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的思考

2023-02-22

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经历了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发展后, 正向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迈进。适应这一战略转变的需要, 民办院校如何突破“瓶颈”, 从招生规范化运作提升到全面的教学规范化建设, 保证并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办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 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的重要性

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是民办院校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民办院校的发展。

1.1 教学规范化是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学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规范, 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科学管理, 并通过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因此, 教学规范化是衡量教学管理活动成效、反映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

规范的涵义是什么?《辞源》中对规范的解释为“标准、法式”;《辞海》中规范的基本定义为“约定或规定的标准”;《汉语大词典》对规范的解释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规范化则为“使合于一定的标准”。可见, 规范是对行为主体自由度的一种限制和约束, 是对行为标准的一种规定。教学规范化, 则是从教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 对教学工作的各环节制订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 (规范) , 使教学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所谓制度化, 主要指各项教学工作都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 使整个教学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程序化就是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 成为参加教学活动的人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共同遵守的制度、规范, 以确保教学工作能顺利、完整地进行;标准化是指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的行为、事情的完成方式、程序、要求及其结果定格, 使它成为从事教学活动的准则。程序化与制度化、标准化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者是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制度化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作保证才能实现, 程序化则要求尽可能用制度的形式将教学活动的程序与步骤规范下来, 标准化则是用制度约束行为主体严格遵守程序的过程。三者中, 制度化是基础, 程序化是保障, 标准化是关键。

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的管理, 除通过指挥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外, 主要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被当代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先生曾经说过:“过去人才第一, 从今以后, 都必为制度第一。”这充分体现了制度管理的重要性。教学规范化, 使民办院校将教学管理纳入制度管理的轨道, 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有效地促使教学管理由经验型、人治化、随意性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同时, 推进教学规范化使民办院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标准,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易于执行和贯彻,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熟、完善的教学规范是历经实践检验之后对教学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固定和升华, 是多年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成功经验的外化, 它以静态的形式对各项工作进行动态的行为引导、组织控制和关系协调, 最终实现教学由以会议、文件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向以目标和任务为对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迈进。教学规范化本身就属于科学管理的范畴, 是教学管理水平的显著标识。一所民办院校的教学越规范, 其教学管理的水平就越高。

1.2 教学规范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院校发展永恒的主题, 而教学秩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学规范化表现为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 它不是法, 但具有一定“法”的性质和功能。一旦制定执行, 就成为全校师生教与学过程中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从而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同时, 教学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 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防止民办院校因工作人员经验的缺乏和队伍的相对不稳定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顺畅性。教学规范化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顺畅的教学秩序。在教学规范化的保证下, 教和学双方按照有序的活动方式进行, 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生学习水平的进步, 并为教学改革与建设创造了条件。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高度分工与协作, 教学规范化对民办院校教学工作的各个过程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规范, 不仅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和“瓶颈”因素, 而且能系统地识别和管理好各教学环节、各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保证每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并合理运行。教学规范化通过调节教学关系、指导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行为, 可以使民办院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 局部与全局之间达到协调平衡, 步调一致、群策群力地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1.3 教学规范化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培养人才是民办院校的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综观国内外著名私立大学发展的历史, 他们在稳定了办学规模后, 都无不重视学校内部的教学规范化建设, 他们虽然没有统一的运作模式, 但是他们都会尽量选择一个既有特色又高效的规范化运作方式。从国内民办院校的发展趋势看, 规范化管理尤其是教学规范化日益被提上各高校的议事日程, 一些发展速度快、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无不重视教学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国有30所民办本科院校已基本完成了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发展任务, 开始向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转变。规范化建设是民办院校成长的表现, 是成熟、健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从自身发展进程的角度讲, 教学规范化是民办院校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很大成绩, 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一些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规范行为。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势必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发展需要规范, 规范保证发展, 并为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这既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也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必然。

2 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的内容

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影响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 民办院校应重点抓好常规教学、改革建设和编制体制的规范化建设。

2.1 常规教学规范化

2.1.1 教学计划管理

第一, 应规范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规范化, 既是一个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民办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首先, 应严格专业设置的软、硬件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 达不到标准不能设立。民办院校自身应具有自我约束机制。其次, 应规范专业设置程序。民办院校应遵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及有关程序规定, 制定出包括建立信息渠道、开展社会调研、进行可行性论证及检查评估等科学规范的专业设置程序, 形成良好的专业设置管理运行机制。

第二, 要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修) 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民办院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因此, 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化是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民办院校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精神, 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课程体系等符合规范和教学规律, 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对修订工作的组织领导、程序和规格要求等均要作出严格的规定, 同时应尽可能地使文本规范一致。

此外, 民办院校的课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编制, 新课程开设, 人才需求调研等, 均应制定出明确的程序要求、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

