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

2024-05-05

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精选8篇)

篇1: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

邓小平改革开放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有一位 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

答:

1)“春天”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也就是改革的开始的意思。

2)“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画了一个圈”是指: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

4)“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南方谈话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5)这歌是歌颂邓小平同志的。

他的贡献有:

在“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在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1)这位“老人”是指谁?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6分)

答: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3个

(2)对外开放的主要含义包括(D)(2分)

①吸收侨资、外资②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③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④扩大对外贸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标是指什么?(2分)

邓小平理论

答: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篇2: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

2)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 摸着石头过河。

4)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是提倡本本

6) 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7) 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有差别

8) 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会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9)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0)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

11) 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得干多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扔正确执行

12) 如果导致了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13)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14)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 早在年,邓小平提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到了年,他进一步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篇3:简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经济思想

一、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的思想无疑是最先进最突出的。当时邓小平提出一些观点及思想都曾经受到各方的质疑与阻挠, 但是正是邓小平对这些思想的坚持才有效果。经济特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用地”, 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经济特区的成功与否直接的关系到了中国今后现代化的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否能够成功。

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的提出,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一步步的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引发了思想大解放, 给中国的发展前途道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在1978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新思路, 并且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企业, 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的新的分配政策。现在看来, 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 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时的环境和现在是不可比拟的, 现在是很开放的环境, 而当时的思想很受束缚, 加上当时长期受着“左”的思想的束缚, 可见邓小平当时环境下提出解放思想的困难和艰辛以及其远见。

1979年7月15日, 经邓小平的提议, 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了广东, 福建两省关于创办特区的请示, 同意了特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赋予了地方更多的自主权。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使得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邓小平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贡献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他始终站在时代和全人类的高度去理解这个世界, 邓小平准确判断了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时代, 并顺应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准确的指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们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要“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 “这样的发展才能过硬”, 这一系列理论深刻的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并且准确的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过客观的中国国情的分析, 逐步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就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 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 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计划的现实的方针策略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人们生活的质量提高。

邓小平认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不仅决定社会的性质, 而且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邓小平强调“归根结底, 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 “改革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 “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条理清晰, 有步骤的诸葛实现, 这就为中国可持续的发展寻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

同时, 邓小平还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考虑, 强调中国“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又一次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对于教育问题和人才问题也是十分的关注的, 反复强调“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这些成为了日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邓小平的市场思想

邓小平对于市场的思想, 起源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反思。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实行了这一政策, 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恢复了生产的能力, 但是计划经济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有很严重的弊端,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权利过于集中, 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否则不利于发挥国家, 地方, 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对市场的理解有个更清晰地发展, 他认识到了市场与社会主义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发展市场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市场, 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它不姓“资”同时也不姓“社”。正是邓小平对市场的态度和坚持, 才有了现在中国不断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 才有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潭死水变成了充满活力经历旺盛的海洋。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使得中国的发展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这些在现在已经充分证明了当初邓小平思想的正确性。试想, 如果没有邓小平, 没有改革开放, 那么现在的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正是邓小平坚持自己的发展思路, 才有了今天中国发展的结果, 邓小平的思想我们会一直传承的学习下去, 方向已经指明了, 并且中国现在经历过全球经济危机后, 发展模式进一步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摘要:邓小平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和发展空间,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特区

参考文献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2版, 第142页, 第152页

[2]《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 (厦门卷) , 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23页

[3]吴友发:论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江汉论坛, 2003, (3)

[4]张旭东:邓小平“发展阶段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J].重庆大学学报, 1999, (2)

