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2023-03-01

第一篇: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对郧西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近日,郧西县扶贫办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汉江生态经济带在郧西的涵盖范围

我们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在郧西覆盖的范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狭义的理解,就是汉江在郧西境内流经的地方,即景阳、夹河、羊尾、涧池、观音、河夹等乡镇的部分区域。一个是广义的理解,就是整个郧西县,包括所有的18个乡镇(场、区)和全部的338个村。两种理解的比较,我们认为广义的理解更为准确。其理由有四:一是郧西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实施生态建设,保护水源清洁应该首当其冲。二是郧西境内的天河、金钱河、仙河、归仙河四大河流同属汉江支流,其流域贯穿了全县的所有乡镇。三是郧西‚实施‘四大战略’、构建‘一圈两带’、打好‘六张牌’‛发展新思路,与省委提出的‚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和市委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相吻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就是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四是郧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发展需要大项目作支撑、当推手。目前全市唯独郧西发展的抓手缺乏上级决策层面的支持,只有把郧西全部纳入其中,才能得到更大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扶贫开发对发展汉江经济带建设的作用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们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制定规划,安排资金,实施项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促进了城镇建设。共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5000多户,其中生态移民300户,90%以上的户迁住到公路沿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60%以上的搬迁户实行了集中安臵,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配套,为集镇建设、村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部分农户落实了沼气配套建设,加上生态移民的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基地、保护山林至少7000亩。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提高了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全县实施重点村建设18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3.3%,通过水利、国土、电力等各相关部门的项目整合,基本解决了交通、饮水、用电、就医、看电视、通信等问题,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水土保持、山林保护等生态都取得了明显实效,新农村雏形基本形成。三是扶贫贴息资金等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全县累计投放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使用产业专项扶贫资金800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为全县六大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扶持下,烟叶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四是沼气建设既保护了生态又带动了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1亿,在18个乡镇(场、区)186个村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2.7万口,受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8%。围绕沼气建设,全县大力发展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等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猪—沼—菜‛、‚猪—沼—烟‛(果、桑)‛等已成为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模式,不少农户通过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主要建设内容

从扶贫开发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四带‛建设。

1.生态保护带建设。一是实施生态移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并有效巩固成果意义重大。生态移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之一,已在我县启动实施。在今后几年中,要加大力度,创新开展生态移民工作。首先是完成好已经规划的1500户指标任务,目前已完成300户,今后5年要按要求高标准实施1200户的生态移民计划,这样可新增和巩固林地5000多亩。其次是县内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激励、引导、支持更多退耕还林户加入生态移民行列。对所有退耕还林户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按照生态移民对象识别标准,掌握应实施生态移民的农户情况,再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逐步搬离林区,到规划区域集中居住,以达到保护生态和促进城镇建设的目的。二是结合整村推进,加强沼气能源建设。全县还有153个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实施的180个村相当一部分还需要‚补火‛。今后开展这项工作,要将沼气能源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纳入规划,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沼气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50%以上。三是以重点村建设和连片开发为龙头,按照大流域连片安排项目,整合相关项目,实施综合开发。统筹国土、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实施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理、林特基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林地培育管护等扶贫项目,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带建设。在归仙河流域片区,根据相关乡镇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土地相对平坦,水利设施较完备,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库、塘、渠病险情严重,存在争水抢水现象的实际,把农田水利设施、改扩建公路、发展和改造茶园及天然林保护项目为重点,兼顾核桃、烟叶、畜牧、黄姜等产业的发展。在天河流域,根据其人口相对集中,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场面积大,天然野生草场广阔等优势,实施水能开发、畜牧业、小流域治理、乡村道路、林特产业、蔬菜、黄姜、人畜饮水、易地搬迁等项目建设。在金钱河流域,根据其山大沟深,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矿产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差,公路通车里程短、等级低、受益人口少,耕地多为瘠薄的坡耕地,水利设施少,且不配套,部分高山村组人畜饮水困难的实际,重点实施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畜牧、林特、蚕桑、烟叶、黄姜产业建设项目,兼顾易地搬迁、‚一建三改‛沼气池建设。在仙河流域,根据其山大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现实,主要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迁移扶贫项目。

