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农业

2024-05-04

建设生态农业(共8篇)

篇1:建设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已经有6~7年时间,但与此有关的理论问题,诸如,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还时常困扰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弄清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环境和生物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讲的人类环境是与人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是与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环境是指与农业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生物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统称,既包括陆生生物,也包括水生生物。农业生物的外界条件既包括自然生活条件,水、土、气,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比如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数量和质量及机械化程度、人均收入等,还包括最重要的条件人。人们概念中的农业环境就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水、土、气,这应该称之为狭义的农业环境,广义的农业环境不仅包括水、土、气,还包括农业投入品、社会经济状况、人的素质等多种因素。

生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之间关系。人作为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狭义的农业环境起到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建设作用表现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促进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其破坏作用表现在通过过量农用投入品的使用污染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水、土、气环境,受污染的农业环境通过生物的吸收与富集进一步污染农业生物,污染农副产品。人食用被污染了的农副产品、呼吸被污染了大气、饮用被污染了的水,影响身心健康,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对农业环境的破坏作用还表现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土地沙化等等。

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其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体,不是局部,这个整体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乡村。这个整体的经济结构是有机协调的统一体,不是无秩序的堆砌。比如一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这个单位的三产之间,每个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理想化的情况是,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恰好满足社会需求,第二、三产业能够为第一产业提供恰当的支撑和服务。由于资源有限,这个整体内的资源还要被循环利用,比如水资源短缺困扰全世界,如果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化石能耗尽所带来的危机。

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灾害与环境公害是人们缺乏“整体、循环、协调、再生”观造成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毁灭于森林的滥砍滥伐。上文提到日本出现的“骨痛病”、美国的黑色风暴、中国的沙尘暴等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灾难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结果,尽管有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不应该重复自身造成的历史悲剧。

人类社会也有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的典型。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国能够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长期保持繁荣?中国的太湖地区为什么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原因众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生态农业原理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出现一系列生态灾害和环境公害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通过研究一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起源于中国太湖地区。中国太湖地区能够在长期维持地力不下降,生态没有受到破坏,环境没有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维持粮食高产数世纪。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堪称世界可持续农业典范。太湖地区传统农业是循环农业。农业为人提供粮食,人排泄的粪尿作为肥料重新施入农田,通过水土流失进入河塘的淤泥被重新挖出来重新回归农田,剩饭剩菜不是作为垃圾而是作为牲畜的饲料,这些在中国曾经极为寻常的农家行为令世界感到震惊,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世界生态学家提供了不竭的灵感。

和传统可持续农业相比,太湖地区现代农业不再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人粪尿、剩饭剩菜、畜禽粪尿、河塘淤泥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源,由此引起了日益严重的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国内外大量经验教训表明,呈富营养化的湖泊很难恢复,经过5年多的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没有根本好转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科学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日益提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显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多种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在目前形势下,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农民们家家户户用剩菜剩饭养猎,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将人畜粪尿以及河塘泥还田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有的,据报道上海市有专门公司对宾馆饭店的剩菜剩饭进行分类收集用专门机械加工成优质饲料,对解决由此造成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是解决畜禽场污染、降低农药、化肥污染十分重要的途径。将养殖场冲洗水通过沼气处理后将仍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直接排放还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但是作为农田灌溉水可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可以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大量实践证明,沼渣沼液完全可以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能够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也是减轻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比如,河南省一家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淮河水环境,后投资1亿多元引进芬兰设备将污水中提取物加工成有机肥料,不到5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成立专业化河塘清淤组织,研制并采用清淤机械是解决塘泥污染的重要措施。城乡人粪尿污染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在工农业清洁生产、生活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对生态保护与恢复作出较大贡献。目前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就属于重要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切断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是困难的,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措施修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一样,也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中也有高等低等之分。植物中还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有很强的自净能力,生产力也很高。目前太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变成了藻型湖泊,想恢复成草型湖泊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不仅要控制污染源,还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为无公害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江苏的六合、涟水等地户用沼气池普及率很高的重要原因是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种极为平常的中国农家农事行为令日本专家感到震惊,因为在劳动力机会成本高、耕地资源紧张的日本建造并维护沼气池十分困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际上存在的“绿色壁垒”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挑战

