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2024-04-14

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通用9篇)

篇1: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肖家镇中学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制度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提高应对校园欺凌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可能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如此频发? 深究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匮乏,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亲情的抚慰,缺少关爱和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另外部分孩子在极端宠爱中长大,养成了事事以己为先、偏狭自私、冷酷无情的个性。二是全球流行文化中对暴力的大肆宣扬和美化,造成孩子心理的误区,那就是暴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三是学校教育的缺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教师只懂“教书”,不会“育人”,过分看重分数、成绩、升学率和绩效考核,而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德育教化。四是对欺凌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多数只是“说教”性质,很少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

1.聘请符合条件的专职保安担任门卫,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组建护校队,加强校园及周边的巡查。

3.加强对校内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员的管理。一旦发现具有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员,经正规的专业部门鉴定,确诊为精神病人的,学校应劝其在家休养治疗。

4.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5.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6.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防范欺凌事件预案的演习,提高学生的应急防范能力。

7.经常性地与辖区派出所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校周边地区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人或事),采取有效对策。

三、应急处置组织及工作职责:

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和处室、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校园欺凌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决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确保校欺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

四、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及措施:

(一)校园内犯罪分子行凶事件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集结优势力量,及时处理欺凌事件。

1.如果是教师发现欺凌者正要对被欺凌者实施欺凌,此教师应立即上前阻止,并加以教育,然后及时巧妙地派人报告情况。如果是学生发现的欺凌事件,应不予理睬,迅速跑向老师办公室求助。如果是学生发现了校外人员正在对其他学生欺凌,学生应立即报告与其最近的老师,然后再报告相关领导。

2.应急领导小组各负责人立即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二)校园内发现可疑人员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可疑人物。

1.在校园内发现形迹可疑,四处游荡,可能作案的可疑人员,在场人员都应当立即向值班领导或校长报告。

2.保卫人员和领导指派人员应当迅速对欺凌者进行询问,同时把他的行动限制在局部区域内,防范可疑人员进行欺凌,要确保周围人员的安全。

3.学校应当把事件情况及时向教育局报告。

(三)校园内群体性欺凌事件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制止斗殴,避免人员重伤。

1.获得欺凌事件信息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值班领导和分管领导报告,若事态已经失控或后果严重,应立即拨打“110”报警。

2.学校领导应迅速集结优势力量(必要时携带防卫器械)赶到现场制止学生欺凌事件,若欺凌者手中有器械,应首先收缴所有斗殴器械,防止事态扩大。

3.校外人员参与欺凌,对有流氓恶势力嫌疑的校外人员,应交警方处理。对外校学生,应与学生就读的学校联系。

4.若有学生受伤,应立即进行救治,或打120送医院,并及时与家长联系。

5.对欺凌事件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参加斗殴的学生进行教育,对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五、事件调查及善后处理:

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作好善后处理

肖家镇中学 2016年5月10日

篇2: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卫生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构建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现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工作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难以预见、处置紧迫、危害严重和广泛影响的特点。

校园突发事件包括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对师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危害的各类紧急情况,如: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中断、建筑物倒塌、师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踩压伤、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闹事、游行、非组织的政治活动等)、影响重大的治安案件、师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等)等。

(二)校园突发事件按其影响大小和危害程度划分为一般性、重大、特大三个级别。

1、一般性突发事件。在校园发生,对师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由学校为主可以处置,按规定必须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的突发事件。

2、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发生,对师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危害,或出现人员伤亡,需由学校和其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处理,甚

至需由地方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处理,按规定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突发事件。

3、特大突发事件。对师生人身安全、学校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造成特别重大危害并产生恶劣影响,或出现人员伤亡,需由学校和其所属的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甚至需由地方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处置,按规定必须向教育部报告的突发事件,或按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定为特大级的紧急情况。

二、指导思想和组织领导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方针,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成立“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领导学校内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领导机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对学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决预防和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必要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突发事件情况,请求指示;督促学校相关人员按预防和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负责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落实情况。

(三)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进行业务指导、协调专业培训、组织管理及监督检查;负责日常校园突发事件报告、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工作。

三、实施与处置原则

(一)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重大突发情况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向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向领导机构负责人报告情况,紧急或特殊情况随时上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汇总各方面信息,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并报教育行政部门,随时与上级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非法组织的政治活动期间,对突发紧急情况应当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以便及时、有效处理,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学校在突发事件期间设立24小时值班及专用监控联系电话。

本预案要求,校园突发事件知情者有义务在知情后的第一时间立即报告领导小组或相关人员,不得隐瞒、缓报、谎报,防止漏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领导小组直至上级主管部门举报学校及有关部门不处置突发事件的失职行为。

(二)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

(1)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上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内紧外松”的原则,对出现可能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的言论、动向或事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要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力争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特别在三个主要环节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是问题发生前,要立足防范,超前工作,掌握主动;二是问题发生后,要迅速判明性质,依法办事,注意方法,及时果断处置;三是事件平息后,要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出现反复。

