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2024-05-05

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共6篇)

篇1: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大力加强车队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 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初步思考

古人云:万事德为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重品行,要做到以德为先,在人格品德和职业道德两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汽车调度管理工作,也应当如此,必须从车队的职业道德抓起。一个过硬的车队,应有道德素养较高的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驾驶从业人员,都必须遵守本行业的职业规范。我单位共有30多辆车,30多名驾驶人员,担负全机关的业务用车和接待用车任务。为高质量完成业务工作,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规范职业行为,以保证车队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强化车队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车队能否管理好,首先要把管理人员建设好。在道德建设方面,车队管理人员应该率先垂范,要培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勤奋敬业,以集体利益为主,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不仅能够团结和带领全体驾驶从业人员,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要关心集体,关心财政经济发展,时刻注意驾驶从业人员的思想动向和车辆动态,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搞好后勤服务。这里特别要指出的,就是要树立立德、守诚、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和管理理念。其中,立德是根本,守诚是形象,务实是关键,求真是准则。

首先是立德。所谓德,就是是良好的品德。人要有良好 1 的品德,关键是如何立?作车队管理人员,应着重在做好“三德”必修课,即工作要遵守职业道德,在家要注意家庭美德,出门在外要讲究社会公德。以上这“三德”,是做好汽车管理工作的保障,是加强驾驶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抓好整个车队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德正则队兴,德弱则队衰。

其次是守诚。所谓诚,就是忠诚、诚信、诚恳。人要守诚,必须先有德行,只有德行的人,才可以守诚。将诚字作为一个我们汽车管理理念基石之一,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意义不可言喻,其作用不可低估。信用代表着我们车队的整体形象,诚实守信代表着整个车队集体的声誉。

再次是务实。所谓实,就是实干、实事、实效的意思,说到底,务实就是反对空谈误国,清淡误事,提倡实干兴邦,苦干兴业。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都表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车队,离开“实”字,就会一事无成。务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因素。怎样才能“务实”?一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无论做什么样的一件事,无论大小,无论轻重,无论缓急,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好大喜功;二是讲实情,求实效。受领工作任务后,要实事求是制定工作方案,不能风闻言事,要调查研究,多听反映,多了解第一手情况。第三是立足本职,不断创新,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总之,要把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作为管理工作的宗旨,做到反映实实在在的情况,研究实实在在的问题,概括实实在在的经验,拿出实实在在的 2 办法,干好实实在在的工作,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

最后是求真。所谓真,就是要掌握真相,把握真谛,坚持真理,这是我们做好车队调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车队要更好地做好调度管理,就必须以真实为准则,做到人真、事真、物真,执行制度动真格。怎样才能体现“真”?就言而论,就是要能做到真知灼见。车队管理运行情况如何,最终反映在各用单位对车队的评价和映象上,这就要求车队管理人员和加强从业人员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杜绝社会上不良驾驶作风,执行制度动真格,努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让用车单位满意,让用车人满意。

“立德、守诚、务实、求真”互为并重,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缺一不可,构成了我们加强车队调度管理工作的道德建设的基础。“立德守诚”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务实求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笔者认为,只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这几个方面坚落实好、贯彻好、实践好,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车队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我们车队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真正得到用车单位和用车人员更好更高的评价,真正做好保障服务工作,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支持部门中心工作开展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二、努力加强车队驾驶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我们单位30多名驾驶从业人员,其中半数为社会聘用人员,因而专业技能、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良莠不齐,好坏不一。为了提高整个车队管理水平,就必须促使驾驶从业 3 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必须大力加强对驾驶从业人员工作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驾驶从业人员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以生动的案例教育引导他们,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利用各级交通部门、公安管理部门换证、年检、违章处理、专业培训等机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驾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除了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驾驶团体组织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以及予教育于娱乐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外,更应该倡导从我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他人,教育他人,鼓舞他人。如果大家都能够自己立即意识到时时处处要讲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那么,车队管理工作效能就会大增强,服务水平就会大大提升,用车单位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高。

