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事业讲话稿

2022-08-28

第一篇:文化旅游事业讲话稿

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题

同志们:

今天下午会议的主题是发展和改革,所谓发展就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谓改革就是文化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下一步的工作。刚才部分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们一年来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都有很多可取之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长松同志对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再强调三点。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央和省委都十分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年3月,中央专门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继去年召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之后,今年5月中旬又召开专题会议,对全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可以说,现在正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佳机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全面推动我们的工作。

从我市来讲,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的效果逐步显现。一是摆上了日程。我们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这项工作,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大抓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确定了重点。市县各级都确立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尤其是规划了八大文化园区,加大了文化项目招商力度,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商投资项目。三是重点文化部门改革稳步推进,“三馆一中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四是休闲娱乐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986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比2004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18.2%,远远高于14.3%的GDp增速与7.4%的第三产业增速,文化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发展较快、最富活力的行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绩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只要我们的认识提高了,领导力量加强了,工作力度加大了,就一定能见到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总结一年多来的工作,可以说,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体制性障碍依然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还不牢固。二是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体制改革上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三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比例为12:10:78,相关产业比重较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比重较小,文化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四是文化发展投资渠道单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称,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五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一些县市区和市直的一些重点部门,项目推进力度不大、核心产业不突出、大个头项目少、大的文化企业少的状况仍未得到改观。也就是说,社会文化产业特别是休闲娱乐业发展变化比较大,主导文化产业,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发展势头还未显现出来,在这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明显差距,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尽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文化是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巩固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对社会的规范、调控、凝聚作用,将爱国、真诚、正义、公正、团结、互爱、勤奋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道德规范中去,使广大群众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第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价值,同时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等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Nextpage]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自1996年起就已超过航空、重工业等其他传统产业的出口,成为第一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的文化产业的产值,2001年时就已占到GDp的18.3%,他们的动漫、卡通、游戏等占领了我国的大量市场,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对我国的文化入侵。这些不仅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向全世界推广了本国文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并不丰厚,文化资源也不丰富,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达到了5%,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市虽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在规模上、结构上,还是在技术装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上,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无论从加快工业化进程来看,还是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看,都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实现走在××崛起前列目标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一个城市的内涵、品味、以及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文化的创造上。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因素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后劲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努力走在××崛起前列,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硬实力”在全省的位次越来越靠前,但“软实力”相对滞后,这不仅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与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也很不相称。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影响到走在××崛起前列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应该看到,我们××作为人类早期的活动地之一,历史悠久,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古老的文明孕育了××文化、××文化等独特的地方文化,也哺育了××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文化名市,使我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并最终能够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引领经济的发展。

二、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关于我市下一步的工作,刚才长松同志已经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现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八大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壮大文化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重点是做好三篇大文章:第一篇是我市文化事业如何发展,目标是什么,今年要干到什么程度,“十一五”时期要干到什么程度;第二篇是文化产业怎么办,今年要干到什么程度,“十一五”时期要干到什么程度;第三篇是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怎么搞,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认真做好这三篇文章,争取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最终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具体来讲,要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文化改革就没有出路。造成我市文化发展与先进地市相比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不是资源,也不完全是人才,而是体制机制的束缚。现行的文化体制如果不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与市场相结合,文化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活力就激发不出来。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从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入手,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关于体制改革问题,我们已经讲过多次,这里再次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首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办法,下决心把该从文化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经营业务剥离出来,组建新的法人,形成新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下决心把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实行事业体制以外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使之真正成为文化市场主体。换句话说,就是要“脱胎换骨”,要脱事业性质之胎、脱政府饲养之胎,换弱不禁风之骨、换没有生长力之骨。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转换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调动起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快调整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过多、过死,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敞开大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机会,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第二,要在文化艺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艺术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我们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就是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与艺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前进。结合我市实际,当前要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要推动艺术内容创新。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市来讲,就是要大力弘扬××文化、××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培育独有的地方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社会文化资源,特别是紧扣生活主题生产文化产品。要顺应时代要求,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现实题材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推动艺术形式创新。只有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是要推动艺术业态创新。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通过数字、网络等技术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优化升级。要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希望我市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积极开拓,更多地填补我市文化产业“空白”。

