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2024-04-26

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精选7篇)

篇1: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3G时代新媒体的特点与社会稳定的维护(上)

主 持 人:刘素华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 访谈嘉宾:张荣胜 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刘永斌 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主持人刘素华:二位局长你们好!就是咱们随着这个网络的发展,随着这个手机使用的普遍性,特别是网络和这个手机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对人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网络和手机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网络它体现着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也不容我们忽视。那么积极功能比如在一些事件当中,像我们汶川地震那么信息经过网上一发布之后,就把全国人民这个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这个情感就给调动起来了,全国人民支援灾区,那么这是它的积极功能体现。那么消极功能你像在一些突发事件,你像瓮安事件就是非常典型,就是因为在网上有谣言说小女孩的死亡是因为这个县委书记的侄子对她实施了暴力。那么这种谣言在这个网上传播之后,就把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和愤怒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最后酿成了这种事件。所以我们想网络它有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如何把它的积极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造福人类,把它的消极功能最小化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关注的问题,所以请二位局长谈谈这个问题。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

张荣胜:好,大家好!我是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张荣胜。刘永斌:大家好,我是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刘永斌。主持人刘素华:先请张局长来谈谈我们这个网络的特点。

张荣胜:大家知道网络我们一般叫做互联网,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是由美国军方作为局域网的系统推出来的。那么这个互联网在发展的初期它假定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用户都是非常可靠的,因此它在互联网设计的时候以IPV4为代表它没有任何的安全检测系统。这个系统决定了今后互联网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那么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消费者的需求,网络媒体或者叫网络信息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到今年的3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亿户,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8亿户。我们了解这个情况就必须知道这个网络媒体或者叫做网络信息它有哪些不同于传统信息,或者传统网络的特点。

主持人刘素华:对。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张荣胜:从我和永斌局长我们做的这个工作看,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也就是说在这个网络上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字的撰写者、音频、视频的制作者以及实事的评论者以及新闻消息的发布者。这种开放性实际上表明了互联网的开放性,那么这种开放性体现了一个特点就是单体的、无组织的,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人来组织它,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来组织它。

主持人刘素华:对。

张荣胜:但是一旦有人组织或者这些群体找到了一个共同关注点,它就会迅速地形成一个利益的群体,表达一个共同的观念,形成了一个舆论氛围。

主持人刘素华:对。

(二)不受控性

张荣胜: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不受控性。大家知道传统的平面媒体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这是我们传统的媒体信息。那么这个它需要由党的总体的舆论控制、宣传口径和宣传重点。

主持人刘素华:对,每错没错。张荣胜:那么在互联网上就不存在。主持人刘素华:是的。

张荣胜:这些作者或者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实事的评论者、音频视频的作者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想什么时间发就什么时间发,想发给你刘老师我就发给你刘老师,想发在刘局长就发给刘局长,但是我也可以发给不特定的群体,这个就是不受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互联网基本上是没有控制的,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5:06)

主持人刘素华:对。

(三)传播的迅速性

张荣胜:第三个特点就是传播的迅速性。大家知道我们一份报纸从写稿、排版、印刷、校对、总编辑批准印制以后,再通过邮局传送过来或者通过邮差传送过来,那么到消费者手里是很长时间的,一份杂志的时间也很长。那么电台和电视台一样,它也有一个编辑制作的过程。但是互联网或者网络信息可以做到拍摄即发布,那么现在技术你比如说去年我们的奥运会很多外国记者使用了摄像机,在摄像的同时音频视频就通过卫星传入到本国的电视台,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实况转播了整个奥运会的比赛情况。所以这个传播的非常的迅速,美通公司做过一个调查刘老师,就是说手机用户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把消息传达到一亿个人。

主持人刘素华:一小时。

张荣胜:一小时之内。而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的E—mail在一个小时最多是一百万用户,那么电话一个一个打显然就更慢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

张荣胜:所以它的特点区别于传统信息特点,传播速度非常快。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

张荣胜:这是网络信息的第三个特点。

(四)承受者的广泛性

第四个特点就是承受者的广泛性,我刚才讲到了就是我们国家有6亿个手机用户,有3.18亿网民。那么这个群体加起来就是将近10亿人口,很快就要突破10亿人。也就是说能够承受这个网络信息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在这个信息上它与传统信息承受还有几个不同特点。

你比如说电视台放什么节目,我只能说这个台的节目不看,我调个台。但是你不会要求电视台说我要求看一个节目你给我放,不行的,因为它是广播式的宣传系统。而互联网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是一种交互的行为,就是我可以消费者可以选择任何我想看的东西,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这种交互式我可以在网上讨论,就像我们今天似的讨论一些问题话题。那么我们也可以就某些问题发到一个特定的邮箱或者是特定的论坛上把我的观点晾给大家,大家都到这里来讨论聊天室。那么我也可以不愿意这么做,我做一个自己的博客让大伙儿来看,形式非常活泼。就是参与这些人的形式非常活泼,这是它的第四个特点。

(五)网民年轻化

第五个特点就是年轻性、年轻化。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是按照三亿用户算那么就是1亿5千万是年轻人。如果按照3.18亿算,刘老师那就是1亿6千400万人。

主持人刘素华:您算的很清楚。

张荣胜:是吧?这么大一个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年轻人他有知识有文化,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另一个方面年轻人在成长期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网络的积极面对他有影响,网络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消极负面也对他有影响。所以这个年轻人对这个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他们既是参与的主体,又是承受的主体。而中老年人大部分还是比较喜欢一些传统的方式,看看报纸,看个电视,听听广播,但是也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现在也开始进入到网络媒体当中来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张荣胜:这是它的第五个特点。

