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2024-04-11

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通用10篇)

篇1: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店张中学营养改善计划经费管理办法

为规范我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经费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1.学校食堂是学校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按照“非营利性”要求,单独实行成本核算。为保障食堂师生伙食质量,学校应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不得在食堂提取任何费用。学校应加强食堂监管,确保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2.学校应确保将营养改善计划经费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营养餐,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也不得以营养品代替营养餐。实行统一就餐,并建立就餐台账,详细登记和记录学生的就餐情况。严禁将该资金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和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3.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食堂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食物消耗核算,厉行节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学校应定期公布经费收支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建立营养餐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4.建立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问责机制。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等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篇2: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审批,把好账务关和实物管理关。

二、学校食堂总务具体负责食堂账务管理和实物管理工作,我校保管员韩雪,负责实物管理工作。

三、营养餐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做到日清周结,每周公布帐目,接受教职工、家长、社会、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四、每天按国家规定的营养餐标准制作优质等值的营养餐。

五、营养餐支出票据必须有供货商、两个购贷人、食堂管理人员签字,再由我校校长审批签字方可入账。

六、营养餐支出分月汇总,学期结束召集全体教师审核账目。

七、如有违规、违纪行为,必须立即查清事实,落实整改措施,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篇3: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增加, 我国教育事业 (规模) 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一系列保障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的措施。至2012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例首次达到了4% (总额达2万亿元) , 在校学生生均经费也有了显著提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教育经费投入仍将持续增长。

伴随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 全社会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日益关注。一方面,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 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 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 当前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 如各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使用管理不规范现象, 个别高校科研人员贪污科研经费, 严重损害了教育形象, 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增强教育经费监管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 加强经费监管, 用好管好每一分钱, 让人民群众放心, 让广大师生受益, 是当前一个阶段非常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部于4月1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 (教财[2013]3号) , 就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纷纷就切实做好“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做出了部署。本文以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着眼长远制度、队伍和长效机制建设, 谈谈对高等学校健全管理措施、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二、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

在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性拨款、学费收入和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筹集的科研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依据学生人数拨付的维护学校正常运转的部分以及相关专项费用 (如211、985、中央地方共建等专项资金) 。高校科研经费根据来源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纵向经费是来自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性拨款和高校内部预算安排拨付的资金。横向经费为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技术开发、技术协作、技术支持、部门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社会投入性的资金。除上述两种科研经费外, 还有部分高校自筹的纵、横向配套经费或高校自己立项研究的科研经费。

2、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将日趋缓解

随着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 尤其是2003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多年超过教育总投入的30%。高等学校大规模基本建设已基本完成, 高校的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水平和固定资产规模已达到相当水平。高校的发展已从前期的重视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与此同时, 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渴求, 大大拓宽了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外、高校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筹集的经费 (如科研经费) 总额和比例不断增加。我国长期存在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需求不断增加与总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将日趋缓解。

3、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教育经费管理从预算、执行到监管各个环节均存在较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预算管理薄弱、执行弱化、管理效率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信息质量差等方面。教育经费的预算申报阶段, 往往缺乏总体性和前瞻性规划, 主要着眼于多要钱;预算编制过粗, 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和全面预算管理有待健全和提高;预算执行不严格, 随意更改、与预算脱节情况严重, 支出进度不合理, 年终突击花钱现象普遍, 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被人为破坏;高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问题较多,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学校财务信息不公开, 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不健全, 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浮躁、奢华和浪费类似,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贪污腐败、浪费严重等现象。

4、科研经费管理亟需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的获得总量和产出效益是衡量高校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总量关乎学校声誉, 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争取更多的项目和经费, 甚至允许他们自由支配获得的经费。相较于对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的重视, 对科研经费的执行监管的重视不够。对科研经费, 由于缺乏普遍适用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案, 各高校往往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独自探索。大部分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限于表面账目往来, 无法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做到有效监管。个别高校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 甚至发生了违法违纪行为。高校财务部门无法实现对科研经费有效监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日益多元和复杂化, 对项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预知性;科研人员人数众多, 对科研预算和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财务和科研部门缺少完善的科研预算审核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制度或专职队伍。对此, 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发文要求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三、高校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的思路及建议

1、总体思路

针对当前全国范围内教育经费管理方面的普遍问题, 教育部及时提出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 对各地区和学校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为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主体单位, 各个高校应立足当前教育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 着眼长远制度、队伍和长效机制建设, 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 力争使活动产生持久长期效应。