(2)本预案的办事程序遵循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处置的原则,学校安全领导组对学校安全负责,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须在第一时间逐级上报至市教育局。

四、运作职能

领导小组应杜绝对隐患认识不足、长期忽视的麻痹思想,居安思危,立足防患,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尽一切努力将事故、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为校园打造安全屏障;超前工作,掌握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机构一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必须根据分工负责模拟各种突发事件,一一备好各类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建立防范非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增强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和应对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必须进入指挥状态,迅速赶赴现场,并对当事人(或目击者)详细问话,尽可能准确了解相关信息、数据并作记录,如有必要,可以报公安部门(或110)协查,尽早将面上情况上报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场,配合有关部门对现场进行勘察,搜集有关事发(作案)的材料、人证物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事发(作案)线索,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及保卫(防范)工作的漏洞,根据情况对案件进行定性;同时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并对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调查经过以及对案件发生的责任者的处理意见进行书面总结,呈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五、监测预警

“防患先于救治”,监测预警是防患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因素等进行有计划、系统地长期观察,细心积累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分工责任。

六、善后处理工作

(一)校园突发事件调查工作,由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迅速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直至结案。

(二)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积极响应和协同好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积极做好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工作,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

(三)对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和善后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个人,或有特殊贡献个人,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3: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关键词:石化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处理

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加速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组织开展日趋多样。这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又必然伴生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集中显现。近年来,随着石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石化企业稳定局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预防和处理企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维护石化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石化企业应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积极构建科学长效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机制,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各种矛盾中最为敏感、最为复杂,而且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参与群体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处置难度不断增大。目前,石化企业总体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但群体性突发事件还时有发生。

分析其产生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矛盾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随着石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协解人员、劳动家属、 改制企业人员的利益分化势必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从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少数职工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出现利益矛盾或纠纷时,少数职工群众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信访或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三是少数基层干部的不良作风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少数管理人员作风浮漂、敷衍塞责,不去宣传群众,不会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简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该处理的不处理、该告知的不告知、该答复的不答复,使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四是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职能部门漠视群众疾苦,在日常工作中,不充分考虑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导致矛盾升级;有的等到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才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给群众造成了错觉,导致群众对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把上访、聚众闹事视为谋求解决问题最直接的、 最有效的途径。

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兆性,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有明显的预兆,开始可能会先有一部分人小规模分散上访,或者出现联名信、呼吁书,然后才导致有关人员进行串联、筹划、经费准备等。二是聚众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容易把具有相同遭遇、相同观点的人卷进队伍,使聚集人数逐渐增大; 随着事态发展,还会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工和周密的行动部署。三是复杂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广,部分信访人又要求过高,接待处理难度大,难以形成使上访群众普遍满意的意见。

二、及时稳妥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极为复杂而敏感的工作,当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是一种以非正常手段为表现形式的突发性过激行为,但群众要求往往也同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属于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因此,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应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依法及时处理职工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防止事态扩大。

1.摸清情况,研究措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雷厉风行的动作、积极稳妥的措施、扎实有效的工作, 果断及时地加以处置。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快速掌握情况,信访人上访活动的过程,例如摸清他们由何处而来,是否到别处上访过,是否由其他部门接待处理过,处理的结果如何,谁是上访群众中的牵头人等。摸清情况后, 就要立即研究具体工作措施。如:集体访反映的问题是由哪个部门主管并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同时将有关情况立即报告本单位和有关单位的领导;请集体访群众派出代表(5人以下)反映相关诉求;请集体访发生地的领导前来共同研究劝返;同时还要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等。

2.控制事态,教育转化。对于已经出现的集体上访,要慎之又慎地进行处理,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一讲感情。坚持相信、团结和依靠上访群众的大多数,不把群众置于对立面。把反映问题视为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把解决好集体访当作勤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处理问题。二讲政策。党的政策和法律是代表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坚信绝大多数职工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讲明、讲透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和法律办事,矛盾一定会得到缓和、化解。三讲策略。接待过程中,首要的是稳定群众的情绪,控制局面。特别是在上访群众情绪激烈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工作方法,以静应动,以“冷”制“火”,耐心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把话讲完,为进一步做劝返、劝散工作创造条件。

3.突破核心,转化矛盾。任何集体访,都不是个人一时冲动的行为,都有引发、酝酿、计划、组织的过程,都有共同的需要和核心人物。在接待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善于抓准核心问题和核心人物,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突破核心上面。对核心的诉求, 各部门表态的口径要统一,态度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以防止群众发生误解。对核心人物,要明确向其表明组织对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态度,告知他们只能在法律政策范围内进行信访活动,不能越轨。