篇2: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工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与从业人员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用以调节本职业内部人员之间以及本职业同其他职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良心等方面。税务部门属于行政执法部门,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执法的公正性与政府的利益、纳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税收工作的职业特点形成的税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是税务人员政治素质、思想意识、文化修养、品德情操、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所包括的内容是: 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其核心是“公正执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税收工作是一项光荣的职业,一个税务人员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就必须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税收工作,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热爱税收,才能忠于职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这一道德标准,是税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爱岗敬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从事的税收职业上,以献身税收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上,培养深厚的职业情感,把献身税收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忠诚地履行税务工作者的义务。

(二)公正执法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也是税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公正执法是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的统一,不仅要求纳税人依法纳税,而且要求税务人员公正征税。这一职业道德要求税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所有税收法律、法规等履行职责,把依法办事贯穿于税收工作的一切和始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徇私情、乱征、乱罚或擅自减税、免税、退税等。而且,税法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税务干部都要用高尚的税务职业道德、税务职业纪律来保证税法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三)诚信服务是税务职业道德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在税务职业道德中的具体表现。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与仁义礼智并重的伦理道德范畴。诚信服务是对税务职业道德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税收服务的最高境界。要求税务人员自觉履行职业职责,严格遵守职业规则,忠于职业操守。要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平等待人,文明办税,讲究工作方法和言谈举止艺术,切忌作风粗暴,态度生硬,盛气凌人。要做到以法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处处体现“人民税官为人民”的道德风尚。

(四)廉洁奉公就是廉洁从政,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廉洁奉公是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是公正执法和诚信服务的道德保障,是党和人民对税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位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底线。廉洁奉公是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税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清正廉洁,秉公办事,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光荣、以权谋私可耻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当前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部分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提高,能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思想深入人心,行风评议工作开展扎实有效,纳税人对税务干部的评价较高。但与此同时,在整个税务系统中,个别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文化水平、思想观念、道德水准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征管工作中,还存在着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报,讲排场、摆阔气、盛气凌人,不求进取等不正之风。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它败坏了税务部门的声誉,影响税务部门队伍的整体形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税收道德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主观认识、行动不到位。许多人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税收道德的重要性,没有像抓依法治税、组织收入一样对待它,而往往认为是抽象的无关紧要的。因此,行动上往往做了,在思想上也是模糊的、不自觉的。

(二)执法尺度、力度不统一。由于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税务人员出于不同的动机滥用裁量权,对纳税人执法尺度和处罚的力度不能一视同仁或不执行统一的标准,出现有的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很大,执行政策就像拉皮筋,长短不一,衡量的尺度带有个人因素。

(三)办事程序、手续不简明。有些税务机关改进作风只满足于“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把椅子”等形式上的改进,但办事手续繁杂,工作程序过多,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使纳税人感到纳税不方便。

(四)征纳权利、义务不对等。受中国传统影响,政府部门偏重于强调纳税人的义务,对纳税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宣传重视不够。同时又偏重于强调执法的权力,而忽略了执法机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此外,征纳税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纳税人受税务机关的制约多,税务机关受纳税人的制约少,有的纳税人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很少提出投诉,怕得罪了税务人员“吃不了兜着走”。

(五)廉政工作不够扎实。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实施“两权”监督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诸多原因,为税不廉、执法不公、以税谋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有的地方还较突出。

除以上现象外,从社会和纳税人角度分析,也存在诸多税收道德问题,如纳税观念淡薄、偷逃骗抗税、贩卖虚开税票、拉拢腐蚀税务人员、干扰正常税收秩序、制定与税收法规相悖的“土政策”等。分析税收道德淡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还有体制、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税收道德建设首先要从税务机关做起,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税收职业道德,全面加强税收职业道德建设。

三、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税收职业道德建设,把道德精神要义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真正实现税务人员行为的自律效果,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税务执法队伍。

(一)加强宣传教育,夯实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税收工作的职业特点形成的税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这样一个蕴涵深刻、包容博大的意识体系,要成为广大税务干部遵守的行为准则,离开人们对它的认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系统地宣传、阐释税收职业道德的内容和意义,从而造就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使税收职业道德的实质精神要求,在最大的程度上影响税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心理信念,渗透到思想、情感、意志和日常行为之中,促使他们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净化内心世界,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

