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若望一书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若望一书有感范文

读《目送》一书有感

何飞扬

很久以前就读过《目送》,那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男作家,完全没有女性特点,其中“龙”这个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当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时,颠覆我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测,这细腻的文笔所书写的情感,证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龙应台所在孩子面前展现的爱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当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样做孩子亲密无间的朋友。

因为对龙应台的喜爱,买下了《目送》这本书,第一次翻开时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离家许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心底莫名的情绪被触动,不知是因为想念还是这段话对亲情说得透彻。上了大学后流传着一句话,作为外地学子你会发现考了十几年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初看我觉得有些诙谐,细想来却越发觉得伤感,我来上学时妈妈就是在车站目送我的背影离开。我有些讨厌这样犀利的龙应台,她将她认为的父女母子关系这样赤裸裸的写了出来,我抗拒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辩驳,心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不再有温柔母亲的形象,她是一个作者,一个有思想的作者,一个理性的作者,一个手诛笔伐的作者。

越读这本书就觉得龙应台真的是很适合她的名字,叙事绘景时也许还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总被那么一段话戳破而让心颤动,心在流血却没有办法与之抗争。《为谁》中安德烈嫌弃妈妈煮的泡面,带着妈妈去买菜,教妈妈做菜。正在为安德烈如此孝顺感动时,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驳妈妈的话“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让刚刚的感动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总希望龙应台回复儿子点什么,翻来翻去之后确定真正的结束了,作为一个母亲又能说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将把自己抛弃,让自己安顿好自己,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会离开妈妈的身边,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帮我们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来二十多年,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逃避着逃避着,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残忍的俱乐部,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张不开嘴挂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亲人间的爱,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靠着机器活着,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性的,没经历过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样子,会做出什么抉择。但现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没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让人痛苦。

第二篇:读《论语》一书有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宣传部王桂春

第三篇:读《目标》一书有感

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有多大,决定着人生的舞台有多大。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本以为这就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励志类的图书,只是冠以管理类的名号而已,但当自己读了这本小说后,便感觉完全不同。他不同于普通的管理类书籍一味的说教模式,而是一本真正的小说,他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有危机,有高潮,有冲突,有矛盾,有悬念,有铺展,有家庭和事业的交织,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峰回路转,同时也妙趣横生。他带你进入了一个以濒临倒闭的制造业工厂的场景,让主人公及他的团队,在钟纳老师的引导下,从一头雾水,到明确目标,发现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让人思考的过程。在这个深度思考的过程中,让你打破常规,挖掘问题的本质。总之,它给人以太多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就像钟纳问罗哥的,对一个制造业的工厂来说,他的目标是什么,主人公罗哥,脑子里会有很多答案,钟纳老师告诉他,只有一个目标,公司的一切行动都围绕此目标进行,其他几个全是参数。公司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利润—— “赢利”。

本书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找出阻碍达到目标所有瓶颈,该书的主人公罗哥从最初的彷徨,到通过一个远足的故事,得到启发,发现了问题:一,生产线的有效产能是由瓶颈制约因素决定的。二,在释放瓶颈设备的压力。三,存货是负债而非资产。对于这三个问题,主人公首先分析了他们的生产线,找出瓶

颈就是产品前端积压存货多,在找到瓶颈因素后,就开始提供瓶颈因素的利用率,并将它所需要的前端产品零件用红色和绿色区分。在通过调整瓶颈的设备,使得改善了员工的作息和工作优先顺序,保持让瓶颈设备满工作量24小时工作,提高有效产出。其次,通过增加设备和考察是否有替代品等方法,平衡流量与需求,从而降低了存货。

而另一方面,则是在流程的改进方面,本书简明深入的阐述了关于TOC的制造管理理念,该管理理念在最初接触时,很神秘,但通过该书的诠释,我对该理念有如下两种看法:

1、由于该理论是一套解决约束的流程,则我们可以逻辑地、系统地回答以前改进流程所出现的问题:改进什么?改成什么样子?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当我们在进行流程改进时,遇到阻碍目标发展的瓶颈因素时应理性思考上面三个问题。

2、该TOC理论除了是一套关于制造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外,也是一套日常的管理工具。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把他应用在如何有效的进行沟通、如何双赢地解决冲突、如何进行团队协作等等。有效的改进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具体问题。

而通过对该书的学习,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应该:有效的对流程进行控制,优化流程,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力;由于我们工作在一个系统中,所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如何去消除瓶颈现象,并有效的解决则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所在;在确定了目标后,应尽全力达成目标,目标不在高,而在于适合当期的发展,而如果我们只是望目止步,把目标高高的挂在眼

