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校园文化浅谈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特色校园文化浅谈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作者:孔维凤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得出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后,企业开始接触和学习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在了企业管理之中,但往往是套模式的应用,没有考虑我们中国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与之西方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发展已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所有利益体的共同的和谐发展,而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生产力的发展,更是要考虑到诸多的因素。而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概念的起源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是一些实践的总结,是一些精华的提炼。而企业文化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融合社会文化,而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而我们古老中国的管理理念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如果以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所指导的企业,那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和谐发展”的氛围中为投资者,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二、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氛围,也就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领导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计划、组织、指导、控制企业的运行,决定着企业的各个方面,以使企业向目标前进。领导者所管理的主要是工作人,企业远景最终的实现者是工作人努力、辛勤的工作,而怎样理解工作人所需,怎样的激励、领导他们,怎样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怎样才能在各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些都来自于领导者对其认识的深度,当他们真正的理解了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他们,当他们真正的理解了工作人是不仅需要物质利益,也需要精神发展之后,他们就会根据企业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合作态度,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之中,铺出一条和谐大道,带领团队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

(二)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

要激发团队的斗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身先士卒”。最高明的领导是身先士卒,通过自身,散发出达到愿望与目标的热情。员工不是靠以权利管出来的,而是以人性化的关怀与激励团结出来的。当企业领导者带头按制度约定履行职责时,普通员工逐渐达到制度的要求,整个企业人员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会形成一种高的标准或者是符号,这就是品牌,就是文化。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在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后,渐渐的在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企业文化,从而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着团队,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着。

(一)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

最成功的企业最成功的就是改造人的力量,用一种思想聚集一群人向一个共同目标努奋斗。企业文化以其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追求的目标,引导着去、企业和员工,怎样想问题?如何做工作?用无声的命令和心灵的呼唤,引导着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使之主动的适应健康的、先进的和有发展的社会需求,引导员工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二)企业文化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这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它通过文化的教育和感化作用,不断地激活人们的心智,开发潜在智慧,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卓越目标,实现成就自我。企业价值观所形成的导向和文化氛围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奖励。

(三)企业文化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

企业应是协调一致,上下同心的团队,而文化就是一种强力粘和剂,将团队所有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部凝聚力。成功企业无一例外都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的。企业是由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奋斗目标、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精神状态、不同群体和个人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态度,把企业的宗旨、理念、目标、价值观纳入到员工的思想体系中,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融于企业的发展中,与企业同舟共济,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四)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

在企业行为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规则、制度规范,道德约束等,用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员工,启迪心灵,规范行为,使员工不断地从他律控制转移到自律控制,由外部约束转移到自我约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实现道德升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员工,一个道德高尚的员工,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

总结企业文化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就是“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改造人”是所有文化的内涵所在,是文化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体现。通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融于社会,才能进行交流,才能承上启下的发展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亦是如此。通过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企业的成员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的环境中,团结一致的去努力奋斗和共享奋斗的果实。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但同样也混杂了不少的糟粕,因此,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即有大量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凭借着管理者深厚的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文化底蕴,以“和谐”为主题,与时俱进地提炼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企业文化

无论是研究者作为研究使用,还是企业领导者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首先就要从企业的现状出发,通过总结、归纳、提炼,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来提炼企业在风雨历程中已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二)发展企业文化

发展企业文化,我们还是从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及物质方面来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但在发展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把主要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才工程的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和谐发展为策略建设的企业文化,及时的调整各种战略和决策,于时俱进的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动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策略

和谐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永久主题,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把握住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策略。

(1)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市场经济巨大的活力,同时使得社会中许多的观念也迅速的改变。企业在这种环境之中,要使自己也融于社会文化之中,不仅在规章制度上体现现代化的管理,同时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更应遵循于时代所赋予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与时代共步伐。

(2)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善待自然。在日益关注环保的今天,将与自然的和谐融于战略决策中,在企业运作中充分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是企业赢得客户,赢得利润,赢得天下的保证。

(3)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努力服务社会,同时,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现代社会,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的观念,已广泛为东西方管理界的人做接受。而从本质上讲,倡导以人为本历来是东方管理哲学的专利。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管理,从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是西方管理理念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后才实现的。而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精神的积淀早就关注到这点,并已身体力行了。

五、结论

总之,要使一个企业团结成一个整体,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更要有积极和谐的优秀企业文化。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建设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更将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企业的前进。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汲取有益思想,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 1 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从词源上讲,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后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对人类心灵、知识、能力的培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值得我们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进取和宽厚待人的精神等。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正确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

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的珍贵遗产。

【4】

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胡锦涛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认得主体性,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