WTO成员国设置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保护本国农业,抵制国外农产品,例如:美国对进口的农产品检验项目繁多,进口产品被扣押现象严重。2001年1至5月我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扣押的批次达2358次之多,扣押的原因包括农产品中包含有毒或腐败物质、农药残留、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污浊物、亚硫酸盐超标等近200种。近200种原因中只要有一种不符合要求,进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就被扣押,从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向美国进口农产品的国家都有扣押的记录。从扣押蔬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有毒或腐败物质居主导地位,其次是厂家未获得对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手续有误和产品在不卫生条件下生产,因农药残留被扣押农产品数量很少[3]。

欧盟、日本等农药检测项目逐渐扩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大幅度变严。欧盟1986年对粮食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26种,1996年1月1日扩大到62种;1982年要求对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18种,1998年为30种,1994年规定根和块茎类蔬菜中农药检测种类达78项。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测的农药仅6种,1996年增加到62种,2000年7月增加到64种。日本1987年1月1日对粮食农药检测种类为21种,1993年5月新规定为96种。检测项目扩大已经构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壁垒,标准变严使农产品出口难上加难。近年来欧盟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般下降了10倍以上。有的项目下降幅度高达100~200倍,欧盟是纯茶叶进口国,在当前茶叶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对茶叶的限制特别严格。日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量较大,主要依赖中国市场,日本1993年5月通过的新规定中不但明显扩大了农药检测种类,而且农药残留量标准也不同程度下降。

从上述可知,世界各国农产品标准差异很大,比如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蔬菜产品中农药问题并不突出,突出的是有毒或腐物质、污浊物等等,而许多事实表明,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尤其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就不容忽视,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弄清各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能国内的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知道这些标准,仅仅他们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也必须知道这些标准,惟有如此,企业才能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为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和国内外市场接轨。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5.1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迫切需要社会化大合作,不合作或者合作得不够都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农业污染防治就需要社会化大合作,实践证明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的药种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大不相同。尿素比碳氨肥效高,污染程度轻,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能够较好地减轻污染。农业部门只能大力推荐要使用对环境有利的化肥、农药,如果市场上不能满足,或者生产量不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扩大新的,压缩老的肥药品种,势必影响到就业格局,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农业污染问题涉及多部门,和政治经济密切相关。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靠某个部门的努力已经很难见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研究当地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多部门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用法规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强制解决。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要配合各级人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执行不力的县要采取必要的甚至是取消试点资格的惩罚措施。对成绩特别突出的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荐其申报全球环境500佳,对其中的优秀企业推荐其申报全球可持续企业奖,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在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成熟的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稻田节水灌溉技术、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技术、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等。

5.3尽快弄清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从世界各国的不同的绿色壁垒可以看出现有的农产品和国际不接轨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显得重要而迫切。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残和重金属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可是根据国内的有关标准,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率和检出率十分惊人,这种结果很容易造成误导,在国际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不知详情的人,一看到超标率严重、检出率高就认为污染严重,如此严重的污染容易吓走外国商人,也容易挫伤国人走出国门的自信心。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是十分可怕的。国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应该有利于出口,而不应该成为出口的障碍。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推断,国内现有的有关指标已经成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障碍。没有达到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达到了进口国标准而可以出口,而符合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必须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出口的农产品标准。

篇2:建设生态农业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强调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这些都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美丽乡村梦想的战略高度认识生态农业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生态农业是改善我国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安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了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和维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为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天然条件,必须大幅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建立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且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大幅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生态农业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生产条件,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是在良好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农业”,使整个农业生产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一要因地制宜。各地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当地农业生产。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各产业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二要优化结构。以大农业为基点,按“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将农、林、牧、副、渔各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三要节能降耗。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通过物质循环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村大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实现经济增值,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要防治污染。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生产者的行为。我国在生态农业上的法规建设起步晚,行动慢,急需进行深入的经济分析和农民意愿调研,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能引导和保障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法规,并尽快形成有效机制。

