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2024-05-22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今天啊,让我们走进花的世界,去领略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让我们一起看一些形形色色的花朵吧。(PPT出示图片)

师:看了刚才的图片,请你谈谈感受吧!

生:美丽、鲜艳、绚丽多彩……

师:你们说的非常棒,那老师也来说一说我的感受吧。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师:这么多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来比美,真是美不胜收啊!

师:可你们知道吗?这么美的花身上还藏着许多奥秘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花钟》(PPT出示课题,板书:花钟)

师: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

二、自主阅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花钟”是什么意思?

生:花怎么能做钟呢?

生:什么是花钟?……

2、师:带着刚刚的疑问,自己先读读课文吧。(PPT出示

读提示)

师:看大家都读完了,表扬……坐得最端正,老师就要检查大家的读书情况(PPT出示生词)

(齐读、指明读、男女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谁来挑战一下呢?

(指明读、男女读、齐读)

2、师:我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师:那这些花分别是什么呢?这些花分别在什么时候

放呢?

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再来快速的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

师:找同学来说一说,都有哪些花呢?这些花都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按照顺序来说。

(学生分别说出九种花,生说一种花,PPT呈现一种花。说到万寿菊欣然怒放时,解释“欣然怒放”的意思。)

师:大家见过昙花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一个成语叫“昙花一现”,大家听过这个成语吗?因为昙花是在一瞬间开放的,很快就凋谢了,所以它开花的时间很短,这个成语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短暂。

(举例:烟花的美只是在一瞬间,就像昙花一现一样。)

(出示表格,把这九种花的`时间及怎样开放呈现出来,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出是一段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读完后,有怎样的感受?

生:无味,枯燥、不生动、无趣……

师:老师再出示一段话,大家再来读一读。

有什么新感觉?

生:很优美,很生动。

师:你们喜欢哪一段啊?

生:第二段

师:老师也喜欢第二段,这两段都在写花开放,但表达的语

言不同,第二段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当成人来写,是句子变得非常生动、有趣。我们大家都喜欢第二段,让我们带着喜欢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吧。

3、师:第一段写的这么美,我们试着边背边连线吧!

师:第一段最后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还有其他花开放的时间。

师:老师找了一些花儿开放的时间,大家来看一看。

(PPT出示一些花的图片)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为什么这些花开放的时间会不同呢?

师:带着这个疑问,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师:看大家都用挺直的腰板,标准的坐姿告诉老师你读完了。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些花开放的时间会不同呢?

(板书:温度、湿度、光照

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作者在这里以昙花为例,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昙花的美丽可爱。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作者在这里以昙花为例,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昙花的美丽可爱。

师:第二段第一句运用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以为植物学家把这些不同时间开的花组成在了一起,变成什么了呢?我们一去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组成了什么呢?

生:花钟

师:花钟的样子很像——钟表

花钟既然是钟表,那花钟上面没有数字,也没有指针,怎么知道时间的呢?

(PPT出示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吧。

五、结束

1、欣赏世界各地的花钟

2、小练笔

师:老师给了大家6种花开放的时间,你能不能试着像课文中那样写一写呢?老师给了例句。大家拿出练习本开始写吧,写的时候可以用上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平实积累的词语。我们写字的姿势要注意,花儿这么美,我们的姿势也要美。

六、总结

我们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如果作者不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花开放的时间吗?所以,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习,也要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篇2: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以后,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2、一位植物学家按一定的原理将各种花种在一起,制成了花的时钟,并根据花的开放来判断时间,他的这种做法奇妙吗?你想不想知道这位植物学家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制作的这个花钟呢?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来一起揭示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型。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b、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c、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第一段: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了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_________________睡莲__________________

万瘦菊_________________烟草花_________________

月光花_________________昙花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

赏一赏: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三、交流感想:

篇3: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4: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白鹅》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用词生动、传神,而且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是供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范文。

二、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五、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的诗《鹅》,了解作者丰子恺。

六、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认识课文第二小节过渡段的作用;感受鹅的叫声之高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第二单元,我们认识了一种可爱的动物——蟋蟀,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动物朋友。猜猜它是谁?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鹅)

2其实,我们很早就已经认识鹅了:大家还记得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诗《鹅》,请一起背诵《鹅》。

3在一个七岁孩子的眼中,鹅是如此的优美。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看后说一说感受。

4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教师板书课题: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做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你喜欢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大白鹅吗?为什么?

4看来这只大白鹅在同学当中非常受欢迎。在文中,有一句话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整篇文章都围绕它写,请快速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5预设1: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预设2: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三)认识过渡段

1四人小组讨论:第2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导:(1)鹅的高傲表现在哪些方面?(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鹅的高傲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吗?如何理解文中的“更”字呢?

(南“更”返回到第1自然段,明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姿态上: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教师告诉学生:“更”字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下文。而第2自然段就叫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鹅的叫声

1用声怎么会体现出鹅的高傲呢?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2反馈交流词语:厉声叫嚣、厉声呵斥、引吭大叫。

3想象:鹅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呢?它会大声说些什么呢?

4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5通过研读鹅的叫声,这只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6小结:我们看文章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不让陌生人接近,看似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呢。正因、为这样,它才能看守门户,勇敢尽职。

(五)欣赏鹅的步态

1课件播放鹅的录像,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白鹅行走的姿态。

2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3反馈交流:(1)作比较:将鹅和鸭子作比较。

(2)比喻:把鹅从容走路的样子比作净角出场。

(3)拟人:鹅常傲然地站着。

4小结:作者发现了鸭子与鹅的步态的差别。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从容的白鹅,可见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呀!