篇4: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2)拨乱反正,为开创新道路扫清障碍

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首先是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破题的。1978年,他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廓清了道路。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是邓小平复出工作后营造了一种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社会氛围的产物。以这篇文章为由头,开展一场全党全社会的大讨论,是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经历了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进而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再发展成全面拨乱反正的几个阶段。几个阶段主题的转变与深化,完全是邓小平一手推动的。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从而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伟大的新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敢的勇气坚决顶住工作重点转移之后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干扰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错误倾向,带领全党从新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拨乱反正,澄清了基本理论问题上的一些思想混乱,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特别是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之确定为立国之本,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秩序。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以此为标志,历时4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圆满结束,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伴随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进程,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兴起的。此期间,农村改革风起云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阶段虽然尚未提上日程,但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一是他提出“小康”目标,为20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二是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走向。这段时间,对外开放精彩纷呈,全面展开,特别是在邓小平的倡导下,试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作为实行对外开放的窗口,很快取得巨大成功,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外开放开始成为基本国策。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开始,到正式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力度大、举措多、见效快。到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短短几年,从根本上扭转了“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初步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第二阶段 (1982~1989)精心设计,谋划改革开放宏伟蓝图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向全党发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十二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蓬勃展开。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几年发出关于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指导改革深入发展。“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1983年,邓小平到江苏、浙江调查研究,对实现小康目标,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1984年,邓小平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几个经济特区调查研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这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令整个世界耳目一新。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中央又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决定。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局部到整体全方位地展开,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984年到1988年,邓小平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在他的领导下,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重大进展,中国经济因此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制定新的国际战略,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的时代特征,改变了我国过去奉行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确保改革开放牢牢植根于中国的实际。

篇5:邓小平版改革开放词典

2004年10月20日 15:27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计,关于邓小平的各种回忆、纪念文章和相关报道,已陆续见于报端。今天,我们推出的,是邓本人在改革开放20年里对一些事情说过的一些话,发表的一些意见。这些话为正史所载,不是回忆,不是演绎,不是“私人历史”。正因此,它们的价值,在越来越多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人们

心中,尤其彰显,并值得回味,可作改革开放词典看待。

1.【黑体字】

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中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的语录,在报纸上发表时不要再用黑体字。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休息时,对方毅副总理说。

在场的新华社记者随即请示方毅,今后所有文章中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的语录时,是否也一律不要再用黑体字?方毅说:此事由新华社报告中宣部再请示邓副主席后执行。次日,新华社总编室就这一问题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写报告。邓小平批示:“我赞成。”领袖黑体字语录从此在中国书籍报刊上消失。

2.【黄猫黑猫】

我看这篇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我改了一下,如《红旗》不愿登,可以送《人民日报》登。为什么《红旗》不卷入?应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看来不卷入本身可能就是卷入。

——1978年11月,邓小平对谭震林应《红旗》杂志约稿撰写又遭拒登的《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做出批示。

邓小平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这个思想已形成多年。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就主张使包产到户合法化:“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3.【市场经济】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

其实,关于市场经济,关于非国有经济成分,在邓小平的头脑中从来没有条条框框。早在1940年4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高干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商人、富农经济都可以让其发展,而且都可奖励。”在1944年12月太行区第一届英模表彰会上,邓小平的话更明确:“要把扶助贫农、奖励富农在反对封建剥削上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使贫的变富,富的更富,通过富民政策促进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说这些话的时候,正是延安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时期。这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邓小平把共产党人临时的、权宜的措施变成了常规的政策,并形成了理论。

4.【党政分开】

管理权力下放,涉及厂长负责制。现在中国环节多,有些行政公司要改,不搞厂长负责制不行。要搞负责制,首先厂长要负起责任,要明确企业的第一把手是厂长。企业党委的机构太大,人数太多。这两条要下决心予以解决。厂长负责制不要只是试点。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党政要分开,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党委如何领导?应该只管大事,不能管小事。党委不要设经济管理部门,那些部门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去管,现在实际上没有做到。

——1986年9月13日,邓小平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赵紫阳、姚依林、田纪云等汇报工作。

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厂长承包制开始的,当时最有名的是马胜利。

在国企里,能人到底处在什么位置?过去说党的一元化领导,体现了计划体制的特点。后来叫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再后来,厂长上面的帽子没有了,党政分开了,党委这个战斗堡垒变成监督保障机构了。再再后来,是党管干部。

5.【大包干】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

此次谈话前,1979年6月,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邓小平对万里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正是在邓小平这次谈话的推动下,1980年9月14日至22日中央召开了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讨论农村生产责任制问题。但会上并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众书记或各持己见,或模棱两可,只有安徽省和四川省明确表示在落后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会后,中央发了一个很谨慎的文件: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6.【第一生产力】