(六)网络内容易复制性

第六个特点就是网络信息或者网络媒体的特点就是它非常容易复制。大家都知道因为网络有一个搜索引擎,只要数据库够大,你可以在很短时间把它你想看到的都搜集出来,无论是文字的、音频的还是视频的都可以搜索出来。那么传统媒体不具备这个功能,咱们上图书馆要找一个东西不借助计算机,过去翻那个卡片架非常困难,是不是? 主持人刘素华:每错没错,要用很多时间。

张荣胜:要很多时间。现在就非常快,那么它非常容易复制,就是可以把过去发过来的东西,过去发过的消息它再翻出来再贴到帖子上去。或者认为好的短信,我不断转发各个人,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它还可以把它发出来,就是这种复制性是这种网络信息或者网络媒体的第六个特点。

我和刘局长我们就总结了这六个方面的特点。(10:36)

主持人刘素华:我觉得这六个方面总结的非常好,也把网络的特点特性,它的在现代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体现出来了。

二、网络媒体带来的积极作用

刘永斌:互联网刚才解释一下,我做点补充,张局长谈的很全面。因为网络信息传媒,信息传媒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传媒报纸、广播、电视,但是互联网诞生以后那么大家就第四媒体,因为作为媒体它传输媒介是不一样的,这样去定义的。但是还有专家现在讲叫第五媒体,那么第五媒体是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结合形成手机媒体,那么叫第五媒体。所以说我们互联网,大家已经经过了,我们中国发展已经十几年,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后,这么十几年大家对互联网有了比较熟悉的认识,对互联网它传播信息的特点、形式、方式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大家今后还要更加关注什么呢?就是关注移动互联网,实际上就是手机媒体。那么第五媒体它将来的功能远远要大于第一、第二、第三传统媒体,然后它和互联网的结合那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么这种功能,手机的媒体的功能将来会发展很大。可能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还不可预知它将来这种媒体的它的那种更多的一种功能。

张荣胜:对,新的功能可能会不断出来。

刘永斌:而且手机大家都知道,大家用手机它的这个随机性、随身性、开放性、互动性、可储存性,它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我们整个将来技术的发展。

主持人刘素华:它有点快像笔记本了。

刘永斌:所以说它的功能非常的厉害。但是网络信息对这个从积极的意义来讲,因为大家讲二十世纪互联网是我们世界人类科技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主持人刘素华:对。

刘永斌:那么它的积极的作用对整个一个国家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个确实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刘素华:刚才张局已经谈了六点了。

(一)沟通政府和公众的重要平台

刘永斌:刘老师也讲了它对我们生活方式这个包括你工作方式、信息传播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想通过我们特别是这几年我们互联网的发展,积极作用一个就是说网络信息传播成为我们沟通政府和公众的一个重要平台。因为现在我们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网民光是提供你信息或者娱乐的一个媒体一个平台,更重要的这几年体现在我们公众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政府实际上等于是给政府和公众搭建了一个主要沟通的一个平台。因为网络它具有透明性、公开性,而且这样就提高了我们政府好多办事的效率,我们政府的信息部门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公众。那么这是它一个重要作用。

(二)网民表现出巨大的政治热情和民意诉求

那么再一个就是网民表现出巨大的政治热情和民意诉求,所以我们广大网民利用互联网对各类事件的看法,对国家重大事件的一些看法,包括对国家重要事件的一些参与度,那么大家都利用这个互联网,包括我们看在奥运期间,包括我们抗击冰雪灾害、非典期间,那么大家都利用这个互联网从正面的给社会很公开及时的信息,包括国家的决策。这是第二个作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三)网络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作用就是网络信息以及它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原来我们中国网民过去的热情主要从网民问政,比如网民就是对我们政府、党的方针政策决策、国家法律这个比较热情了。实际从现在网民问政已经发展到网络问责,网络问责大家都知道周久耕事件也好等等的网络曝光事件。还有这个确确实实大家感到就是网络它这种监督的力量、监督的威力是非常厉害的,那么通过舆论的监督,当然我们党和政府的监督的渠道很多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

刘永斌:包括社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但是现在包括网络的监督显示这种威力很厉害,特别是对于反腐倡廉也好,怎么提高我们政府为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5:45)

(四)网上维权和签名活动对公民权益的保障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网络维权和签名活动对公民权益的保障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因为现在我们确实有整个社会公众也好,包括网民也好现在维权意识大家都比较强。那么通过互连网络对公众的一些公共的权利,那么涉及到公众的权利那么通过网上的发布、网上的诉求以后那么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相关部门改进工作,实际上这个起到很好的作用,起到很好的作用。包括我们2003年8月不是国内发起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的签名活动,那么增加到那么多,它也起到这样一个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媒体的消极影响

主持人刘素华:刘局,就是它还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个您能不能谈谈。刘永斌:消极的影响,请张局长先谈。谈了我有些方面做点补充。主持人刘素华:行行,好好。

张荣胜:刘老师你说的很对,这个是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从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这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在网络信息上的消极面往往比一般媒体的消极面要大得多,主要是我上面讲到的六个方面的特点决定的。在一定意义来说网络是失控的,是没有管理的。刚才讲到第一个特点和第二个特点,那么这就带着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总结有这么三个大的消极的方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弱化党和政府对社会信息的主导性

第一个实际上在网络信息上,因为上述六个特点使党和政府对社会信息的主导权产生了弱化,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有效或者能够持续坚持的办法来使政府和党主导好网络信息的传播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你要搞得好就善加利用了,搞的不好就形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给你封掉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借助于它的科技的力量为我所用,而不是说像把洗澡的孩子把脏水泼掉,把孩子也泼掉了。这是一句名言,是我们老祖宗的话。那么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制造混乱