(六)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3抄写生字。

(七)品析语言,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或它有没有用什么修辞方法?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八)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白鹅真的只是一只“高傲”的动物吗?

2小结:透过字面,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讨论:一只普通的白鹅被作者写得活灵活现,意趣盎然,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4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七、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语文教学应善于挖掘教材语言的魅力,点燃学生对语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为了表达喜爱之情把白鹅称作“雪白的大鸟”。笔者抓住这个语言的训练点,先引导学生自悟,再激趣引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丰子恺老爷爷,从好友手中抱过这“雪白的大鸟”,舍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觉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觉得到那羽毛的爽滑。那该是怎样一种喜爱。引导学生边想象边再读读。

2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设计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想象的环节。如想象鹅“引吭大叫”时会叫出些什么话来;以老爷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实践证明,学生对想象的环节是喜闻乐见的,这从他们乐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篇5: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细心观察”,通过本组教材的阅读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课文共分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一种现象: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第二自然段,揭示一种原因:不同的花,为什么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三自然段展示一种创意:植物学家利用这种现象制作了花钟。文章语言精练优美,词汇丰富生动。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十分有特色。同样写鲜花的开放,作者却运用了“绽开、苏醒、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等词,用丰富的文字描述了花开的样子,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多样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范例。在课堂教学中,我将紧紧抓住这一语言现象,引领学生去品读,去实践,去运用,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品悟第一自然段,感受文本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教学难点为学习课文的句式表达,对一些句子尝试 换一种说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教法上,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想象理解法及读写结合法等。

在学法上,我同意“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观念,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为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将安排两课时来组织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略读第二自然,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花的世界,领略花的魅力、探究花的奥秘。齐读课题。(板书:花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到底有哪些花呢?让我们打开书,学习第一段。

这一环节,我简简单单,导入新课,省时,高效。

二、研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段、自主品悟

这一段课文是语言特色所在,作者用不同的写法,表达鲜花的开放,那么,如何运用好这语言范例。引领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色的妙处呢?我打算这样展开教学。第一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一划,有哪些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花名用横线划出,时间用波浪线划出,在学生反馈后,教师把所有的花名请到黑板上,要求学生读正确。

第二层这些鲜花又是怎样开放的呢?再去自由读文,用圆圈圈出表示花开的词,学生学习反馈,教师板书:“吹起、绽开、醒来、开花、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含笑一现”请学生读好这些词,教师指着这些板书说道:“其实,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同一个词概括,你们读出来了吗?”预计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可以用“开了”来概括。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开了”?却要写这么的词呢?进入第三层 第三层:学生自主选择一到两种喜欢的花品读,想一想,作者这样好在哪里?教师可适当教给学生方法:去读一读,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去想一想,去做做动作,带领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1、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预设学生品读交流:用吹起小喇叭写出牵牛花很神奇,很可爱的样子。

我仿佛看到它抬起头,对着天空吹喇叭。我好像听到它在说:“天亮啦,快起床啦!”

2、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预设学生交流:我从绽开中读出蔷薇很漂亮,开得很茂盛。

有的说,蔷薇像个小姑娘,她笑了。有的说,她好像特别高兴,我很喜欢蔷薇。

3、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预设学生交流:我看见睡莲好像打着哈欠,伸起了懒腰。

我可以做动作表示睡莲醒来的样子,老师,我能边做动作边读。

„„每一朵花学生都有自己的品读,不再一一例举。学生每品味出一种感觉,教师都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边读边做动作,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第四层,在品读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师问,如果是开了会带你这样感受吗?显然不会。优美的词句总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句子背下来吧!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花名和表示花开的词把这段话背下来。

第五层:看图仿写。

在花的世界里,还有许多花向人们报告时间,课件出示蒲公英、铃兰花、荷花图片,你们仔细观察像作者一样把花的开放写得生动有趣吗?学生练笔。这段的教学从读到写,由内化到表达,层层深入,我们知道,有哪些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他们属于内容层面的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学习用不同的写法表达鲜花的开放,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发展语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先请学生默读找出花名,再自由读找出花开的动作,最后品读这样写得妙处,一步步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愿望,引领学生自主专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中,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去做做,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欢和热爱之情,更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安排仿写训练,水到渠成。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花开的曼妙多姿,更是在语言实践中,养成语文学习方法,习得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自悟明原因

1、引:学习了这段课文,同学们又会自然地生发出哪些问题呢?(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圈画相关的话语,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时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解答,教学时,尽量鼓励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作者是怎样告知我们原因的呢?让我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引领学生读文,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解答。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了不同的花,为什么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三、课外延伸

我设计两份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让学生二选一:

1.与同学合作,搜集24小时内陆续开放的花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个美丽的平面花钟。

2.细心观察一种花卉或者植物,用彩笔画下来并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因此要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得到提升。

四、板书设计

13、花钟

牵牛花 吹起 烟草花 苏醒 蔷薇 绽开 月光花 舒展 睡莲 醒来 夜来香 开花 午时花 开花 昙花 含笑一现 万寿菊 欣然怒放

篇6: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1)字音

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歧路(qí)箸(zhù)凄凉(qī liáng)....长精神(zhǎng)宫阙(gōng què)...低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直】同“值”,价值。【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去。【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2.朗读节奏划分(1)《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一)品析《行路难》(其一)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2.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心情如何?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游记:“五一”走华东下一篇:语文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