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浅谈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必要性

浅谈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陕北矿业包头运销公司杨志强)

【内容摘要】:管理的本质是让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保持平衡并获取利润,信息化是为这种平衡提供一个环境、或者说是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日益紧迫, 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实践,但成功率不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化理念的指导。信息化给企业能带来什么?这是一个讨论了很多次的问题。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管理提升与财务效益,管理提升与财务效益两者不相冲突,是因果的关系,管理提升能促进财务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并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管理信息化的体现

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品行和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等。

2. 对目标设定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一个人为制造的系统,而设定目标是任何一个人造系统的首要环节。企业信息化虽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并未改变其总体目标,只是在各项内控活动内容和具体目标范围上会有所拓展。

3. 对风险管理诸要素的影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

总会面临着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风险。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间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内部控制的执行显得非常必要。可见,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这三个风险管理要素是提高企业内控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降低了传统方式下人工错弊的风险。但是,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使得企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运用更加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而信息系统条件下,信息在生成和传输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都增加了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执行的难度。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应该特别关注与信息、信息系统方面的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回应。因为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系统失灵导致重要信息的遗失或泄漏,都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减少引起带来损失或灾难的可能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企业也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回应的有效工具。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数据处理能力,企业可以搜集和处理大量涉及企业风险方面的有关数据、信息,设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系统,为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提供基础。而且,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支持,构建起自身的数字神经系统,提高企业对数字等相关数据的敏感度,对相关数据的异常变动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个积极、有效、及时的风险回应。

4. 对控制活动的影响。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保证管理指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而制定实施的控制政策与程序。由于控制活动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而企业信息化极大影响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控制点,因此,控制活动必然受到企业信息化的直接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自动化业务控制是指以计算机程序为主要方式的信息系统中,业务的经营控制都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自动化业务控制的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其形式和手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对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为保证其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对象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相关人员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使得对传统的控制活动均产生了变化。

5. 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为识别、评估和回应风险而有效地管理组织并实现其目标,组织的各个层次都需要信息。管理层建立信息系统来获取、捕捉、处理、分析和报告有关的信息,将他们转变为行动的指南。信息是沟通的基础,沟通须满足各个团体和个人的预期,使他们能有效地执行其职责。

6. 对监督的影响。监督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存在、运行和结果进行适

时评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二、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

4.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

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政府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将推动系统应用纳入发展规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2.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

3.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为此,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4.建设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注意对示范工程的跟踪评价并引入滚动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示范性。

5.要有直接的政策激励(直接政策激励通常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贷款安排等)。这类激励政策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效果,但亦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只能将其作为推动系统应用的辅助手段。此外,要采取措施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

6.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先进软件系统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责任心强、注重学习、勇于和善于领导变革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使他们具备推动变革必要的权力和影响力。

7.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系统建设水平。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应给予充分肯定,除财务指标外,企业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进步亦应考虑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8.充分认识和遵循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规律。“一把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试点推进企业首席信息执行官制度。

四、企业信息化在管理中的体现

企业的根本是追求生存和发展,相应地,能推断出企业信息化的价值是追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进一步,能推断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及建立、保持乃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信息化在管理提升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以顾客为中心的环境下,

企业要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对商品个性化的需求并做出快速反应,必须具备对信息的快速搜集、处理和利用的能力,这就要借助以IT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借助于信息化,企业能够实现内外网络化,信息顺畅,大企业敏捷化,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经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其将成为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撑。

2.基础管理。所谓的基础管理也就是一个企业编码是否完整与规范,组织结构是否健全,权限的分配是否合理等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

3.信息共享。很多企业在上信息化的时候,一个初衷就是销售能够看到成品库存的数据,生产能够看到材料数据,管理者能够查询到基本的报表,这些初衷均来源于信息不共享。信息不共享会造成企业的信息孤岛,导致业务流不能顺畅,部门之间推诿责任。

4.流程管控。基础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共享是导致流程不畅的重要原因,流程不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流程执行的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没有管起来。企业在销售开单的时候,对于客户的信用问题不设定标准,就容易造成坏账,这就是关键控制点没做好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关键管控针对的是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约束理论之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瓶颈定义,即整体产出是由其中的关键瓶颈决定的,同样,企业的内部运营是否健康,也是由关键瓶颈决定的,这些瓶颈就是流程作业中的关键问题。