第二个问题,敌对势力和国内外的反对势力在互联网上不断对我们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发动了一些网络信息的一些攻击,散布一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信任,鼓吹资本主义的自由化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人权等观念,来煽动我们广大的网民对党不信任,对政府不信心。其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不愿意看到我们真正成为致力于世界民族的伟大民族。那么像这种例子很多,你比如说法轮功在美国的支持下攻击我们新的卫星。在我们正常的新闻节目中插播法轮功的节目,这个例子很多的。另外法轮功也是在敌对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向国内寄发一些反动的信函、宣传品,甚至在国外的网站上设立退党退团的栏目,策动一些个别意志不坚定者来到网站上签名,声明退党退团。这是敌对势力。那么台独、藏独、疆独等等的一些破坏势力都有类似的一些举动,这是它的第二个问题。(20:12)

(三)网络低俗信息传播正在侵蚀社会成员的健康之体

第三个问题就是网络媒体现在低俗信息传播正在侵蚀社会成员的健康身体。我想这里头我们刘局长做的这项工作,我们归纳了三个方面,可能不一定准确。

1、淫秽色情的东西在网络上不断的出现,屡治不止

第一个就是淫秽色情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甚至还有网络出现聊天时两个人裸聊。那么就是说这些淫秽色情的东西在网络上不断的出现,党和国家也多次采取了措施,几次采取了净化网络环境、绿色上网这个活动。但是每次过后以后又不断出现一些反弹,这是一个。

2、没落、颓废的东西流传

第二个所谓低俗信息就是看破红尘、及时行乐,甚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类似这些俏皮话段子或者是表达自己这种没落、颓废心情的小说、诗歌、散文、博客一搜很容易搜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出来。而且一旦出现大家引起共识的一些短信,大家互相转来转去,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3、西方通过网络进行西化、颠覆

第三个方面,我们总结的三个方面是比较主要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那些问题。

刘永斌:网络信息传播我觉得它是一个无国界的网络。那么首先就是刚才张局长也讲了,实际上现在网络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实际上现在西方国家它对华政策就有两面性。一方面把我们中国视作合作伙伴。但是另一面它又是对我们西化也好、颠覆,又不想让你中国强大。

张荣胜:对。(1)政治渗透

刘永斌:大家知道现在实际上我们互联网上这个访问量最大的100多个网站94个在美国,全球的,负责全球的域名管理13个最大的服务器10个在美国。所以说整个互联网重要的决策控制权仍然在美国,但是美国的互联网管理不是以政府层面的管理,它是一个中介的,是一个私营企业来去做这个事情的,它不是政府的。

张荣胜:它表面上说私人企业,但是背后是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操作。

刘永斌:所以说现在的一些西方国家这几年也是这样的情况,它就通过这个网络对你别的国家进行政治的渗透什么。

主持人刘素华:实际上它通过政府和军方的控制达到政治上的一些目的。(2)文化侵略

刘永斌:那么我感觉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互联网它不仅是对一些西方国家对你这个价值观念,特别我觉得对文化的这种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它用它那个殖民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厉害的,冲击的非常的厉害。

张荣胜:或者是文化的侵略。

刘永斌:或者是文化的侵略,现在我们在互联网的语言使用上90%是英语,法语占5%,那么其他国家才占5%。那么在信息的流量上美国和西方这些占了95%,我们国家是1%多,所以说大家想想这个情况对文化的侵略这种是非常严重,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张荣胜:实际上我现在拦你一句话,现在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你比如说我们传统的节日春节、元旦、清明、端午,许多年轻人记不住了,年轻人过什么?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是不是?过的这个东西。

主持人刘素华:是是是。

张荣胜:另外张嘴来一句英语,好象不说英语不行,我们传统的文化古典的诗词名著,很多年轻人不会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读的人现在是少数的。

刘永斌:这样的话就对我们整个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安全产生了影响,文化产生影响。刚才张局长也说了因为这个网络媒体同我们党和政府也好,我们对一个新生事物,当然中央领导提出来我们必须对待新的媒体,怎么利用新的媒体,怎么样对新的媒体管理?我们对传统的能控制,但是我们对新的媒体我们有很多漏洞,我们失控,有一些失误的地方,这样对你整个我们政法和政府主导新闻媒体,那么现在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很大的冲击。(25:18)

(3)对国家安全带来很大的冲击

那么再一个就是信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整个我们国家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冲击。

主持人刘素华:刘局长和张局长你们谈得,我觉得比较全面,我听了也很受启发。因为我以前2000年,我就开始关注网络,我也研究过网络。因为我是研究人权和宪政的,我主要看重了网络的比如说它的民主性,因为无边界性,那么实际上能够把这个民众的民主参与性更大调动起来。实际上跟大家的接触中其实我就认识到一点,就是谈民主谈自由谈秩序谈法制,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家主权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就是实际上这个涉及到有国家主权才能有国家安全,才能有社会稳定,如果离开这个大前提我们谈民主谈自由谈人权,实际上是很空的。

张荣胜:很空的,而且在这种空对空谈的话,你容易落到一些敌对势力给你设的一个陷阱里。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这在我们这个维稳班里我这个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什么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它一定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国家主权的存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张荣胜:对,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发展和崛起,这个是前提。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是是是。那个今天我觉得咱们谈得挺好的,看张局长和刘局长你们还有没有想再跟我们说点。