4.严肃法纪,追究责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构成危害社会的后果,对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不必追究责任,对情节轻微的过激行为,也主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予以引导。但是在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人怀着不良目的,打着集体访的旗号,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扰乱工作秩序、破坏社会治安,对这些人则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在处理过程中,要向职工群众说明为什么处置的理由,以争取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和稳定群众。同时,对决策失误、滥用职权、不作为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严肃追究单位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主动公开,引导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主动争取舆论支持。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快。“谣言止于真相”。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争取让受蒙蔽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尽早知道真相。因此要主动配合记者的采访,适时适度地将能公开和应该公开的事(案)件真相通过新闻单位公布于众,体现企业办事的光明磊落,获得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同,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超前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站位全局抓好信访稳定工作,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奋进、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多年来,中原油田在稳定工作源头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从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总体保持了和谐安定。

1.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做强做大油气主业,不断提高油田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是油田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要紧紧围绕油田发展战略目标,扭住生产经营中心任务,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推动油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要加快油田主业发展,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阔思路, 敢于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在勘探理论和方法上有创新和突破,确保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有效接替。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既是搞好油气生产的重要保证,又是油田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 中原油田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了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新突破。要保持良性的发展态势,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开拓战略,突出做优做强,实现市场在优化中扩展,效益在优化中提高。

2.努力维护职工利益。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进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把职工群众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民主管理,是依法治企的具体体现,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大力推进厂务工作,让职工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责;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努力发展和巩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把促进失待业人员就业作为维护企业稳定的大事来抓,广泛开展“送观念、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努力为失待业人员面向社会就业创造条件。扶助困难群体,是维护企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帮扶解困机制,构筑多层次的生活保障体系, 不让一户困难家庭吃不上饭、不让一名特困户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患大病职工看不起病。

3.大力做好预警防范。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坚持抓信息、 抓苗头、抓倾向,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在社区和基层队(站)设立稳定工作信息员,在特殊群体中设立“耳目”,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覆盖、反映灵敏的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稳定工作台账,对存在不稳定倾向的重点人员登记造册、分类管理,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为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实行重要决策、重大改革政策出台的信访稳定评估制度,对可能引发的稳定问题进行事前评估,超前预测、积极应对。在有关政策实施前,充分发挥企业报纸、电视和网络的作用,通过板报、橱窗、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职工群众加强政策宣传,解疑释惑,使他们加深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强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广大职工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大力宣传《信访条例》、《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做到依法信访、有序信访。

篇4: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结合对应急工作实际的思考,笔者认为:在“两个体系”建设的方法上要坚持结构性调整,将目前的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协调统一的整体;要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传统应急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应急技术水平;要把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平台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支撑;要把应急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应急资源综合共享,实现应急资源的优化利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就是需要妥善处理好应急工作体制机制、预案建设、管理方式、支撑体系、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十大关系”。

在应急机制方面,要解决好常态与非常态,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的关系,实现应急工作关口前移 。要协调处理好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这二者是 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情况多了,非正常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企业生产正常平稳,非正常的事故或故障就会减少或杜绝,否则就相反。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明白,但始终都没有很好对待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从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上来认识。由于突发事件存在偶然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从而使一些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人,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来对待非常态,这是当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多单位多年来也认真进行应急准备,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从而容易引起思想上的麻痹,最终也会影响这些单位对应急工作的态度。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对应急工作平战结合的很好诠释,只有平时加强应急处置的培训和演练,才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正确熟练地进行处置,从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平时下的功夫,在战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和检验。

常态与非常态还表现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常态下的工作相对简单,而非常态下的工作的相对复杂。常态是日常工作的积累,非常态是对积累的运用和发挥,需要更科学、更细致、更全面地去对待。

要协调处理好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的关系。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应急工作的不同阶段。预防和预警相当于应急工作的前期,或者说是应急工作的基础, 而应对处置则是应急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果关系。

预防为应对处置提供准备,预警是应对处置的前兆和开始。实际上,预防、预警是应急工作的向前延伸,将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应对转移。

预防和预警是应对处置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果预防和预警工作到位并发挥作用, 相当多的突发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或是在萌芽状态就会被发现和解决,由此而减少了后期应对处置的工作量,也减轻了后期应对处置的难度。而后期的应对处置也是对前期预防和预警工作的检验,如果预防和预警工作做得好,应对处置就会比较顺利和成功。

现在为什么有些突发事件应对不理想,其根源就是预防和预警工作不到位或是缺失, 导致没有思想准备,匆忙应对,处置失当,最后造成重大损失,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预防预警体系是“两个体系”建设的基础。

要解决好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应急设施方面的统筹和资源共享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应急力量与企业应急队伍的关系。目前应急抢险力量的主体是政府专业队伍、军队和武警等。这些队伍善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企业专业抢险队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完全也可以作为一种动员力量,去承担各种应急任务。特别是一些涉及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抢险,企业抢险队伍往往有着专业的应急抢险设备和装备,抢险效率会更高。有时由于抢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会造成无谓的损失。例如汶川地