(二)做实思想工作,完善职业道德建设的手段

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要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一是尊重人,即牢固树立平等互助的理念,肯定人的人格、价值、意义和尊严,尤其在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上,满足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对税收事业的归属感,以此增强干部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关爱人,从工作和思想感情上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时刻把干部职工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加强干部的心态调适,引导干部的心理预期,满足干部的合理诉求,及时帮助、解决干部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干部职工的基本权利,关心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关注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的精髓落实到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之中。三是激励人,即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尽义务、守道德的干部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在采用物质激励的同时,多融合一些价值、感情、环境、事业等人文手段,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激励人,用环境激励人,为干部职工提供体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潜力的岗位,建设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推进文化建设,拓展职业道德建设的载体

实践证明,选择有效载体,吸引税务干部广泛参与,使之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是推进税务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把加强税务文化建设作为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通过加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大抓手,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税务干部正确认知道德与操守、奉献与索取、权利和义务等价值取向问题,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启迪心灵,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不仅能丰富干部的业余生活,陶冶干部的情操,历练干部的意志,而且能够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塑造高尚的人格品味,使之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大家,提高教育的可信度,从而在全系统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使先进典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和带动人,以税务人员的人格魅力树立税务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水平

篇3: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一、概念界定

职业道德建设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则是指在会计市场及领域中, 会计从业人员应该通过相关途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严格遵守会计职业界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 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

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可以养成从业人员良好的从业素质, 加快会计从业者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提升会计人员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全民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力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我国全民整体的素质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我国素质建设达到理想的效果,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 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经济风气的重要因素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可以使会计从业人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身为职业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使从业人员能够正确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的具体要求。在物质世界中, 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相当于一枚时刻敲响的警钟, 鞭策着相关人员要抵制金钱的诱惑, 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经济风气。

(三) 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入职前或者入职后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都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入职前的职业道德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入职以后会计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因此, 在让会计从业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的同时, 还必须着重强调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打好基础, 从而为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做好准备。

(四) 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

只有会计人员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秩序要求以及其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行使权力, 才可以使市场竞争保持公平、公正, 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才能够让市民放心, 才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定, 从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 入职前与入职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入职前承担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高校。然而, 据相关统计, 我国高校中会计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比率很小, 与其他课程明显失衡。这足以证明, 高校虽然重视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 然而对于相当重要的职业道德类课程却鲜少给予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加剧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发展。

(二) 会计从业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尤其是入职后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工作的热度明显减退, 极容易造成工作失误。并且这种状态在面对一些现实压力时极容易妥协, 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而对于刚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 他们对与工作并没有丰富的经验, 很可能屈从于一些领导的压力而违反会计的职业道德。

(三) 会计从业人员只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

面对如今市场的竞争压力, 会计从业人员往往为了保住饭碗加大力度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而这种忽视, 往往就会造成会计从业人员无法挽回的错误。

四、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 加强和完善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入职之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在高校进行, 这就要求高校着重抓好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大力发展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相关专业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开展相关讲座、加强会计专业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教学中对于职业道德问题的灌输等等都是合适的途径。而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则主要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机构中进行, 相关单位可以利用会计犯罪的警示效应、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建立相关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等方法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 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完善当前会计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规定对会计的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查与处罚, 但是对于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却没有具体的说明与规定。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会计工作基础规范》、《会计法》等需要更加完善, 同时不能忽视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完善会计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是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手段。通过宣讲宣传以及公益广告等宣传工作可以加大公众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印象, 使社会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要利用会计犯罪的警示效应加强宣传效果。

(四) 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独立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可以更好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 以此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积极性。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档案、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体系都是有效的防止会计工作者职业失范的措施。

综上所述,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里需要加强重视的环节。我国会计职业领域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宣传工作, 从而保证营造领好的经济环境。

摘要:会计市场的诚信危机是物质文明极大发展带来的弊端之一, 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引起众多人们的思考。本文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 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职业道德;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38-03

1当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中的不良表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养科技人才,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大批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些科技人员还存在着职业道德失范、学风不正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该肯定,当前中国科技界的大多数学者的职业道德和学风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这通过近几年来科技界的优秀研究成果可以展现出来。但也要看到,当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其中,有的是治学不严谨,学风浮躁,自以为是,违背科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有的是不负责任,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只追求数量;有的是沽名钓誉,在学术交往和学术评