2.特色城镇带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镇为重点、中心村庄为支点,贯穿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两条主线,突出县城旅游城建设目标,配套系列‚七夕文化‛工程建设,结合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强力推进特色城镇带建设。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的乡镇集镇,规划容纳1-1.5万人,特别是上津、夹河等历史悠久、坐落于江畔河边的千年古镇,要以能够体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基点,开展特色建设,打造‚水上明珠‛、‚水上凤凰城‛。两条主线贯穿的各村规划能容纳100-500人的村庄2-3个。做到汉江沿线基本一个风格,高速路沿线基本一种特色,或者一个流域基本形成一个建筑模式。城关地区建设紧扣县城建设规划,狠抓‚七夕文化‛建筑元素融合,突出旅游品牌打造。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指标向两条沿线乡镇重点倾斜,向重点集镇、村庄摆布,促进特色城镇带建设发展。

3.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带。坚持‚旅游立县‛思路不动摇,按照既定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统筹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天河七夕文化源地、县城、五龙河、上津古城、龙潭河、天河口、夹河关等重点景区建设。努力形成‚郧西县城—五龙河—三官洞‛、‚上津古城—罗汉寨—湖北关石林‛、‚天河口—娘娘山—龙潭河—夹河关—陡岭子库区—上津古城‛三个生态文化旅游带。使郧西成为中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西安—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4.生态农业带建设。围绕‚一圈两带‛经济发展布局,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产业,加快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两个重点地带的蔬菜、蚕桑、烟叶、林特、畜牧、黄姜等六大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规划基地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000亩,实现收入5亿元;烟叶面积种植扩大到4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担,实现收入6000万元;林特基地总面积达到150万亩,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建设2万亩高标准桑园核心基地,年产鲜茧150吨以上,实施收入500万元;马头山羊存栏100万只,其中‚1235‛模式养羊户1500户,黄牛存栏10万头,牲猪存栏40万头,实现畜牧产业收入8亿元;黄姜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4.8亿元。扶贫开发具体实施下列项目:发展林特4.3万亩、设施蔬菜1000亩、蚕桑1.2万亩。新建草场10万亩,栏圈3万平方米,发展商品牛10万头、马头山羊100万只。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1.2万口。培训产业技术农民7万名。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在吃透省市发展生态经济有关精神前提下,结合全县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现状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相关人士,聘请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二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县有关领导为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三是动员广大群众。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建设主力军作用。

2.加强资金筹措。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关键是资金投入,资金一解决一切困难会迎刃而解。①整合资源。县政府要将扶贫、发改、林业、国土、交通、水电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统筹起来,重点向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投入。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我县财力薄弱,大型项目建设没有太多现成的资金,必须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实行融资建设。一是要多形式的宣传造势,传递信息‚引商‛。二是要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以宽松的建设环境‚留商‛。三是要提供优良的协调服务‚保商‛。③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畅通渠道,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抢抓一切机遇,加强工作汇报,加大联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3.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无论是产业带、城镇带还是旅游带建设,交通建设必是重中之重的基础建设,要突出重点,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是打通经济断头路,重点是修通县道与国道,乡村道路与省道,乡道与乡道,乡道与村道,村道与村道连接的断头路,组级与村道连接路;二是打通和改造经济出口路;三是改造联网路。四是争取铁路从县城经过,构建更加发达的交通网络。

(郧西县扶贫办 谈华新 陈敬国)

第二篇:竞赛中融入团队建设

一、竞赛中融入团队建设,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在竞赛中项目部注重团队建设,力求从领导班子到青年职工再到协作单位,打造一个有协同作战能力的队伍。

在领导班子上,明确每名班子成员的分管区域和职责分工,班子成员要靠前指挥,带头奉献,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竞赛期间还要求各相关责任人分别签订军令状,以此强化目标考核,推动各竞赛目标的实现。在青年职工上,项目部创建“信誉号”青年突击队,积极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号召广大青年全身投入劳动竞赛,带动周围群众拼搏进取,围绕施工重点、难点开展攻关活动。在协作单位上,设置码头现场和预制场两个突击队,调动全体参战工人的积极性,共同确保劳动竞赛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全员在竞赛活动中,积极响应项目部竞赛要求,不断掀起大干热潮,通过施工不间断,轮班上岗等方式,确保进度提前。区域调度张秉海紧盯现场,顶烈日,冒酷暑奉献一线。测量班在市劳模吴玉平的领班下,更加忘我工作,不辞辛劳,对各项构件安装线严格控制,不断涌现出了王文勇、沈胜友等多位优秀典范。

