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2024-04-28

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精选6篇)

篇1: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以华为为例

摘 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踏上跨国经营之路。华为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通过有效的策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华为的跨国经营模式、总结经验与教训,希望对有意走向跨国经营道路的中国企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 企业文化 战略选择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的与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换言之,应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码设计考虑在不同地区运行的需要,其代码简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产。开发这样的程序的过程,就称为国际化。

一、华为的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设备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解决方案。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超过100个国家,以及28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二、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1994年,华为首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讯大会。1995年10月华为再次参加日

内瓦国际电信展览会,同时明确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1996

年,华为承接了香港合记电信的订单,试水香江,初战告捷,就此开始了跌跌撞

撞的国际化之路

1997年,华为进军海外的第一步迈向了俄罗斯,当时的中国产品在俄罗斯

普遍面临信任危机,华为的艰难可想而知。程东升回忆说:“华为一直坚守,留

了几个人在那里。从来不说我们要撤走,要打持久战这样一种心态。在这个过程

中,华为一直在和客户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后来华为在俄罗斯拿的第一个订单,非常微小。但是它给若干年以后,华为在俄罗斯取得3亿美元的订

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非洲转战欧洲的已经升任公司副总裁,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的确艰难。当

初,华为欧洲地区部只有两个人,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

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对中国人能生产高科技产品闻所未闻。比如前些年华为参

加电信展,报道题目竟然是:“中国居然也有技术?”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在新加坡,华为与几乎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有合作关系,并为一家运营商

搭建了东南亚第一个4G商业网络。华为也在新加坡投资研发,建立融资平台。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盛赞华为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中国公司,在企业发展较早的阶

段就聘请国际咨询机构,使其财务和人力资源等流程标准化华为最近十多年更加明显的变化是国际化。2000年,华为海外销售额

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2011年,华为全球销售额达324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约占三分之二。

华为的员工队伍也在全球化,目前全球雇员约14万人,一些市场的雇员本

地化比例甚至超过90%。本土化方面,华为的表现尤其突出,为中资企业甚至

外资企业树起一个典范。

正因为这些努力,华为得以在强调安全和技术的通讯设备领域,跻身国际一

流行列,为全球50家顶级电信运营商中的31家提供服务,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奇

迹。华为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很多人都充满了好奇。

在华为有这样一项硬性规定,每年销售额10%都会被投入研发。最初,任正非的这一提议遭到了专家组和公司高管的反对,但任正非还是坚持把这写进了《华为基本法》。对于这一幕,当时担纲华为企业顾问的人大教授彭剑锋至今印象深刻。

三、成功原因的剖析

(1)准确的战略选择。优秀的企业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准确的战略选择,只有结合企业现阶段的实力,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最初在开拓国内市场时,华为借鉴中国革命成功的一条关键经验是农村包围城市,在国内取得很大的成功。随后的国际市场同样运用这一战略,认真研究了“国际形势”:太穷的没有支付能力,赚不到钱。太有钱的看上的是欧美大公司,不会选择你的产品。只有手头紧,但未来经济发展有潜力的国家才是最合适的目标。(2)技术的不断创新。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华为在FMC、IMS、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华为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有62,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4%),并在德国、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23个研究所。华为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34 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3)具有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在以前的媒体宣传中,外界总认为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总裁任正非的众多管理思想,例如“毛泽东思想”、“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等一系列新式的企业管理文化,集中体现在“华为基本法”中。实际上,在全球化运营的发展时期,华为真正的企业文化在于其核心价值观。

(4)独特的经营体制。华为探索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权力驱动机制、成就驱动机制、理想追求与价值驱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公司的全部价值;公司的成就,以及全体员工的士气和公司的归属意识是价值评价的标准;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与风险承诺是价值分配的依据。把知识转化为资本,知本主义实现制度是华为的创新。其表现在股权和股金的分配上,股权的分配不是按资本分配,而是按知本分配,即将知识回报的一部分转化为股权,然后通过知本股权获得收益。

四、对中资企业的国际化的启示

华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中国企业实力的彰显,更多的是对广大的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借鉴。中国企业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还是体现自身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从长期来看,价格优势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优势本身很脆弱,而且低价策略所受到的打压和限制也越来越多,客户可选择你的产品,但不能认同你的品牌,同样也不能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