2、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

(1) 以点带面, 深入调研, 梳理主要问题。由于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样且复杂,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 涉及所有经费。应根据经费类别, 分别对事业经费、专项经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普查。在普查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经费, 深入调研, 对照通知要求, 梳理出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可选择985、211或中地共建项目等专项资金, 科研项目经费可选择国家“973”、“863”、“支撑项目”等纵向项目以及有代表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2) 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深入分析问题原因, 理出共性管理问题的基础上, 对照问题和现有管理制度, 按照“立、改、废”的要求, 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制度空白点, 抓紧订立完善, 做到制度全覆盖;对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不一致的部分条款, 及时修订完善;对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抵触、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 坚决废止。

(3) 加强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为保障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的实施, 各学校要按照财会工作需要和内控制度要求足额设置岗位, 配备专业人员, 同时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 提升队伍整体水平。事实上, 当前相当部分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并非是缺乏制度引起的, 而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保证执行力。

(4) 设置科研专职岗, 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科学、合理的预算是各种教育经费规范、高效使用的前提。当前教育经费, 特别是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预决算脱节, 事前、事中监控不力的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和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 而科研和财务部门缺少完善的科研预算审核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制度或专职队伍协助。各高校应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设立专职岗位, 协助项目负责人, 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 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预算, 并加强财务监督, 提供全过程服务。学校财务部门应加强科研项目的核算, 确保核算内容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针对日益增长的科研及专项经费,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试行对学校二级单位 (学院、研究所等) 建立财务管理人员制度。由人事部门招聘并在财务部门或会计核算中心培训后委派到各二级单位, 委派人员工资由相应二级部门发放。委派人员主要管理科研经费及专项经费, 负责票据审核报销, 确保业务合法合规, 同时也担负部分秘书工作。由于这些人员受过财务业务培训, 熟悉财务报账系统, 可在保障经费规范使用的同时, 减轻学校财务人员的负担。

(5) 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逐步推进财务信息公开。拓宽财务信息公开渠道, 接受教职员工监督。及时更新财务软件系统, 实现教育经费的科目余额控制, 改事后监管为过程监管, 保障预算的执行力。

(6) 认真做好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经费投入监管问题。教育部今年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即“2011计划”) 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 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2011计划”不同于以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 该工程专项资金将用在现有体制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上, 如高水平队伍组建、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等。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促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2011计划”将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推动力, 也是财政性教育经费重点投入方向之一, 加强“2011计划”经费的高效使用和监管是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组成和重点。高校应及时学习“2011计划”经费相关要求和规定, 做好队伍和制度建设。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教育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以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论述了对高等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提出了高校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的思路和建议, 指出高校应着眼长远制度、队伍和长效机制建设, 从教育经费来源、使用和监督各环节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Z].教财[2013]3号.

[2]张营广:加强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有感[J].教育财会研究, 2011, 22 (4) .

[3]胡玉玲、申福广:国际视野中的我国教育经费层级配置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5) .

[4]赵富平:高等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6) .

篇4: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一、对于财政部门预算要加强四个方面。一是“三公”经费预算要细化。从调查情况看,下达的预算很简单,只有部门经费总额,支出没有明细,“三公”经费及会议经费的控制、考核、预警无确切的标准;二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三公”经费及会议经费预算标准要科学,要切合实际。本着节约原则制定新标准,使部门经过合理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三是预算编制要透明。职能相同相似部门经费预算要有可比性。四是运用现代科技,推广和完善公务卡结算方式,实现明白消费,减少现金支付。

二、对于预算执行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一是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预算细化到项目,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二是严格做到开支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落实问责问效。一些单位,之所以对“三公”经费大手大脚,对中央和上级有关禁令不以为然,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公开不够、透明不足,群众不知道、管不着,助长了奢侈之风。一旦将一切置于阳光下,将会曝出问题、晒出破绽;三是加大惩戒力度,明确“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的法律责任。加大对“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让其自生敬畏。

三、完善制度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将整治公务人员的“公款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列入政府法制建设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或制度责任,使治理“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有规可依,这样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制支持;二要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完善公开方式和内容,使其制度化、常态化,方便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强化定点管理,各级政府统一公布定点单位。

四、从监督检查层面,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 、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监督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对各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经费支出开展季度性预警提示工作,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及会议费预算管理,严防支出超标。审计机关进一步强化对各部门对“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将各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情况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接受人大的审议和质询。