二,以和为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修养,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本,如儒家思想中的“五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当今社会中,人们缺少信仰、道德滑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修身”就显得愈发重要。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中,这也是对批判的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而且将融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四,舍利取义。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亦可舍去,更何况利益呢?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提出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个人利益。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

3.2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就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就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素材的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公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令世人称奇。这些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明珠,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洪流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重建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冲蚀着人们的心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修身、见义勇为等中国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如建国初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当今社会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世界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的思想日益风靡。毫无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结果就导致了国人的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国人找到精神寄托和价值信仰,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抵御和抗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1】罗文筠(2010)《中国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3】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

【4】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5】李泽厚(2006)《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 【6】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第三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浅谈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内容提要】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就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农村中学如何创建美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美术教育特色学校必须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美术教育 特色学校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坚持特色办学理念、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的现实生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基础教育“千校一面”的状况已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即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所谓特色学校,我们首先强调的就是,它要有一般学校所共有的特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较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有较高的教育质量等。同时,还必须在“特”字上下功夫,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特征。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没有独特的教育,就没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的特色可以体现在教育、教学、教研等各个方面。本文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就农村中学如何创建美术教育特色学校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办学理念是纲,是指针,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品位和层次。

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农村中学除场地、设备、师资、生源等比不上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吸收现代教育思想,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宏观环境,转变思维方式,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进行新的谋划,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高标准的办学目标,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我校在办学伊始,就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并结合本校的实际,确立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创造条件,创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农村中学”的办学目标。

二、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不是凭空虚构,也不是心血来潮而定的,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1)学校的发展历史与传统因素。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往往是学校特色建设可以挖掘的重要因素。(2)师资因素。特色学校需要有优质的教师,优质教师是实施特色教育的重要条件。(3)条件因素。特色建设需要办学条件作保障,办学条件是创建特色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4)环境因素。特色建设要受到包括地理位置、社区文化等组成的环境要素的制约。此外,在充分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还要以创新的意识,找出自身的个性和优势,无中生有,有中出新,新中求变。

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找寻最佳的切入点。

基于以下认识:第一,现阶段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面上中学生源、师资、设备等方面均比不上城市学校、重点学校,特别是随着重点中学的扩大招生,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普遍 1 文化基础差,知识底子薄,文化科方面的竞争能力低,要提高竞争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人才,就必须扬长避短,选准切入点,在“冷门”学科上做文章。第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中的逐步普及,每年都有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走上社会,解决这些学生的出路问题显得较为重要,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第三,我们澄海区是全国“美术之乡”“工艺之乡”,毛织、塑料、玩具是当地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而这三者都跟美术有很大的关系,美术在当地群众中有较为丰厚的基础,从当地实际出发发展美术教育,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我校办学之初,就选择美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努力打造美术特色教育的品牌。

三、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

学校规划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指南。它为学校及其成员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以及实现它们的途径、方法,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将围绕着规划的内容进行。

学校规划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的实质要求就是合理有效地安排使用学校的各类资源,以求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规划、计划正是从学校的整体出发,来全面地、综合地、优化地对学校的各类资源及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使学校的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因而,规划是学校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以美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努力打造美术特色教育的品牌;第二步:以美术教育为“龙头”,带动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蓬勃发展,逐步实现由单纯美术教育向美术、音乐、体育、传媒等全面发展转化;第三步:逐步建成艺术特色校园,争取用5—10年的时间,使校园艺术特色“文化”成型,成为市内艺术特色示范学校。我们的战略思想是 “从单一到多样,从外在到内在,从低级到高级”分层推进。

四、要有到位的教育管理

科学的发展规划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付诸行动,计划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计划制定之后,关键的问题是付诸实施。我校在艺术教育管理上力求做到“五到位”:

1、认识到位。农村地区普遍文化底子薄,文化氛围不浓。发展美术特色教育的重要性,一开始并不能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不少教师认为,搞美术是不务正业,会严重影响到文化科的教学;不少学生认为,学美术没有出路,没有奔头,艺术生低人一等。发展特色教育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另方面为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我们在做好宣传发动的前提下,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得到美的熏陶。我们多次聘请汕头市、澄海区美术界名家到学校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现场指导,开阔学生的眼界;开辟画廊展示学生作品,举办画展或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自己绘制壁画、出版黑板报以美化校园,为学生展示美术才能提供场地,提供机会。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美在生活中,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并不神秘,增强了学生学好美术的自信心,不断壮大美术队伍,现在,全校共有300多位学生参加美术兴趣活动。必须大力发展美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全体莱中人的共识。