用规模化的运营模式建设生态农业。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指引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规模化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生产,集约化投入,规模化产出;又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高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各大自然灾害。当前,全国正在加快城镇化步伐,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提前规划,积极引导,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培训教育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综合性强,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劳动、技术和资金等密集,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优化发展区是在节约、集约使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适度发展区资源环境条件有限,在保护好资源条件下实现适度发展;保护发展区侧重于休养生息,重点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必须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为基础,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选择适合资源条件的生产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通过源头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与政策的结合,广泛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实行全流域氮、磷总量控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20多年来,农用化学品用量较高的欧盟国家氮、磷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大约30%和50%,曾经十分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有所缓解,湖泊和近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农药使用风险的防控和减量措施更加严厉。这些成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策略和技术值得我国借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人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与机制,尽快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生态状况。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设,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科学用地和养地,大幅削减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风险长残效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污染农田和农产品,危害农业生态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艰巨而复杂,必须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务求取得实效,全面实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的各项目标。农业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规模控制、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六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即“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科技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支撑,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发和推广普及生态农业的各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方面注重挖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髓,另一方面要不断集成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挖掘并汲取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技术精髓,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缺陷,使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高效的生态农业。我国传统优良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理念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立体多熟制和种养殖复合式,推广间套种立体种植、秸秆覆盖栽培、精耕细播与保护地栽培等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抗旱保水技术,旱作节水农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上,重点研究和推广农药污染防治技术,如农药减量,使用农艺、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技术,用低毒低风险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高毒高风险型农药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等。在施肥方面,要严控化肥使用量,推广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使用农家有机肥等,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耕地质量。要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纽带,进行农村厕所改造、厨房改造、畜禽场圈改造。推广农村人畜粪便发酵除臭技术、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场圈粪便高温连续发酵技术、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肥料化、能源化和饲料化)技术等。还要下大力气减少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和残留量,使用新型可降解液膜替代技术,普及农膜回收利用技术,从源头阻断难降解型农膜造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污染。

篇3: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初探

一、我国生态农业概况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把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生态农业从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吸取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全面规划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全面发展, 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实行多种经营;强调合理使用农业系统外的辅助能源, 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主要的生产方式有立体种养、废物的循环利用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重视农村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多能互补的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和盐碱地, 使农业生产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1. 形成背景。

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 面临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尤其严重, 压力更大, 需要为全世界作出贡献。

我国生态农业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西方生态农业排斥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作法不同, 中国生态农业是以提高生产力与效益为基本目标, 遵循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以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为基础, 核心是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符合我国具体的国情, 因此, 在实践中易于发展。

2. 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受当时国际上替代农业思潮的影响的同时, 也与我国传统农业基础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我国生态农业从其发展历程上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小型试验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期) , 这一阶段从理论上探讨国外生态农业模式, 并与我国传统农业进行比较, 从实践上开始了生态农户和生态村的建设, 提出诸多模式、技术操作方法。 (2) 正式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 这一阶段涌现出大量的生态农业建设典型, 而且由从前的生态户和生态村规模扩大到生态乡和生态县, 这些典型模式多样、做法各异, 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表现突出, 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和重视, 是生态农业建设从试验探索阶段开始向有计划示范推广阶段发展。 (3) 正式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 , 从中央到地方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很长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 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与实施措施。

3. 发展现状。

中国生态农业不是国外生态农业的引进, 而是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首先, 我国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传统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 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品装备, 其生产力水平不高, 而工业化农业又对资源与环境带来种种弊端。因此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 充分提高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 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组合式中国生态农业的优势与特色。其次, 我国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我国人多地少, 资源相对紧缺, 通过劳力与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双重集约投入, 在较小的生产规模上获得较多的产品, 并通过循环再生利益, 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种做法适合我国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集约经营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国不少地区在人均耕地较少情况下能维持食物需求的平衡, 也正是这种农业特色的体现。第三, 我国是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农田的立体种植, 立体种养, 都以其精巧的搭配组合, 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 提高系统生产力。我国地形地貌和资源环境条件复杂多样, 各地区创建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农业模式, 实现了高功能与高效益, 是我国生态农业中独特的内容。第四, 我国生态农业重视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种、养、加工一体化农业生产系统, 是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 一方面提高了资源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对改善环境与无废弃物生产起到重要作用。第五, 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整体优化功能。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 合理组织生产, 做到因地制宜, 发挥地域优势。同时,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硬技术与软科学的有机结合, 强调整体结构的系统优化, 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 兼顾经济、生态、社会各种效益的统一。