5.精细作业。精细作业实际上是对流程管控的深化。我们在谈到精细的时候,需要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企业业务的更细致化的体现,比如生产的工序转移的作业;

二、企业的行业与个性化的业务操作层次的诉求,注意,并不完全是管理控制层次的诉求。信息化让企业做到精细作业实际上难度很大,试想通过系统在各车间实现工单的转移,可以解决部分信息统计与共享问题,但往往会增加业务操作量而引起员工的抵触。

6.集中控制。这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的跨区域管理而产生的管理提升,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需要对跨区域的分子公司的人财物实行集中监控,我们熟悉的集团财务、集团业务、分销、连锁等都属于此类范畴。

7.建立、保持乃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竞争模型,信息化有可能使企业在与竞争力量的对比中改善竞争态势。但如上所述,当信息化成为一般企业的基本支撑时,信息化并不必然能建立、保持乃至改善企业的竞争态势,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借助于信息化,使企业建立、保持乃至增进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目的,只有这样,信息化才可能使企业更好地赢得发展。

结论: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规范化管理问题,这也正是目前信息化所能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范畴。信息化的良好应用可以让企业的基础管理更加健全,同时让企业不同部门能做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企业的关键性问题如库存积压、应收账款、业务追踪等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企业业务流程能得以顺畅,同时企业的财务效益会做到自然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将获得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莉.企业理念影响企业竞争力[J].企业活力,2003(12)

【2】.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信息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唐予华,李明辉.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二篇:浅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内容提要: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属于企业的资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越来越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的优劣,是检验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试金石”。开发有效的档案信息,挖掘其潜在价值,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本文就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浅显的讲述。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21世纪是信息需求飞速增长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和财富。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以数字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快速地将全球推向一条高速运动、共享知识的网络公路,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最直接、最真实、最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应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搞好开发利用,从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面向市场的直接经济行为,而且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信息迅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情形下,对于企业档案工作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和作风,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档案信息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归档保存的一种资源,对现在和未来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并对研究过去的事物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信息。而且档案信息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权威性、广泛性、连续性和可扩充性等特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它具有档案信息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财富,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保障。企业档案部门只有大力开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内容广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包括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经营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信息等等。由于档案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监控,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管理有条不絮。

(二)专业性强。每个企业都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专业分工。因此,企业在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信息也相应地具有专业性。由于企业档案的专业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一定的专业特点,例如:档案的分类整理、档案馆室设置的结构层次等,都应与档案信息的专业性密切相关。

(三)成套性强。企业科技活动都是以某一个项目或某一特有现象为对象进行的,企业档案信息的成套性是由科技、生产活动的特点检索决定的。围绕着某一项

目有规律地形成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是在一个整体下,以不同阶段的特点相区别,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成套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四)现实性强。企业档案信息主体为科技档案信息,科技档案信息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具有现行生产功能。在设计和生产单位,较长时期发挥其现实效用,这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某些特殊要求,要求档案信息必须同它记录的科技对象保持一致,不能失真,否则就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无法满足其现实使用功能,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保证档案信息适时、及时地补充,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二、影响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重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企业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其资源,没有将企业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企业的优势,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而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企业档案(馆)室藏不丰富。企业档案室要开展利用工作,没有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源是无法进行的,同时档案(馆)室藏不丰富、门类不齐全就很难满足企业各部门的各种工作及各类人员对档案利用的各种不同要求。

2.企业档案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偏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乃至提供利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精细的劳动,所以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相关的业务素质。然而,有些企业的领导在配备档案人员时,很少考虑到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因而导致了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素质低下。

3.观念陈旧,未能走出“重档案实体管理,轻开发利用”的误区。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档案工作一直是以管理为主,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少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

三、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领导的重视和公民的档案意识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