2.1.2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全程管理, 民办院校的教学运行包括以教与学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管理和以校、院 (系) 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规范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运行管理规范, 包括制定备课、授课、自习与辅导、作业与批改、实验、实习 (训) 、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细则和质量标准, 抓好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二是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行政管理规范, 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系部等教学管理部门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管理职权, 对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的辅助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调度, 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运行, 同时也包括严格规范地搞好教学的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等。

2.1.3 教学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目前, 绝大部分民办院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但有的过于复杂, 缺乏可操作性, 有的尚不够健全与规范, 有待改进。民办院校的质量管理规范化, 最关键的是质量规格化、标准化。即建立科学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使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质量、课程质量及其他各项教学工作质量, 都有检查和衡量的尺度。通过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与反馈、考试、教育评估、用人单位反映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 强化教学过程的控制, 推行目标管理。

民办院校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办学。只有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 民办院校的办学才是合格的。有的院校已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 但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远比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质量复杂得多, 必须从教、学、管等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在教的方面, 主要依据各项制度和标准, 进行包括备课、试讲、教案审查等在内的前馈控制, 日常教学检查的过程控制, 以及期末综合考核与评价的目标控制。在学的方面, 学院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合格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评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达成度, 并按照这一要求, 进行包括听课、实验作业等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控制及课程结束或学期学年结束时的阶段性考核控制。此外, 从管理的角度监控教学质量, 还要建立规范的符合各民办院校实际的教学评估制度, 制定评估程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实施方法, 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

2.2 改革建设规范化

2.2.1 专业建设与改革

专业建设与改革规范, 是民办院校在常规教学规范化基础上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规范要求, 包括专业课程建设规范、教学内容与体系规范、教材建设规范、产学研结合工作规范等等。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 应对建设的内容、规划、组织实施、职责分工、经费管理、评估奖惩等制订出明确的规范。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方面, 应规范培养目标定位, 瞄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 应建立起教材编写、审定、印刷出版、稿酬、选用、订购、发放、优秀教材评选奖励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标准, 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在产学研方面, 要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产学研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2.2 教学条件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重的范畴, 它应当涵盖全部功能与活动:教学与课程、研究、师资、学生、校舍、设备、社区服务和校内管理[1]。其中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三大支柱”。这些教学条件建设应当是规范的、科学的、合格的。在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的基本建设上, 要着眼于民办院校教学工作的全局性、计划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完善决策机制和论证程序。各项硬件要以教育部评估指标为标准进行建设。同时要加强图书馆工作、实验室工作和校园网工作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建设和运行管理, 促进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园网建设、配备上的标准化和管理、使用上的规范化。

2.2.3“两支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民办院校应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及办学评估指标要求, 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准绳, 努力建设一支职业道德水平、教学水平、专业化水平高, 科研能力强,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及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要求, 建立起健全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等。确立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的基本条件, 建立准入制度;对教师和教学管理岗位的各项工作给予客观、全面地考核评价, 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送出进修、挂职锻炼、考察交流、专题培训、在岗自学等继续教育机制, 制订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建立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各岗位相应的职责和工作规范, 建立奖惩制度;实行专职教师聘用合同制, 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制。要积极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依法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平等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接受继续教育、承担科研课题、享受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做到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国有法规、校有制度”[2]。

2.3 编制体制规范化

2.3.1 科学设置机构, 明确责权划分

管理体制是指民办院校内部的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相互关系的根本制度。管理机构是管理体制的具体形式。民办院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人员编制等均由学校自定, 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灵活性。但民办高校的管理没有现成的管理体制模式可以套用, 也不可能寻找到完全适用本校的现成的管理方法。当前, 一方面不少民办院校的内部管理结构尚不健全, 不断完善和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保证权力运作的高效和相互制衡, 成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许多新的工作无法归口, 有的部门职责不明确, 理顺部门关系、重组教学机构, 势在必行。民办院校体制建设的规范化, 最根本的就是要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起符合民办高校实际需要而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创新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要用制度规范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通过制度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的决策及内部约束机制, 在办学实践中确立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权力界限和职责明确的高效的组织结构框架, 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使各个部门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各善其事。

2.3.2 合理定岗定员

定岗就是按部门的功能及工作环节设立岗位;定员就是针对某个岗位按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安排固定数量的人数。定岗定员工作是编制体制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民办院校建设高素质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关键。定岗定员规范化就是要根据民办院校的机构设置、专业设置、学生人数, 确定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的人员定编, 明确定岗定员的原则、条件、程序及工作要求。各个部门都要依据自己所承担的职能任务和有关政策规定, 科学设置岗位, 合理编制科 (室) 人员, 研究拟定部门包括编制分配、职位设置、轮岗交流、竞争上岗在内的定岗定员工作方案, 有秩序地开展定岗定员工作。

薪酬及考核工作规范与否关系到民办院校员工队伍及教学的稳定。因此, 教学规范化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薪酬体系与考核制度。