4. 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理论。

(1) 马克思的农村生态思想。马克思很早就开始关注农业生态问题, 对此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论述, 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一直都非常关心农村生态问题, 努力地寻找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人口与生态平衡的问题上, 在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续利用等问题, 马克思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马克思将新陈代谢的概念引入到对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物质交换的分析。他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人口极端分化为特征的阶级社会, 其根源就是人口对土地的极端分离。人类本来应该是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经过合理的加工, 再以循环的方式返还给土地, 使新陈代谢的产物补充土地流失掉的肥力, 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方式。但是, 资本主义制度使这种良性的新陈代谢链条发生断裂。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逻辑使它无法给生态以合理、持久的保护。 (2)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全面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的主题, 其特点是解决经济与生态的严重失调。农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村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市场、技术、分配、生态、生产、生活及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行业相对应的综合协调和发展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应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 农业可持续发展变得愈益紧迫, 我国已经把它确定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资源短缺。

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 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 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土地和草原“三化” (退化、沙化、盐碱化) 面积逐渐扩大, 自然湖泊的数量和湖泊总面积持续减少。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致使大量农业遗传资源损失,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2. 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长江流域的60%泥沙来自中上游开垦的坡地, 仅四川、重庆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达到5.33亿吨。水土流失导致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减少耕地100多万亩, 损失的肥力相当于4500万吨化肥。

3. 环境污染加剧。

自20世纪90年代, 由于我国乡镇企业迅猛蓬勃发展, 乡镇工业的烟尘排放、废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 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因为污染, 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粮食减产100亿千克以上。环境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造成资源恶化, 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的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 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 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就业难等问题;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 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 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 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 造成了人口增多—贫困—资源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5. 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

农业引缺水受旱面积持续增加,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水涝灾害严重, 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滥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三、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应对策略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从我国国情出发, 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 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 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 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的增强与完善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应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 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 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 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 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 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这种方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是稳定和完善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3. 以生产无公害粮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 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 农牧结合、农林结合, 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理想模式。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是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4.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

, 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保护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方面,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 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5. 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 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 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诞生不久, 推广不深, 今后必须在社会背景、经济发展阶段、法律制度创新等方面加以认真、细致、谨慎地创制。同时将进一步明确农业生态体系, 深入研究生态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我国地域辽阔, 由于各地区农业发展程度与地域气候、环境等的不同, 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深入研究较发达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不同的推进方略, 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相关的法规制度和长效发展机制。

摘要:文章以马克思农村生态思想为指导, 依托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合理成分和研究方法, 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剖析了现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提出了在新时期解决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的对策与方案。认为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的增强与完善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 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 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这种方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是稳定和完善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保障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佟庆远, 李王峰, 李宏.农村可持续发展对策及案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徐更生, 刘宗超.我们的治农方略, 化解三农问题的“另类”方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刘思华.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4].杨瑞文, 赵士熙.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5].张思骞, 张留征.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6].张新华, 岳林.新中国探索“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7].于春艳.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考[J].农村工作研究, 2007

[8].任爱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借鉴[J].环球农业, 2004

[9].刘志文, 王锡铜.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 1999 (4)

[10].王克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学院学报

篇4: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家园

建设生态家园,充分利用当地山区自然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脚养猪、果园养鸡、小山湾砌塘养鱼、水面养鸭等综合立体种养模式,是发展家庭经济的新途径。其主要特点是:小区域、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开发;科学布局、立体种养、良性循环;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

建立一个中等规模的生态家园,前期投资仅需4.5万元,一般投资回收期为4年,4年后其净收益可达5万~6万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采取以短养长、种养相结合、分年度投资的做法,一般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劳动力的农户都可以发展。

具体地点以选择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地势平缓,坡度在30度以下,山脚或附近有充足水源的低矮丘小山湾为宜。在开发布局上主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山顶戴“帽”,即自峰顶顺山坡而下,纵向10~30米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自然植被,加以管护,用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 在坡度30度以下山腰开发种植果树。果树幼龄期可套种花生、西瓜、菜、豆、绿肥等经济作物,果树成林后可在果园养鸡等。