四、网络媒体的管理

张荣胜:我想再说几句,就是既然谈到了这一点就是这种情况,网络信息或者是网络媒体它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有它的特点,还有它负面的影响。那么我想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应该认识到这种特点,在自己的工作本职岗位上,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能够按照党的总的方针政策,按照我们党的既定目标教育和我们这个,安排好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教育我们的下属自己本身也身体力行的,比如说做点工作。那么对于一些单位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你自己要乐意写博客,你可以用正面的语言博客来说一说来写一写,那么可以编一些好的积极向上的文章段子来影响大家。我想这个很重要。

主持人刘素华:对,就是把网络这个平台我们一定要利用起来。张荣胜:对,利用起来。

主持人刘素华:不能把这个平台让给这个消极的那个领域。

张荣胜:对,不能说一出问题了,我就把它断了,我们很多县,过去出过那个问题。比如说因为网吧有少年儿童进去,这个从12点就断开了,这个不行,这个不是办法。是不是?只能是疏导,堵是另外一个方法,疏导应该是为主的,那么堵,把它断开那不是办法。那我们如果把互联网都断开,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会瘫痪的。

主持人刘素华:对,是这样的。就是咱们对这个网络的政府要有一个,比如说正确的引导、疏通,而不是简单的去堵它。

张荣胜:对对。

刘永斌:互联网就是管理十六个字:积极发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第二个是加强管理,加强管理除了网络正常运行的管理以后,更重要的是内容管理。第三个是趋利避害。第四句话是为我所用。

主持人刘素华:对,其实已经认识到它这个应该是,把它这个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这个,这个怎么说?这个特点,这个利益的体现要表现出来。再一个它的负面的东西要注意。

张荣胜:不要,或者说逐渐地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那么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好,谢谢两位局长。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张荣胜:好,谢谢刘老师。

篇2: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一、单选(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群体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指导原则中,比例原则是指?

A.? 预防+治疗

B.手段必要,并与目的相称 C.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D.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是信息

2.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是尊重国民的什么权利?

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表达权 D.知情权

3.总结贵州瓮安县发生的6·28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经验,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遵循哪项原则?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准备在先的原则 C.依法表态的原则 D.从众原则

4.下列不属于预防为主,准备在先原则要求的是?

A.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积极地开展各种隐患的普查工作。B.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C.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地收集发现和发布信息,也就是要开展预警工作。D.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学习突发事件相关法律 5.突然爆发的以寻求共同利益为种类采取自发或者有组织聚众犯事,与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发生对抗的行为或者活动。这指的是?

A.群体性突发事件 B.国家安全事件 C.军事打击事件 D.民族分裂事件

6.我国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是在何时?A.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

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的时间是?

A.2003年11月1号 B.2007年1月1号 C.2003年1月1号 D.2007年11月1号

8.衡量党委和政府是否有处置能力的第一标准是什么?

A.反应适度原则 B.真诚沟通原则 C.承担责任原则 D.速度第一原则

二、多选(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1.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中具有的典型性包括?

A.涉及利益群体具有广泛性

B.引发问题具有全国的普遍性 C.在全国范围有延伸效应

D.处置方式中新的尝试和新的思维值得总结和归纳

2.衡量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有没有能力的标准包括?

A.速度第一原则 B.承担责任原则 C.真诚沟通原则 D.系统运行原则

3.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下列哪些单位应当及时调节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A.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B.乡级人民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4.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指导原则包括?

A.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B.行政应急性原则 C.比例原则 D.问责制原则

三、判断(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依法表态原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具体到预防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需要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

正确 错误 2.政府应当正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正确 错误

3.今天遍布大江南北发生的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征地拆迁。

正确 错误

4.政府面对紧急情况,必须以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现场,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正确 错误

5.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越级上报。

正确 错误

6.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大时代课题面前,打造一个对人民负责的透明政府,建立一个可问责的政府也是时代需要解决的难题。

正确 错误

7.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政府必须以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危机中,贯彻承担责任原则。

正确 错误

8.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面前,问责制原则恰恰是一个动力机制。

篇3: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表现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按是否涉及政治内容, 大致可分为三类[2] (P44) :即政治类群体性事件、非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和复合类群体事件。学生群体性事件固然有危害公共秩序的一面, 但也有其客观积极作用。如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就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积极型群体性事件多因某些特殊的社会矛盾或国际纠纷, 激起师生的爱国热情, 引发他们的激愤情绪而产生的集体行为。如1999年在全国范围发生的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游行等等, 这类事件由于起因相对清晰, 具有较强的正价性。目前高校所发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多是非政治性的意向型群体事件, 它往往因某种共同的意向而引发, 如为维护学生某项权益而产生的集体罢餐、罢课等抗议活动。或者因重大特殊日子而产生打、砸、喊等情绪释放活动, 如很多毕业生离校前常有大喊大叫、敲脸盆等举动。这些事件虽然大多数危害性不大, 更构不成有悖于法律法规的群体性行为。但在短时期内突发, 令学校措手不及,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秩序。对此类事件, 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应视之为洪水猛兽, 谈之色变, 而应转变这种“人我对立”的态度, 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

首先,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在近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近年来, 由于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翻番增加, 生源呈复杂性, 办学受社会因素影响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常有危害学生利益的事情发生, 很容易酿成高校学生群体事件;从当前的形势来看, 高校内的群体性事件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和处置激化而导致的, 是整个社会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集中缩影。对于此类事件管理者应该有一种平常心对待, 不能一味地压制。如同治水, 可疏而不可堵。一味地采取堵压, 不但不利于此类事件的解决, 反而会雪上加霜。

