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反思

2024-05-21

唱歌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唱歌教学反思

唱歌教学反思

篇一:唱歌>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歌表演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1.音乐活动: 声音的强弱2.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使学生自己发现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如知了、蟾蜍、青蛙、猴子等等的叫声。再由两只小猫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p 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

这节音乐课,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是,会演唱歌曲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我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歌曲学生大部分能够较快地接受并学会,但乐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我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在让学生歌表演的环节中,由于我自身对舞蹈不精通,没法给予学生很好的舞蹈动作提示,学生没办法很好的进行表演,这个环节显得课堂不够活泼。

课堂中对教学的组织,我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一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很好的组织一堂有趣、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 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作为音乐学科,要做到生动丰富、机智巧妙,适时适地的评价。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能用 “你真棒”“你唱得真好听”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 教学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篇二:唱歌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一学年中,我潜心钻研唱歌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参加教研员李老师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从听课、评课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随时与本组教师一起共同探讨研究音乐教学的体会与心得,来促进、提高自己的唱歌教学工作。反思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唱歌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感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1、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良好的音乐基本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在本的音乐教学中,我主要从节奏和声音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节奏训练方面,我根据教材内容依次给学生出示不同时值的节奏型,并按照时值的长短对其进行归类,做到读、写、听、创相结合,集体练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前训练和课中的歌曲学习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觉。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唱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声音训练非常重要。我认为声音训练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无论是开始的发声练习,还是在歌曲学习的各个环节,只要听到发扁的、喊唱的等需要纠正的声音,教师就要停下来给予指导,让学生始终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歌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演唱方法,我经常提醒他们要张大嘴、轻咬字,用咬苹果的状态来演唱。通过一学年的不断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逐步增强,声音效果越来越好。

2、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表现、处理歌曲。

在感受歌曲阶段,听唱法是我们在唱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让学生带着怎样的问题一遍遍的>倾听歌曲呢?这就要从音乐要素着眼,如: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什么情绪的?速度、力度上有什么特点等等。在表现歌曲阶段我激励学生要唱出歌曲的情绪与情感,而在歌曲的处理环节,我鼓励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突出音乐审美体验,用最美好的声音表现歌曲,形成教学的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对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连音与短音等做出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能力。例如四年级歌曲《老师,节日好》的最后一个乐句“飘香的果实甜在老师的心窝”要连续演唱三遍,试想毫无变化的机械重复会是多么单调乏味,于是我提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演唱处理,使它更具结束感。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演唱力度上作渐弱处理、可以让我们的演唱速度在最后一遍时逐步慢下来,等等。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演唱,参与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3、让唱歌教学变得更有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在三年级音乐《我的小绵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了“情趣”二字,引导学生在歌曲情境中感受、理解、表现、创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对于二声部的指导练习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模仿小绵羊的叫声,然后问道:“如果把小绵羊的叫声加入到歌曲演唱当中可以吗?你认为加到哪儿比较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于是按照大家的建议师生一起合作演唱,比较哪种方法或哪些方法效果比较好,哪些方法不可取,然后全班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适时加入小绵羊的叫声,进行二声部练习。孩子们学习劲头很高,当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那么为什么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呢,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自然而亲切。

2、使得单调枯燥的唱歌教学变得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不同的教学班,孩子们提出的设想是不同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选择、去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一别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表现,与众不同的心理锻炼了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我的小绵羊》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教学中我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灵活地加入了绵羊叫声作为第二声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倾听、学会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从而为后面的合唱歌曲的学习做好准备。

篇三:唱歌教学反思

在农村小学,许多音乐课常常成了“唱歌课”,因为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在兼课老师的心目中,音乐课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因此,一节音乐课一唱到底,一节课唱下来,学生唱得累老师教得也累。半学期没过,音乐课本上的歌唱完了,剩下的音乐课时间只能每次翻来覆去唱那些歌,使音乐课变得乏味,又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嗓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许多老师把“音乐课”就叫成“唱歌课”,总以为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课的任务,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教;也可能与教师自身的水平有关,因为是兼课,本身懂得不多,那又怎么去教学生呢?结果,就可能造成这种结局:几年音乐课下来,学生只学会唱几首歌,别的什么也不懂或似懂非懂。

怎么改变农村音乐课的这种状况呢?