价中,自我吹嘘、相互吹捧;有的是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篡改、伪造科研数据;有的是搞学术腐败,凭借手中权力和地位,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名利;有的则是学术方向不端,放弃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原则地宣传错误思想,或照搬照抄西方的思想学术观点。

在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委会第四次会议上,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交的年度报告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1]: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②伪造篡改实验数据。③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④重复发表论文。⑤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⑥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⑦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2对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失范的原因分析

2.1学风浮躁

科学研究需要非常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容不得半点虚伪。而当前有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急于出成果,耐不住寂寞和清苦,走上歪门邪道。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式涌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成为有创造力的科技人,就必须做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必须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刻苦钻研、矢志不渝地向着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学风浮躁对学术发展必将产生不利影响。

2.1.1市场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改革深入和竞争加剧,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的思想观念和平均主义的利益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市场物质上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追求功利的浮躁风气,因此在科技界也不可幸免受到浮躁风气的影响。在“追求商品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少数科技工作者难免会产生一些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道德、重权力轻义务、重个人轻社会的畸形思想,务必会导致以一切向钱看为特征的拜金主义产生,为追逐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欺名盗世。

2.1.2科研评价体系的量化

多年来,我们在建立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无外乎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机制和弄虚作假的批评惩罚机制以及职称评定、竞岗、评奖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将科技工作者引进了过分追求数量和盲目攀比的恶性循环中。秦伯益院士认为:“科学不能用量化方法来对待,量化只能用在低水平的体力劳动衡量上,而不能用在科学研究上,体力劳动可以一年评选一次,也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天,而科学则不行。有的科学家一辈子就那么一两次创新的高峰期,若一次次来给他评估,他就被扼杀了,科学成果也夭折在思考中了。”[2]

2.1.3科学研究缺乏创新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产生创新成果。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创新科学研究才有意义。学风浮躁心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造成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有的人倾其一生都难有所成,所以有些人片面追求科研成果量的扩张,使得低水平的科学研究不断重复出现,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2003年的10年间,在国际科学引文检索排名中,各学科被引证最多的前20篇论文中,没有1篇是出自中国科学家之手。在前100篇论文中,中国只有2篇;前1 000篇论文中,中国只有14篇。[3]可见,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虽然很快,但真正有影响的论文并不多。也就是说,国人发表的论文中上乘之作较少,有创新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较少。

2.2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的失衡

科学研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探索真理的过程,无论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有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体制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也是趋于多元化,对于某一事物,尤其是新兴事物,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从而出现了价值认知的失调,科技界也是如此。部分科研人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名利欲望膨胀,追求上更多地看重个人价值,很少考虑社会价值,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这就是价值取向失衡的表现。

2.3个别科技人员漠视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

科技人员的道德修养是个人科研品德、品格和品质上的一种体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学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实际上就是对科技人员道德责任的约束。

2.3.1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上会产生疑问、困惑和动摇,而在此时,有些科技人员放松了思想政治的学习,一意孤行走上歧途,所以放松思想政治教育是科技人员缺乏良好职业道德和学风的主要原因。当前,学术界的侵权行为十分猖獗,对相关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科技人员自己的约束也是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武器。但是,部分科技人员只是低头做事不抬头看路,使自己无意的走入错误的地带。

2.3.2明知故犯

科学活动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活动,而一些科技人员往往是把科学活动完全作为谋取个人名利的途径,漠视法律法规,逐步引起职业道德的沦丧,从而影响学术秩序。

2.4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国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沙在涅,与之俱黑。”完善有效的体制是促进科技工作者进行知识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的强力保障。而我国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明朗、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学职业道德的沦丧。一是科研评价体系的量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方面在前面已经提到;二是科研行为规范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人员是否应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法律上并无明确的规定,因而对科技人员违反科技道德的后果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无法对其进行制裁;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

