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2024-05-03

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共7篇)

篇1: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唐晓旺

一、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与效益分析

(一)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这其中包括文体广播事业费、文体部门基本建设支出和宣传文 化发展专项资金。

从近年来的预算支出情况来看,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文体部门 基本建设支出和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文化事业建设费。2001一2005年,河南省文化事业建设支出年均增长32.6%。特别是2(X又年以来,全省各级文化事业建设支出都呈现出加速增长 的态势。

3.预算外财政专户支出—体彩公益金。自2001年全省开通体育彩票电脑发售系统以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十五”期间共发售体育彩票51.26亿元,筹集公益金17.54亿 元,有力地支持了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4.对宣传文化单位的税收减免情况。按照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

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精神,河南省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对电影发 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2001一20(辫年河南省共减免书店、报社和出版企业增值税

2.15亿元。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减轻了宣传文化单位的负担,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文化亨业与文化产业投入的效益分析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的社会效益。这具体地表现为公共事业蓬勃发展和艺术

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在政府投人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 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条件较好的县(市)有 博物馆的目标。另外,河南坚持实施重点剧目带动战略,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 艺作品,如大型豫剧古装戏《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电影戏曲艺术片《村官李天成》 等。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的经济效益分析。这主要表现文化产业增长强劲,文化招 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和一批文化企业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等方面。

环境创新185

具体说来,2(X)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20(辫年增长28.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河南省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 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也扩大了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另外,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集团

等,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河南文化市场上,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果丰富,亮点纷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人与效益基本上呈现出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但是,在文化投人向 效益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总量相冲不足,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2(XX)~2(X)5年河南省文体广播事业费财政拨款由n4886万元上升到368《X岭万元,增加了22().32%,占全省每年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58%上升到了3.30%。但这与快速增长的 河南省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比,财政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人还是不足的,远远满足

了河南省日益增长的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全国来看,河南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连续多年处 于倒数第一的位置。从全省各地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单

位的事业经费相对不足,每年递增的文化经费多半用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尤其是在广大的农 村地区,基层文化基本建设普遍缺乏资金,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

(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文化投入差距较大,发展失衡

从近年来河南省各市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投人、基本建设投人和更新改造

设施投人情况看,郑州、洛阳等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投人额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且经济发达城 市与经济落后城市间文化事业投人的差距呈扩大趋势。郑州市2以洲〕一2《X万年对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共投人资金18.5亿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对文化及相关事业和产业的投人以每 年平均37%的速度增长。洛阳市20(X]一2(X)6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各项投人达到了18.88 亿元。与之相比,鹤壁、安阳、商丘、驻马店等市同期财政对文化的各项投人都不超过10亿

元,有些地市六年来的总额不过1亿多元,与郑州、洛阳相比差距明显。

(三)财政投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欠佳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投人一方面表现为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使用效益低下、投 人和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投人激励机制。其 一,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没有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 起来的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全 面展开,而改革的核心—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其二,没有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各项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这在一定程 度上降低了对文化投人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缓慢,导致财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加快推进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X拓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两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 制配套政策文件,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资产处置、人员分流安置、养老保险等13个方面明

确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优惠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成功实现改制,注册成立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构建了以资产 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然而,有更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的道路上步履缓 慢,裹足不前,以致无法享受到相关的财税优惠待遇。

(五)政策不配套,对政资金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引导不理想

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单位的市场化转型,离不开巨额

资金的启动和扶持。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单 一,基本上靠文化企业自身滚动发展,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不足,已经成 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河南省引导社会资金多方投入文化产业的措施并不到 位,首先是财政引导资金投人文化产业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其次是缺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的相应的投资融资政策。

三、完兽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对政投入力度,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地区倾抖,各市要按 照中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

各级政府应按照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公益性文化 事业的财政投人。财政部门应根据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规模和标准,核定公益性文 化单位正常运转和实施项目所需的支出,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财政部门要通过大 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容建设、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各级财政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积极调整支出存量结构,安排增量,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支出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各地市要按照中 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努力构建农村文化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实施办法