企业档案部门既是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满足企业科研、生产任务的需要而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其一半工作是为了满足科研,生产而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料:另一半的工作是从事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它既要做好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编目、保管等日常工作,还要从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包括编研、编制检索工具、提供利用、收集反馈信息等,因此,档案信息的开发在档案工作中的比重只占四分之一左右时间。企业改革主要从管理上入手,管理的一个重点部分是信息管理,档案信息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在企业领导都注重管理,讲究管理创造效益,要想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可少,努力提高领导的档案意识,使开发工作在各方面得到支持,,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离不开公民的支持和配合,要提高公民的档案意识,才真正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馆藏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就是要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中的潜在价值,这就要求所藏的档案信息应是真实、完整、系统、准确和有效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档案信息开发才是有使用价值。因

此做好档案的基础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档案工作者应严把关,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每内个环节都应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档案基础工作上水平,从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目、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按档案管理的各项要求,切实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丰富档案馆藏,提高质量,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对策

1提高档案人员素质,是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力保证。档案信息的开发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企业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其次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掌握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开发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这是搞好开发利用工作的有力保证。

2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从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企业档案工作要适应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信息化的要求,档案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水平上,改变低质档案手工管理的旧模式,尽快实现电子计算机、光盘、声像、缩微等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加快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使企业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快捷、更方便、更及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对档案部门提供信息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更新观念,开展编研工作,是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企业档案工作仍停留在收集、整理、保管等基础工作上,档案编研工作仍然落后,编研水平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走出重实体轻利用的误区,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发编研工作,档案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了解基层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结合实际需要,从大量的馆藏档案中提炼出规律性、结论的东西,编制出文字精练、结构严谨、系统完整的档案信息整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档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根本,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要不断研究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开发能力。档案无“声”,开发是“金”,企业档案的管理者和拥有者应该拓宽视野,不仅要管好档案,还要用好档案,使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2、高庆收,《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科研生产服务》,《航空档案》2001年第2期

3、胡宝珍,《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2期

4、刘淑云,《天津档案》2003年第2期

5、黄微,《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浙江档案》2001年第7期

6、《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浅谈中小企业板块的会计信息披露

今年5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5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正式启动。本文基于中小板块(或称创业板,以下若无特别说明,二词通用)与主板的明显不同,侧重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就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思考。

中小企业板块及其会计信息披露的特征

相对于主板而言,中小企业板块是一个高成长性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股本规模相对较小,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企业风险大,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强;中小企业板块是全流通市场,不存在不流通股。

中小企业板块在基本特征上不同于主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更重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到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一般有这样的历史:先发明或掌握一种较高的技术,即进行技术创新,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些产品满足市场要求。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各生产要素中智力投入多,在资产构成中无形资产比重大,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这是其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动力所在。然而,知识资本是面向未来的,本身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致使许多高科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额表现的与它们真实价值相距甚远。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既无法公允体现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又不能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披露。

2.更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一般来说,上主板市场的都是比较成熟的公司,业绩较好,有稳定的现金流量。这些公司符合诸如退休基金、医疗保险金、保险机构的准备金和住房公积金等稳健型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相比之下,上中小企业板的公司通常盈利现状不太理想,但成长潜力较大,同时公司的风险也大。这些公司符合那些追求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者的要求。但为了减少风险,必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通过对成长性披露,也可以让一批质地真正好的公司受到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青睐,求得发展。

3.更强调信息的实效性。中小企业板块会计信息披露的性质同主板市场相似,包括投资者评估公司经营状况所需的信息和对股价运行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但更强调实效性。由于处在成长期,应该让投资者及时掌握公司的动态,故要求公司缩短信息披露时间,提高信息披露的实效性。

4.更重视对风险的研究。在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产品技术、市场走势都比较确定,公司的风险主要来自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争夺。因此主板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对

上市公司风险只需按常规披露。但由于中小企业板块公司行业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其风险应该加以特别提示。

中小企业板块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比较

1.美国NASDAQ市场。美国NASDAQ市场是全球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其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也最规范,其他国家的创业板市场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借鉴。NASDAQ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美国国会颁布的有关法律,包括《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等。通过立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布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等,强制性要求证券发行人对其自身及所发行的证券进行充分、完整的披露,以保障证券发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对证券交易和场外证券交易作出若干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强化证券流通市场的安全性,增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信心,防止证券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和市场操纵行为。

第二层次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制定的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则或规定。主要有《S-X条例》,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内容,以及附表、附注的具体披露要求。《S-K条例》规定了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有关事宜。《财务报告公告》(FRR)和《会计及审计实施公告》(AAER),提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和实施细则以及其它会计审计方面的实务指南,作为对《S-X条例》的修订和补充。

