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

2022-08-28

第一篇: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体现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伟大;中华民族的落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了宋代,尽管其疆域不如汉唐,而其文化却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度。 关键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软实力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1. 我国物质硬实力的增长令人欣慰,但文化软实力是条短腿;

2. 我国面临难得机遇,也不得不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

3.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4.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发达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与启示:

1. 文化帝国----美国;2.动漫王国---日本;3.后起之秀---韩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

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注意到,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令人目眩的奇迹,但是在世界上却没有形成与此相应的文化影响力,更谈不上我们的话语权。党的十七大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任务。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

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上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总之,深化改革,是要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是为了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二篇:加强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建设

本报记者 蒋安杰

2011年11月02日15:22 来源:《法制日报》

10月27日,为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以“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战略”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校长黄进教授、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终身教授李德顺等学者发表了观点。

黄进校长首先作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大的历史使命”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实际上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

黄进教授认为,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法治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应当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法治文化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施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社会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从法律制度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内核,从法治体系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培育。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因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法治,市场经济的本质在法治经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也在法治,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法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肯定,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李德顺教授认为,树立法治理念,加强司法系统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权威,不仅是对大众的普及教育、宣传教育和组织管理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司法系统本身的理念、行为方式和行为原则的问题。所以他理解的法治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举国上下在政治生活当中普遍遵循的规则,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怀德教授总结时谈到,中国法治文化的培育,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执政者要率先垂范。政府要守法,政府的高官、企业的高管要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法治精神融入到血脉中;二是媒体要正确引导。媒体的理性和规则意识、自律和宣传规则对整个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三是教育者要大力推进。教育和培训不能只局限于具体的法律法条,而是要宣传一种法治文化,让法治观念深植社会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官员的心中;四是民众要学会理性思考。目前社会的一些乱象,以及社会诚信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缺乏有效的、强大的保障体系所造成的。因此,推动中国的法治文化对整个文化强国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文化强国离不开法治文化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法治文化在整个文化强国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搞文化强国还是法治国家建设,都应该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因为法治文化体现的是法的精神、法的理念,所以跟文化是一体的,跟先进文化、跟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体的,而且是法治国家实现的必由之路。2008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我们学校视察时曾经和学生座谈说过一句话,他说,你们学校大门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法治天下”。法治天下,就是法比天大,他说抓住了法治精神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和尊严,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话概括归纳了法治精神的要义。

法治文化就是强调法的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是强调规则的统一适用,强调平等适用,强调程序,强调民主,强调理性,强调尊严。所以如何培育中国的法治文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还是要看到今天在中国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障碍在哪里。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是人治中封建色彩的东西。我们所说的封建中的专制跟民主制度、共同参与、沟通的民主制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的非理性和现在法治所强调的理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中国要推进法治建设,我觉得的确要改造封建的人治文化来实现法治的要求。如果这个文化不改良、不改进,我觉得就像沙漠上是永远建立不起法律大厦的。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搞法治建设、法治宣传、法制教育,无非是在一点一滴把我们所希望的、期待的理想法治普及给社会公众,但社会公众也好、领导干部也好,对此不是自动接受的,跟他们的理念、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个期望可能就会变得很纠结了。

我认为,在中国培育法治文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发挥作用,要看准几个问题,执政者要率先垂范,媒体的传播理性要规则自律,发挥教育的作用,民众要有理性。推动中国的法治文化对整个文化强国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像政法大学这样的机构所承担的责任,的确是很重大的,我们法大应该有担当和责任。

法治文化是新的政治文明体系

□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怎样界定“法治文化”,与我们对概念理解的层次有关。对“法治”和“文化”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层次。但我认为,“法治文化”主要是区别于“人治文化”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体系。所以,法治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司法系统和司法部门的事,而是国家政治的实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以这样的政治内容为核心,变成我们社会的公共政治生活实践,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一种法治文化了。所以我理解,法治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全国举国上下在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规则,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所理解的法治文化概念。