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深化河南省公 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一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精简富余人员,严格 控制人员增长,使财政核拨的经费,更多的用于事业的发展。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 行不同的收人分配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合理调节收人分配。三是调整内部收人分配机制,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尽快出台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实施办法,将收人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同时,通过调整、合并、转制等

方式,合理配置文化艺术资源,改变文化单位设置零散、服务单一的状况,充分发挥文化单位

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呀(三)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制度在支持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投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财政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量化评估,建立起激励机制和

问责制度,从而强化监督,把各类专项资金切实落到实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考评 指标既要考虑对专项资金分配、管理过程的考评,也要考虑对资金使用效果的考评。在此基 础上,量化绩效目标,明确绩效责任,对经费使用进行追踪问效。将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 文化产品作为增加财政投人的重要依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采购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地引人竞争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从“养人办 事”到“办事养人”的转变,以更低的代价得到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财政投人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切实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在《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 制,其中,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实行国有事业体制,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

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出版单位除河南人民出版社保留 事业性质外,其他出版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文艺演出团体除河南豫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外,其他文艺表演院团和演出场所全部进行转企改制。根据纲要,河南省应全面加快经营性文 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对于艺术院团、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一般报纸杂

志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经营性文 化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姗、有步骤地推动其逐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成为文化产

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其转制进程,在转制进 入到实质性阶段之后,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财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走金融市场筹款之路,是解决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鼓励金融部门把文化产

业纳人重点支持范围,增加文化企业贷款额度。实行资助性信贷政策,通过低息、无息、贴息

等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以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资产抵押政 策,对效益好、有偿还能力的文化经营部门,金融部门可给予开办资产抵押业务,也可发放简

易设备维修贷款,以支持文化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硬件改造。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股票市 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同时,鼓励建立以吸收社会资

金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主导 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把扶持单位改为扶持项目、扶持产品、扶持服务、扶持产业 化,重点用于扶持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篇2: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

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形成机制投资系统的三要素即为投资主体、投资客体、投资方式。投资主体是投资活动的决策权的掌握者,具有投资收益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承担投资风险、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机制文化产品的特点是同时具有文化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以及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项目寻找、项目评估、项目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管理、资金抽出是文化产业投资运行的过程。文化产业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环节多、技术性强、专业性强。因此加强文化产业投资的管理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现状

文化产业资金过去主要是政府拨款,长期过于依靠非市场化运作途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惯性,使国有文化资产缺乏资本属性。目前,政府对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的拨款在逐年减少,甚至几乎达到了零。这些单位由于冗员多、基建项目多等原因,自身积累很少。由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很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文化单位。在政策环境严峻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政府投入不足,外资利用少

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政府投入应该起主导作用。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等向文化产业人均投入149.98美元(约合人民币1124.88元),而我国人均文化产业投入仅为10.32元。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投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尤其是投入图书发行和音像制品等行业的外资迅速增多。但是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水平与其它产业利用外资水平相比, 仍然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外资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所占比例很低;从规模上,外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上,外资相对集中在文化娱乐、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领域,并且这些领域的投资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2、投资效率低下

随着中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经营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效率普遍不高。 以电影产业为例,美国的电影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洛杉矶市好莱坞地区, 并且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影片的代名词。为追求票房价值,好莱坞大公司投入巨资制作影片以吸引观众,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方案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进行创新优化。

(一)文化产业投资新机制设计原则

1、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新机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点,自觉尊重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既要充分体现助文、扶文、兴文的精神,又要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 “造血”功能。制定文化产业投资政策,要体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要有利于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产业投资经营机制。

2、有管理规则可依,按管理程序而行

文化产业投资过程要按照管理规则,有章可循,科学公正地进行。 政府投资文化产业机构内部对投资的决策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等各管理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文化产业投资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对违反程序性法规的文化产业投资行为要及时予以追究。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优化设计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搞好文化产业,还是在微观上搞活文化单位, 都要尽快形成文化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建立新型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的关键是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或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使之承担文化市场的投资风险,在区域重点文化资源项目开发和文化资源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使之成为国有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