2、经费到位。发展美术教育,需要比文化科教学更多的资金、场地和设备。而农村中学办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费不足。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努力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取得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取得家长和学生的配合,多方筹措资金。另外,在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对学校原有的教育资源作合理配置,优先保证美术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购置石膏像、几何形体、有关器皿1000多件;配齐素描、色彩、速写、创作等美术教材及资料300多册以及有关的音像资料;开辟艺术教学楼,设置陈列室一间,训练教室9 2 间;并配备投影机、录音机、射灯等设备;开辟专用画廊和学生习作展厅各一个。10多年来购置美术设备共20多万元。此外,每年还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学生到饶平等地深入生活,作画写生,学校从资金、人力、时间上加以保证。所有这些都为美术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3、辅导到位。 特色学校的创建与特长学生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没有无特长学生的特色学校。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特长,我校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美术课时,从初一到高三全部配齐美术教师,扎扎实实搞好课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使美术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确保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方面在高中部开办美术专业班,提高美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鼓励有美术专长或爱好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开放所有的场地和设备,充分利用课余、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教师精心指导,进行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4、责任到位。我校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使教师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并实行“奖勤罚惰,奖优罚劣”(对取得成绩的美术教师进行重奖,把教学质量差的美术教师调离岗位),充分调动了全体美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5、管理到位。为加强对美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抓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和美术备课组长为成员的美术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实际,深入课堂,深入师生,真正发挥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的作用,使美术教育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美术教育工作。

五、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的提升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离开了教育科研,学校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只能在原地打转。随着时代对于教育要求的逐步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科研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工作既要有规律性,也要有创造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往往能通向特色之路。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支撑点,从理论的角度来审视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则需要教育科研。对于创办美术特色的学校来说,教育科研尤其重要。许多问题,比如说,国家统一美术课程和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和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关系、学校美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美术生文化科和专业科的关系、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的关系等等,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些全新的课题,没有较多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需要我们去积累,去探索,去研究。可以说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

对此,我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认识,从一开始,就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立美术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加强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美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六个一”活动(读一本艺术教育专著,研究一个小课题,上一堂研讨课,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撰写一篇案例分析,发表或交流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还承担了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子课题的实验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探索了有效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明确了美术教育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和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明确了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编写了当地工艺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的校本课程;出版了<<莱芜中学学生美术作品选>>;创造了美术课堂教学新的结构模式(名作欣赏——技法点拨——美术实践——师生互评——归纳总结——延伸拓展),写出了一批较有质量的教学论文(案例、课题报告)。本区的课题实验获全国特等奖,本校承担的子课题获区艺术教育实验点先进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艺术教育先进教师三个奖项。我校课题实验的成果已在当地推广应用。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校的美术特色教育已初具规模,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1、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学校从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村中学变成澄海区 “一级学校”“美术教育的窗口”,“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定点学校”。

2、改善了办学条件,美化了育人环境,带来了学校面貌的深刻变化。2004年4月学校被评为汕头市“绿色学校”。

3、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自1997年首次参加高考以来,我校的各项指标均列区面上高中前茅。中考的成绩也稳步提高,2004年中考的各项指标列区同类学校第一名,共有23位考生被金山中学、澄海中学等重点中学录取。

4、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美术做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调动了学生学习术科的积极性,现在学校田径队、武术队、篮球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既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发现和培养了人才。

5、为学生开辟成才之路。10多年来,我校已有一批学生作品在县级以上的书画摄影比赛中获得等级奖;在中考中已为省艺师等艺术院校或专业输送了2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10年来共有300多位美术考生被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录取,没有考上大学到社会从事美术工艺工作的也成为“抢手货”。

6、巩固了普九的成果。我校坚持办好美术特色教育,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升学和出路问题,让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希望,提高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流失的学生逐年减少,较好地完成普九的各项指标。另外,特色教育的成果对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也是很有意义的,我校近几年高中人数逐年增加,规模逐渐扩大,到今年已发展到12个班,700多名学生。

实践证明:农村中学创建美术教育特色学校是切实可行也是行之有效的。

结合本校的实践,我认为,要创建美术特色学校,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各校的硬件和软件、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优势和劣势等实际出发,切忌亦步亦趋,盲目跟从。

2、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创建特色学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

3、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特”与“全”的关系。要坚持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与培养专长并重的原则,在全面的基础上提高。(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教育整体改革的全局,以全局通领局部。(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对过去的办学传统的彻底摒弃,而应在继承中创新,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以革除,对科学的东西加以继承和发扬。

第四篇: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初步实施方案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龙马潭区金龙乡中心学校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龙马潭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乐学、善思、勤奋、创新‛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阳光*绿意‛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 长:王 奕(金龙乡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林叶刚(金龙乡中心学校主任)

