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结及作业

2022-06-27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小结及作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第三章小结及作业

第四章小结及作业

小结:

基本概念

正演:有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和物性参数计算该地质体引起重力异常的过程,反之为反演。

单一规则形体:满足形状规则,物性参数均匀,地质体有限分布和观测面起伏平等等条件孤立的且可以用简单几何形体模拟的地质体。

重力主剖面:密度分布的等效性叠加异常

重力主剖面

问题

1、计算重力异常是我们作了那些假定条件?

2、掌握球体、水平圆柱体、台阶、有限延深板状体、无限延深板状体的剖面异

常(Δg、Vzz、Vxz、Vzzz)特征(包括密度小于零、向左延伸台阶),断层的Δg剖面异常特征。

3、掌握球体、水平圆柱体及台阶的平面异常特征。

4、掌握球体、水平圆柱体主剖面上Δg极大值公式。

5、掌握水平物质层的重力异常公式。

Gm=-2xGpt(厚度)

6、掌握球体及水平圆柱体的剖面异常Δg、Vzz、Vxz、Vzzz 的极大值与物体埋深的关系。

作业:

1.当同一简单条件下的规则地质体的剩余密度增大一倍时,重力异常的剖面(或主剖面)曲线是否平行? 当球体、无限长水平圆柱体的深度增大一倍时,gmax将为原值的多少倍? 书中P.97:1,2,5 ,6题

作业用16k纸,24日交

第二篇:小学英语组备课及作业检查小结

有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10月30日,我校教导处组织各教研组进行了全体教师备课、听课及作业的检查。可喜的是我组各位教师能认真积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较高质量的要求迎接校检查工作。

一、概况

本次检查共涉及我组三位教师(傅饶、朱红、陈艳)。在备课上所有教师基本上都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备课。课时数量充足。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完成备课任务,教学步骤详尽,内容具体,书写工整。另外教后记也能体现个人特色。一些教师的试卷分析也很及时。在作业这一方面,多数教师都能做到形式多样,作业量适中,并且批改及时,跟踪订正。符合教学要求。

二、备课

(一)、优秀之处

1、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如朱红老师虽然担任两个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但是在备课上她都能认真对待,很好地完成备课任务,体现了对备课工作的重视。

2、教案结构的完整,可操作性也得到了较好地体现,教法、学法指导及学情研究渗透教案。三年级傅饶的备课有时效性,由于是孩子们刚接触英语,教师能够将自己融入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活泼好动的小朋友们认真配合老师。

3、老师们的教学后记真实地记录教学点滴,写得很实在,但的的确确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行为,起到了有效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如陈艳老师能

从自己课堂教学的亲身经验和感想入手谈自己的教学体会,有想法有针对性。

4、教师们书写认真工整。教学环节重点突出,符合学情。并且教案的可操作性也很强。

(二)、不足之处

1、设计教学过程简单化,设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内容弹性不够。

2、教学反思力度不够,思想也不够深刻,不能更好地反思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指导思想。大部分老师在这一环节上还需改进。

3、部分课教学目标的确立还缺少与学生实际的结合,针对性不强。教学过程中重点如何突出,难点怎样突破没有体现,个别教师可能在备课时就没去考虑哪些是重点部分以及应要花的工夫等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备课的课时要超前,必须有一周的提前量,应有针对性,课后能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这样有利用服务、改进教学。

2、教学后记要认真思考后再总结,既要指出本课的成功与不足,又要分析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打算。在数量和质量上力争做到双丰收。

3、个别老师的教案工整度还有待提高。

三、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效果能良好反馈,因此作业是每次检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能够更好的贯彻学校的方针和政策,我们组在检查作业工作时做到认真而又细致。争取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校领导和所有教师的眼前。

(一)、 优点

1、本面整洁。大部分教师的作业本都能做到干净整洁。

2、默写有针对性,有目标性。默写的单词、词组、句子、课文内容一目了然,不杂乱。

3、教师批改较及时。即使有学生错的再多,教师都认真批改,做到有错必纠。在批改中,教师给予多种评价方式,如:五角星、good、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下次加油等。这些做法激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4、学生订正认真,各班的订正要求比较统一。