支撑华为在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其多年来构建的世界级一流企业接轨的管理体系,和长期探索的充满活力的企业机制。正是早期与国外通讯巨头的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使华为认识到先进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这也是华为义无反顾地走向国际化的信心来源。华为信奉并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理念是: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坚定地进入国际化的信心来自于经过长期努力构建的世界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以高绩效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体系,任职资格体系,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以绩效承诺和中期述职为主体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员工持股、股票期权和虚拟股票权为主体的长期激励体系。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中国政府“引进入”与“走出去”的政策引导下,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而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以代工为主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走出一条以技术与研发为主的国际化模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研究华为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正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提供现实的参考意义。

任正非总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静水潜流。这是华为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之谈,发人深思,对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国企业也是一种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为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复旦大学.2005.02

《2》 李华.谢雨婷.华为与思科的国际化路径分析.江南大学学

报.2007.08

《3》 徐林志.华为的企业战略.海天出版社.2008.10

《4》 李梦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浙大出版社.2010.05 《5》 刘梦华.华为的企业文化与跨国经营.北京大学.2010.08

篇2: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新经济常态下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保存现有的市场份额,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用战略和发展的眼光来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产品。本文就对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战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

对于发展战略目标而言,其是旅游企业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实现理想的结果,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的使命,对企业战略的实施及决策进行合理评价,继而调动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鼓舞士气,让全体員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增强企业的凝聚力[1]。当然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味将获利作为企业终极目标,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长远观念和大局观念,从目标分析、目标拟定以及目标评价等阶段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有效抵挡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继而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要从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适当变化产品价值,提供市场所需的旅游产品;同时企业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使其满足自身的实际发展要求。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如“营改增”政策、“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等,为旅游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在遇到问题时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加以支撑,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2]。可以说,旅游企业的发展是以完善的内控制度为基础,只有构建系统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才能落实相关的管理规范,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旅游企业更新经营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理念可以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目标,加快企业的.文化的建设。虽然许多企业在实际发展中树立了经营发展目标,但是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致使自己在发展中的缺乏精神支撑,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生命线,鲜明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有些旅游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文化的建设,使员工难以有效融入到企业中,影响企业更好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构建简单的文化往往还不够,旅游企业还应将企业文化建成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网络结构,包含权力结构、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日常惯例等。在现代化的旅游企业组织中,大部分组织决策者都开始应用低权力距离文化,进一步缩小了等级标识,员工在这种的文化环境更愿意主动参与决策的制定,组织者也能及时获得相关资料,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加强优秀人才的储备

旅游企业作为我国服务性的产业,在实际管理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变化。通常旅游企业具备大量的人力资源,主要是依靠人来创造企业的财富与价值,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服务,让顾客感受到企业的总体水平及档次,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由于人是最难妥当管理的,这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能创设更多的价值,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优秀人才储备显得尤为重要[3]。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福利体系和较高的薪资待遇来吸引与留住人才,如增加培训和出国进修机会等,或者是对员工的工作范围加以扩大,鼓励员工轮换工作岗位,以此丰富工作内容,增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制定财务战略和品牌战略

财务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财务管控的手段来优化配置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以此保证资金流程的有效性及均衡性,强化企业的财务竞争实力,继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旅游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从自身财务实际情况出发,遵循适度性、适时性、灵活性、自控和优先等原则,科学确定融资方法及渠道,优化内部财务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有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4]。另外,品牌个性的定位是旅游企业执行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的服务和产品表现,对顾客感受加以理解,创设新颖个性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创始人和品牌代言人进行表现,从而吸引顾客前来消费。品牌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从公司名称、核心品牌、技术标号、服务商标等方面加以表现,在制定环节应遵循如下原则:联想丰富、含义积极;避免雷同、富有创意;兼容性强、高度抽象;紧扣主题、简单易记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六、结语

篇3: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关键词:研究型合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一、新型企业组织模式:研究型合资企业

(一) 研究型合资企业的内涵界定

研究型合资企业 (RJV, Research Joint Venture) 作为一种企业组织模式和有效的创新路径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承认。不同学者和机构纷纷对RJV的内涵加以界定。Penrose是早期提出企业可能需要依赖RJV来获取资源进而形成竞争优势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企业如果想形成竞争优势, 它的资源必须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和难以仿效的。企业为了从资源中获取最大利润, 需要获得技术等外部互补资源, 而这些资源只能通过与其他组织形成正式伙伴关系才能获得 (Richardson, 1972) 。此后, 狭义的RJV被定义为一个以研发为目的、至少由两个以上企业联合控制的新实体 (Link and Bauer, 1989) 。广义上说, 该定义可以将研究联盟扩展进来。Schmalensee and Willig (1992) 将RJV定义为一个由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形成的新的合作企业, 通常计划实施一个特定的研究项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1996) 对RJV的界定是“企业、大学、政府机构和实验室”以不同的组合形式集中资源以追求共同研发目标的一种合作安排。Nicholas S Vonortas (1997) 深入界定了RJV的内涵, 他指出研究合作组织 (RJV, 也称为研究合资企业, 研究联合体)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从事研究开发而共同形成的新组织, 成员企业在研发阶段合作, 在产出阶段竞争, 是反垄断法接受的一种合作创新组织模式[1]1。除了上述列举以外, 还有众多学者也先后对RJV这种企业组织模式的内涵给予了相似的界定。综合上述定义, 研究型合资企业可以归纳为由不同研发主体 (包括企业、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等) 联合组建的、以合作研发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组织模式。