其次,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固然有其危害性, 但也其积极作用。如政治性事件就有一些是积极的。即便是学生的一些不理智行为如:集体罢课、罢餐、静坐等会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 但从这些行为中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会看到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可以促使我们反思教育、管理的不足。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科学化、规范化处理

如上所述, 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在近期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正确处理此类事件关系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在此类事件中, 我们不应该过多的苛责学生, 而应在学生的不当行为中反思作为教育、管理的过失。

(一) 学校决策要以学生为本, 不要侵犯学生利益。

学校在作决策时, 一定要反复论证深思熟虑, 以保持稳定为前提, 以师生满意为标准, 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凡是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师生利益、不利于学校发展、得不到大多数师生理解支持的政策和改革不要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办学规律的强制性规范措施不要出台;可能引发全校震动的规定不要出台。近些年来, 国内高校纷纷扩校, 很多新校区在同一市相距较远, 甚至有两校分处异地者。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张, 很多新校区在基本设施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住进去当“拓荒者”, 此类事情中学生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些校区分处两地的学校, 存在学生念到三四年级时要搬到另一校区的情况, 并且在搬家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处理好交通工具等事宜, 造成学生不满, 产生群体性行为。在此类事件中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应只责备学生, 而要考虑一下是否在一些决策中侵犯了学生利益, 要从根源上消除这些“激发因素”。

(二) 德育教育的形式化。

综观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学生的举动, 道德素质低下是一个明显现象。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在离校前夕, 有在学生宿舍楼集体敲脸盆、砸酒瓶、砸窗户玻璃的, 有朝楼下扔杂物, 甚至有呼喊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口号等结伙打砸哄闹事件。在类似的群体性事件中, 一些学生还对前来劝说的教师出言不逊, 甚至谩骂。对于部分学生所表现出的道德素质低下、品格卑劣等弊端, 不能不说是高校德育的失职。高校对德育教育向来重视, 与之有关的课程也列入了必修课, 但事实证明德育教育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抑或说是失败的。长期以来高校的政治标准和道德要求脱离社会实际甚至流于形式, 导致大学生矛盾心理和“二重人格”的形成。很多大学生阳奉阴违, 言行不一。“情景化道德”和“一次性道德”大有市场。表现在集群行为中是狂呼乱叫、放浪形骸、无所畏惧。追求量化和效率导致高校德育的“价值无根性”。在当下的高校, “德育量化”是现代德育过程中一个时髦的名词, 表现为对学生的道德状况趋向于“数字化”描述。用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打分, 用学生的成绩优劣来量定道德的高下。这种量化管理, 把大学生需要耐心积淀的德行修养简约成道德行为的数量要求, 隐去了道德的内在精神, 忽视了道德行为背后的思想、灵魂和生命的价值, 实际上是把高校德育的精神引导和灵魂塑造转换为行为控制。

(三) 树立高校学生“岗位意识”。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试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3]中从历史的深广度上考察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及价值表达, 分析了处在文化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的三种价值取向及现实处境, 论述了传统知识分子与现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异, 提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的著名论题。他指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都有着浓厚的“庙堂意识”,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其道德操守与价值取向都以是否为庙堂所接纳为依据。而到了20世纪, 为知识分子所醉心的“庙堂”已被拆除, “庙堂意识”成为“流失的旧梦”, 于是出现一种价值虚拟化的“广场意识”, 知识分子拟想自己高处众生芸芸的广场之中, 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然而由于其虚拟性和空洞性, 知识分子一次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更何况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 根本不可能允许知识分子幻想的那个广场存在。”既然庙堂已废, 广场不存, 知识分子将何以安身立命?陈思和认为“岗位意识”的确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价值取向, 他强调了知识分子独处的内省意识和良心自我驱使的重要, 指出岗位首先是知识分子以“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一份工作, 它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方式, 是知识分子落实道德信念、人格力量的具体处所, 更是知识分子赖以维系文化传统精脉的主要途径。当今的大学生已然失去了往昔“天之骄子”的桂冠, 他们凭借其知识不但不可以进入“庙堂”, 也不能有高处众生中的优越感, 而在当下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下, 这些知识精英连以知识来谋生也是难题, 所以岗位意识也就难以确立。在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过程中, 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现象的出现, 作为高校教育者理应承担责任以身作则, 在文化转型期未树立师生良好的“岗位意识”。

三、发掘传统文化积极因素, 加强高校学生道德素养建设

学校决策要以学生为本, 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作为精英的使命感。道德的流失和精英感的削弱是中国文化转型期未处理好经济与文化、政治的关系所致。近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经历了多次尝试, 目前所经历的文化转型是在痛苦文化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文革”的影响, 人们认为二次转型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继承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特征, 这种忽视个性, 追求集权的文化模式, 束缚了人的创造精神。另外在改革开放中, 国家采取了首先实现经济现代化, 然后再进行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策略, 结果文化转型陷于盲目、自发, 传统文化在盲目中悄然颓变。[4]传统文化中的重群体、重道德等特征正被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所取代, “传统道德规范面临冲击, 许多上一代人认为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的东西, 在现代青年人看来是迂腐的、应该被嘲笑、被抛弃的”。[5]正是基于此点,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可以提高当今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英意识, 也有利于学校制定合理的决策。时移世易, 我们不能再要求学生成圣成贤, 但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养模式可以值得我们高校德育教育借鉴, 道德的提高最终要由自律来完成, 而不是靠说教。另外儒家文化中对于以“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的赋予, 也可供高校教育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借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因为拥有知识, 还因为他们有“恒心”、能“弘道”, 有强烈的使命感。现代的高校学生虽然数量较以前增多, 但还基本上属于精英层, 在对他们进行知识传输过程中, 应该强调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应具备有文化传承的使命, 唯其如此, 大学生才会因使命感而生发出精神上的超越感, 由此也带来精神、道德上的自律。