5、作业形式多样,能从多个角度反映问题。

(二)、存在的不足

1、个别班级的默写作业没有明确默写要求,如折格子的要求,单词、词组杂乱,没有顺序。

2、订正的批改不及时,个别学生的订正有漏批现象。

3、个别学生拖拉订正,甚至不默写不订正。

4、还有个别班级少部分同学的作业字迹潦草。

(三)、改进的措施

1、加强作业批改,提高批改质量,教师亲自认真批改,有利于评价学生,认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督促学生书写整洁、认真并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订正,订正作业教师应批改,避免学生在订正中再出现错误。

英 语 组

2012 – 10 – 30

第三篇:第三章作业

1、A企业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购进甲种原材料一批,价款2万元,增值税额0.34万元,共计2.34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运到。

(2)购进乙种原材料一批,价款2.5万元,增值税额4250元,共计2.925万元,材料验收入库,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3)购进甲种材料运到并验收入库。(参看业务1)

(4)购进丙种材料一批,合同价4万元,材料验收入库,结算凭证尚未到达。

(5)月末购进丙种材料的结算凭证仍未到达,按暂估价4万元入账。

(6)下月初冲回入库未付款材料款。

(7)购进丙种材料的结算凭证到达,价款4万元,增值税额0.68万元,共计4.68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8)根据乙种材料“发料凭证汇总表”所列,生产车间领用1.5万元,管理部门领用0.4万元。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星海公司从宇通公司赊购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根据购货合同约定,材料赊购期限为30天,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

要求:分别采用总价法和净价法编制星海公司赊购原材料的下列会计分录:

(1)赊购原材料

(2)支付货款

A、假定10天内支付货款。

B、假定20天内支付货款。

C、假定超过20天支付货款。

3、红光公司购入原材料10000件,单价25元,增值税率17%,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但材料尚在运输途中。待所购材料运达企业后,验收时发现短缺200件,原因待查。 要求:编制红光公司购入原材料的下列会计分录: (1)支付货款,材料尚在运输途中。

(2)材料运达企业,验收时发现短缺,原因待查,其余材料入库。 (3)短缺原因查明,分别下列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A、假定为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B、假定为供货方发货时少付,经协商,由其补足少付的材料。 C、假定为运输单位责任,经协商,由运输单位负责赔偿。 D、假定为意外原因造成,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4600元。

4、华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原材料,2007年6月份发生如下几笔材料收发业务:

(1)6月5日,购入A材料一批4500件,单价20元,税款15300元,货税款暂欠。 (2)6月8日,上批A材料到达公司,验货发现上述购货中有10件不合格产品,经双方协议决定办理退货。

(3)6月9日,支付上批采购的材料价税款。

(4)6月19日,采用预付账款方式向德庆公司采购A材料,预付价款为48000元。

(5)6月22日,上批从德庆公司购买的A材料已经到达,数量为2000件,单价26元,增值税8840元,华龙公司在收到材料时补付余款。

(6)6月22日,公司委托外单位加工A材料1080件,发出C原材料价款18000元,支付运费400元。

(7)6月25日,上批A材料加工完毕,并已验收入库。支付加工费5000元和17%的增值税,支付运回费用600元(其中可抵扣7%),另支付由受托方代收的消费税1000元,加工成的A材料用于生产应税消费品。

(8)6月30日,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列示,本月发出A原材料用途如下:生产产品领用35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管理部门领用4000元。 要求:为华龙公司编制上述业务的会计分录。

5、如果上述华龙公司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原材料,2007年6月1日,期初A材料9000元,A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为贷方余额370元,该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25元。 要求:

(1)按计划成本法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2)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3)计算确定月末结存A材料的实际成本。

6、假定粤信公司2006年6月份H商品购销资料如下: (1)6月1日结余4000千克,单位成本20元。 (2)6月3日购入10000千克,单位成本18元。 (3)6月6日购入7000千克,单位成本16元。 (4)6月13日发出18000千克。

(5)6月22日购入9000千克,单位成本16元。 (6)6月25日发出8000千克。 要求: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企业期末存货和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7、星海公司从2005起,对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要求:编制星海公司计提甲商品跌价准备的下列会计分录:

(1)2005年12月31日,甲商品的账面成本为12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00000元。 (2)2006年12月31日,甲商品的账面成本为15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35000元,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6000元。

(3)2007年12月31日,甲商品的账面成本为10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95000元,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8000元。

(4)2008年12月31日,甲商品的账面成本为11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15000元,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2000元。

(5)2009年12月31日,甲商品的账面成本为16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55000元。

答案:

邮箱?我发给你答案。 我弄了半天,是word版的。 粘上来格式变了。算了你自己看吧。

1 借:在途物资

9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5 300

贷:应付账款

105 300 2 借:应付账款

234

贷:在途物资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借:原材料——A材料

89 800

贷:在途物资

89 800 3 借:应付账款

105 066

贷:银行存款

105 066 4 借:预付账款

48 000

贷:银行存款

48 000 5 借:原材料——A材料

52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 840

贷:预付账款

48 000

银行存款

12 840 6 借:委托加工物资

18 400

贷:原材料——C材料

18 000

银行存款

400 7 借:委托加工物资

5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1 000

贷:银行存款

7 450 借:原材料——A材料

24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24 000 8 借:生产成本

35 000

制造费用

5 000

管理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A材料

44 000 二

1 借:在途物资

9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5 300

贷:应付账款

105 300 2 借:应付账款

234

贷:在途物资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借:原材料——A材料

112 250

贷:在途物资

89 800

材料成本差异

22 450

3 借:应付账款

105 066

贷:银行存款

105 066 4 借:预付账款

48 000

贷:银行存款

48 000 5 借:原材料——A材料

50 000

材料成本差异

2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 840

贷:预付账款

48 000

银行存款

12 840 6 借:委托加工物资

18 400

贷:原材料——C材料

18 000

银行存款

400 7 借:委托加工物资

5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1 000

贷:银行存款

7 450 借:原材料——A材料

27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24 000

材料成本差异

3 000 8.假设领用材料为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

35 000

制造费用

5 000

管理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A材料

44 000

分配率:(-370-22 450+2 000-3 000)/(9 000+20(4 490+2 000+1 080))=-14.85% 借:材料成本差异

7 673.51

贷:生产成本

6 103.93

制造费用

871.99

管理费用

697.59

结存材料实际成本:

9 000+20(4 490+2 000+1 080)-44 000+(-370-22 450+2 000-3 000+7 673.51)=100 253.51元

第四篇: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作业答案(第三章课程作业)

1、请谈谈你对高中化学课程编写宗旨的理解。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请分析必修一的教材编写,举例说明课程编写宗旨的体现。

一、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 “面向学生”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二、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

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2061计划中,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东西很有趣,这样在将来他们才会继续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科学知识。在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做出非常明确的界定,只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科学素养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三、新的课程规定了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课程的内容在量和难度上有所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

因而,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实验区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又进入另一个误区。

四、新课程加强了选择性,关注学生个性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时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不仅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还在必修课程中提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对于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决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处理选学的内容,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新课程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新课程关注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而对于一些非重点的概念,如酸、碱、盐、化合价等,教材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

五、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教材中大大增加和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3、在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是班级教育模式,有的班级人数可能高达五六十人,请问在班级人数纵多的情况下,如何为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要更多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多种评价方式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差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我们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如此,两年来我校师生的实践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完善制度,创设更好的环境,依托多元评价这一平台,为孩子们撑起更广更蓝的天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对我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为保证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质量地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遵循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一个学生作出成绩,都予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

2、 全面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秀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意识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 平等性原则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四项内容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特色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设计内容宽而广,承认学生的差异。这样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点长处,就有得卡的机会,而不必考虑学生是否是“优生”,是否是“班干部”,是否上节课已经得过卡,也就是说“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从而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时效性非常强,评价越及时,激励作用越大,这就要求评价的操作必须简单易行。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的发言、灵感火花的碰撞、精美作业的展览、创新思维的表述,亦或课外文明的表现,老师签字后就可以发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了。

4、高中化学采用必修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现螺旋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

在化学选修与必修中,许多内容有重叠,如在新课程模块教材的设置中,“必修2”中的第二章为《化学反应与能量》,重点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及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选修4”中的第一章为《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为《电化学基础》。从内容上看,两个模块的设置有重叠,而两个模块都是高考的必考模块,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实际性的问题:如何处理“必修2”与“选修4”的内容关系,才能做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使我们的教学提高效率。 解决策略 ; 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真正理解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设置目的是正确处理此问题的关键。课标指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而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对“必修2”和“选修4”有所重叠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分清层次,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把握好教学中的节奏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渐入佳境,学得顺利,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流畅有序。

一、“必修2”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过程方法

必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因此在必修课程的内容学习中,不要追求高、深、难,在题目的练习中也不宜要求马上与所有高考题型接轨,应侧重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意义、解决 问题的思路方法、解决该问题所建立或需要的基础理论、类似问题的研究发展方向等,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选修4”内容学习更注重应用性、具体性