规范化的薪酬管理要求民办院校根据学校及教学发展的需要, 确定薪酬支付理念, 建立基于学院战略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薪酬策略和薪酬确定依据, 合理确定薪酬结构, 科学设计薪酬模型, 保证薪酬的内部一致性、外部竞争性、激励性和学院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绩效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 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 制定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和晋升模式, 规范绩效考核流程和实施步骤, 使考核公开、公平、公正。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 一方面为薪酬体系的规范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使各类人员找准定位, 明确努力方向和发展前途, 从而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推进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教学规范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民办院校在推进教学规范化的进程中, 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 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

教学规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制度化。各项制度只有经过实施,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 必须狠抓规章制度的实施。一是要加强制度宣传, 增强民办院校师生员工循规守章的意识, 使规章制度为全体师生员工所知晓。二是院校各级领导要在循规守章问题上以身作则, 率先示范。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学校的领导体制不同。民办院校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监督规范权力的运作, 尽量避免和克服人为因素对教学规范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对制度的实施进行督查, 通过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四是要坚持规章面前人人平等, 制度的执行中要有坚定的原则性, 对各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件予以认真、严肃处理。否则, 即使学校规章制度相当健全, 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规范化管理。

3.2 相对稳定, 不断完善

民办院校办学历史较短, 处在规模、人员、层次、专业等不断的变化中。只有稳定各项基本教学制度, 做好常规工作, 民办院校才能维持稳定的教学秩序, 才能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此外, 我们还要考虑到一项新制度生成、实践与成熟所需要的渐进性, 保持规章制度的连续性, 不能随意中断, 且新老规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是民办院校规范化建设的前提, 稳定的程度直接影响、制约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力度和推行的深度。

管理有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 静态管理即常规管理, 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而动态管理是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管理。随着民办院校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学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某些制度经实践检验, 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在今天看来, 就不一定完善和正确。有的制度在制定时期认为是正确可行的, 可是经过实践后, 发现有许多缺陷。有的制度超前于现实, 有的滞后于现实。这些都是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因此, 民办院校的教学制度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原有的制度和规范阻碍教学工作发展时, 就要及时清理、修改和完善, 按新的情况和要求, 制定新的符合客观需要的制度和规范, 保证制度和规范的适应、科学;当新的情况出现而没有制度进行规范时, 就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 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3.3 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

在推进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的过程中,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处理好全面推进和突出重点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 教学规范化几乎涵盖民办院校全部的主要工作, 具有整体性、全面性。既包括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开始, 直到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的教学全过程规范, 又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培养、校园文化等全方位规范, 还包括各教学部门、各环节直到各岗位的全员工作规范。民办院校办学历史短, 办学经验不足, 教学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使教学工作整体步入规范化, 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 各民办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层次、条件、环境不同,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 面临不同的建设任务和发展重点。如民办院校办学初期, 教学规范的重点是以开学准备、期中检查、期末总结三大环节为主线的工作内容程序化, 及教学组织与检查、教师教学档案管理、学生学籍与成绩管理等常规性工作的规范化。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在规范常规教学静态运行的基础上, 更要规范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动态发展。民办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实际, 分清轻重缓急, 重点抓, 反复抓。通过重点抓, 实现教学规范化点的突破, 以点带面;通过反复抓, 建立教学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从而推动规范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4 重视实践, 勇于创新

民办高校的工作千变万化,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任何理论、任何制度只有同工作实践相联系才能有的放失, 有所作为[3]。各项制度与规范如果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 那么这种规范再好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不少民办院校在建章立制时很大程度上都是参照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但是民办院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明显的差别, 有的制度在公办院校已施行多年, 但运用到民办院校中就不一定科学、可行。民办院校建立的制度在执行后,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听取意见。各项制度、规范与方法, 只有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丰富。实践是制定各项制度规范的目的和归宿。因此, 民办院校的教学工作必须立足实践, 在实践中勇于创新。

按照一般理解, 规范和创新似乎是对立的, 其实不然。我们认为, 强调规范并不是束缚手脚, 限制创新, 鼓励创新也不是不讲规范, 任由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质量决定生存”的严峻现实, 决定了民办院校在教学规范化的推进过程中既要强调规范, 更要不断创新。一方面要通过规范保证改革创新的顺利推进, 在规范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立足民办教育教学的实践, 将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转化为新的规范加以固化, 进一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创新呼唤着规范, 规范又孕育着进一步的创新。如此反复, 在规范与创新的循环中推动民办院校的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建设的三点作用和重要意义, 提出了教学规范化构建的三项主要内容, 并明确了推进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应把握好的四个问题。

关键词:民办院校,教学,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展望[J].中国教育报, 1999, 2, 1 (4) .

[2] 李季.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规范的理性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李维民.民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刍议.民办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健美操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探索下一篇: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就医心理分析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