震和玉树地震抢险,有些力量赤手空拳没有专业设备,干着急无从下手。还有前不久四川道孚草原火灾,有的抢险力量没有防护设备就去灭火结果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很好地调查本区域各种抢险队伍的情况,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应急抢险队伍。对于生产方面的突发事件,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用设备的企业抢险队伍可参加第一线的抢险,政府的队伍作为二线支持,军队作为第三线负责社会治安和一般性抢险辅助工作。在这里,政府的作用是协调组织专业和非专业应急队伍的协同演练,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物资企业化与社会统筹共享的关系 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应急资源储备,基本是以各单位自我封闭式管理的方式运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缺乏全面的协作和联动。从企业层面看,因为突发事件存在不可预见性,企业到底应该储存哪些应急物资,储备多少应急资源,这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应急工作多年的难题。如果应急物资储存很多,长期不用,会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而且很多应急物资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每年因为失效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如果应急物资储存少了,一旦发生规模较大的突发事件,储备的应急物资又不能满足应对需要,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化。另外,有些应急物资价格昂贵,但使用率很低,如果只依靠每个企业自己储存配备确实存在很大困难。从社会应急的成本来看,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各自独立封闭式的应急物资储备,会导致大量的应急物资重复配置,形成巨大浪费,而有些关键的应急资源有时还往往不能配备到位,会影响或制约着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实际上,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应急资源需求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需要当地政府统一进行区域规划和统筹协调,实现应急资源区域共享机制,这样既可以满足应急资源的使用,还可以节省每个具体单位的经济负担。

建议政府对本区域应急资源实行统一调配和资源共享。哪个单位发生事件,由政府统一协调,通知相关单位提供物资和资源,事后由发生事件单位负责出资补齐在事件中消耗和损失的应急资源,这样可以实现区域应急资源共享,提高应急能力,还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也可以在应急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大型企业之间和同区域的相类似企业之间,开展企业联合储备应急物资的尝试,完善储备机制、调配机制和补偿机制,提高整个区域直至整个社会的联合应急能力。

nlc202309030842

要协调处理好预防应对普通灾害和重大灾害的关系 目前,国家关于防灾的标准规范是按照应对一般和较大级灾害来设计的,如果发生重大和巨大灾害,按照目前标准规范规定的设备设施和应急手段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因为发生重大灾害的几率很小,发生巨灾的几率更小,所以,如果每个企业不计成本都按预防重大灾害来设防,经济上难以承受,也会造成很大的资源闲置或浪费。但是,由于生产社会化的集中程度升高,巨灾形成的后果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企业还必须慎重考虑巨灾防范的问题。

为加强应对巨灾能力,需要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起更大范畴的联合应急机制, 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比如,目前一些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了许多大型油品储罐区,每个区域中都有多个企业各自建设的罐区,每个企业的罐区建设预防一般或较大事故的污染防控设施还是可行的。但如果要求这个区域内每个企业的罐区都建设预防重大或特大污染事故的防控设施,显然是不现实,原因有:土地资源有限,会给每个企业带来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会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可在区域内统筹建设一个巨灾污染防控设施,由本区域各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政府安排一个运营单位对这个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维护, 包括建立应急启动和灾后恢复等工作机制,让其在区域内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既解决了满足应对巨灾的防控要求, 也为所在区域的单位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强预案的演练,切实发挥预案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与桌面模拟演练的关系,应急预案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检验其针对性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科学性。应急预案的演练主要包括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战演练的一般对象是具体的处置措施;而桌面演练多半是协调、配合和指挥等内容。

应急处置的实战演练成本很高,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因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弄假成真,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企业虽然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由于一些生产高度专业化与工艺比较复杂等原因,使得组织实战演练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从而导致部分预案一直没有实战演练过,也无法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随着三维动画模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模拟仿真技术可以非常真实地模拟比较危险的事件实际场景,为真实展现事发现场提供了可替代的方法。再加上模拟动画技术还可以很好地能够实现交互式的交流和操作,因此可以成为很好的模拟演练系统,让相关部门人员都可以相对方便地直接参与,逼真地感受到突发事件的气氛,从而通过模拟操作完成各自的应急工作训练。桌面模拟演练系统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应急决策指挥方面的各种问题。

建议今后应急演练以实战演练和桌面模拟演练相互结合,比如:生产现场的初期应急处置以实战演练为主,事发后的应急协调指挥决策等环节以桌面模拟演练为主;实现上下结合,互为补充。

在应急管理方式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要协调处理好传统型应急与现代型应急的关系。传统型应急与现代型应急主要体现在应急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传统型应急主要依靠经验,对指挥和操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 现代型应急更多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指挥决策提供更多的辅助支持,对应急处置提供更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采用直升机或无人机到事发现场采集现场资料;利用事件预测模型,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利用事发区域的地理信息技术了解事发区域敏感目标情况,从而利于及时转移事发地的周边居民或设置警戒线;利用应急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应急运输机构的分布,从而优化调动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的方案;应用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上级指挥部可以观看事发现场的图像并且与现场指挥部实行视频会商和交流等。总之,就是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关成果,将其不断应用到应急工作中,以推动和促进传统型应急向现代型应急的转变。