二、竞赛中融入基础管理,提升项目管理品质

在工程筹备伊始项目经理在动员大会上即明确了“我们在邮轮二期工程上,无论是安全、质量,还是工程的进度和文明施工都要做到最好,必须奉献信誉工程”。这在劳动竞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项目部工会把项目的各项管理目标定为劳动竞赛考核的主要指标,各主管领导根据分解指标,制定具体的分项竞赛方案,发动职工紧紧围绕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开展竞赛。

一是实行捆绑式管理模式,树立大局意识。在竞赛中,对生产及技术主管、现场调度与技术人员实行责任连带捆绑,共担进度、安全、质量等方面责任,共奖共罚,要求大家务必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各尽其责,加强沟通,统筹兼顾,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二是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无事故。在开展竞赛过程中,项目部以“赛安全、零事故”为目标,以标准化管理为检验标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健全组织机构,坚持“三结合”的方式,抓好过程联检和重点专检,做到了每次检查不走过场、不走马观花,力争出成果、见实效。还根据各个工序施工特点,确定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点,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台风、防突风,防雷雨,防大潮等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此外,项目部还深入推进协作单位一体化管理,实行“协作单位班组安全员”制度,每月考核评比,奖优罚劣,对于始终处于落后的予以清场处理。

三是充分发挥工艺创新杠杆作用,助推劳动竞赛。竞赛中,项目部积极开展“月度合理化建议评审大会”,鼓励全员进行技术创新,对于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和工艺创新,根据职代会有关制度进行月度奖励。从而使工艺创新发挥强有力的杠杆作用,既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又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项目部在邮轮码头二期工程中先后总结出出螺丝连接围囹工艺、保护层钢管工艺等技术创新,实现了以最优化的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本增效的目的。

四是实行“报表制”管理,比成本管理精细化。项目部工会把比“成本管理精细化”纳入了竞赛的攻关项目。项目部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负责人实行报表管理,规范各种成本数据报表格式。每月20日前,由各成本控制责任人以报表形式,将成本数据归集上报至预算员。预算员月底组织成本控制各相关责任人召开成本分析会,将本月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成本控制偏离点,相应责任人给予解释,并提出控制建议,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项目部成本控制有效运行。

三、竞赛中融入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建设

一是竞赛期间项目部加强技术质量教育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交通部、集团的专家到项目部进行授课,还开展与黄骅港神华煤炭码头工程对标学习,吸取工艺精华,切实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扩宽管理者的知识面。

二是竞赛期间开展质量月专项技术比武活动。在施工现场组织了专项“通廊现浇梁施工”技术比武活动,在比赛过程中,参赛人员充分展示了钢筋绑扎、铺底、吊装钢筋笼、侧模安装、混凝土施工等多道工序技艺,推动了现场工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是多种形式,加强青年员工素质建设。竞赛期间项目部坚持月度质量、安全授课,岗位轮换,导师带徒,施工日志评比等制度,切实加强青年职工素质建设,使之早日成才。

四、竞赛中融入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建设

劳动竞赛期间,项目部工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思想发动、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全员高度重视劳动竞赛活动,提高竞优争先的意识。同时,积极改进食堂伙食,定期召开伙委会,调整食谱,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解决好办公住宿、环境卫生、洗浴保障、交通车辆、防暑降温、劳保用品等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每月两次文体活动,恶劣天气早下班等制度。还与员工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帮助解决职工及协作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为前方生产做好服务。

劳动竞赛结束后,项目部注重将劳动竞赛表彰与年底的年会相结合,将劳动竞赛评出各项奖项穿插在年会中进行奖励,这样既让全体职工铭记了获奖职工不分昼夜、抢占一线的顽强拼搏精神,又将年会上的以DV片回放、诗歌朗诵、原创小品等形式呈现出的项目部历史、文化、管理理念传向给每名职工,激励了员工斗志,弘扬了项目文化、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使大家以后更加努力为项目部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公司第十项目部在承建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二期工程过程中,以开展多次的劳动竞赛为动力,克服了边设计边施工、交叉施工作业多、天气恶劣等困难,提前完工,确保了天津港邮轮码头三艘国际邮轮同时靠泊变为现实。凭借着劳动竞赛的优异表现,项目部还荣获局工人先锋号、天津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第三篇:把医院文化融入医院建设

于秀华

从宏观上讲,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提出了医院的发展战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等。在为病人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是医院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追求

