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1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学校体育学1范文

材料3—学校汇报参考1(麟游县镇头初中学)

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镇头初级中学工作汇报

镇头初级中学校长

剌俊儒 (2015年7月1日)

镇头初级中学位于隋唐避暑离宫九成宫所在地,县城东大街23号,始建于1974年。我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走“课题引领,特色发展”办学之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陕西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先进单位、省级校本教研基地、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语言文字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一)学生、班级情况。全校30个教学班,学生1332名,其中女生600名;

七、

八、九年级各10个班,学生分别为437名、468名、427名;住宿生469名。最大班额52人,平均班额44人,没有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留守儿童98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618名,占46%。

(二)教师情况。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91名,县级以上先进教师18人、县级以上教学能手15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市县级名师12人。本科学历64人,研究生学历2人。学校开展教职工全员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和国培、省培等继续教育,每个月每位教师撰写1篇教学反思。公用经费

- 1

6.师生比:学校教职工96名,师生比1︰13.9,达到省定评估标准。

7.专任教师学历。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64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3%,达到省定评估标准。

8.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学校一级职称教师28人,高级职称教师9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为41%,达到省定评估标准。

9.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或骨干教师比例: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1人,占教师总数23%,达到省定评估标准。

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均衡发展九项“门槛”指标。

(四)经费情况。2014-2015学年生均公用经费1250元,总额为155.5万元,全部按时拨付到位。学校做到预算管理规范使用,主要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仪器、图书资料购置等,保证了教育教学需求。

(五)安全管理。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疏散演练。学校配备了安保干部2名、专职保安3名,专职校医一名。安装了监控器和报警专用电话,安装了防护栏,学校购买了警用器械,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用电等符合安全规定,并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每日进行安全巡查。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集和各类安全预案,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校园师生安全。

二、工作特色和亮点

- 3

育训练队,近年来向省市输送体育后备人才30多人,举重、射箭传统比赛项目连续10年来处全市领先水平。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和“体育艺术2+1”“两课两操一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两次运动会。2012年学生广播体操比赛获全市第一名,学校被确定为宝鸡市体育传统项目校。挖掘九成宫文化资源,开展“欧体书法进课堂”活动,开设欧体书法课程,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师生书法大赛,在全校形成“人人写书法、个个习欧体”的书香氛围,近三年来,有12名学生在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学校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开发了舞蹈、管乐、航模、绘画、手工制作等校本课程,2014年有4项师生科技创新发明作品荣获国家专利,有10多件师生科技作品在省市获奖。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生源增加,校舍面积不足。二是老教师对教育手段应用不够熟练。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硬件投入,进一步加强部室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 5 -

第二篇:运动训练学笔记[1][1]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49.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

体能训练的意义;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A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6.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内部阻力)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57.最大力量测定:静态测定、动态测定:最理想的测定是测定肌肉等动练习的最大力量值。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a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B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C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B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C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D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E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A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B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C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D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E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B各种爆发力练习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A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A持续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c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D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E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A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F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G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4.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961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

962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7.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主观努力下降。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A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A确定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A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B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C检查性比赛a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b专项素质发展情况c阵容安排的适宜度d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D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A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B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C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A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B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C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D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a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b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 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内容:a上一年度比赛及本年度参赛指标。B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C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D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E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f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G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H年度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加大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B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 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12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113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A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114运动队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与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

115.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 116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A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B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C完善内部管理机制。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E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成果F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

117运动队的人员组成: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教练员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基本素质:A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B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C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D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118运动员的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

第三篇:公共行政学(1)

.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威尔逊 )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 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3.1926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怀特)

1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张金鉴)。

15.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16.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斯)。

17.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18.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19.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

20.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21.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2. 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2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的划分/行政组织设置/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24.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25.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26.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2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28.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29.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30.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的地方政府。

31.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32.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特殊型)的行政区。

33.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34.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选任制)

3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委任制)

36.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委任制)。

37.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考任制)。

38.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决策权力 )。

39.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0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41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部外制)类型。

42部外制是(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43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英国)

44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中国)

45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46.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47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4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2006年1月1日)

49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临时方案)

50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追踪方案)

51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52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领导决策系统)

53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

54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实施阶段)

55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纠正偏差)

56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社会监督)

57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58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事先)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59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预算)

60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税法)

6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2003年1月1日)

62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

63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30)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64目标管理方法是(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65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多项选择题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司法/ 行政/立法)三种权力。

2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威尔逊 /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3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魏劳毕/怀特/费富纳)完成的。

4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5行政环境的特点是(特殊性/复杂性/不稳定性/约束性)

6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7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教育)

8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9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无知和非理性/不平等问题)

10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民主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11下列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有(比利时/加拿大/斯里兰卡)

12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墨西哥/埃及)

13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自治体地方政府/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行政体地方政府)

14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型/特殊型/发展型)

15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政府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

16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17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奖惩权力/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合法权力)