3对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联盟等国际组织都成立了相关部门,规范和处理与科学道德有关的事务。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科技相对发达的国家,都在自己的科研部门或组织中成立了相关机构。如挪威科研理事会(NFR)、德国科研理事会(DFG)、美国科促会(AAAS)等都制定了与科学道德有关的规范。[5]国际上普遍建立有关科技规范的做法,既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当前,在市场经济下迅速发展的中国,一些科学道德和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虽然是少数现象和少数人的行为,但危害很大,也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教育部以及科协等相关部门针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2004)、《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2006)、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07)等文件,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于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这些举措,无疑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进作用。

然而,当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3.1以自由、诚信、创新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学风生态环境

学术自由、诚实守信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风生态环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好的学风氛围和环境,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3.1.1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障。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产生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的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必要条件。例如古代齐国的稷下学宫,打破门户之见,云集了各派学者,同时齐国开明的政策为这些学者们创造了讲学、著书、争鸣的自由的学术条件,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盛况。反之,如果强调“舆论一律”,限制甚至压制学术自由,就只能造成学术论著老生常谈,陈词滥调,社会万马齐暗,死气沉沉,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温床。

3.1.2诚信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求真是科学的神圣使命,发展科学就是要把握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科技工作者要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在公众的心目中,科学人是社会的良知,真理的代言人,要做到为学不做媚时语,自觉遵守职業道德,倡导优良学风,以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的态度,对自己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行为高度负责。

3.1.3创新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良好的学术风气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性,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气质也在于其科学的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创新,科学研究才有意义。学风不正和道德失范与缺少创新是分不开的,所以要倡导创新科技人员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营造一定的软件环境,形成有效的创新体系。

3.2培养科技人员的职业“良心”,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

科技人员能否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取决于科技人员内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是否正确,而科技人员的职业“良心”是科学精神内化的基本条件。

3.2.1正确引导科技人员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

崇高的科学道德修养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必要前提,而科学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而科学的价值体系必然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协调统一。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年青人,影响全社会。

3.2.2既要加强学术能力培养,又要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

一要加强学术能力的培养,做到道德与专业的“知行合一”。学术能力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诚信的科学精神。二要加强科研工作管理,激发科研热情。除了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加大科研投入,为科学研究注入新血液,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让科技人员在成功中感受喜悦,从而凝聚更高的科研热情。三要加强科技人员的自我修养,达到个人自律。科学研究具有个性化特色,这就决定了每个个体自觉遵守客观规范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规范本身的制订。只有实行道德的自我控制,科技人员才能真正将科技道德的基本要求变成自己的内在约束,才能积极地将其律转化为自律,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实现科学精神内化的良性发展。

3.3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3.3.1加强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科技人员法律意识

科技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约束层,指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这是加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基础;二是实践层,增强科技工作者道德观念,强化科技工作者法律意识,要求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法律法规,尤其是要让广大科技人员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3.3.2建立完善、公平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要建立科学的科技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它能增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的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是维护其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保障。以科技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不断加深其对职业道德规范及要求的认识,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引导科技人员重视职业道德的提升,引导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二要健全科研评价机制,它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科学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明确科研评价的目的和标准,建立以遵循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性为基础,倡导建立以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

3.3.3加大监督约束力

一是建立合理可行的监督机制。必须建立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监督机构,行使监督职能,维护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制度他律加强主体自律。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它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引导人的思想倾向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现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需要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舆论氛围,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人格的升华。

总之,科技事业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风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必要前提。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应发扬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理性思考的求索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铸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浓厚的学术学风,在推进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存在七大不端行为[N].科学时报,2004.02.11

2 柳 风.科技浮躁是科研大忌[J].河南科技,2004.4(上)

3 邹承鲁、王志珍.科学研究成果质与量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4.07.09

4 王友良.学术道德的三个层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

5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调研组.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调查的情况汇报[J].学会月刊(调查报告),2004(8)

