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孙志刚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户籍孙志刚范文

孙志刚主任2011医改讲话

凝聚共识攻坚克难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实效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 孙志刚

(2011年3月1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医改工作会议和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下发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等一会,陈竺部长将作重要讲话,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下午,张茅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化认识,增强信心

医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公立医院改革事关医改全局,事关百姓福祉,我们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要充分肯定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医务人员是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值得社会尊敬和信赖的队伍,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世界银行曾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这些成就的取得,公立医院和广大医务人员功不可没。对此,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要继续增进对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要客观看待公立医院存在的突出问题。公立医院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其历史背景和演化过程,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特定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引发的问题。譬如,药品加成政策,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财力紧张的背景下实施的,曾对当时缓解卫生资源短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发生变异的以药补医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逐步演化成了一种逐利机制。这种逐利机制日益削弱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忽视成本等问题,推高了医疗费用,绷紧了医患关系,长此以往将有损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公立医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深化医改摆在了突出位置。二是人民群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充满了更多期待,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必将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三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政府职能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尤其是近两年的医改实践,大家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共识也越来越多。四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政府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大事、突破一些难事。五是一些地方积极试点创新,在探索“四个分开”实现形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都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四,要深刻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紧迫性。医改实施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过12.6亿人。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近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明显降低了群众在基层就医费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社会各界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医改各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前四项改革的成果为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期盼公立医院改革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集聚力量,集聚智慧,攻坚克难,力求今年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上有重大突破,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二、综合改革,分层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是今年攻坚克难的主攻方向。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安排,结合实际,确保完成今年的改革任务。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公立医院改革必然涉及到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我们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公立医院诸多问题中那些是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的?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体制机制来取代旧的体制机制?用什么办法建立新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恐怕主要是回答这些问题。顶层设计只能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经过几个反复,完成认识的全过程。公立医院改革既涉及外部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涉及内部诸多机制的变革,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通过试点形成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准确判断,需要通过试点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各试点市县是整个改革的先头部队,肩负着为改革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光荣使命,要不负众望,下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顶层设计不是高不可攀的。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十分明确,只要我们结合实际把这些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框架和实施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市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因此,各地要认真学习文件,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要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基本思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方法,制订出具体化的制度框架,确定实施路径,形成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已经实施改革的试点城市要按照文件的要求,认真审视原有的改革方案和改革进展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改革设计。

第二,要推进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只选择某一方面的改革,短期内可能奏效,但由于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难以维持长久,更难以总结形成向全国推广的基本路子。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改

革,才能重新构建起新的体制机制。基层医疗机构推进综合改革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从而促使各级政府真正履行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和义务?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补偿机制,才能终结以药补医机制的运行,从而根治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才能符合公立医院的特点,从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和改善服务的积极性?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药品及器材采购供应机制,才能做到既安全有效又价格合理,同时又能遏制乃至杜绝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强化成本费用核算、减少浪费和流失,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医保支付方式,才能有效发挥医保体系对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有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应该如何建立上下分工协作机制,从而合理配置各种医疗资源,满足不同需求?还有,应该怎样核定医疗服务价格?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等等。这些问题,在综合改革中都要尽可能有所回答。各试点市县今年都要在综合改革上下更大气力,大胆进行探索。没有进行综合改革的,要按照国办发[2011]10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改革方案,突出综合改革,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要分层次推进。公立医院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层级和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各有侧重,改革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县级医院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又是连接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在继续推进试点城市改革的同时,要把县级医院改革摆到突出位置。这既是对公立医院改革认识的深化,也是巩固基层医改成果的客观需要。各地要对县级医院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财政投入、编制、人事、分配、药品、医保支付制度、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围绕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借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县级医院的实际,制订综合改革方案。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把改革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确保不引发社会震荡。要全面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县级医院达标建设,大力加强县级医务人才建设,形成一支医疗技术优良、医德医风高尚、深受群众尊敬和信赖的医务人员队伍。

第四,要统筹兼顾。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挖掘内部潜力,规范诊疗行为,强化成本核算,控制医药费用,使医院管理步入科学化、精细化轨道;通过服务创新,全面推广惠民便民措施,使人民群众尽快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同时,要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对此,国务院已经下发了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医的文件,各地要尽快清理修改与文件要求不符的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订鼓励社会办医的办法和实施细则。

三、形成合力,务求实效

当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下大力气,真抓实干,通力协作,合力攻坚。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今年医改工作的重点。各地特别是试点市县要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责任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按照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医改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要