第三层次为NASDAQ制定的有关市场规则。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SEC为上市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报告格式,主要有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临时报告、其他报告格式,包括用于其电子数据系统的各种书面或电子报告格式等。

2.香港创业板市场。香港创业板规则于1999年7月获得通过,1999年11月正式运行。比较香港主板与创业板信息披露的要求可发现:(1)在发行时信息披露方面,主板招股章程要求须载有下列项目的详情:发行人,顾问,发行人的资本,企业的业务活动,财务资料及前景,公司管理层,集资所得款项的用途,重大合作及文件,公司的盈利预测;创业板招股章程须函盖的资料范围与主板市场所规定的相同,但必须同时提供两项额外陈述:活跃业务活动陈述和业务目标陈述,并须详细列出集资所得款项的用途,但无须作出盈利预测。(2)在持续的信息披露方面,主板要求披露半年及报告,而创业板则要求除半年及报告外,发行人须编制季度财务报表,其半年及报告内须载有实际业务进度与原订业务目标的比较。创业板对财务报告的时限要求较高,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还体现在要求发行人上市后必须在财政期间结束后3个月内刊发年报、45天内刊发中报和季度报告,而主板市场要求4个月内刊发年报、60天内刊发中报。(3)在会计信息发布渠道方面,香港联交所提供了一个创业板的独立网页,为参与者提供市场及其公司的全面材料。创业板发行人必

须采用标准电子表格将公司公告及业绩报告上网,以供公众浏览,同时在指定的香港流通报刊发布新闻稿作为补充。

可见,由于创业板市场的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特征,为保证投资者更及时、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无论是NASDAQ市场还是香港创业板市场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均采取了比主板市场更严格的制度,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加强了时效性,更好的反映了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风险性。

对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尽管《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实行了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但是与NASDAQ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相比,笔者认为,在对风险性和成长性的披露方面还有差距,对一些重要的因素如无形资产的情况没有加以特别关注。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反映风险性方面。除了要求进行常规的定性分析外,还可以要求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例如连续计算至少二十四个月的业务发展情况,根据对行业前景、竞争状况的分析,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盈利和损失预测,特别应该注意披露经营失败的风险可能性。

2.在反映无形资产方面。对于核心技术,可以披露其所有权具体比例、该技术在专业市场上的地位,以及竞争对手的替代技术情况等。对于人力资源,可以披露其货币化信息和非货币化信息两部分。货币化信息揭示人力资源原值、摊销值、净值以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力资源现值。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投入产出比、投资收益率等指标。

3.在会计信息披露渠道方面。可借鉴香港创业板的做法,给中小企业板块建立独立的网站。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网上交易防火墙技术、信息系统病毒防治技术,使该网页成为市场参与者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使得信息使用者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接入方式都能获得必要的相关信息。

4.加强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的保荐人制度。保荐人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上市人制度,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上市公司的行为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创业板市场对保荐人的要求较高,新上市的公司须于上市后至少两年内保留一名保荐人,而且有关保荐人也须符合比主板市场更严格的规定。在信息披露方面,保荐人对高科技上市公司的保荐期为2至3年,在此期间保荐人要协助公司正确披露信息,一旦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保荐人需负连带责任。

第四篇:浅谈信息化建设在军队后勤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信息革命席卷全球,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作为国家富强的强力保障,军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文章重点就信息化对军队后勤管理影响进行了剖析。加强信息化后勤管理,必须提高意识,充分认清信息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机械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培养一支管理水平高,业务技术强,具备良好工作经验的后勤管理队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速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网络系统,切实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信息化

后勤管理

军队

【正文】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高技术的时代,而作为孕育高新技术的温床与试验田,信息化在军队中的大规模使用已经使信息化战争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都完全融入到战争之中。并逐渐形成以下特点:

1、武器系统智能化。

2、指挥自动化,实时化,一体化。

3、武器技术的极端化。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建设科学的,先进的后勤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后勤管理是部队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工作,它不仅是本级领导和职能机关的事情,更是与每位官兵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抓好后勤管理工作是促进部队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化后勤管理的意义