(二) 研究型合资企业的形成机理与治理绩效

1.研究型合资企业的形成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首先, 由于研发成果的外溢性特征和高昂的研发成本, 企业通常缺乏独立进行技术研发的动机, 而通过技术贸易方式获得技术成果除了可能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外, 还会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市场竞争中的技术优势与主动权[2]。因此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不同企业、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等研发主体合作建立RJV进行研发, 一方面可以分摊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不同技术资源在市场上转移和交易的费用转化为RJV内部的研发管理成本, 以长期的研发合作契约替代短期技术资源交易, 在RJV企业规模达到边界前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提高研发效率[3]。其次, RJV通常在具有互补资源的研发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形成。由于组建RJV的研发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彼此技术等各种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因此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4], 不同研发主体 (尤其是互补型研发主体) 联合形成RJV进行研发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研发资源, 促进技术研发绩效的形成。此外, RJV的形成主体可以包括不同企业、大学, 以及政府研究机构等, RJV的组建使不同类型的资源主体形成团队进行联合技术研发, 最终可以通过团队效应提高整体研发效率。

2.研究型合资企业是解决研发正外部性和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企业组织模式。由于新技术研发的正外部性效应特征, 研发主体通常不能占有其研发成果的全部收益, 因此, 研发投入通常处于低于社会最佳水平的状态, 从而引发市场失灵问题[5]。以下三种途径可以帮助改善这一问题: (1) 完善的专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外部性内在化。 (2) 企业等研发主体可以通过形成技术联盟将其各自的研发外溢内部化到RJV中, 共享技术信息和成果[6]。 (3)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具有正外部性的研发活动来提高研发投入的社会水平。

二、发展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研究型合资企业在美国和日本的发展尤为突出,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最为明显。其中, 教育体制和政府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一) RJV在美国的发展模式

在日本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措施的刺激下,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出现了明显的技术政策转移, 并于1984年出台了国家联合研究法案, 为美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美国第一个芯片行业的重大研究合作项目是半导体研究公司 (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oration;SRC) , 成立于1982年。在过去的25年里, SRC的项目成员投资了8.54亿美元用于支持世界范围内237个国家的6 500多学生和1 600多名员工在半导体尖端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项目和成员公司遍及全球, 包括IBM和Intel等。1985年1月成立的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公司 (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MCC) 一度成为RJV的典范, MCC最初是一个由行业中20家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的合作型研究机构, 其成员曾经包括信息技术产品领域的优秀企业、政府研发机构以及一流的大学。此外, SEMATECH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成立于1987年, 是一个致力于将基础研究应用于半导体制造的技术联盟, 其成员包括IBM, 英特尔, 松下, 东芝, 三星和NEC等, 共占世界芯片市场的50%。SEMATECH建立初期几乎完全由国防部资助, 总金额达5亿美元, 目前其经济预算由行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参与SEMATECH的15个成员公司中有近一半来自世界的其他国家。

美国的科技进步和RJV组织的不断发展与其实施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在对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支持上, 美国所采取的方法与欧洲许多国家不同。首先, 美国私立和公立大学混合的机制促进了大学之间的竞争, 同时, 政府给予优秀的私立大学以充分的财政预算自由, 使他们能够提供高薪待遇、建造先进的实验室以及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而这些又反过来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其次, 美国政府支持的研究项目都要经过严格审核, 政府的支持目标倾向于那些拥有真正实力和充沛精力的年轻研究人员。相比之下, 欧洲绝大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都采取倾向于公平分配的统一预算办法, 对学术精英的激励不够, 也很少对研究项目进行定期的严格审核[7]。