总之,治理“三公”经费及会议费要多管齐下。从完善制度建设,细化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以及监督考核多种措施结合方能收效。要强化政府各部门公开行政成本的力度,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出境出差考察等支出情况,应详细分类列出,使各部门的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加强对“三公”经费消费主體勤俭节约为政理念的教育和锤炼,明确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国家资金责任。要将政府各部门行政成本情况及“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公开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廉政考核和问责范畴,促使各部门自觉规范和收紧“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行为,提高行政效益。

篇5:2013营养午餐经费管理制度

学校营养午餐经费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我乡学校营养午餐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保证学校学生营养午餐,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成立学校营养午餐经费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均(中心校校长)

副组长:雷刚(总务主任)、牟欣(营养午餐负责人)

成员:罗国川、王鑫、侯俊、李杨、胡祖铭

二、学校营养午餐实行专账专设,专人管理,主管、会计、出纳三分离。

三、学校营养午餐台账分设,做到收支平衡。

四、学校营养午餐采购人员,当天完成采购工作后,必须当天填报“古蔺县学生

营养午餐购物单”交相关人员审核签字,入账存档。

五、学生营养午餐经费执行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学校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把营养午

餐经费挪作他用。有此情况者,一经发现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严重者交由有关部门处理。

六、建立好“学校营养午餐”账目。各学校后勤财务人员把专款交采购员时应办

理相关财务手续,学生营养午餐经费中央补助和地方补助经费使用要分开记帐,做到账目清楚。

七、学生营养午餐就餐人数由班主任作好统计,个别当日请假不到校的学生要作

好记载。如实报营养午餐经费管理人员。

八、搞好日公示和月公示,向学校全体师生和家长公布营养午餐账目,主动接受

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九、期末搞好“石屏乡学校营养午餐经费决算表”经学校财经审查小组签字、校

长签字、营养午餐管理人员签字。一式二份,一份学校存档,一份交中心校。

古蔺县石屏乡中心小学校

篇6:经费管理办法

为了适应我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扩大其组织活动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各社团为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其活动经费的来源、使用和管理,使社团财务科学化、规范化,社团联合会对财务制度做了新的规定,具体事宜如下:

一、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一)经费交纳管理规定

1.学生社团为筹措开展活动经费,可在每学年初向成员收取会费,会费一般为10元/人,其中5元来购买会员证、会徽等相关证件。5元作为本社团的活动经费;特殊情况必须向团委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后方可执行。

2.每学年纳新之后一周内,社团必须向社团联合会上缴会费的全部,进行集中管理;学生社团可接受捐赠,但必须向社团联合会及校团委报告相关情况。3各社团负责人,必须按时足额上缴经费,逾期或交纳不足,按其情况给予警告或相关处分。

4.各社团建立自己的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参与财务管理0,要严格审核本协会的财务,并做到收资记账,账目清楚并保留原始凭证。社团联合会财务中心将不定期核查,对于学生社团账目混乱者,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将责令其财务整顿,并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社团整顿期间,社团停止一切活动。

(二)经费使用管理规定

1.学生社团的经费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活动,任何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学生社团的财产不得在社团成员中分配,不得购买诸如:烟、酒等与活动无关的副食品。

2各学生社团如有特色的活动经费,必须提前一个星期填写经费申请,并向社团联合会提交经费预算、活动方案,经社团联合会批准后拨给相应的资金,活动结束后,社团必须填写经费使用结果,包括经费流向、所剩资金或亏空资金,若有剩余,把剩余资金重新入账。

3.若活动之前没有活动预算,所需经费不予报销,后果自负。4.各社团所举办活动原则上只能使用本社团所缴纳的会费,社团联合会不得批准调用其他社团的会费。

(三)财务报销规定

1.学生社团所需购买的物品均需从购买地点开国家统一正式发票,发票上填写清楚物品的具体名称、单价、数量及总金额(人民币大写)。2社团活动开支以各种有效票据为原始凭证,并经手人签字为准。3.没有经过批准或申请批准扇子使用经费者,一律不予报销。

4.若发现虚假报帐,社团联合会将追查社团负责人的责任,令其补还所有款项,并给予负责人和财务当事人相应处分。

(四)社团财务管理规定

1.社团联合会财务中心仅负责对和社团财务集中管理,原则上不准干涉社团资金使用。

2.各社团财务部门对本社团财务负责,做到公开、透明。

3.各社团财务部门应将各社团资金来源、去向逐项登记清楚、并保存好相应凭证,此方面若发现问题,追查财务当事人责任。

4.社团联合会的财务中心将不定期对各学生社团财务状况进行检查,若发现资金去向不明,财务混乱,支出与上报不符合者,将追查社团负责人与社团财务人员责任。

5.社团财务每学期至少公开一次。

篇7:经费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会计法》以及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芜湖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和国家有关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指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经我县批准设立备案、实施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小学、初中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一贯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部分(以下简称“中小学校”)。