求,各地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科学设计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二要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按照有关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为试点市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价格调整、人事分配、编制核定和管理等方面,尽可能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各级医改办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要按照既定的任务进度要求,认真抓好各时间节点的工作。各省都要成立专班,深入基层,解剖2-3家县级医院,分析梳理情况,形成对策建议,并将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国务院医改办。

三要加强财力保障。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公立医院改革所需的必要投入。希望各地根据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所需资金,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四要加强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氛围。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既展现公立医院改革的信心、决心和成效,也反映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改革中涌现的典型做法、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和激发试点地区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

同志们,今年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关键一年。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一定能够在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上取得突破,为医改不断取得新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改变中国法治进程的孙志刚案件

孙志刚,男,27岁,湖北武汉人,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结业。2003年2月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 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孙外出上网,途遇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检查身份证,因未带身份证,被作为“三无人员”带回派出所。孙的同学成先生闻讯后赶到派出所并出示孙的身份证,当事警官仍拒绝放孙。3月18日,孙被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当晚,孙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20日凌晨1时多,孙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于当日上午10时20分死亡。救护站死亡证明书上称其死因是“心脏病”。4月18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出具尸检检验鉴定书,结果表明,孙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6月5日上午,孙案开庭。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

2003年8月7日,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孙志刚案件的处理,是迅速的,是坚决的,也是非常严肃的。公安部部长周永康曾先后作了7次重要批示。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从而制止行政部门滥用“国家”、“政府”的名义侵害公民权益。

(建议用于“依法治国”的教学)

第三篇:孙志刚: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2014-07-02 10:30:25 |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 分享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涉及到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 2009年4月专门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医改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动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积极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面提标。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逐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4年的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由改革前50%左右分别提高到2014年的75%左右。二是开展大病保险。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各地普遍开展按病种、按人头和总额预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即时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18个省份城镇基本医保实行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部分省份开展了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并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其运行经费给以补助。由于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使计划经济时期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逐步演变成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运行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腐蚀医务人员队伍,绷紧医患关系,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予以破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使多年来以药补医的机制无法运行,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采购、补偿等方面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服务人口的数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定编定岗,所有人竞争上岗,合同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服务的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四是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以省为单位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6大创新举措,大幅度降低了虚高的药价,建立起规范性的采购机制。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则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予以补助,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至2011年7月,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2011年12月,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避免了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2013年国务院督查组的现场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09—2013年,中央投入近94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11—2013年,中央投资44.29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学生培养工作,启动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通过改革,基层“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

(四)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从2009年开始,按照“补助城乡统一,标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扩充”的基本要求,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2014年又提高到35元。实施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惠及了千家万户。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子

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2012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8个省份311个县(市)的752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县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13年国务院医改办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

二、推进医改的主要举措

五年多的医改,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亮点、新举措,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持续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概况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

中央提出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回顾五年改革历程,深化医改中的很多政策设计和改革举措都源于“三个基本”。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充分体现公益性,不应该是营利性的。这就要求必须破除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起新的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在实现路径上,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庞大繁杂,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推进改革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对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考验。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选择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以建机制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改革,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保基本、投向强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把诸多的改革举措聚焦到基层,从而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质的变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短期内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全国人民对医改取得成功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三)在重点突破上,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医改的过程就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的过程,因此,建机制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五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等等。在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增加投入与构建新机制两者结合起来,用投入促进改革,用投入换来新的机制。如果两者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增加的投入不但不能促进改革,反而很有可能会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添阻力。比如,在基层综合改革当中,实现增加投入和建立新机制的有机衔接,使广大医务人员切身体会到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改革带来的,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是新机制带来的,从而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革中去。

(四)在政策设计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实践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也会深化我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框架之后,鼓励各地先在局部进行试点探索,同时加强对地方试点的跟踪和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然后再在全国推开。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走弯路,不折腾,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成本,增加改革共识,凝集改革力量,释放改革智慧,使政策设计能够比较好的符合中国实际。比如,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如何通过综合改革建立基层新机制,如何创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这些都是在地方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再在全国推广的。

(五)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加强医改的组织领导,是深入推进改革的组织保证。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刘延东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统筹领导和指挥全国医改工作。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每年都与各省签订责任状,将改革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写进责任书中,各省对各市、各县也都签订责任状,把改革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并定期进行检查督办。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推动全国医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医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艰辛实践和不懈努力,深化医改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编织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其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其效果越来越好。同时也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

(一)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的实惠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全国平均下降了30%。这“一升一降”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真正落实,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件不断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变,明显改变了百姓看病就医的感受。

(二)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运行和发展所需经费有了根本保证,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脱钩,药品不再是牟利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功能。医务人员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而是一心一意为百姓看好病,服务好,职业价值得以体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群众的信赖。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状况,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更好的职业愿景,一大批医德好、医术高、勤奋工作的业务骨干受到了鼓舞,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和绩效考核导向。据统计,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每月比改革前提高了600元左右。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多一些。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他们增加了更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业务水平,拓展了空间。