前,没有执行,则目标对于我们来说也只是一个梅子,可望不可及,所以制订了目标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最重要的则是去思考、去执行、去贯彻,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目标。

对于我们财务人员而言,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内容,应将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的目标达成统一,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达到目标。所以,在做每一项决策时候,还要多问自己,这样可以为企业实现目标么?可以推进企业的目标实现么?唯有如此,才能成就企业,也才能成就自己。

财务部2009-12-8

第四篇:读《干法》一书有感

《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触。谁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幸福工作法,稻盛和夫是把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首先,《干法》不是教你怎么干,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干”和“干”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而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讨厌劳动,讨厌工作,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这个问题在稻盛和夫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是为了磨砺个人心志,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也许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或另辟新径,但稻盛和夫却并不那么消极。在一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在同伴都陆续选择离开公司的这种情况下,在被分配到一个冷门部门后,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选择了主动面对,于是他抓住了机会,通过勤奋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新型绝缘体,这个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从而获得松下公司的大订单使所在企业起死回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己的命运也同时被改变了。

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正如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我们的爱人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对我们现有的工作说“不”,所以我们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做到像上述的那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尤其在遇到一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外力的影响下,我们很难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完成。

因此当我们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

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书关上,自省吾身。自认为“干”的意义领悟到了,这么

多年确实不自觉在这样做。但“努力地干”还得加强,这方面只能打个70分,“拼命地干”就不用说了,需要反省,需要更加努力。“持续地努力地工作”是我们应有的素养,不管你在哪干?都应该自觉地自然地“持续努力地工作”。当看到我们的公司一天天壮大,一天天越发辉煌,那是因有我们自己的一份汗水,我们也会觉得骄傲!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

如此而已。每一瞄准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陈伟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这种状态”---描述你心中梦想的目标,然后乘上喷气式飞机,顷刻之间飞跃千里,马上到达目的地---世上没有这样高超的方法。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验,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

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

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

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

第五篇:读《中国震撼》一书有感

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分析,丰富和诠释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

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看到这里,也大致知道了全书的关键词——“文明型国家”,正因为它,才让中国创造出以下种种震撼。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之前一直提到“文明型国家”,那何为“文明型国家”呢?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一个古老文明,又同时具备了现代化国家的品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正如文中所讲:“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这是一种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产生中国震撼的第一个冲击波。书中又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然而史实也确实如此,西方的崛起充斥着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写到此处,不禁让我想起电影——《建国伟业》,每每看到中国被侵略的情景,我都会义愤填膺,中国一直本着和平共处的态度在世界大家庭中生存着,但就是有好事者喜欢拨动这杆和平之秤,一度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其实中国也可以用残暴的武力面对外来入侵,但是她没有,她靠着自己坚韧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最终的解放,靠着自己和平发展的理念书写了光荣的革命史。如果没有这股力量支撑着,那么中国的崛起也将会是一部不光彩的、血与火的历史。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创建“文明型国家”的必经之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明历史传统。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有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

经验的基本概括。其中高铁的出现可谓是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的种种联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并且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率就相对变大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还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一种政治价值观念的崛起。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就是理念,中国的崛起确实引人注目,但崛起背后的理念似乎就没有如此强烈地被关注了。为此,作者梳理出了八大中国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我们可以将这八大理念与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相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提到了“民生为大”,民生,顾名思义: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这又能联想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主义国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是我们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首要任务。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主政治制度及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建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但也不能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全套照搬,正如作者写的:“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实践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才行,落实到中国人讲的‘以人为本’上才行,无论是什么制度,最终都必须体现在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这才是民主的实质,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不够的,优质民主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

就存在着一些基本缺陷:

一、无法在政治、公民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二、存在只有法庭可受理的人权问题才算人权问题的法条主义;

三、个人权利超越集体权利;

四、人权体系中优先顺序的概念。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模式”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国震撼》这本书让我们更客观的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中国发展的道路虽然还会有曲折坎坷、充满风险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品读完此书,我热血沸腾!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中国终于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了,从长远角度看,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版图都有可能随着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模式将被全世界认可。太阳从东方升起,希望从东方升起,巨龙从东方升起,中国从东方崛起!相信中国会一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震撼!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大力发扬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从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份内的工作,为公司的转型升级献计献策,为把长江光电真正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光电企业贡献光和热,为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生产安全部:戴华

上一篇:读狮子王读后感范文下一篇:都市建筑综合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