逼马苏说我爱你,马苏很想要钱,但是又没演技,应付了事,怎么也达不到黄渤的“要走心”的要求。还有一个是周冬雨的杀马特三角恋,扯到了一个非著名的技校京西技校,可周冬雨非要认为京西技校和蓝翔技校一样有名,一样强!

比较唯美的是,黄渤和袁泉的一段倒叙回忆他们的初次相遇,他们在大理的梧桐客栈相识,袁泉还带了一条狗,叫做“对不起”,两人在留言墙上写下了“耿浩 对不起康小雨”,最后耿浩(黄渤)面对现实,把“对不起”改成了“祝福”。大理的风光,美在洱海,海面碧蓝碧蓝的,美得让人心发颤。大理的山,一望无际都是层林尽染,那些树跟油画一般,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他们仨(黄渤徐峥和张俪)骑着电动车在洱海的路上兜风,别提心情有多么舒畅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花路放影评】相关文章:

[影评方法]如何写影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04-13

专业影评电影《御法度》影评05-17

《超脱》影评05-25

魔戒影评04-07

影评英文04-08

小武影评04-08

夜袭影评04-09

寒战影评04-12

《勇士》影评04-14

战马影评04-14

上一篇:日语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自我鉴定下一篇:巨口铺中学开学安全隐患排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