18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

19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部内制/部外制/折中制/党统一领导制)

20人事行政机关实行部内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瑞士/德国)

21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功绩晋升/人事分类、依法管理/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22下列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美国/中国/日本)

23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廉/绩/勤/德/能)

24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领导决策系统/专家咨询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25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行政协调/行政控制/行政沟通/行政指挥)

26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27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下行沟通 )

28社会监督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新闻机构/政协)

29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的类型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执政党的监

督) 30税收的基本特征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

31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

32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法律保留/法律优先/职权法定/依据法律/职权与职责统一)

33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技术方法/行政程序/基本手段)

34行政方法的特点有(科学性/民主性/创新性/系统性/技术性)

35行政程序的特点主要有(稳定性/合法性/强制性)

36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内部标杆瞄准/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行业内标杆瞄准/跨行业标杆瞄准/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37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工作效率)

38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公平指标/效能指标)

39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模式主要有(市场政府模式/参与政府模式/解制式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

40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

41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奖惩教育工作/组织实施工作/协调控制工作/检查总结工作/计划安排工作)

42一般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系统实施/系统设计/系统维护/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评价) 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公共行政: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里公共组织是指政府,也可以说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3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4一般行政环境: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5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6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7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8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9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0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14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15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 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16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17 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18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20机关行政: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21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22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3非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4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25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26广义的行政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27.社会监督:是指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

28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29税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30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3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34战略管理: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35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6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人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7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38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9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2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3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①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②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③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④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4 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5简述行政体制的特点。(1)鲜明的政治性;(2)较强的稳定性;(3)严格的系统性;(4)相对的滞后性:(5)历史的继承性。

6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

)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7简述人事行政的特点。(1)法治化;(2)专业化;(3)职业化;(4)现代化。

8简述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德才兼备原则;(2)知人善任原则;(3)公平竞争原则;(4)功绩原则;(5)依法管理原则。

9简述机关行政的特征。(1)机关行政的事务性;(2)机关行政的综合性;(3)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10简述机关行政的作用。(1)发动作用;(2)枢纽作用;(3)保障作用;(4)效率作用;(5)联系作用。

11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

12简述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科学预测原则;(2)信息原则;(3)可行性原则;(4)满意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6)公平与民主原则;(7)法制原则;(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13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哪些要点?(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2)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5)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

14简述行政执行的特点。(1)综合性;(2)目的性;(3)具体性;(4)强制性;(5)灵活性。

15简述行政执行的原则。(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16简述行政监督的特点。(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八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17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18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1)职权法定;(3)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19行政法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20行政方法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作用。(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21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22简述行政改革的取向。(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2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对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利条件,充分估计这些不利条件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所起的负作用。

论述题(要点)

1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2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3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1)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

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4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5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6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6)法制性。

7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8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9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10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1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12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13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4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15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6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为重点。

17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18试述行政改革的动力。(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19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第四篇:信息学总结(1)

1. 期刊,专利文献,科技图书合称科技文献三大支柱。

2. 文献的分类:图书,期刊,专利,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产品资料,电子出版物和联机系统。

3. 几种重要的化学领域的数据库: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网,中国专利网,化工信息网,中国知识产权信息网;

外文:Scifinder,Elseive,Springer,Willian,Science online,academic search premier 4.请从网上查阅与化学有关的研究性文章,写出他们的论文组成部分,参考文献的引证次序

论文:标题,摘要,引言,工作方法,结果与讨论,致谢

参考文献引证次序:作者,题目,出版事项 5,科技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那几部分?

理论准备,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实验器材与原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分析整理

6。在写论文时,引证参考文献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引证原则:及时性,珍贵性,准确,相关性

注意问题:集中列于文末,文中只标明序码。参考文献序码必须与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一致;参考文献中,作者三人以上者只写三人后加“等”,或(et al);篇名可以不写出,只写出刊名。参考文献各项之间,应该用逗号或空格分开。

7.查找某一种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可通过哪几种词典,若查找化工原料或化学试剂的产地,价格,可以从那些手册与词典中查找? 8,请从网上查阅中,外杂志各两种期刊的投稿简则或者作者注意事项(外文:introduction to auther,notice to author)

4,写出一篇化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可向哪些刊物投递 10.在国外期刊中SCI收录的影响因子最大的是哪两种刊物?

11.叙述通过SCI科学引文数据库查找某作者文章收录的过程。写出CA中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摘要的主要组成部分。

12.,将下列引文缩写以中文表达 Span. Cat. Neth.Pat. J.Coord.Chem. Rev.of Mole.Spec. J.Chem.Edu. Cryst. PVA 13,CA文献中,文摘号前B。P,R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4.将下列计算机检索时的语句以中文意思表达

Ink water-base/AB Ester(2n)Hydrolysis Synth?? Ester not condensation Ethene or cxidation Catalyst (w) oxidation.