Strengthens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al

Ethics and th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Ponder

Hou Feng, Liu Zhaozheng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s core subject i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between various countrie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mpetition, i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breadth and the depth competition. A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main body’s technical personnel, how its occupational ethics and do th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 immediate influence this competition success or failure and effect. Therefor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technical personnel’s occupational ethics and th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existence’s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at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篇5: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财会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与社会事业越发展,财会工作越重要,作为“反映、监督与控制”财务运行的主体—财会人员责任重大,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而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即使在新《会计法》全面实施的今天,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跑冒漏滴严重、财会基础工作薄弱化的现象仍较普遍存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误区。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时期,传统美德受到巨大的冲击,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必然,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而财会领域又成了重灾区之一。其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二,一是“机遇观”。这几年财会领域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其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不断朝着“自主”的方向变化和调整,因而,相当部分财会人员认为,抓住这一过渡时期的“机遇”大搞一把无碍,等到规范定型后再循规蹈矩不迟。二是“依附观”。随着各地企业民营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财会人员与企业的关系已由过去的半独立型转为依附关系,为“老板”的服务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因而造假账、偷漏税、提供失真会计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二)从众心理。诚然,在我国的财会领域确有不少优秀的“内当家”,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默默奉献,但也有相当部分“中间者”在“大气候”的影响下,职业道德基石动摇,随波逐流,最终走向了拜金主义歧途,成为社会的败类。究竟原因,主要是从众心理和个体素质与社会义务相分离的社会认同感在从中作崇。

(三)教育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式,学校较注重的是学生的智育,德育教育相对来说抓得不够,于是学生的人格缺陷愈来愈明显,一旦走上社会,便形成了一个“专而不红”的群体,进入财会领域后,相当部分不但全无职业道德可言,而且会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着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四)监督来力。朱总理2001年4月16日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挥毫写下了语重心长的四字校训“不做假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对全国财会工作者提出的警训,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财会人员的职业监督却失之于宽,在不少地区甚至显得苍白无力。

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财会人员在其特定的财会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是对财会工作实践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道德关系的概括与反映。毁德容易立难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财会人员所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既是贯彻执行《会计法》、整顿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这还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笔者认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爱岗敬业。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履行岗位职责,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做好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和核算规程,杜绝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更不得搞账外账甚至做假账,偶尔发生失误,必须速查原因,拿出对策,杜绝类似错误再度发生。总之,要切忌患得患失,做到恪尽职守。

(二)熟悉法规。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财会工作涉及面广,为了正确处理各方的关系,要求财会人员必须熟悉财经方针政策和各种会计法律法规与制度,确保财务处理的正确性,同时从记账方法、科目运用、账簿设置、核算规程、会计报告等方面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会计专门方法运用恰当、成本费用及损益核算准确、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真实。为此,需要财会人员不断学习,经常充电,力戒浮躁,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

篇6: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卫生事业的福利性也同时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改革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完善,公众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越高,越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好卫生工作有许多有利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卫生工作的职业道德面临新的考验。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如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当前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当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件大事来抓,想方设法去解决事关13亿人民群众健康的切身利益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必须保持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站在“三个代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处理好医患关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再树“白衣天使”形象,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模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医学科学领域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在和千差万别的患者个体相结合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技术问题,这就必然引出了新理论、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道德问题;加之近年来一些新的医疗法规、规章及其他配套文件、有关医保的政策等的陆续出台,同样也给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探索和加强的问题。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俗语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大至全世界、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无处不受规矩、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卫生事业同样也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和行业的规范要求。医德医风顾名思义就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自然是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就是说要必须做到做好的。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一种动力,它促进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痛苦,去钻研业务,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相反,医德败坏,只能是涣散我们的队伍,导致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盛行,医务人员滥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结果与“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背道而驰,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与尊重。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改革开放给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空前广泛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人们摆脱了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禁锢,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人们当前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有所滋生,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环境。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错误的价值观,是一种腐蚀剂,使医疗机构的某些医务人员斗志衰退,理想动摇,涣散了医疗机构内部的人际关系,影响医务人员与患者、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干扰了我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和方向,导致局部医德滑坡。近年来一些重大医疗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不可预见性和客观性,但与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不无关系。目前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时髦的“红包”、“回扣”等敏感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有必要把“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医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全行业范围内坚决贯彻执行。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医疗卫生工作不仅要立足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根本目的,而且还要不断适应医疗卫生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引出一些随着利益调整而产生的现实矛盾。例如,面对日益深化的改革,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国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医务人员之间收入不平衡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然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取向,在医疗工作的全过程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这一根红线,为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道德保证。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我国是一个有悠久伦理道德传统的国家,也是世界古代医学和医德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优秀的传统医德在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曾留下一些颂扬端正医德的传说,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十毒”的故事,反映了我们的远古祖先为救治人命,发展医学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被后人尊为“医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公开申明自己学医、行医的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重长全,以养其生”。中国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和行为思想,对后世行医者,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现代,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古代医家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医德秉承光大,涌现出了大量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2003年春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攻坚战,我国医务人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身忘我,战斗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纵观医学发展史,高超的医术加高尚的医德,会流芳百世,相反则会被人们所唾弃或忘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每一位矢志于医学事业的医务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践行的或为之研究探索的重要历史性课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