2、投资方式多样化

投资主要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收益低的文化基础设施和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的一部分基础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以及能够直接增强国力的支柱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间接实体进行投资,并广泛吸收和鼓励文化单位、地方政府及外商参加投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和省、市、县级政府要按照项目定期、定量给予补贴。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在各个地区间极不平衡,对于竞争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和基础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的投资范围各地方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来进行。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文化城那也投资不足,外资利用有限,投资效率低、担保制度缺失。鉴于此,笔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进行优化设计,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准入区别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和投资机制市场化,以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戴琳.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J].商业时代,2010

[2]向晓梅.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模式研究[N].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

篇3: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一、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9月24日公布的《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8年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9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中,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在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中,河南省已形成了跨越二、三产业,涵盖国民经济120个行业,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河南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显著提高,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取得明显进展。电影电视技术不断进步,视听艺术新设备不断更新、视觉艺术新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印刷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数字化流程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从“告别铅与火”到“告别纸与笔”,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出版印刷时代,网络出版等现代传播手段也得到了积极应用。电影数字技术正在对电影的各个环节进行变革,“数字影院”不断增加。数码科技、卫星传输、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为河南电视事业的繁荣起到了助推作用。报业科技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照排制版工艺被淘汰,许多报社引进了高清晰度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时效和改善了印刷质量,真正实现从新闻信息采集、编辑、组版、审校,到计算机直接制版全程数字化运作和管理,实现了报业技术革命的第三次飞跃。艺术科技发展迅速,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发掘保护、计算机绘画与设计技术、美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等研究工作,使河南的传统美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在肯定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规模和结构上,全省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平衡,高新技术打造的现代文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份额少。在发展动力上,全省文化创意产业仍然停留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释放动力,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在发展理念和思路上,全省文化产业中科技创新作用没有从战略高度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全省文化产业缺乏一个完整的高水平人才梯队,特别是研发人才、市场开发人才和管理运行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数字传媒产业

适应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媒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大前沿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力度,着力构建符合数字传媒发展规律的研发、创作、生产和传播体系,提升数字传媒产品生产能力,推动全媒体化进程。一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改造升级。突破数字化核心技术瓶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传媒产业,大力发展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和产品。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业态。二是培育一批以数字化引领、全媒介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传媒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河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和河南电台、电视台新台址暨媒体港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提升数字内容生产水平。不断探索发展数字传媒新形态、新产品和新服务,加快传统传媒资源数字化转化,创作生产一批符合受众消费需求和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传播需求的数字传媒精品。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快实施中原出版传媒数字出版工程和华夏历史文明全媒体化出版工程。四是加强数字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整体转换,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数字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五是支持传媒企业和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创新数字传媒产品传播手段和渠道,构建现代数字传媒流通服务体系。

(二)创意设计产业

立足河南省“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引导创意设计与其他产业融合、渗透,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一是积极培育创意设计主体。完善创意设计业发展环境和设施条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硬件和技术支撑。依托科研院所及社会研发力量,建设若干创意设计中心,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设计品牌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意设计人才,推广一批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符号的创意设计精品,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创意设计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创意设计渗透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增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意设计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食品、服装等优势产业合作,提升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二是加快推进创意设计业集聚发展。鼓励引导科技研发、艺术创作、广告营销等创意类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中原创意设计基地,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原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郑州创意产业园、郑州广告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动漫游戏产业

树立“动漫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动漫企业,创意研发若干具有中原风格和广泛影响的动漫产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努力形成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有序、经济效益显著的动漫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正确的创作生产方向,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鼓励原创,着力提升产品内涵、质量、艺术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富有中原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动漫产品。大力发展应用动漫,推进动漫创意、技术在教育科普、医疗卫生、会展、广告、设计、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扩大动漫衍生产品市场规模,促进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食品、文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延伸动漫产业链,拓展动漫产业盈利空间。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动漫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应用,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动漫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动漫技术设备、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规划建设全省动漫公共素材库和动漫产业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endprint

三、加快发展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措施

(一)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巩固并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真正成为企业。二是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不同文化单位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分开,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四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在文化创意行业管理和市场调节中的作用,加强指导,推动行业自律。

(二)加大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提高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生存能力。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业等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的职能,市场盈利能力本来就比较弱,有的经济效益在短时间难以显现出来,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支持,发展就相当困难。推动在融资和财政税收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支持力度,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提高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力,保护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三)依靠高新技术打造新的文化创意精品