(一)一次文献: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如阅读性图书、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档案等都是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指文献工作者对分散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提炼、浓缩、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科学方法组织编排、编辑出版的文献,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的工具性文献。如各种目录、题录、文摘及机读型书目数据库、网上检索引擎等都属于二次文献。

(二)检索基本步骤 网络检索过程包括:

课题分析-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构造检索式,选择检索途径-调整检索策略-评价检索结果 :

1、分析要检索的课题主要内容,确定学科范围、检索主题和关键词。

2、根据课题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库。 

3、设计合理的检索式,提高查准率。检索式是检索策略的具体体现,它控制着检索过程,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检索到最相关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搜索引擎、数据库、不同的信息需求,有不同的检索策略,其检索式的构造也各有不同。设计合理的检索式成为控制和提高检索质量的关键。

4、输入检索词 

5、选择检索字段:选择与检索条件相应的检索字段。 

6、阅读、分析检索结果,优化、修改检索策略。 

7、打印或下载检索结果

(3)区分:人工语言:是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而由人工创制的,采用规范词(controlled term),用来专指某个概念,可以将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多义词及缩略词规范在一起,由人工控制。人工语言包括:分类检索语言(分类号)、主题检索语言和代码检索语言(化学物质登记号)。

 自然语言:检索用词是从信息内容本身抽取的,主要依赖于计算机自动抽词技术完成

()特征,来源?

(4)如何查找国内会议论? 免费检索的数据库有两个:

(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站上提供了其下属8家成员馆馆藏中文会议论文的题录文摘,用户可通过NSTL或CSDL原文传递系统获取原文。网址:http:///catlog/ (12)学术论文:论文写作内容:

 标题、摘要、引言、工作方法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引证

参考文献引证:.引证原则

 (1) 及时性原则:最新的科技情报,已过时的,普教书中所载明的人所共知的结论则不必引用。

 (2) 珍贵性原则:著录的参考文献主要是近期的,但对一些重要文献,也必须注意引用。

 (3) 准确性原则:著录的参考文献,必须是准确无误,以便读者查找。  (4) 直关性原则:所著参考文献是与本研究工作直接有关的重要材料。

 参考文献各项之间,应用逗号或空格分开。

 参考文献的顺序原则是:作者(Auther)题题(Title),出版事项(facts of publication)如(1)科技图书:[序号],作者,篇名,《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始页码

 (2)科技期刊[序号],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年,起始页码。  [1]Orank,J.;Park,G.S,Trans Faraday Soc.45,(1949)240  [2]张正奇、俞汝勤,中国科学B辑,1988,(8):810。  (3)专利文献,[序号],作者,专刊号,出版日期。

 [1]Willson,D.A., us 4399070(1983).Chem Abstri 1983,99,138839.  [2]krueger. F.,Palldeuhn D., DE,2741504(1979)  (4)会议报告:[序号],作者,会议名称,地点,时间,页码  张景龄,全国第二届磷化学会,武汉,1992,11 P71。 

    

 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其明显的特征是年、卷、期号和起止页码

①② 例3:Y.Gong, “Speech recognition in noisy environments: A Survey,”

③④⑤⑥Speech Commum.Vol.16,no.3, pp.261-291, Apr. 1995.

 例中:①论文著者;②论文题名;③刊名(外文期刊多数为斜体);④卷、期号;⑤起止页码;⑥出版日期。

1、综合性化学期刊和化学评论期刊  化学学报、化学通报、化学世界、应用化学  美国化学会志、化学评论、化学研究评述等 

2、快速报道期刊  化学快报(Chemistry Letters)、化学物理快报、无机与核化学快报、讯号情报,化学类等

3、新闻、技术经济类期刊

化工文摘、化学周报、欧洲化学新闻、化学与工程新闻、化学与橡胶工业报告 运用布尔逻辑算符(boolean operators)对检索词进行逻辑组配,表达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AND、OR、NOT

OR:逻辑或,常用“+”号表示,满足其中之一。

AND:逻辑与,常用“*”号表示,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NOT:逻辑非,常用“-”号表示,满足前者,同时排除后者。 科研过程:

理论准备 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

实验器材的准备

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

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分析整理

   

(w)算符: 两旁的检索词按所列的顺序排列,中间不插入其它词。例如Solar(w)Energy表示检索Solar Energy词组。

(nw)算符:两旁的检索词按所列的顺序排列,中间允许插入n或少于n个单词(包括非用词在内)。W:words,n是大于1的数字,一般用到3。例如?S Electric(1 w) Vehicles 表示要求在数据库的基本索引中检索Electric Vehicls、elctric Rail Vehicles等词组。

(w)算符也可作为(nw)在n=0时的一个特征。

(N)算符: 检索词相互靠近,不规定前后位置,不允许插入其它词,而允许出现空格或符号。例如,用Sulfur(n)Remov???可查出Sulfur Removal或Remove Sulfur(脱硫)。 (nN)算符: 检索词中间允许插入n或少于n个单词(包括非用词在内),前后位置不作规定,可以颠倒。 例如输入ECONOM?(2N)RECOVERY,将能检索到ECONOMIC RECOVERY,RECOVERY OF THE ECONOMY以及RECOVERY FROM ECONOMIC TROUBLES。