进入选修课程学习时,学生已基本形成了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掌握了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与步骤,积累了较多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用语的使用也比较熟练,有条件进行具体化、应用性的学习了。此时,应在必修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对各项内容的实质、操作、应用、练习进行完善学习,要和高考要求接轨。

例如,电化学基础原电池部分可按如下方式顺序学习。

1.按必修中学习层次组装原电池进行实验(可用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发现不仅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说明锌失去的电子并没有全部从导线流入铜片,能量转化效率偏低,应想办法提高效率。

2.引导学生根据原理设计装有盐桥的原电池,并学会电极反应的书写。 3.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过电池,与学生系统归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各自的特点,训练学生各种电池中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的书写,真正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让学生了解目前电池研究发展方向及使用电池时需注意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环保意识。

在选修内容的学习中,理性多于感性,要将必修中学到的过程方法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不光要有热爱科学的情怀,更要有应用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5、结合教学实践,请阐述教学方式的理念。

探究活动是目前比较提倡的一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手段,理但探究实验耗时往往较长,而根据课标安排给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请问,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不可以叫他们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见到猫。

但探究实验耗时往往较长,而根据课标安排给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请问,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一、课前预见,奠定科学探究的基础

课前预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初步了解课堂探究目标的一个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快地进入探究状态,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探究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做好预习笔记,概括理清知识结构、探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围绕探究目标,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搜集一定的素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同时,为解决问题,布置做好资料搜集和检索工作,选择实验器材,初步设计科学探究思路。这样,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为顺利开展科学探究,节约课堂时间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新理念。

二、精心设计探究的组织形式,是课堂科学探究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课堂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和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和完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但在课堂探究的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应根据探究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堂任务来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科学调控课堂探究秩序,为科学探究提供有力保障

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既要课前的精心设计,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科学有序地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保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优化组织探究小组成员。课堂探究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应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防止探究活动出现“一边倒”现象。并要求他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遵守课堂纪律,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其次,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协调与指导。再次,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奖励,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对探究活动有辅助作用

时间似乎一直是制约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但我们提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授知识的高密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物理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由静变动,由抽象变形象后,就可以使教学中表现的对象更突出,更生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媒体对信息加工、获取、传递的速度慢、容量小的教学特点,从而成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进行物理的课堂探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内,还要依靠课外“战场”。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坚持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实际情况,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高度用系统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系统安排,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七个要素齐全,也不一定课本所有内容都要探究。对有些探究环节、有些内容完全可以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小组探究。

6、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编写理念,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课程模块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请查找并总结教学方式的类型,各自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1、教学方法的分类

(1)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 巴班斯基:

——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拉斯卡:

——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 威斯顿和格兰顿:

——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实践的方法。

国外务虚少,务实多,学者和教师普遍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阐述也比国内深入细致。如讨论法谁不懂?但美国学者把它的作用、步骤阐述的与众不同。 (2)国内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 李秉德: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互动交流法等。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同伴教学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陶冶法等。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以内容辨析为主的方法:比较法、比喻法、类比法、比兴法等。

——以引进课外教学资源为需要的方法:想象法、联想法、情景再现法、潜意识体验法等。 黄甫全:

——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 ——技术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操作性教学方法

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是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张媛、蔡明: 原理性教学方法: ——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 一般教学方法:

——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图示法。

——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学科教学方法:

——社会科学学科教学方法 ——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外语学科教学方法 ——人文学科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1)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难重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改革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总是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呢?主要在于三个原因:第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第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三,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讲“反馈”、“种族歧视”问题时,中国教师习惯用讲授法,美国教师却用演示法和情感体验法。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3) 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特点 (1)两重性

两重性指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如讲授法的好处是节省时间,便于教师控制时间,难易度。但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如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气氛。但需要时间多且不易控制教学。 (2)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的教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受制约性

受制约性指的是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受教学目标、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等制约。如多媒体教学。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如有艺术素养的教师教地理,会唱当地民歌,会画图说明。 (4)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教学方法随着时代发展,随着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二是传统教学方法被赋予新内容。如现在的讲授法不同于过去的讲授法,不再是简单生硬的灌输。三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上升为教学模式。如自学——指导学习模式、引导——发现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等。