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坚持高端演艺和大众娱乐并重,支持演艺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发展多层次的演艺产品。丰富和提升以《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内涵与价值,依靠高新技术创新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着力打造一批以地方戏曲、魔术杂技和说唱艺术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演艺精品。

(四)鼓励和培植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结构合理不合理不在于新兴文化产业的比重是不是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而在于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是否是理性的,是否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继续采取鼓励性政策,尤其要鼓励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业、新兴媒体等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提高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鼓励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消除体制上、政策上和舆论上的障碍和瓶颈。

(五)加快传统创意产业向新兴创意产业升级换代

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持续升级。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射、播映存储以及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拓展动漫游戏、时尚设计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制定更加积极的创意“内容”政策,调整供给结构,增强供给能力。强化大众出版,优化教育出版,提高专业出版比重,使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调整报纸品种结构和资源布局,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先发展涉农类、积极扶持科普类和细分阅读市场的专业类报纸,形成以党报为核心、各类报纸丰富多彩的报纸发展格局。要积极推动时尚创意设计、创意地产等新兴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重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规范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律措施。

篇4: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机制研究

其一, 更新发展理念, 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意, 是发展理念。发展理念要科学、全面、要有前瞻性, 要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突出重点, 体现特色, 能指导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 要有大境界、大手笔、大思路。要把文化产业的振兴作为经济结构重大战略调整的重要契机来看待, 把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支柱产业来抓, 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政治紧迫感和大刀阔斧、开拓创新的锐意进取气魄, 要站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 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从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 重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文化发展与长远前景规划相结合, 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 体现重点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文化遗产保护与有效传承相结合, 保护策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等;第三, 注重宣传,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要有地区发展一盘棋的思想, 人人都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 人人头脑中都要有发展战略, 要按制度办事, 坚决杜绝我行我素、各自为战的思想, 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而应该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把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来看待, 用发展战略来指导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其二, 革新发展技术,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学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 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灵感, 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第一, 要树立尊重技术、尊重科技的思想。传统文化底蕴再深厚, 要想融入当今社会, 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的因素, 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就会催生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第二, 用科技的力量提升文化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传播力。要重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和人文品格的挖掘, 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追求, 从而充分重视文化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的提升和人生价值的超越。要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表现形式, 利用网络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实现河北特色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第三, 重视科技整合, 发挥集聚效应。河北文化产业要取得更大发展, 必须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形成竞争优势。要制定河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围绕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 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和高校的科技竞争优势, 推动更多产业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发展, 构建起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发展态势。要通过建立产业集群, 在文化企业间形成稳定的技术创新网络, 建立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加剧创新要素的集聚过程。

其三, 创新人才培养, 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依靠一支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 只有人才, 才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可靠的依赖力量, 也只有人才, 才是保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储备力量。第一, 制定、落实人才方面的相关政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关键支撑。要完善创新型人才政策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向文化产业园区集聚。鼓励和支持建立各类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储备中心等人才集聚平台, 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 集聚更多的专业技能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要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完善竞争择优、开放流动的用人制度, 打破人才流动限制, 实现科技人才的优化配置, 使河北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各类创业人才集聚的沃土, 突破知识产权现有制度制约, 最终促进知识技术的有效溢出;第二, 打造基层文化队伍。要推进岗位交流, 实行岗位互换, 把基层每个岗位、专业作为提高文化人才素质的课堂, 不断丰富文化人才的工作阅历, 培养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大胆引进地方院校培养的各类高素质文化人才, 充实到基层中, 进一步改善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重用基层文化人才, 真正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 形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第三, 激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针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要, 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 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考虑人才个人的特点、兴趣、特长、性格、技能和发展要求等,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努力做到适才适人, 人尽其才,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贡献者得到回报, 让人才价值得到应有体现。