医院文化建设应该营造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医院教职工认同并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使教职工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克服陋习、树立新风、团结奋发、勇于创新,积极完成医院的各项目标,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讲,也是“人”的建设,它通过个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个人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医院文化激励员工做好日常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员工人生观、价值观的桥梁。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医院文化水平高低是医院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决定着医院的兴

衰。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的目标,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相应的医院文化作后盾;就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尤其在现代,医院文化已成为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因此,研究和发展医院文化对未来医院的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 医院文化建设要抓住三个重点

1、 要明确创建医院的目标类型。 医院是知识分子、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作为知识密集性较强的实体,必须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做好三方面工作:(1)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经营模式,使医院经营管理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行业特点。

(2)重视人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增加科研、教学和医疗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大胆起用学有专长、思维活跃、想干、能干、敢干的专业人才。(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学,它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积累,又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只有在学习中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多出成果。

2、要走法制化、人性化道路。离开法律讲职业道德就会使道德空洞化、教条化,这种流于形式的宣教方式达不到教育员工的目的。通过学习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促使员工去认识法律的功能和作用。使之主动去学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解决医疗纠纷,让法律精神融进医院文化的建设中去。加强医德医风的专项治理,实行医德医风讲评制度,使医德医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坚持依法治院和以德治院的原则。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为了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围绕人的建设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3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服务方向,把病人满意与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工作优良劣差的根本标准。协调统一医院、员工与患者三方的利益关系,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把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贯彻落实到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及日常医疗工作中去。做到医院管理围绕着病人,基础设施着眼于病人,业务建设为了病人,后勤保障方便病人,文明服务面向病人。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原则、内容及要求

医院在内部建设与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至上,三个原则,四个特色”为主线,来建设医院和发

展医院。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两个至上:患者至上,医德至上;三个原则:最优质的服务、最合理的收费、最良好的效果;四个特色:特色医疗、特色护理、特色服务、特色管理。医院文化概而论之,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它们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是医院文化成熟的标志。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体现在投资现代化设备,建设园林化医院等方面,还体现在为了病人、方便病人的细节上。如简化就诊流程,导医分流,主动帮扶老弱病残,设立便民设施、措施等。管理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一整套行政和医疗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通过各种制度和条例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同时领导班子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职工的生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用人,将制度文化建设与凝聚力工程、形象建设、教职工道德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文化价值观体系,如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创办内部刊物,定期反映医院大事及医学动态。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请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管理及监督。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体意识。“以高超的医术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感人”以行为准则来回报病人。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按照围绕上述行为准则来建设医院文化是必然要求。而且,

医院文化的不断完善,是医院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跨入现代化的文化管理阶段的标志。

三、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内容

1 、文化建设的投入预算。 医院应从经费中划拨一定的专项费用。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医院经费预算,而不能视为非正常的临时性开支,以保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文化建设的规划与内容细化。规划应该包括长期规划和安排。在长期规划中,应明确各的分目标和具体内容;在安排中则应规定各月份的具体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对教职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医院文明建设的开展,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树立自身理想,培育医院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3 考核与验收标准、方式的设计。在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对于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必须有相

应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应,考核与验收的方式也应予以明确,否则文化建设仍然难于保证。因此,医院应根据文化建设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表,对考核对象、时间、参加人员、考核的方式等一一明确。

4 监督机制的运行。文化建设必须有相应的监督体制作保障,体制包括机构、政策和机制三部分,光有机构和政策而没有机制是不行的。监督机制的高效运行才能使文化建设得到全程监督,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文化建设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总之,只有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真正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树立地区名牌,形成区域优势,才能把医院做大做强,实现新的腾飞。

第四篇:建设校园文化应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一.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逐渐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具体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行为风尚,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等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涵盖企业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企业规章制度等。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

二.企业文化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的可行性

学校与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同点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行性。

1.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内部所起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等。

3.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着眼点,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两种文化精神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是两种文化对接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平台,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邀请企业人士,行业劳模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办讲座,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广泛宣传,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管理理念,行为规范。.二是通过"订单"培养的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三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四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通过以上途

径,使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

2. 有针对性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这种来源不是强制的,校园文化要主动地吸收和选择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中,要广泛吸收行业企业文化,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视野。院校在引入和吸收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强调针对性,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找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切入点,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这个结合点,切入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3. 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了解职业,适应职业的前提下,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能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元素融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形式,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企业观。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呢?我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1. 重视对校园人的培育