不可否认, 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 过多地强调英语的学习, 强调学生考研、就业, 而很少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一教育不仅仅是读一本《论语》或《孟子》就可以完结的, 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方针等的集体配合。基于种种复杂原因, 高校群体性事件还会发生, 作为高校教育者、管理者也不能不允许学生表达, 但我们希望高校学生在此类事件中应时时注意自己是知识分子, 是代表“大传统”, 有意见固然可以表达, 但在维护自己权益时, 要注重合理的方式。一不能违法, 不能打砸抢;二要道德自律, 言行不要粗鄙。这一切都需要高校教育者、管理者的努力。

摘要:近年来受政治形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高校教育者、管理者对此类事件视如水火, 谈之色变, 多从人我对立的角度, 研究如何构建预防机制、事件发生后的消除机制等等, 把责任都归结在学生一方, 而鲜有站在学生立场反思作为高校一方的教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的原则和方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

[2].章清.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3].陈思和.犬耕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4].陈江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妥善处理 积极预防

妥善处理校园暴力

其一,视学生受攻击和侵犯的程度,予以不同的辅导。对于一般受欺负的学生,比如受到敲诈、轻微身体攻击,心理反应不明显的,教师和同学可以对其给以慰问和关怀,学校要对肇事者予以必要的校纪处分。

如果受到重度伤害,例如,重度攻击、性侵犯等,学生心理反应明显,则需要心理辅导人员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受重度伤害的学生一般会出现明显恐惧、焦虑和躯体症状,如梦里再现应激事件,心神不宁;睡眠差;退缩,感觉麻木,焦虑,思维不连贯;受惊反应明显;肾上腺素及其代谢水平偏高等。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1)对攻击者予以严惩,弘扬正气。(2)心理辅导教师协同班主任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受攻击的学生此时最需要心理安全感。(3)对其进行情绪安抚,以稳定其情绪。(4)对于诸如性侵犯的事件,要将知晓范围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以保护受害人。(5)对于心理症状明显,超过学校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应该立即转介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切勿拖延。

其二,理智对待,不能“以牙还牙”,必要时可以求助法律。有些家长对于校园暴力事件,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错误、冲动做法。这样,一方面导致冲突扩大,暴力升级;另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所以,家长要学会冷静、客观、理性地应对校园暴力,学会用法律来保护学生的校园安全。

积极预防校园暴力

一是清除可能产生校园暴力的隐患。对有攻击性的边缘化学生重点辅导,“防患于未然”。

攻击性行为反映了个人一种自我专横的倾向,是个人不成熟的社会性表现。它常以侵犯他人为目的,对集体具有破坏作用。常见攻击性行为包括打架斗殴、欺诈同学,等等。学生做出攻击性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1)生理上内分泌不平衡。(2)错误模仿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3)参加不良团伙,染上恶习。(4)被别人过度压制,心理过于紧张,一遇机会全部释放。(5)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学生攻击性行为辅导策略有;(1)了解学生在哪一种情境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2)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以避免惹是生非。(3)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4)尽可能强化他们的非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5)避免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强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愤怒与憎恨情绪,反而强化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6)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7)让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如发作业、打扫教室、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8)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9)对于打架的学生要作冷处理,让他们各自写下打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调查清楚,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并及时进行教育。

二是解决同学之间冲突时不要情绪化。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班主任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处理这些事情。青少年情绪容易走极端,因此,遇到人际冲突,教师要学会“冷处理”。以减缓矛盾冲突。如,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先可以把冲突双方隔离,待情绪稳定下来,再作处理。师生之间冲突的处理也要遵循。“冷处理”原则,而不要将冲突升级,激化矛盾。

三是优化校园人际环境。从更积极的预防意义上讲,学校要营造—个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同学之间互助互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自然就会减少许多暴力冲突的诱发因素。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让学生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等,都是积极的预防对策。

篇5: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为切实维护好我辖区社会稳定,预防和妥善处置好各类群体性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根据县委、政府的要求:责任单位要建立协调有力、反应快速的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做好处置工作预案,确保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结合我镇近年来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以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标,以预防冲击打砸抢等违法犯罪为重点,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指导思想和依法处置、属地管辖的原则,讲究策略、注意工作方法,坚决做到迅速平息事态、减少损失和影响,确保全镇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派出所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指挥部,由镇长***任指挥长;副镇长、派出所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由派出所全体民警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马街派出(电话:****,负责协调和指挥处置工作。

三、处置原则

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始终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和“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总体原则,积极稳妥地处置好各类群体性事件。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具体原则:一是密切注意、及时收集事件信息,切实做好事件发生前期的疏导化解工作的原则;二是明确责任、依靠基层、属地管辖的原则;三是快速反应、控制局面、严防事态扩大的原则;四是宣传政策、晓之以理、示之以法、维持正常治安秩序的原则;五是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

四、处置方案

(一)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1、切实掌握预警信息。各村委会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将情报收集工作摆在突出地位,延伸触角,畅通渠道,密切注视社会动态,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汇总、上报情报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对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的收集掌握,在第一时间内将情况与党委、政府及派出所反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处置工作争取时间和主动。如果在其辖区内发生因各种矛盾纠纷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在矛盾纠纷、社会热点问题突出的村庄、区域,物建特情或耳目,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要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全镇的情报信息网络,以便随时掌握社会动态,提前预警。