其四, 翻新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品牌。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深厚历史,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 资源储备可谓得天独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凝练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 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 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旅游产业要进一步加强与文化、体育、科技相关产业的广泛融合, 要重点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国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重点是4条精品旅游线路:承—秦—唐精品旅游环线、保定“两白一山一城”精品旅游线路、石家庄“环省会”精品旅游线路、冰火两重天———张家口冰雪体验及廊坊温泉养生旅游;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 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与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要引导、规范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设;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第二, 打造强势文化品牌。从“十二五”时期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来看, 打造强势文化品牌是未来一个时期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 提炼河北文化品牌的强势项目, 在内涵建设方面狠下功夫, 挖掘人们尚未认识到的深层次的内容, 通过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揭示河北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其五, 鼎新开放战略, 创设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河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 河北要想在文化产业领域发展得更好, 就必须敞开胸怀, 兼容并蓄, 在开放中吸收外来的文化和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河北的实际融会贯通。第一, 要积极主动, 实施“走出去”战略, 把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到全球和全国的发展格局中。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加强合作, 在“引进来”的同时,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紧紧抓住全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重大机遇,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市场状况, 在“谁走出”、“往哪走”、“怎么走”等政策取向上把握好方向, 扭转河北文化企业在海外被动发展的局面;第二, 抓住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大好趋势, 积极宣传河北文化, 不断增强河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河北历史底蕴深厚, 民间文化发达, 文化遗产丰厚, 要重点打造燕赵文化为主的产业园区、以皇家文化为主的皇家产业园区和以进行革命教育为主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 把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现代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其六, 铸新治理能力,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具体到每一所企业、每一所研究机构、每一所高校等, 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治理方略, 激发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一, 要理顺两个关系。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 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 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二是理顺党委、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关系, 切实按照“党委统一领导, 政府组织实施, 宣传部门协调指导,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的原则履行好各自职责, 筹划建立“文化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文化产业创新相关协调工作。第二, 要提升治理能力, 激发内在动力。有效的政府治理, 应当强调权力运行中平等、协商、沟通及合作等理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公共事务决策, 应倡导由不同利益相关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 并达成共识, 从而形成符合整体利益的公共政策。政府主要采用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习俗的等多种治理方法和治理技术, 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引导与治理。

摘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河北省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更新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翻新文化资源、鼎新开放战略和铸新治理能力方面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使河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关键词:河北,文化产业,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彦云, 余毅, 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4.

篇5: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虽然文化事業单位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但事業单位本身却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我国特有组织,且至今保留较明显的计划体制特征,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效率低下。不可否认,30年来我国的文化事業单位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的基础尚不坚实、诸多深层次改革难题还有待破解。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以体制重塑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加快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分类改革

分类改革是文化事業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我国的文化事業单位行業众多、类型多样、职能复杂、意识形态属性鲜明,分类改革实施推进既要遵循事業单位改革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各类文化单位的特殊要求,这就必须以职能分工、产出性质为基础对文化事業单位进行科学分类,按照“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实施改革。

一是政事分开,对行使行政执行、执法监督等政府职能的单位,通过政事分开,做到事業单位和行政机关互不混岗,进而逐步使其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

二是事企分开,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快转企改制步伐,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逐步脱离事業体制,成为独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出版、发行、影视等已改制单位应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業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業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并积极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業上市。

三是从事公益服务单位应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建立现代事業制度。其中,对于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单位,要改变原有的国家包办模式,按照“事業体制、企業化运营”的方向进行改革,在保留事業体制基础上,转变运行方式与激励模式,面向市场增强服务能力。

四是承担宣传方针政策任务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应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宏观层面,国家重点予以政策、资金等扶持,同时改进扶持方式,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微观层面,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组织结构,特别是将发行、影视制作等经营性环节从事業体制中剥离出来,通过产权分离转制为独立企業,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并更好地为主業服务。

建构现代事業制度

公益性文化事業单位改革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别于传统文化事業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非政府”和“非企業”的现代事業制度。现代事業制度是包括事業单位法人、组织、产权、人事、财务、评估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建构现代事業制度的重点,一是明确法人主体地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以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作为事業单位决策与战略管理机构,对单位发展规划、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不宜实施法人治理的要转换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二是在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改革财政支持方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文化事業投资与经营补偿机制;健全规范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等制度,形成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绩效考核机制。