虽然美国一直对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管理方式持怀疑态度, 但美国的技术进步与政府的政策法案之间却有着紧密关联[8]。美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对其战后在制药业和生物医学业取得的领先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 美国在半导体、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生物技术以及因特网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美国政府对各类培训和研究的广泛支持以及对知识产权和许可协议的重视与规范。为了促进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研发合作, 美国自1980年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法案, 包括《贝-多法案》[9]。修订以后的横向合并指南[7]。日本的高等教育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按教育目标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和确定教学方法, 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意识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从1980年起, 日本的教育经费便跃居世界第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日本每万人平均科技人员的数量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高居首位, 科技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10]。

日本合作研发活动的发展与政府的积极作用有密切联系。早在1947年, 日本制定了《反垄断法》, 对产业联盟进行监管, 但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 (JFTC) [11]。尽管我国目前存在少数联合研发企业的雏形 (如Cellgene[12]。技术发达的国家普遍重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而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推动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不应偏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 我国大学的部分学科建设应该具有针对性, 应与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相结合对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优秀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并培养其参与经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大学与企业进行联合研发, 对于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激励大学独立申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技术专利, 并促进国内外大学之间的技术研发交流与合作。

3.增进政府培育RJV的制度能力。制度能力主要是指政府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和公共政策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制定政策以鼓励市场经济结构下不同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 并为其提供切实的政策引导和资金倾斜。私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合组建RJV是克林顿政府提高美国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研发策略, 其政府在RJV项目中的作用包括提供专业人员和联邦研究实验室、对RJV的研发项目给予补贴, 以及切身参与技术研发与技术选择等, 政府可以帮助有效克服技术研发领域的外部性和市场失灵问题。对于促进RJV在中国的发展, 政府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不断完善专利制度。完善的专利制度可以保护RJV的合作研发成果, 进而提高RJV的形成动机。 (2) 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不同国家技术及资源的优势不同, 因此其产业政策也不尽相同。我国政府应该在众多技术产业中选择适合我国重点发展的优势领域, 并制定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 (3) 制定可行的技术政策。政府应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技术政策, 同时, 可以为联合研发提供技术人员、政府实验室和设备。 (4) 创新金融政策。针对我国当前企业技术研发融资困难的特点,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金融政策来帮助RJV进行有效融资, 引导风险投资方向, 并尝试保护RJV进入资本市场。 (5) 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政府可以为RJV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必要时对于关系国家重大领域的项目还可以注入资金以参与技术研发过程和具体的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1]齐欣, 刘婷婷.“研究型合资企业 (组织) 发展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07 (22) .

[2]Dasgupta, P.and J.Stiglitz.Uncertaint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peed of R&D[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 (11) :1-28.

[3]王跃生, 王蕴.国际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美]奥利弗.E.威廉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2.

[5]Dasgupta, P.and Stiglitz, J.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he Nature of Innovative Activity[J].EconomicJournal, 1980 (90) :266-293.

[6]齐欣, 赵勇.企业间的研发合作:依据、模型与绩效[J].国际经济合作, 2005 (7) .

[7]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vs技术创新——德美日创新经济的文化比较与策略建议[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

[8]Link A.and Bauer L.Cooperative Research in USManufacturing:Assessing Policy Initiatives andCorporate Strategies[M].Lexington Books:Toron-to, 1989.

[9]Julie De Courcy.Research jointven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evidence fromthe 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ct[J].Econ.Innov.NewTech., 2007, 16 (1) :51-65.

[10]理查德.内尔森.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技术创新课题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报告[J].经济, 2007 (Z1) .

篇4: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关键词:煤炭企业 国际化发展 路径探析

一、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煤炭工业发展势头迅猛,能源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化石能源储量丰富,能源分布不均;跨国矿业公司大规模扩张,进一步控制全球能源市场;能源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走向多元化,但化石能源仍是消费主体。国际大型煤炭公司不断提高利用全球资源能力,呈现出经营国际化、生产大型化、资源集中化、资本多元化、出口集约化和管理专业化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鼓励和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部分煤炭企业也在加快国内煤炭资源开发、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积极走出国门跨国开发煤炭资源。我国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三个优势:一是煤炭开采技术优势。作为世界上煤炭生产第一大国,我国投产矿井数量之多,情况之复杂,可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二是人力资源优势。我国是人口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矿产业工人有几百万之众。三是市场容量优势。我国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在国内都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可较为容易地为自己海外煤炭资源产品在国内找到市场。但是国内大部分煤炭企业“走出去”依靠的只是单一的资本平台,大都刚刚取得境外资源探矿权,海外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四个挑战”:煤炭企业海外市场开发能力不强,煤炭企业对国外环境适应比较被动,煤炭企业国外项目技术含量较低,煤炭企业适应当地社会环境表现较差。