1、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音乐课本上安排了丰富的内容:除了唱歌,还有欣赏、律动、节奏练习、音乐游戏、乐理知识等等。教师首先要转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安排这些内容,学唱歌曲之外,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做一做律动,拍一拍节奏,玩一玩音乐游戏,学一些乐理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既动口又动耳手脚并用,又充实脑袋,那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不高吗?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懂音乐。

2、降低难度,变视唱为模唱(哼唱)

在学唱歌曲之前,一般来说总要学唱歌谱。许多音乐教师总以为农村学生音乐素质低,不识谱,学唱歌谱就免了。其实,唱好歌谱对于唱好歌曲有很大的帮助。但低年级学生不识谱,怎么办呢?那么就让学生跟着琴来哼唱(或模唱),有时用“呜”的声音、有时用“啊”的声音、有时用“啦”的声音,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变的声音,也不易使学生疲劳。

3、改变形式,按节奏读歌词

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这种做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合适。一可以记住歌词,二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每个字的时值。具体操作时,可以先跟老师分句读,几遍之后再齐读。较长较难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让学生都记住歌词。熟练之后还可以拍手读,更能起到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4、放宽要求,不操之过急

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难。这时,老师可能会这样想:这么简单的动作、这么简单的游戏,教了一节课,你们也不会,真笨!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城里的孩子也一样,可能农村孩子的这个过程更长些。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参加活动或游戏,特别兴奋,往往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课堂上显得一团糟。这时,可千万不要急,乱它一会又如何呢?比如:一年级第二册第六课有一个音乐游戏―――接龙,刚开始做这个游戏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到处乱跑,根本不像是在做游戏。在第三次音乐课时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练习,临近下课时总算有些像模像样了。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做这个游戏时学生总是特别的高兴,也越做也好了。

在课堂上经常做一些游戏、律动,学生上音课的积极性很高,一听要做游戏总是特别兴奋。为了能参加游戏,对于这之前的活动,总能积极地参与,听得也特别认真。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音乐课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唱歌,更要让他们学会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快乐。

篇2:唱歌教学反思

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找出学生的毛病进行纠正,这是每个声乐教师的职责,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和培养学生的细信心。

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老师能说、会唱、会跳让学生动起来,不能闲着,要说动,那可动的内容可真不少。

节奏模仿,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画旋律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乐谱下画,一种是用手在空中画。在听范唱时,除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外,我经常让学生看着谱子画旋律线。在视唱乐谱时,我会学生一起用手描出旋律线。这样,学生“有事做了”,听得就比较专心,而且通过画旋律线,可以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对表达音乐情感作用。

篇3:唱歌教学初探

一、欣赏范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新的歌曲, 要想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学唱, 很大程度取决于范唱的好坏。正确、忧美的范唱可以引人入胜,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让他们初步掌握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的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我认为条件许可的话最好由老师自己范唱, 因为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随之激起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听老师范唱完后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一段, 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更能集中注意力, 效果会更好。接着就可以先带同学们唱一唱这一句, 这样环环相扣, 有效地将难度一点点地降低, 学生后面学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二、学唱歌曲

学唱歌曲主要是集中在对歌曲的节拍、节奏、音准、歌词等方面的处理。当这些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快的解决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学唱歌谱。