第三,要在品牌运作上取得新突破。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要进入市场,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说到底就是适应老百姓的口味,使老百姓愿意看,能够接受。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制作,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培育自己的优势,而不能简单化、一般化、雷同化,不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搞那些市场不需要、人民不满意的东西。当前,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向市场要成绩,向市场要效益。要变面向政府、面向奖台为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用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要形成良好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市场运营方式,确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真正叫响“一山一拳”,着力打造××文化等具有××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开拓市场。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艺术,包括我们的电视、报纸,都要有自己的名牌栏目,使老百姓乐意看。

[Nextpage]第四,要在支柱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培养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重点培育好四大集团。一是要培育报业集团。××日报社要不断增强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尽快打造出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生活类、晚报类报纸,形成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市场定位的报纸体系,走在全省地市前列。二是要大力培育影视传媒集团。××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要以提升品牌栏目竞争力为重点,争取打造3-5个在全省有影响的精品栏目。其中,××电视台的观众满意度和栏目竞争力在全省地市级台要保持领先地位。要加快××新闻网重组,建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兼顾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省内国内知名网站。三是要大力培育出版发行集团。新华书店要发挥发行主渠道作用,进一步面向市场,拓宽渠道,多策并举,努力使我市出版发行业提高一个新的水平。四是要大力发展太极拳、怀药等文化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形成对××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优化布局的途径和方式,大力吸纳其他文化资源和社会资金组建演出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电影公司等专业文化经营公司和体育经营公司,推动文化产业上规模、出效益、增实力、创品牌。

第五,要在八大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关于八大园区建设的设想,我们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实践证明,也符合××的实际,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各有关县市区和单位要切实行动起来,组建强有力的园区建设领导班子,尽快规划、招商和建设。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园区的规划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抓紧,还要防止盲目投资,造成重复浪费。

第六,要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载体。通过对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就可以形成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没有项目就不会有企业,没有企业就形不成产业。为了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这次会上我们印发了《关于成立文化重点产业领导小组组的通知》,决定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人,希望大家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同工业、农业、基建等项目一视同仁,统筹安排,抓紧抓好。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不能厚此薄彼。

三、加强领导,狠抓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的全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一,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要通过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坚决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过时做法和规定,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扫清文化发展的各种障碍,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文化发展的各种源泉动力充分涌流。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包括中央、省委、市委的文件,以及外地市成功的好经验,通过学习,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第二,要理清思路。我们干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结合上级总的要求和我们的工作实际,把我们的工作思路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能盲目被动,稀里糊涂。第三,要明确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整个改革和发展工作有组织、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展。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直接上第一线。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统筹规划,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要进一步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各个文化单位要积极主动,克服畏难情绪,克服等待观望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思想,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自己作用。

第四,要创优环境。文化体制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情况复杂,改革难度较大。要把困难和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把改革方案制定得更科学合理一些,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要正确处理积极和稳妥的关系,积极不是大胆冒进,稳妥不是停滞不前,坚持首在积极,重在稳妥,多在“积极”二字上下功夫,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努力开辟文化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开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中央和省、市已经出台的文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防止政策棚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宣传文化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主力军作用。各有关部门各行业都要发挥职能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积极为建设文化强市做贡献。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五,要建好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骨干队伍,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把政治上可靠、改革意识强、熟悉宣传文化工作、清正廉洁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再好的文化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切实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宣传文化干部,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更好地担负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宣传部就是市委领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挥部,宣传部长、主管副市长就是指挥官,希望你们能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同志们,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提出的又一个伟大变革,也是各项改革继续向深层次推进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富裕、开放、和谐的新××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三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