7、怎样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更好的化学知识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牢牢地牵住学生的“兴趣”这条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在讲燃烧的三个条件时,我们在家里烧火的时候,火苗小,我们可以向柴火里吹空气,就是为了给它充足的氧气,让它燃烧的更旺,更充分;吃松花蛋直接吃会有涩味,如果在煮的时候放些食醋,就没涩味了,这是以为酸中和了其中的碱;自行车用后,特别是在雨天用后要擦干净水,不然很容易生锈;铝锅不能用钢擦擦;灯泡用钨丝不用铁丝;电线用铜线,不用铁线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多从这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成功地体验化学学习是个快乐的过程。

再次,从学生的亲自体验中走进化学。比如:我们要进入久没人进入的窑里,要进行灯火实验,点一支蜡烛,看蜡烛燃烧的情况就可以判断里面的二氧化碳的多少;我们要除去暖水瓶里的水垢可以用食醋;填写长期保存的文档要用碳素墨水等,从这些生活体验中让他们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更好地理解化学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

最后,鼓励学生多动手,从创造中走进化学。比如;有条件的让学生多点到实验室去完成一些小实验;可以叫学生在家里完成家庭小实验:比如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二、从化学走向社会

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了,化学科也不再关注学生能考多少分,而是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化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人类进步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让社会上的人们不再谈化学色变,万事有好的一面也要坏的一面,化学也是一样,它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能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我们要更加好好地学习化学,掌握化学,造福人类。

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多运用大量真实的事实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山西佛像雕刻很多表面都出现了斑点,这是因为酸雨造成的,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要怎么预防呢;有辆满载浓硫酸的卡车撞车了,导致管道破裂,浓硫酸泄露到路面,路面被腐蚀,很快浓硫酸就要流到路边的池塘和农田里了,如果你是负责人,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呢。通过这是实例,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从科学探究中走向社会。

8、请阐述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 创造良好的实验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景,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燃烧”这节课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教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竖放,一根平放,学生就会观察到竖放的火柴火焰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换出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经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看得出,此时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

二、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操作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多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酒精和水的混合”、“浓硫酸的稀释”等。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及时给学生以帮助,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原理。在这样的随堂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反思。同时实验的技巧和技能也得到提高。

三、 改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试验,能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中心,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验证性演示实验中走出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可以借鉴教材中的探究性试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首先制定出学习目标,其次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猜想或假设,制定出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试验,观察出现的现象,对产生的结果一一记录。 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的积极、学的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使同学们学到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四、 补充有趣实验,改进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还可以增加“神水化石”、“水中生血”、“水能使棉花燃烧”等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有的学生会提出活泼金属和酸作用生成氢气,为什么实验室中常用锌而不用其他金属呢?这里可以补充一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铁、镁、锌等活泼金属和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对比反应的快慢,明白选择锌为最佳,从而消除困惑。再如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密闭瓶内的小球胀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如“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等,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研究,创新便会伴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五、 安排适当的实验习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习题即是化学教学上的一种特殊习题,又是要求较高的特殊形式的学生实验。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都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了H+、SO42-、CI-、OH-、CO32-的鉴定方法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习题:现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五种溶液,请你从中任选两种溶液,用五种方案进行鉴别。要求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雷同,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本题的特点选择的自由空间大,如果学生任意选择五种溶液中的两种,这样组合方式有十种,每一种组合按五个方案计算,最少也有五十种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鉴别两种溶液的五种方案:以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为例。

第一种:用指示剂,根据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可以鉴别出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

第二种:在两种溶液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钙溶液,另一个为盐酸。

第三种:分别加入碳酸钙粉末,鉴别出盐酸,;另一个为氢氧化钙溶液。

第四种:分别加入氯化镁溶液,鉴别出氢氧化钙,剩下的是盐酸。

第五种:根据盐酸的易挥发性,鉴别出盐酸,剩下的就是氢氧化钙溶液。

象这样的实验习题,学生子自由选择的余地越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越大,学生学习的激情高、兴趣浓、劲头足,创新精神自然得以培养。

六、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例如,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用食醋代替酸等,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小实验。例如,讲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体积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家后,大部分学生会用茶杯代替钟罩,用小盆代替水槽,用蜡烛头代替红磷,反复进行实验。实验成功了,总结出操作的要领;实验不成功,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即使是同一个实验,同学们根据选用器材的不同,设计出的方案也不尽相同,通过实验,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样的家庭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就蕴含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9、你是如何立即“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这句话的? 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存在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教材的应用,让过去老师一个人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局面变成教师参与、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互动局面。因此,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论之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实践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引,所以,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通过学习,让每一个教师明确自己角色的转变:教师要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育行为中已不是过去的一个单一的角色,而是一个多元的角色。