我认为, 在课改理念的引导下, 唱歌教学一定要走出过去的误区。对歌谱的学习方式也应该越来越灵活, 像我们苏少版的教材既有五线谱也有简谱, 对于学过乐器特别是学过钢琴的同学来说, 唱谱的时候看线谱可能更顺眼一些;而对于大多数同学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同学来说能唱好简谱就很不错了, 这样既有线谱又有简谱有利于因材施教。另外, 也不是每一首歌曲都要求同学们完整地演唱歌谱。对于一些节奏相对较难的歌曲, 我们可以挑出学生最不容易唱好的小节来单独练习。还可以先挑出主旋律的骨干音来唱, 然后再逐渐地添加几个音, 最后能唱好几个旋律片段即可。如:在教唱《无锡景》时, 可以先带领同学们唱简单的节奏如:16|5-|6 5|3-|5 3|2-|3 2|1-|再唱:1 2 1 6|5-|6 16 5|3-|5 6 5 3|2-|3 5 3 2|1-|最后唱:1216 5|6165 3|5653 2|3532 1|这样逐渐增加难度, 既锻炼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学生又易于接受, 又为后面歌曲的处理埋下了伏笔, 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歌曲, 或者旋律、节奏比较简单的歌曲, 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学唱歌词然后再完整地唱谱。如:《大海啊, 故乡》、《友谊地久天长》这些歌曲, 因为学生对旋律非常熟, 我们先将旋律唱熟再唱歌谱, 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容易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学唱歌词。

学唱歌词时, 我们常用的教唱方法是老师唱一句, 学生学唱一句。这样的方法当然需要, 但不能简单机械的只使用这种方法, 让学生长时间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唱, 学生会感到很被动、很枯燥, 就像鹦鹉学舌, 最后虽然歌曲学会了, 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 阻滞了他们唱歌的兴趣。在教唱的过程我还要求同学们先听老师用琴弹奏一句, 然后再跟着琴声学唱一句。如:在教唱《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时, 在唱“理想也播进密林深处”这一句时, 我让同学们闭上嘴巴听旋律, 先把“也”字拿掉, 听着旋律在心里唱歌词, 然后再唱出声音来。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也”字加进去, 再仔细听一遍旋律, 然后再听我范唱一遍。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而且远比直接由老师教唱要记得牢。

三、把握歌曲的情感

在学生已基本唱准了音准和节奏后, 要进行由浅入深的歌曲艺术处理。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时,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与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首先, 在唱歌前可以带领同学们读歌词, 体会歌词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如:在教唱《大海啊, 故乡》时, 整首歌曲里“海”这个字用的比较多, 同学们刚开始唱的时候是发的标准的“hǎi”音, 这样听起来就显得有些生硬。于是, 我让同学们听我唱, 我唱“海”字的时候尽量往“hāo”这个音去靠, 让同学们分辨一哪种发音会更符合歌曲的情绪。比较之后同学们当然欣然接受后一种发音。

其次, 在解决了发音、吐字的问题后还要考虑力度、速度、音色、演唱方法等方面的表现要求。在教唱歌曲时可以通过节奏、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时可以用“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这三种节奏来唱, 请同学们体会分别用不同的节奏、力度来演唱歌曲, 情绪是否一样, 并请同学们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合适的力度、速度来演唱歌曲, 尽量统一学生的歌唱的声音, 这是一种理念根本转变的体现。

四、歌曲的拓展

在唱歌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创作运用到歌唱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可以请同学们为歌曲配伴奏。要求学生挑选合适的乐器, 按节拍、节奏及歌曲情绪特点, 注意力度的控制, 创作出固定节奏的来为歌曲伴奏。也可以为歌曲填词创作。让学生自己就着歌曲的旋律来创编歌词并演唱, 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应该是难度不大, 自己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4:唱歌教学反思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

歌唱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可以表达人的情感,无论是高兴或是悲伤的时候,都可以用歌唱来进行情感交流,歌唱是被音乐化了的语言,歌唱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可以说,歌唱是人类的本能,也可以说,歌唱是人类最自然的行为之一。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歌唱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歌唱能力,使学生在歌唱活动中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

2009年11月24至29日,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研讨会”提出了以“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研讨会主题,将培养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作为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的学习目标,《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主编吴斌,就此作了专题讲座,为与会教师在今后的歌唱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引領。我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怎样才能“会唱歌”,作了如下思考。

二、课堂唱歌教学的现状

新课改以来,有的音乐教师被某些教学方法所困扰,还有的教师受教育的一些理论的影响,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偏离音乐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忽略了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原则,多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手段,如讲音乐、游戏表演等来进行歌唱教学的学习,抛开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重要的特点,缺乏对音乐充分的、整体的、高质量范唱的感受,违背了“整体”——歌曲学习十分必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在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上,缺少自觉自信地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表达:不能帮助学生进行艺术表达,如力度、速度、节奏的变化等。学生遇到学生“学不会”“唱不好”“不愿唱”“不会唱”的状况。