(三)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医改的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基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综合改革,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激发,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去工作。大力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为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扩大了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逐步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有效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为稳定全国物价总水平作出了贡献。省级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新机制,推动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有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医疗服务业乃至健康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破除了逐利机制,转变了服务模式,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使医患双方重新建立了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医改让基层群众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不少大病患者因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时,医改为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全国政协组织各界政协委员全国调查,新华社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到全国调查,分别得出的结论都是医改是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

四、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各方面利益交织叠加,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也更大。

(一)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任务还十分艰巨

基本药物制度刚刚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还不稳固,在推进基层改革中,全国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地方政策措施落实尚未完全到位,长效性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特别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 9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推行进程较慢,制约了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需要。2013年初,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为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和作用发挥都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保管理体系还没有理顺,三保合一还没有实现。二是大病保险推进比较缓慢,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异地及时结算还没有完全推开,老百姓报销医药费还不方便。四是医保运行机制还需要改革,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制约作用尚未有效的体现出来,等等。

(三)公立医院改革亟需加快步伐

一是政府办医职责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尚未破除。医疗价格偏低,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公立医院管理粗放,缺乏规制,其发展规模、设备配置水平、服务行为、收费行为、安全质量等方面缺乏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三是医疗服务监管手段和方法简单,难以做到适时监管, 事后监管的惩处力度也不强,难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四是医患关系问题突出,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药品流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现在全国有

四、五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有一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而发达国家通常只有几家大的生产企业,几家大的流通企业,中国的药品有将近80%是靠医院卖出去的,这么多企业要把药品卖出去,很自然就把医院作为公关的对象,而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多卖药,卖高价药,医院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药品生产、流通和医院就结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加之监管不到位,招标采购办法弊端多,使之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丛生,违法违纪现象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阻碍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也难以健康发展。

(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城乡看,城市资源多、农村偏少;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所占比重看,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达到了90%;从新旧城区布局看,过多集中在老城区,有的地方新城区还处于空白。三是公立医院过快扩张,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竟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推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四是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尚未形成,基层不强、小病大看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

五、今后医改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深化医改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医改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医改成果基础上,更加注重落实政府保基本的职责;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建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县要扩大到1011个,覆盖50%以上的县,为2015年实现全覆盖打好基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每个省份至少有1个试点城市。2014年4月初刘延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着手研究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各地也要拿出规划,进一步确立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加快调整医疗服务资源规划布局,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为社会资本进入留有空间。三是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2014年所有参与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都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按照以投入换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继续对开展改革试点的县级公立医院和新增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给予补助。四是推进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切断医药补医的利益链条,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五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有效地调动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六是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研究制定分级诊疗的办法,今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要加强上下联动,完善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机制办法,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的各项政策。七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卫生计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制定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八是改革监管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前置性审批和相关规定,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2014年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三是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四是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筑牢看病就医的底线。一是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试点,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基本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各省(区、市)、市(地)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并向社会公布,做好制度衔接,切实发挥其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托底救急作用,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二是稳固基本医保参保率,提高保障水平。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政府人均新增补助4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机制,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所占比例。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管理服务。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省级统筹,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五是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六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定鼓励健康保险发展指导文件,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基层综合改革在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后,2012年开展了“回头看”,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全面的督查。2014年抓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文件,切实把基本药物采购配送、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改革到位,以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深化改革,促进基层新机制定型完善,不断释放改革成效。一是稳固政策。基层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而带来的问题,要继续深化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制度,督促各地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对基层医务人员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的考核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新机制,还要不断的完善。尤其是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真正拉开分配差距,激发队伍的活力。三是提升能力。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尤其要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有序扩面。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研究完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措施。五是筑牢网底。督促落实乡村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要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改变现有的乱象格局,建立起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流通新秩序。一是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办法。以省为单位,采取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实行信息联网,强化检测,使药品价格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省级与国家级药品招标采购联网,建立药品采购数据直报制度;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四是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药品批发企业向现代药品流通服务商转型、零售药店成为患者购药重要渠道的药品流通新格局。总之,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利于降低虚高药品价格,有利于遏制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存流通企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但只要我们下决心认真去抓,抓细抓实,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探索走出一条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推动医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扎实的健康支撑。

第四篇:一审判决后孙志刚死不瞑目

北京市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 刘春

孙志刚,一个大学毕业两年后在广州打工的外地青年,2003年3月17日晚因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而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收容。在由收容遣送站转至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三无人员收治点”后,被医院护工及其他收容人员殴打,于2003年3月20日10时25分左右死亡。

1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并亲自批示2。就这样,行凶者和与此案有关联的一系列人员迅速被依法惩处。2003年6月9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和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同时开庭,对18名被告人做出一审判决。另据报道,广州市有三名副局级以下的行政官员和警察等共23名人员受到党纪处分或行政处罚3。

在短短不到80天的时间里,多达41名相关人员受到法律制裁,似乎大快人心,这一事件也似乎暂时告于段落。

然而,远在北京与孙志刚素不相识的法律界人士却依然壮怀激烈!