部分单位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在一定时间内,其传统型应急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现代型应急手段。因此,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应急工作之中,才可能不断推动传统应急向现代型应急发展,使应急工作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应急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要拓宽思路,积极应用新技术,为应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平台建设的关系。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工作的基础,而应急平台是应急管体系的展现方式,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体系为应急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应急平台通过展示, 可以及时发现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应急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有赖于应急管理体系强有力的具体支持和保障,应急平台又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成果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应急工作服务。应急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纸面上,只有平面的效果;而应急平台将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影像和图像,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展示起来更生动。

随着各级政府应急平台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各部门、各行业的应急平台能够实现上下贯通,形成运行流畅、资源丰富、功能强大的应急工作承载体。十二五期间,要把应急平台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和提升,充分发挥其应急管理支持、资源支持、信息支持、专家支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为应急管理和应急决策支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协调处理好常规通信与应急通信的关系。常规通信和应急通信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日常通信满足大容量的平时通讯需要,应急通信满足因灾害导致常规通信中断、常规通信没有覆盖的边远地区、突发事件造成常规通信受阻等情况下的通讯需求。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项工作是用最快速度把事发现场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常常会造成常规通信设施损毁或者由于海量信息都要在很短时间内发送,从而造成链路拥堵,这时需要考虑采用应急通信措施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另外,应急通信手段也可以满足在部分常规通信不能覆盖的区域承担起常规通信任务, 特别是一些地处边远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往往缺乏常规通信条件,这样可以通过应急通信手段来满足这些地区的日常工作需要。

目前已经得到成功应用的卫星通信设施,既可以实现现场视频的传输需要,还能实现声音通话的需要,而且能提供图文传真和电子邮件传输。卫星通信的另外一个突出优势是基本不受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全区域、全天候的通信。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旦常规通信系统瘫痪,则立即启用卫星通信系统,即可切实发挥其在应急情况下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方面,要掌握先机,主动及时披露信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协调处理好突发事件信息披露与社会媒体炒作的关系,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突发事件往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因此社会高度关注。如果事发单位自己不主动及时地披露事件的详细信息,社会媒体就会主观猜测,以讹传讹,进而出现恶意炒作,甚至完全背离了事件的真实面目,给事发单位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坚持“速报现象,慎报原因”的原则,主动披露信息,媒体就可能失去对该事件炒作的兴趣。因此,要确保信息公开,将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进行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

要实现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向对外披露信息,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必须提高事发单位内部各级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方面,还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事件报道控制在公开透明和正面宣传为主的范围之内,以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白智勇 中国石油天然气石油公司彭 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石油公司)

篇5: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一、工作制度

(一)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工作职责,及时处置各类突发校园欺凌事件。

(二)制定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完善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工作制度、措施以及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室,按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卡。多开展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有效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确保人员队伍、安全防卫设施配备到位,切实增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控能力。

(五)在校园明显位置公布救助、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电话,明确专人负责,确保电话畅通,严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六)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严格执行交接班和来访人员出入登记制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定期开展管制刀具收缴和上下晚自习时段巡逻护送等工作。

(七)及时发现、调查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相关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积极配合查处。

(八)凡今后学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报上级部门,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工作措施

(一)定期召开教职工会议,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二)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集队集会、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和思想品德、安全、法治教育课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大力宣传校园欺凌行为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法制意识。

(三)通过标语、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以及召开学生家长会等平台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反校园欺凌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四)利用心理咨询室定期不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跟踪处理,防止事态恶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全面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积极收集校园欺凌相关信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对品行不良的“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以及困难家庭子女建立专档,分类监管,有针对性实施“一对一”帮教转化和关爱保护,不让弱势学生群体及所有青少年学生受到校园欺凌的伤害。

(六)建立家校联系共管机制,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要求家长多关注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要积极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引导学生在受到欺凌时及时告知家长、学校和老师,寻求帮助。

(七)积极邀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深入学校开展法治专题讲座,适时参与调解处理“欺凌”和“被欺凌”学生事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教育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八)联合公安机关等部门开展“平安护校”行动,打击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一切违法犯罪活动,配合相关部门取缔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黑网吧、台球室、音像室以及各类无证经营、违法违规的文化娱乐场所,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减少欺凌事件在校园周边发生。

仁怀市茅台一小

篇6: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2016-06-16 14:27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预防与处理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防范校园内发生欺凌暴力事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和校园财产的安全,及时处置侵害师生安全的恶性事件,维护学校的稳定,特制定学校欺凌暴力事件预防与处理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我校校园欺凌暴力伤害事件。