二、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明确总体思路:积极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推进管理创新,把国际一体化管控体系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发挥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协同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强化战略管理和要素集成,推动兖矿集团由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提升企业协同效应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能源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重点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国际市场开拓加快融入、参与竞合原则。坚持逐步开拓、融入、布局国际煤炭市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引入国际化标准,提升企业品质,带动企业实现战略、运营、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利用品牌、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实行投资开发建设新项目与并购重组并举,加快推进国际化项目布局。二是企业人才使用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引进国际化人才,既要注重多方面、全方位地吸纳外部人才,又要注重对公司内部现有人才培养;既要有熟悉当地情况,便于开展工作的当地人,又要有行业内的国际顶尖人才和技术研发带头人;既要有具有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又要有世界眼光和从业经验的煤炭市场开拓人才。三是国际战略合作利益共享、互利共赢原则。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发挥“1+1>2”的效应,做到与合作伙伴利益共享,互利共赢。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大型煤炭企业自身优势在于成熟的井工矿开采技术,成型的煤炭深加工技术,有效的一体化模式,充足的资金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四是企业运营管理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原则。在掌握国际竞争规则的基础上,做到内外兼修,既要有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也要有适应西方发达国家的运营管理方法,还要有适应其他形形色色、不同背景的国家或地区的运营管理办法。五是矿产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有所侧重原则。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企业自身比较优势,尽量选择与中国政府关系良好、对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传统相对熟悉的国家或地区,且靠近市场,禀赋优良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以求在国际市场形成局部突破。

三、我国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施方略

方略一: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能力是煤炭企业提高自身实力,到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关键。充分发挥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优势,走出一条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实现国际一体化管控之路。方略二:审慎选择投资目标。在选择投资国家时,需要综合考虑该国外商投资政策和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市场状况,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重点选择市场比较开放,政治比较稳定的市场经济国家。方略三: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企业国际一体化管控必须做好风险防控。兖矿集团强调并购交易对于当地经济、税收、就业、技术等方面的益处;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和途径,降低融资风险。方略四:搭建资本运营平台。要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本运营相结合、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解决资金问题。方略五:创建国际化运营模式。按照市场化机制创建国际化运营的公众公司,融入到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他国诉求。方略六: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成功的企业管控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有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包括战略研究、人力资源开发、资本运营、组织管理、风险控制与企业文化等为一体的保障体系。方略七:实施多元化文化融合。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尤其是企业管理文化融合,有利于兼并后的海外企业运营。在坚持核心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结合所在地国情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形成包容性强、相互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体系。方略八:坚持现代煤炭生产业理念。以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安全“零死亡”理念为核心;以重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用人少为支撑;以实现绿色开采与环境友好为根本。

篇5: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

国际货运代理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类型,1926年5月31日在维也那成立的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作为联合国的常设顾问机构和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非政府和非赢利机构,其对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并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运输的人,其本人并不是承运人,货运代理也可以依这些条件,从事与运输合同有关的活动,如集货、报关、报验、收款。”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对其定义为“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可见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为当事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国际货运代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货运市场的供求变化,航线运价的季节变化,熟悉各种运输手段及相关法律规定,与承运企业、贸易方、以及保险、银行、海关、商检、港口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从而在较大范围内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业务提供较好的服务,并在国际贸易运输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虽然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当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和逐步形成,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作为国际化的服务行业,中国年轻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种挑战和冲击。其实中国的国际货代行业在2000年已经走向分化,2001年我们将看到已经开始的分化所带来的更明显的效果,传统的货运代理业将感受到更加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在此背景下,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中国货代业的形成、结构、走势与前途。货代企业也必须重新思索自己的定位与归宿。

一、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形成及演变

综观我国货代业短短几年的发展,以下几个阶段可以反映货代行业的阶段性兴衰与变化:

*国家垄断阶段,1993年以前,由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暨业内常说的中外运(sinotrans)在国家政策保护下高度垄断外贸运输业。

*1993-2000承运人控制的货运市场阶段。

前期:货代市场由垄断走向开放经营(但对外资企业依然严格限制),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货代企业都是这一时期设立和发展的,目前总数已经在2000家以上,市场空前繁荣。由于在这一时期航运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带动进出口贸易猛增,中国航运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按照经济学的规律,供给方占据了更有利的谈判地位,货运市场的控制权转移到承运人一方,有些基本的现象可以证明以上的分析,例如目前中国至欧洲航线的运价水平还没有90年代中期的水平;那时因船舶舱位不足而甩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在这一阶段,航运市场供给不足、运价信息不透明、由于政策的保护而很少有外资企业的竞争、承运人货运网络不完善而对货运代理的依赖等原因,使国内贷代企业用简单的经营手段却赚取了超额利润,享受了短暂的“黄金时代”,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也形成了行业的初期规模。