三是围绕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保障体系完备的目标,全面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打破职务、身份的终身制,建立健全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符合文化事業发展需要的岗位管理制度,有助于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动态化的编制管理机制。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工资增长正常调整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文化发展需要与事業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社会化的养老、医疗、事業、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建立统筹考虑企業、事業单位、机关人员待遇水平,形成有利于实现事業单位“老人”、“新人”、“中人”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事業单位改革的条件与保障。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将政府文化行政职能转变到指导、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宏观管理上来,实现主要由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转变。

二是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构建行使出资人职能的机构,受政府委托行使文化资产出资人职能,广电、报業、出版等文化事業单位负责资产具体运营;国有资产运营单位与行使出资人职能、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机构定期签订制度化、法定化的合约,以合约约束各方行为。

三是以政事职能、机构、人员、运行方式等分开为基础理顺政事关系。改变文化单位与主管部门的直接行政隶属关系,通过放权使其拥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用人权与分配权;政府重点管好发展方向、公益使命、法人资格、领导任命、发展战略、国有资产、绩效考核、优化发展环境等核心环节,不再直接干预文化单位的具体运营活动:文化事業单位则改变行政化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方式,形成服务导向、客户至上、流程优化、关注绩效的体制机制,从而提高效率,更好地面向社会、服务群众。

篇6: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音乐文化财富,包含民歌、器乐、戏曲等多种门类,是当代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近年来,在大力推动文化河南的建设过程中,河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纲要和政策,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表现为众多音乐场馆的建设、音乐品牌的创建、音乐产业法规的制定以及传媒渠道的丰富和完善等[1],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有力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设。从《河南省文化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2],河南省音乐文化产业各项发展成绩都是稳中有升,表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未来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将会是河南省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在河南省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激发,相关部门和从业者还是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制约,认为科技和音乐是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和文化。具体表现为没有构建起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不及时,未能与其他产业积极融合,人才培养不足等。这是在下一步发展中急需得到纠正和完善的问题,更是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

2 科技创新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科技创新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纵观文化发展史可以发现,文化观念的每一次创新,其实都源自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换言之,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和带动了文化的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3]。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这一点更是得到了凸显。以音乐作品的传播为例,之前的音乐作品主要是依靠录音技术,通过磁带、唱片的制作进行传播,不但成本较高,且传播效果不佳,收益也自然有限。而在当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全世界包含音乐作品在内的电子资料都能在瞬间传输完毕,然后借助于电脑、播放器、手机等进行播放,其传播效果和效能是传统方式所不能及的。

2.2 科技创新扩宽了音乐文化产业结构和领域

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音乐音像制品的制作和发行;一个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音乐文化服务行业。如音乐演出、音乐培训、音乐经纪人等。而在当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开始了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其范围已经得到了扩展,获得了丰厚的附加值效益。比如音乐和旅游的融合、音乐播放设备的研制等,这些新形式、新产品的出现,带动了不同产业的汇流,从而构建起了一个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4]。

2.3 科技创新提升了音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既然是一门产业,就必然会面临着竞争,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够实现优胜劣汰,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一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创新能力,即与同类产品相比,其在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有何创新之处;第二是市场扩展能力,是指该产业不断扩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能否有效的开阔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消费空间;第三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越低,收益就越丰厚,需要通过内部有效的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第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该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相协调,继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纵观这四个因素,都与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动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 以科技创新推动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3.1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音乐文化产业涉及广泛,因此对各类新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势在必行。具体来说,首先是开展数字、网络、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该由政府牵头,联合文化产业园区、科技园、高校等多家部门,针对当下音乐文化产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研发,如音乐传播技术、音乐演出技术、音乐储存技术等,形成省内区域技术优势,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其次是建立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因为音乐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有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业壁垒没有被打破,所以遇到了多重阻碍。鉴于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破除部门界限和行业壁垒,打造各类技术平台,形成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力求让每一种产业发展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再次是扶持创意孵化器建设。作为政府和市场的中介机构,音乐文化产业孵化器能够为入孵企业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服务,有效促成创新和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后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宝贵的就是创意,《中国好声音》的巨大成功,就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创意,因此这种音乐文化产业工作者智慧和辛苦的结晶,理应得到强有力的保护,要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和执法监管力度的增强,使知识产权得到最大化保护,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3.2 及时应用先进成果