信息化后勤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高效、快速与精确的后勤保障活动,以后勤信息装备和后勤信息网络软件为主体,对军队后勤建设及管理活动进行决策、计划、协调、服务和控制的过程。信息化后勤管理是信息时代军队后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化部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根本要求,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技术意义上讲,信息化后勤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提高管理的可控性,减少管理工作流程,降低管理的能量消耗。从人文层面上讲,信息技术使管理与人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层面上得到了升华,成为后勤对军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贡献。

信息化在军队后勤领域的拓展应用,是运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和处理后勤保障活动,

把人、财、物等实体基本情况和运动方式量化为数据信息,然后对数据信息作出管理决策。它首先对后勤数据信息进行手机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技术进行数据信息转换,再将它们存储于不同用途的数据信息库。管理者在掌握特定信息资源后,利用模拟软件和网络分析软件,便能找到使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最佳方案,再将该方案存储在后勤的内部网络上,如此反复,便能快速扩展自己的信息库。后勤管理者还必须经常深入了解和分析新的信息,以及新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必要时修改原有的数据信息模型,使信息管理系统保持最佳状态,实现有效运转。同时,网络的普及使后勤内部形成强大的信息流,是后勤人员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专家系统、网络图书馆等系统,共同探讨信息化后勤管理建设和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等重要课题。

信息化后勤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高效、快速与精确的后勤保障活动,以后勤信息装备和后勤信息网络软件为主体,对军队后勤建设及管理活动进行决策、计划、协调、服务和控制的过程。信息化后勤管理是信息时代军队后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化部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根本要求,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技术意义上讲,信息化后勤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提高管理的可控性,减少管理工作流程,降低管理的能量消耗。从人文层面上讲,信息技术使管理与人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层面上得到了升华,成为后勤对军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贡献。信息化在军队后勤领域的拓展应用,是运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和处理后勤保障活动,把人、财、物等实体基本情况和运动方式量化为数据信息,然后对数据信息作出管理决策。它首先对后勤数据信息进行手机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技术进行数据信息转换,再将它们存储于不同用途的数据信息库。管理者在掌握特定信息资源后,利用模拟软件和网络分析软件,便能找到使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最佳方案,再将该方案存储在后勤的内部网络上,如此反复,便能快速扩展自己的信息库。后勤管理者还必须经常深入了解和分析新的信息,以及新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必要时修改原有的数据信息模型,使信息管理系统保持最佳状态,实现有效运转。同时,网络的普及使后勤内部形成强大的信息流,是后勤人员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专家系统、网络图书馆等系统,共同探讨信息化后勤管理建设和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等重要课题。

二、信息化后勤管理的重点

1、提高意识,以人为本,狠抓后勤管理队伍思想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新的历史使命,部队建设既面临难得

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历史挑战。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严重保持部队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面临严峻考验。军事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部队思想管理创新工作开辟了新渠道,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负面效应又对部队思想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是信息时代部队思想管理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充分发挥党委职能,把后勤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要从转全面落实后勤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高度出发,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作为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把后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研究一个阶段的后勤工作的重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搞好官兵的思想教育,提高官兵对后勤工作的认识等等,积极为后勤规范化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实现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实现后勤工作良好发展。

第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后勤机关职能作用。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繁杂的工作,所以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工作干在平时、管理在平时。能不能把后勤管理工作做好,取决于后勤管理干部的本职水平怎么样,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大不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后勤干部要正确对待,加强规章学习,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管理工作天天讲,时时抓,一刻也不放松。要健全经常性的后勤规范化管理机制,建立正规的日常管理秩序,采取经常性的检查督导措施,确保后勤规范化管理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同时,还要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与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用有力的思想工作和行政管理来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三、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后勤管理。广大的官兵是后勤管理的主体,抓好后勤规范化管理,没有全体官兵的积极参与,仅靠领导和后勤部门的管理和教育是不行的。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官兵在思想上存在后勤工作存在错误认识,在官兵的思想中就是吃、喝等。这样就形成了教育、管理与日常行为相脱节,没有真正形成后勤工作人人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官兵对后勤工作有意见的现象,这就要求各级领导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提高官兵的思想认识,让广大官兵当主人,当管理者,使管理效益最大化,形成后勤工作大家抓、大家管的良好局面。