第三条 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第四条 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专款专用,厉行节约;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第五条 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行“以县为主”、“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体制。中心学校对学区内的各中小学在公用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公用经费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六条 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主要是根据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按照生均公用经费和在校学生人数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足额安排的各项资金。

第七条 中小学校预算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事业发展及财力,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八条 中小学校公用经费遵循“综合预算、定额保障、分校核算、绩效考评”的原则,纳入学校部门综合预算统筹安排,教学点纳入其所属学校统一编制。

第九条 中心校要根据本学区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分配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证较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需求。各学区可在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10%以内进行统筹使用,主要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中心校要制定具体的经费统筹分配使用方案,方案需经学区管理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后方可实施。

第十条 中小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应实行政府采购。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一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资料印刷、取暖、交通差旅、邮电通迅、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建筑和构建物、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第十二条 中小学校要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严格执行预算。各项资金必须按序时进度、支出标准和预算用途规范使用,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任意突破预算指标或改变资金用途。

1、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中小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培训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住宿费等开支。对未经批准或借培训之名进行旅游等开支的任何费用,一律不得报销。

2、规范公务出差行为,严格按照县政府有关规定的差旅费标准执行,严禁公款旅游。

3、严格会议费预算管理,控制会议费预算规模,执行中不得突破。

4、建立公务招待用餐相关制度,严格按照招待费标准及开支范围执行,从严从紧控制招待费支出。

第十三条

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制定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制度,细化支出范围和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经费审批、实物管理等程序,实行物品采购并登记台帐,建立健全物品验收、保管、领用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明确管理责任。学校所有支出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分管负责人、总务、教务、财务人员组成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各自权限和职责,建立相互牵制机制。各项费用据实列支,严禁虚列虚支、虚报冒领和挤占挪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四条 中小学校会计科目按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和《中小学校事业支出明细表》规范设置,支出按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核算,准确反映学校经济活动。

第十五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上级政策调整变化和人力不可抗拒等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由中小学校按规定程序报县教育局和财政局审核,经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中小学校要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成立由学校负责人、教务和总务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对学校财务进行全面审核,同时对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每季度在固定公示栏公示公用经费使用及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中心校对所属学校财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学校财务管理按规范程序实施,强化民主理财工作。第十七条 中心校要加强在校生学籍管理,按时填报在校生学生学籍,保证在校生与学籍一致。同时各校要严格审核把关,杜绝出现“双重学籍”、“在籍不在校”、“在校不在籍”等情况,确保各项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

第十八条

县教育局会同县财政局,按照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审核管理,确保经费支出安全、规范和有效。

第十九条 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乡镇中心校对所属学校财务管理负有主体管理责任,财政局、教育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和绩效评价,同时按照《无为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内部审计。对骗取、截留、挪用、挤占上级资金,或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和浪费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无为县教育局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无教监„2011‟6号)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二十一条

篇8: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一)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为实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十二五”规划将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1.8%增至2.2%, 仅就国家自然基金 (一般项目) 一项的科研经费资助额度就由过去的15-30万元增至40-80万元。国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势必要求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使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例增长。

(二)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逐渐加强, 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逐渐加大, 科研腐败逐渐显现。通过审计发现贪污挪用科研经费的手段可谓是多种多样, 比如用科研经费购置小轿车、盖房、买家具, 2007年至2009年, 陕西两所高校分别用项目经费41.9万元和29.36万元购买小轿车和旅行车各1辆;通过套、贪、假等手段套取科研经费, 山东省对省内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 有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438张, 金额51.54万元;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1824张, 金额103.05万元;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 套取资金114.78万元。究其原因不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只停留在项目申报上, 科研经费的使用完全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管理、自行支配, 所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

(一)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依然沿用重项目申报轻经费管理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高校要发展要提高知名度, 比较重要的条件就是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额度, 尤其是“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这样重大项目的到款额, 所以学校对项目的申报非常重视。科研管理部门完全把精力和财力用到项目申报上, 对科研经费的日常使用则疏于于管理, 经费完全由课题负责人随意支配。