三、怎样才能“会唱歌”

“会唱歌”要以“唱会歌”和“唱好歌”为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以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的浓厚兴趣与自信心为主要目标,比如有表情地参与独唱、齐唱或合唱。

第二,要具有正确的姿势和有规律的训练习惯,比如对指挥动作及前奏的反应。

第三,要具有正确有效的呼吸方法,比如气息的平稳与持久。自如、平稳的发声,情感丰富,比如有气息支持的、轻而不虚的声音。

第四,要咬字正确,清晰优美,如歌词的清晰与圆润。

第五,要对歌曲表现与诠释的技巧与艺术处理。比如记忆、连音和断音、音色、读谱等,以及力度的对比表现、速度的对比表现、表情记号的表现、完整地表现出音乐的乐句以及歌曲的意境。

第六,有富于魅力的表演,比如用听唱法来指导体会歌曲的乐句感觉,体会歌曲的那种问答形式,在此基础上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效果,发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歌曲的处理。

为此,在课堂唱歌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如下音乐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第一,比较的方法,它是音乐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对比中准确理解和表现音乐,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强音乐修养。

第二,听辨的方法,是音乐学习的最常用的方法。在听辨中整体感受音乐,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第三,体验的方法,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音乐,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中的形式和丰富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四,探索的方法,是音乐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

第五,表达的方法,是音乐学习中最好的检验方式。在表达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音乐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机地渗透表演中的要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等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的技能(声断气连,也是种控制音符长短的,装饰音的唱法,前后倚音也有时间的长短:切分音的唱法,中间的音符不能强于节拍重音:歌曲乐段中的不同对比(音乐要素对比)。

第六,强化(重复)的方法,是音乐学习中必要的教学环节。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重复可以更好的体味音乐的美,帮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第七,想象和联想的方法,是音乐学习中的个体化行为。在想象中展开各自的想象和联想,“陶醉”于情感体验之中的感受。

在今后的歌唱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音乐老师们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常问问自己“你会唱的歌是怎样学会的?”“我们的教学中,为什么会遇到学生‘学不会’呢?”“唱会歌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怎样才能‘会唱歌’?”“怎样才能‘会唱歌’,”,我们的学生还会存在“学不会”的情况吗,我们的学生“会唱歌”还会难吗?让“唱好歌”是在“唱会歌”中体现(不能等技术成熟了、歌曲学会了再进行艺术处理):让“会唱歌”在“唱好歌”中生成(技能技巧应在艺术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篇5:唱歌教学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许多老师把“音乐课”就叫成“唱歌课”,总以为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课的任务,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教;也可能与教师自身的水平有关,因为是兼课,本身懂得不多,那又怎么去教学生呢?结果,就可能造成这种结局:几年音乐课下来,学生只学会唱几首歌,别的什么也不懂或似懂非懂。

怎么改变农村音乐课的这种状况呢?

1、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音乐课本上安排了丰富的内容:除了唱歌,还有欣赏、律动、节奏练习、音乐游戏、乐理知识等等。教师首先要转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安排这些内容,学唱歌曲之外,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做一做律动,拍一拍节奏,玩一玩音乐游戏,学一些乐理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既动口又动耳手脚并用,又充实脑袋,那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不高吗?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懂音乐。

2、降低难度,变视唱为模唱(哼唱)

在学唱歌曲之前,一般来说总要学唱歌谱。许多音乐教师总以为农村学生音乐素质低,不识谱,学唱歌谱就免了。其实,唱好歌谱对于唱好歌曲有很大的帮助。()但低年级学生不识谱,怎么办呢?那么就让学生跟着琴来哼唱(或模唱),有时用“呜”的声音、有时用“啊”的声音、有时用“啦”的声音,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变的声音,也不易使学生疲劳。

3、改变形式,按节奏读歌词

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这种做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合适。一可以记住歌词,二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每个字的时值。具体操作时,可以先跟老师分句读,几遍之后再齐读。较长较难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让学生都记住歌词。熟练之后还可以拍手读,更能起到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4、放宽要求,不操之过急