第四、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建设,成为后勤管理工作的行家。各级后勤人员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后勤管理工作完成的好与坏转。提高各级后勤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建设,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现实需要。各级后勤人员要成为抓后勤管理的行家,关键在于能力建设,所有后勤人员必须要全面熟悉和掌握后勤业务,对本职的后勤业务弄通、弄精。后勤工作不仅具

有很强的时间性,还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后勤领域开展了许多新业务,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后勤人员如果不精通业务或者所知甚少,无法正常解答官兵提出的问题,处理日常业务工作中的关系,是永远都干不好后勤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后勤管理人员认识到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功夫下在钻研本职业务上,用在如何为官兵提高服务水平上,大力加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改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为后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正确处理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机械化与信息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军事形态,从发展和建设的角度来看,机械化和信息化是军队现代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之上的,二者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又密切联系。正确认识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对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完成军委提出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一,机械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依托,没有机械化就不能实现信息化。从信息化的形成过程来看,机械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当作战飞机的攻击能力不断提高,严重威胁到防御一方的安全时,雷达预警技术便应运而生;当常规炸弹无法准确击中目标,大规模轰炸仍难以克服敌方的坚固防御时,进攻一方便把精确制导技术应用到常规炸弹上,制导炸弹、制导导弹、巡航导弹等信息化武器便应运而生。可见,信息化是机械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机械化在信息化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载体作用,是信息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没有机械化,信息化就是空中楼阁,只存在于虚幻之中,现实中永远不会出现。现代战争,通过物质能量的释放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军事装备与设施,是战争活动的重要内容。即使在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仍然需要机械化装备的机动力和突击力,而不可能"是纯粹网络的决战,是纯粹芯片、黑客之间的大比武"。尽管信息化因素在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机械化因素退至非主导地位,但真正的打击力量仍然是以硬杀伤为主的软硬兼施,高质量的机械化装备是信息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作战平台,而且信息化程度越高对机械化平台的要求也越高,没有武器装备的物理、化学效能的提高,信息化就难以达到很高水平。因此,机械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依托,没有机械化,就没有信息化。

其二,信息化是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信息化就不能实现机械化的跃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军队信息化是军队机械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

结果。综观近期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与以往的战争有着明显不同。海湾战争中,尽管交战双方力量规模相差不大,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信息化程度上占有明显优势,致使战争开始后战场形势很快便"一边倒"。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牢牢地掌握着"制信息权",实现了战场的单向透明,致使南联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透过这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人们不难发现,构成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正逐渐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为战争中的主导因素,而物质和能量是在工业时代的军事形态中衡量战斗力的主导要素,信息则是信息时代的军事形态中衡量战斗力的主导要素。这表明,机械化军事形态已开始向信息化军事形态过渡。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机械化军事形态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证明,军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威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使目前在机械性能上已接近于"物理极限"的武器装备,经过信息技术"处理"后,其作战性能仍能得到整体跃升。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武器的制导系统,使导弹的命中精度成倍提高;在飞机、坦克、战舰等火力平台上大量使用传感器、计算机、红外探测器、自动导航定位设备等电子设备,就可使其具有更强的探测、识别、打击、机动、突防等功能,从而实现作战性能的整体跃升。此外,在作战方面,信息化不但能够提高作战的效率和效益,还能够有效避免大规模的毁伤和破坏,使战争不断趋于"文明"化,使军事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政治需要,更好地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因此,信息化是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唯一出路,没有信息化,机械化就无法实现能力的整体跃升。

所以,要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机械化作战理念,确立先进的信息化作战理念。在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同时,带动并加速推进尚未完成的机械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其次,用系统思想、系统方法来搞建设。要对军队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和一体化建设。既要搞好总体设计、系统规划蓝图,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又要区分建设任务,分步组织实施;既要立足自力更生,实现创新,又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合理吸收发达国家军队的先进技术。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后勤管理是部队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要形成一定的保障规划,就必须有一定的管理理念。在现代军事建设中,后勤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包括协调部门关系、规范官兵行为、解决现实问题、化解现实矛盾、保持部队稳定等。