3. 在山脚根据当地水源状况围堰筑堤,建立一定面积的鱼塘养鱼、养鸭。塘岸建畜禽养殖栏舍和建造沼气池。利用畜粪作为沼气原料,鸭粪喂鱼,沼液做果树肥料。

4. 在山口选择地势平坦的地点建造农家住房式管理房,从管理房至山上、田间、畜禽栏舍要建立机耕便道,便于管理。

5. 整个园区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园区周围种植绿竹等,以保持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优质的水源条件,减少畜禽、果树等病虫发生。

6. 在经营规模上,根据当地条件和农户的劳力资源、经济状况而定,可建立大、中、小不同规模的生态家园。具体经营模式要因地制宜,园区内的种养结构要力求合理。

篇5: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http://2010-4-13 9:41:19红网字体: 【大 中 小】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北部,总面积约1462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整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42.35万亩,森林面积121.16万亩,森林覆盖率60.3%。生态环境良好是安仁县最大的优势,农业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一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安仁,展现山清水秀的生态安仁魅力。

一、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建设。

以项目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抓建设。高标准建成江河湖防护林、工业防污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绿化带等一批新的造林基地,调节农业生产小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建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食品“三品”基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源,以典型引路,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形成秸秆—养殖—沼气—有机农业、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无公害生产等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全县规模养殖场开展清洁化生产,基本实现沼气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建设。

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放心”,尤其要抓好食用地产农产品,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企业标准(含地标)的制定,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全县农资市场和“三品”基地的监管,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坚持“三品”标准指导、督促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调优结构,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水平。

整合资源,放大特色,强力推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农业内部合理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种植业是农业基础产业,与农业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种植业水平。在布局上做到“一个确保、五个扩大”,即确保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扩大蔬菜面积,扩大特经特粮,扩大优质饲料牧草,扩大设施栽培,扩大立体高效种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

四、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进一步完善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对于被评为名牌产品的“生平米业”、“天扶菌业”、“豪峰茶业”等农业企业,要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名牌无形资产,为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的建设,通过产业和品牌的聚集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品牌,以壮大安仁农业经济实力。

五、拓展功能,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进一步加快大石国家森林公园申报步伐,充分发掘渡口丹霞地貌、龙海温泉的资源优势,把安仁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扩大农家乐接待点,进一步规范农业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提升农家乐档次,使广大市民享受“吃、住在农家”的农业风情游,做到“乐在农家、富在农家”。

六、科教兴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三更新”工程,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示范推广粮油、蔬菜、特经特粮、林业园艺、畜禽及特种水产新品种。大力推广轻型、省工、节本、高效和无公害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生态农业和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本领。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宣传,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七、引进“三资”,积极培植外向型市场竞争主体。

篇6:建设生态农业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侧记

早春二月气象新,一元复始万物苏.在和风送暖,山河竞秀的美好季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邀请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资深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新闻媒体记者会聚呼和浩特,举办了以“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蒙古林业 英文刊名:NEIMENGGU LINYE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

**县沼气建造工作可分为3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小型沼气池,沼气池容积为12m3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已损坏废弃,完整保存的不多,如黄避岙镇精制茶厂用于饼肥发酵的沼气池。二是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的沼气净化池,总共7家,共计1910m3,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三是2004年

开始建设的中小型厌氧发酵沼气池,单个容积以50m3为主,目前全县已建成130座,总容量6500m3。我县建设沼气池的功能与北方地区不同:北方地区主要是解决薪柴燃料,保护环境,集改厕、改圈、改厨“三改”于一身;我县沼气池主要用于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于柑桔、蔬菜、葡萄等作物生产,沼气用于居民生活燃料和畜牧业生产,集农村养殖环境治理、生产用肥、生活燃料于一身。第三个时期的沼气池建设工作真正体现出了生态农业的功能和效益。通过近5年的努力,沼气建设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储备充足,并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区和示范户。沼气建设的生态效益