因为,不但2003年5月22日贺卫方等青年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启动特别调查程序的建议书4尚无反馈意见,而且,孙志刚案件的一审庭审又暴露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新的违法问题5;因为没有中央领导的重视和亲自批示,各地同时发生的和大量久拖不决的类似案件仍然得不到解决6;广州市和全国各地执行收容职权的有关部门并没有以此为借为戒进行整顿,切实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等等,凡此种种,无不令人忧虑!

一、收容能否从此走上末路?

(一)认识收容的概念 收容遣送和收容审查

在法律理论上,没有收容这个概念。收容是实践中创设的一种手段。它种类繁多,问题复杂,是中国法律制度中最阴暗的一面之一。收容曾经分为收容审查和收容遣送两种。

收容审查是公安机关对于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嫌疑需要查清罪行的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手段。其自六十年代起就存在,依据是国发[1980]56号和公安部公发(1990)28号文件,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5月22日专门批复,重申收容审查的合法性7。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正后,已经废除了收容审查制度。但是,个别地方还在违法使用收容审查手段8。公安部没有在《刑事诉讼法》修正后明令废止收容审查,这是导致有的地方公安机关仍然在使用收容审查强制措施的原因之一。

收容遣送是由民政、公安部门负责,对于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以及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人员予以救济、 教育和安置的一种制度。它的存在依据是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二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孙志刚案件涉及的是收容遣送而不是收容审查。虽然,收容遣送和收容审查的执行机关、对象和依据都大不相同,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限制被收容人员的人身自由。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都不采取收容审查措施了,为什么对经济地位低下的流浪乞讨人员就要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呢?这是对流浪人员的歧视所致。

(二)、收容遣送没有法律依据

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第

(五)款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然而,国务院并没有在立法法施行后,废止收容遣送的相关规定。

(三)运用现行法律废除收容制度

长期以来,收容遣送制度因没有法律依据而遭到法律界正直人们的不断抨击。正是因为收容遣送制度没有法律依据,非法限制收容人员的人身自由,缺乏监督和制约,才使得收容的权力不断扩张,侵犯被收容人员人身权利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被收容人员往往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员,他们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下,向来逆来顺受,或法律意识淡漠,或没有经济能力寻求司法救济,这也培养了收容机构工作人员人上人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纵容了收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被收容人员的轻蔑和歧视甚至采取非人的待遇。以北京为例,每有重大活动都要清理遣送“三无”人员。在北京站就经常可以看到身穿制服的人象赶牲口一样趋赶着大量的收容人员,规模和场面着实令人震撼。孙志刚案件还有一个令人瞠目的事实没有被新闻媒体报道,那就是孙志刚死在精神病院里9,死前与精神病人一起关押,收容站如此不人道地对待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着实令人悚然。收容成了法制的死角和社会正常机体的毒瘤也从此可见一斑。

废除收容制度完全可以依据现行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条规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

(七)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因此,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只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就可以废除收容制度,保证中国公民的人身自由,避免悲剧重演。

二、

第五篇:孙志刚在平圩镇卫生院调研医改

孙志刚在平圩镇卫生院调研医改 2010年9月26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志刚在省卫生厅高开焰及市、区领导的陪同下亲临我院检查指导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

孙志刚深入我院了解实行药品 “零差率”执行情况,实地察看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配备、基本药物目录采购系统运转情况,听取医护人员、患者对综合医改及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反映。孙省长指出,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基层医改大幅降低药价、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要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确保药价不反弹。要逐步改变医生用药习惯,引导群众合理用药,规范使用基本药物。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规范推进竞聘上岗,确保竞争上岗不影响正常医疗卫生工作秩序。要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对医改工作的宣传引导,确保医改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最后孙省长对我院医改工作的开展表示肯定,对我院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示满意,临行之际,孙省长亲切的握住院长吴继萍同志的手说:“希望你干好老院长,干一辈子老百姓满意的好院长。”

孙省长在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与门诊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改惠民情况

临行之际,孙省长对我院医改工作予以肯定

上一篇:护工的职责范文下一篇:会意字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