(F)算符表示在同一个字段中按检索词的任意顺序进行检索,中间插入的词数不限。字段可以指定,也可以是任意的。F是Field的第一个字母。这个算符的使用,举例如下:

Electric (F)Vehicles表示在数据库基本索引的任一字段检索Electric和 Vehicles两个单词,这两个词必须在同一字段内,前后位置不限。

Environment (F)Impact/De,Ti表示在叙词字段和题目字段中检索Environment和impact两个单词,这两个词必须出现在同一字段内,叙词字段或题目字段。

(L)算符仅用在叙词具有相关关系的数据库中。只要有(L)算符,系统就局限在叙词字段中检索。L是Link的第一个字母。例如? Energy Policy (L) United States表示在叙词字段中检索,United States必须和Energy Policy词组有关,例如前后为二级主题关系。(L)算符两旁的检索词的位置是任意的。

(S)算符表示在同一个子字段中检索词的任意顺序进行检索,中间插入的词数不限。子字段所在的字段可以指定,也可以是任意的。例如?S Solar(s)Energy/Id表示在自由词字段中寻找在同一个字段中含有Solar和Energy两个单词的记录。

(C)算符表示在同一个记录中按检索词的任意顺序进行检索,相当于布尔算符and. C是Citation的第一字母。例如?S Solar (c)Energy表示在记录的任意字段中检索到solar和energy两个单词就可,也就是两个单词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记录的不同字段中。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 浏览检索(browse) 索引检索(index)

简单检索(simple search、basic search、quick search、easy search) 高级检索(advance search、expert search、guide search) 二次检索(refined search) 命令检索(command search)

自然语言检索(natural language search) 中文全文数据库:三大平台: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

九大数据库:期刊全文数据库(3个)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之数字化期刊

学位论文数据库(3个)

High Wire Press Blackwell Scholargoogle 会议论文数据库(2个)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

标准数据库(1个) JCR

全文获取的途经方法:

弄清楚文献的语种 二

弄清楚文献的种类

补全

必要的详细的信息

检索并获取全文

1.2 专利的种类

• 发明专利

invention patent •

外观设计专利 design patent

• 实用新型专利 utility model patent

1.3 专利有效期限

我国专利法第42条规定,自申请日起计算,发明专

利权的有效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有效期限为10年.

国外专利:申请日起计算15~20年 国际专利分类(IPC)

专利文献检索的一般过程:1)分析检索主题; (2)确定中外文关键词; (3)选择专利的IPC分类号;

(4)选择检索系统,进行初步检索; (5)记录检索结果;

(6)根据找到的专利文献调整检索策略。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中国专利信息网

中国知识产权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IPDL

欧洲专利局网络数据库

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数据库

 标准 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它是一种技术文件,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规格和技术规则。由权威机构制定,大家共同遵守。

 ISO:国际标准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 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

 GB:国家标准

GB/T:国家推荐标准

GB/Z:国家指导标准

DB:地方标准

JB:机械行业标准

HG:化工行业标准  Q:企业标准 

第五篇:公安学热点1

公安学热点目前考试题目:1社会转型期警察权威弱化的原因以及警察权威的重塑,2如何使警察成为反恐工作的中流砥柱3,社会治安防控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

1社会转型期警察权威弱化的原因以及警察权威的重塑,

警察执法权威由警察组织影响!个体警察工作能力!人格魅力等三方面产生, 其中警察组织影响即警察职业权威是基础,警察能力权威是支柱,警察人格权威 是后盾"警察职业权威由国家和政府依法赋予,由警察机构依法享有,本质上是 警察权力,属于警察的外在固有权威"而个体警察工作能力!人格魅力取决于个 体警察本身,是内在性权威"他们是警察执法权威的组成部分,也是警察执法权 威构建和维护的基础"内在权威和外在权威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 同决定并构成警察执法权威,并决定了警察执法权威具有组织性!有限性!相对 性!主动性和法律性等特征" 第二章社会转型期警察执法权威弱化根由分析

社会转型期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背离了权威的发展要求,虽然可以视为改 革过程中的镇痛!转型期社会状态下的必然产物,却可能严重影响到社会治安的 管理效果,当然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警察权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警察本体制约

一!警察自我职业感的丧失影响权威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文明发展和价值观的演变"当前,价值观

念的改变难以知道甚至弱化警察的无私奉献精神,价值失落感难免影响和制约着 警察权威的构建和体现"而警察职业的较高危险性!紧张性与复杂性使民警心里 容易产生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等现象"同时,暴力袭警案件频发不 可避免地导致民警的执法公正积极性受挫,引起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理念偏差! 执法行为偏激等,甚至产生怕出警!怕开警车!怕穿警服!怕使用枪支!怕接触 群众的/五怕0现象和不想执法!不想做事等不作为行为".必然伤害群众感情, 引发群众不满,损害警察权威" 二!警察执法权威的外在表现形式弱化制约权威