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曾举过一个例子,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胰岛素研究就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然而50年后的今天,胰岛素市场却被外国企业所垄断。该例子深刻指出了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不足。具体到音乐文化产业来说,伴随着其外延的不断扩展,与科技的结合点越来越多,亟需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应用,其速度越快,实现价值就越高。如湖北省一家工程技术公司研发的智能背景音乐技术,统采用IPAudio技术,将音频信号以标准IP包形式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进行传送,彻底解决了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音质不佳,维护管理复杂,缺乏互动性等问题。经过实验并推向市场之后,很多景区、社区等纷纷订购。研发速度快,应用及时,技术过硬,自然能够受到认可。当下,河南省音乐文化产业领域联合高校,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思路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三者之间的互动很少,在成果运用方面总是慢半拍,所以要想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要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成果的及时运用,能够有效提升研究者自信心和活力,继而获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两者始终走在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3.3 推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2015年,河南省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据。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只有通过自身范围的不断扩展,积极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和价值。事实也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线。如手机和报纸的融合,产生了手机报;电视和网络的融合,产生了IPTV等,这些新兴产业都是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实现的,其中科技创新既是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发展基础。所以在下一步的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努力在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上做文章,使科学技术的优势和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一点业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如著名的山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的典范作品,科学技术更是在其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该演出在舞台表现方面有个三个亮点。一是采用高科技的舞台灯光系统。2 800多盏由电脑控制的新型灯具从山下连绵,直到1 400米高的山顶;二是宏大的舞台工程。舞台面积方圆5公里,如此大的舞台工程在文艺演出史上比较罕见。三是美丽的人造月亮,月亮由电脑控制圆缺变化,直径达2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月亮。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是难以获得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的。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两种产业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3.4 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产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从当下河南省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既懂得音乐本体知识,又具有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而且还要有前瞻性和科技头脑,唯有此才能将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独依靠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旧模式,积极推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逐渐建立起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针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实际状况,要有针对性的选派一批人,到一些成功的演艺团体机构或高校进行学习和进修,同时鼓励跨省、跨学科交流。其次是创新人才机制。对于那些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善于运用科技推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要采用高薪、兼职等多数方式,吸引、留住和用好。而且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人才建设不是某几个优秀人才的加盟这般简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出切合实际且满足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成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近年来,作为一项朝阳产业,音乐文化产业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业内外人士都对科技创新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似乎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与科学技术之间距离很远,这无疑是一种落后和片面的看法。科技创新是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助推器,其作用和价值也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努力促进科技创新和音乐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其成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这将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也是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2012(2).

[2]牛维麟.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2012(1).

[3]刘琦岩.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甘肃科技,2012(1).

篇7: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围绕如何实现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利润目标,实证分析了文化产业创新与利润、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率,产业创新可以影响市场竞争和市场结构,市场规模与市场竞争出现强负相关关系。围绕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三点创新对策以促进本溪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7-02

本溪文化产业如:旅游、辽砚、剪纸等对于本溪经济发展和辽东传统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溪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指出:“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9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按照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要达到5%,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全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的增速必须实现25%,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必须实现50%。”围绕着如何实现本溪文化产业利润增长的目标,本文探讨文化产业创新与利润、市场结构的关系。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关系研究是经济学古老而复杂的问题。Arrow(1962)通过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市场结构,认为竞争更有利于创新。Hart(2000)、Aghion等(2005)认为创新可以带来额外利润,但竞争会削弱落后者的创新激励。Delbono等(1990)在同质产品假设下证明价格竞争对创新的激励高于数量竞争对创新的激励。Bester等(1993)通过考察横向差异化市场,得出结论:如果产品差异化程度大,数量竞争下减少成本的研发激励大,如果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价格竞争下减少成本的研发激励高。Bonanno等(1998)在一个纵向差异化框架中考察同样的问题,发现减少成本的研发激励不依赖产品差异化水平,在数量竞争下创新带来的利润比在价格竞争下带来的利润高。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文化产业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创新。