沼气生态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肥料效益

经检测,并与农业生产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对,每立方米沼液相当于尿素0.75kg、氯化钾0.37kg、过磷酸钙1kg;每立方米沼渣相当于尿素7.6kg、过磷酸钙8kg、氯化钾1~2kg。养殖规模为150头左右的养殖户,建一个50m3的沼气池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年产沼液为沼气池容积的3倍,沼渣为沼液的10%,即年产沼液150m3,沼渣15m3,相当于生产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钾127.5kg、过磷酸钙165kg,经济价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农产品使用沼肥,不仅能使农产品增产增效,品质优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农业面源污染。

2.2 能源效益

沼气是沼气生态农业的副产品,作为清洁能源和农村热能已被农户普遍应用。一个容积50m3沼气池,日可产沼气12.5m3,可供7个以上3~5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农村家庭每年用煤气以6瓶计算,一个50m3沼气池的能源效益相当于42瓶煤气的价值,其经济价值约4000元。

2.3 环境效益

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便,基本达到养殖环境无蚊蝇无臭味的效果。经我县环保监测中心对沼气池污水排放测试: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0个单位;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的cod为1000个单位,减少了90%;沼液再经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达到400个单位的国家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县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 沼气生态农业工程进展不一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县里很重视,把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生态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有些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沼气池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尽管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很重,但沼气池建设工作尚是空白。

3.2 地质环境影响施工进度

**县土壤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土,地表2m以下多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现塌方现象,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加大沼气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像岳浦、贤庠等乡镇在沼气池施工中就出现该问题。50m3沼气池在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现塌方至少要延迟一个星期,造价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 沼气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沼气池安全使用技术手册中要求畜禽粪便干湿分离,且50m3沼气池最多只能处理150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实际生产中,养殖户不按技术手册和沼气池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执行,导致沼气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削弱了沼气池的厌氧发酵能力,达不到处理污染的目的。

3.4 沼气生态农业链的延伸工作开展不够

近5年的实验已证明“猪-沼-肥”是很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有关政策的规定,养殖户能在沼气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们再投入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后续部分就很难,需要政府支持。我县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区如双联峙畜牧小区、高塘珠益畜牧小区、茅洋畜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沼气生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上也存在试验示范推广不够的问题,在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面经验不足,示范引导作用不强,沼气综合利用停留在较低层面上,应用的领域比较狭窄,还没有发展成为以沼气为纽带,集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大的作用。

3.5 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

篇8:建设生态农业

2011年7月13日, 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在金华市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主持会议。省政府秘书长张鸿铭, 副秘书长李学忠、陈龙, 省级各有关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 全省各市市长、分管市长, 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局长;全省各县 (市、区) 政府负责人、“两区”办主任, 以及部分农业主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上午, 与会领导和业主代表实地考察了婺城区洋埠镇省级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汤溪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琅琊镇省级特色渔业与农业精品园、金华市农科院省级种子种苗精品园及万象花卉省级特色林业精品园等“两区”建设现场。吕省长在考察中认真了解“两区”的经营模式, 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特别是对金华农科院秉承“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送到农民家”的宗旨十分赞赏, 并提出要着眼于便民惠民, 着力扩大农技服务的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 进一步创新“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午, 会议在市文化中心举行。吕省长在会上强调, 要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 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抓好关键环节, 努力把农业“两区”打造成为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对贯彻落实吕祖善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求。葛副省长认为, 当前浙江省“两区”建设开局良好, 现代农业建设理念逐步确立, “两区”建设合力逐步增强, “两区”建设框架逐步拉开, “两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两区”建设管理逐步规范, 我们要积极贯彻吕省长的讲话精神, 沿着“两区”建设的方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走下去, 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作用。