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难。这时,老师可能会这样想:这么简单的动作、这么简单的游戏,教了一节课,你们也不会,真笨!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城里的孩子也一样,可能农村孩子的这个过程更长些。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参加活动或游戏,特别兴奋,往往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课堂上显得一团糟。这时,可千万不要急,乱它一会又如何呢?比如:一年级第二册第六课有一个音乐游戏DDD接龙,刚开始做这个游戏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到处乱跑,根本不像是在做游戏。在第三次音乐课时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练习,临近下课时总算有些像模像样了 。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做这个游戏时学生总是特别的高兴,也越做也好了。

在课堂上经常做一些游戏、律动,学生上音课的积极性很高,一听要做游戏总是特别兴奋。为了能参加游戏,对于这之前的活动,总能积极地参与,听得也特别认真。

篇6:《谁唱歌》教学反思

《谁唱歌》是一首有趣的问答歌,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幼儿做出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动作,然后带上头饰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演唱歌曲,体会问答歌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说说:“除了刚才我们唱到的小动物外,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是怎样叫的?”进行歌词替换,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较高,积极举手发言,以生活经验结合想象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演唱歌曲,活动气氛活跃。尤其是幼儿带上小动物的头饰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唱歌,回答森林爷爷的提问此环节,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兴致较高,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还体验到问答歌的乐趣。

篇7:听大树唱歌教学反思

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完整地欣赏音乐,为了能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我要求他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听完说说大树是怎样唱歌的?听到了什么?有个别孩子能听出音乐中节奏的变换,于是,我再次让孩子倾听音乐,并边进行讲述,并b段的讲述改成,“突然间,刮起了大风,小鸟吓得躲进了窝,大树的树枝也在不停地摇晃,树叶飞舞,但是大树不怕大风和大雨,使劲地挺直了腰。风渐渐地停了,大树又静静地睡着了”。第三遍欣赏音乐时,我让每个孩子都扮演大树,边听音乐边进行表演。

第四个环节,是用各种物品根据音乐模拟演奏。我先将准备好的画报、袋子等发给孩子,请部分孩子示范表演,第二遍,我要求每个孩子在教室内找一个可以模仿大树唱歌的物品,进行演奏,当我从一数到十,所有的孩子都找到了一样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全班孩子跟着音乐进行演奏,一遍下来,意犹未尽,于是让他们重新再找一件物品,再次演奏。

反思:

1.这节课将用物品模拟大树的声音这个环节提前,这样可以为孩子后面的演奏打下基础。

2.将音乐重新剪辑后,故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得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适合孩子。

篇8:如何进行高效的唱歌教学

教师应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准确地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音乐结构、风格特点、感情、力度、速度的特点和变化、在唱法上的注意事项以及隐性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牢牢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这条主线,精选音乐素材并进行有机整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富有趣味性、连贯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二、改进教法,关注学生反应,让学生唱好歌曲

首先, 教师要营造积极、愉悦的音乐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 使学生能在一个融洽、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歌唱。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图片、故事、音乐、视频等手段, 创设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展示歌曲的创作背景、风土人情、地域风光及意境等,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增增强强学学生生参参与与歌歌唱唱的主动性。教师还还要要根根据据教教学学实实际际和和课堂气氛反馈,随时时加加以以调调控控,,努努力力创创造出既严肃认真、逻逻辑辑清清晰晰,,又又新新奇奇有有趣趣、积极热烈的音乐乐课课堂堂气气氛氛,,使使学学生生积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歌曲、表现歌曲。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音准练习,提高学生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和对音高的控制能力,使学生唱会歌曲。在节奏、节拍、音准等方面做到准确是对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唱好一首歌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的整体聆听到局部甚至个别词句的聆听,充分感知、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加深对音高的记忆。对于歌曲中音准和节奏的难点,教师要利用模唱、听辨音准、用柯达伊手势提示音的高低、听琴视唱歌谱等方法进行重点练习,这一点在合唱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他们的歌声录下来进行回放,让学生通过对比评价进行音准节奏的自我调控。教师要能快速地捕捉到学生音准节奏方面错误的原因,并通过正确示范和对学生错误方法的模仿与分析,使学生较快地改善,让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歌曲的艺术处理和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引导学生唱好歌曲。在唱会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力度、音量、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断音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索歌曲的艺术处理。