文化事业的含义是由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即文化行政部门来领导的、以文化行政部门领导的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它的最大特色是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含义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经营性。毫无疑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它们的目的不同。文化事业,以国家社会为依托,发展文化,主导正确高尚的文化潮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比如我国开展的很多公共文化建设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在农村放映电影数百万次;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政府和党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等等。这些都是文化事业的典型代表。而文化产业是将文化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与商业经济融为一体,迎合大众消费,受市场主导,以营利为目的。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就十分的发达,PBC电视台、洛杉矶时报、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百老汇演出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全世界闻名的文化产业巨头。好莱坞环球影城位于洛杉矶市的西北郊,是世界电影之都。在美国电影业初兴之时,独立制片商们为了打破电影生产的专利格局,纷纷转移到阳光灿烂、风景秀丽的加利福尼亚, 一个新的电影中心逐渐形成,好莱坞也成了美国电影业的代名词。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影奇迹,最著名的就是1998年,由好莱坞推出的影片《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全

球票房超过100亿美元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卖座而且高水准,囊括了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11个重要奖项。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就做懒羊羊。目前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正在热播,不仅赢得了广大小朋友的青睐,还得到了90后甚至80后的热捧,喜羊羊还发展了玩具文具服饰等产业,逐渐形成了一条越来越长的产业链。

其次它们的特征不同,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文化事业还具有“国家性”,很多时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我国的很多节日,春节,中秋节就体现了我国“和”的思想。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体现出我国是个重视家庭,爱好和平团圆的国家。而文化产业则更具消遣性,娱乐性,营利性,流行性。由于文化产业的目的是盈利,所以必然受市场主导,商家为了谋取最大的利润,就要跟上流行的步伐,快女超男各种选秀节目,非诚勿扰各种电视相亲都是流行的代名词。而消费者通过享受文化商品,娱乐身心,休闲消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以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书店买小说,这些都是文化的娱乐体现。此外,我还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创造性,比如现今有人喜爱喝茶,便衍生出了茶文化,有人热爱健康,就出现了养生文化,这说明文化产业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潮流,另一方面,这也更加体现了文化产业的营利性,流行性,商家为了盈利,会努力发掘大众生活的流行趋势,加大对各类文化的投入,使社会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当然,这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容易造成文化污染,比如黄色暴

力拜金不良风气的盛行。

第三,它们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不同。文化事业单位是政府的附属部门,有政府财政支持,以行政方式管理,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比如军队的文工团,就是为了慰问军队,再比如学校的校训,八荣八耻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文化事业发展。而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企业的本质是以少投入、多产出、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为原则。

第四篇:上海文化事业概况

文化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上海博物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东方绿舟等一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娱乐场所,为上海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2008年末,全市拥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9个,艺术表演团体105个,公共图书馆29个,档案馆41个,博物馆110个。

广播电影电视

上海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源地之一,广播电影电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繁荣。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广播节目21套,全年播出时间13.19万小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度达到3.37万公里。公共电视节目25套,全年播出时间17.17万小时;付费电视节目16套。年末,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527.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70.9万户。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7部,放映电影35.46万场。

新闻出版

2008年,上海成功举办了“2008上海书展”等一系列大型出版交流活动。全年上海引进版权总数1341项,出版报纸100种。其中,日报20种。出版报纸17.26亿份、各类期刊1.9亿册,图书2.64亿册。

文化设施介绍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馆内藏书1320多万册,设置各类阅览室38个,研究阅览室24间,声像资料研究室8间,阅览室座位3036个。还有演讲厅、展示厅、多功能厅、学术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装备了世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服务。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造型“上圆下方”。馆内设有中国青铜器馆、中国陶瓷器馆、中国古代绘画馆等十大陈列馆。还有文物修复、书画装裱和学术研究用房。上海博物馆现收藏各类珍贵文物12.69万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剧院。总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设有一个2000座的观众厅和近760平方米的舞台,可以举办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芭蕾舞、歌剧、交响乐演出,共3个剧场。在其拱形的顶部还拥有一个500座的多功能剧场。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展示馆。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展馆顶部由四片硕大的连体薄壳艺术造型组成,犹如盛开的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展馆具有展示、查询、交流研究、宣传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功能。展馆中陈列着按1∶200比例的上海核心地区的巨大模型,面积达800平方米。展馆地下一层有一条长45米的老上海特色街,仿造老上海建筑,体现老上海风情。