警察执法权威按照表现形式不同可划分为表层权威!中层权威和深层权威, 其表层权威和中层权威主要体现为警察制服和警用装备,警察素质和执法水平则 是警察执法的深层权威"他们共同影响和制约着警察执法权威的形成和作用的发 挥"当前警用制服泛滥,屡禁不止,近似!仿制!仿冒警服行为界定不清,打击 处理不力,如城市管理!文化稽查!市场管理等部门制服都大多同警察制服类似, /鱼目混珠0的结果是混淆视听,使公众难以辩别,弱化警服在公众心目中的权 威性"对于警械武器的配备使用问题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线治安民 警大多不装备必要武器警械,赤手空拳出警,有的派出所民警从警十几年甚至连 枪都没有摸过"警察硬件装备不足必然极大制约警察执法战斗力,导致警察外在 威慑力不足,也助长了违法犯罪行为人蔑视警察权威的信心" 三!个体素质制约权威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无法战胜 敌人的"同样的道理,公安队伍文化学历低,也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不可否 认,随着招警制度的规范化,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和其 他系统的公务员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是存在着公安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而个别警察/道 德赤字0更使公众失去信心,警察队伍中的/恶0性事件,严重损害了警察的道 德权威,降低社会对一警察的信任度,警民关系差,从而影响其权威" 第二节制度制约

一!角色冲突影响权威评价和认同

作为和平年代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群体,警察职能理应能够满足公众的 安全需求及其它法律设定的社会要求"传统上公众把治安当成警察的份内工作, 将治安好坏归结为警察执法工作的好坏,对警察群体往往给予很高的期望,要求 警察执法职能综合性!多样性,警察角色综合性而非单一的/犯罪0控制性,/有 事找警察0就是最好的写照"早在20世纪3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警察 局长奥古斯特#伏尔默就有过精彩论述:/公众期望警察具有所罗门的智慧!大 卫的勇气!参孙的神力!纽伯的耐心!摩西的领导才能!善良撒玛利亚人的仁慈! 亚历山大的战略素养!但尼尔的诚信!林肯的外交手腕!拿撒勒木匠的宽容,以 及自然!生物和社会科学各个分支的渊博知识"如果一名警察拥有了这一切,那 么他才可能够得上是优秀警察"0-0但社会治安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治安秩序 的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一依靠警察的努力是不够的"警察作为治安维 护的主体之一,其功能也是有限的"执法实践中警察往往并非/通才0,可以说 相当多的警察是既不通又不专,难以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或者说力不从心"而当公 众求助得不到及时!满意!合理答复时,公众由不满转为抱怨乃至愤怒,继而怨 恨,对执法警察也失去了信任,严重影响到公众对警察的现实评价和认同" 二!制度设计的相对滞后影响权威的合法性

警察执法制度建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警察执法权力的运行"当前多警

种的弊累!权力和利益规范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执法评判机制的不完善等都严重影 响到治安执法实践"当前在我国,警察横跨行政和司法两大主要领域,警察类别 较多,职能宽泛,其性质相对混淆,不同警种职责不同,被管理者很难分清,只 能统而认之,一概而论"不同执法行为个别或集中影响,反映到不同公众,基本 都归为一般治安管理,司法警察不具有社会治安管理职能,但其表现却直接影响 到行政警察的管理形象和管理权威,制约着警察权威的构建"而财政供给的难以 保证,正常办案经费的捉襟见肘,使以罚没款高低论英雄,以罚没款多少比业绩, 罚没数决定部门穷富,罚没款决定个人收益,以罚代法取代用法以罚的不正常现 象屡屡发生,其结果自然是损及公众合法利益,招致公众极大不满" 三!权力内耗降低权威

我国公安领导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0的领导管理体制,但警察分权的 限度呈现/以块为主0过分演化!/以条为主0趋于形式化的态势,以致于上下 级公安机关之间没有财权制约,而财权受限,用人权则受制约,权力的指导指向 就有很大不同"上下政令不通,以至于上级公安机关的指导!监督和制约作用流 于形式!形同虚设甚至缺失"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使在公安系统内部即部分消解 了警察权威"而且,政府与警察机关在警察权力运用上的差别,也直接影响到警 察第三节法律的制约

法律规制力不足削减警察执法权

法律的权威表现为执行力,当其执行力不足或毫无执行力时,法律的规范和 制约作用就大打折扣,其权威不可避免要受到挑战,而执法者的权威则更无从谈 起"警察行政法规现实有效性的不足制约着警察权威的发挥,法无有效执行力还 不如无法"更为严重的是,法制不健全或缺失的后果是违法行为人不能得到应有 的!及时的追究和制载,社会公正难以有效实现,又造成负面示范效应,使人不 在意触犯法律,更难谈信奉权威" 二!立法缺陷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正确性