假设2:文化产业创新能够提升利润水平。

关于创新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制及效果的研究很少。Levin(1978)认为技术产生进入壁垒。Roxon(2002)论述了技术和机构锁定对技术壁垒的作用。李平等(2007)通过奈克尔模型分析中国35个行业1995-2005的面板数据,认为创新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余东华(2006)比较了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者的研发投入,用投入量的多少判定在位企业的垄断能否被打破。在确定条件下,在位垄断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保持垄断地位;在不确定条件下,在位企业实现技术自我替代的成本增加,创新动力减弱,潜在进入者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投入打破垄断市场结构。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文化产业创新加剧市场竞争,改变市场结构。

二、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创新可以分为产品或服务创新、生产制造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员创新(Knight,1967)。产业创新是指产业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Schumpeter,1943)。产业创新的衡量方法最常用的是按照创新的种类进行因素分析:如欧洲创新记分牌法1。国内的很多学者用类似的方法衡量产业创新。为了更好地衡量各类创新的转化能力,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表示产业创新水平。

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能性和指标的适用性,用Cheung和Pascual(2004)提出测量行业创新的勒纳指数L=(产业增加值-劳动力成本)/总产值。

考虑到创新的其它影响因素,Schumpeter(1943)提出著名的假说: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就越有效率;技术创新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要素生产率反映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加三个控制变量:市场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管理能力。市场规模用主用业务收入表示,企业规模用资本存量2表示,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用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表示。数据来自于2009-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全部上市公司年报和《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根据前面的相关研究,设定以下多元回归方程:

C t+n =α+β1△N+β2△N2+β3M+β4K+β5P+ε(t =年份,n=1、2…)

C=市场结构,N=创新,M=市场规模,K=产业规模,P=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三、实证分析结果

利用SPSS22.0进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验证膨胀因子和容忍度,无多重共线性存在。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创新变量△N2与当年和第二年的市场结构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可以加剧竞争。但是到第三年影响开始不显著,第四年开始出现正弱相关。△N对市场结构前三年弱负相关,第四年出现弱正相关。说明创新对市场结构可能是倒U型关系。表2的回归结果中,C+1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验证了创新对市场结构是倒U型关系。创新出现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2年后这种竞争出现减弱的情况。

市场规模与市场竞争出现强负相关关系。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市场竞争显著正相关,这也说明行业利润越大,市场越趋于垄断。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与△N2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率。产业规模与创新关系不显著。

假设1“文化产业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创新”没有得到验证。假设2“文化产业创新能够提升利润水平”得到验证。假设3“文化产业创新加剧市场竞争,改变市场结构”得到验证。

四、文化产业创新对策

创新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产业利润率的上升和形成规模效应。创新可以加剧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使许多企业走上兼并、收购的道路,竞争使企业形成规模效应,行业集中趋势突出。围绕如何创新传统文化产业,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文化产业创新对策:

(一)以合作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创新。

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吸纳风险投资、吸纳民营资本、其他社会资本、外资进入等方式进行合资或合作。政府制定专门文化贸易政策,鼓励传统文化产业“走出去”,通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等方式,提升文化产业创新水平。

(二)规范文化市场。

理顺传统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反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打击走私、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体系,为传统文化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传统文化市场创新,提升传统文化组织道德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提升文化产业组织创新水平。

政府可以对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方法如组织创新机制、团队建设、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方法、激励制度等进行指导。鼓励文化产业自主创新。

注释:

1.衡量创新的三个维度:企业行为和创新产出:百万人口拥有的三方(欧洲、美国、日本三年平均值)专利,商业性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人力资源:新科学和工程学科入学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每百万人口研究人员的比例,每百万人口的科学文章数量;基础建设和吸收能力:每人信息通信技术的支出比重,每百万人宽带接入数量,公共研发支出占GDP的比。

2.基期的资本存量Ki=Ii/(5%+g),Ii表示第i个产业投资,g表示投资的评价增长率。Kit=(1-5%)Kit-1+Iit[6]。i表示产业,t表示年份。

参考文献:

[1]李思屈。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党执政第一要务下一篇:多级放大电路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