第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后勤管理。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后勤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对于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我们继续坚持,同时注意在实践中把握新形势、探索新途径,推进后勤管理取得新突破。

第二、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改善社会服务。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从服务入手来抓管理、靠服务优化来促管理。

第三、坚持协同与参与相结合,在协同中参与,在参与中整合各级力量。

第四、坚持治标与固本相结合,在治标中固本,在固本中夯实基础。加强后勤管理既要治标,又要固本,既要注重当前,又要务求长效。我们始终坚持治标与固本相结合,把积极应对、有效处置与源头防范、前端控制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标本兼治,固牢了管理基石,夯实了管理基础。针对突发性事件,加强应急管理,积极果断应对。

3、信息化对军队后勤管理的启示

首先,加强信息战和信息化后勤管理理论研究,启动并加强以信息化系统为中心的后勤信息网络建设,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迫切需要。其次,加强信息战和信息化后勤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是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加速军队后勤实战化、实案化步伐的客观要求。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高技术广泛应用与后勤管理领域,正在使后勤保障信息化、后勤指挥自动化成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尽快建设好我军的信息化网络系统。第三,加强信息战和信息化后勤管理平台建设,是推进军队后勤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抓住信息化战争军队后勤建设的主要矛盾,以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后勤实战化、实案化建设的切入点和提高部队保障力的突破口,尽快解决我军与未来可能作战对象之间的“信息差”问题。

我军后勤拥有庞大而完整等饿保障系统,联勤体制的成功启用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保障资源可流动性的体制障碍,后勤指挥自动化网络的开发与应用为后勤勤务保障提供了信息平台。当前,应抓好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库建设为基础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网络的开发与应用。一是建立开放、实时的面向部队的“信息通道”。它是信息化后勤指挥、保障与管理网络系统的支撑环境与连接纽带、信息通道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不仅是后勤系统内部的联合,而且是陆海空天电的联合,是战略、战役、战术后勤的联合,是指挥、控制、管理、情报、侦察和各项勤务的联合。它能使后勤人员减少保障时间,节约保障能源,提高保障效率,增加后勤对作战的直接支援能力。二是实现宏观管理信息化,宏观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我军后勤管理绩效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美军认为:后勤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承担着建设军队和维持军队各项行动的重任,因而美军特别注重后后勤宏观管理的信息化为后勤勤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后勤各项勤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后勤各项勤务管理的信息化则为后勤宏观管理的信息

化提供了可能和保证。所以,要加强对运输管理信息化、采购补给系统信息化和医疗救治系统信息化等后勤各类勤务系统的开发研究。

三、信息化后勤管理的趋势

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我国国防事业的兴衰,也是在未来战阵中取得胜利的必要基础。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军队信息化军事变革实践的成功经验,无不以综合集成实现各种军事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实现各要素各系统的融合和高度一体,实现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跃升和全面发展。综合集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组合,而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的全方位融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必将使国防事业高度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浅谈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可看作是对于会计信息的一种控制管理,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就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侧重于阐释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以及会计准则间的冲突对会计信息的消极影响,并且提出了对会计准则的改善措施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一、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会计系统所处的环境而言,这个环境中包含的会计准则、会计的相关中介机构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等。又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特殊条件或者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会计准则也必然注定了会让各个群体享受到的利益大小有所不同,而由此产生出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就不尽相同。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三个方面:

(一)会计事项的不确定问题

(二)会计处理方式的可选择性问题

(三) 会计准则之间是存在一定冲突的问题

二、改善会计准则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监管力度

除了会计准则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外,还要对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进行加强。而要加强监管和执法的力度,就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系。

(三)加强统筹规划

就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工作进行详细的指导和监督,还要对相关的宣传和培训等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及时的将各种新的规范措施传达给所有企业和民众,尽量的减小新的会计准则对原有的经济秩序的冲击。

(四)继续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

财会的研究者有必要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且就会计相关的社会热点或者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的攻关。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结语

我国现行的新会计准则的体系架构总的来说还是较为完善的,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还是具有一定的成效的。如果政府和社会都能加大对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的监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03)

2、李贤莉.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 10)

3、田佩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11)

4、郭新蕙.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分析及策略[J]中国商界.2009.(09)

上一篇:浅谈家庭安全用电问题下一篇: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