立法忽视了对警察执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警察执法权 威的生成和发展"在法制日益健全的现今时代,对警察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多, 但警察权益的立法保障却有所不及,难以跟上警察权益受侵害的程度 一!当前信仰的缺失影响社会的认同感

转型期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该时期大多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性的思想 制约形式,而社会信仰缺失的结果就是社会认同感的降低和行为自制力的减退" 缺乏信仰的结果造成了部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怀疑!对社会管理者的怀疑,继而 影响到其对执法警察的认同"警察永远是少数,社会秩序的维护必然要靠社会公 众的自觉遵守既定政策和规矩,如果多数人不靠自觉都要警察看管,结果只能是 以少胜多的局面,防不胜防" 二!社会信任度降低削弱了权威存在的基础

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社会信任日趋认知性而于l卜 情感性,因此当前社会不再是公众盲目信任并听命于权威的社会,社会事件的复 杂和多变性也使公众开始怀疑权威,有时不信任甚至取代信任成为人们待人接物 的常见形态"当然,社会信任的降低或缺失也削弱了警察执法权威存在的基础" 公众不再信奉警察为执法的权威, 三!舆论导向偏差损害警察权威形象

警察作为特殊社会职业群体,往往容易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当然也是新闻 媒体热衷的新闻素材"而信息社会成就了新闻媒体/媒体优势0!/话语霸权0, 新闻媒体有关警察的报道,往往又影响着公众对警察的看法和态度,有时甚至起 到决定性的作用,还可能误导公众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决定"步入转型期后,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趋复杂,警察的不正常曝光率大为增加,个体警察和警察 组织的负面报道显为增加,/挑刺儿0指责!攻击的多,合理报道!赞扬!保 护的少;强调警察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多,主张警察依法执法!依法维权的 少"/同情弱者0往往使媒体站在了警察的对立面,更有甚者,个别媒体为图私 利不尊重事实!不尊重警务和警察劳动而过分炒作甚至于胡编乱造所谓事实而丑 化执法警察形象"

第三章社会转型期警察执法权威的重塑途径 第一节理念建构:强力与公正并施 确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是构建警察执法权威的前提"作为执法警察,首要问题 在于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明确执法理念,平衡执法心态,以/服务执法0 取代/管理行政0,以/依法行政0取代/以法行政0"

一 正确认识严格执法和人性化执法的关系

所谓人性化执法,意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尽量考虑

客观实际和人情世故,尊重相对人!提供优质服务!保护社会公众法,意指警察在执法过程应当严格遵照法律的规定执法,坚决摒弃有违法律规范

规定的行政行为"人性化执法并不排斥严格执法,不是要放弃法律和执法原则, 人性化执法是在法律规定框架内讲究人性化,是在法定的尺度内体现/人性0的 光辉

二!有效惩罚力是构建和树立警察执法权威的基础

警察是主权国家用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 犯罪活动而依法运用的专有力量"而警察职能实现!警察任务完成的保证基础就 是警察强制权力"警察强制权力主要表现为一种使用或威胁使用惩罚的权力,它 构成了警察强制权力的基础"而惩罚是为了使那些违反既定法律规范的人为自己 的行为付出的必需代价,并对其他人表明违反法律规范行为的不利后果以及遵从 的意义,从而加强他们对法律规范的认可和遵守"当法律规范得不到遵守,法律 规范设定的义务得不到履行时,治安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强制手段,强力促成法律 或义务内容的实现"

三!职业正义是构建和树立警察执法权威的前提

/德0是普通公众为人处世的要求,更是执法警察的必备要素,而最能体现

警察职业的/德0就是职业正义"执法实践中要求执法警察坚持警察职业正义性, 重视警察主体执法正义的果敢性,源于对0有法必依0!0违法必究0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严格执行

第二节本体建构:警察执法权威建立和维护的基本要求

一 装备构建,警察执法权威的表层建筑

警察制服是警察身份的象征,而警用交通工具!警械武器等警用装备则是警

察执法的工具和必要保障,它们共同影响和制约着警察执法权威的形成和作用的 发挥"当代各国警察制服各异,但均体现/警察强制力的威严与庄重0,是警察 权力!力量!威严的表征,是警察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性的要求与反映 二!素质建构:警察执法权威的内在要求

执法警察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警察组织和警察整体权威"在政治文明得到 充分发展的新时代,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警察的执法权威 来自于执法警察的公正!廉洁和高效,来自于个体警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 第三节制度建构:警察执法权威有效运作的必然要求

维护警察执法的公平和公正,有效构筑警察权威,需要制度的监督和保障" 要充分认识制度在监督和保障警察执法权力运行中的重要性,其设计与安排!运 作与执行,关乎制度的实际效果"制度的设定既要满足社会安全对警察和警察组 织的要求,也要满足警察组织对其警察个体的要求,还要满足警察个体正当权益 保障的要求,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第四节法律建构:警察执法权威保障的基石 第五节环境建构:警察执法权威维护的终极保障