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是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融展示与教育、科研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场馆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设有地壳探秘、生物万象、智慧之光、视听乐园、设计师摇篮、儿童科技园、自然博物7个展区,另有立体巨幕、球幕、四维3个影院,每年可接待观众300万人次。

东方艺术中心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外表采用金属夹层玻璃幕墙。从高处俯瞰,犹如5片绽放的花瓣,组成一朵硕大美丽的“蝴蝶兰”。艺术中心由1953座的东方音乐厅、1020座的东方歌剧院和333座的东方演奏厅组成,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舞台声光设备,可以满足交响乐、芭蕾、音乐剧、歌剧、戏剧等各种演出的需要。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占地面积3700多公顷。基地分勇敢智慧区、知识大道区、国防教育区、生存挑战区、创新活动区、水上运动区、生活实践区、运动训练区等8大园区。园内有17万平方米大草坪、11万株大树,400余钟花卉,以及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各国建筑,形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奇妙结合。

创意园区

近年来,上海通过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工业布局调整和保护历史建筑结合,与区域功能特色结合,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75个创意产业园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入驻园区。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发布、工艺品制作等。其中主要有“创意仓库”、“周家桥创意中心”、宜昌路“e仓”、莫干山路“M50”、昌化路“静安创意产业园”等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仓库

“创意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81号,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是上海第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仓库”现已进驻10多家创意设计公司、40多家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有境外背景的创意工作室,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为主。此外,许多公司还选择到这里来举办文化商业活动。

M50

位于莫干山路50号的M50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园区以视觉艺术时尚创意为主题,以优良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14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多个省市的80多家企业入驻,是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

同乐坊

位于静安区西康路、余姚路的同乐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20世纪曾是上海最著名的“弄堂工厂”集聚区。同乐坊主打“文化、休闲、创意”,是兼备时尚娱乐和文化休闲产业的场所。同乐坊由22个小部分组成,有时尚展示发布、中西式餐饮、个性零售店等。

八号桥

位于卢湾区的八号桥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80%为办公楼。园区以桥为主题,办公楼之间以桥连接,同时也连接着国内外的时尚文化与创意。目前已吸引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领域的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的40多家企业入驻,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策源地和文化时尚聚集地。

田子坊

位于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面积7万余平方米。是在20世纪50年代老厂房和民居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最明显的特点是老厂房和民居犬牙交错。聚集了松云阁、达达画廊、京古斋、倚石斋和尔冬强艺术中心等画廊和艺术公司。工作室、咖啡馆、酒吧、铁匠铺、绸缎庄、茶楼等精彩纷呈,成为上海交融浓郁历史与现代风情的创意园区。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位于长宁区淮海西路,是利用原上钢十厂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总展示面积2万平方米,该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肌理与空间特征以及原生态感。同时,园区还将引进各类设计工作室、手工作坊等,并建成多媒体生产园区。

第五篇: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 周: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近十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要求。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应该说,科学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

满足群众需求为己任是二者的共同目标。当前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发展提出了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创新文化服务的手段载体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纵观近十年来的文化建设进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重要的驱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加速,文化消费的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革,新的文化业态逐渐改变了文化服务的方式,服务形式的升级转型和服务手段的升级转型成为文化发展重要特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文化下乡,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手段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和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为基础,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

十年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成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同样是市场规律与文化发展规律的结合,因此政府并不是公共文化服务惟一的提供者。创造一种激发全民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热情或激励企业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或兴办中间组织、文化机构和行业团体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下多元互补、广泛参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之一,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突出。

上一篇:挽回爱情的一些秘籍下一篇: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