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2022-09-11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 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催生教师专业成长, 培养学生成材, 促进学校发展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些年来, 在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行不断改革的进程中, 校园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许多学者发表文章, 阐发自己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观点。但总体来看, 我国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 其有哪些特征, 在学校建设中校园文化应当摆在什么位置, 如何建设, 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校园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广, 各种关系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发展和提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1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变动的系统, 它总是在与各种违背校园文化理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的比较中而存在和发展的, 时刻受到各种非校园文化现象的挑战。从校园文化的主体特点来看,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总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知识, 而总是处于对未知观点和知识的求索之中, 对于接触到的新的观点和知识, 教师总是以批判的精神进行理性的吸收, 这种吸收的过程是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的, 其结果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是对原本意义上校园文化的挑战。任何学校, 学生总是处在不断流动变化之中, 接受校园文化的学生被不断送走, 新的学生又不断参与到校园文化中来, 这些新的学生将原有的文化“基因”带到学校中来, 必然强烈冲击学校原有的校园文化。从现实情况来看, 时代在发展, 学校所处的大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接受信息突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 人们对校园文化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这种情况下, 各种各样的观念呈现到师生面前, 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 同时, 也对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来看, 校园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对于校园文化如何理解, 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切, 使校园文化在表现出稳定性特征的同时, 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点来。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要么辩证吸收, 使其纳入自己的体系, 要么采取否定的态度将其排挤出校园。如果否定校园文化的消极的文化现象没有被及时制止, 肯定校园文化的积极的文化现象没有被充分张扬, 就势必破坏校园文化, 导致校园文化的倒退。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可以自然形成, 无需人为干涉的观点, 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不负责任的表现。校园文化要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就必须经常处于一种建设的状态之中。就好比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必须不断添加燃料能源一样, 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不断进行投入, 要配齐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正常的工作条件, 给其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机制环境。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巩固校园文化阵地, 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 及时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已经成熟并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内涵纳入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系中来。特别是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往往由于在学校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而成为学校特定校园文化的代表, 更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职责, 一是提炼校园文化的特定内涵, 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 体现学校特色;二是根据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整理归纳, 形成具有样本意义的教育资源;三是组织校园文化工作队伍, 保证校园文化工作队伍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四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活动, 使全校师生达成共识。

2 根据校园文化不同层面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从结构上看, 表现出层次性。其中, 校园精神及其所包含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其和学校培养人的根本职能联系在一起, 是学校按照教育规律, 结合学校人文、地理特点,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 被师生共同认可的最高价值标准, 是校园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最稳定、对校园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内容, 是学校特色的体现。不同学校, 由于对教育规律重点把握的不同, 历史环境、人文条件的不同, 校园精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学校书记和校长应根据时代特点, 深入研究教育规律, 认真研究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不断发掘、概括出反映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及其内涵, 以精明简练的形式公告给全体师生, 引导各部门及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校园精神, 使校园精神真正成为指导原则贯彻到学校各部门及全校师生的工作及生活中去。对于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学校书记、校长应指导学校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按照体现校园精神的原则去处理;对于违反校园精神的作为, 学校的书记和校长要敏锐地觉察, 及时地纠正。校园精神重在发掘, 重在符合学校实际和时代特点, 最戒追时髦。目前, 一些学校一提校园精神, 就随便套用、改用国内外名校的办学理念, 仿佛提法越时髦越好、离名校越近越好, 用词越古越好, 导致校园精神的形式化, 使校园精神成了一种摆设, 与校园文化脱节的现象, 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和校园精神紧密结合的价值观念体系及行为模式、思维形式等, 其必须反映校园精神的要求, 实现校园文化和现实结合、和师生结合。和现实结合就是要使校园文化反映校园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反映人们的道德水平、素质状况等, 使校园文化成为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和师生结合, 就是要使校园文化反映师生的实际要求, 能被师生自然而然地接受, 使师生知道在具体的环境下, 对待具体的事情应当怎样做。校园各文化工作部门要经常总结校园文化工作中的经验成果, 及时将其上升固化成规章制度方面的东西, 并用制度化了的东西去教育师生, 使师生真正接受这些规章制度, 将其内化成自己本身的需要而自觉地贯彻执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将反映校园精神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相关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内化成师生的自觉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被师生内化接收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成为校园文化的内容, 没有被师生内化接收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不能算做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结构的第三层面的内容, 其将抽象的校园文化具体化成人们可以看到的物质文化成果、制度和精神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工作部门, 一要经常研究校园文化具体化的形式, 努力吸收和开拓校园文化的新形式, 使校园文化符合校园主体的需要, 具有新意, 呈现丰富多彩的状态;二是努力鼓励和支持积极的校园文化现象, 引导和纠正消极的校园文化现象, 制止和克服错误的校园文化现象。一所学校, 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多元的, 但并不是所有出现在校园的文化现象都是校园文化, 只有反映校园精神的文化现象才是校园文化。

3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校园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人才的标准受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和社会主流文化的附庸, 必须体现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 服从学校的育人职能。“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来, 很快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 正引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马克思主义以其彻底的革命性、科学性被中国人民接收, 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融合, 成为现如今时代文化的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文化的主流特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观察校园文化变化的潮流, 准确把握其方向, 敏锐地发现其中的问题, 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控制。要很好地处理校园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 使校园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 既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 又经常不断地给社会主流注入新的活力。要防范各种腐朽思潮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用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师生的时尚潮流, 坚决将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清理出校园, 努力形成良好的氛围, 促进人才的成长。一要体现人文关怀, 以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校园文化的各种主体。决策上, 征求各方意见;管理上, 吸收各方参与;生活上, 关心各方冷暖;事业上, 帮助各方进步。使各方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 培养对学校的感情。二要提倡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知识消化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前提, 要以学术自由为重点, 培养师生敢于怀疑现有知识, 敢于创新的勇气, 防止学术上的“霸权主义”和“生吞活剥”对待知识的现象在校园出现。三要鼓励上进, 培养师生对人、对事积极的心态, 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 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正确对待竞争和合作, 既能团结各方力量, 协调愉快地工作, 又能正确竞争, 不断上进。四要培养学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 强烈的致世愿望是推动一代代知识分子深入实践, 应用所学知识造福民脂的不竭动力。学校作为培养知识分子的地方, 必须有强烈的参与社会的氛围, 促使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单纯的求知, 可以给人以快乐, 但如果不使这种学习和社会结合, 学习对于社会来讲, 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事情, 特别是现时代,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知识和经济的结合愈来愈紧密, 经济的需要为知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知识的产生又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校必须有动员人们参与社会的文化氛围, 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氛围, 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等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财产, 在促进学校发展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性,育人功能

上一篇: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下一篇:自主学习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