重视媒体在警察执法权威中作用 公安机关要深刻认识媒体的作用,要敢于接触媒体,正确应对媒体;要充分

重视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有效发挥媒体对警察执法工作的监督作用,对警务工作 的宣传作用,对良好执法环境构建的保障作用,重视媒体在警察执法权威塑造过 程中的正面激励

二!增强公众对警察执法的信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02"同样,警察的执法管理工作也要被信仰,法律信任内蕴警察权威的树立"要求社会公众尊重个体警察及其工作,形成尊重法律和执法人员的气氛,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培养公众法律意识,提高其敬法!守法精神

2如何使警察成为反恐工作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一些带有恐怖主义色彩的暴力事件在社会上屡有发生,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危害 日益严重。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相当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进入 21 世纪,中国政府和中国公民成为恐怖活动受害者的几率在增大,我国社会已进入各类案件及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期,这对我国反恐怖政策、决心、态度和力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大国,针对恐怖斗争的形势,央和国家领导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妥善处理与中东国家关系将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现实战略性问题。中国的反恐策略不同于美国以及部分国家的“先发制人”,要使用非军事手段达到目的,应该以预防为主,加强国际反恐情报共享,控制恐怖分子的财源和资金流动,在保持与中东没有历史宿怨优势的同时,限制“试水”中东事务的程度,沿袭既往的积极防御态势,不断增强专业反恐力量建设,通过“上合”等区域 性组织进行反恐,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关于能不能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反恐问题,早在 1987 年 11 月16 日至 18 日,世界反恐专家、学者在华盛顿集会进行过深入讨论。与会者通过总结各国反恐斗争的经验与教训,一致认为不能

向恐怖分子妥协,包括不能向恐怖分子支付赎款、释放在押的恐分子、改变政府的某些政策等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这一原则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识。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恐怖分子通常是一些极端卑鄙的凶暴之徒,他们对政府和军警大多持不信任的态度。恐怖分子只是将人质或无辜百姓当作与政府、军警叫板的筹码,如果他想要且尚未得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时,会价还价,而当恐怖分子得到了所需的东西或完全想报复政府、军警时,手中的人质或无辜百姓就会随时被杀害。第二,恐怖分子通常是一些贪婪、狂妄之徒。如果政府、军警轻易向恐怖分子妥协,恐怖分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以为政府、军警软弱可欺,因而可能会促使其变本加厉,进一步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以至于政府、军警无法满足其要求时,还会滥杀无辜。第三,即便是由于政府、军警的妥协、退让而使人质获得了释放,得逞的恐怖分子也会因其轻易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故伎重演,不断增加恐怖袭击的频率和力度。甚至,其他的恐怖分子也会效仿,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从而刺激恐怖犯罪的滋生和蔓延,这在全局上、战略上都将后患无穷。

二、加强反恐情报预警与防范

根据国际反恐作战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国内实际情况。第一,要关注反恐斗争的形势,了解、掌握恐怖活动的发展现状,做好应对恐怖突发事件的准备。(1)学习应对恐怖活动的知识,做好知识、谋略储备(;2)增加相关技能、战术科目的训练,每年进行适度的演习 ;(3)必须建立反恐预防教育机制 ;(4)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技术、技巧、心理等综合能力培训,增强预防发现与制止恐怖活动的能力 ;(5)要培养大批反恐技术专家、谈判专家与侦破专家。第二,要建立反恐技术保障机制。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恐怖分子搞恐怖活动的技术性与隐蔽性越来越高有效开展反恐斗争,情报和装备等技术关键保障就必须要以创新意识为指导,与时俱进,大力加强反恐科研与开发工作,不断发明出新的侦查装备和反恐怖武器,不断更新反恐怖部门的技术装备,不断研究新的反恐技战术,提高发现恐怖分子伪装、藏匿武器和侦破恐怖犯罪案件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增强应对恐怖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真正面对恐怖活动时,能够冷静分析、正确决策、快速处置,避免临场指挥时不知所措、被动盲目,并能够在善后工作中尽快引导群众恢复自救。

三、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反恐怖预案

(一)要加强快速反应与抵达能力快速反应与抵达是反恐处置突发性的必然要求。要做到快速

反应,必须严格落实战备制度,保证警情畅通,确保战斗分队能随时按要求出动。要解决快速抵达的问题,应该广泛募集现有可用资源,多管齐下 ;要保障好、发挥好现有装备的效能,保证开得动 ;要加强与空军、陆航部队以及地方民航部门、水运部门的联系、争取空运、水运的支持,确保能克服地形障碍,能够全方位推进并及时到位。