后期:这一阶段是货运市场分化的前导,国内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中国海运公司(csco)等大型承运人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货代机构,航运市场的开放使外资船公司-这些大型全球承运人开始直接向国内的货主企业揽取货载(目前交通部批准的已有15家以上外国船公司在华设立独资公司,另有270处以上的代表机构,全球20大班轮公司无一例外进入了中国市场,oocl东方海外班轮公司不但介入了12条内支线,还同铁路部门合作,开出了郑州-香港等6条铁路集装箱干线专列)在舱位与订舱回佣决定着传统货代业经营与利润空间的市场里,货代中间人的身份受到挑战,经营环境日趋恶化,老牌的sinotrans也无力阻挡市场的规律。例如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设立及运价指数的公布使运价市场信息公开化,可以标志着货代暴利时代的结束:2000年6月以来,上海9家班轮公司以市场变化为由,先是取消上海至东南亚各地区的到付运费佣金,接着到欧洲、澳、新航线的到付佣金由2.5%降到1.5%,虽然经各方交涉而有所抵制,但佣金制度已经动摇。船公司在其自身已经具备货代功能的前提下,对公共货运代理的依赖性显著降低。承运人一体化销售的成熟,并不仅仅威胁到眼前的代理佣金,而是作为中间环节的传统货代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货代企业在这一时期比前期明显衰落,如果继续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利润空间,构筑新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我国货代市场走向分化的动因。

*2000年开始的分化时期。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使货代企业面对严峻的生存市场环境,开始反思与探索,靠出售提单、倒卖差价、套取佣金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货代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经历了畸形的不正常时期而开始自我调整,在服务创新、企业转型等方面开始战略思考,正在向提供增值服务,创造市场价值的新经营群体转化寻找突破。

货代行业的最初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业内的竞争者,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运行方式决定的,这种结构极不稳定,在大规模的经济、技术变革和竞争变化的条件下,行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上面的过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当前的宏观环境分析

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宏观因素中,两个因素将对国内的货运代理业产生影响,一个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个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1.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看问题,对于中国加入wto,我们既要看到带来的威胁,也要看到带来的机会。

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对竞争的担心。由于wto的加入,中国将逐步彻底开放货运代理市场,逐步取消目前对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独资企业的限制,国外的货运代理公司将在中国市场同中国企业直接竞争,他们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国际化的网络经营不可避免的要冲击国内企业。但这也给了国内企业更多的学习借鉴的机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不足取的,只有市场的规范、规模、繁荣,才能带来企业的成长,“窝里斗”的市场不会造就强者。《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求于人。”既只能借助于自己强大不可战胜之势,而不要指望别人不来攻击。

机会:机会主要来自于货运代理市场的规模、其容量将随着wto的加入而得以扩大。商品运输和商品交换是互为条件的,货物运输市场是经济贸易对货运劳务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将出现相应的增长,货运市场也伴随着出现活跃繁荣的景象。中国加入wto,其对外贸易规模将大幅度提高,根据海关统计,国际贸易额中8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无疑,国际贸易规模的提高将扩大对货运市场的需求,将给行业内的每一个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2.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对每一个行业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我们虽然称未来是信息的时代,还是不可能窥其全貌。但对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至少信息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包括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同时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向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可能。

三、行业动态分析

货运市场是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统一体,需求方为广大的货运服务消费者,即客户,供给方就是众多的货运公司,业内的众多企业都是竞争者。企业要想在经营中取胜,除了分析大的宏观环境和自己企业控制的资源外,还必须对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制定出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战略,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国际货运代理市场客户需求的特点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a客户需求的特点

*客户需求的无限扩展性:如过去未曾有的对货物流向跟踪并提供信息的需求现在已成为货主选择货运服务的主要条件之一。客户的一种需求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循环往复,作为货运企业要不断开发新服务项目,以适应客户不断提高的需要。

*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客户的需求是在一定支付能力等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其多种需求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需要根据支付能力、客观条件的可能、有轻重缓急的逐步实现,这便是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例如出口商强调运价的低廉及舱位的保证,而进口商可能更重视到货的服务,如通关能力,安排内陆运输的费用等。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为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提供了可能。

*客户需求的可诱导性:客户需求的产生有些是基本的,有些是外界诱导有关的,货运企业营销的影响、社会交际的启示等会使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转移,在这一点上,说明客户的需求是有弹性的,企业通过适当的营销途径,正确的影响和引导客户需求,可能将潜在客户变为现实客户。