一定要保证科研人员六分之五的业务工作时间。政治学习的内容要精简,特别要反对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仅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要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各种学报和刊物,都是交流的场所,还要召开学术讨论会。要允许犯错误,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要允许犯错误,允许说话。

——1977年11月3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王浩教授。

1978年的明星是谁?是陈景润,那个攀登“1+1”高峰的数学家。捧星者中,有邓小平。当年的12月,在邓小平的直接督促下,中国仓促地恢复了高考。邓小平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邓小平之心急。

7.【一国两制】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相比,邓小平更硬。

1986年4月21日,邓小平会见香港船王包玉刚,说:“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不会在香港这么做,对能否实行一国两制总是会有人担心的,其实用不着担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是不会不讲信用的。”

8.【台湾问题】

我们正在设法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蒋经国身体不好,一旦去世,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估计。我们主张一个中国,蒋经国也主张一个中国,这是我们的共同点,是我们和谈的基础。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实在不行,也只好动武。我们不能承诺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发展还很难预料。台湾出现独立怎么办?台湾永不和谈怎么办?台湾出现外国军队、外国力量占领又怎么办?我们怎么能够承诺不用武力!

——1985年5月4日,邓小平会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谈到台湾问题,邓小平已料到蒋经国之后台湾局面的复杂,果然李登辉、陈水扁越走越远。

9.【干部退休】

处理国际问题要非常冷静。我最近处理问题有点急,这是老年人心态,今后不宜再过问政治问题。

——1993年11月11日,邓小平同身边人员谈西雅图会议和香港问题。

邓小平主张干部退休由来已久。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1957年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退休制度总得想个办法建立起来,长期不解决不行。1965年11月,邓小平要求中央组织部建立一个机构,专门主持干部退休安置工作,各省也要搞,然后地委搞,把退下来的老同志安排好。结果,真正实行干部退休还是在邓小平任上,邓小平本人身体力行。

篇6:邓小平复出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观纪录片“邓小平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的国情十分复杂,复杂到一代伟人,两代伟人也不能执掌的如鱼得水,开一个好头,也避免不了蛇尾的结局。

毛泽东,也意识到了他在建设国家中犯的错误,没有让人民富起来,60年代的三年饥荒害死了不少人,他知道,也想纠正过来,但是人们的热情高涨到他无能为力,不能站出来纠正这样的错误,主要是不能打击人们的积极性。新中国建立之初,信心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对文化大革命也是这样,一旦发动,想要收回就难乎其难了。局势似乎不能够再被掌控。

邓小平是个聪明人,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是起伏不定,一切正直的人似乎都难免这样的命运,但是邓小平以显赫的身份还能使自己保存没有殒身在文革的黑色浪潮中,实在是大智慧的作用使然。他的一生,他行事的标准,或许就是实事求是,韬光养晦的写照。

在叶剑英、华国锋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请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也是为了对抗华国锋的“两个凡是”。邓小平“三落三起”最后一次起来主持中央工作,即提倡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一扫文革时代错误思想的清新之气。依我看,邓小平的实事求是之处在于:

一、走出国门。毛泽东除了苏联,没有去过任何国家。邓小平不是。他一旦复出,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出国访问。他去了日本、去了美国,他频频出国,频频接待外国使团和记者,感受国外的发展动态和现状,思索自身的发展平静和改革方案。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人评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因为改革开放就如一股强大的洪流,一旦夺门而出,便势不可挡,只可费力地引导,无法强制再次闭关。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的个人功过。邓小平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握大局。文革结束了,一代伟人

毛泽东也与世长辞。在评价毛泽东功过是非的时候,邓小平说,不能学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上台就把斯大林批的体无完肤,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后来搞文化大革命,是过。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如此评价毛泽东,既尊重了历史真相,又维护了人民的感情。对中国社会的复苏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践出真知。邓小平在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时,默默地走访了很多地方,他到深圳时,所见所感更加激发了他关于改革开放的决心。邓小平从不以自己的个人感觉说话,虽然不可能离开个人评价和价值观,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很负责任,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后得出来的。是参考价值极高的,可信的。