(二)要坚持综合作战,精确 打击 所谓“综合”,意指“防、打、救、抚”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这是由反恐斗争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担负反恐任务的队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作战行动能力,完成好反劫持、反爆炸、缉捕、清查等任务,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防范与消除恐怖打击后果的能力,如对进入重要目标的人员与物品的安全检查,对遭袭击目标的抢救与清理,排除各类常见的爆炸物品,及时侦测与消除生化污染,尤其是反生化打击能力的提高,需要重点加强。

(三)要建立健全反恐预案

通过超前决策的方式来保证整个反恐怖行动的快速反应,反恐预案可分为总体预案、警种指 挥预案和专项预案。总体预案是对付各类恐怖暴力犯罪的综合作战方案 ;警种指挥预案是公安机关各警种间在处置恐怖犯罪中指挥协同的作战预想和预先规定 ;专项预案则是专门对付某一类典型的恐怖犯罪或用以处置某种具体情况的作战方案。例如,在制定专项预案时,必须加强对专项预案的研究,要设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形和社会环境中,面对不同数量、技能、凭借不同工具和武器的恐怖分子应具体采取怎么样的处置措施,如何追击、封控、接近、侦查、强攻、缉捕和撤离等。

四、建立专业反恐队伍,加强实战案例研究恐怖分子散布于世界各地,恐怖活动突发难测,因此,动用常规部队打击敢于 用 无 限 手 段实施无限恐怖的恐怖组织很难奏效,尤其是对那些受过恐怖训狂热分子,更是一般警察和普通部队所不能应对的,必须拥有一支政治上可以信赖、作风优良、本领过硬的尖刀。反恐作战与常规作战不同,为了有效遏制各种恐怖活动,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功能齐备、能够适应各种突发情况的专职反恐队伍。截至 2005 年底,我国已在 36个重点城市组建了特警队(部分省市公安局特别设立了反恐突击队),警力达 1 万 9 千余人,反恐作战是其主要任务之一。我国的专职反恐队伍应隶属于国家或地方的最高警察指挥机构,当需要特警队出动时,由指挥机构直接下达出动命令,减少中间指挥环节(但我国大部分还

是设置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的编制),提高指挥效率。同时,应该抓住当前警务变革机遇期,

完善特警航空分队、水上突击分队建设,逐步提高立体输送能力。

3,社会治安防控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新的形势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相结合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保障。

一、以治理思维指导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需要树立现代治理思维,突出协同共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基层是重构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基层社会的善治,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法治思维规范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紧围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以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从体制机制上寻根溯源,从制度层面上系统谋划,从顶层设计上综合配套,率先推动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和相关政策的建章立制工作。

三、以创新思维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基础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按照优化高效原则,盘点现有防控资源存量,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整合衔接、优势互补,升级提高、共联共享,深度应用、协同作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立体防控体系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等。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攻坚克难的勇气,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制度性要素创新和方式方法以及保障条件等非制度性要素创新。建立治安防范的法制体系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大环节之一的防范,是狭义的防范,是指各级党政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为了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发生,通过建立安全防范网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以维护社会安宁的各种治安保卫活动。在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中,结合人防、物防和技防,实施立体布防战略,它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动态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是公安机关,静态防控则主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主要的组织形式和手段有群防群治、科技防控等。所谓群防群治,就是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动态巡防工作,努力形成全民巡防格局。采取分层级、分区域、分时段的办法,开展全天候动态巡逻,在大街小巷编织一张巡逻网络,扩大路面布警的覆盖面,一旦发现警情,迅速进行处置。警力主要投向重点时段、重点地段,推行网格化巡逻机制,明确责任归属,提高街面见警率、盘查率、管事率和抓获率。而科 技防控,就是将社会单位的视频监控与公安机关的监控体系结合起来,形成部门联动,进一步消除视频监控盲点,及时发现、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实施保障社会治安问题的复杂性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社会治安治理工作需要有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能力,需要有提前防控和防患于未然的过硬本领。

一、明确责任严格落实治安防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保障工作中要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促进深化平安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提高执行力。建立健全明晰的责任体系,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综治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平安建设中出现突出问题、经反复整治得不到解决的地区和单位,依法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形成正确的 激励导向,完善深化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引发影响稳定的重大问题,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双管齐下完善基础设施。首先,把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纳入到社会基础性设施建设,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面铺开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建立信息传输机制网络。构建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网络,充分运用微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应用能力,加强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信息控制。要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交通、通信手段,积极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上形成上下左右一体的信息网络。

三、公众参与打造监督机制。就社会监督而言,渠道主要有公众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将公众高涨的监督热情转化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治安治理防控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完善公众监督机制,确保公民和监督主体能够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行使如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权利,努力做好安全检查和监督工作,有效防止各种违法犯罪现象、扰乱治安秩序或重特大治安事件等的发生,这是推进社会治安和谐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安全专题目前考试题目:1论述国家安全理论体系,2论述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3论述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上一篇:安防工程概况范文下一篇:爱情观的看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