3、派出所随时保持和镇党委、政府和县局信息、信访部门的信息联络与沟通。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负责对各个环节的信息做到准确把握,及时报告、反馈。

(二)处置中具体工作措施

接到报警后,应立即组织警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先期处置,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命令。

1、对没有发生过激行为的群体性事件,民警到达现场后,应维护好秩序,协助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做好参与群众的说服教育、劝返工作。积极引导参与群众遵守社会治安秩序。

2、对发生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和重点要害部位等严重情况,以及发生打、砸、抢、烧等违法行为时,依法果断进行处置,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恢复秩序。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封锁现场。(1)封闭现场和相关区域,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2)设置警戒线,划定警戒区域;(3)实行区域性交通控制(4)查验现场人员身份证件,检查嫌疑人随身携带物品;(5)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在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报道、演讲等活动。

第二、清理现场。(1)责令围观人员立即离开现场;(2)责令聚集的人在限定时间内离开现场;(3)对超过时限仍滞留现场的人员,可以强行驱走;(4)对经强行驱走仍拒不离去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进行继续盘查;(5)对非法携带的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工具、标语、传单等物 品,予以收缴。

第三、武器警械的使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原则上不宜动用警械和武器,若需要使用时,必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得滥用。

第四、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对有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嫌疑人,参与处置的民警应当依法及时取证,为依法处理提供证据;对被强行带离现场继续盘问的人员,应在12小时内进行盘问,并作好盘问记录,及时依法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无论现场还是事后抓捕,要注意选择适当时机,讲究策略,防止激化矛盾。

第五、善后工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后,指挥部要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清理现场,及时救护受伤人员、恢复交通、解除现场管制、恢复正常秩序等善后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力维护稳定。要充分认识到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特殊重要性,这是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切实负起责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二)作好值班备勤工作。准备好必要的车辆,确 保随时出动,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值班备勤警力要迅速到达现场,同时报告上级相关部门,视事态情况先期处置。

(三)完善处置方案。镇党委及派出所要认真总结以往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当前群体性上访事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配套的预案,确保处置工作反应灵敏、指挥有力、处置稳妥、工作有序。

(四)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强化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主动工作,互通情况,信息共享;要在处置工作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认真落实责任,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不推诿,确保相互配合不脱节,确保工作措施及时到位。

(五)严格执勤纪律,防止授人以柄。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依照法律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文明执勤,讲究政策和策略,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防止处置失当或授人以柄,激化矛盾。工作中,值勤民警要严格执勤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介入 具体矛盾,不随意答复具体问题,不承诺具体条件,防止矛盾转移。

篇6: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很多, 有直接原因, 也有间接原因, 有表面原因, 更有内在因素,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 按照国际经验, 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 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换句话说, 就是“社会燃点”比较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如果一些干部对社会“燃点”麻木, 对群众情绪不在意, 就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2. 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大原因, 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对弱势群体考虑不周。弱势群体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处于弱势地位, 当他们的利益被侵害, 要求维护权益时, 个人无法找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 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维权工作中, 其维权诉求往往石沉大海, 群众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决,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矛盾就越陷越深, 甚至产生了群众对社会的仇恨心理。矛盾宜解不宜积, “小病不医成大病”。对群众的个别诉求和反映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协调办理和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 积少成多, “个别”问题就转变成了“群体”问题, 个别群众的“不满”就汇集为“众怒”, 群体性事件往往就会一触即发;如果本身就是群体性诉求而久拖不决, 或对群体性利益处理不当, 则更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

3. 地方政府危机应对失当

2008年6月, 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内, 瓮安县主要负责人均未到现场和群众对话, 这成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重要原因, 而当政府大楼被点燃后, 相关领导仍没采取果断措施, 而是在办公室里开会研究, 层层请示等待, 领导干部严重缺乏突发危机意识和处理能力, 直接造成了事件的恶化。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群众意识淡漠, 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欠缺。在社会多元化和多种矛盾高发期, 基层主要干部是否具备这些素质, 能否运用智慧有效处理各种矛盾, 已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

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和高发,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服务群众, 化解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 是新时期各级党政干部面对的重大课题, 能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内务, 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因此, 中央高层和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很重视, 去年年底中央党校把2000多名县委书记集中培训, 今年年初公安部把县级公安局长纳入的培训序列, 目的就是着重提高广大干部在新形势下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1. 源头防范

化解情绪, 完善制度, 畅通表达渠道。回顾2008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演进规律: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局面失控———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在冲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 一些地方的基层党委政府对社会矛盾普遍表现出“迟钝”, 也犯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所以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社情民意, 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时, 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及时消除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 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

2. 现场处置

快速反应、公开透明、真诚坦率、承担责任。在群体性事件上, 政府的处理思维正在发生大的改变, 如2008年11月3日的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 重庆市处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的做法与以往处置群体事件的方式不同,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这次危机处理中, 不是用很强硬的手段, 而是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出租车司机的行动, 采取疏导的办法, 和出租车司机面对面对话, 有什么想法请大家坐下来谈, 缓和矛盾。在巧妙的政治智慧作用下, 以出租车司机“非暴力不合作”为开端的罢运事件, 最终波澜不惊, 以平和的方式告结。

相反, 发生在贵州的“6·28瓮安事件”, 因地方政府的处置不当, 导致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等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 150余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 事件发生后, 如果手段好, 可能化险为夷;如果方式方法不对, 结果可能是火上浇油。做好现场处置工作, 有效控制局势、平息事态。主要负责同志决不能害怕群众, 躲而不见, 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主动接待, 靠前工作。以一种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 尊重上访者的权利, 让他们把话说完, 然后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接待上访群众, 要态度诚恳, 换位思考, 以心换心。即使对极少数有过激行为或别有用心、有意挑起事端的人, 也要注意场合, 讲究策略。还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既要防止因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当而激化矛盾, 又要防止因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伴有严重暴力行为, 如不及时果断处置将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 应依法果断采取措施, 坚决予以制止。政府要进行正面的疏导和引导, 不要采取过多过激的措施, 过激措施会适得其反。