篇7: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

以下是我们11英语2班第四小组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这五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的指导师是我们伟大的领袖邓小平同志。他用二十二个字,简洁朴素的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爱国爱民”是邓小平人格魅力的灵魂。邓小平在“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中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卓越超群的胆识,真诚恻怛的素养。“举重若轻”是邓小平领袖风范的特色。邓小平“举重若轻”的风范和“科学精辟”的思维,成就了他总设计师的功勋。“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与领袖风范,既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那个独特的动荡年代中形成的。正是这样,在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他面对时代巨变仍然镇定自若有所作为,给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有邓小平的人生态度,不为一次的得失而顾步不前;我们要有勇于坚持自我的魄力,在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了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努力。

-----11英语2班

篇8: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

关键词:经济思想,改革开放

全面深刻认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和实践, 主要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和实践产生的历史大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产生的历史大背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也是在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上产生的。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重申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强调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1956年, 基本完成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但是由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 在随后的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 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59年到1961年又是3年困难时期。由于工农业和商品供给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完全消灭了市场, 以计划为纲, 社会中谈资色变, 人民群众没有一点自己的私有财产, 造成平均主义、大锅饭, 生产严重低下落后, 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1978年时中国G D P仅为世界的1.8%, 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低。政治上,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打击迫害了很多有经验的领导干部, 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文革中大规模的武斗使局势一度发展到几乎失控的地步。由于个人崇拜盛行, 把毛主席神圣化, 我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受到严重破坏, 民主法制建设极不健全。

在国际上, 20世纪7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国际社会承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很少, 并且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中, 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跟苏联站在一起, 并且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以后,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大党主义,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我国这时又推行两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其实是处于完全的封闭和孤立状态, 开始自己独立摸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跟政治关系一样, 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实行的是关门发展的方式。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 我国的外交局面打开了。1971年,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 中美两国建交, 9月, 中日两国建交。1972年出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的热潮, 我国同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等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 到1976年, 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加到111个。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日益明显。国际上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背景。邓小平敏锐得觉察到了这一点。

在以上背景下, 1978年11月24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敢为天下先, 按下了红指印, 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岗村几乎同时,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 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并且对它在全国的推广给与了支持。改革也就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具体内容

改革开放,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基础上的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步步推进的。

(一) 对内改革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为了发展生产力, 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 从根本上说, 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所以, 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等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据此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

对内改革主要包括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 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后, 经济体制改革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 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 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以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1994年起,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 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 主要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制的过程。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 认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1987年党的十三大后, 我国从“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政府工作机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七个方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1983年, 中央废除人民公社, 建立乡 (镇) 政府作为基层政权, 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现在我国形成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二) 对外开放

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处在开放世界里的我国, 只有对外开放, 才能得到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 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否则就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落伍。而落后则要挨打, 要使国家、民族兴旺发达, 必须对外开放, 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国策, 我国既要对美国、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开放, 也要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对外开放包括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

1979年, 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实行开放政策。1980年5月,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 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1985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 将海南设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实力增强。对外开放的成果日益明显, 范围逐渐从沿海转到内地。到1993年, 我国建立起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开放了哈尔滨等4个边境、沿海省会城市和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及一大批内陆市县。到1997年, 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 二类口岸达到350个, 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邓小平改革开放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 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比如:毛泽东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就是开放的, 主张对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都应该吸其精华, 弃其糟粕, 立足于我国实际, 充分使洋为中用, 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文化。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方面, 毛泽东也有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

(二) 实践中,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极大地调

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 我国G D 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40507亿元, 跃至世界第三。就人均G D P而言, 按可比价格计算, 1952年中国的人均G D P是119美元, 2007年则达到了3566美元。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 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在农村, 砖瓦房比比皆是, 小洋楼也不稀罕, 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 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据相关统计, 截至2008年4月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2.3992万亿美元。从1978年到2007年, 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 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 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 (2006年数) 。

对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经济思想历史大背景的回顾和今天中国所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现状的重新审视,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认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经济思想。回顾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内容,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它的科学性、指导性、重要性, 邓小平以非常的魄力、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给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稳步发展的开拓之路。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香花”和“毒草”, 并且相信我们的政府一定能够铲除“毒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73

上一篇:护士演讲开场白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