三、搭建特色平台,建立完善的学校唱歌文化机制

要想使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外,精心搭建特色平台,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唱歌教学能力及学生歌唱活动的风采,逐渐形成学校唱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音乐教师要合理地设计音乐作业,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多媒体查阅相关资料,用歌、舞、器乐演奏等不同的形式表演所学歌曲,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音乐才能;组织校合唱队、年级合唱队,推动学校合唱的发展;利用校园的广播、橱窗、网站,举办“每周一歌”“点歌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歌曲,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利用国庆、五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红五月歌咏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等,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内涵。

篇9:改进中学唱歌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音乐教育;兴趣;审美;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91-02

一、分析现状

(一)音乐课普遍不被重视。受中考压力,现在许多学校仍然把音乐当成“副科”来对待。由于中学教育科研的落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仍然推行的是应试教育。所以,学校为了给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往往把音乐教学放在边缘地位,甚至把音乐教学当做纯粹的娱乐活动,以此来缓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在不受重视的同时,现在新一轮的教材难度偏大。

(二)受当今流行音乐的冲击。在教材难度偏大、课程设置较单一的背景下,我们又受到新一轮的冲击——通俗歌曲和摇滚音乐。很多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喜欢,甚至还要求在课上欣赏这一类的内容。这些外在的因素对当代的中学生影响甚大。同样有些中学生认为音乐课就只是唱唱歌而已,对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认识。此外,孩子们在唱歌方法上出现乱喊乱叫的现象,都是大声的唱歌曲,这种现象面对比方说在唱流行歌曲时,有些学生会问我,为什么这个音他能唱上去,而我却唱不上去。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乱喊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从而保护嗓子。

(三)学生正处于变声期。保护中学生的嗓子、因为他们正处于变声期,所以利用好他们的嗓音是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初中阶段他们正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歌声不如童声了,特别是男生很明显。比如:有时我路过走廊、教室门口会听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哼唱流行歌曲,但是唱着唱着就出现了破音,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整首歌曲的演绎质量。再比如:在音乐教唱课堂中,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会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因而在课上他们就不大愿意唱,或宁愿大家一起唱,以免显露自己的“不足”。此时学生表现的是:不爱动或不屑做,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是他们的羞怯心理在“作怪”,并且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这种普遍性又在下一轮的识谱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制定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整学期的目标。在制定整学期目标时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虽然音乐课不受重视、难度偏大、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方法得到更好的实施和运用,来改变这种外在的制约因素。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制定一份详细而又清晰的学期总体教学目标。这将对每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明确地列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需几十个课时来完成。如:人音7年级下册整学期教学设计:总计19课时。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每个单元的目标。在单元教学中,我会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会更明显。例如《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我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问题,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自然”、“适度”。

(三)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每节课的课堂目标。初中阶段很多孩子已经处于变声期,应该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然后把这些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制定出来,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又是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展开。如:在学唱歌曲《青藏高原》时,高亢嘹亮的唱腔,“呀啦索”给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仿佛把學生带到纯净、圣洁的雪域高原,看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长调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期盼和无限眷恋,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安康。我先给学生范唱(考虑孩子处于变声期,所以我通过降调处理),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设计中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学生最讨要的环节,所以在环节设计中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去。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情感的处理,根据音乐的艺术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而“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理念。

(三)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学习效率。”所以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唱歌课,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是非常愿意上音乐课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对音乐课本身感兴趣,而是因为音乐课这门学科不用考试,是一门比较轻松的科目。实际上,音乐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音乐课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音乐课教学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在教学环节中,如果从学生兴趣来设计,那么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唱歌课的有效教学。