(二) 忽视间接成本的核算, 极大的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率。科研项目经费的间接费用主要通过管理费、燃动费来体现。科研项目计提的管理费是用于课题研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 日常水、电、气、暖消耗, 以及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燃动费是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有些高校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少提甚至不提管理费, 更是无偿的使用学校的原有资源, 这样不但助长了科研贪腐的风气, 因为科研经费已经包含该项支出, 更使学校资源严重流失, 降低资金使用率。

(三) 各管理部门各负其责, 缺乏沟通, 管理上相互脱节。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合同的管理、项目的立项、项目的结题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管理项目经费的使用。科研经费到账后科研管理部门为科研项目立项后工作就转移给财务部门, 直到结题, 这段时间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管理是空白的, 而财务部门只负责项目的预算控制, 对科研项目的合同如研究的内容, 课题组成员等等一无所知, 无法判断经费的支出是否合理, 是否应为该科研项目的支出费用, 经费使用人是否为课题组成员等等, 带来的结果是结题不结账, 科研项目经费交叉使用, 虚报瞒报支出, 科研资金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加大了财务管理成本。而高校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 基本上处于盲区, 因此高校急需转变管理理念,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 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三、转变管理理念强化各部门协同管理是加强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一) 目前很多高校未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 而是作为科研收入单独核算单独管理, 带来的后果是资源流失严重,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高校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将学校的所有资金都纳入学校预算, 包括科研收入,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二) 科研管理模式由单一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转变为课题组负责制, 形成资源组合资源共享的管理态势。课题组负责制不仅可以很好的整合人才资源, 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资金,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而且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 建立由院系分管、财务部门协管、科研部门主管、审计部门监管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院系负责动员、组织课题的申报, 课题经费使用的初步审查;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审核报账工作, 严格审核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 预算执行的合理性;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的立项、大额资金的审核审批, 专家咨询费、协作费及劳务费的审核审批;审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 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互为监督的管理态势。

四、编制行之有效的科研预算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很多申报人在申报项目时, 最为头疼的就是经费预算的填报, 不知道依据什么填报, 又怕因预算填报不合格而错失科研项目。目前科研课题申报的支出科目大体有设备费、差旅费、材料费、资料费、会议费、测试计算分析费、燃动费、信息版面费、国际交流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劳务费、其他等。这些费用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费用, 如材料费、人工费即劳务费, 一类是间接费用, 如管理费。直接费用的申报相对容易, 比如材料费, 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哪些材料, 根据各种材料的数量、价格, 计算出材料费的预算数。间接费用预算是相对来说麻烦些。为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学校应建立固定资产备查账, 包括设备及房屋, 对原有设备实行统一管理, 减少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 二是财务部门应配备专业人员参与课题经费的申报工作, 协助课题申报人填写项目预算, 使预算的编制能够行之有效。

五、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建立覆盖全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授权院系、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审查科研项目的到款、立项、预算的填报、预算的执行、课题的进展、经费的使用、课题的解题等情况对科研项目进行实时监控。杜绝由于科研项目多而使科研经费交叉使用的现象, 杜绝结题不结账的情况, 杜绝不按预算使用经费的情况, 实现数据共享, 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的水平。

六、监督是精细化管理保障

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采用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对科研项目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审查监督, 对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经费的使用情况适时监督, 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各院系及课题组, 表扬好的批评差的, 相互监督, 保障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董文凤.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 2011 (11) .

篇9: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会计学会2012年立项课题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創新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据2011年中国科协的调查,我国的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上的只占40%的比例,意味着60%的科研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也凸显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1.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存在差距。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忽视立项过程中经费预算的审核,这很容易造成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的差距。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缺少具有财务核查能力的人员指导,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缺乏良好的审核机制,因而存在自行填报预算,随意性强的情况,科学性和合理性差,对于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主观上没有严格的规划。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前期预算与后期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存在出入,难以按申报书上的预算来报销,这就容易产生违规的问题。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额外支出,在申报课题时难以预见,因此,未列入预算或无法列入预算,譬如依托个人感情在其他科研机构完成科技研究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等费用。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用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科研项目级别、种类繁多,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名目各不相同。随着科研项目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经费规模日益扩大,科研经费需求逐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更加复杂,沿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科目分类局限性很强,难以适应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甚至有些实际支出难以报销,因此,部分科研工作人员换用其他名目报账,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平行机构,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互相缺少沟通协作。各自制定相关的制度,有时会存在责任、权利、利益不明确,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为了避免报账过程中引起分歧意见,有时更改实际支出的名目,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监管无法做到细致到位。