三、组织机构

1、成立校园欺凌暴力防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王滨

副组长:张李辉 成 员:全体教师

2、职责:全体教师负责在公安部门介入之前与侵害势力的周旋,紧急时的格斗等,为受伤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班主任负责疏散引导学生到安全场所;学校校委会成员负责对校内外的联络汇报工作和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安抚工作。

四、预警预防

1、分析可能引发事件的原因

由于种种因数对社会不满和因矛盾激化而铤而走险、因严重利益冲突而报复、精神病人发病及极少数歹徒行凶犯罪、学生之间的矛盾等情形是引发学校欺凌、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2、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各年级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制和安全教

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心理咨询室要结合学校班级实际、开展老师、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工作。

(3)严格门卫登记、管理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发现可疑人员或不法分子非法侵入校园应及时报告或报警。

(4)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5)经常性的以当地政府、派出所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人和事),及时采取有效对策。

五、处置流程

一旦学校发生欺凌暴力事件,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校内一旦出现非法侵害现象,在场教职工应尽力予以制止并及时通知学校领导。无力制止的,可调集力量,同时拨打报警电话110。

2、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自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全体教师要在公安部门赶到之前,尽力要与歹徒周旋,规劝其终止犯罪,同时学校要全力保护好在现场或附近的其他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对学生进行疏散。若有需要,则通过校园广播,发出紧急集合信号。各班主任、任课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有序疏散。

3、如有人员伤亡,学校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送往就近的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

4、协助警方阻止欺凌暴力行为的最后实施。

六、善后处理

1、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取证。

2、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和善后处理。

3、及时向师生及家长通报事件经过,稳定情绪。

篇7: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学校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学生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组织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人员接受卫生部门的培训。学校内集中式供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学校内的自备水源必须经城市建设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学校应有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校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所属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教育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停止向学生集体供水;

2、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学生;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的水源和现场;

4、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样品和材料;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应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停止学校群聚活动,停止可能造成学生传染病局部流行的一切活动;

2、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学生;

3、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4、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篇8:预防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

一、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居高不下的原因和特点分析

本文讨论的校园暴力主要指校园欺凌现象。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从校园欺凌的层面看,构成校园暴力有三个要素:一是人物,包括事件的双方;二是地点;三是欺凌现象,即有欺凌手段和后果发生。概括而言,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内教育教学、师生生活区域和学校周边师生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在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学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伤害的欺凌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恃强凌弱、残害师生、逞凶作歹、性侵害为代表的校园暴力相当突出,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数量增多,手段残忍。从目前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看,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随意性。施暴者普遍思维模式比较简单,不考虑事情的后果,行为冲动,随意的行为往往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二是团伙性。施暴者大多群体作案,甚至伙同社会闲杂人员共同作案。三是施暴主体呈低龄化发展态势。近年来,在校学生犯罪率逐年增加,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不但影响了处于成长中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校园暴力多发的原因

校园暴力高发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第一,学生自身因素。中小学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强烈是重要原因。当代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发育较快,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冲动;也正由于这一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相容性差,产生一点矛盾就容易武力相向。第二,家庭教育的问题。溺爱、专制、放任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使得孩子渐渐地变得霸道、无理,稍不顺心,就会动手;一些家长过度放任,使孩子不懂得自我约束;也有一些家长过分专制,教育手段简单粗暴,造成孩子长期心情压抑,处事极端,并且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拳脚相加,接受的是“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教育。此外,一些家长在事情发生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态和不理性的教育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泛滥。第三,学校管理的疏漏。部分学校管理者教育思想陈旧落后,片面强调升学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忽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必要的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内心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合理宣泄,就会产生心理问题,遇到一些小矛盾和纠纷,就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目前,一部分学校在管理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少精准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对校园暴力的突发性、偶然性缺少预警措施,使校园暴力事件没能得到有效的防预。第四,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其消极影响诱发了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在诸多因素中,自身素养是内因,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管理是关键,而社会环境是催化剂和孵化器。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

二、校园暴力事件的精准治理

校园暴力事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治理校园暴力需要有针对性,必须采取系统的、综合的、精准的措施,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一)学生层面:建立“训导-训练-训诫”体系

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前提。要在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施暴者意识到实施校园暴力的后果,使受害人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进行有效预防。

1. 训导为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他在批示中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由此,我们认为,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导,目的在于切实增强中小学生的三重意识。

一是开展防害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要利用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作为法治教学素材及时引导学生。目前,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一些中小学生不懂得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多次受暴,成为受害者。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和防害教育,避免空泛的说教和空洞的口号,教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微小处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是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致使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补上这一课。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要重视中小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及时帮助化解,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调查发现,在校园暴力事件中,被害人与施暴者之间往往在事前就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据统计,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伤害人为校内学生的比例高达49%。因此,要通过正确的训导,让中小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对他人保持尊重、信任、友爱,克服怀疑、敌视、妒嫉等态度,学会冷静,保持理智,尤其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冷处理,学会换位思考,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尽量避免由人际摩擦发展成为校园暴力。

