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思路初探

2022-09-12

重点学科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和积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建设人才高地的主要载体, 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综合平台, 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校中, 重点学科建设处于核心地位,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对于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学科的发展经过了综合、分化阶段, 适应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 进入了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阶段。学科的名称、内涵、组成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动, 学科内部各要素间有着纷繁复杂的联系, 学科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重点学科也是如此, 因此在重点学科建设层面, 考察学科内部作用机理对提升建设成效、促进重点学科发展尤为重要, 对完善科学管理、实现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重点学科生态构成

与地球生态系统类似,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这五种生态因子在重点学科生态系统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五种生态因子可归为内在、外在两大类, 内在因子如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本身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外在因子如人为因素能够对系统产生有力影响, 两大类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对学科而言, 师资队伍、硬件条件、学科文化是内在基本要素, 无外力作用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改变;资金投入与政策激励等是人为因素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能够引导学科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主要手段。

1.1 师资队伍因子

师资队伍一向被认为是学科的基本立足点,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最为重要的方面, 对推动高校学科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科要发展, 首先需要的就是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紧密围绕学科带头人的具备强大凝聚力的学科团队。对学科生态系统而言, 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在无外来强有力因素干扰的情况下, 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弱, 其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因此师资队伍因子具有相对稳定性, 需要受外力影响而发生变化。

1.2 硬件条件因子

硬件条件是学科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缺乏硬件条件支撑, 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后勤保障都将无法满足需要, 可能导致其他因子的变异。但在学科生态系统中, 硬件条件指的是现有基础, 而使硬件条件发生变化的是人为因素, 即加大投入和激励, 无论其来源。因此, 学科的硬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受人为因子的影响而变化。

1.3 学科文化因子

学科文化有着学术氛围、创新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多方面的内涵, 是校园文化在学科层面的集中体现, 受学校环境影响。学科文化不仅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 而且在所培养的学生气质、态度和能力上都有明显反映。除去受学校环境影响, 就单个学科自身而言, 学科的文化积淀、教师素质、人员之间的紧密关联比较稳固,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改变, 因此在系统中, 学科文化因子也是相对稳定的。

1.4 资金投入因子

对学科而言, 资金投入因子是一个变量, 学校对该学科的重点投入、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数量等都处在变动之中。由于科研经费数量主要取决于学科整体水平, 在人员、条件、学科文化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科研经费出现较大变动的情形相对较少。因此在学科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学校。无论各类重点建设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的来源如何, 其使用基本由学校、学院确定导向。因此, 资金投入因子是学校、学院对学科施加影响的重要方式。

1.5 政策激励因子

政策激励因子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学校通过制订政策, 引导学科发展;二是学校建立激励机制, 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创新、工作学习成绩进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引导。两者最终通过作用于人产生效果, 不仅包括物质奖励, 还包括给人带来的归属感、受尊重感和满足感, 能够稳定师资队伍, 发展学科文化, 推动学科发展。

2 重点学科反馈机制要点

学科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学科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着生态因子趋向稳定的负反馈作用, 资金投入和政策激励首先必须要符合客观规律, 才能既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又不造成冗余。只有在资金投入、政策激励的作用下, 师资队伍、硬件条件和学科文化这三方面整体配合, 学科方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资金投入形成固定资产, 学科队伍稳定性增强, 对外部教师吸引力增大, 学科水平提升, 学科文化改善, 科研产出丰富, 最终促使资金投入增加的这个循环过程中, 有以下三个要点。

2.1 固定资产的形成

随着投入的增加, 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队伍的满意度会逐步上升。其中的条件改善是关键环节, 因此有必要将固定资产的形成作为经费使用效益考核的指标, 并通过过程管理的方式, 确保固定资产的形成比例, 保证资金投入能够为改善师生教学、科研、生活条件服务。

2.2 反馈中介的形成及其显示度

硬件和师资的反馈并不直接作用于投入, 而是通过培养人才、科研经费和获奖来作为反馈中介体现成效。因此, 对学科而言, 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促成反馈中介的形成并增加显示度, 就成为学科带头人、学院和科研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在投入、激励的考核工作重视投入产出比, 关注建设过程, 在不同方向、不同学科间合理调配资源,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促成师资队伍的竞争意识和良好氛围的养成。

2.3 学科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判断

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激励的作用下, 当学科的快速发展到一定程度, 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及其他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 能够持续稳定地拥有人才培养口碑、充足的科研经费、较多获奖和良好的学科文化后, 学校资金投入将进入稳定发展期, 起到维持稳定的负反馈作用, 学科生态系统的发展将处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其中学校需要及时了解学科整体情况, 关注边际效应, 确保资金投入作用的充分发挥, 避免资源浪费。

3 重点学科建设关键

针对上述反馈机制的分析, 结合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些关键要点, 我们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即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

3.1 顶层设计, 制订学科规划

进行顶层设计、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首要问题。科学合理、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规划能够引导学校重点学科布局和发展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服从学校自身的实际, 又好又快地发展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发展规划, 对高校而言, 其实质是“从学校发展的目标出发, 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 目的是明确发展方向、统一建设思路、加快学科发展。在科学判断重点学科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做好学科规划工作, 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投入和政策激励的流向, 避免资料的浪费。因此, 作为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规划工作是决定重点学科发展好坏最重要的环节。

3.2 重视硬件, 提高建设实体化程度

通过构筑重点学科创新平台系统工程, 加大重点学科硬、软件等方面投入力度, 促使学科发展, 提升学术地位。把重点学科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着力加强重点学科育人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育人功能。以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基地为重要依托, 努力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实体化程度, 不断提升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条件建设的水平。重点学科根据不同时期学科发展要求和本学科自身特点, 分析影响本学科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集中力量进行学科基地建设和优质资源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实验室、现代化信息环境、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投入, 建设高水平的基础条件和实验环境, 为学术水平提升、以及吸引高层次人才创造基础条件。

3.3 强调产出, 探索管理新机制

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 作为对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的主要指标, 并将重点学科建设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学校管理工作事关重点学科长远发展, 是提升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管理, 统筹创新团队、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 同时规范重点学科建设组织、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满足重点学科发展需要, 增强学科创新活力, 提升学科建设层次, 提高学科建设效益,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 加强统筹管理和指导协调, 明确学校各有关部门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职责,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通力合作, 及时研究和解决重点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 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需要, 积极支持重点学科发展。坚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并重, 积极探索重点学科建设新模式和新机制。充分认识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尽快建立起以竞争为核心的学科队伍管理体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 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相关院系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事关学校长远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切实承担重点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 学院院长作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 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统筹制定学院学科建设方案, 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摘要:随着“教育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学科架构、指导学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重点学科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 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学科建设思路是重点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遵循重点学科建设客观规律, 按照生态学理论构架, 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 提出了重点学科建设的三个关键要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学科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 2001, 4.

[2] 李枭鹰.多样化与异质化——生态视域中的学科规划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7.

上一篇:奥贝球铁的铸造及热处理研究下一篇:国家软实力视角下的统一战线意义概述