二、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树立行业的新形象。医德医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医护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卫士,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医德医风建设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关系党和政府威信的大事,也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树立窗口形象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院,即使有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人员,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良好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相悖的医德行为。它使医患之间产生了鸿沟,甚至互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形象,同时还给党和政府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说,医德医风建设问题,既是社会议论的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又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难点,更是医院工作的重点。因些医院应把医德医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提高认识,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作风行为,真正树立行业的新形象。

增强遵守医德规范自觉性。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神圣职责。这一道德的每项内容和要求,都是医护人员神圣职责的体现。医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把道德原则转化为医护人员 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帮助医护人员判断善恶、荣辱界限,陶冶情操,明晓对病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要靠道德的力量,强调责任感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医德教育,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当前开展思想教育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因人施教相结合。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对象从事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次的医护人员进行教育,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教育、启发、激励和引导的方法,使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医疗规范。二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卫生改革相结合。在医院改革过程中,应教育医护人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严格考核,对那些工人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停职待岗、推行“末位淘汰制”等约束机制,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三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展现新时期医护人员形象。四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教育、制度、奖惩相结合。对医德医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分析原因,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纪律约束规范医疗行为,发扬医护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五是坚持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如每年对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上岗前的医德医风教育,并进行有关知识考核。平时可采取党、团组织生活或班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员工学习医德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医德教育专题片、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

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关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医院规范建设,是保障医德规范对医务工作者行为的有力手段。在当前的形势下,除建立完善工作职责、行为标准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应深入研究,设立院内、院外监督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听取意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接待日制度,把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进行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对违规违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二是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医院应有明确的自查自纠规定,做到值班查、医护人员结合自己的岗位查,重点查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收费标准、投诉信件,通过这些措施及时了解医德医风现状,做到边查边改。三是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奖优罚劣。按级成立考评小组,制定出考评标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评,主要考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收受物品等情况,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对医护人员进行集体综合考评,将考核情况装入档案,把考评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地向群众公布,与晋升、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教育大家的目的。

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正是由于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政府对药品购销差价缺乏管理,从而滋生了药品的回扣。政府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责任主体,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对药品价格监控力度,对所有药品的出厂价格实行成本加上一定比例利润的制度,这里的利润就是能够维持药厂生存与发展的盈利空间,或者政府加大对药厂的投入力度,用于人民群众的药品价格只是药品生产的成本,铲除医务人员滋生腐败的土壤。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对所有的医务人员待遇负起责任来,让医务人员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无德无医,医德医风问题是对医务人员的第一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风医德建设,足以说明医风医德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服务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本章要点]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包含着八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实践内涵包括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包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敬业精神。

第一节 职业精神概述

一、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一,职业分工及由此决定的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精神涵养和情操,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可见,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分别从特定方面反映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作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职业精神,大体上由八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一般说来,关于从业者对职业的要求,可以概括为职业三要素: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这“三要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选择中都是必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广大从业者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分别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社会才能顺利地前进和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从业者自身,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逐步获得全面发展。

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它不公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他们参加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为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者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伦理学的研究证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责任。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者个体责任两个方面。例如,企业应该是在国家统一政策,拥有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责、权、利的经济实体。在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中,责是主导方面。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正确划分了国家与企业的贵、权、利,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正确规定了企业与从业者的责、权、利,并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同从业者的关系,培育职业精神,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促进从业者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的道德义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职业技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

员、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熟练从业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各级科技人员之间,以及科技人员和工人之间都应有恰当的比例,生产建设才能顺利地进行。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