2. 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素养

一是加强心理素质训练。通过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考察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以软弱学生居多,这些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怕事,习惯于逆来顺受,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使他们极易成为被施暴的对象。我们要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增强原本心理软弱学生反暴力的勇气,使他们变得勇敢、坚强,遭受校园暴力后,不再畏惧,不再忍气吞声,以此打击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对于攻击性强的中小学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运用宣泄法、转移法、暗示法等多种方法,将其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烦恼和不快及时排解掉,通过倾诉、呼喊、运动、哭泣等方式,把烦恼和不快挥去,从而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二是加强行为能力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行为能力训练分三个阶段。在事前,教育学生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矛盾及时找老师解决;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尽可能结伴而行,不要过于招摇,尽量走大路,不走僻静、人少的地方,放学后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在事中,要教育学生一旦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观察环境,不要去激怒对方,学会“退一步”,权且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的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拖延时间;寻找机会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事件发生后,不要隐瞒,要及时告诉家长、老师和学校,防止重复受害。

3. 训诫为重,让学生形成适度的畏惧心理

为了帮助施暴者认识、改正错误,需要进行训诫。训诫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让犯错者知道犯了错误是要承担后果的。但在训诫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训诫必须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训诫不是以讽刺挖苦、体罚、侮辱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吸取教训。训诫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学会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培养其责任意识,勇于自我担当。

二是训诫必须有尺度和规则。学校章程中要明确学生的权利、责任,明确学生违规违法的处理程序和处罚规定,让学生有正常渠道维护自身的权利,同时也让学校处罚学生有法可依。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设立训诫室,制定训诫条例。对欺凌者,根据其性质和后果,由班主任申请送进训诫室。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让施暴者通过跑步、思过、宣泄等手段,能够定时反思。必要时,联系家长,共同教育。通过对犯错学生的训诫,训一诫百,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让更多的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是集中训诫。必要时,对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可以送入工读学校集中训诫,期满返校。

(二)家庭层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一部分家庭由于对孩子缺乏关爱、缺少管教,致使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上,如果家庭中其他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很容易使之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而这样的学生往往会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情绪,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有一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子女,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这也会影响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理。当务之急,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层面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采取专家集中授课、专题辅导、家长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子女。

(三)学校层面:建立校园暴力预防与处置体系

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主要任务在学校。通常,学校是校园暴力的发生地,有条件在第一时间对校园暴力作出反应。因此,学校必须在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通过建章立制,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使暴力远离校园。

一是确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中,落实到学校办学、管理的具体行为和制度规则制订中。要依照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出发,树正气压邪气,严格施教,精准管理。

二是建立校园暴力应急处理机制。

有效防范校园内发生暴力事件,切实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及时处置侵害师生安全的恶性事件,维护学校的稳定。在事件发生前,建立预警机制;一旦事件发生,及时控制施暴人,控制施暴现场,及时报警、处置。

三是强化校园安保措施。

积极推进“警务进校园”工作,可以在校园设立警务特派室,配备专业安保力量,全天候巡查校园及其周边,对于校外人员进行有序管理;安排专门负责的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现有暴力倾向或被施暴现象,立刻处理。

四是创建平安校园。

整治校园暴力,必须标本兼治。坚持“预防为主,法治为辅”的原则,建章立制,规范办学。积极创建平安校园,杜绝校园暴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沐浴爱的阳光,感受成长的快乐。

(四)社会层面:建设预防校园暴力的社会环境

校园暴力是社会消极因素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种反映,近年来之所以呈上升趋势,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因此,要在社会上积极创设预防校园暴力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净化网络、网吧、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坚持属地管理、守土有责。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好文化娱乐场所;要针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严肃整治在各种论坛、视频、搜索引擎、博客、播客和手机网站、视频网站会员专区、聊天室、即时通讯群组、视频下载服务中传播暴力文化的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

二是建设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减少和控制违法犯罪,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维护社会稳定,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流氓恶势力犯罪,爆炸、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的暴力犯罪,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学生创造安定、清净的学习环境。对歌舞厅、洗浴场所、网吧、游戏厅、录像片等经营单位,限其远离学校。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青少年馆等教育科普基地,要免费为中小学生服务。

三是建设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在社区有重点地设立校外教育基地,使中小学生在校外有学习和活动的场所。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社区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等,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教育引导,避免中小学生在校外处于无人监管状态,防止中小学生受不良诱惑而误入歧途,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发生。

四是建设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反校园欺凌侵害网络举报平台”,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保障隐私的举报渠道,将校园暴力事件消弭于萌芽状态。