3. 善后工作

深刻反省, 纠正错误, 防止反弹。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 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干部, 深入有关单位中去, 深入群众中去, 做好回访调查工作, 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 了解已经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 特别是对群体性事件可能出现反复或者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苗头、信息, 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消除在事件反复之前。

篇7: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一、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复杂性。边境地区的群众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复杂, 既有历史积淀, 又有现实诱因, 既有国内因素, 同时, 又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往往有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挑拨。我国边境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多数群众又信奉宗教, 边境地区群众性事件往往和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 处置解决起来比较复杂。从事件发生的过程看, 有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参与事件的人员成份比较复杂, 动机多种多样, 既有满足边民需要的合理要求, 又有危及国家安全的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非法要求。

隐蔽性。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有的是由少数敌对分子别有用心的煽动而爆发, 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隐藏在阴暗角落, 寻找人民内部矛盾的缝隙, 他们在幕后操纵, 到处煽风点火, 利用一些人的不满情绪, 激化人民内部矛盾, 蓄意制造动乱, 破坏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达到目的, 在整个事件中有分工、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大多数闹事群众往往认不清他们的真实面目, 反而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代言人而信任、保护, 因而, 造成人民内部矛盾显性化, 而敌我矛盾反而隐性化的局面, 大大增加了事件的处置难度。

二、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

( 一) 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综合处理, 形成合力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诱因比较复杂, 处置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 参战单位多, 政策性强, 难度大。事件的综合性要求边防部门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以预防教育为主, 其他强制措施为辅, 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加以妥善处理, 千方百计地维护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如果不很好地组织协同就会各自为政, 令出多门, 形不成合力, 甚至会出现混乱。为此, 要组织好搞好协同配合, 要及时准确地把事件的起因、性质、规模、对立程度及发展态势报告给当地的党委和政府, 积极主动提建议, 拿出处理意见和方案, 供领导决策。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要根据不同的任务、地点、对象, 灵活组织协调。单独执行群体性事件时, 要组织好本部队内部的协同动作。在力量使用和协调上要集中兵力。保障重点, 科学筹划, 合理部署; 在措施的协同上, 要采取冲、堵、查、追、捕等基本战术, 以周密完善的部署和协调一致的行动取胜。在协同作战预案的制定上, 抓好边民群众权益相关的重要问题和边境地区民族矛盾、宗教问题的分析研究; 抓好人员的使用。

( 二) 制定周详的切实可行的预案, 努力提高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现场处置能力, 掌握处理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 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和其他事物一样, 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的过程, 虽然发生是突然的, 但如果搞好预测, 并拟制较完备的处置预案, 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在前面, 思想上、行动上早做准备, 方案周全, 才能确保处乱不惊, 有备无患, 把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要把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 必须在获得信息, 搞好预测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及时拟制预案。对处置的指导思想、组织指挥、解决方法、警戒防范、力量部署、交通通讯、后勤保障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 预案的制订要突出针对性、实战性和严密性。边防部门要认真剖析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对各种不安定的类型、特点、成因、后果以及趋势, 对本地区容易发生事端的敏感部位、重点部位, 要不断开展调查研究, 提高规律性的认识, 从中研究总结各类事件发生、发展和处置工作的规律。在此基础上, 制定和不断完善各类预案制度, 并应经常组织演练, 从中发现问题, 反复修改, 使之达到实际工作要求。

( 三)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讲究策略, 依法积极、慎重、妥善处置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发生情况复杂, 有些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 政策性强, 处理时必须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在法律范围内解决问题。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有的是从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变化, 有的由普通事件向边境暴乱发展, 处理时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使用一种手段, 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 区别对待, 灵活运用各种斗争策略和手段。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严守法纪, 慎重行事, 尤其要加强请示报告, 依照上级党委的指示果断出手, 平息事态。处理过程中边防部队要谨慎行事, 慎重决策, 决不可简单粗暴、鲁莽行事, 要积极稳妥地依法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必须依据准确及时的情报信息,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谨慎使用警力。对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 应在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以教育疏导为主, 大力宣传教育群众, 作好群众的劝解、说服工作, 使广大群众识大体、顾大局, 明辨是非, 使其尽快明白自己的错误并终止其非法行为。自觉抵制少数组织者、策划者的煽动, 防止事态扩大。当然对那些插手事件的敌对分子、敌对势力要依法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做到稳、准、狠, 以起到威慑和控制事态的作用, 对属于对抗性质的群体性事件, 如边境地区民族叛乱、骚扰事件, 必须以武装的强制手段加以平息, 迅速恢复边境地区社会秩序, 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安全。

摘要: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有的是从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变化, 有的由普通事件向边境暴乱发展, 处理时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使用一种手段, 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 区别对待, 灵活运用各种斗争策略和手段, 相机处理。要坚持“可散不可聚, 可顺不可激, 不解不可结, 可疏不可堵”的原则, 团结、教育和争取绝大多数群众, 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组织、策划、煽动闹事的骨干分子, 尽快平息事态, 尽可能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关键词: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综合处理,情报信息,妥善应对

参考文献

[1]熊一新.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19 (2) .

[2]周惠军.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政府行为[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6 (5) .

上一篇:文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刘邦善于用人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