在这轮农业“两区”建设中, 金华市绿野农业高新园区是金华市本级惟一的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 规划建设面积2.1万亩, 新增投资1.7亿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良好, 生态环境优越, 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齐全, 技术依托力量较强, 目前已引进规模企业10多家, 种养大户100多户, 已建组培楼1500平方米, 连栋大棚150亩, 钢架大棚500亩, 自控玻璃温室1843平方米, 观光葡萄长廊650米, 快繁育苗设施1200平方米, 节水灌溉设施800余亩, 精制茶厂 (18亩) 具备年产500吨干茶的加工能力, 畜牧生猪养殖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种猪场及万头生猪养殖场都已通过AA级标准化论证, 区内有南方室内观赏花卉新品种60多个, 优质彩叶绿化苗木品种100多个, 葡萄新优品种130多个。规划建设:畜牧 (生猪) (1380亩) 、苗木 (6000亩) 、茶叶 (3200亩) 三个产业示范区;水果 (1000亩) 、花卉 (2000亩) 、中药材 (400亩) 、种子种苗 (1000亩) 4个精品园。其中已经批准建设并在此次现场考察范围的有两个:一是金华市农科院种子种苗精品园, 二是万象花卉林业精品园。

一、金华市农科院种子种苗精品园建设内容

1. 花卉苗木种苗繁育区

主要承担优质花卉苗木种苗繁育, 新建智能快繁温室2500平方米、育苗联栋大棚6500平方米、繁苗专用大棚15亩, 年繁育量600万株。

2011年, 主要繁育金华朱砂桂种苗300万株、金球桂、浦城丹桂、状元红、茶花种苗80万株、盆栽铁皮石斛种苗10万株 (盆) 。

种苗繁育区除了提供优质种苗, 还承担种苗繁育技术应用示范, 在种苗繁育中, 扦插繁育方式分三种:一是全光照开放式穴盘育苗, 采用智能温室+全人工配比介质+穴盘方式, 关键技术是空气湿度、温度都是自动控制, 具有应用技术先进, 投资大, 对应用作物无时间和种类要求。缺点是不能被农民和一般种植农户接受, 智能启动技术应用示范的作用。另外其开放式生产的特点, 有益于科研和教学。二是大田黄土密闭式强遮阴育苗, 是一种农户目前广泛运用的扦插育苗方式, 具有直接成本低、扦插成活率高、出圃率偏低的特点。因大田苗床采用一层超过5厘米的干净黄土铺设, 大面积操作是受天气影响大, 雨天不能操作, 而且黄土质量和施工情况对苗木扦插成活率影响很大, 后期杂草多, 易发病虫害, 苗木整齐度差, 影响出圃率。三是密闭式强遮阴穴盘育苗, 其方式结合一、二两种育苗的长处, 同样采用穴盘+人工介质, 但扦插后采用小拱棚密闭, 以提供温度和湿度, 这种方式操作方便, 地面基本平整后整齐放入穴盘后即可, 受天气影响小, 因采用人工介质, 后期病虫害及杂草也少, 苗木生长整齐, 出圃率高, 以及人工成本大为节约, 是目前最佳的扦插育苗方式, 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 成本低, 应用面广, 农户易接受的特点。

2.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主要承担荷花、菱角、睡莲的品种保存、保育和资源应用, 新建玻璃温室1500平方米、连栋大棚2300平方米、资源圃水池30亩, 引进品种46个。主要种类为荷花, 分为鲜食莲蓬类品种、籽用 (生产莲子) 类品种、菜用藕类品种。

3. 精品水果品种展示区

主要展示金华特色水果和引进台湾的热带水果, 新建葡萄连栋式避雨棚30亩, 火龙果示范种植棚50亩。展示葡萄品种30个, 引进火龙果品种4个。其中, 火龙果结合园区“金华·台湾农业产业园项目”进行, 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选育成果品种2个, 能大量生产面积20亩, 经历2010年冬季严重冰雪灾害仍能正常生产。

二、万象花卉林业精品园主要建设内容

1. 苗木标准化示范区

新建大规格苗木科学栽培示范区60亩, 引进示范品种5个, 主要展示胸径大于10厘米的桂花科学种植示范、胸径大于12厘米的石榴科学种植示范、胸径大于10厘米的广东年桔栽培示范、胸径大于20厘米的香樟种植示范。

2. 花卉品种展示区

展示山茶品种15个, 以大型盆栽结合品种小苗做成观光花坛模式展示;切花月季品种12个, 以鲜切花花枝结合2000平方米采摘圃地进行展示;其他南方观赏植物品种73个, 通过商业租摆盆栽结合小苗繁育展示。

3. 农业休闲观光区

上一篇:走过才明白600字作文初三下一篇:民风民俗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