篇9:国外如何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

提供法律保护,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校园安全

美国 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的报告显示,50% 的学生承认在过去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 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这说明美国的校园欺凌现象非常普遍。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联邦政府颁布了一些校园安全法案。 如:1990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克雷利法案》,要求公立学校必须发布校园犯罪统计和安全政策的年度报告,以方便准备入学的学生提前获知相关情况。2001年通过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教育的法案》,有一项内容是识别潜在危险、危机准备和干涉程序、识别青少年暴力的早期预警标志并做出反应。到2011年,全美共有46个州制定了与反欺凌有关的法律,36个州通过教育令的方式要求禁止网络欺凌,41个州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教育部门2015年5月公布的报告显示,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

日本 校园里也经常发生欺凌事件。京都大学和一个高中家校联合会的调查表明,超过40% 的高中学生曾遭受欺凌或欺凌过他人。日本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欺凌受到身心伤害,导致不去上学、性格变异甚至选择自杀。为全面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参议院于2013年6月通过了由执政党和在野党共同提出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按照法律要求,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机构。如若出现危害学生生命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置。如果认定欺凌事件为犯罪行为,学校应及时报警并与警方合作。

澳大利亚 校园欺凌问题也比较严重。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制定了《国家安全学校框架》。这是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第一份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政策,矛头直指常见的校园欺凌、骚扰、暴力、问题。该法案不仅重视传统的校园安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安全。该法案的实施,让学校的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英国 1998年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将制定反欺凌措施当作对中小学校的法定要求。1999年,英国首次在法律上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反欺凌的政策。2003年11月,英国出版了《反欺凌行动宪章》,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相关约定,同年发表《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在英国,反欺凌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

给欺凌者必要的惩治,以期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发生

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欺凌者对受害者往往造成程度不一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轻则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受害者的行为方式,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受害者一生。尽管中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但很多国家还是主张对欺凌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期望通过惩罚减少或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美国 提倡坚决制止在校园内外打架、谩骂和使用侮辱性语言、现象发生。 一旦出现,欺凌者将会受到警告、停课、处理,学校也可根据欺凌程度的不同,将欺凌者交由警察处理或让其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当青少年有明显的伤人和敲诈行为时,执法机关会立即介入。

德国 对校园欺凌现象也非常重视,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对于校园里那些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学校反对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学校可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交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德国的“不良少年管教部门”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英国 欺负弱小者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英国教育白皮书认为,对于本应为学生恃强凌弱行为负责却没有负好责任的人,学校不能坐视不管、法庭会强制家长接受养育课程教育,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那些不服从这项法规的家长,将被处以最高1 000英镑的罚款。英国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模拟欺凌法庭,用来解决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此举虽受到质疑,但对欺凌者的教育和震慑作用却十分明显。

教育引导是重要措施,可以让孩子从小远离暴力

学校毕竟是育人场所,在这个人员密集、成员心智还不成熟的群体环境中,针对反欺凌问题,教育手段应发挥出最大、最好的功能。学校要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反面的典型展示,让孩子正视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

德国 希特勒曾将德国拖入战争泥潭,德国人民深受其害。经历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后,德国各阶层对战争的反思特别深刻。德国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希望后代远离战争,他们的“善良教育”从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就开始了。从爱护小动物到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直至唾弃暴力,德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更难能可贵的是,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德国人还有一个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监督下,德国校园里的欺凌现象日益减少。

法国 法国人对自身的反省也很深刻。 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民族,应该从根本上加以改进。同德国一样,“暴力玩具”在法国也不受欢迎。 法国人认为,小时候如果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用血腥来解决问题,长大后很难成为爱好和平的人,至少会远离善良与仁慈。所以,法国也十分重视教育孩子成为善良友好的人。

美国 在健全法制,保障校园环境安全的同时,美国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预防欺凌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从学前班就开始了。

英国 英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每年11月举办1次全国性的反欺凌宣传周活动,集中开展以反欺凌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诗歌竞赛活动,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应对办法。

澳大利亚 学校教育很有针对性,校内开设“公民教育”“法制教育”“人类社会与环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创造和平环境”“与同伴平等相处”“我的权利与别人的权利”“解决冲突”。其宗旨是反对歧视与欺凌,要求同学之间平等相待,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援助,让学生生活在安全环境中

以色列 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的地点大都在走廊和厕所,时间段大多是在放学后或教师监控不力时。因此,以色列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教职员工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很多学校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校园安全,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让父母接送孩子,办法虽然简单,但效果比较好。把控好了时间和地点,加以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干预,校园欺凌现象自然就能大幅度减少。

韩国 通过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欺凌的侵害和威胁。担任“警卫”工作的人员,除警察外,还有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的人员,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学生。韩国的办法虽然被动,但照样有确实的效果。

挪威 非常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并首先在这方面开展调查研究。 他们在校园里实行(学校、班级、个体)“欧维斯反欺凌三级干预方案”和“零容忍方案”,全方位实时监控学生在校园里的活动,一旦发现有欺凌的苗头,立刻进行干预,力图将欺凌现象消灭在萌芽中。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挪威的反欺凌效果非常明显,校园欺凌现象逐年减少。

上一篇:瓶盖的DIY、、创意生活下一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