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管理不完善。由于高职院校科技研究发展得比较晚,往往注重立项课题的数量、级别、经费支持等,忽略了对课题结题的结账管理。因此,经常出现课题结题一年后,账目还没有结清的情形,给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及项目管理上带来一定困难,也造成财务账目不准确。

2.对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及联系。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上的问题经常是由于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合作。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应该请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指导课题经费的预算,对于预算支出是否合理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财务部应该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商,根据科研项目类别不同建立相应的支出名目,控制相应名目的支出金额。三是项目结题后,科研部门应该及时联系财务部门,以利于财务部门控制课题负责人结题结账的时间。四是财务上出台的相关制度也应该及时通知科研部门,避免在执行课题对账、结账时出现经费不能报的现象,从而削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对于科研物品的采购,可以请后勤部门配合,尽量减少现金采购,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现象。六是审计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减少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

项目负责人应该加强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项目资金申请下来后,部分项目负责人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上的偏差,项目经费没有专项使用,与一般办公经费相互混淆而当成自己的。报账时,适当规避,增加可报项目金额,出现一些支出项目严重超出预算。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注重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技术要求、技术路线等,忽略了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因此也存在支出名目、预算金额填写随意性的现象。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有些支出没有在预算范围内,或者预算的金额不足,或者部分没有实际支出等问题,为后期结账带来困扰。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申请时对每一位申报人员强调经费预算的重要性,讲解说明学校的财务规定,建议课题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制定课题的经费预算方案,使经费预算更科学、合理,减少后期报账时出现问题。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管理要规范、制度要先行。针对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要了解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题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差异及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等。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确定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同部门、责任人的权力与义务,实现科研经费分配合理化;确定不同项目经费支出的范围、比例,以及经费审批权限,实现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化。改革现有的财务制度软件,针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特点,增加项目预算管理系统,构建项目名目和支出名目的对应关系,有效控制项目支出时的比例,实现此案科研经费支出合理化。建立结题结账的相关制度,规定结题后结账的有效时间,避免增加科研成本,实现科研成本最小化。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的使用,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应最大化。

加强科研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为了更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采取培训交流等方式让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学习、讨论、研究科研预算、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转变思想,增强现代化科研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同其他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经常进行信息交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科研经费管理就成为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这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有效,直接硬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应该同心协力,积极探求科学的管理办法,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1]王秀清.对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科技信息,2012.02

[2]李艳霞.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

篇10: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二) 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863计划由科技部牵头负责,并会同总装备部组织实施(科技部和总装备部以下简称组织实施部门)。组织实施部门设立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办),同时按领域设立领域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域办)。

第五条 863计划领域内设专题和项目,专题下设课题,项目由课题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863计划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组织实施部门部门预算管理。

第六条 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牵头(主持)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课题经费开支范围

第七条 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八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 设备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 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 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 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时,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应当事先报经项目总体专家组或项目牵头(主持)单位审核同意。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 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863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 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九条 课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 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条 领域办在组织研究提出本领域专题设置以及提出项目立项建议时,应当同时编制概算。

第十一条 在对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建议进行综合审议、审核时,应当对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决策,以及各专题、项目总预算控制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建议时,应当包含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组织实施部门结合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对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进行独立论证,作为组织编制课题预算的依据。

第十三条 各专题、项目在选择课题承担单位的同时,应当组织课题申报单位编制课题预算。课题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四条 课题预算按照有关要求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组织实施部门。

组织实施部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预算进行评审或评估。组织实施部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五条 组织实施部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六条 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提出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经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七条 组织实施部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牵头(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课题)预算书。项目(课题)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 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 组织实施部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将课题年度预算下达到课题承担单位,并抄送项目牵头(主持)单位。

第二十条 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课题),其经费预算的确定按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 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 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三) 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五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课题,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报表中编制反映。课题决算报告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报告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于次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组织实施部门。

第二十六条 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课题实施期间出现课题计划任务调整、课题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组织实施部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组织实施部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项目(课题)完成后,项目牵头(主持)单位或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组织实施部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课题)验收的前提。组织实施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 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 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项目(课题)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组织实施部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五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组织实施部门对项目牵头(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七条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组织实施部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组织实施部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科技部和总装备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同儿戏的结局诗歌下一篇:让希望和安全一起飞翔 学生代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