*货运市场客户的分散性:随着国营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大量中小型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商在国内的投资或独资企业都可以独立的经营外贸进出口业务,客户群数量激增,在地域上分布的更加分散,同时在每一单的托运量也比较少,但频率高。这要求货运企业应采取灵活的揽货方式和服务方式,适应货运市场结构的变化。

b:影响客户需求的基本因素

*经济因素-价格,货运服务价格影响了商品市场中的商品的成本,进而影响商品的需求,商品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了货运市场的需求。因此客户都比较注重对货运价格的选择。然而随着货运市场价格信息的透明及深加工高货值产品对货运价格变动承受力的增强,经济因素已并非决定性因素。美国总统轮船apl公司向托运人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托运人最关心的需要中,及时交货占第一位,货运企业全面负责占第二位。说明货运市场上客户更关心稳定、可靠、全面的服务。

*货运服务质量因素:货运服务质量是客户选择企业的最重要因素,具体的货运服务质量可表现为1)全程服务时间,这需要货运企业合理选择航运公司,安排接货或提货,安排联运或转运等,还包括可提供班期的频率、密度。2)设施,包括可能提供的货箱的多样化,具体操作的场站设施的作业情况,交通便利情况,甚至包括公司业务是否电脑化,是否能edi报关等具体细节。3)文件制作。包括能否代理制作通关单据、提单取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后期的报关单,退税单等返回的时间长短等。这些工作直接影响客户的时间,利润甚至经营风险。文件制作反映了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及敬业精神,影响着客户对提供货运服务企业的选择。4)客户服务。这项工作贯穿货运的全过程,好的客户服务可以影响其对货运企业的选择。包括了舱位能否得到保证?货物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顾?业务员是否有较强的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提供的服务环节是否够广泛?付款条件是否优惠?是否能及时准确的提供货物动态?电话询问是否得到热情亲切接待?企业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竞争。5)后期服务。后期服务包括定期回访,及时提供新的价格行情或航线动态等,也是客户服务的一部分,并且非常重要,是培养企业忠实客户的重要手段。

*社会文化因素:有些客户只信任本国的货运企业,而有些客户坚信国外货运企业能提供优质服务。但在非货运质量因素中,企业本身的商誉和形象会成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公司的内在企业文化常常决定了企业的商誉和形象。企业文化体现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他能帮助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影响客户选择提供货运服务的企业。

2、业内竞争者分析及市场定位策略

分析和了解业内的竞争情况,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的基础。企业必须明确:谁是自己的竞争者?竞争者的经营目标是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弱点何在?

*竞争者分析

1)识别企业的竞争者:广义的竞争者包含了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但具体分析时应结合产品细分和市场细分,分析的范围过大,草木皆兵,既无必要,也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2)确定竞争者目标:在明确了本企业的竞争者之后,应尽可能的收集其资料,包括货运成本、运输质量、技术水平、揽货渠道、促销手段、投资规模、财务状况等等,借此了解竞争者的重点目标,例如是市场占有率,获利能力还是技术领先、服务领先,从而正确估计其竞争反应,一个以“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标的竞争者,对其他企业在降低运价方面的.反应,比在降低成本的技术突破的反应要强烈的多。

3)评估竞争者的优势及弱点:这项工作有时必须通过二手资料,借助行业协会,调查公司,客户联谊会等形式获得,发现竞争者的弱点也为本企业找到了争夺某一市场份额的突破口。

4)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明确本企业所需要的主要情报是什么,最佳来源是什么。将整理分析的情报通报给企业管理者,作为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及具体策略的重要依据。

*选择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定位策略

1)“直接竞争”式定位:既同竞争者争夺同一个细分市场。企业实行该种战略,必须能比竞争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产品;必须在容量足够大的细分市场;必须比竞争者更有资金和实力。

2)“市场利基”式定位:即填补市场上的空位,这些空位为大企业所忽略的但为许多客户重视的细上部分,在这些小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例如专业从事冷冻集装箱运输货运服务的企业。

3)“特色”式定位:当企业致力于同行业内强大的竞争者全面对抗时,为获得绝对优势地位,可根据自己本色条件先取得相对优势,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例如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或提供一流的服务等。