那么,法治文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社会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是按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因为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我们就要注意从总体上深刻地理解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导向,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通过具体切实的工作,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精神,注重对人的权利、责任的分析与界定。我觉得,法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意识,就是在具体事情上对人的权利和责任加以具体规定和分析,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在权责问题上不依法做具体分析,而是感情用事,就是在用一种德治主义否定和取代法治。

理解法治精神,就是要切实倡导公平正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为目标,依靠民主和法治来推动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推动整个文化的发展进步。

文化强国之强,光有大规模的文化产品和很高的文化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尤其要在建设当代中国自己的、引领社会思想的法治理念、理论和思想上下功夫,在培养法治建设的高端人才上下功夫,最终实现文化强国、法治强国。

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依法而治

□于飞(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什么是法治文化?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法治文化核心之一,就是依法而治,是社会民众对社会调节方式普遍的内心认同。现在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不是高楼硬件和现代化设施,而是软件、制度和人的精神。美国与德国民众普遍具有对制度的敬畏感和信赖心理,而我们是缺乏的。依靠凝结了人的一般理性的制度去调整社会,从而避免了依靠人去控制社会时无法排除的个别人一定会有的缺点和缺陷,这便是依法而治。法治一旦脱离了制度和工具层面,到了文化层面,它的核心恐怕应当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对制度的敬畏感、信赖感和依赖感。以此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渴望建立人们合理而稳定的预期。

同时,法治文化中还有一个必须强调的要素,就是媒体反复提到的诚信。诚信是道德规范,法律与道德并非是矛盾对立,恰恰是相辅相成。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诚信原则,该原则在民法通则中位阶和效率极高,被作为帝王条款,诚指诚实不欺,信指恪守诺言。诚信原则使诚信成为一项法律义务,成为当事人行使一切权利,履行一切义务时的行为准则。就像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以诚实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以及社会利益,从而实现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可见诚信也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

以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为核心,尤其是我们研究普遍的一般价值化的民法基本原则,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具体化为一个个妥当的判决;研究一个抽象的概括条款到一个具体妥当的司法判决之间的路应该如何追寻,此即所谓概括条款的具体性。

我认为,如果能够将法律程序研究透彻,并真正实践于司法判决中,也就为社会诚信的建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根基。由此,法律和文化结合起来,法律原则与文化体系结合起来,便落在了社会和民众之间,我想这就是法治文化形成的一种方式。

综上,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依法而治,尤其是民众对这种社会调整方式的内心认同,诚信是法治文化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而法学和民法学的研究,正可以为这些核心和要素给予一个有力的推动。

第三篇:论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1 学年至2012学年

第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姓号 名唐亮

任课教师李天胜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论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商务英语年级:2011级班级:2班姓名:唐亮学号:201110501164 摘要: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等同的。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建设。我国的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美国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势在必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党的正确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最终目标,又是其应有的意义。

关键词:强国软实力战略

一、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等同的。一个国家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就要拥有自己国家特殊文化符号的商品,文化固定遗产,和深入让他国了解熟悉的文化知识传承。一个国家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文化强国,同样,成为文化强国他肯定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美女,美国可乐,法国美食,德国制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就代表着他们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他们是文化强国。所以,谈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在谈文化强国,而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建设。

二、我国的文化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日臻成熟。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单一的文化事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文化自觉。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就、金融危机后中国文化产业的逆势攀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魄力。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与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仍然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二是在许多情况下,文化成了经济的附庸;三是缺乏对于高雅文化的扶持;四是未能较好把握文化发展与新型媒体的关系。

克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对文化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

三、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原因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强文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必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发达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

四、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就是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民素质为核心,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目标,建立起相应的战略配套系统,将顶层设计物化为具体的目标、机制、措施、项目以及物质保障,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得到全方位的支撑,进而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使我国在文化原创能力、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

具体要求如下: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现在,我们散就散在核心价值观上,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人们在个人与社会(国家)、道义与利益、诚信与义务上出现的突出问题,从中华民族和我们党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仅仅组织秀才编新话。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同时,要注意文化的世界认同问题。认同,才能被人接受,才能形成影响力,形成软实力。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此话不错,但是以此为据对外搞文化对抗是不可能形成文化软实力的。