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教师是学生综合活动探索方法引导者。好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综合性活动总体设计指导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活动互动的情绪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在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导,学生才能在其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不至于无所适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构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提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语文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现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应该说,新课标上师生所建立的平等合作,对话沟通、师生互动的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点拨者,是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引导者,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针对语文学科来说。

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教师要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渡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走上“桥”来,也就是要激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即使“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因此应从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是要他感到学习是为了感受一种乐趣。

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扮演“母亲+朋友”角色

母亲角色是主要针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脱离家庭这个小环境,投身到学校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关怀。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纯粹的老师,他们更渴望一个母亲般的老师。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作为一个教师去爱学生,所付出的爱是有底限的,而作为一位母亲去爱学生,所付出的爱是无限的。朋友角色主要运用于和学生日常的交往中。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而言是平等的,没有隔阂的、互悦的。在这样的角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灵魂的象征,高高在上,而是显得真实而亲近。学生们可以和这样的“朋友”谈一切自己想谈的东西:对事物的看法,对他人的评价。在这样的土壤里,个性的芽苗开始慢慢冒出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学习

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40分钟传授角色中走出来,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新课标改革实施中,教师要逐步完成以上角色转变。完成教育改革赋予我们的责任,做合格的新时期教师。

10、对比新旧教材,体会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的不同教材编写理念,思考融合型教科书应该具有的特点。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近年来,人们对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究竟如何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实这并不奇怪,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只从教的方面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习质量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精神的实现,那么这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我认为,以讲授为先、视听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以从情感上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精心安排下,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依葫芦画瓢”的做题水平。如果长期在这种缺乏生气的环境中学习,被动的学习心态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学生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群体中没有多向交流信息的渠道,必然妨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有的老师说:“课堂教学任务这么紧,没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参与以后,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起来了。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

由此可见,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胍院螅萄挝窬屯瓴怀闪恕?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起来了。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

由此可见,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至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面有多宽,程度有多深,这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但又无法量化的实际。我们不能单纯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举手的人次、动手操作的时间长短等表面的现象去进行评定,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表面的“繁荣景象”不能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量齐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情绪,短时间内烘托一下气氛还是可以的,但这只能是个手段,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教育教学的各种基本因素,还要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以及每个局部教学内容在教材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节课有关双基与能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考虑德育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经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控,以推动教学的进程。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以学生参与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应改变。

第五篇:作业 第三章[本站推荐]

第3章 集装箱远洋运输管理

课后作业:

1.世界著名的三大集装箱航线是: 远东—北美航线 ,

远东-欧洲、地中海航线 , 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 。 2. 简述我国到美国内陆货物可选择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

3. 简述我国到欧洲、地中海地区货物可选择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

4. 集装箱船舶的特点

答:船舶吨位大;功率大航速高;货仓开口大,货仓尺寸规格化;船体形状比较“瘦削”;稳定性要求较高。

5. 集装箱COSU8023082,此箱被装于060086,意指该箱为_20_ft 集装箱,装于船舶_06_行,___中间一__列,___甲板上第三___层。

3. 船舶积载图上表示冷藏箱和危险货物箱,冷藏箱在船图上的箱位内用英文字母 R 表示,危险货物箱在船图上的箱位内用 表示。 4.行箱位图每行位一张,在每一行箱位的方格内应标注哪些内容?

5.集装箱预配的原则?

6.查阅船公司航班运行时刻表,指出美国线:W/C(西岸)、E/C(East Coast)和G/P或G/C(Gulf Port或Gulf Coast)的主要港口有哪些。

7. 写出航线配船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航线配船数量、船舶大小、航速、发船间隔之间的影响。

8.选择题

(1)我国某出口商托运一票货物通过海运去萨凡那,走下列( )航线。 A.远东—北美西岸航线 B.远东—北美东岸航线 C.远东—欧洲航线 D.远东—地中海航线

(2)北美西海岸与我国贸易往来较频繁的贸易港口是( )

①温哥华、圣弗兰西斯科、洛杉矶 ②纽约、巴尔的摩、哈利法克斯 ③新粤尔良、休斯顿,迈阿密

(3)加拿大东部的不冻港是( )

①温哥华 ②哈利法克斯 ③多伦多

(4)集装箱配积载箱位编号中用英文( )表示列。

A.BAY B.ROW C.TIER

上一篇:第三章练习题答案下一篇:低碳环保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