(四)孩子正处于变声期,所以要注意嗓子的保护。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中学生变声期的问题也是不容忽略的。在挑选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不能让学生过度的演唱歌曲,歌唱时应当慎重,教育孩子们不要大喊大叫,一般要注意轻声唱,适当降低音高,选择好听、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时间宜短。同时我们教师要教会孩子们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歌唱。提倡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中等或较轻的音量说话与歌唱,但是适当的时候,教师还是要指导学生用较强的音量来演唱,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锻炼与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在这个时期要给学生讲解变声期及嗓音保护常识,引起学生们学会自己判断,自我调整,自我保护。

(五)运用“卡拉OK”形式,激发学生唱歌热情。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敏感期,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像小学生一样积极参与,唱歌课是最难激起学生热情的。全班齐唱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单独起来演唱。怎么才能让他们爱唱歌,我想到了“卡拉OK”的形式。卡拉OK在演唱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点:可随意升降调,具有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可随时在轻松、自然中体会演唱的感觉。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学生很喜欢,争先恐后抢话筒要歌唱,到后面是全班跟着“麦霸”一起唱,大家很投入。利用机器本身的打分功能,每唱完一个即时出分数,在对比中,同学们有了进步;在老师、同学的鼓励声中,学生们拥有了演唱所必须的第一步——勇气。

四、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有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造,我们还应该注重课堂语言的运用。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教唱《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中,我的课堂语言运用是“草原的天空很明朗、空气很清鲜、小丘翠色欲流”学生听到这些语言首先对草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更想学习这首歌曲了。整一堂课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自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诉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教学语言的韵律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歌唱中的音准、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的内容,进入歌词意境。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灵,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阴阳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有了韵律美,还应该注重形象美。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美。在歌唱中,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音的强弱不分,因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在音乐唱歌課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的启发引导。如讲音阶时,用板书,画成级高不等的阶梯形,醒目标出半音关系的音级,并说明音的阶梯与普通阶梯的区别,再强调音高的顺序排列及mi、fa、si、do间的半音关系,然后教师在琴上弹奏音阶,用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来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易于学生记忆。

(三)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法国的卢梭曾经说过:“除绝少例外,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在唱歌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通过这四个环节的设置,使我们中学音乐唱歌课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邵淑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小学音乐杂志社,2004年第4期;

[3]狄文红,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搜吧,2009(12)

篇10:《会唱歌的篮球》教学反思

二、创设情境,解疑促练,练中创新

设疑篮球会唱歌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篮球高低运球的兴趣。并在解疑的环节,让学生随师配乐做篮球高低运球操。这个设计,一方面起到伸展身体各个关节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篮球高低运球技术动作做了铺垫。

将篮球高低运球与音乐节奏快慢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练习高低运球枯燥的难题。学生先是进行了节奏一的练习:高高高高,低低低,低低低。然后各小组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低运球节奏进行创编。

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运用与创造的阶段,但就本课学生表现情况而言,学生所接触到的音乐知识较少,而且篮球的基础技能较弱,创编的节奏内容较单一,甚至有些学生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创编内容,这是本课的缺点之一。在这个拓展练习上完成效果较差。

三、情境延伸,一器多用,一场多用

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场地及器材的设计及使用。本课的场地主要为8*8米的正方形,内画有12个田字格及以正方形为中心点为圆心的大圆。

在课开始部分,学生做蜂回巢游戏进入田字格并以它为界线,自动分成12个小组,每组4人1球。格内有五角星的同学的队长,负责本队练习及领球工作。田字格还有另一个作用,当教师示范动作时,排在前面靠近教师的同学为第一排,半蹲。第二排站立。这样也解决了学生听不清,看不见的问题。

接着利用大圆进行了第二个教学内容:运球接力跑。生由正方形同排自动分成4组,每组12人。根据地上路标至指定地点,大圆外的四个点排成4队进行向圆中心运球跑接力的游戏。游戏方法是学生发令后跑进呼拉圈使其从下而上穿过身体,然后在返回本队的途中进行运球接力。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向圆心运球时发生丢球、碰撞等危险事件。

这样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上课时并末出现碰撞等危险事情。而且也达到了一球多用的效果。而且学生可以在原地高低运球的学习上再进一步的对篮球的运球进行巩固和提高练习。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跑动距离太近,以至于没能达到理想的运动强度。

上一篇:学前班艺术教案下一篇:安全员面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