五、当代中国学生该做些什么

第一,应该好好学习,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做,而且能做好。

第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平台,宣扬中国传统优质文化,提高中国文化普及率。 第三,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多宣传中华文化。

第四,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实践,从自我做起,自觉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中去。

六、文化强国战略的意义

第一,通过文化强国战略,能够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第二,通过文化强国战略,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提供一种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三,通过文化强国战略,能够使我国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通过文化强国战略,能够造福中华民族,造福中国人民。

主要参考书目:

【1】郑树峰《形势与政策—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2】人民政协报

【3】形势与政策教材

第四篇:建设文化强国与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现状[范文模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

今天有幸聆听了陆校长的演讲,获益匪浅。课堂开始,陆校长传达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实践到如何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并谈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内容充实丰富并诙谐风趣,现记录如下:

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点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3.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

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4.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全会指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

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6.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全会指出:(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7.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

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其主要形式:一是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学术讲座等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既有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五是社区文化活动,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宿舍文化活动等。六是心理咨询,即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的推行除了对内加强宣传,也要加强对外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2.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传承理工精神,即“求实的态度,献身的精神,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5.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三. 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现状

1.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是指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又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执政党鼓吹的社会主义;

二是亚非拉国家内的共产党主张的社会主义。

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类型可分为:

①村社社会主义

②宗教社会主义

③民主社会主义

④激进社会主义

⑤军事社会主义

⑥合作社会主义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的有:欧洲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托派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等。它们的社会主义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张,不尽一致,但它们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五篇:从文化强国梦到教育强国梦——文化强国梦心得体会

从文化强国梦到教育强国梦

——文化强国梦心得体会

温建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

文化强国,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呢?美国是当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三片”即土豆片(麦当劳等快餐)、影视片(好莱坞等)和电子芯片(网络、手机等)等物质文化表现的。它是美国文化的物质象征。“三片”的影响力主要依赖的是创新力、物质力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力。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美国先进的教育体系表现的。美国的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无论是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都不妨碍各国大量的政、经、文、军各界的精英把自己的人才和子女送到美国求学。

美国文化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在全世界宣扬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把它们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加以或软或硬地推销或强制实行。在美国的物质文化文明和美国的教育中,都渗透了美国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例如在全世界无处不在的的美国大片,大多数都表现了这样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是关于正义公正的课堂。

所以,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把文化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要有一流的教育、出版、媒体、电影、动漫、艺术等。其次是借助先进和强大的、能够覆盖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网络,为全世界生产更多更新更为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力而称强的。

那对于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中国梦!文化强国梦!教育强国梦!是啊,通过教育来文化强国,再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正是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吗?

对于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做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技工院校是培养千千万万技工人才的地方,是国家各行各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集训地,我们首先要担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教育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作用。世界银行教育局局长阿克利卢·哈比特曾经说过:“每个国家必须确定优先要办的事情,每个国家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时候作出艰难的选择。但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达到任何一个目的,都取决于本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每一个教育人,从老师到父母,从校长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我们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我们是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

其次,我们这些从事技工教育工作的人,要具有奉献的精神。获得中国好教育“烛光奖”的顾明远老师在获奖感言中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的育人在细微处,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爱与奉献的确是教育的真谛。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奉献。教学相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应该能够充分享受日常教育生活带给他的感动与喜悦,应该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

己,通过写作反思自己,通过教学锤炼自己,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家。教师有了专业上的成长和成就,就有职业的尊严,就能在奉献中收获,就能创造动人的教育故事。

另外,我们要重视以人为本,就是更加人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会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变成了扁平化单向度的人,我们不会用分数、考试,用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指标,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我们技工院校要让学生从这些框框里跳脱出来,让学生感受不一般的教育,能从实际训练中掌握知识,从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能发挥其创造性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最独特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个人或国家的真正强大,是灵魂谦恭而傲然屹立,进退自如且无需设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好的教育,必然是同时令世界美好、国家强盛、民族强大、个人幸福的教育。

教育强国梦,文化强国梦,中国梦。

上一篇:文化旅游事业讲话稿下一篇:娃哈哈市场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