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从业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从业者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职业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形成新的精神观念。从根本意义上分析,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可以保障从业者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更有为从业者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自觉的意志表示和服从职业的要求,这两种因素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基础。这种职业纪律是社会主义法规性和道德性的统一,成为职业精神的重要方面。

职业良心。就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职业良心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以至毅然改正自己的错误。

职业信誉。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从主观方面看,职业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职业良心中的这个方面,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去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美,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精神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职业信誉鲜明地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者的肯定性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又要求从业者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强调职业信誉,更重视把社会的客观评价,转化为从业者的自我评价,促使从业者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职业作风。即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者职业生活中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锻炼成坚强的从业者,使老的成员能永远保持优良职业品质。职业集体有了优良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就可以使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起来,使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职业作风具有丰富的职业精神内涵,甚至可以说职业作风就是职业精神。

二、职业精神的一般特点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地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人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一,职业的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至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同所从事的职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推进他们对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 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精神涵养和精神情操,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综上所述,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职业精神具有以下一般特征。其一,在内容方面,职业精神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之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职业精神往往世代相传。其二,在表达形式方面,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精神要求,总是从本职业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不公提出原则性的要求,而且力求具体、有可操作性,诸如企业精神、职业誓词等。其三,在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人们的内部关系,二是他们同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其四,在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是特殊性与般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精神的要求。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范围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响主体的精神风貌。

此外,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不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就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内容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各种职业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要求,即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人民性,构成它区别于以往各种职业精神的本质特征,使之能够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它的主体内容不象旧的职业精神那样,可以自发形成;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职业成员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因此,加强对从业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的教育,使之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本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是十分重要的。

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推进职业精神向职业实践的转化和发展。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敬业。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实践内涵,即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者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职业特别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敬业从本质上表现为一种特定文化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活动,去实现自身本质的自为自觉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念。敬业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共同构成职业精神的完整价值系统。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

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在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马克思所树立的伟大典范,清楚地表明敬业在社会发展和职业社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勤业。古语云:“业精于勤”念白求恩》一文中对勤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指出: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极好的教训。”为了做到勤业,我们不仅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还需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提高,题的实践中去提高,在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实践中去提高。(3)创业。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处在持续不断的创业进程之中,需要继续发扬创业精神。在当前,尤其要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的不竭动力。”职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就是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眼界,紧跟世界潮流,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历史反复证明,推进职业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量。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研究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从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吸取营养,工作。

(4)立业。当人类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所要“立”的根本大业。神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业。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发扬职业精神,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核心的职业任务就是用十七大精神指导职业实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瓣局面。第二节

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人道主义,其词源自拉丁文

。因此,职业精神必须落实到勤业上。毛泽东在《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白求恩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而是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在解决复杂矛盾和突出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我们的职业活动必须开阔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察觉和改进和完善我们的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各行各业的职业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全面推进

Humanitas,意指“有人性、人格;仁爱、友好”等含义。

需要清醒地看到,古罗马人西塞罗首先用这一词,表达一种能促进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指的是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理论。这种思潮和理论,主要关注于人性、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它反对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和经院哲学的世界观,反对把哲学当作神学的侍女,从而首先在文化各个领域展开反对神学束缚的斗争,以后逐渐渗透到哲学。这时的人道主义主张:(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哲学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观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哲学。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化运动。但是,由于其在现实性上所具有的革命性,和自然本身,就具有了世界观变革的意义。在17—18世纪,为配合资产阶级的兴起,发展资本主义,一大批启蒙哲学家们纷纷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大力批判人们在封建制度下的被压迫现实,在很多哲学家中,自由、会和世界的出发点。由此,人道主义从反神学、反经院哲学而走向反封建、主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至20世纪以来,人道主义的讨论在西方哲学中开始发生变化。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现实性上,直接结束了近代以来的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以及作为

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供用知识造福人类,而发展到近代哲学中,就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主体性更直接的只是一种新文它把人们对神的关注的视野拉向关注人

“博爱”等口号来鼓舞人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这些哲学家鼓舞人们为求得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自由而生活。并被当作一种观察社求自由和价值为

上一篇:储备冬粮小学作文下一篇:电表过户协议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