四、国内货代企业发展趋势预测

1.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对于货代企业来讲,发展物流是一种必然,过去的一年,中外运(sinotrans),中远(cosco),外代(penavico),中海(csco),招商局、华润集团等国有货运企业都提出了明确的物流发展战略,国外的freightforwarder也有这一趋势,事实上国外的很多物流公司都是从货代企业演变而来,在继承货代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包括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管理,信息管理在内的纵深物流能力。同时货代企业固有的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及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在简单的中间人难以继续为生的时候,通过第三方物流提高增值服务能力,由此增强核心能力发挥市场价值,将成为我国货代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主要途径。这也是货运代理人经营理念上的回归。

2.独立的运输经营人。传统的货运市场(非物流市场)货运代理人的被动局面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造成的,过分依赖政策性保护,依赖订舱佣金使很多货运代理人失去了构筑自身行业优势与核心能力的机会。但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同,货运代理人在传统货运市场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panapina、schenker等公司独特的经营方式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而kuannagul(德迅)公司作为传统货代业的代表,目前已在60个国家设立了400个以上的营业部,雇员超过10000人,年营业额一直在30亿美元以上,利润近5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班轮公司的营业规模。这证明传统的货运代理企业通过客户细分与市场细分,建立与承运人和谐的分工与协作,是可以以独立的运输经营人身份在该市场进行成功经营的。通过门到门的多式联运,灵活的吸引散户的拼箱业务,个性化的专业大型货物的货运服务,积极开发中小客户,集中货源、规模订舱是货运代理人作为独立经营人的重要服务内容,也是其优势所在,中国的货代企业小而散,上述业务仍处在待开发状态,有意识的向独立经营人转化,提出明确的规范化产品概念,提供全过程的独立的货运服务是我国货代企业在传统货运市场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3.寻求稳固的战略联盟。不管是发展物流业务还是独立运输经营人,中国的货代企业必须解决小而散的问题,因为wto的加入,中国将不晚于2004年取消货运业的全部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国内企业必须利用在此之前的这段时间发展壮大,而国内货代企业的联盟与重组未尝不可尝试,在国际货运代理业联盟与重组还未闻有先例,但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可以提供借鉴,无论是联合方式、交互方式还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手段,只要打破货运代理市场中,国内企业恶性对抗性竞争的习惯思维,寻求同国内企业的联盟与重组,以此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并将有可能为以后进一步同外资企业建立全球性战略联盟积累经验。

篇6: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论文

摘要:我国进行对外开放之后,与各国间的贸易、货品及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而只有通过有效实现国际物流工作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前进的脚步。从而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路径,并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贸;发展模式;路径分析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与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解决当前的国贸问题,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完善和改进国贸现状。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

肆意消耗资源。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能源大国。但受到我国当前的国情限制,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两类。而为了保证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贸易出口额,许多企业开始肆意开采消耗我国的自然资源,导致当前矿产资源十分稀缺,而国内森林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我国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但仍然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1]。

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转型,也越来越看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比,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且从短期国贸市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但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比较稀少的,而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国贸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也令人堪忧。贸易冲突严重。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成本不高也导致了我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低廉,也对同类的进口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同类进口国家因为要保护对本国市场,所以常常会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等放置。

而这些被限制的产品往往属于比较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如农产品、鞋包等等,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国贸出口中占比幅度也较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也使得两边贸易冲突更加明显[2]。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

1、完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内物流状况,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和完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际物流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并以国际物流行业为标准,制定国内物流市场规范,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我国本土物流行业规模小,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现在我国的国际物流市场被许多具有优势的外资物流公司占领。我国如果想要夺回物流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和调整企业规模,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专门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物流品牌。

2、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是促进国贸良好发展的大前提,同时还要在过贸出口市场中建立一个中间管理组织,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规范。我国在市场管理当中课可以学习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当前的国外出口市场不光有法律法规保护,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协调管理,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价竞争,造成出口市场混乱。我国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建立中间管理组织来加强出口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监督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合适的出口机会[3]。

3、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引进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来讲,国外企业研发的新技术都会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并防止核心技术转移,所以我国难以接触到外国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着眼于国内企业,鼓励其自主创新技术,打造专利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许多国家开始防备并限制将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引入我国,使得我国相关的创新技术水平更加落后。所以,只有依赖于我国企业引进加强培养相关及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突破创新难点,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贸易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策略

我国国际贸易想要或的新发展,就应该拓宽国际市场。开发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并增加贸易顺差国的出口总量,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进口新原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4];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需求也有所转变。

所以,我国企业要注重科技开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还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充分结合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合适的企质量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潘爽.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科研,(22):290-290.

[2]陈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求索,2015(2):76-80.

[3]李晗菲.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5):266-266.

上一篇:中街征文下一篇:封闭式问题开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