有人说企业形象写在员工的脸上。特别是写在领导的脸上。因为人们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的信念和素养,也有人说从一个企业的公用洗手间可以看出管理状况和文化建设情况,企业如此,学校又何尝不是?学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方面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对自身的培育另方面,应深刻意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做好师生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塑造、灌输、培育的准备。如适时举办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培训班、研讨攻,从理论上强化师生对校园精神、办学理念等文化内涵的理解。

2. 重视树立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用典型引路是培育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它可增强企业精神的感召力和可信度,使榜样的力量在员工心日中潜移默化,起到感召鼓舞、见贤思齐的作用。学校在管理中同样不能忽视群体中出色的典型事例、人物的作用,应对其取得的成绩及时给子肯定,同时还应冬创造机会及时树立典型,营造舆论环境,塑造群体中“领头羊”。如在教师中评选“一佳教师”,在学生中评选“十佳三好学生”等活动。创造浓厚的“人人争先进,个个争模范”的文化氛围,以激励和鼓舞全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3. 重视情感投资

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同样,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应尊重人、关心人。由于传统等方面因素,校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客观上多多少少存在等级意识,这种等级往在使教师对校领导、学生对班土任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作为管理者应经常利用余暇,深入到群众中去,不断交流思想.沟通清感。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做到“与民同乐”,使等级制度虚化,而代之以平等、和谐的群体氛围。

4. 重视宜传,强化认同成功企业领导的伟天之处在于能把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大家认同的观念。同样,要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良好的学校精神,就必须充分利用一起宣传媒介、工具、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校园文化的内容、要求,将学校精神等文化核心内涵融入文化娱乐活动中去,让这些活动起到教育功能,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追求、使之人人皆知深入为心,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可以别开生面地开展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之类的活动,让每一有艺术才能的师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在活动中将学校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总之,校园之化利不能是一潭死水,死气沉沉,而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活力,当然,生动活泼还应保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做到活而不乱、健康发展。

总之,笔者认为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养成的催化剂,同事也是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千方百计充分借助企业文化理念,提升校园精神,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将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作为学校长久发展的重要课题来抓。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贵在“融入”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融入”上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这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要求,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规律,我们应按照这一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所有环节和全部过程,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国民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伸,努力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成每个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为追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是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几位重要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启蒙和熏陶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不仅是人们认知能力和道德意识培育的第一个场所,还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一种全程教育。另一方面,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延续性,这无疑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效果。心理学家杰拉尔德?帕特森所说:“父母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向子女传授些什么。” 因此,家长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和教育子女,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好的表率,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把父母的积极影响转化为孩子的内在品质和相应行为,为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

学校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它是社会成员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系统化、途径方法综合化、管理规范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针对各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既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各级学校的层次性特点,又注重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衔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要自觉、主动地承担起道德实践领航员的职责,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摸清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授都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从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因为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以锤炼。越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越需要通过持续的社会教育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做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相互联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中。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这项工作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少先队、共青团、工会等组织,要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果,共同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共享工作。

第二,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从始至终都要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统领和支撑。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不同特点,物质文明建设是务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则是务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成效。因此,必须虚功实做,化虚为实。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不断丰富理论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同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入心入脑,取得实效。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级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宣传报道,特别要采取舆论引导、评价思想道德事件、监督不良思想道德行为等有效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同时,要打造一批功能不同的宣传平台,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级党政要把这些硬件投入纳入政府的预算内,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并尽快建立宣传文化发展基金和精神文明建设基金,以及有效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先进文化阵地和设施,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因此要立足于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他们联系群众直接、方便的优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不断扩大覆盖面。要紧密贴近各层次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富有人情味、群众乐于接受且乐于参与的活动,使他们在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思想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不断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盲区”,重视流动人口、外来工、个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中,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的吸引力。

第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检验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经济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来统筹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收入差别也有了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和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政治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规范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国的政治建设从观念层面来说,要树立和倡导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以及包括民主、高效、廉洁的行政观念;从制度层面来说,要健全和完善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从器物层面来说,要建设和改善包括能完整体现民主、法治进步的器物表现方式,如我国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并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此,要积极利用文化手段,以文化人、寓教于乐,使人们在娱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认真研究当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时尚文化、休闲文化、通俗文化的发展,把握价值导向,体现社会良知,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领悟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社会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来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加强社会建设,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体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着力在“融入”上下功夫。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理论武装、思想道德、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群众性文明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的实践中,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

[3]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5]蒋斌、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N],光明日报,2007.2.13

上一篇:食堂工作人员管理规范下一篇: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