郑世兵(金龙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黎大勇(金龙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万三炳(金龙乡中心学校工会主席)

成 员:温红梅(金龙乡中心学校行办主任) 郑国强(金龙乡中心学校党办主任) 韩 超(金龙乡中心学校后勤主任) 徐 新(金龙乡中心学校中学部教导主任) 余明贵(金龙乡中心学校小学部教导主任) 许志利(金龙乡中心学校中学部德育主任) 郭 勇(金龙乡中心学校小学部德育主任) 各班主任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室外环境布置。校门外侧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大门右侧悬挂规范性烫金校牌;校门内侧建设风景小院并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安全、创卫宣传栏;教学楼对面书写‚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风和‚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风,楼门上方书写‚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校园中心区域书写‚乐学、善思、勤奋、创新‛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党旗映衬下,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墙面依次设有‚粉笔字作业、园丁谱、值周栏、公示栏、通知栏、组织机构、校旗校徽、学校全景图‛等板块;办公区悬挂‚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校训和‚教好一名学生、振兴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办学宗旨,努力实现由‚人人有学上‛向‚人人上好学‛转变;生活区门前均有温馨提示;运动区墙面有永久性标语,体育运动图标和安全创卫标语;教学楼走廊有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校园择地安装游乐运动器材。

(2)班级环境布置。大胆将‚三表一简介‛(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班级简介)搬出室内,张贴在各班教室门前,便于师生查看,室内布置学校进行统一规划,教室门口正上方书写‚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课堂要求,黑板正上方有符合各年级年龄特点的班训,两侧设有‚四册一薄‛专栏和远教、饮水设备,教室后墙设有开放式书架和卫生角,主墙面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要求班级文化建设有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3)宿舍环境布置。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学校负责整体规划,各宿舍师生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

(4)厕所文化建设。厕所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场所,除了净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在相应的地方写上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文字,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贴近方便,贴近文明‛,‚不能随处小便,不能小处随便‛等标语,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面有温馨的提示。

(5)部室文化建设。根据各部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便于工作,引起重视。

(6)文化长廊展现特色。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作用。北墙面以师生活动为主,设有‚我的家园我做主、我读书我快乐、我是明星我能行、师生书画作品展、手工制作、报刊宣传、课改前沿、班队活动‛等板块;南墙面以课外活动为主,设有‚领导关怀、发展规划、校长赠言、师生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生活专刊‛等板块,体现‚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主导思想,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园‛,故而将此长廊命名为‚温馨园‛。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

(2)利用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坚持开好‚两会‛(晨会和班会),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

(3)创建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要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4)创办校刊编辑部,每年两期,展现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搭建师生写作平台。

(5)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定期举办‚一节一会‛(艺术节和运动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

(6)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7)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班班成立‚图书角‛,学校设有阅览室,走廊陈列开放式书架,试行‚书中寻‘蜜’、‘甜’在心里‛的借阅管理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8)参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形式,认真做好每年度的敬业标兵、教坛明星、班务模范、五好媳妇、敬老楷模等评选工作,实行奖励颁奖词办法,从多方面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打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园团队精神。

(9)认真做好学生校园明星评选宣传工作。《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我校遵照‚全方位赏识学生,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的评选号召,启动了校园明星评选活动。评选内容有:学习明星、管理明星、道德明星、进步明星、礼仪明星、才艺明星、劳动明星等,用‚我是明星,我能行!‛板块进行专项宣传,精心打造小明星的‚星光大道‛。

(10)打造‚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育团队精神。学校紧紧围绕‚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宗旨,狠抓校本培训,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推门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用每周一的集中学习制度,渗透‚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争取机会,搭建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每学年要求教师做到‚教学规范达标‛,即: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检测。通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合作与交流和专家的专业引领等形式,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制度建设中要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自2004年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中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借鉴他校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总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五、实施步骤(分四年完成)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起草方案、宣传动员,着手校园墙体文化建设,重点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第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12月)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墙体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第三阶段(2011年1月——12月)结合新建教学楼和功能室查漏补缺,改建部室,重点做好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第四阶段(2012年1月——2011年7月)反思整改,确定校旗、校徽、校标,重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

第五阶段(2012年8月——2013年8月)精心规划,打造品牌,重点做好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宣传工作,以百倍的信心迎接验收。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时刻拥有‚以文化经营学校,让环境成为隐性课堂‛的理念和做法,我们坚信:今日的金龙乡中心学一定会成为明日的特色学校,金龙乡中心学校的教育事业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重视教育的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爱岗敬业的广大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下,金龙乡中心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办学质量更进一步!

第五篇: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

农村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学校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然而,相当部分学校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程度严重的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滞后。

2、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的个性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会带领出一班具有创造力或创造意识的学生。我校一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活力,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慢慢失去个性,失去个性的教师所带领的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失去了特色。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直接影响着班级里的学生。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3、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农村小学有5成学生家长长年不在家(主要是外出打工),有7成家长很少过问孩子成长情况,几乎所有家长都没有文化活动指导的意识。社会更是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这样一来,需要家长、社会参与的班级活动没有办法开展,教师的工作很容易变成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4、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1 在当今农村,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老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小学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老师无暇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5、经济条件的限制

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小学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资金、师资及自身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或者是片空白,或者只是一个低级的雏形,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健康成长。我们深信,只要各班主任和学生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构建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特色文化,以此为载体的学校教育一定会扎扎实实、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只要各班班主任和学生根据各班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会构建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文化,以此为载体的班级德育一定会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扎扎实实。所以说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必要的,是急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课题的界定

班级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集体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集体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过程。

2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将目前无序的、自然的、显性的班级文化现象,物化为有目标的、有规范的、体现自主性的班级发展的主题思想,带领班级建设进而升华班级发展的主导精神,并形成具有鲜明的班级发展的个性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通过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力求在构建班级物质文化方面追求高品位,在构建班级行为文化方面讲究巧安排,在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方面采用新方法,努力探索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形式和方向。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健康成长。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在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特色”为中心,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班级文化。

总之,课题组提出的所谓农村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环境、制度、观念、行为的生成,关注学生与班级文化中的生活与成长,关注教师在班级中的工作和职业幸福,关注班级群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

三、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

3、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通过儿童的思 3 想和双手布臵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研究目标

探索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建设“人文班级”、“文明班级”,把我校建成冷水江市一流的具有乡村特色班级文化的农村小学。

五、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特色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

2、农村小学特色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研究。

3、农村小学特色班级合作文化建设的研究。

4、农村小学特色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5、农村小学特色班级组织文化建设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七、研究措施

(一)、优化班级环境,使其富有美感、教育意义

1、整体规划好班级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描绘自己美丽的班级;组织班级或班级一角最佳设计方案大赛等,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去欣赏,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提高学校班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热爱班级的情感。

2、创设生动活泼的班级环境

班风自行设计,体现各自的主题和风格。根据本班的特色活动主题,设臵一系列专栏,摆放自己培育的花卉,开辟图书角,张贴名书名画,甚至允许学生在墙上画上自己的创意画等等,使各班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专栏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二)、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增进校园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4 班级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集体荣誉感,构建起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创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开展 校园文化中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一要靠学校领导决策,构建整体框架,提供适当的条件;二要靠老师的精心安排布臵、指导;三要靠学生动脑动手,完善内容。可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三者当中,校长是学校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焦点和核心,必须正确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处理好自己与助手、部门与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通过完善自身形象、选贤任能、公正奖罚等方法和途径,对下属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体贴,积极创造与教师对话、沟通、理解的机会,营造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氛围。

该课题是基于我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目的是想证实我们拟定的措施能否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主攻方向,让研究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围绕课题的目标,我们预定达标措施,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科学性;最后,我们要全面审视实验的过程,反馈实验效果,统计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总结研究的成果,运用和推广。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构建文化阵地:广播站,记者站,校刊等,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4月)

1、全面实施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并形成一定的特色和模式。

2、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广泛开展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3、搜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容,开发隐性的班级文化,培育班级精神。

4、形成课题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以班为单位,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四)成果推广和应用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

1、在校内全面推广。

2、进行跟踪调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

3、在条件成熟时申报上一级课题,进行深化研究。

九、组织管理

(一)、课题领导小组

顾 问:肖万利(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杨笃利(冷水江市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刘杰峰(冷水江市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组 长:万山红(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谢小明(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辅导专干兼督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廖远峰(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组 员:谢瑞莲(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谢永长(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谢新建(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政教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吴陆辉(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政教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阳 朋(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大队总辅导员 小学高级教师)

(二)、课题研究人员: 主持人 :阳 朋

研究人员:万山红 谢小明 廖远峰 谢瑞莲 谢永长 谢新建 吴陆辉

李 文 苏继良 各班班主任

十、经费保障

课题研究在两年半内结题,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分期拨款5000元,共二万伍千元研究经费,确保课题开题后各项工作的落实。

十一、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教育学》.

《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谌启标,王晞等.《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007) [M].福建教育出版社 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 [M].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组

2011年4月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转让协议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